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主題:何謂阿惟越致菩薩
留言IP:61.221.167.232  留言時間:2011/1/17 上午 12:59:25 
主持人: 獅子吼站精華區   分享 列印 迴響 閱讀尺


阿惟越致相品第八

                                          

                                                                

                                                      造 卍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譯

            

問曰:『是諸菩薩有二種:一、惟越致,二、阿惟越致應說其相。是惟越致、
   是阿惟越致?』
   答曰:『
         等心於眾生     不嫉他利養        乃至失身命     不說法師過
         信樂深妙法     不貪於恭敬        具足此五法     是阿惟越致
 
   等心眾生者,眾生六道所攝,於上中下心無差別,是名阿惟越致。』
 
   問曰:『如說於諸佛菩薩應生第一敬心,餘則不爾;又言親近諸佛菩薩恭敬供
   養,餘亦不爾。云何言於一切眾生等心無二?』
   答曰:『說各有義不應疑難。於眾生等心者,若有眾生視菩薩如怨賊,有視如
   父母,有視如中人,於此三種眾生中,等心利益欲度脫故無有差別,是故汝不
   應致難。不嫉他利養者,若他得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房舍、產業、金銀
   、珍寶、村邑、聚落、國城、男女等,於此施中不生嫉妒,又不懷恨而心欣悅
   。不說法師過者,若有人說應大乘空無相無作法,若六波羅蜜、若四功德處、
   若菩薩十地等諸大乘法,乃至失命因緣,尚不出其過惡,何況加諸惡事!信樂
   深妙法者,深法名空、無相、無願及諸深經,如般若波羅蜜菩薩藏等,於此法
   一心信樂無所疑惑,於餘事中無如是樂,於深經中得滋味故。不貪恭敬者,通
   達諸法實相故,於名譽毀辱利與不利等無有異。具此五法者,如上所說,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不懈廢,是名阿惟越致;與此相違名惟越致。是惟
   越致菩薩有二種:或敗壞者,或漸漸轉進得阿惟越致。』
 
   問曰:『所說敗壞者其相云何?』
   答曰:『
         若無有志幹     好樂下劣法      深著名利養     其心不端直
        【吝】護於他家  不信樂空法      但貴諸言說     是名敗壞相
 
   無有志幹者,顏貌無色威德淺薄。』
 
   問曰:『非以身相威德是阿惟越致相,而作此說是何謂耶?』
   答曰:『斯言有謂不應致疑!我說內有功德故身有威德,不但說身色顏貌端正
   而已。志幹者所謂威德勢力,若有人能修集善法除滅惡法,於此事中有力名為
   志幹。雖復身若天王光如日月,若不能修集善法除滅惡法者,名為無志幹也。
   雖復身色醜陋形如餓鬼,能修善除惡乃名為志幹耳。是故汝難非也,好樂下劣
   法者,除佛乘已餘乘比於佛乘,小劣不如故名為下,非以惡也,其餘惡事亦名
   為下。二乘所得於佛為下耳,俱出世間入無餘涅槃故不名為惡。是故若人遠離
   佛乘信樂二乘,是為樂下法。是人雖樂上事,以信樂二乘遠離大乘故亦名樂下
   法。復次,下名惡事,所謂五欲又斷常等六十二見一切外道論議,一切增長生
   死,是為下法;行此法故名為樂下法。深著名利者,於布施財利、供養稱讚事
   中,深心繫念善為方便,不得清淨法味故貪樂此事。心不端直者,其性諂曲喜
   行欺誑。【吝】護他家者,是人隨所入家,見有餘人得利養恭敬讚歎,即生嫉
   妒憂愁不悅,心不清淨計我深故,貪著利養生嫉妒心嫌恨檀越。不信樂空法者
   ,諸佛三種說空法。所謂三解脫門,於此空法不信不樂不以為貴,心不通達故
   ,但貴言說者,但樂言辭不能如說修行,但有口說不能信解諸法得其趣味,是
   名敗壞相。若人發菩提心,有如是相者,當知是敗壞菩薩。敗壞名不調順,譬
   如最弊惡馬名為敗壞,但有馬名無有馬用;敗壞菩薩亦如是,但有空名無有實
   行。若人不欲作敗壞菩薩者,當除惡法隨法受名。』
 
