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祈福點燈<福慧光明燈> 時輪金剛大法會搭車資訊 慧炬佛學課程 ─ 簡單說唯識
新聞 影音 部落格 網路佛學院 熱門影音 熱門部落 健康 藝術 熱門點閱 綠靈 心靈  
弘揚佛法 公益VIP申請
 利美園地
快速搜尋
地區
月份
商品分類選項
精選顯密資訊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一)    2010/12/22~2050/12/31
分享 列印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更新日期:2010/12/19 03:15:01

《星雲大師講演集》-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

 

作者:

時間:西元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四日

地點:臺北中山堂

對象:法師.居士(弟子心定記) 

壹.各宗派的持性

貳.佛教八宗在的情形

參.各宗各派的修持方法

  一.華嚴宗的修持方法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居士:

  今天各位到這裏來聽佛法,承受佛光的加被,我虔誠地為各位祝福。從今天開始,在這三天當中,各位只要有空來到這裏,聽到說法的音聲,我們所有發起演講會的各個單位,和全體的工作人員,都將虔誠地祝禱各位,平安吉祥如意。

  我在三天當中連續要講的題目只有一個,這個題目就是:“從佛教的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這一個題目包含的內容很廣泛,不是很短的時間內,可以說得清楚的。不過,我們藉著這個機會,對各宗各派做一概括性的介紹,讓各位找到一個佛教的入門,以便將來信佛學佛有途徑可循。談到佛教的各宗各派,佛陀最初創教的時候,為了適應眾生的根器,而說了種種的法門,並未曾提到宗派的分別。到了後代,由於歷代大德依個人研究興趣的不同,而對佛陀一代的教化,作各種不同偏重性的探討,加上個人的修持體驗,而對經典產生種種的詮釋,以為自己所闡揚的,最為代表佛陀的教義,衍變所及,乃漸漸形成各種宗派。

  在佛教的宗派裏面,大乘的佛教,在中國產生八個宗派。這八個宗派之中,比較重視義理的宗派有天臺宗、華嚴宗、法相宗、及三論宗等,比較重視修行的宗派有禪宗、淨土宗、律宗及密宗等。

  中國大乘佛教的八個宗派,傳到日本以後,再分演出五十多個宗派。關於日本佛教的宗派,我們暫且不涉及,在這三天之中,我們所要講的是中國佛教的八個宗派,所指示給吾人修行的方法及其內容。

壹、各宗派的特性 

  這八個宗派各有它們自己的修行方法,我現在用四句話,扼要的標出他們的特點,介紹給各位,這四句話是:

    密富禪貧方便淨,唯識耐煩嘉祥空;

    傳統華嚴修身律,義理組織天臺宗。

  一.密富

  第一句的“密富禪貧方便淨”告訴我們在八個宗派裏面,如果要學密宗的話,在經濟上必須富有。因為密宗的壇場,要佈置得非常精緻莊嚴,道具的打造材料,非金即銀,或者是銅質的鑄造,樣式很多,並且要樣樣齊全。修持作法每次都要花相當的時間,對於上師更要有優厚的供養,所以要如法學密,經濟上必須富裕,時間上相當空閒的人,才好修學。

  二.禪貧

  什麼叫禪貧呢?如果你想學禪宗,沒有錢不要緊,因為禪者的修行生活,無論山林水邊,茅蓬之處,只要雙腿一盤,就可以參禪了。古代禪宗祖師大德們,有的常年居住在山林裏,吃的是野菜雜果,穿的是粗布麻衣,雖然生活是這麼的清貧澹泊,但是他們的禪定之樂是無窮的!

  三.方便淨

  方便淨,就是說修行淨土宗的念佛法門,如果念佛,不管什麼行業、身分,不論何時何地,都可以修持的,所以最方便的修行法門,非淨土宗莫屬了。

  四.唯識耐煩

  第二句的“唯識耐煩嘉祥空”,就是學法相唯識的人,必須要耐煩,因為法相唯識裏面的名相很繁瑣,義理層次比較複雜。你如果不耐煩,就無法把它的頭緒搞清楚,一進入法相唯識裏面,如墮五里霧中,所以學唯識必須像學數學一樣要耐得住煩,才能學得通。

  五.嘉祥空

  “嘉祥空”的嘉祥,也就是三論宗的嘉祥吉藏大師,又由於其是三論宗的集大成者,故又名嘉祥宗。嘉祥宗所依據的經論為《百論》、《十二門論》及《中論》等三論,而這三論的內容完全是闡明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所以稱它為嘉祥空。

  六.傳統華嚴

  第三句是“傳統華嚴修身律”,所謂“傳統華嚴”,中國號稱是大乘佛教的國家,中國佛教的大乘思想,就是以華嚴為中心的。近代的佛教領袖──太虛大師,雖然主張八宗兼弘,但是以華嚴思想,作為他信仰的根據。《華嚴經》起源於,傳到中國之後,經過中國祖師大德的智慧融合,將華嚴法界緣起的思想,發揮得最圓融、最究竟,並提出種種的觀法,寓哲理於實踐之中。由於歷代大德對華嚴思想所做的創新與發明,使華嚴哲學在中國佛教史上開出了奇葩,而成為中國佛教的傳統信仰。

