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流浪貓狗免費認養加贈飼料-將安樂死Help! 敦珠教巖精華 金剛薩埵大法灌頂傳法 廿一財神祈福法會
新聞 影音 部落格 網路佛學院 熱門影音 熱門部落 健康 藝術 熱門點閱 綠靈 心靈  
弘揚佛法 公益VIP申請
 利美園地
快速搜尋
地區
月份
商品分類選項
精選顯密資訊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寺院管理的幾個基本問題    2010/12/22~2050/12/31
分享 列印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更新日期:2010/12/19 09:39:12

寺院管理的幾個基本問題

 

作者:

 

一、寺院管理的基本概念

1、什麼是寺院管理

一般管理的概念:管理者通過一定的方式,協調各種關係,發揮人員的的積極作用,有效地使用物力、財力等管理資源,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

寺院管理的概念:寺院管理即根據的基本精神,運用佛教的基本組織機構——寺院的各種資源,圍繞弘揚佛法這一根本目標,所開展的決策、計畫、組織、領導、協調、控制等工作。

在這裏,我們所指的寺院管理主要是指由寺院管理者對寺院內部的管理,是寺院自身各種管理工作的總稱。它不包括政府根據社會的需要所進行的對寺院的宏觀管理和規範,也不包括佛教協會根據佛教教義和傳統以及整個佛教事業發展的需要對寺院所進行的指導和引導。

3寺院管理的目的和意義

根本目的:弘揚佛法,服務社會,造福眾生

意義:第一,有利於寺院在健康的軌道上進行;第二,有利於寺院人力、財力和物力資源的有效利用;第三,有利於寺院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充分發揮。

2寺院管理的物件和任務

管理的物件也稱管理資源。一般而言,組織內部的資源都涉及人、財、物。因此人、財物是管理具有普遍意義的物件。現代社會,人們對時間和資訊的重要性的認識日益加深,認為時間和資訊應該是組織的重要資源,因此現代管理觀將管理的物件歸納為人、財、物、時間、資訊五個方面。

寺院管理也涉及這五個方面的物件,不過在這五個方面寺院管理都有其特殊性,其人包括教職人員——僧尼和普通信眾——居士;財包括功德捐贈、香燭等經營收入等;物包括各種廟產文物等各種物質資源;時間則包括時間的運用與時機的把握等;資訊則包括資訊的搜集、處理和分析運用等。

寺院管理的任務是:充分調動和發揮寺院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合理組織各種資源,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獲得最大的佛教事業發展效益。

二、寺院管理的特點

1、佛教事業性

寺院管理在本質上是一項佛教事業的管理,所以寺院管理應以弘揚佛法、造福眾生為根本宗旨。寺院作為佛教事業的載體,其本身是不存在自己的利益的,其一切的目的都是圍繞弘揚佛法、造福眾生進行的,所以,寺院管理在根本上是以佛教事業維持和發展為依歸的,不應該是為了寺院本身的利益,更不是為了寺院中的人員的利益。當然,為了推動佛教事業的發展,在寺院管理中也需要考慮寺院及其人員的生存和發展問題。

因為寺院管理是服務於佛教事業的,所以它不同於社會其他事業的管理,比如企業管理、行政管理、學校管理等。像企業管理它是服務于企業所有者的利益的,它以創造贏利為基本目的;行政管理是服務于全體公民的利益的,它以社會的安全和秩序為基本目標;學校管理則服務於教學和科研,其目的是創造良好的教學研究條件。

2、客觀科學性

寺院管理是人類各項社會事務管理的一項。作為人類事務的管理工作,有其共同的本性和規律,要使管理工作做好做成功,就必須遵循這些共同的本性和規律,否則必然難逃失敗的命運。這些共同的本性和規律就是管理的客觀科學性所在。總之,寺院管理與所有管理一樣是有其客觀規律性的,任何違背其客觀規律性的寺院管理都會遭遇失敗,所以要搞好寺院管理就必須遵循這些共同的寺院管理的本性和規律,必須按照管理的客觀科學性進行。尤其是在今天,必須按照管理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來進行,按照管理學的規律開展決策、計畫、組織、領導、協調和控制等各項管理工作,並採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來進行工作,這樣才能保障寺院管理工作的有序進行,並推動佛教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當然,寺院管理的客觀科學性是相對的,畢竟寺院管理是一種宗教事業的管理,而宗教又是以為其根本特徵的,其管理物件也多是具有堅定信仰的人員,所以其管理必然面對許多信仰的、的、非理性的因素,這時也難免要運用一些訴諸信仰和感情的方式來進行管理,而且也必須如此才可能獲得成功。這既是宗教管理的特殊性所在,也是整個人類事務管理的本性所在,從宗教管理我們也可以看到整個管理的某些人們常常忽視的東西,因為人的管理確實不是完全的科學。

