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佛祈请文? 药师佛实修法门教授﹝1﹞ 日期2008/10/1 03.37
資訊分項
相簿2
服務分項
回應(0)


轉寄 列印 迴響 總覽



日期2008/10/1 03.31



药师佛祈请文
(经文藏音含解意)

*吽 固多 边竹 呀宜 瑞喔札
(吽 身色宛如硫璃山王状)

*卓哇 森间 涅吉 读雅瑟
(除灭有情众生诸病苦)

*强秋 森巴 借吉 扩吉过
(八大菩萨眷属众围绕)

*仁千 面进 拉拉 洽擦 对
(顶礼赞叹持药之宝尊)

在最开始藏文的经文当中,有一段是特别提这部经梵文的名称:

阿呀 巴嘎弯 悲夏贼 咕鲁 悲主以呀 巴拉巴 谁?布噜哇 布拉尼 达呐 比些司 比司达呐  那嘛 
玛哈呀纳 苏答啦?(梵文发音)

----------------------------------------------------------------------
创古仁波切
药师佛开示
翻译:堪布丹杰

药师如来他也具备了一种大悲的加持救护力,能够帮助我们在今生不受到任何的伤害。
药师佛祈请文(法王子 穆松古千仁波切唱诵)




日期2008/10/1 03.37


◎药师佛实修法门教授

开示:创古仁波切
翻译:堪布丹杰
地点:化育基金会
日期:2006年6月1日~5日
整理:Sigrid
校对:法聚法师、庆喜法师

各位带着对於佛法的信心,还有对於法教的虔诚恭敬心,同时也对法有一定的了解,而来到这里,愿意来听闻修持药师佛仪轨,得授八关斋戒,并且精进的来修持,具备信心的来修持,也虔诚地在祈请,所以仁波切很谢谢大家,也跟大家说一声札西德勒,吉祥如意。

昨天提到过,最主要无论修任何的法门,尤其密乘的法门当中要具备的条件:第一是能够让心成熟的灌顶,第二成为我们能依靠的口传,第三是帮助我们得到解脱的教授,就是灌顶、口传跟教授,需要具备这三点,无论任何法只要具备了这三个条件,那这些法门都会变得更加有利益、同时更加的如法。昨天晚上给予了灌顶、还有口传二个部份,今天要给予的是药师佛的教授了,这种教学、教授,是能够帮助我们解脱的教授,解脱什麽呢?也就是帮助我们从痛苦跟烦恼当中解脱出来,解脱之後我们就能够得到究竟的快乐跟究竟果实。所以要达到这样的一个目的,我们就需要如法地来修持。在修持之前就要知道如何行修持的方法,譬如修持的次第是什麽?方法步骤是什麽?尤其在密乘里,一边念诵,同时一边需要做观想,就是随文入观的意思,在这个仪轨当中,它会次第地告诉我们,现在是祈请文、需要皈依、需要发心,然後要观修本尊、要迎请本尊等等,整个仪轨会有一个清楚的次第,一般来说,如果我们只是心中这样来观想,那还不太容易帮助我们很清楚的观想,如果能够随着文字的念诵,同时配合文字来观想的话,便会更加的圆满,利益会更大。

礼敬药王?生起信心

各位可以翻到仪轨的第一页,最开始的第一个步骤是祈请文的部份,首先有一个梵文叫「拿麽贝堪则 玛哈 惹紮耶」,这段的意思就是「礼敬药王、礼敬大药王」,就是礼敬药师如来,这是带着一种信心跟虔诚心来礼敬的,为什麽要做礼拜、礼敬呢?最主要是消除我们的我慢跟嫉妒,这个礼敬的礼,或者是拜,有一种清净的意思,也就是清净我们的我慢跟嫉妒,特别向一个清净特殊的对境,也就是药师佛来礼拜、对他生起信心。一般来讲,我们谈到礼拜,都会有身、口、意三种的礼拜,这里最主要是心的一种礼拜,指的就是生起信心。

向佛宝来祈请

接下来第一个偈文,四个句子就是向药师琉璃光佛祈请,这里的祈请文,首先是向药师佛,後面次第地还会向周围的七佛来祈请,还有向八大菩萨等,第一句是向药师琉璃光佛来祈请,说「圆具福德大海宝藏者」,这是指说药师琉璃光佛当他在行有学道,就是菩萨道的时候,他圆满积聚了一切的福德,功德圆满了;第二句「您以无比大悲加持力」,他不仅仅是智力的圆满,福德、功德的圆满而已,同时他对众生具备大悲力,而且也具备了一种真实的力量,这个力量是什麽呢?就是第三句所说能够「平息众生痛苦与忧伤」,所以要向这样的药师琉璃光佛来祈请,即第四句「药师琉璃光佛我祈请」,就是指说向具备了大智慧、大悲心、跟大力量的药师琉璃光佛来祈请。

下来是要向药师佛来祈请他的大悲,能够帮助受着饿鬼的苦、还有受着地狱苦的所有众生,祈请能够救护。所以说「受到极端吝啬束缚之,投生饿鬼道之诸众生」,这是指具备了极端吝啬的饿鬼道的众生,「若闻您名转生乐施人」,听闻药师佛您的名字,就能投生为人,不仅是投生为人而已,还会成为一个喜好布施的人,并且之後次第修持而能够成就佛道,所以祈请世尊药师佛能够救护饿鬼道的众生。

再下来,这里谈到要向具备能够救护地狱道众生的药王菩萨,就是药师佛如来,向他祈请,所以说「违犯戒律乐於毁他人」的,而投生在地狱的这些众生,若闻药师佛的名号之後,都能够投生到善道。

药师如来他也具备了一种大悲的加持救护力,能够帮助我们在今生不受到任何的伤害,在这个偈文中就提到了今生当中,有「一切挑拨离间与两舌」,挑拨离间还有两舌的这些伤害,而造成彼此的分离、拆散身命者,那麽「若闻您名其等尽不害」,如果听闻到药师佛您的名号之後,彼此就不会受到这些伤害,所以也是要向药师如来来祈请。

以上这四个偈文,最主要是向药师如来来祈请,向他祈请的时候,不仅仅就是这样念诵而已,最重要的是要思维、要忆念药师佛他的大悲心,要能够不散乱的地来忆持他的大悲心,所以在前四个偈文当中,第一个是能忆起药师佛他救护一般众生的能力,第二个是特别忆念起药师佛他救护饿鬼道众生的能力,第三个是特别忆念起他救护地狱众生的能力,第四个是特别忆念起他救护在人道当中遭受各种伤害的救护能力。

再接下来是要向药师佛另外的七个眷属,就是向七药师如来祈请,「胜名」是第一尊药师如来的名称,「善金无垢之光明」这是第二尊如来的名称,接着「胜无涅盘」这是第三尊,「尊圣宣法音」是第四尊佛,第五尊是「神通智慧王」,第六尊是「声乐王如来」,然後是「释迦国王」是第七尊,这也是符合显乘的经典,首先是向主尊药师如来,再来的偈文是向周围的七大药师如来祈请,这是代表佛宝的意思。

向僧宝来祈请

接下来要向僧宝来祈请,僧宝当中分为所谓的菩萨僧众跟世间的僧众,第一句是「文殊护解金刚手菩萨」,这是指登地的大菩萨,像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等等,总共有十六个菩萨,第二句「梵天帝释四方四天王」,那是指世间的僧众了,就是像梵天王、帝释王、还有四方的四天王,後面都会提到,接下来「十二护法药叉大将等」,这也都是世间的僧众护法,「坛城善妙圆满诚祈请」,以上是向僧宝来祈请。

向法宝来祈请

再接下来是要向法宝来祈请,「七众如来发愿之经典,还有药师如来之经典」,这个是佛经中提到的,当时佛陀开示的《药师经》主要有两部份,一个就是《七众如来的药师经》,第二个就是《药师如来经》,再接下来「堪钦静命所着典籍等」,这里提到一位叫做静命大师,当时的西藏,让佛法兴盛的主要人物有三个人,那就是赤松德赞王、莲花生大士、还有静命大师,由於他们三位,而让佛法在西藏兴盛,尤其是密法特别的兴盛,其中的这位静命大师,他特别将《药师经》中的修持方法变成仪轨、念诵方式,所以才特别提到静命大师所着的论典。「正法经函汇集诚祈请」,下一个偈文,是向传承的上师来祈请,第一句谈到「菩提萨埵赤松德赞等」,这里的菩提萨埵,也就是上个句子谈到的堪钦静命大师,是同一个人,所以说这个传承是由静命大师,也就是菩提萨埵,他来到西藏後,传给了赤松德赞王,再之後,又传给了「译师学者王臣与菩萨」,这是当时西藏传承法脉的译师们,还有学者们、国王、大臣等菩萨众,之後还有「所有正法传承上师众」等,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我们现在学的这个仪轨,这仪轨是由天法明究多杰所传承下来的,什麽叫做天法呢?天法的意思就是当仁波切亲见到药师佛之後,同时汇集了佛陀所讲的经、还有各种的论典,而在静观当中所撰写下来的仪轨,明究多杰他写这部仪轨的时候,最主要的上师是谁呢?就是恰美仁波切,那恰美仁波切的上师是谁呢?是第六世夏玛仁波切名叫却吉旺究,就是第四句提到的「法之自在」,以上是向这些所有的传承圣众来祈请。