  七.修身律

  修身律,佛教的律宗,是講究修身做人的,因為人格完成了才能成佛。把人做好,修身完成,才能進一步開發內心的光明智慧,而證悟最高的真理,這是律宗給予我們的指示,所以稱為修身律。

  八.義理組織天臺宗

  第四句的“義理組織天臺宗”,在各宗派之中,對佛學的義理,能建立嚴密的組織,有系統的加以闡發者,當推天臺法華為第一。天臺智者大師,將佛陀一代聖教,分為五時,並按其所攝受的對象,分為頓、漸、秘密、不定等化儀四教,以及藏、通、別、圓等化法四教,以科學方式,將三藏十二部經典,分門別類的歸納於不同根性的眾生,並將修行的方式與證果的等次,一一加以分析比較,所以說到義理的組織方面,天臺宗是最嚴密,最有系統的。

  以上概略的介紹了八大宗派的各個特點,除此之外,此八宗另有一共同的特點,就是同時興盛于隋唐盛世,並且都發揮了中國文化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和隋唐的治世昌隆相得益彰,為中國佛教史上的黃金時代。但是盛極一時的大乘八宗,到了今天,有的已趨於衰落,有的雖然繼續弘揚於世,然而已經比不上隋唐時代的盛況了!

貳、佛教八宗在的情形 

  那麼,大乘佛教的八宗,在今日的弘揚情形又如何呢?

 一.密宗

  密宗,在有人修學藏密,有人修學東密,修學藏密者,即修學西藏的喇嘛教;修學東密的,即修學日本高野山派的密宗。戰前,日本統治臺灣期間,日本的佛教也因此傳到。日本的密教分為兩大主流:一為天臺宗之台密,一為高野山之東密。現在在本省北部或南部,藏密、東密,都有人在修持。

 二.禪宗

  禪宗,在大陸非常普遍,當時所謂的叢林大寺,都是禪宗的道場,禪宗在中國佛教史上,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自從大陸淪陷之後,這許多的道場叢林,都成為今日大陸政權的倉庫、辦公場所,或者博物館。在還不曾建過有規模的禪寺叢林,連禪堂都很少見。有幾位禪師大德,雖然也努力推廣禪學,但也只是很少部分而已。有的寺院,雖然自稱為某某禪寺,實際上修學內容和禪宗卻不相干。目前佛教的各宗派,其法統幾乎都是從禪宗演變而來。由此可見禪宗對近代佛教影響之深!

  三.淨土宗

  統領今日佛教的是淨土宗,不管禪寺也好、律寺也好,普遍地以念佛法門來引導信徒修持。而以念佛法門為中心的念佛會、蓮社、居士林等,相繼成立,這種現象當然很好,不過,我們所希望的佛教是多采多姿的,各宗各派都能同時發揮其精闢的思想,重新呈現出隋唐盛世八宗並弘的情況。

 四.唯識宗

  研究唯識的人,在,目前少之又少,太虛大師雖然主張八宗兼弘,但是他對於佛學義理發揮得最為透徹,貢獻最大的,還是法相唯識。民國初年,僧侶則有太虛大師。在家居士則有歐陽竟無、楊仁山等大德的推弘,對於法相唯識的研究,有不可磨滅的貢獻。民國十幾年時,還辦過法相大學,培育出不少的人才,後來分別擔任各大學的唯識學課程。

  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今年開辦了唯識科。老師很難聘請到,我們請常覺法師擔任科主任,他對於唯識論、攝大乘論等,有非常深刻的研究。他對我說:“你簡直將一個最困難的擔子,最沉重的擔子,交給我來揹負。”目前,在新加弘揚佛法的演培法師,他也是研究唯識的。

 五.三論宗

  嘉祥三論宗的學者,在目前佛教之中,最為有名的大德是印順導師。他對中觀緣起性空思想,有其獨特的見解,他肯定緣起性空是起源於佛陀最初開證的法門,也是佛陀在《阿含經》裏所開示的根本教義。因為性空唯名的義理高深,所以目前對三論研究有心得,並且能加以推揚的大德,就很少見了。

 六.華嚴宗

  傳統的華嚴,在當今各個寺院裏面,諷誦《華嚴經》的很多,但是如唐朝清涼大師一樣,把華嚴深奧的教理,有組織系統地加以詮釋、推演者,則如鳳毛麟角,不容易找到了。

 七.律宗

  ,每天舉辦傳戒法會,基本上是維持了佛教的法幢,但是對於戒律的內容,真正去瞭解研究的人,就寥寥無幾了。律宗不只是形式上的持戒而已,其修行方法,其精神內涵,淨化生命的意義,都需要進一步的闡揚!

