发菩提心 分类:佛法研討
转寄 打印 回响 总览 阅读尺

「发菩提心」/道证法师讲述

 

 

    《华严经》上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意思是我们若忘失了菩提心,即使修各种的善法都会变成折磨身心的事,甚至变成障碍我们成佛的魔业。因为忘失菩提心,就等於是车子一出门方向就错了,方向一错那麽越勤奋、开越快离目标就越远,这样的开车当然只是折磨而已。所以我们必须随时检讨,到底自己的身口意是顺菩提门或违菩提门。

 

 

    下面就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有一天,甲、乙、丙三位莲友要到丁的家共修,丁想到他们三个人远道而来,就事先冲泡了家中最好的茶叶,又担心他们肚子饿,炒了一盘自己种的花生,炒得香喷喷的准备要请客。

  

    其中,甲这位莲友是老人家,他一坐下来看到丁端出茶和花生就皱着眉头说:“我没有牙齿不能吃花生,我胃也不好不想喝茶。”

  

    乙是一位年轻人他赶紧说:“我不口渴啦,你不用忙啦,我很怕吃花生,怕脸上会长青春痘,你不要请我吃花生。”

  

    丙一看到丁所做的,就合掌向丁行礼说:“阿弥陀佛!真感谢你慈悲,事先就辛苦为我们炒了这麽香的花生,花生代表花开见佛悟无生,你花生炒得真漂亮,连一粒都没焦黑,可见你炒的时候非常专注用心,你好意的茶就像八功德水,我们快来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一人喝一杯,同向西方飞,我们吃了会很有力气念佛,同生极乐国,永远欢喜度众生。”丙讲完就笑眯眯开始吃起来。像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提这些琐碎的事做什麽呢?就是要来作借镜,检讨菩提心,检讨自己的起心动念和言谈行为是随顺或违反菩提门。

 

 

    首先我们以例子中的甲来做借镜检讨。甲一看到茶和花生不合他的意,就把阿弥陀佛丢一边儿去,他的心只想到自己没牙齿又胃不好,身表现出来的是紧皱着眉头、不高兴的脸色,口又说出只顾自己的话,一点都没有体会到丁那方面的好意和辛苦。而且他只想到自己爱与不爱,没有体谅别人的好心好意,这就是尊重自己胜过尊重别人,依照祖师教我们的方式来检讨,像甲这样心念一动、话一出口就违反菩提门,等於是一出门方向就错了。假如我们有像甲这种情形,就要特别注意改进。

 

 

    接着再用乙作个借镜来检讨。乙说:“我不口渴啦,你不用忙了。”这是常可听到的客气话。但是我们必须了解,如果丁还没有泡茶,我们不忍心他太忙碌辛苦,是可以这样说的,如果他已经泡好了再这样说,就是没有体谅他的好意,而只有想到自己的立场,意思变成——我又不会口渴,你泡茶只是白忙一场,毫无必要。这也是没有尊重别人,大家将心比心,换个立场看看,如果是自己事先就好意准备老半天要请客,客人却这样说又不肯吃,我们心里会有什麽感受呢?另外,乙又说“我怕吃花生脸上会长痘子”,就叫丁不要劝他吃,这样的表现也是只想到自己的身心——怕长痘子、怕脸不好看,并没有体会别人的身心为我们所付出的辛苦,也没有体谅人家不忍心我们挨饿的好意。所以乙的话也只是注重自己,完全没有想到恭敬、供养他身心。依照祖师教我们的原则来检讨,又是一桩违反菩提门的事。假如我们日常生活都是用这种心态待人处事,那念佛就只是口念,心和佛是不相应的。修行人若用这种心、说这种话,就是走错方向、越偏越远。大家都知道会发出绿豆芽的一定是绿豆,如果用一堆小麦壳想要发出绿豆芽是不可能的,倘若平常种的都是违反菩提的因,却想求得无上菩提的果,那也是绝对不可能的。不要小看平常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件事当中的用心、言语、行为都是我们的因,对未来的果报都有影响,也都关系着会不会往生西方、会不会成佛。

