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


分享 列印 迴響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閱讀尺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論) 曇注節要講記六

天親菩薩往生論是有上、下兩卷,這個上卷是偈頌,一共有二十四首,這是頌經的,讚歎經的,以及表明他自己的願望,所以叫願生偈。卷下是論,論就是解釋偈頌的。我們這一次因為時間短,只有五天,我們只介紹卷上。明年如果有機會的時候,我再把卷下給諸位介紹出來,這樣《往生論》就有一套完整的錄音帶,提供給同修們作參考,使我們知道念佛應該怎樣念法,怎麼念我們的功夫才能夠得力,才能夠保證這一生中往生見佛。

 

 

卷 下

 

這個經題我們再簡單的給同修們作一個介紹。《無量壽經》我相信同修都已經念的很熟了,優婆提舍是梵語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就是注解,古時候翻做。照這個經題上來看,是《無量壽經論》,是這個意思。我們現在把它講成《往生論》,因為他的宗旨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的正名不是叫《往生論》,是叫《無量壽經論》。論,跟中國古時候這個注疏意思是非常接近的。那麼為什麼稱作呢?就是這一個注解,與經一定相應。換一句話說,它注的意思就是佛的意思,一點都不錯。這樣的注解,才可以稱論。所以稱論,就是非常正確,沒有錯誤的這種注子。後來的祖師大德,當然自己很謙虛,不敢用,用注、用疏,就是我的注解可以提供大家做參考,也許有不對的地方,可以請大家指正,指教。這個論不可以,論是我講的就非常正確,沒有人可以批評,沒有人可以能夠給它指教的。所以論的這個字,在注子裏面分量非常之重,相當於我們中國古代叫。大家讀古書,你看《春秋》有《左傳》,有《公羊傳》,有《谷梁傳》,那個傳就是注解。後人不用,也用注,用疏了。現在用講義了,愈來愈謙虛。實在講,用,也就是說他這個注子是經義正確的解釋,後人可以依著它去修學,不能違背的。有這樣肯定的語氣,這才能稱之為傳,稱之為論。在佛法裏稱之為論,這就是決定權威的注解。這個題目就是《無量壽經》的注解。注解裏面有兩大類,一類叫釋經論,這是解釋經文的,一句一句來注解。本論是屬於宗經論,宗經論跟釋經論不一樣,是完全說明全經的大義,沒有按照經文來解釋。《往生論》是屬於宗經論,它的重點也在題目裏面顯示出來了:願生偈,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論,主要的是偈頌,偈頌一共有二十四首,在卷上。什麼人作的呢?這個在佛教裏面也是鼎鼎有名的天親菩薩。願生偈這一個題目,顯示出天親菩薩決定求生淨土。天親菩薩這個人,實在是了不起,通宗通教,大小乘佛法沒有不通達的。最後遇到《無量壽經》,通通放下了,求生淨土,給我們後人帶來了很大的啟示。淨土要不殊勝,他為什麼求生?尤其是西方淨土跟彌勒淨土,因為無住、天親這些菩薩,都是法相唯識的專家,法相唯識宗他們的目標是求生兜率內院,親近彌勒菩薩。他是法相宗的大德,他不求生彌勒淨土,轉過來求生西方淨土,這給我們很深遠的省思。西方淨土當然殊勝,才能夠令天親菩薩這樣的崇敬,一心歸依。

上卷是偈頌二十四首,下卷是論。他是以偈頌來解釋《無量壽經》,把《無量壽經》整個的教義都融在二十四首偈頌當中,下卷這是長行文,是論,這個論是解釋前面偈頌的。前面這一部分,就是卷上,今年我們在溫哥華講過,在美國也講過,所以這一次回來,法喜要我到這邊來講一部經,我說好,我們就講《往生論》下卷,跟前面合起來就是一部完整的《往生論》。這是這一次我們講經的因緣。

曇注,曇是曇鸞法師,是南北朝時代的人,也就是東晉時代的人。在中國佛教,稱他為神鸞,可見得他在佛教地位之崇高,倍受尊敬。法師年輕的時候身體衰弱,想求養生之道,求健康長壽,跟道士們學法術,學道家長生不老之術。以後遇到菩提留支法師,這是從印度到中國來的,他就向他請教,佛門裏面有沒有長生不老的方法。法師就告訴他,真正講長生不老,那只有佛法。除佛法之外,這世間仙人,縱然是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壽命依然是有限的。像佛在經上給我們說,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是有限的,八萬大劫到了的時候,還是要往下墮落。因為他不能再升,不能再升只有往下墮落了,所以不究竟。真正長生,他就介紹《無量壽經》,這是真實的無量。雖然這個經上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還是有量的無量,大家讀過《無量壽經》,雖然是有量的無量,但是那個數字沒有人能算得出來。何況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人不是一生圓成佛道,證究竟佛果。證得究竟佛果,那就是真實的無量壽了。那個不是有量的無量了,確確實實是無量的無量。我們這一個法門,是從有量的無量契入無量的無量。曇鸞法師聽了之後,把那個仙道捨棄掉了,專修淨土。所以他是淨宗的一位大德。他作這個注解,他的修行方法就是依據天親菩薩修行的原則,這個原則就是在這一部論上。他給它作了注解,注解很長,我們這個本子是節錄的,所以叫節要。我們現在看這個文。