 八.天臺宗

  義理組織嚴密的天臺,曾居住在新竹目前已經圓寂的斌宗法師,他曾到過大陸,在觀宗學社專攻天臺,很有成就,其門人弟子--慧岳法師,繼承他的志願,弘揚天臺,非常難得。

  佛教的八個宗派,由於時間有限,只能簡單地將各宗各派的修持方法告訴各位。今天預備介紹兩個宗派的修行方法,一是華嚴宗,一是天臺宗,其餘六個宗派,留待明天和後天再說明。

參、各宗各派的修持方法 

  為什麼今天要先講說華嚴和天臺呢?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覺以後,首先宣說的聖教,就是華嚴。所以佛教對如來一代時教,以一個偈頌來說明其先後:“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最初的二十一天,佛陀所開講的是《華嚴經》。“阿含十二方等八”,就是講《阿含經》的教義,講了十二年;《方等經》講了八年。什麼叫《方等經》呢?就是不屬於華嚴、法華、般若、涅槃的大乘經典,如大家所熟悉的《阿彌陀經》、《藥師經》、《維摩經》等都是方等經。

  “二十二年般若談”,這是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講《般若經》。“法華涅槃共八載”,就是《法華經》與《涅槃經》,一共講了八年。根據史傳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把這一首偈的時間加起來,剛好四十九年。今天我們遵循佛陀啟教的順序,首先講說菩薩乘的華嚴哲學,讓我們三天的演講法會,先得到一個圓滿。

 一、華嚴宗的修持方法 

  ()《華嚴經》的來源

  在說明華嚴宗的修持方法之前,向各位介紹《華嚴經》。在浩瀚的經典之中,《華嚴經》被稱為經中之王,佛陀在七個地方,有九次的聚會,才把《華嚴經》講完。據說佛陀宣講華嚴時,沒有人能夠瞭解其中的奧義,後來這部經,傳說被藏在龍宮裏,擱置了六百年之後,才被龍樹菩薩發現。龍樹菩薩以他的聰明把下卷背誦下來,但是前面的上卷、中卷,還沒有看到,為龍宮的人所發現,被趕出了龍宮。他出了龍宮之後,就把記憶所及寫下來,此即龍宮傳來的《華嚴經》。

  在中國有三種梵文譯本的《華嚴經》。東晉時代的佛陀跋陀羅三藏,他翻譯的《華嚴經》有六十卷,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六十華嚴》或晉譯本。唐朝的實叉難陀三藏,翻譯的華嚴經有八十卷,名稱也叫《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為《八十華嚴》或唐譯本。另外唐朝的般若三藏翻譯了《華嚴經》的〈入法界品〉,有四十卷,稱為《四十華嚴》。不論是《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內容都是華嚴經,義理都差不多,而《四十華嚴》乃《華嚴經》中最重要的一品--〈入法界品〉的單行譯本。現在有一個問題,前面說華嚴經是龍樹菩薩從龍宮取出來的,那麼,龍宮究竟在那裏?

  有人說:龍宮是在海龍王所居住的大海裏面,這種說法有待商榷。船隻航行的地方叫大海,吾人所居住的世間,也如同大海一樣,我們稱之為茫茫人海。其實波濤洶湧的海龍宮,就是國君所住的王宮,而龍王,即民族中被稱為龍種的那伽族國王。古來世間上的珍寶,總是為國王所擁有。根據歷代的研究,《華嚴經》被收藏在龍種族的王宮裏,六百年之後,才被龍樹菩薩所發現,將其經文背誦下來,而傳播於世間。

  ()《華嚴經》的三時判教

  華嚴宗的三祖--法藏賢首國師,把佛陀所說的一代時教,用太陽照物的比喻,分了三個時候:第一日出初照時,譬如太陽剛剛上升,先照高山,比喻如來最初證悟,先以無礙智能光明,照諸大菩薩,所說的經典就是《華嚴經》與《梵網經》。

  第二時為日升轉照時,因為光線的照射角度不同,所照的地層面也不同,所以這個第二時又分有初、中、後三轉,接引了不同根性的眾生。

  初轉是接引凡夫外道,使他們轉凡成聖,如太陽出來,透過高山,射及幽谷之處,就是凡夫外道的比喻,佛陀對他們說的教義是三皈五戒、四聖諦、十二因緣,也就是阿含等經典。

  其次是中轉,為了接引小乘進入大乘,及攝化大乘根性的菩薩,陽光透過幽谷,然後普及高原,比喻眾生心量已較寬廣,可學菩薩道了。佛陀此時為他們說《解深密經》、《圓覺經》、《維摩經》、《大寶積經》、《楞伽經》等。

  太陽一直上升,到了日正當中,普照大地平原,如同佛光正照利根菩薩,佛陀為他們開示般若性空的經典,例如《金剛經》、《大品般若經》等,此為後轉。

  第三時是日沒還照時,這是轉攝末歸本的法輪。無限美好的夕陽,即將下落,卻又還照高山,表示佛陀將入涅槃,開示圓滿的妙法,所謂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所謂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此時所說的就是《法華經》與《涅槃經》。

  以上三時判教的方式是華嚴賢首國師的說法,但是天臺宗的人,卻不以為然,他們認為智者大師的五時判教,才最合理圓滿。

  ()圓融無礙的一真法界

  《華嚴經》是佛陀的教法之中,最高深最究竟的法門,佛陀在海印三昧中演說《華嚴經》,除了利根的大菩薩之外,鬼神、天龍八部等,都無法瞭解其中奧妙的道理,即使二乘根器的阿羅漢,也不能領會佛陀的說法。《華嚴經》既然是佛陀一代時教之中最上乘的妙法,那麼其內容究竟是什麼呢?