   問曰:『汝說在惟越致地中,有二種菩薩,一者、敗壞菩薩,二者、漸漸精進
   後得阿惟越致。敗壞菩薩已解說,漸漸精進後得阿惟越致者,今可解說。』
   答曰:『
 
         菩薩不得我     亦不得眾生      不分別說法     亦不得菩提
           不以相見佛     以此五功德      得名大菩薩     成阿惟越致
 
   菩薩行此五功德,直至阿惟越致。不得我者,離我著故,是菩薩於內外五陰、
   十二入、十八界中求我不可得。作是念:
 
         若陰是我者     我即生滅相      云何當以受     而即作受者
         若離陰有我     陰外應可得      云何當以受     而異於受者
           若我有五陰     我即離五陰      如世間常言     牛異於牛主
         異物共合故     此事名為有      是故我有陰     我即異於陰
         若陰中有我     如房中有人      如床上聽者     我應異於陰
           若我中有陰     如器中有果      如乳中有蠅     陰則異於我
           如可然非然     不離可然然      然無有可然     然可然中無
         我非陰離陰     我亦無有陰      五陰中無我     我中無五陰
         如是染染者     煩惱煩惱者      一切瓶衣等     皆當如是知
         若說我有定     及諸法異相      當知如是人     不得佛法味
 
   菩薩如是思惟即離我見,遠離我見故則不得我。不得眾生者,眾生名異於菩薩
   者,離貪我見故作是念。若他人實有我者,彼可為他因有我故以彼為他,而實
   求我不可得,彼亦不可得故,無彼亦無我,是故菩薩亦不得彼。不分別說法者
   ,是菩薩信解一切法不二故、無差別故、一相故,作是念:「一切法皆從邪憶
   想分別生虛妄欺誑」是菩薩滅諸分別無諸衰惱,即入無上第一義因緣法不隨他
   慧。
 
           實性則非有     亦復非是無      非亦有亦無     非非有非無
           亦非有文字     亦不離文字      如是實義者     終不可得說
           言者可言言     是皆寂滅相      若性寂滅者     非有亦非無
           為欲說何事     為以何言說      云何有智人     而與言者言
           若諸法性空     諸法即無性      隨以何法空     是法不可說
           不得不有言     假言以說空      實義亦非空     亦復非不空
           亦非空不空     非非空不空      非虛亦非實     非說非不說
           而實無所有     亦非無所有      是為悉捨離     諸所有分別
           因及從因生     如是一切法      皆是寂滅相     無取亦無捨
           無灰衣不淨     灰亦還污衣      非言不宣實     言說則有過
 
   菩薩如是觀信解通達於說法中,無所分別。不得菩提者,是菩薩信解空法故,
   如凡夫所得菩提,不如是得,作是念:
 
           佛不得菩提     非佛亦不得      諸果及餘法     皆亦復如是
           有佛有菩提     佛得即為常      無佛無菩提     不得即斷滅
           離佛無菩提     離菩提無佛      若一異不成     云何有和合
           凡諸一切法     以異故有合      菩提不異佛     是故二無合
           佛及與菩提     異共俱不成      離二更無三     云何而得成
           是故佛寂滅     菩提亦寂滅      是二寂滅故     一切皆寂滅
 
   不以相見佛者,是菩薩信解通達無相法。作是念:
 
         一切若無相     一切即有相      寂滅是無相     即為是有相
         若觀無相法     無相即為相      若言修無相     即非修無相
         若捨諸貪著     名之為無相      取是捨貪相     則為無解脫
         凡以有取故     因取而有捨      誰取取何事     名之以為捨
         取者所用取     及以可取法      共離俱不有     是皆名寂滅
         若法相因成     是即為無性      若無有性者     此即無有相
         若法無有性     此即無相者      云何言無性     即為是無相
         若用有與無     亦遮亦應聽      雖言心不著     是則無有過
         何處先有法     而後不滅者      何處先有然     而後有滅者
         是有相寂滅     同無相寂滅      是故寂滅語     及寂滅語者
         先亦非寂滅     亦非不寂滅      亦非寂不寂     非非寂不寂
 