下面「以此发愿祈请加持力」,以上我们次第的向佛菩萨,主要的药师佛,还有药师七佛,及十六菩萨等,一直到向我们传承根本的上师,祈求他们的加持,加持「各种暂时病痛恐惧除」,消除各种的病痛、恐惧,同时「死时恶道障难皆除灭,投生极乐净土祈加持」,以上这一段念的都是祈请文,这里我们并不需要做特别的观想,只要带着虔诚心来祈请就可以。



皈依三宝

接下来第四页,这里将进入仪轨最主要的正文部份,在正文当中的次第只有谈到要皈依,再来是发心等,这也可以说是前行法,或者叫加行法,就像昨天有提到,所谓的皈依是帮助我们不要走入一条错误的道路,为走入正确的道路;那发心不仅是要走入正确的道路,而且是走入一条能够发广大心的一条大道上。我们在修持佛法的很多时候,的确是有可能会走入一条错误的道路,所以要能够谨慎的来选择,能够带领我们进入正道,最好的方法也就是依靠佛、法、僧三宝的带领,所以我们最主要的依靠就是佛、法、僧也是我们皈依的对象。所谓的佛宝,指的就是开示佛法的人,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我们此世的教主。所谓的法宝,就是佛所开示离开痛苦的各种方法。第三个僧宝,就是如法地来修持这些法教的人们,这叫做僧宝。

三根本

另外还特别提到不共皈依的三个对象,这是密乘当中提到的,也就是三根本,第一个就是上师,是加持的根本。第二个是本尊,成就的根本。第三个是护法,事业的根本。这三根本的意思是什麽呢?所谓得到加持的根本是上师,一般来说,我们从佛法、从佛陀处得到加持,但是由我们个人修持上来讲,是从我们的传承跟根本上师处得到加持的;第二个是本尊,也就当我们具备了上师的加持之後,我们依靠这些口诀来修持,并且能够得到某种成就,所谓共同的、暂时的成就,还有殊胜究竟的成就,这些成就得到的都需要实修,就是代表要修持本尊,就像我们现在修持药师佛法门,在观修药师佛的本尊,或者也可以修持度母或者观音菩萨法门等等,这都是修持本尊,透过这些本尊的修持能得到成就,所以这即是叫做成就的根本是本尊;第三事业的根本是护法,当我们具备了清净的动机来修持,或者在世间工作也好,或者在做任何佛法的修行也好,这时修持道上由於我们以前造作的各种恶业,今生会遇到一些障碍跟逆缘,这时候为了消除这些不好的情况,所以特别要向护法来祈请,透过护法能够消除这些障碍,所以名为事业的根本是护法。我们做皈依的时候,要这样向佛、法、僧,还有三根本,总共六个皈依的境来皈依。所以刚刚这里的「南无皈依三宝三根本,皈依一切皈依境」,便是皈依的部份了。

发心

後面两句就是发心,发心帮助消除我们进入小的道路,要培养一个宽广的心,所以当我们在修持这个药师仪轨的时候,我们要先发心,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没有办法马上帮助到一些人,但是未来希望真的能够利益到他人,希望可以帮助他人证得究竟的快乐、得到究竟的果实。我们需要具备这样的一种动机,这个就叫做发菩提心。我们无论是念诵药师经也好,或者是修持药师仪轨也好,可能会有一些不清净的动机,譬如说我们想要伤害一个人,甚至是想要咀咒一个人,因而来修药师佛、药师经,如果有这样的心,这是不好、不清净的动机,这可能是一种嫉妒,或者一种瞋心,这种心我们要将它消除。第二种发心是清净的,但是只想到学习药师经,修持师仪轨,是为了自己得到快乐,或者说自己的身体健康,自己要成就佛道,这种心是好的、是清净的,或者也再想到还要帮助周围的亲人得到健康等,这都是可以,但是这种心还不够广大,太狭小了,所以为了要让这种利益更加的广大,果实更加的圆满,我们需要具备一种更强心的力量跟加持力,就是要具备一个清净、广大、长远的动机,也就是这里的偈文说「为令众生皆成佛」,也就是利益一切的众生都能够成就佛道,带着这样的心呢来修持「今发殊胜菩提心」。

以上部份,也就是皈依跟发心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来做观想,观想在我们的前方虚空中有佛、法、僧三宝,还有上师、本尊、护法,这样子皈依的六个根本在我们的前方,在自己的面前来念皈依文、念发心文,并且在他们的面前我们真的发起菩提心,真的做皈依了,这是皈依跟发心的部份。

积聚福德资粮

接下来有一段是积聚资粮,这是说在念诵或者向药师佛生起信心,不只是口上说具有信心而已,象徵我们具信心的一个徵兆,就是要做供养来积聚福德,一般指的是譬如要供养灯、供养香、花等,总之是能够令人欢喜跟清净的物品都要供养,这种供养就分为两种供养,一种叫做真实物品的供养,譬如说我们设置这种供养的坛城、佛堂陈列这些供品。第二种供养叫做心变现的供养,也就是我们陈列出来真实的供品并不多且很少很小,但是要让功德无量增长的方法是什麽呢?就是透过心的一种变现跟观想了,就这个是偈文当中谈到的,各位可以看到「从本净界所化现,遍满天地如云供,曼达诸宝天女俱」,这里就是透过一种心变现的供养,观想这一切的供品从本净界中化现,非常非常的多,遍满了天地,像是云一般的供养,这当中供养有各种的曼达、各种的宝物,像七珍宝、天女等,这一切都在当中,「祈愿无尽布紮霍」这一切都变得无穷无尽的。所以这里可以说是依靠了我们真实物品的供养之後,再透过一种心的观想,将这些供品变得无量无边,透过这样而能够积聚所缘的福德资粮。

积聚智慧资粮

以上叫做有所缘的积聚福德资粮的方法,接下来两句是积聚无所缘的智慧资粮,指的就是在我们心上的一种禅修方式,也就是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修持,就是透过一种清净的发愿跟动机,而帮助我们在心上来积聚资粮的方法,以上是透过有所缘的观想,加持了这些供品,接下来就要观想慈、悲、喜、舍了,所以「众生俱乐皆离苦」这一句当中,第一个俱乐,就是慈无量心的意思,也就是我们发心帮助一切众生都能够具备快乐,还有得到快乐的因。第二个,众生也都不希望得到各种的痛苦,这一切的痛苦都是由各种苦的因而产生的,所以第二我们要发愿,愿众生皆离苦,就叫悲无量心,一切众生都能够远离痛苦,还有痛苦的因。第三是喜无量心,那「於乐不失」,这是指说各种的快乐有的时候只是暂时的,并没有办法长久,众生也没有办法拥有长久的欢喜,所以说令能够得到究竟的快乐,愿众生於乐不失,这是喜无量心。第四是舍无量心,叫做「平等舍」,这是指一般我们在观修众生的时候,很自然会有亲疏之分,这是我的亲人,这是我不喜欢的人等,但在观修的时候是不能有亲疏之分的,所以是要具备舍无量心,以上这一部份,可以说都是前行,也都是一种准备的部份,以上这当中就包括了皈依、发心,积聚资粮里面又包括了第一个部份叫做「有所缘福德资粮的积聚」,另外第二个部份是无所缘智慧资粮的积聚。

自生观想?对生观想

接下来就是观修的部份,就是第五页最上面,在实修来讲,一般分两个部份,一种称为自生观想,第二称为对生观想,所谓的自生观想,观想自己就是药师佛,透过这样而得到加持,得到成就。对生观想是观想药师佛在我们的前方虚空中,自己向他做供养,向他赞颂,向他祈请等,透过这个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得到加持跟积聚资粮,所以在密乘的观修当中,就有自生观想跟对生观想两个部份,很多不同的仪轨中会提到,先观想自身成为药师佛,或成为应修的本尊,然後再观想前方也有这个本尊,但是药师佛仪轨的修持,是自、他一起观想的,也就是观想自生,同时对生药师佛也出现,透过观想便 能够帮助我们得到加持,也同时积聚福德资粮。很多人会问到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向药师佛祈请、发愿,真的能够消除我们的病痛、消除我们的烦恼吗?是可以的,或者也有人问说我们修持药师佛仪轨,真的能够得到加持吗?仁波切也说是可以的。为什麽说修持这个法门能够帮助、有力量能够消除病痛、消除各种的烦恼呢?原因是消除病痛跟消除烦恼的力量,这是法性当中自然具备的。

所以为什麽在第五页最上面我们需要念一句观空咒,观空咒就是「唵 梭巴哇 修达 萨尔哇 达尔玛 梭巴哇 修多 杭木」,这是梵文的语音,从实相上来讲,「梭巴哇 修达」就是说一切的本质是清净的,那麽「萨尔哇 达尔玛」是指一切的法,「梭巴哇 修达」是本质清净,「萨尔哇 达尔玛」一切法。所以这句的意思是说一切万法的本质是清净的,也就是说法的本质是空性的,所以透过念诵这个咒语,将一切不净的都转变成为清净了,持诵这个咒语,下面提到「从空性中生出」,从这个空性当中再化现出「此三千大千世界转化成越量宫殿」,这个越量宫殿指的就是药师佛的宫殿,这个宫殿是四方形的,同时有四个门,然後在这个宫殿当中,有一个狮子的法座,这个法座前後左右都各有两只狮子的,所以总共有八只狮子抬起来的一个宝座,这也是四无畏的一种象徵,之後,在上面又有一座莲花,这莲花是出淤泥而不染,象徵在轮回当中却不受各种轮回的染污,在莲花上面又有一个月轮,这月轮代表清凉的意思,也象徵是菩提心,在这样一个莲月的宝座上,这是自生、他生一起都要观想的。