  在佛教各種經典中,有的講真空,如般若中觀;有的說妙有,如唯識法相;有的提倡頓悟,如禪門南宗;有的主張漸修,如禪門北漸。不管空有也好、頓漸也好,華嚴把這些思想統攝,而建立了諸教圓融的一乘圓教。大乘別教的華嚴世界,是個怎樣的世界呢?華嚴的世界叫“華藏世界”,也就是萬有諸法由心所現的一真法界。此一真法界,是真妄泯滅,生佛不分的真理世界,是超越一切的對待,本體即現象,現象即本體,絕對平等的世界。如果我們能夠認識一真法界,則能擴大生命的領域,證悟到生命的永恆不滅。我們最懼怕的是死亡,最厭惡的是貧賤,如果我們能契入一真法界,則能脫離貧賤、富貴、有無、生死、多少、高低等對待世界的束縛,而得到心靈上的絕對自由。徹底體悟了一真法界的道理之後,對各位今後的生活、思想、事業等,將會有很大的助益。下面我歸納數點,簡單地說明一真法界的內容:

  ()一個不算少 萬億不算多

  在我們的常識裏,看到一個人只有一塊錢,心裏馬上反應:“啊!一塊錢,真少呀!”看到家財萬貫的富翁,則以為:“萬億錢財很多呀!”這是我們在認識上的差別。在一真法界裏,一個不算少,萬億也不算多。我們怎麼認為一塊錢少呢?那是沒有認識到一塊錢的價值。這個“一”,不是計數東西時最小單位的一,“一”是個無窮大的數字。例如萬法歸一,紛紜變幻的萬有,其本源是一個的。一粒砂石、一點粉筆灰、一個銀河系、乃至一個宇宙虛空,都含藏於“一”之中。萬億雖然多,萬億之上另有萬億,永遠有一界限。我們要培養從一粒砂石去透視無量三千大千世界的見識。過去我們剛剛舉辦弘法演講法會的時候,最初在僅能容納數人的小廟裏舉辦,漸漸擴大至國立藝術館、中山堂,乃至可容納數千人的國父紀念館,將來即使再擴大,擴大至整個世界,都只是一個道場而已,不會增加成二個或三個道場。這個“一”的涵意很深廣,我們應當好好去體會“一”的無限性。

  ()微塵不算小 虛空不算大

  我們的觀念裏,總以為微塵很小,虛空很大。其實,這種大和小的概念,也是錯誤的見解。在真實的世界裏,大小將是一樣的。過去有一位書生,到寺院去參拜,看到殿堂上寫著一副對聯:“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深深不以為然的說:“佛教講話矛盾,不合情理。須彌納芥子,高大的須彌山,包藏如芝麻那麼小的芥菜種子,還合乎常理;芥子納須彌,這個小小的芥菜子怎麼能夠藏納須彌山呢?簡直是狂妄之語!”恰巧一位知客師父聽到了,就上前詢問,他說:“先生,這副對聯並不矛盾,你是讀書人,想必知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吧!請問你,萬卷書讀到那裏去了?”

  那個人肚子一拍,就說:“讀到我肚子裏去了。”知客師父於是拿了一本書說:“請你也把它放到你的肚子裏面去吧!”讀書人說:“道理可以讀進去,書怎麼可以放進來呢?”萬卷的經論可以容納於小小的肚子裏,這個大與小能夠互相容納的道理,就是華嚴微細相容的道理。俗語常說“宰相肚裏能撐船”,宰相的肚子真的那麼大嗎?怎麼能撐船呢?佛陀的肚量包容天地,我們也和佛陀一樣人人具有佛性啊!盡虛空都在我們的心胸之中,關鍵只在我們能不能把心裏的世界,慢慢的擴大而已。

  我昨天從高雄到臺北,到了臺北市內,單單一條羅斯福路就走了一個多小時,我想臺北人口這麼多,這麼擁擠,最後到了我們辦事的普門精舍去,從這邊走到那邊,再從那邊踱到這邊,轉來轉去,總是在幾坪大小的空間打轉。我感覺居住在臺北,實在是一件苦惱的事,空間太小,人口太多。我們每個人不可能在人口密集的臺北市,要求擁有寬敝的住居,但是我們如果能夠瞭解華嚴的一真法界,先將自己的心裏擴大,心裏的空間擴大起來,雖然是立錐之地,也和整個法界一樣寬廣。把我們的心量擴充得如一真法界一樣寬大之後,對我們現實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會減少因為空間狹窄所引起的衝突,而得到人際關係的和諧。