論曰

從這兩個字以下,就是屬於下卷的長行,以這個論來解釋前面所說的偈頌。

解義十重。一者願偈大意。二者起觀生信。三者觀行體相。四者淨入願心。五者善巧攝化。六者離菩提障。七者順菩提門。八者名義攝對。九者願事成就。十者利行滿足。

這些文字,我們在文裏面一段一段來介紹。

 

一 願偈大意

願是天親菩薩發願求生淨土,他作的這個偈頌。那麼這個二十四首偈頌是什麼意思呢?這個地方為我們說明瞭。這是節錄的最重要的幾句話:

示現觀彼安樂世界見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國故。

說的再多,這一句是它的主題,是它的中心。當然也是我們同修們大家的願望,我們也像天親菩薩一樣有這個願望。天親菩薩在此地這個修行的方法,值得我們做參考,要用這種方法來念佛,是決定往生。

示是指示,指示出來。我們不知道修學的要領,菩薩為我們指示出來,展現出來,使我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地方的觀,他不用念,不用想,他用觀。觀跟念、跟想,差別在哪里呢?大家都知道,淨土主要的有三部經。除了《無量壽經》之外,第二部是《觀無量壽佛經》,用的觀字。第三部《佛說阿彌陀經》,我們稱為小本。這淨土三經,三經實在講,是一部經。《無量壽經》是淨宗的概論,把西方世界他的來源、他的歷史、他的理論、他的事實真相,為我們詳細做了介紹。《觀無量壽經》裏面,就是《無量壽經》的補充。最重要的,它補充了三樁事情:第一個是理論,二方法,往生的方法,三九品的因果。這是《觀經》裏面講的詳細。至於小本,這是世尊無盡的悲心,勸我們念佛往生。我們在小本《彌陀經》裏面仔細去觀察,世尊四番的勸勉。我們常講一而再、再而三,他三而四啊。勸我們四次,應當要求生淨土。這是佛的苦口婆心,勸我們往生,求生淨土。觀是理性的,講想是屬於感情的。如果我們把感情舍掉,完全用理智,理智就叫觀。你看《般若心經》,觀自在菩薩,這是觀世音菩薩啊。所以這個觀,不但是眼看叫觀,耳聽也叫觀,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用這一個字作代表。理性而不是用感情,所以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都用觀這個字作為代表。我們仔細去觀察,仔細的去思惟,去想像,因為這個觀裏面有思惟,有想像,有這個意思在。但是剛才說過了,它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是理智,不是迷信。把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事實你明瞭,它怎麼形成的這些理論也清楚。你對它完全肯定,毫無懷疑,你求生的願心自然就生起來了。我們對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會懷疑呢?沒搞清楚啊。都搞清楚了,就不懷疑了。天親菩薩清楚了,天親菩薩明白了,所以他一切放下,一心歸命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最重要的一樁事情,見阿彌陀如來。見佛啊,見佛才聞法呀。什麼人給你說法最可靠呢?阿彌陀佛。世尊在《無量壽經》裏對阿彌陀佛的讚歎,說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佛平常在許多大乘經典裏面告訴我們,佛佛道同,成了佛之後都是平等的,沒有大小的。既是平等,既沒有大小,為什麼偏偏讚歎阿彌陀佛第一呢?稱他為佛中之王,這裏頭必有道理。這個道理是大道理,在這個論裏面也為我們顯示出來了,天親菩薩對我們說明瞭,我們接著往下面看就知道了。這就是這一段,就是他寫這一篇文章的理由、緣起,這是要示現觀彼安樂世界見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國故。寫這一篇報告,確實是他的心得報告。

 

二 起觀生信

(一)示五念力

前面講示現觀,怎麼個觀法呢?