以上观想的越量宫殿,同样在我们的前方也有这样一个药师佛的宫殿,刚才提到是四方的,同时有四个门的一个宫殿,狮子莲月宝座这部份再特别解释一下,先讲到我们正前方,对生虚空当中的药师佛他的情况是有一个越量宫殿,当中有一个莲花周围有八个花瓣,中间有一个像花蕊般的在中间,在这个莲花的正中央就是药师佛,也就是法本形容的有一个狮子宝座,上面有莲花,上有月轮,然後上面坐的就是主尊药师如来,在这莲花的周围还有八个花瓣,八个花瓣当中的七个花瓣,就是有七尊药师如来,分别坐在七个花瓣上,同样他们每一尊也都是坐在狮子莲花宝座上的情形,八个花瓣有七尊如来坐於上面,所以还有一个是空的,那就是主尊药师佛前方的那一个花瓣是空的,这个当中放的是药师经,所以总共是有九个部份要观想,也就是在前方的宫殿当中,上有八只狮子,狮子上有一座八瓣的莲花,中间是主尊药师佛,然後在他周围的八个莲花当中,七尊是药师如来,前面的花瓣上是药师经,所以总共八个莲花,再加中间主尊,总共有九尊,这是我们观想前方药师如来的情况,接下来是讲到自生,就是自生药师佛的部份,同样自己这里也化现一个越量宫,就是药师如来的宫殿,有四个门,这时候自己是在东方的这个门,然後就观想自己是药师佛,面对着对生的这些无量的药师如来,还有在对生的这些药师佛除了八瓣莲花上的药师佛,同时在他的周围还有十六尊菩萨,及十位世间的护法,站在周围还有十二药叉大将,总之要观想在我们的前方虚空当中有这样的一个对生坛城。

以上是观想的一种方式,就是自己跟前方分别观想有二个越量宫,但也可以观想更容易的,就是我们自、他都在一个宫殿当中,自己就在这个宫殿当中东方的门的部份,然後往里面看,就是往前看,看着药师佛,这样也可以。

这里说「自对生各现蓝吽种子字」,观想蓝色吽字的种子字化现成为药师佛,身如琉璃无量光,药师佛的样子是身披三法衣,穿着各种的严饰,「右手胜施持柯子」这个就像唐卡中画的,药师佛右手是拿着柯子的茎、根部的部份,一朵花像这样开起来的,右手持胜施印,然後是持着柯子的果实,这大部份都跟释迦牟尼佛的样子是差不多的,药师佛他的左手是托钵,里面盛满着甘露,然後手结的是定印,具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圆满金刚跏趺座,到这里观修的部份,是自、他就是自生跟对生的药师佛长得都是这个样子,但是唯一不同的地方是在第六页最上面了,他是「特於对生之莲瓣上,安住七佛及经卷,其後十六菩萨众」等等,就像刚刚提到,自生观想的时候,自己就是一尊药师佛,但是对生的这个坛城当中,是有这样八瓣的莲花的,中间是主尊药师佛,周围七个花瓣有七尊药师如来,前方的花瓣有药师经卷,周围有十六菩萨众,之後有「十方护法神、十二药叉等拱卫」,然後「四大天王守四门」,就刚刚提到这整个坛城的四个门,分别有四大天王,像持国天王等持守在四个门,以上如此做观想。

「诸尊三处三种子,由心中吽字放光」,观想这样的自生或对生也好,所有一切观想的本尊药师如来等,从他们的身、口、意都有嗡、阿、吽三个种子字,还有他们心中也有一个吽字,从这一切的种子字放射出光芒,照射到东方的佛土,首先光芒照射到东方药师琉璃光净土,然後从这些净土迎请无量的智慧身,就是无量的药师如来的身形「皆融入自对诸尊」,就是融入自己观想的药师佛,及融入前方观想出的所有本尊、菩萨中。透过这种观想,我们得到了所有的加持,下面有一句祈愿文,「吽 药师昆仲八佛无边众,迎请降临垂赐大加持,为我具缘种信胜灌顶,净除一切邪引与寿障」,那是希望透过观想融入得到加持之後,一切今生当中各种的障碍等都能够得到消除。

咒语观想

接下来第七页,要先念一句咒语,最主要的是金刚三昧耶戒,这是什麽意思呢?由於诸佛菩萨像药师佛,他们自己本身都具备了三昧耶戒,具备了一种他们曾经发过的誓言,这个誓言是什麽呢?这个戒是什麽呢?他们曾经发愿一定要帮助救护苦难的众生,帮助及带领他们解脱,由於他们具备这样一种坚固的金刚三昧耶戒,或者一种金刚的誓言,所以当弟子们向他祈请的时候,他是一定要来到我们前方的,一定要赐予加持的,「拿麽 玛哈 贝卡则 萨巴瑞哇惹 边紮 萨玛呀 紮紮」,那首先「萨玛呀」,後面第二个「萨玛呀」就是三昧耶,就是誓言,就是药师佛他曾发的誓言,「边紮」的意思就是金刚,代表非常坚固的意思,所以「边紮 萨玛呀」是一个坚固的誓言,就是药师佛他渡众的一个誓言,「紮紮」就是药师佛来到我们的前方了,然後「边紮 萨玛呀 滴叉哈廉」,「边紮 萨玛呀」还就是坚固他们誓言的意思,「滴叉哈廉」就是非常稳固的赐予、给予我们的意思,所以这里也需要打一些手印的,可能手印并不怎麽重要,但是有时候手印它能够帮助我们拥有一种不同的感受。「边紮 萨玛呀 紮紮」就是迎请咒,我们手这样一弹指,那就是说佛他们真的来了,然後「边紮 萨玛呀 滴叉哈廉」(手印),接下来的一段是为了要让自己观想的自生观想,及对生观想的两个部份,都能够更加的清净、圆满、稳固,还有加持能够非常的稳定,所以要给予灌顶、赐予灌顶的观想,那就是迎请五方佛来给予灌顶的部份,「唵 吽 张 舍以 阿」,那就是五方佛,这每一尊佛都要做一个手印,首先是合掌,然後是两手握起来,中指升起来,这代表的是大日如来,再来是往上,食指升起来,代表不动佛,然後再往下,无名指合起来,代表是宝生佛,再来再往上,是大姆指合起来,这是阿弥陀佛,再来是小姆指,这代表不空成就佛,透过这样的迎请,迎请五方佛为自身的药师佛,及对生观想的药师如来给赐予灌顶,「阿比肯紮 吽」的意思就是祈请五方佛给予灌顶,祈请之後我们要想已得到了这个灌顶,然後再观想五方佛融入到自生跟对生的佛菩萨当中。



欢喜的供养

在早上的课程当中,主要谈到了自生观想跟对生观想的部份,同时也教授为了得到加持,我们要观想迎请药师佛融入自己的部份,接下来是积聚资粮,还有一个赞颂文的部份,谈到积聚资粮的部份,在积聚资粮方面来讲,也就是做供养,有供养各种外在的、让人欢喜的物品,这个时候最主要观想从我们自心放射出光芒,变现出各种的供品来做供养,就像早上提到的,供养最主要有二种,一种是真实陈列出来的物品供养,第二种是由我们的心所变现出来的供养,由於我们要积聚各种的资粮,所以现在要观想从心中变现出各种的供养。第七页的中间上面的部份,「吽 妙花薰香灯涂香,妙食以及伎乐等」,我们再观想从心中放光,化现出各种的花、薰香、涂香、妙食等等,再从心间变幻出来各种的「色声香味触诸法」,这是指各种让眼睛看到欢喜的颜色,耳朵听到好听的声音,鼻子闻到的香味,还有舌头嚐到的味,还有身体感受的触觉等等,都变现出来,然後向对生观想的所有主尊药师佛,及他周围的佛菩萨们来做供养,透过这个供养「福慧资粮皆圆满」,也就是二种资粮都能够圆满,这部份的观想最主要是要配合下面念咒语时候,可以这样来做供养的。

吉祥八宝的供养

再接下来,分别有三种特殊的供养,第一个叫做「吉祥八宝的供养」,就在第七页的最下面的偈文。再来是第八页上面提到叫做「吉祥的八相」,这是第二种。再来是在第八页中间的部份七珍宝,这三个部份是一个从心中要变现的一个特殊供养,在第七页下面叫做「吉祥八宝」,这是指当世尊降生在人世间之後,他一路在修持道上,由不同的人或者佛菩萨供养他的八种宝物,帮助他各种禅定的生起,更使他能够利益众生等,其中就包括这里提到的「最胜王者白芥等」,白芥是指当时由金刚手菩萨他供养给释迦牟尼佛,帮助他消除很多各种外在的怨、各种的伤害等的白芥,同时在八宝当中,还有吉祥草,那是当时一个商人叫札西,他供养给佛陀之後,佛陀就是坐在这吉祥草编织的草蓆上菩提树下成就了佛道。八宝当中还有酸奶,当时佛陀在六年苦行之後,他受用了牧羊女所供养的这个酸奶之後,才恢复了体力,在菩提树下修行,身形就转变成殊胜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然後帮助禅定力的开展,以上就是所谓的吉祥八宝。这是我们观想从心间放射出的吉祥八宝,供养对生的药师佛,还有药师佛的眷众,日後福慧二资粮都能圆满。