  ()刹那不算短 劫波不算長

  刹那是佛教計算時間的單位,表示時光很快的意思。有時候說:“時光很快啊!刹那刹那過去了。”這個刹那究竟有多短呢?“少壯一彈指,六十三刹”,意思是說年輕有力氣的人,輕輕彈一下手指的瞬間,就具有六十三刹那。如果用秒來計算的話,一秒鐘至少有好幾百個刹那。

  劫波,簡稱劫,是計算長時間的單位,是無量數時間的代表,例如三千阿僧只劫。依一般的想法,刹那很短,劫波很長,其實劫波也不算長。例如有的動物,朝生夕死,牠也過了一生;有的動物,能活幾百年,龜也好、鶴也好,牠還是過了一生。一期的生命,不外是我們行為所留下來的記錄,由於記錄的長短,在時間上乃有長短之別,但是在真實的生命裏是沒有長短的。譬如人雖有生有死,但是這一切都是虛妄的,人就是死也死不了的,身體死了,生命卻不會損減,好比房子燒毀了,房子倒塌了,可以搬家;身體壞了,生命也要更新,是不會死的。《華嚴經》所說明的是一個人的生命是無限的、永恆的、亙古不滅的,我們對於生命要建立起無限的信心。

  革命先烈鄒容,十九歲就死了,但是留給後代的是多少的敬重,多少的懷念。譚嗣同為了維新,為了革命,灑下了青年的熱血,留給人間多少贊歎。佛教的翻譯大師--鳩摩羅什,他座下的僧肇法師,三十歲就去世了,可是他所遺留下來的肇論,在佛教思想史上,卻有不朽的價值。

  有的人雖然仕途蹇滯,名不聞於當世,但是他的精神卻萬古流芳。有的人活得很長久,即使長壽的彭祖活到八百歲,而今安在?有的人做了一個夢,就過了好多年,例如窮書生盧生,投宿在一家旅館裏,看見老闆生火要燒黃粱,他在旁看著不知不覺的就睡著了,一入睡就開始做夢,夢見自己走到另外一個國家,娶了一個很美麗的崔姬女子為妻,功名得意,連連升官,生了幾個兒子,也極不平凡,就這樣享受了五十年的榮華富貴,才生病死去。當他夢到自己生病死去的時候,翻身打個哈欠,從夢中醒了過來,看到剛才老闆燒煮的黃粱還沒有熟,這時他無限的驚訝,五十年的榮華富貴生活,原來只是黃粱一夢。夢,也能把很短的時間拉得很長。

  佛教裏面的禪定,也是如此。在禪定中,自己覺得時間很短,可是外界卻已度過了多少時日。像太虛大師在,有一次盤腿打坐,耳邊聽到寺廟養息敲鐘的梵音,大師入了禪定之中,覺得時間如彈指般的短暫,但是一夜的時間已經過去了。他出了定以後,正是早晨敲鐘做早課的時候,他還以為昨夜一百零八下的鐘聲還沒有敲完呢!

  所謂“洞中方七日,世間幾千年”,對禪定的人而言,漫長的時間如白駒過隙一般短暫;在牢獄中服刑的人,一天如同一世紀那麼長久;恩愛的人,一旦分離之後,所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冤家對頭在一起,則度日如年。所以,時間的長短,不是絕對的,都是我們愛憎情緒上的分別。

  在華嚴的一真法界裏,有的不是真有,無的不是真無;污穢的不是污穢,清淨的不是清淨;退步的不是落伍,向前的也不是前進。在一真法界裏,有無也好,淨穢也好,前後也好,大小也好,長短也好,都是虛假不實的!超越時間空間的一真法界裏,一念百千劫,百千劫在於一念,一粒微塵就是十方國土,十方國土也是一粒微塵,在《華嚴經》的一真法界,是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圓融無礙的法界。

  不讀《華嚴經》,不知佛教的富貴。只要讀過《華嚴經》的人,便知道佛教思想的高超與豐富,心胸也自然寬廣擴大。八十卷的華嚴,六十卷的華嚴,四十卷的華嚴不是短時間能說明得完的,下面我要向各位簡單介紹華嚴宗的幾位祖師。

  ()華嚴宗的祖師 

  中國的杜順和尚,是華嚴宗的初祖,生於陳永定元年(五五七)的陝西省萬年縣,十八歲出家,專宗華嚴,著作《法界觀門》,將華嚴高深的理論,融貫為禪定的觀門,而創出“真空絕相、理事無礙、周遍含容”的法界三觀,是一位融理論實踐為一體的大德。他一生之中,神異事蹟很多,有瞎子聾子拜見他以後,能見能聽。有一次他涉水過河,河水忽然斷流,等他上過岸後,才又水流如故。唐貞觀十四年(六四0)圓寂於義善寺,深為朝野所敬重,唐太宗尊稱他為帝心尊者。

  華嚴二祖--智儼大師,甘肅省天水人,孩童時代喜歡堆石成塔,串花成蓋,自己就當起法師,並叫一起玩耍的同伴做他的聽眾,為他們說法。他出家以後,深探華嚴藏海,二十七歲時,便著作了《華嚴經疏》五卷,也就是有名的《華嚴搜玄記》,另外有其他的著作,將近二十餘種。他除了以著述弘法,以教育徒眾為職志外,一生不求名聞,風範清高,唐高宗總章元年預知時至,對門人說:“吾此幻軀縱緣無性,今當暫往淨方,後游蓮華藏世界,汝等隨我,亦同此志。”到十月二十九日晚上圓寂於清禪寺,享年六十七,是為華嚴宗第二祖。