雲何觀。雲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

這個行,古時候念[hen],念破音字,當動詞用。現在人已經不太注重這些了,念[xing]也可以,我們就隨俗,只要大家明白這個意思就可以了。

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

他的目的達到了,我們往生見佛的目的達到了。那要怎樣達到這個目的呢?你要修五念行成就。可是,前面這一句不能疏忽:善男子善女人,著重那個善字。所以從前李老師常講,念佛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老師給我們講過很多次,說我們台中蓮社,那個時候蓮友有二十多萬人,而真正往生的多少呢?也不過三、五個而已,不成比例啊。原因在哪里呢?就是這個善男子善女人。 善男子善女人念佛才能往生。那我們自己是不是善男子善女人呢?我們自己都以為我們是善男子善女人,你看每天都念阿彌陀佛,每天都念經,在佛菩薩面前表演的都很乖啊。其實,它有標準。這個標準在哪里呢?標準在《觀無量壽經》。韋提希夫人遭到了家庭的變故,兒子叛逆不孝,厭倦娑婆世界,想求生淨土,請教釋迦牟尼佛,修什麼樣的法門才能往生。世尊在沒有講這個方法之前,先講淨業三福,告訴他,如果要真正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應當修三種福。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這是第一條,人天善。你能把這四句做到了,你是善男子善女人,是人天的善男子善女人。第二條,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小乘裏面的善男子善女人。可是諸位要曉得,小乘是以人天善作基礎,往上提升。這個是小乘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我們這個法門是大乘,大乘還要加四句: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三條,總共十一句,這十一句你統統都做到了,就是此地的善男子善女人。可見得這個標準不簡單呐。現在我們學佛,傳授三歸依,傳授重戒,這個戒律都沒有詳細講清楚,也就是糊裏糊塗歸依了,歸依以後還是糊裏糊塗,沒搞清楚。戒是受了,戒的內容不曉得,怎麼樣修持也不知道。糊裏糊塗歸依,糊裏糊塗受戒,糊裏糊塗學佛,學佛學成一個糊塗佛,那怎麼能往生呢?這個不能往生。這是我們一定要搞清楚的。關於三歸依,我們有一個錄音帶,過去在新加坡詳細作了一次說明。有同修從錄音帶把它整理出來,出了一個小冊子,希望同修們要多去看看。這些基本的知識,我們有一個《認識佛教》,非常非常重要。學佛,佛是什麼,不能不清楚。佛教究竟是什麼,佛教了我們些什麼,我們學佛的目的又何在,都得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不能含糊。所以,《認識佛教》跟《三歸依傳授》這兩個小冊子很要緊,大家一定要多看幾遍。三福非常重要,從三福再建立六和,六和敬,能把三福六和做到,你這一生當中一定得幸福快樂,你的家庭一定很美滿,事業很順利,社會能夠和諧。這個是學佛法現在得的利益。現前就離苦得樂,將來往生決定是可靠的,決定靠得住啊。所以,這個善男子善女人,著重一個善字。我們一定要認真斷惡修善。凡是與三福違背的,那就是惡,我們要把它斷除。與三福相應的是善,一定要認真去學習。從哪里學起呢?從孝順父母學起,你才是真正的善人。我們在海內外介紹這一部經典,確實有不少同修聽了之後覺悟了,回頭了。現前的社會,大家都曉得,婆媳很難相處,中國外國都一樣。兒女結了婚了,不願意跟老人住在一起。不肯跟老人住在一起,念阿彌陀佛不能往生。為什麼原因呢?頭一句就沒做到嘛。這個孝養父母他就沒做到,他怎麼能往生呢?這個善男子善女人沒他的份,那底下就完全都沒有了。所以有不少人覺悟,這個我都看到了。搬出去了,搞了小家庭了,念了《無量壽經》,學了佛了,又回家去跟公婆住在一起,去孝順父母。這個做法我清楚,他想往生,他真的想求往生,想見阿彌陀佛。他回頭了,真的肯依教奉行了,很難得。這叫真正學佛了,他真幹了。佛法不是在口頭上,不是在理論上,一定要應用在生活當中,你真的去把它做到。還有人回去了,侍候公婆,有時候遇到我,法師啊,侍候公婆很不容易啊!這不容易也要學呀,這是叫你學佛,學忍辱波羅蜜,學禪定波羅蜜,學智慧波羅蜜呀。你不在這個環境,你到哪里學呀?公婆是菩薩,天天折磨你,讓你修禪定,讓你開智慧呀,大善知識啊!你要感激他才對。你能夠以這樣的心態,這才是真正的善的標準。你確實改過自新、斷惡修善,這才能成就,才能夠往生,才能夠見佛。