吉祥八相的供养

接下来就是第八页,叫做吉祥的八相,这个就跟之前的吉祥八宝的差别是在那里呢?之前的吉祥八宝是指不同的人向世尊供养了这八种宝物,同时也更增长了世间的喜乐,更增长世间的和平。第八页上面所谓吉祥的八相,是指有八种特殊的东西,象徵是佛陀身形的庄严跟威德的庄严,这八种八相中,第一个是法轮,就是佛陀他的脚,脚上面的法轮相,这代表是佛法正法宏扬的意思。八相的第二个,是幢幡,比喻象徵佛的身体,像幢幡一样。还有伞盖,伞盖是形容佛陀头部庄严的形状,再来是宝瓶,这宝瓶是象徵佛陀的喉部、颈部。再来是白海螺,白螺是象徵佛陀的声音。所以总共有八相的八种东西象徵佛陀身体的威德庄严。这时观想从我们的心间放射出这八种东西,向对生的药师佛来做供养,同时不仅是自己,一切有情的两种资粮都能圆满。

这里谈到叫七珍宝,七种珍宝象徵是一个功德资粮圆满的意思,这七个宝特别只有转轮圣王他才具备的,这里我们要观想从心间放射出七珍宝来做供养,七宝当中有提到叫摩尼,摩尼就是摩尼宝珠,也叫如意宝珠,一切的愿望能够实现的摩尼宝珠,在七珍宝当中同样有个法轮,代表是一切胜利无碍等,由我们心间变现出这样的七珍宝来做供养,以上提到的就是八种吉祥物、吉祥的八相、七珍宝,这三类供养。

献曼达

接下来第八页的下面,这是献曼达的部份,这里所谓献曼达的意思也就是将世间一切的东西都供养出来,这就包括提到的一切主山及大洲,须弥四洲、八小洲等等,一切外在的东西或者内在各种的精髓,都由我们的心间化现出来,向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来做供养,特别也要向对生的药师佛做供养。

浴佛

再接下来分有三个部份,也就是要特别向最殊胜化身的佛陀沐浴,然後再来是拂拭等,总共有三个部份,然後第三个是敬献一套衣服给这个化身的佛陀、殊胜的佛陀。偈子是「我以诸香及香水,祈请沐浴大觉身,虽诸尊身无垢秽,为净罪障之因缘」,这是向佛陀以各种的诸香香水来沐浴,虽然说各种的本尊也好、佛陀也好,他本身并没有任何的垢染,这里是透过这样的观想,清净我们自身的罪障,所以需要这样来做。

拂拭

第二叫做擦拭或拂拭了,所以说「香滑柔软净白巾,拂拭如来尊金身」,我们会用一条非常清净、白色的毛巾,毛巾是非常柔软的,而且是香的白巾来拂拭、擦拭如来的金身,那麽「尊身虽本无垢秽,为作离苦之因缘」,本尊佛菩萨身体,并没有任何的污染垢秽,这样的一种供养擦拭,是为了帮助我们自己离开痛苦,帮助自己能够积聚资粮,所谓的因上来讲我们有各种的罪业跟覆障,在果上来讲是各种的苦,所以才要消除这样的罪障跟苦痛,第一个的沐浴就是从因上消除各种的罪业跟覆障的,第二个擦拭就是消除我们果上各种的痛苦。

献供法衣

接下来就是第十页上面,就要向如来尊身献供法衣,这里所谓「天衣灿丽胜法衣」,就是指佛陀他出家的一种象徵,就要具备三法衣,以在律典当中谈到的法衣,是具备三种颜色,就是红色、黄色跟蓝色,以这三法衣来献供如来身,「尊身虽无寒冷苦,为增光明之因缘」,我们并不是因为佛陀会冷,所以才供养他衣服,而是透过这样的供养,能帮助自己和一切的众生增加光明,或者说增加我们的威德,增加我们福德的一种因缘,这个文句当中写到说向如来身,向药师佛等等供养三法衣,这是以文字表达的,另外药师佛周围还有很多的大菩萨众、出家僧,或者周围还有很多的世间护法、十二药叉大将等,这时我们也可以观想不仅只供养三法衣,而是他们可以穿戴的各种殊胜的衣服,各种庄严,这些虽然文字没有写出来,但是我们同样可以这样来做观想。

赞颂的供养

以上这部份是为了帮助我们积聚圆满资粮,所以要做这样一段供养的观想,接下来是特别帮助我们的身、口、意三门都能够生起全然的一种信心,所以要透过赞颂,吟唱、歌颂、赞颂来做供养,这时候我们的观想是从心间放射出供养天女,每一个天女她都能够唱出美妙的声音,透过声音乐曲的妙音来赞颂前方所有的诸佛菩萨等。可以看到「身色宛若琉璃山王状,除灭有情罪障诸病苦,八大菩萨眷属众围绕,虔诚礼赞持药宝尊前」,那这个偈文是特别对药师佛主尊做赞颂的一个部份,所以第一句是形容药师佛他身形的庄严,第二句除灭有情罪障是指药师佛的佛行事业等。接下来「善名宝月妙金无忧尊,法称法海胜慧释迦佛」,这个是向七尊药师如来做的一个礼赞的部份,以上的礼赞是对於佛宝的礼赞文。接下来正胜法及十六,十六不是罗汉,是十六菩萨,这要改一下,所以「正胜法及十六菩萨等」,第二向法宝来礼赞的就是所谓的正胜法,这里就代表是向药师经等这些胜法,法宝来做赞颂。再来是向十六菩萨等,这是指僧宝,要向僧宝来赞颂,然後「顶礼赞叹希有三宝前」。

接下来是要向世间的护法来做礼赞、礼颂。所以说「帝释天王及十护法神」,这里也包括了像帝释天、还有梵天、四大天王等,还有十护法神等,及「十二药叉大将与眷属」,这里是对他们赞颂,赞颂是指对他们的身、口、意的各种功德来做赞颂,同样还有「天人医药持明诸仙众」等,然後「敬礼赞颂甘露药王前」,以上都要向他们来礼赞,我们可做完赞颂完後,想所有的这些尊众他们都非常的欢喜,然後从我们心中化现出的这些供养天女也都发光,融入到前方的药师佛,还有七大药师如来,及十二药叉大将等,融入护法们及所有本尊的心间,以上这个部份是透过了自生的观想,向对生观想做的一个赞颂,为积聚有所缘资粮的一个观想。

观想及持诵药师咒

接下来就看第十一页,这里就是要开始持诵药师咒语,同时持咒的时候也要做一段观想,观想在自己心间,也就是自生的药师佛,及在对生药师佛的心间,都有一个吽字,这吽的声音,可以说就是空性本然的一种声音,同时这个字,这个吽的声音也象徵是不会被阻断的,同时也是一种明显的,其本质是空性的,这个吽字就代表是药师佛的智慧、他的心、他本智的。观想这个吽字之後,再观想从自身的药师佛心间吽字的周围就围绕着这个长咒,就是我们念的「喋雅他 唵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 贝卡则 惹紮 萨穆嘎喋 梭哈」就右绕在我们心间的吽字,然後在旋绕的时候这咒就放射出光芒,这个光芒就照射到对生的药师佛,这光芒照射过去的时候,也祈请对生药师佛的大悲心能够生起,尤其是对於众生的病苦,他们过去所发的誓言敦促他们的这种大悲心生起之後,再观想从对生药师佛心间的吽字,还有对生周围长咒放射出光芒,这光芒就照射充满一切的大地,普照到一切的众生,让所有众生的各种障碍、逆缘、病痛都得到消除,并且增长各种的喜乐跟和平等,同时随这个光照射到的一切,所有外在各种的境象,外在世间都转变成为喜乐,都转变成威德庄严,而住在里面的有情众生,所有身体上的病痛都得到了消除,心理上各种的烦恼跟痛苦也得到了消除,并且都能够如法的修持。接下来就要持咒,这也是持咒时的观想。

以上这段持咒的观想,可以说是普遍的、一般的,清净整个外器世间,及所有内有情一切众生的各种病痛跟灾难,而让一切都具备喜乐跟欢喜,另外也有一种特殊、特别的观想,例如有一些我们认识的朋友生重病了,或者说特别需要帮助的一些人、朋友,这时候我们可以如何观想呢?我们观想他就在我们的前方,然後观想在他的头顶上有一尊小小的药师佛像,然後我们就静下心开始持咒,持咒的时候,就观想从他头顶上的药师佛,流出甘露,然後一点一点的从头顶流入充满他的全身,然後将他一切身体上的病痛,或者他心中的难过、烦恼都得到了消除,然後一切身体上的业障都消除了,并且具备了喜乐、功德、一切的欢喜,这种力量都增长了。还有一种特别的观想是自己某一些部位特别的不舒服,例如说头痛,或者手、脚某个部位特别痛的时候,有一个特殊的观想口诀,那就是恰美仁波切在他的「恰美山居法」当中提到的观修方法,无论我们身体那一个部位痛的时候,就可以观想在那个部位有一尊药师佛的佛像,他的大小是五个手指头叠在一起的高度,就在那个痛的部位,从佛的身体放射出甘露,然後清洗掉所有那里的病痛跟脏的东西,心里就想这个病痛真的得到了消除了,可以这样来观想。

以上就是持咒时可以做的观想,可以说特别利益帮助自己恢复健康的方法或者说是对於整个世界病痛的消除,或者是帮助特定的一个对象,或者消除特定的一种病痛等等,都可以如此一边持咒来做观想,我们不必同时四个都一起做观想,用其中的一个方法来观想就可以了。