  華嚴宗的第三代祖師是有名的賢首法藏大師。法藏是他的名字,賢首是皇帝封賜給他的名號。大師十六歲時,曾經在陝西阿育王舍利塔前,燃燒一指,以表示對佛教奉獻的虔誠。後來聽了智儼大師講《華嚴經》,就歸投在他的門下。

  大師曾經協助實叉難陀三藏翻譯八十卷的華嚴,並且襄助菩提流志三藏翻譯了《大寶積經》。一生之中,經卷如此龐大的《華嚴經》就講了三十多遍。在著作方面,有《華嚴探玄記》、《梵網經疏》、《楞伽經疏》等等,不下三、四十種之多。他攝取了杜順大師的法界觀門、五教止觀等實踐法門,並以《華嚴經》為骨幹,融合智儼大師的搜玄記,完成了華嚴教理的組織系統。所以華嚴宗,到了大師的時候,才完成自家教觀雙門圓滿的架構,華嚴宗由於大師的弘揚,而集其大成,因此華嚴宗又稱為賢首宗,大師對於華嚴宗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

  華嚴宗的第四代祖師叫做清涼澄觀大師,他做過七個皇帝的老師,曾至宮中對皇族說法,皇帝聽了大悅,說:“聽大師講華嚴經,心裏很清涼。”因此受封為清涼,他一生當中,有很多異于常人的事蹟,最主要的一件事是當他完成了《華嚴經》的批註以後,特地舉行了一個華嚴經批註落成法會。平時我們曾聽說過房子蓋好了要舉行個落成典禮,倒不曾聽說有人對經典批註完成而舉行落成典禮的,而這個《華嚴疏鈔》落成典禮的法會,竟有一千多位高僧大德參與盛會。

  另外他的奇異事蹟還有很多,比方說:三衣一缽,從來沒有離開過身邊。三衣一缽不離身是佛教的規定,表示他對佛教的戒律非常的尊重,並且嚴持不犯。還有,他不重視金錢與權力,皇帝叫他當各個大寺院的住持,他視如塵土,雖受到朝野優厚禮遇,毫無欣然自喜!

  大師一生沒有到過世俗人的家,不像現在,有的初出家的人,只曉得攀緣,這家走到那家。出家學道能夠不到處攀緣,才能樹立清高的僧格。佛光山的門徒弟子,有百人以上,但是很少和各位認識,因為規定很嚴,不准隨便外出,放蕩身心。

  清涼國師對一切美好的東西,可愛的東西,總之能染汙身心境界的,他一概遠離。出家之後,一生沒有倒下來睡過覺,頂多是盤腿打坐而已,而且沒有離開過念佛的念珠,心裏面沒有違背過佛陀的教義,每天必誦《華嚴經》,每天下什還要施食給餓鬼孤魂。大師如此刻苦自勵,終於成為華嚴宗的一代祖師,把華嚴宗發揚光大起來,為我們中國佛教文化開出燦爛的花朵,清涼國師真是功德無量。

  華嚴宗第五祖為宗密圭峰禪師,唐果州西充人。跟隨澄觀大師學華嚴,大師曾贊歎他說:“能夠追隨我遨遊于毘盧華藏世界的人,只有你一人了。”贊為不可多得之英才,繼承清涼大師宗弘華嚴。師又隨荷澤宗的禪師學禪,提倡教禪一致,影響後代甚钜。大師畢生最大的貢獻為對《圓覺經》的精闢注釋。他以《華嚴經》為根據,對《圓覺經》做詳盡的批註,著有《圓覺經大疏》、《圓覺經大疏釋義鈔》等書,為歷來批註《圓覺經》的泰斗。

  華嚴宗經過五位傑出大師的推弘,完成了華嚴宗精深的思想體系,和天臺宗同為中國佛教思想史上光輝燦爛的二大圭壁。

  ()華嚴宗的修持方法

  上面簡單的介紹了華嚴宗的歷史傳承,下面我要將華嚴宗的修持方法介紹給各位,以作為參考。華嚴宗的修持方法很多,我歸納成四點來說明:

  (1)發四弘誓願

  所謂“四弘誓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在寺院裏,出家人在每天早晚課誦中,一定要諷誦這個發願文。我有一種感覺,大家對這四弘誓願,只是例行公式唱唱而已,很少有人用心去想,我真正能夠實踐這個願心嗎?有什麼人敢肯定的說:“我已經發了四弘誓願,願意切實去實踐”呢?從唱誦到真正的付諸實踐,其中的意義,有天壤之別。

  不發四弘誓願,就不能與華嚴的一真法界相應,也就不能證悟圓滿菩提的大果,希望今天各位有緣人,學習佛法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也就是發四弘誓願!