3、信仰神聖性

寺院是佛教事業的最基本部分,它在本質上是一種宗教信仰事業的管理。作為宗教事業管理,其管理事務往往被賦予了神的性質,從而使它變成了神的事情而不僅是人的事情,更明白地說,宗教組織的管理是屬於神的,是神委託、啟示、或指派某些人所進行的管理,而不是純粹的人對自身事務的管理,所以在人們心目中尤其是在信仰者心目中,它具有天然的神聖性。對於寺院管理來說,它是屬於佛和菩薩的,是佛和菩薩讓寺院的方丈、住持、執事、知客等管理者按照他們的思想意旨所進行的管理,所以它是一種神聖的工作。事實很清楚,決不能將寺院管理僅僅看作是一項普通的人間自身的社會事務管理,而應該被看作是一項體現佛祖和菩薩等神聖存在的管理,是一項在他們的啟示和指導下所進行的管理,是一項傳達真理,貫徹佛祖和菩薩的神聖旨意,具有弘揚佛教事業的神聖使命的管理。寺院管理不是為現實的某個人,某個團體進行管理,而是為佛祖為菩薩的神聖事業所進行的管理,所以寺院管理工作也是將人的身心奉獻給佛祖和菩薩,奉獻給神聖的佛教事業的工作,是一種特殊的佛教修行的神聖工作。在某種程度上,寺院管理不是管理者要做什麼的問題,而是佛祖和菩薩要管理者做什麼的問題,管理者必須無條件地貫徹和執行佛祖和菩薩的神聖旨意。

在這一點上,寺院管理與一般社會事務的管理是完全不同的,一般社會事務的管理不具有神聖性,它們都是為了某些人和某些機構的現實利益所進行的管理,這些管理都是現實需要的反映,都是現實的人對相關問題的認識及其應對措施的體現,不反映神靈存在的意志,不具有絕對的超越現實功利的神聖性,因而它們也是可以根據人們認識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改變的。

4、文化傳承性

寺院管理與社會其他事業管理比較,它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它深厚的文化傳承性。在社會諸領域中,宗教是最能體現文化傳承的領域,因為其具有神授的性質,所以其教義思想可以幾千年如故,其儀軌體制也可以長期維持穩定。寺院管理也是如此,其管理思想和管理體制都是兩千多年來逐步演變形成的,而且一旦形成就有它的穩定性,後人很難加以改變,即使改進也是一個漫長的漸進過程。所以今天的寺院管理也必須遵循長期形成的寺院管理規制,在傳統體制的基礎上來尋求逐步的改進和完善,切不可割裂歷史文化傳統去做所謂完全的創新,這樣的創新必然逃不脫最終失敗的命運。

相反,在社會其他領域的管理中,文化傳承性可能並不明顯,比如科學的企業管理不過一百來年的歷史,學校、醫院、科研機構等的管理歷史也都不是太長,而且其真正系統完善的管理都是近代以來的事情,其管理理念和管理體制也多處在摸索之中,加之是世俗的社會事務管理,所以其不斷的改變和完善就是必然的,文化傳承並不具有決定性影響力,只有宗教組織的管理具有這樣的影響力。

5、思想情感性

寺院管理雖然離不開體制和權威的作用,但作為一項宗教事業管理工作,它又有其特殊性,思想感情因素的重要影響就是這種特殊性的一個重要表現。事實上,寺院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佛教信仰和思想情感的交流和共鳴來實現管理的作用的,所以管理者必須善於從思想上和情感上來引導下屬,使其能在思想上堅定佛教信仰,情感上歸屬僧侶團體,形成為寺院和整個佛教事業而努力工作的使命感和榮譽感,由此來激發寺院組織成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如果寺院成員沒有了佛教信仰,沒有了基於佛教信仰上的對寺院組織的情感依賴和思想感情上的共鳴,寺院管理必然會陷於混亂,甚至失敗。

在這一點上,雖然其他的各種管理工作也需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思想情感溝通,但比較起來,其他的管理更倚重於管理的制度來規範組織成員的,以及利益的刺激來激發組織成員的積極性,思想情感的交流在管理工作中並不十分突出。組織成員有無信仰,其對組織有無情感上的依賴,人與人有無思想感情的共鳴,這些也會對組織管理的效率產生影響,但這種影響並不像寺院管理那樣具有根本性。