忏悔及回向

那麽持咒之後,就是整个仪轨的结行部份了,这时候有一段是叫「忏诸罪障回善向菩提」,这个部份是现在就要在药师佛及菩萨的面前忏悔,无始以来我们犯了非常多的恶业,造了非常多的恶业跟恶行,无论是我们知道而犯,或者是不知情的情况下而犯的一切的罪业,都要在佛前来忏悔,带着一念惭愧的心,也带着一念以後不再犯的心来做忏悔,同时还要回善向菩提,也就是透过念诵整个仪轨,观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还有持咒的一切善行,及利他的善行动机,这一切的善都要回向给一切众生,愿都能够成就佛道,同时回向一切众生,就短期的来讲,愿一切众生的病痛都得到消除,究竟长远的来讲,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成就佛道。以上这部份是「忏诸罪障回善向菩提,断除病魔苦恼赐吉祥」。

收摄次第

接下来的部份叫做收摄的次第,这时本尊要收融回来,观想的本尊主要有两大类的,第一类是指世间的护法,像是梵天、帝释天,还有十二药叉大将、四大天王、十个世间这些护法等,这时是「诸世间者各归其净土」,这些世间的护法他们都非常欢喜的回到了他们自己的净土去了。第二类的本尊也就是各种的十六菩萨,还有八大药师如来等,这一些佛菩萨也分成两个部份,一种叫智慧尊,一个叫誓言尊,所谓的智慧尊就是之前观想迎请而来的这些诸佛菩萨智慧的本质,叫做智慧尊。誓言尊就是我们观想,自生、对生所观想出来的这些本尊叫誓言尊,这个时候的智慧尊、誓言尊的十六菩萨、八大如来,他们都发光融入自己,然後我们得到加持,这就是第二句「智慧三昧诸尊入我身」,全融入到自身了,我们自己得到加持之後,也要化入清净的普贤界,那也就是要融入到空性当中,心无造作的,心能够平静的静寂下来,所以才说「奇哉从本清净普贤界」,也就是自身融入清净的普贤界。

以上这部份就是法本的教学的部份,以後各位想念诵这个药师咒语的时候,可以静下来就念药师咒,这也是会有很大的加持的,或者也可以在一幅药师佛的唐卡面前,看着这幅唐卡静下来持诵咒语,这也是非常殊胜的,或者就念诵法本,然後按照仪轨来观想,然後再念诵咒语,这样也是非常的好,也具备很大的利益跟加持的。总之,无论是在做怎麽样类型的修持时,我们都要专注不散乱,同时尽量清楚的忆念观想药师佛的形象,并且具备信心的来念诵,这样就会得到不可思议的一种加持,以上就是帮助我们解脱教授的部份结束了,再接下来是要讲解药师经。



药师经教授

接着说药师经的部份,在最开始藏文的经文当中,有一段是特别提这部经梵文的名称:

阿呀 巴嘎弯 悲夏贼 咕鲁 悲主以呀 巴拉巴 谁?布噜哇 布拉尼 达呐 比些司 比司达呐  那嘛 
玛哈呀纳 苏答啦?(梵文发音)

也就是就是印度文,这个梵文在印度的经文当中并没有特别立出来,而是西藏在翻译佛经的时候,在经文中会特别加上这一段梵文的经名,因为这代表的意思是它的法源、源流是非常清净的,而不是由这个译师、翻译者他自己撰写臆造出来的,这是因为佛陀当时在印度出生,降生之後并且开示佛法,那时佛法非常兴盛,次第的传承下来,传到了西藏并且翻译成藏文,所以当时的译师为了能够纪录、纪念这样的一个传承,所以在最开始才会有这样一个梵文的经名。

药师经经名的意义

同时这个梵文的经名还有第二层意义的,这是因为在未来陆续会有千佛出世,而每一尊佛他都会降生人世间,并且广为说法,同时也都会在菩提迦耶这个地方成就佛道,而他们所说出来的法,也都是用梵文所讲说的,所以当我们多念诵这些梵文的经名,也帮助我们种下一个梵文这些经译的种子,所以代表说在未来如果我们见到佛陀,并且能够跟随他们听闻法,能够修持的时候,由於过去我们有这样梵文经名的一种习气跟认识,我们更容易听懂他们的法要,同时也更容易将他们所说的法忆持记忆在我们的心中。

这样一个梵文的经名,还有第三个原因,就是感恩这些译师,感恩过去这些翻译的大师们,最早在印度佛法是非常的兴盛,当时在西藏并没有佛法,就算西藏的弟子想要认识佛法想学习,也非常的困难,首先要学习梵文,然後才能够修持法要,除此之外他们没有任何其他的机会来修学,但就是因为透过了译师,将这些梵文的典籍翻译成藏文,之後西藏的弟子们便可以读诵及学习,同时也能够修持,这可以说都是这些古代译师们的恩德,印度当时的大师班智达们,是不会藏文的,同样在很多藏地的弟子们也不会梵文,中间都要靠译师们的翻译跟传述,才让弟子们能够学习修持佛法,所以特别要忆念这些大师们的恩德。仁波切也特别讲到,他自己现在也不会中文,各位也不会藏文,虽然佛法是这麽珍贵存在,但是就需要有一位翻译,所以仁波切说也要特别谢谢这位翻译(指堪布丹杰)。

接下来讲到经典的名称,就藏文直接翻译过来的是《圣世尊药师琉璃光本愿差别广大大乘经》,也就是说这里面最主要有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个大愿,是为了能够让众生得到加持,同时能够利益一切众生,得到短期、暂时的各种利益,还有得到究竟长期的利益,因此述说了这部经。

各位可以看到在经名下面有一段藏文并没有翻译出来,中文意思就是向一切佛菩萨礼敬,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当时翻译大师们的一个礼敬,为什麽要有这样一句要礼敬诸佛菩萨的经文呢?是为了在翻译的最开始,先礼敬的话,能够帮助他在翻译的过程都能够圆满而毫无障碍,所以首先要礼敬诸佛菩萨,在所谓译师礼敬的部份,传统上有两种礼敬。第一种叫做认识知道这是什麽论典的礼敬;第二种是依照各自的本尊来礼敬。

首先如何知道这是什麽论典的礼敬,是由於过去在翻译的时候,西藏的国王制定了一个规矩,佛经主要分为三藏,也就是经、律、论三藏。所以只要翻译佛经的部份,最开始的礼敬就是要礼敬一切诸佛菩萨,因为佛经的内容是很广大的,所以要礼敬的是诸佛菩萨;如果翻译的是律藏,由於律典内容的繁文缛节是非常多,当中非常多有关善恶取舍非常细微的东西,所以要礼敬的偈文提到说要礼敬一切遍知;第三个是论藏,论藏是为了能够帮助我们开启智慧,当中谈到了所有道次第的修持等等,因此在这部份为了开启智慧,所以论藏的最开头是要礼敬文殊童子。

在译师翻译这部份透过上面的偈文,礼敬的对象是谁,你就知道这一部经典他是属於经、律、论的那个部份,由於这也是国王所制订的一个规矩,所以这一句礼敬也被称为国王制订一种礼敬的语言,现在这一部药师经,是属於经典的部份,所以是礼敬一切诸佛菩萨。

缘起

接下来是经文的部份了,分为两个部份:一个叫序言;第二个才是正文。序言的部份就是在第一页上面第一段的文字都是序言,这个序言的部份,并不是当时佛陀亲口所说的,这里是有一段历史的,当时佛陀在印度圆寂之後,由於不忍佛陀圆寂的悲伤,所以陆续有非常多的阿罗汉都示现涅盘,而拥有阿罗汉的果位者,像是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都陆续的进入了涅盘,不仅是殊胜的佛陀入灭了,同时殊胜的比丘众、阿罗汉众也都入灭了,当时很多天人都形容当时的情况,整个世界就好像只剩一团灰、一些烟而已,什麽都没有了,是令人非常难过的情形。

当时佛陀的大弟子如大迦叶尊者他知道了,他想一定要赶快将佛陀的经典及开示结集起来,第一次的结集,是需要五百位阿罗汉,但是只找到了四百九十九位,还差一位,这时候,他们知道还有一位阿罗汉,但已经入定了,而且就在这个天界当中,这时有一位阿罗汉进入神通,就化现到天界去找这位阿罗汉,并请他下来一起来结集,因为还差一个人,这位在天界禅定的阿罗汉,叫做帕龙达尊者,当请他一起来结集经典的时候,他的回答是佛陀都已经涅盘了,他也不愿意下来,要继续入定,当时送了这一件法衣,还有一个钵给另外的阿罗汉带回到人世间。这个时候大迦叶尊者,很严厉的制订了一个规矩,他说在经典还未结集之前,不准任何一个阿罗汉再涅盘了,要不然就都没有阿罗汉了。

大迦叶尊者也透过神通,知道还差一位,这一位就是阿难尊者,但当时阿难尊者还没有证得阿罗汉的果位,要如何才能够让他证得阿罗汉呢?方法就是要他受苦,让他难过,让他生起出离心才会精进想要修持佛法,这个时候,僧众就特别用一些语言,说他犯了错误,然後就把他赶走了,赶走之後,阿难尊者当然非常的伤心,心想我在佛陀身边待了这麽长的时间,现在竟然被赶走了,心中非常的难过而生起出离心,接着更精进地开始修持佛法,透过修持佛法,证得了果位之後,具备了神通,原来当时大众把他赶走的原因,就是为了经典的结集,因为还差一位阿罗汉之故,这时候他证得了阿罗汉果位之後,就有五百位阿罗汉,陆续的他们就有几次的结集,结集了经、律、论三藏。