  (2)修學普賢十大願

  這也是佛門中經常課誦的,此即: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佛住世,七者請轉法輪,八者恒順眾生,九者常隨佛學,十者普皆撐向。這十件事是大菩薩發精進勇猛心,長期不斷的修行,直到眾生度盡了,自己才能休息的大願。此十大願具有深遠的意義,他啟示我們要燃燒起生命無限的熱情,完成自己,並且奉獻大眾。關於這十大願,有許多專門批註的佛書,各位可以閱讀參考,由於時間的限制,在此不加以詳述。

  (3)修學禪定坐法

  華嚴也有華嚴禪定,華嚴禪定的坐法,和禪宗的打坐方法相類似,有六個步驟:

  第一項是盤腿--盤腿分為雙盤與單盤,雙腳互疊在左右膝上為雙盤,只盤一腿者為單盤。初學者不習慣的話,兩腿交叉也勉強可以。不過不盤腿,心慮散漫,不能集中,腿子一盤,就能思想集中,心意統一,萬般的妄想思慮,能夠蕩滌去除,散心就能收攝回來。

  各位有時候外出,有時候辦公,感到疲勞時,可以在座位上靜坐五分鐘,很容易恢復疲勞,其效果和睡眠一兩小時差不多。武俠小說描述某人在那裏打坐運功調息,靜坐確實能恢復疲勞增進健康的。

  雙盤,在佛教裏稱為蓮花跏趺坐,單盤叫吉祥趺坐。有時候身邊染有小病時,打坐也能治好。如果希望腿子練得柔順,吃飯的時候,可以盤起腿子來吃,養成這個習慣,即使尚未證得華嚴大定的一真法界,我們的健康也能增加很多。

  第二項是保持身直、眼垂、手平放正確姿勢。不要彎腰駝背,眼睛不要睜開來望遠處。過去年幼初出家的時候,好奇心強烈,歡喜東看西看,老師看到了,一巴掌就打過來了,並且責問說:“你看什麼?那一樣東西是你的啊?”不看外境,雙眼垂下,比較能夠攝住正念。雙手相疊而平放,左手置於右手上,這叫彌陀大印。以上是調身之功夫。

  第三項是所穿的衣衫要寬鬆。衣服寬鬆,坐起來才舒服。西裝不方便,婦女的窄裙子更不合適。衣服太緊會阻礙呼吸迴圈。另外要注意在打坐之前,身體要稍微動一下,前後左右搖幌幾下,使身體各部分的血液流動,然後稍作按摩。比方說,腦後可以撫摩搓揉幾下,腳底心也可以摩擦,血道流通重要的部分都稍作按摩,這樣能夠使打坐時身心比較舒暢,容易進入安靜禪定的境界。

  第四項是靜坐的時候,對於呼吸也要注意,不可像風箱抽氣似的喘息,也不能像刮竹似的呼氣,要悠悠隱隱,若有若無使氣息微細進出,出入息要均勻,不可吸進長呼出短,或者呼出多吸進少,這都不容易使心意集中。因此靜坐呼吸,必須善巧分別是風?是氣?或喘?或息?然後才能適當調度。

  第五項靜坐最重要的就是調攝我們的心了。山上的猴或未經馴服的馬,不聽使喚,狂奔漫馳,我們的心就像是猴子和馬一樣,荒山曠野,到處奔竄,無法定止於一處。禪定的功夫,就是要把這顆心猿意馬的散心,加以韁索,收攝起來,安住不亂。如果我們能夠將我們的心調服得很好,不管山林水邊,市場集合,隨處一坐,都能不為外境所動,而保持輕安寧靜。馴服我們內心的猿馬,使它不向外攀緣,是我們刻不容緩的急務。

  第六項靜坐並不是呆呆的坐在那裏就算了,要觀想,觀想諸佛相好,觀想華嚴智能,靜坐到心靜如水,不要起波浪,心上的意念思維,儘早不要讓它妄動,甚至不要思維,不要回憶,不要去推理,不要去盤算,進入到平等的一真法界。此時心胸清淨明朗,像一面清淨的鏡子,如一湖平靜的潭水。一面鏡子,如果清淨,什麼東西都可以看得很清楚;一面湖水,如果波浪迭起,則無法照映出東西,我們人生的幻想、妄念太多,也無法認識事物的真正面目。

  (4)睡眠的修行方法

  華嚴禪定的修法大概如此。接著我們要談一談華嚴宗對於睡眠的修行方法。這個法門很要緊,睡眠有睡眠的要訣,有人說:“唉呀!我失眠睡不著。”睡不著很苦啊!又有人說:“唉呀!我睡覺時,夢好多唷!”夢多也很苦。現在我要告訴你們如何不做夢,容易入睡的方法,也是華嚴宗告訴我們的方法:

  第一、睡覺之前要洗腳,用溫水洗腳,促進血液迴圈,比較容易睡得著。

  第二、睡覺右脇而臥,佛教稱此為吉祥臥,不要仰著睡,也不要覆面睡,那會增加身體的動盪煩燥而不容易入睡。當然右脇而臥的姿勢不自在,但是也要訓練自己,不讓身體亂動。只要身體保持不動,很快就能入睡了。一般睡不著的人,總是說:“我翻來覆去還是睡不著。”身體動盪不穩定,因此影響生理,無法安然入睡。