(二)五念門

何等五念門。

何等五念門呢?先把這個名目介紹出來。

一者禮拜門。二者讚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回向門。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想到了,天親菩薩修行,跟我們修的的確是不一樣。我們平常修淨土,就是老實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其實,有沒有老實呢?不老實,一點也不老實。什麼叫老實呢?這一念當中具足這個五念,這就是老實,這個佛號能攝心,能入念佛三昧。我們念佛心散亂。昨天我在台大講經,有個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他念佛念了很久,讀經念佛都不能攝心,心都是散亂的。問我有沒有方法能夠攝心,能夠使心清淨。原因在哪里呢?他這個念裏面,沒有這些內容,只有一個空空洞洞的佛號,沒有內容啊。這個五念門,底下有。

1,禮拜門

雲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

我們為什麼要修禮拜呢?禮拜是身業,身語意三業要相應。身要禮拜,專門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應就是應供。正遍知、如來,這是佛的十號之一,佛有十個名號,這個地方用了三個,用如來,應供,正遍知。這些名詞我們也不要解釋,解釋浪費時間。這個佛學常識,諸位多看看就明瞭了。

菩薩之法。

淨土是大乘法,大乘是菩薩之法。念佛人都是修大乘的,念佛人就是修的菩薩法,這個自己一定要清楚。

常以晝三時夜三時。

這兩句就是日夜不間斷,沒有間斷的。古印度把一晝夜分作六個時辰,白天三時,晚上三時。我們中國古時候,這個時間的單位是把一晝夜分十二個時辰,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我想這個大家都知道,分成十二個時辰。現在我們時間單位是採取西洋的,也是世界上統一的用法,二十四個時辰,所以我們稱小時。小時只有中國人稱,在外國人,稱小時他不懂,他就迷惑了。為什麼會是小時?因為這個時間單位比我們中國小,比印度更小,所以稱它做小時。那麼印度的一個時辰,就是現在的四小時。晝三時,白天十二個小時;夜三時,晚上十二個小時,二十四個小時不間斷啊。

禮十方一切諸佛。不必有願生意。

不必有願生意,這是菩薩,菩薩日夜這個禮敬,不一定求生。凡是大乘菩薩,都是這個修學法。那麼也許諸位看到這個,就覺得為難:我哪有時間拜佛,一天拜到晚,那我體力也不夠啊!你要是這樣看法呢,那開經偈裏頭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是錯解如來真實義,你搞錯了。諸位要曉得,佛法的修持,不重形式,重實質。實質是什麼呢?恭敬,對於一切諸佛如來的恭敬心,日夜二十四小時一分一秒都沒有忘記,是這個意思,不一定禮拜。你是菩薩,你一天到晚從來看到佛一拜也沒有拜,你也具足了,你這個禮拜法具足了。如果你天天拜佛,一天拜十萬拜,沒有恭敬心,沒有誠敬之心,你一拜都沒有,那個都不作數的。所以,論心不論事。大乘法論心不論事,不重形式。小乘法是論事不論心,所以小乘人很執著,執著在事相上。你一天拜三千拜,一拜也不能少。大乘菩薩論心不論事,心地的的確確是真誠恭敬,這就是真誠恭敬心時時刻刻都存在,這個就是菩薩之法。我們講,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絕對不會有一分一秒失掉的,這是菩薩。

今應常作願生意。故禮阿彌陀如來也。

這一句,跟別的菩薩就不一樣了。別的菩薩禮佛,就是我們用現代話講,恭敬諸佛,真誠恭敬諸佛,禮拜是這個意思,他不一定求生淨土,沒有求生淨土這個念頭。我們今天這個念頭,念念要求生淨土,那麼我們就專禮阿彌陀佛,我們這個禮敬就有了物件了,專禮阿彌陀佛。所以我在講歸依的時候,講到末後,落實在我們實際修行上,我跟大家講:我們歸依佛,歸依阿彌陀佛;我們歸依法,歸依《無量壽經》;我們歸依僧,歸依觀音勢至。這是落實在我們修行的層面上來說。有些人,我聽說,我聽大陸上一些老法師跟我講的,他說有人批評,淨空法師這個說法太狹義了,這不是佛的意思,是他胡說八道。大陸上這些老法師聽了不服氣,他說你們如果認為淨空法師說的不對,來跟我辯論!所以還有不少老法師很贊成,老法師同意我的說法。為什麼呢?我們決定求生淨土。實實在在講,我們今天讀到《往生論》,天親菩薩就是這樣的,這個說法不是我創舉的啊。遠在一千多年前,天親菩薩就這樣說啦。我們歸依就是歸依阿彌陀佛,就是禮敬阿彌陀佛,絕對不會錯。

上一篇(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 回目錄 下一篇(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