经典的部份最主要是由阿难尊者他来结集,律典的部份是由一位叫优波离的尊者结集,论典是由迦叶尊者来结集的。当时这些阿罗汉们要结集佛陀所开示的经、律、论藏首先都会聚在一起,然後一起向佛陀涅盘的涅盘城,发愿祈请之後就向阿难尊者请法,阿难就开始说出当时佛陀说了什麽样的内容等等,接着由大迦叶尊者将论典的部份说出来,优波离尊者就将佛陀所开示律典的部份,一点一点的说出来,再记载下来。

同时就在结集的当下,他们也就写下了序言,特别记载当时佛陀是在什麽地方、什麽情况之下,说了什麽内容,也就是这里提到的「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这个部份都是序言,同时这部份的序言虽然不是佛亲口说的,但也是符合佛制的,为什麽呢?因为当时佛在未涅盘前,也曾经嘱咐过後世的弟子说,你们要将我的教言结集起来,同时你们也可以注明是在那里讲的,听法的人有谁,讲的内容是什麽,这些都可以加上去,所以这部份的序言,可以说是得到了佛陀加持跟开许的序言。



经文内容:序言

看到这序言的部份,第一句谈到「如是我闻:一时...」,这一段是非常重要的,就代表着这一部经从头到尾,并不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或者说只是一个传说的故事而已,而是当事人在当时、在某个地方,他亲耳所闻的,而记录下来的。所以说如是我闻,「一时」就是当时,薄伽梵就是尊者世尊,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在当时的印度诸国最主要有六国大城,在这里面,佛陀是到了广严城的地方,他为了要利益所有的众生而来到了这里,坐在这个乐音树下,当时有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还有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同时有民众来听讲,还有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等等,另外还有非人类的,像是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在藏文里面还有提到像是伽楼荼,就是金翅鸟,紧那罗就是非人,还有摩睺罗伽就是大莽蛇等等这一些非人众,无量的大众都恭敬围绕而在听法,也就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佛陀说出了这部药师经。

接着是「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这里提到承佛威神,在佛经来讲,有一种是叫做佛陀加持而述说的经典,一种是佛陀开许亲口讲说的经典,以药师经来讲是佛陀特别加持了文殊菩萨,而述说出来的一部经典,所以这里说,文殊室利法王子是承佛大悲的威神力,从座而起,然後偏袒右肩,右膝着地,这个习惯特别像现在在传授皈依戒也好,或者传授戒律的时候也好,便是这样的一种跪姿,就是右膝着地,左膝抬起来,并且合掌於心间。当时弟子们向佛陀来请法的时候,都是以这样的姿势来请法的,所以说是以右膝着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来祈请。

接下来翻到第二页,文殊菩萨当众就向佛陀祈请,他说「世尊!惟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销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後面提到「令诸闻者业障销除」,这里说众生有非常非常多的苦,最主要的苦就有三个部份,也叫做三障的苦,第一个叫做业障,第二个叫异熟障,第三个叫烦恼障,烦恼障是可以透过我们修持禅定而消除的,第二种异熟障是指说异熟果,如果投生六道畜生的话,那就是异熟投生到了畜生已没有机会修持佛法,这时的方法就只能透过一些发愿跟祝福才能消除这种异熟障,最主要的就是业障,业障指的就是过去所造的的业,而造成今生身体上的不健康、生病,或者心里的伤心、各种的烦恼,或者各种的苦等等,这些都是属於业障,文殊菩萨主要发愿就是希望能够帮助所有的众生能够消除这些业障,就是要开示诸佛的名号及本大愿殊胜的功德,特别针对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所谓的像法转时,是指正法快消失要坏灭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希望佛陀能够开示利益他们的诸佛名号。

接下来「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这时候世尊听到文殊室利童子的请问之後,他就赞叹说「善哉!善哉!曼殊室利!」,善哉!善哉!在藏文就是勒克梭!勒克梭!,善哉应该是一个古语,现在的意思就是「很好!很好!」「亚玻堵!亚玻堵!」(藏音)就是很好,「你问的很好」,为什麽说赞叹文殊童子他问的很好呢?因为「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因为你是以大悲心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一切业障所缠的有情们,那业障就是指有情过去生造了很多恶行,在今生造成身、心上很多的痛苦的这些有情,还有很多的天人等等,为了要利益安乐他们,所以你劝请我来说,这是非常好的。

文殊菩萨「汝今谛听!极善思维!当为汝说。」在中文是只有翻译汝今谛听,这个谛听的部份,藏文是有三个部份的:第一个谛听部份是要「听好」;第二个就是「完整的聆听」;再来第三个就是「极善思维」,或者叫「善加忆持」,就是要记下来,所以可分为三个部份。

第一个是「听好」,第二个是「完整的聆听」,第三个是「要记在心中」。主要我们在听闻佛法的时候,都需要具备这三个部份,具备这三个能够消除我们听法时所产生的过患。

第一个如果我们听法的时候,带有烦恼的话,就好像是一个有毒的容器,也就是说听法的确是在听,如果我们带着是一念恶心,或者烦恼的动机,那就好像要将水或是东西倒进有毒的容器里,那这些水也会变成是有毒的一样,所以要消除不清净的动机,要好好的来听。「听好」的意思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动机来听闻,透过这个能够消除第一个听法的过患。

第二个是叫做完整的聆听,这意思是说,有的时候在听法时耳朵并没有专注的在听,就好像是一个倒过来的容器,不论是牛奶或茶都倒不进去的,同样就好像一个人如果不专注听,所有的法也是进不到他的心中的,所以完整聆听是指心要专注不散乱的来听闻。

第三个就是极善思维,或者说当善忆持的意思,有的人的确很专心的在听,但是他都记不下来,无法忆持,这时候就好像容器是有破洞的,如果倒了再多再多的东西,也全部都会流出来的,所以说要善忆持,要好好的记下来,透过了这三个,就是具备好的动机来听。首先是「听好」,第二是「专注」,完整的聆听,第三要「忆持」在心中,这是经典当中提到的,同时也是我们听法时候要具备的三个要素。

接下来文殊菩萨他就回答了,文殊室利言:「唯然,愿说!我等乐闻!」,唯然就是说就像世尊您所说的要带着清净的动机来听,要专注完整的来听,同时还要记在心中的来听,我会这样子做,所以唯然,愿说!请你宣说这个经典,我等乐闻!序言的部份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告诉我们当时佛陀是在什麽样的因缘说出了这一部经典,同时刚刚也提到这个结集经典的一个缘起,透过这个序言,也能够让我们回忆起、忆念起佛陀他当时的恩德,然後对佛陀、对这些大师们生起信心,这是序言最主要的目的,今天的下午的课程就讲到这里。

最後我们也提到说,在平时无论我们在讲说佛法,听闻佛法,或者我们来接受灌顶,或者做了任何善法的修持,最後我们都会要做个回向,将一切善功德要回向给一切的众生。这个回向有一个特殊的意义,也就是无论做了任何的善行,我们积聚了这些善业,如果我们这些善业没有回向的话,譬如说当我们生起了嗔心,嫉妒心的时候,就会把这些积聚的善减少,或者是消除,所以为了不要让这些善的功德消失,所以我们要做回向,就不会被这些嗔心,或者逆缘所伤害、消除。

这里做一个比喻,这些善行、善功德,就好像是小水滴一样,这小水滴如果就放着在那边,放着放着就乾了,如果你能将它汇入到大海当中,只要大海没有乾枯,那这个小水滴都存在里面。我们现在无论做任何的功德,我们要将它回向给一切众生,只要众生还在,这一切的功德就会存在的,所以说回向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我们就要来做回向,将一切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利益,得到喜乐,尤其现在各种的病痛、灾难、战争、饥荒等等,都能够得到消除。

药师佛无上殊胜的功德

接续昨天讲到的部份,释迦牟尼佛开示了药师经,第二页的下面,「佛告曼殊室利」,文殊菩萨就是曼殊室利菩萨,文殊菩萨是药师经的请法者,我们说要利益众生特殊的一个方法,或者说能够帮助众生净除罪障跟净除业障,最殊胜的一个方法,就是向药师佛祈请,透过修持药师佛,向药师佛祈请,就能够清净我们各种的业障跟病痛,佛陀说到,药师佛在哪里呢?这里说东方去此,一般来说所谓的一个方向,一个方所,其实都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方所,都是由我们心安立、所造作的,譬如说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并没有一个真实的存在,也都是心所现的,但是所谓的东方,是一种象徵,因为东方是太阳初昇的地方,所以也代表一切的光明、一切的喜乐,出生的一个泉源跟根本的意思。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这个十殑伽沙就是十恒河沙等佛土,这是指一个非常远的距离,但是对於一个有信心、有精进的弟子来说,其实所谓的佛国或佛的净土,并不是遥远,是很近的,对於一个没有信心、没有精进的人来说,佛国是很遥远的,所以这一段话主要是针对还没有生起强烈信心的凡夫来讲「十殑伽沙」是比较远的,这个地方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明行圆满」,指的是佛陀的功德是圆满的,善逝也是指佛陀,所谓的「善逝」是透过了修持善的道路,最後前往到达了,逝就是到达了善的果位,以上是善逝的意思。