6、超越功利性

寺院管理必須超越功利性,這是由佛教思想價值觀的本性決定的。佛教以超越現實功利為根本價值追求,並通過這一追求來獲得人生痛苦的根本解脫。其在社會中的各種功能作用的發揮都依賴於這一價值追求,如果寺院管理違背這一價值追求,以贏利為目的,以現實利益的追求為目的,以寺院人員的現實利益為目的,就必然對佛教事業帶來傷害,對寺院聲譽帶來傷害,最終寺院的生存也難以維繫。

這裏必須注意,寺院管理要求超越功利性,並不是完全不講效益,因為寺院管理畢竟也是一種現實的管理,而且要維持寺院的正常運行和發展,要保障寺院人員的生存和發展,就必須滿足其基本的現實需求,而這種滿足又必然要依賴一定的經濟基礎,所以寺院管理又必須講求效益和效率。只是這種講求是在不違背佛教精神和價值追求下的講求,是一種手段的講求,是一種在經營佛教事業過程中的自然合理講求,與那種惟利是圖的講求,與那種以贏利為目的的講求是本質區別的。

交大MBA方式的隱憂就是如何防止在完全缺乏佛教精神薰陶的環境中培養的人才如何不被世俗的商業化腐蝕的問題。

7、德行統一性

寺院管理與許多管理工作的一個很大不同就表現在它是一項德行統一的工作,而不是一項純粹技術性的管理工作。寺院管理的德行統一就是指思想道德與行為的統一,是知與行的統一,是學與證的統一,簡單地說,就是佛教思想價值與個人行為操守的統一。寺院管理之所以要德行統一,這是由寺院管理的特殊性決定的,因為寺院管理是佛教事業的管理,它本身就是一種弘揚佛法的事業,而佛法在人間就是通過佛徒們的言傳身教體現的,如果作為佛教事業最根本的載體寺院的管理者都不能踐行佛教,那又怎麼能讓其下屬去相信和實踐佛教呢?更別說要讓那些還不信佛教的人來信仰和實踐佛教了。事實上,寺院的管理者尤其是高層管理者,他們既是佛教事業的領導者,也是佛教的精神領袖和思想文化的引導者和指導者。所以,寺院管理不僅要求管理者要有較高的佛學造詣,而且還必須身體力行地踐行佛教,做到有學有證,言傳身教,戒學精嚴,學養並重。那種只學不證、誇誇其談、不行戒定、言行不一的人是無法勝任寺院管理工作的,甚至還可能敗壞佛教的名聲,影響佛教事業的健康發展。

雖然在人類社會的各種管理中,要將管理做好都需要管理者有較高道德操守和言行一致的品行,但比較起來,在其他許多領域,如果說管理者道德操守在某種程度上對管理工作並不會導致致命的影響的話,那麼在寺院管理和其他的宗教組織管理中,這種影響則絕對是致命的,管理者不良的道德操守必然會使宗教管理走向失敗。在這一點上,寺院管理與道德教育是一致的,如果一個道德教育者本身不能言傳身教,身體力行,那麼其道德教育必然失敗,甚至不僅無助於受教育者道德水準的提高,還會起到毒化受教育者道德水準的作用。寺院管理者在被管理者和其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與道德教育者在被教育者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如此。

8、教化傳播性

寺院管理既是一項管理工作,又是一項佛教思想和文化的教育與傳播工作。因為寺院管理的目的就是推進佛教事業,佛教事業的推動又最終體現為有更多的人接受佛教,實踐佛教,而這自然又有賴於佛教在社會中的教育和傳播。所以一切寺院管理工作最終都是要體現在對人們進行佛教教育和傳播佛教上,所以合格的寺院管理者也必然是佛教思想和文化的教育者和傳播者。對每個寺院管理者來說,他必須意識到,他的每一項工作,也都是佛教的教育和傳播工作。他應該時刻牢記,這樣的教育和傳播不僅要體現在寺院內部的各種管理工作中,而且也要體現在與外部各種機構和人員的交流中。通過各種管理工作,也使佛教思想和佛學精神傳播到組織成員每一個人的腦海裏,並進而傳播到社會的各個角落。