   是菩薩如是通達無相慧故無有疑悔,不以色相見佛,不以受、想、行、識相見
   佛。』
 
   問曰:『云何不以色相見佛?不以受、想、行、識相見佛?』
   答曰:『非色是佛,非受、想、行、識是佛,非離色有佛,非離受、想、行、
   識有佛;非佛有色,非佛有受、想、行、識。非色中有佛,非受、想、行、識
   中有佛;非佛中有色,非佛中有受、想、行、識。菩薩於此五種中不取相,得
   至阿惟越致地。』
 
   問曰:『已知得此法是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有何相貌?』
   答曰:『
         般若已廣說 阿惟越致相
 
   若菩薩觀凡夫地、聲聞地、辟支佛地、佛地,不二、不分別無有疑悔,當知是
   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有所言說皆有利益,不觀他人長短好醜,不希望外道沙
   門有所言說。應知即知、應見便見,不禮事餘天,不以華香、幡蓋供養,不宗
   事餘師,不墮惡道、不受女身,常自修十善道,亦教他令行;常以善法示教利
   喜,乃至夢中不捨十善道,不行十不善道,身、口、意業所種善根,皆為安樂
   度脫眾生,所得果報與眾生共。若聞深法不生疑悔,少於語言、利安語、和悅
   語、柔軟語,少於眠睡、行來進止,心不散亂,威儀庠雅,憶念堅固,身無諸
   虫,衣服臥具淨潔無垢,身心清淨閑靜少事,心不諂曲,不懷慳嫉,不貴利養
   ,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資生之物,於深法中無所諍競,一心聽法常欲在前
   ,以此福德具足諸波羅蜜。於世技術與眾殊絕,觀一切法皆順法性,乃至惡魔
   變現八大地獄化作菩薩而語之言:「汝若不捨菩提心者當生此中。」見是怖畏
   而心不捨。惡魔復言:「摩訶衍經非佛所說。」聞是語時心無有異,常依法相
   不隨於他,於生死苦惱而無驚畏,聞菩薩於阿僧祇劫修集善根而退轉者,其心
   不沒。又聞菩薩退為阿羅漢得諸禪定,說法度人心亦不退,常能覺知一切魔事
   。若聞薩波若空、大乘十地亦空、可度眾生亦空、諸法無所有亦如虛空,若聞
   如是惑亂其心欲令退轉、疲厭懈廢,而是菩薩倍加精進、深行慈悲,意若欲入
   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而不隨禪生還起欲界法,除破憍慢、不貴稱讚心、
   無瞋礙。若在居家不染著五欲,以厭離心受如病服藥,不以邪命自活,不以自
   活因緣惱亂於他,但為眾生得安樂故處在居家,密跡金剛常隨侍衛人及非人不
   能壞亂,諸根具足無所缺少。不為咒術惡藥伏人害物,不好鬥諍、不自高身、
   不卑他人,不占相吉凶、不樂說眾事。所謂帝王、臣民、國土、疆界、戰鬥、
   器仗、衣物、酒食、女人事、古昔事、大海中事,如是等事悉不樂說,不往觀
   聽歌舞伎樂,但樂說應諸波羅蜜義。樂說應諸波羅蜜法令得增益,離諸鬥訟常
   願見佛。聞他方現在有佛願欲往生,常生中國終不自疑我是阿惟越致非阿惟越
   致,決定自知是阿惟越致,種種魔事覺而不隨,乃至轉身不生聲聞、辟支佛心
   ,乃至惡魔現作佛身,語言汝應證阿羅漢,我今為汝說法,即於此中成阿羅漢
   ,亦不信受。為護法故不惜身命常行精進,若說法時無有疑難,無有闕失,如
   是等事名阿惟越致相。能成就此相者,當知是阿惟越致。或有未具足者,何者
   是未久入阿惟越致地者,隨後諸地修集善根,隨善根轉深故,得是阿惟越致相
   。』

延伸閱讀:【慈智數位佛學院】【利美知識】【利美園地】【全國碩博士論文
回利美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