除了得到善的果位,同时还能够世间解,「世间解」的意思是能够遍知一切,就是得到尽所有智,尽所有知道世间一切的意思,所以叫世间解,以上都是形容佛陀殊胜的功德,例如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最主要这一段也是形容药师佛他具备的特殊功德,但是这同时也代表一切诸佛所具备的功德。例如这里也谈到「调御丈夫」,调御丈夫是指要利益帮助一切的众生,那麽就需要调御,也就是知道众生痛苦的因是什麽,像各种的瞋心、嫉妒、烦恼,需要消除,需要调御,不仅仅佛陀他是世间解,知道世间的一切,他同时知道如何利益众生,如何调御众生烦恼的方法,所以叫做调御丈夫,调御丈夫之後,由於众生有非常厚重深沈的烦恼跟习气,通常一般众生被这些烦恼习气牵引之後会到那里呢?落入轮回或者落入恶道,所以调御也是让众生透过佛法能够暂时短期投生到善道,例如天道、人道,以究竟来讲,是调御丈夫带领众生到究竟的佛国,这就是调御丈夫的意思。同时佛陀也叫无上士,是指他具备了无上功德的士夫,那麽也是天人师、佛、薄伽梵,以上是形容药师佛,还有诸佛的功德。

佛法当中的见解谈到,一切的佛菩萨最开始也都跟我们一样是凡夫,然後慢慢进入了正道,佛法的学习,同时实修正法、实修佛法,生起菩提心,行菩萨行,最後圆满成佛的次第,利益众生成佛之後,而开启了两种智慧,就是「尽所有智」跟「如所有智」,并且以大悲心来利益众生,药师佛他也是依循如此的次第修持。在第三页的最上面说到「曼殊室利!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这是指药师佛他在未成佛前,行菩萨道的时候,曾经发了十二大愿,也就是透过这十二个大愿的愿心力量,因此可以消除众生各种的业力、各种的病痛,这是因为愿心的力量,所以说只要後世的众生弟子虔诚的向药师佛祈请,或者修持药师佛的法门,或者听闻到药师佛的名号,都能够从各种的恶业、从各种病痛当中出离,最後圆满成佛,这是因为药师佛曾经发了这样的大愿,所以众生只要听闻到他的名号,都可以消除业力。

十二大愿:第一大愿

下来十二大愿当中的第一个,「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尽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主要是药师佛在行菩萨道时,曾发一个愿望,将来在他成佛的时候,他色身的光明会照耀无量无边的世界,炽然的照耀,非常庄严、非常光明,举个例子来说,就好像现在我们的人世间,由於佛陀的大悲及加持,也由於释迦牟尼佛诞生到人间,所以到现在都还有佛法能够学习、听闻,很多人看到了这个大愿都会生起疑问,为什麽能够做得到呢?什麽叫做「佛的光明能够照亮无量无尽」的世界呢?或者说为什麽众生都能够变得跟药师佛一样具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呢?心会生起怀疑的,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我们可以这样来想,例如释迦牟尼佛在人世间诞生了,一直到现在为止,我们还可以看到者佛陀利益众生的佛行事业直到现在都持续着,而且非常的兴盛广大,无数的行者如修持南传法教的弟子们,他们透过了修持,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这已有数不清的人因为修持而得到阿罗汉的果位。同样无量修持大乘法教而证得菩萨果位的人也非常的多,也有数不清修持密乘法教而得到成就的人,所以说这都是佛陀佛行事业的广大,为什麽会有这样多的人得到利益呢?整个世间都像被光明炽然照耀一样呢?这就是因为佛陀释迦牟尼佛,在蓝毗尼园诞生,之後在菩提迦耶成就佛道,到三转法轮,并且利益无量的众生,可以说这一切,到现在整个佛法还在世间弘扬,让世间更加的有福气、更加的圆满。这种佛法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边无尽的世界,这是象徵佛法的圆满充满了全世界,所以到现在正是一种不可思议,不同於其他世界的一种加持,我们现在有正法,而且能够修持正法,也能够证得果位不仅是我们自己得到好处证得果位同时也利益无量的众生。上就是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尽无边世界最主要的意思。这里也提到说具备三十二大丈夫相,还有八十随形庄严其身,这是指凡夫按照这样发愿,身体就能转变成为三十二相,并不是,而是透过了次第的修持,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好的果位最後是可以得到的。例如说我们最开始向药师佛祈请,听闻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或者对药师琉璃光如来生起信心,透过这种心愿、一信心,就在我们心中种下解脱的种子,一种善的习气,透过了这善的习气,我们再发起菩提心,并且次第的行持菩萨道,例如布施等六度的修持,慢慢的证得菩萨的阶位,从最开始的极喜地到最後法云地等,最後成就圆满的佛果,这时我们就能够具备三十二相跟八十种好的果报,所以这里说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这是药师佛的一种愿心,透过这个愿心,真正能够成就愿望,当我们在念诵的时候,从心中也要这样来发愿生起信心,这种信心是假如自己也这样次第来修,一定能够证得的果位。

第二大愿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於日月。」这里谈到形容药师佛功德的圆满,及一切罪障的净除,他发愿在证得菩提的时候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这是形药师佛一切的功德都圆满了,各种的烦恼障、所知障都消除了,所以能够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光明为什麽能够光明广大?是因为佛的三种智慧都开启了,大悲、大智跟大力这三种力量都具备了,所以说「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於日月」,这是形容佛的功德跟光明甚至过於日月,所谓的日光也好、月光也好,这种光芒只能暂时消除一些黑暗而已,但是佛陀他所具备的功德是过於日月的,原因是佛陀的大悲,还有佛陀的智慧跟佛行事业,这种光明是能长远的、究竟的消除一些众生内外的黑暗。譬如说众生内在的黑暗,像是各种无名烦恼等等。以上这一段是形容佛陀功德圆满的部份,不仅仅是自身具备功德圆满,同时能够利益众生圆满,所以後面又说「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幽冥是指在黑暗当中,或者昏暗当中的众生,幽冥、昏暗、黑暗是指众生在无知的、无明的障碍之下,不知道取舍的方法,所以形容幽冥的众生能「悉蒙开晓,随意所趣」,「随意所趣」是指透过修持佛法,或者是听闻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而生起了一点的信心,仅是这样的一种信心,就能够在心中种下一个解脱的种子,就能够利益众生。「随意所趣」是指众生就能不落入恶道,而能够随他们的意念投生到善道去,同时不仅是自己投生善道,能作诸事业,也能够利益众生的各种事业,带领众生前往善道的事业都能成就。仁波切提到最後一句叫「作诸事业」,由於在藏文里面也有另外一种的意义,也代表是众生随意所趣之後,能够消除一切的业障的意思。第一种意义是作诸事业,一切利众的事业成就,第二种意义也叫做尽除了一切的业障。

第三大愿

下面是,「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药师佛他发愿在未来成就菩提时,具备广大的智慧,能帮助一切的有情具备无尽的受用物,就是无尽的各种资财、各种的东西,这也是透过积聚资粮,能够圆满一切无尽的受用物,同时也有另外一种意思,就像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里面形容到,有人并没有具备这麽多外在的各种受用物,譬如说财富、东西等,但是如果他具备了知足心的时候,他就像是具备一切东西,拥有一切东西的喜乐是一样的,寂天菩萨也形容当一个人具有知足心的时候,就连帝释天王都没办法比得上这个人,所以说这段话里,有二种意义,一种是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无尽的各种受用物。第二种意义,如果没有外在的东西,也愿众生能够具备一念知足心。「莫令众生,有所乏少」,尤其在人道当中,众生会遇到各种贫困或者资聚不充足、因缘不具足的痛苦,愿都能够消除,具备知足心,具备各种的受用物,以上这一段愿文也是告诉我们现在听闻到药师琉璃光佛的名号,也能次第修持这个法门,最後我们都能够证得佛果的,这是药师佛的第三大愿。

第四大愿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若诸有情行邪道者」,这是指佛陀以他大悲的一种加持,如果一个众生听闻到他的名号,同时修持正法,或者见到药师佛的身形,都能够让一个本来没有信心的人生起信心,或者让一个本来不相信因果的人相信因果,透过听闻名号、修持佛法、或者见到他的身形,能够在心中种下一个解脱的种子透过这些加持,悉令安住菩提道中,所以才说「行邪道者」。接下来「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在二乘的果位,声闻独觉二乘的果位,都只是暂时的果位,或者称为不了义的见解,愿他们都能够在智慧开启之後,皆以大乘而安立,也就是能够进入大乘法而修持,就像《解脱庄严宝论》当中提到说,佛陀身形放射出光明之後,照耀到二乘行者身上之後,并以佛陀语光明的一种加持,告诉他们:「你们的果位不是究竟的,你们要生起菩萨心,进入菩萨道大乘的修持」。就像是以上的记载一样,「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