在這一點上,其他的管理工作可能就不一定強調這點了,比如企業的內部管理可能更多的是如何做好本機構的工作,政府的管理更多的是強調社會管理措施的有效性,醫院的管理更多地是讓醫生以更高的水準和更有效的方式為患者服務,這些管理恐怕都不需要對下屬和服務物件進行更多的教育和宣傳,相反,過多的教育和宣傳起到的可能還是相反的作用。

三、當前寺院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一)當前寺院管理存在的問題

1、管理制度尚未完善

從現代管理學的角度和現實的寺院管理實際來看,當前寺院管理首先是存在制度不完善的問題,不管是寺院的組織體制還是規則,不管是決策、計畫還是領導、控制,在制度上都存在不少的疏漏和不足。

2、人才嚴重缺乏

近幾十年來,由於社會政治因素,使寺院管理的人才來源和培養出現了不小的障礙,致使今天的寺院管理人才不僅數量嚴重不足,品質上也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從數量上說,現在寺院管理人才主要依賴佛學院培養,而全國佛學院雖然數量不少,但普遍規模很小,招收人數有限,而且佛學院培養出來的人也不一定都適合並勝任寺院管理工作。從品質上說,佛學院不能面向全社會招收學生,必然使所收學生的素質受到影響,加之佛學院的教育在今天還是一種封閉的體系,無法讓學生受到包括現代管理科學在內的全面教育,也必然影響到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總之,在今天佛教事業迅速發展的條件下,寺院管理人才已呈現嚴重不足的局面。

3、管理過程缺乏嚴格的程式性約束

當代寺院管理不足的一個突出表現是在整個管理中缺乏程式性的約束,這事實上也是中國傳統寺院管理乃至整個中國傳統管理的一個致命缺陷。在中國歷史上,寺院管理曾經創制了許多規則和制度,但這些規則和制度都是針對某些問題解決的結果的,而不是針對問題解決的過程具體應該如何做的,按法律術語來說,這些規則和制度都是屬於實體法的範疇,缺乏的是程式法的規定。比如對寺院管理制度具有開創性意義的《百丈清規》一書,其所提出的東西多半都是屬於寺院僧尼應該怎麼做的清規,違犯了清規應受到什麼樣的懲罰,但對於寺院管理制度和規則應該怎麼制定,制定過程的具體程式是什麼,僧尼違犯清規如何認定,認定的具體程式是什麼,懲罰實施應如何進行,由誰來實施,按照什麼樣的步驟來實施等程式性的問題則基本上很少提到。直到今天為止,寺院管理在程式性的制度建設上仍然相當的不足,比如重大的人事、專案、財務等的決策應該怎麼做?由哪些人做?按照什麼樣的具體步驟做?各種步驟的具體要求和約束條件是什麼?決策做出後如何實施,由什麼機構、什麼人實施?按照什麼樣的步驟和程式實施?實施過程出現了問題如何應對?實施後的結果的績效如何評定?由誰來評定?按照什麼樣的標準和步驟來評定?等等這樣一些管理程式問題都沒有形成一種完善的制度保障。

4、管理方法和管理技術的科學性水準不高

在很大程度上,當前的寺院管理在管理方法和管理技術上還普遍停留在傳統的水準上,現代科學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術還沒有得到普遍的運用。比如,寺院管理者普遍不知道決策和計畫中如何運用一些行之有效的資訊搜集方法和科學分析方法;在組織活動中很少運用管理學中的組織設計方法和目標管理方法;在控制中像預算和結算控制等有效的方法也用得不夠。許多現代技術設備和手段也運用得不理想,比如電腦、網路等不少寺院都沒有加以充分而有效的利用。

(二)解決各種問題的基本對策

針對當前寺院管理存在的以上問題,應該採取一些相應的對策,這些對策也主要是從上述四個方面來考慮:

首先,加強寺院管理制度建設。

   在今天,提高寺院管理水準的關鍵是加強管理制度的建設。管理制度建設應涉及到寺院管理的各個方面,從管理活動的過程來看,應包括從決策、計畫、組織、領導到協調控制的各個方面;從具體領域來看,則應包括從機構、人事、教務、財務、監督、後勤、外聯等各個管理領域。從管理活動性質上看,既應包括針對具體事務本身的制度,也應包括管理的程式性制度。而且在制度建設上還應注意整個制度的完整性以及各制度之間的統一性和一致性。

其次,大力加強人才培養,尤其是要用更為開放的方式來培養和吸引人才。

   加強人才培養是提高寺院管理的基礎。在今天,人才培養首先應進一步擴大佛學院的規模,增加人才培養的數量;同時要提高佛學院人才培養的品質,進一步提升佛學院高學歷教育的數量和品質。與此同時,人才培養應採取開放式戰略,把佛學院教育與國民教育結合起來,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培養全面發展的佛教管理人才。同時,還可以採取更加靈活的措施,吸引社會各界人才來參與寺院的管理,以提高寺院的管理水準。