  第三、睡下來以後要持觀想,觀想光明,觀想遠遠的地方有光明。有人睡覺把眼睛閉起來,越暗越好,有的人說點燈才睡得著。但是觀想光明時,要把眼睛閉起來,觀想眼前若有若無光明,能在觀想光明之中入睡,一定會睡得很輕鬆,很甜蜜,不太會做夢,甚至人雖入睡,旁邊的人講什麼話,做什麼事,都能了然於心。

  有人看到我長得這麼壯大,以為我吃了什麼好東西,我要告訴各位,我每天吃的是佛法的香飯,吃的是華嚴的珍肴,最要緊的是睡的是華嚴美覺。幾十年來有時候我的頭還沒有碰到枕頭,就睡著了。明天打算幾點鐘起來,心裏只要想一想;“嗯!明天兩點起床。”不必掛念什麼,到時候自然清醒。我覺得佛法所教給我們的方法很平常,但是卻有很大的用處。

  另外蓋的被單當然不能太薄,但是也不能太厚,太薄容易著涼,太厚則呼吸不順暢。我們為了走更遠的路,所以中途要休息;我們為了做更多的事,所以晚間要睡眠,但是也不能過分貪睡,過分的睡眠,也能傷身挫志。以上是睡好覺的一些方法。

  ()修學華嚴宗的利益

  華嚴宗的修行方法,當然還有很多,不過這些都是你們各位能做得到的。由於時間的關係,最後我要告訴各位,修學華嚴對我們有些什麼利益?修學華嚴宗,或僅受持《華嚴經》,都能得到很大的利益,會讓我們覺得和諸佛一鼻孔出氣,沒有分別,所謂我、佛、眾生三無差別。修學華嚴以後,每天的生活,好像涵泳在一切智海裏面,暢遊于一切時空之中,感到生命無始無終,無去無來,無生無死,一切的世界宇宙都跟你合為一體,我們的身心安住於一切的地方,一切的時辰,生命得到了永恆!

  修學華嚴宗或受持《華嚴經》,得到靈異事蹟的記載很多,除了前面介紹的幾位華嚴祖師,他們一生都有許多靈異功德之外,現在再舉出幾個例子:

  第一、元朝正順法師,出家于,平時以深密的樹林為茅蓬,以讀誦《華嚴經》為修行的日課,數目超過一千餘部。他同時修學法界三觀,每次一進入華嚴法界的觀想以後--三、五天才出定,因此人人都稱他為華嚴菩薩。將要圓寂的時候,門徒乞求開示法語,他說:“曆劫本無去住,應用何思何慮,轉身踏破虛空,一切是非莫顧。”入滅時,靈桌上出現五彩之龍,飛游於燭光庭宇之間。

  第二、唐朝有位釋城慧比丘,在真容院,跟隨法順和尚出家,經常在李牛穀的地方誦《華嚴經》,吃的是嫩草樹葉。當他誦經時,經常有五、六位身著儒服,而不知姓氏、來歷的人圍坐下來聽經。其中幾位送奇花異果供養他,花經久不謝,果子吃了肚子不餓。他感到很奇怪,就問他們是誰?眾人回答說:“我們都是山神,因為你的誦經法力,使本山清淨平安,特來供養服侍。”城慧比丘感到這些山神打擾了他的清修,於是遷移到別處去了。

  第三、後魏文明元年,有位王明幹,平時作惡多端,死的時候,墮於地獄,被獄卒牽至門口,看見一位出家人,自稱是地藏菩薩,並且教他持念《華嚴經》的一首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當他見到閻羅王時,王就問他:“你有什麼功德?”他說:“只能誦一四句偈。”於是就大聲念誦剛才地藏菩薩教他的那首偈語。閻羅王就放他回來了,同時地獄裏受苦的人,聽到四句偈語時,也得到解脫。

  受持《華嚴經》得到很大的功德利益,歷史上的記載比比皆是。

  《華嚴經》的內容浩瀚深廣,佛陀對上乘根器的菩薩,還講說了不少時日,我們在短短的二、三小時之內,就想把華嚴無限奧妙的內容,完全發揮盡致,是不可能的,今天我只能掬一瓢海水,讓各位略嘗一下,知道海水的鹹味。明天、後天,我們將繼續介紹其他宗派的修持方法。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念回向偈,也是《華嚴經》裏面的一首偈: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能真明瞭;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備註 :
上一篇(國家寶藏 慈悲 智慧 心) 回目錄 下一篇(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

全球慈智部落格
◎与灵对话- Yahoo!奇摩部落格
大白伞盖佛母
财神文物展,求财物品大观园
止观禅修
敦珠传承 - 三根本大灌顶〈海外〉

贊助網站
醒吾學院台北教育網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學術資源網站
學術資源網站。
TOEIC多益英語測驗-
華文佛教網絡資源
藏傳佛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