第五大愿

接下来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不得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这个愿是希望一切众生都不要违犯各种的戒律,这里提到「具三聚戒」,在三聚戒,以密乘的观点来说,是指外在的别解脱戒,内在的菩萨戒,还有秘密的密乘戒等这三个部份。但是一般来说,以显乘来讲,三聚戒可以指的是第一是别解脱戒,第二叫禅定戒,修定的禅定戒,第三叫做无漏的戒。所谓的别解脱戒,就是透过接受持守别解脱的戒条而得到的,所谓的禅定戒是指透过了修持止的禅修而能降伏烦恼不犯戒,就叫做禅定戒。第三个叫无漏戒,指的是透过观的禅修,以止的基础,烦恼的降伏,而开启了智慧的时候,就能够具备无漏戒。同时提到「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这是说透过向药师佛祈请,听闻他的名号,各种的违犯戒律都能够消除而不堕恶趣,这是药师佛所发的大愿,我们心中也要生起这样的愿心,从经典里面的叙述,药师佛是住在东方的琉璃净土,经典中也形容是十殑伽沙,是一个非常非常远的地方,但是到现在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药师佛大愿、大悲的加持力,像各位每天都能持守八关斋戒,这是非常难得的,因为透过持守戒律之後,好好次第修持,未来一定都能够成就圆满佛果,为什麽呢?就像是第五大愿中,药师佛的祝福,一种大悲的加持,我们现在都能够走在善道上,每天能够持守八关斋戒,透过八关斋戒,我们种下善的习气,未来都能够得到解脱的果实,所以在持守斋戒的时候,要感到非常的欢喜。

第六大愿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瘖、哑、挛躄、背偻、白癞、颠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有的朋友听到这个愿文之後,会产生疑问,一般佛教的见解谈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因果是真实不虚的,为什麽这个愿文提到的感觉是只要向药师佛祈请,好像这些病痛都会得到消除,这是不是有点违背因果呢?仁波切回答说,这并不是违背因果,而是得到加持,这符合因果的,而且完全符合因果才能够得到加持,这是什麽意思呢?过去我们的确造了非常多的恶业,也积聚了非常多的恶行,因此我们会受到很多的苦,现在我们听闻了佛的名号,对佛生起信心,尤其是我们听到药师佛的名号,并且开始修持药师佛的法门,透过这样的发心、信心跟修持,我们的恶业会得到清净的正面的来讲,我们更在不断地积聚更多的善行。前面说过去曾造恶业,因此会有「其身下劣,诸根不具」的各种病苦,但是提到「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那是指过去还没有听闻到药师佛名号的时候,我们造了很多的恶行、恶业,但是在听闻佛的名号之後,我们发起信心,生起菩提心,愿意开始行善,积聚资粮、净除罪障等,最後就会「一切皆得端正黠慧」,慢慢「诸根完具,无诸疾苦」的。

第七大愿

第七个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我们可以看到世间上有非常多受着苦痛的各种众生,所以药师佛以大悲的加持说,只要有人能够听闻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或者对於药师琉璃光如来这个名字生起信心,或者口中说出、念出药师佛的名号,他都能够领受到这种加持力,而将过去的业力消除。就像刚才提到,这并不是违背因果,而是更符合因果,原因是由於药师佛他的大悲、他的大愿心,如十二大愿一般,弟子听到之後,生起了信心,有了信心就愿意一步一步来修持,止恶行善,并且陆续的修持,透过一种善行的修持,过去的业的确就能得到消除,身心安乐等,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八大愿

第八大愿,这里说「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对於这一句,有的人刚听时到会有一些错误的理解,所以仁波切要解释一下,在佛法里面,特别强调男女二众是平等的,也都具备相同的机会跟能力能够修持佛法,并且能够证得佛果。就好像心经里面提到「善男子、善女人,愿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等,男众想要修持甚深的般若波罗密多法的时候,是可以修持的,同样善女人也是可以修持的,所以在佛法当中谈到,无论男众、女众基础是一样,只要具备了暇满难得的人身,都是可以修持的,所以这一段话最主要的意思,针对现在来讲,世界上很多地方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习俗,的确现在还有很多地方会有轻视女性的情况,但是也有很多进步的国家讲男女平等,所以这一段话最主要的意思,是要消除男女的不平等,或者说尤其轻视女性的地方,希望能够消除跟平息。由於男女二众、一切众生,不分男女只要具备暇满人身,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的,所以说能够修持佛法,能够证得佛果的条件基础其实都是一样的。

第九大愿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於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这里是说「令诸有情出魔罥网」,「出魔罥网」,所谓魔网的意思是什麽呢?是我们平常一种很强烈的情绪或烦恼,由於强烈的情绪跟烦恼,因此就造了各种的恶业、很强烈的恶业,因为这种恶业的牵引,会带领我们落入恶道当中,谈到业力的方面,业力一般分为四种,一种叫做现世报。第二种叫做来世报。第三种叫做他世报,就在某一世时显现果报。第四种叫做不定的业,不定的一种果报。这是什麽意思呢?所谓的现世报指无论是善的或者是恶的,由於动机跟心念,无论善或恶,由於动机、心念非常的强烈,所以果报会在今生现世当中实现,这种叫做现世报,例如说行善,或者一种善的动机非常强的话,善的果实在今生就会感受到、就会成熟的。同样如果是恶的动机很强烈,那恶果也会在今生成熟。来世报,是指动机的力量稍微小一点,如我们在今生积聚了善行,从善的一方面来讲,积聚了善行等,这种力量会帮助我们的果报在来世成熟。第三种叫做他世报,所做的行为无论善恶的动机,并不是很强烈,比较弱,一点点的善跟恶的动机,所以不会在今生成熟,也不会在下一生,而会在第三世、第四世以後的某一生才会成熟,这叫他世报。最後的不定报,就是不定业,这是指无论善恶的心念都非常非常细微地、非常小,所以不见得会成熟,这里谈到说,如果我们没有一念後悔心的话,业还是会成熟,但如果忏悔了业报就不会成熟。例如说我们行善,有一念善念跟善行,但是後来後悔做了这件事时,这个善行就不会成就,同样我们做了恶行之後,能忏悔的话,这个恶行也不会现形,所以这种叫做不定业,是指心念的力量是非常小的,是一种不定业。这里谈到叫「出魔罥网」,主要是指恶业的方面,希望众生都能够离开这样的魔罥,离开这样的一种恶业,解脱一切外道的缠缚,解脱的方法是什麽呢?也就是对佛法、对佛陀生起信心,积聚资粮,还要多忏悔、後悔作这些罪障,这样就能出魔罥网。後面提到「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於正见」,所谓的「恶见稠林」,「恶见」指的像执着有一个我的我见,或者说邪见,或者说想要伤害他人、害他的见解,愿都能消除。而「引摄置於正见」,这里的「正见」是指透过了比量的方式,而生起的正见,或者说现量直观的方式而生起的正见等,就是比量见跟现量见而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愿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加,缚录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这里提到过去还有君王制度的时候设有系闭牢狱之苦,就算现在已经是民主的时代,同样也会有这样的恐惧,这里提到某人犯了这些错误违背了因果,譬如说被关进牢里去受这些苦痛,但是「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这是指一个被关的人、受苦的人,他能够听到药师佛的名号,尤其是听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的话,也对佛陀生起信心、恭敬心向佛祈请做供养,那麽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第十一大愿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食饱足其身,後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药师佛的愿望是希望一切众生的饥渴都能够消除,透过一种很强烈的愿心,或虔诚、强烈的一种祈愿,很多时候的苦痛马上就能得到消除,但有时没办法马上消除这些苦痛,但是从长远来讲,究竟的善果是一定会得到的,由於我们拥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愿心,同时愿意来积聚善行,修持正法并精进於这些修持,那麽未来就像这里所形容「後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就是我们都能够嚐到究竟的法味而得到成就。

第十二大愿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翫,皆令满足」。药师佛的大愿主要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远离各种的贫困,远离贫穷、贫困,在现世来讲,很多人非常的贫穷或者贫困,是因为过去恶业所造成的,所以在今生如果想要远离这样的恶果,我们就要止恶行善,就像药师佛所提到的「若闻我名」,听闻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并且向他祈请,修持这个法门,发起一念善心,在最後,或者在今生,或者来世,我们都能够具备一切的庄严,具备一切的富足。

以上这就是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最後提到「曼殊室利!是为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时,所发十二微妙上愿」,就在最开始的时候,就是因为文殊菩萨向世尊释迦牟尼佛祈请,想使听闻到的人业障消除,是希望所有的众生业障能够消除并且得到究竟的果位,所以说当时文殊菩萨就问世尊是否有这样的方法?世尊就开示出有位名叫药师佛、药师琉璃光如来,他现在就住在药师琉璃光净土,他过去发了十二个大愿,这十二个大愿能帮助众生消除业障,并且得到成就,所以当我们在阅读以上这十二个大愿,日後向药师佛祈请,对他生起信心时,或者说听闻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之後,我们也如实以这个仪轨来观修、来修持的话,真的可以帮助我们暂时消除今生各种的苦痛、病痛;究竟的来讲,能够带领我们得到究竟的快乐,成就佛道。今天早上的课程就教到这里了,下午课程结束之後有如有疑问欢迎提出来。



业障消除 愿生净土

所以在早上的课程当中,提到这个药师经当中,是由文殊菩萨来请示世尊,也就是在第二页上面有提到说「令诸闻者业障消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这也是特别为了利益在这些佛法要式微时的众生,如何帮助他们的业障消除呢?这时佛陀就回答了方法,即有一位药师琉璃光如来,他是在东方的药师琉璃净土当中,他过去曾经发了十二个大愿,就是为了要利益一切的众生,早上已经将这十二个大愿介绍过了,透过这十二大愿,可以帮助众生,尤其是受着苦痛、病痛的众生离开这些痛苦,接着由文殊菩萨请示佛陀,就是以这种问答的方式,总共有八个,接着佛陀便一一的回答,告诉弟子说离开痛苦的方法是什麽,要如何来修持药师佛、向药师佛祈请等等。

回慈智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