第三,從意識和制度上確立管理過程的程式性要求。

西方世界能夠在今天的世界上處於世界的領先地位,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我認為可能是最為關鍵的,就是西方世界的人對做事情的程式的重視。對他們來說,要做一件事情首先關注的是這件事情應該怎麼做?應該按什麼樣的步驟和方法來做?其做的程式和規則是什麼?在他們看來,做一件事情,首先要做的不是這件事情本身,而是做這件事情的規則和程式,在完善的規則和程式沒有確立之前決不做這件事情。這樣做事,自然就更容易成功,即使做事的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往往也有大家接受的處理程式和處理方法,可以避免無謂的矛盾和衝突。中國人做事則通常不是這樣,當他們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更多的是想這件事情本事如何做,而不太關心做這件事情的規則和程式,甚至在這件事情本身到底如何都還沒有搞清楚的時候,就已經希裏糊塗開始做了。結果常常是在做的過程中才發現還有許多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也沒有一套大家接受的程式和方法,不僅導致做事的成本大大增加,還會引起各人員和機構的矛盾與衝突,更有某些問題的出現而導致事情根本就做不下去而使活動歸於失敗。中西方這兩種做事方式所帶來的不同結果是很容易看到的,只是我們許多人至今都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今天的寺院管理要做好,就必須看到我們傳統寺院管理在這一點上的不足。要克服這種不足,一是在思想上要強化管理活動的程式意識,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首先思考如何做,按什麼樣的程式和步驟做,做的具體規則如何完善等問題;二是在制度上大力加強落實到操作層面的管理的程式制度建設,在做某件事的完善的程式制度未建立之前決不匆忙草率地做。如果能在這方面有一個大的改進,寺院管理定能上一個新的臺階。

第四,從和硬體兩方面提升管理方法和管理技術的科學性水準。

從軟體上說,就是要加強管理方法的培訓,讓寺院管理者掌握管理的各種思想方法和技術方法;從硬體上說,就是要完善各種管理的技術設備,加強各級人員設備運用的培訓,配備完整的設備操作人員,從制度上保障各種設備的充分運用。

(三)關於寺院管理的現代化與科學化問題

寺院管理在中國經過一千多年的歷史演變,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但我們也不能不看到,這套體系有許多合理科學的成分,但也存在不少的問題,尤其是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社會的各行各業都在順應歷史的發展而與時俱進,寺院管理也理應如此。事實上,早在20世紀上半葉,乙太虛大師、歐陽竟無大師為代表的佛教人士就對佛教及寺院管理的改革進行了探索,並取得了不小的成績。雖然因為社會政治的巨大變革而使這一改革運動在大陸終止了,但它卻在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一成就的突出代表就是星雲法師所開創的佛光山佛教事業。而佛光山佛教事業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其對佛教事業管理的現代化和科學化。

星雲法師的佛教建設思想主要承自太虛,並進一步提出了佛教應該現代化,“將佛教推向現代化的新紀元,是他歷年來努力的方向。”他主張在技術層面上,要佛法現代語文化,傳播現代科技化,修行現代生活化,寺院現代學校化,管理現代科學化;在目標上,要建設佛教成為生活樂趣的人間佛教、財富豐足的人間佛教、現世淨土的人間佛教。在佛光山所開辦的各項事業中,都貫徹著佛教現代化的理念,採用了現代化的管理體制,現代化的運營模式,現代化的弘法方法,現代化的修行方式,從而使它獲得了成功。

在今天,大陸佛教如何獲得更進一步的持續發展,其現代化和科學化恐怕是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值得好好探索。





備註 :
上一篇(國家寶藏 慈悲 智慧 心) 回目錄 下一篇(中國佛教寺院制度之音樂及管理)

全球慈智部落格
药师佛祈请文? 药师佛实修法门教授﹝2﹞ 日期2008/10/1 04.05
修次中篇
文武百尊消灾祈福修法
赞助印度大吉岭总寺
阿弥陀佛暨观音菩萨超渡

贊助網站
香光資訊網/圖書館服務/佛教入門網站/西藏佛教
指引型資源。
自由電子新聞網-民國90年3月13日
台灣農特產品整合行銷推廣協會
生命電視-佛學網站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