 

 

    接着再以丁作为借镜检讨自己。丁,他的发心是要恭敬供养他人,也真不惜成本又卖力,用心炒花生、又泡上等的好茶,这应该是比较随顺菩提门的。但是他没有事先了解朋友的需要,到底什麽才适合,他没想到,老人家没牙齿嚼不动花生,也不了解朋友是不是都适合喝茶,其实花生随时可以磨碎捣成粉,茶叶也可以换成白开水或果汁,只要有一份柔软的体贴,随时都可以变通。但丁没有预先用智慧了解对方的状况。我们说过,菩提心是智慧、慈悲和愿力结合的心,缺乏智慧就不够圆满,虽然原本是好意,也有愿力,又费力地做出来,结果却有人因无法受用而皱眉头,若要勉强人家受用,可能又令人难受而不合慈悲拔苦予乐的本意。丁因为没有先恭敬、了解别人,只依照自己的心意去做,结果就无法真正供养他人的身和心,而不能完全顺菩提门。

 

 

    或许,有人听到这里会想:“啊!连请人家吃花生、喝茶都得这麽麻烦,了解这麽多,还得要检讨菩提心哪!”的确,在修行当中,不但请吃东西要发菩提心,甚至连大小便也要发菩提心。读过《华严经 · 净行品》的人就知道,佛说:“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嗔痴,蠲除罪法。”就是说连大小便也要发菩提心,发好愿,愿一切众生都能将心中的贪嗔痴丢掉,将所有的罪法都驱除乾净。假如你不想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而打算留在娑婆世界做个没有人缘的凡夫,那当然没话讲了。假如你想到西方,就必须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当然要随时检讨改进,不能嫌麻烦,不但是请客做菜得顺菩提门,做大大小小的事都要顺菩提门,心念电波发射出去才能射入佛的功德门,如果没有瞄准就会射到别的频道去、又搞六道轮回。

 

 

    菩萨得学习了解众生才能度众生,还要不断提升能力、克服困难,这是不能嫌麻烦的。《无量寿经》上提到,从前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时,他对人都很谦卑柔软,先去恭敬请问人家的意思,尊重奉事众生,经上说:“先宜诚问”。他的心很柔软,就像水,进入方的杯子就变成方的,进入圆的杯子就变成圆的,处处顺众生的需要来度众生。佛的心也没有我相,就宛如云彩,随意自在变化、遍满虚空,让众生清凉,随意化雨,滋润大地。他不会想:“为什麽要我先尊重你啊?我爱怎样做就怎样做,合不合意是你的事我才不管那麽多呢!”佛也不会说:“我一向都习惯这样,哪里知道他是那样。”有这些想法,就是被傲慢心绑住了、被自己的习气绑住了,不能开发出佛性的光明。凡夫的心就像冰块,冷冰冰又硬梆梆,不知转变、不会流通又不能顺人意。凡夫都很喜欢坚持,“我的个性本来就是这副样子,我就是最行的啦。”这就是坚持“我相”,好像定形的一块冰,不肯溶化成水。若碰到别的冰块就格格不入,在互相碰撞中又容易受伤。可以说硬梆梆反而不坚固。其实我们学佛就是学习将内心的冰溶化为水,将业障的冰溶化为功德水。业障和功德实在只是冰和水的差别而已。如果了解道理就可以把业障变成功德。若不了解,那麽,即使本来想做功德,也会变成业障。

 

 

    下面,再以丙这位莲友作为借镜来检讨。丙一看到丁所做的,就念“阿弥陀佛”,很快将心电波发射到佛的频道。而且又向丁和掌行礼,修“十大愿王”第一大愿:“礼敬诸佛”。众生就是未来佛,礼敬众生就是礼敬诸佛。同时,他又马上体会丁的慈悲和辛苦而表达感谢。这就是实践“地持菩萨戒”第三十四轻戒:接受人家的恩惠必须报答谢恩。他用感恩的心和言语来恭敬供养对方,并慰劳对方的辛苦。当他看到丁的布施,就随喜称赞,称赞他的慈悲和炒花生的专注用心,这就是修“随喜功德”、“称赞如来”,照“十大愿王”来修行,用佛法供养大家。在吃东西之前,他也没忘记先“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这是实行第三大愿:“广修供养”。另外,丙在喝茶之前,就提醒大家“一人喝一杯,同向西方飞”,喝茶也不忘往生的愿力。同时修《观经》所说的“三福”——“劝进行者”:勉励大家“花生代表花开见佛悟无生”,劝发上品的愿。他认为“吃了会很有力气念佛,同生极乐国”。他懂得将吃东西这件事也回转向西方,这就是回向发愿的心。他看一杯水就忆念西方的“八功德水”,这是修“忆佛”的功德,忆念西方依正庄严。身虽然活在娑婆世界,心随时忆念西方的一切。然後他就欢喜、笑眯眯地吃,这是“恒顺众生”,接受丁的好意又布施欢喜,随顺丁请客的心。这也是实行“地持菩萨戒”第三十八条,没有违犯“不随他戒”。

 

 

    丙的做法,在身口意三方面都是尽量尊重对方、随顺对方,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恭敬、供养对方的身心,这就是“顺菩提门”,而且又会把握机会修“十大愿王”,连吃东西也常拿佛法出来用。这就是请心中的佛常转说法,符合“请转说法”的普贤大愿。他把菩提心照顾得很牢固,不像一般人一看到食物,佛就丢了,只想到爱吃不爱吃、合意不合意。他能在待人接物当中自然念佛念法,不把佛丢掉,不让佛灭度,这就是“请佛住世”、“常随佛学”。他的心念电波都对准菩提门发射,射中佛的频道。所以说,懂得修行的人,连喝茶、吃花生,心念电波都顺菩提门发射到西方,让人家请吃东西也可以修功德,处处赚“功德法财”。不会修行的人就认为只有在佛堂做功课才是修行,一出了佛堂与人相处,佛法马上摆到一边儿去。心念电波都只顾自己,只考虑自己的爱与不爱,这可以说不但赚不到“功德法财”,甚至,随时损福又“亏本”,亏掉西方的老本。

 

 

    再举例说,有的居士一到佛寺就很有礼貌,看到佛、看到法师就顶礼,遇到同参道友就问讯、弯腰鞠躬,可是一回家,先生才问一句话,她就凶巴巴地说:“你不要吵,不要吵啦!我正在做什麽你没看到吗?”像这样,一开口就违逆菩提门,完全都没有恭敬供养对方。婆婆如果多说她几句,她就很不耐烦,嫌老人家唠唠叨叨,妨碍自己念佛,还向别人埋怨说:“可能是老年变痴呆了,一句话重复那麽多遍。”这就是内心对长辈没有真正的恭敬,这是很损福、折寿的。小孩儿假使多问她一些问题,她就说:“小孩子不要罗里罗唆。我很累了。”一旦孩子做错事,就破口大駡说:“你是白痴、智障啊,头脑坏掉了。”果然,万法唯心造,骂久了之後,都照她的心念,如她所骂的实现。

 

     我们一一来检讨,家中的人也是“他人”啊,这种表现是不是完全没有“恭敬、供养他身心”呢?也正大大违反菩提门。李炳南老师在临终之前,一直提醒大家一句话:“念佛不改心没有用!念佛不改心没有用!”“改心”就是改掉这种违反菩提的心。日常生活对人对事,如果没有一分恭敬的心,在佛法中是连一分利益都得不到的。一份恭敬,一份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



主持人
道证法师讲述



  

即時法訊:
利美園地:
慈智部落:

进阶搜寻

发表Blog文章

回利美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