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遠大師


分享 列印 迴響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閱讀尺

沙門袒服論

沙門袒服論

  釋慧遠

  或問曰。沙門袒服。出自佛教。是禮與。答曰然問曰。三代殊制。其禮不同。質文之變。備於前典。而佛教出乎其外。論者鹹有疑焉。若有深致。幸誨其未聞。答曰。玄古之民。大樸未虧。其禮不文。三王應世。故與時而變。因茲以觀。論者之所執。方內之格言耳。何以知其然。中國之所無。或得之於異俗。其民不移。故其道未亡。是以天竺國法。盡敬於所尊表誠於神明。率皆袒服。所謂去飾之甚者也。雖記籍未流茲土其始。似有聞焉。佛出於世。因而為教。明所行不左。
  故應右袒。何者。將辨貴賤。必存乎位。位以進德。則尚賢之心生。
  是故沙門越名分以背時。不退己而求先。又人之所能。皆在於右。若動不以順則觸事生累。過而能複。雖中賢猶未得。況有下於此者乎。
  請試言之。夫形以左右成體。理以邪正為用。二者之來。各乘其本滯根不拔。則事求愈應。而形理相資其道微明。世習未移。應微難辦。
  袒服既彰。則形隨事感。理悟其心。以禦順之氣。表誠之體而邪正兩行。非其本也。是故世尊以袒服篤其誠而床其邪。使名實有當。敬慢不雜然後。開出要之路。導真性於久迷。令淹世之賢。不自絕於無分。希進之流。不惑塗而旋步。於是服膺聖門者。鹹履正思順。異跡同軌。緬素風而懷古。背華俗以洗心。尋本達變。即近悟遠。形服相愧。理深其感。如此。則情化專向修之弗倦。動必以順不覺形之自恭。
  斯乃如來勸誘之外因。斂粗之妙跡。而眾談未喻。或欲革之。反古之道。何其深哉。

 

  難袒服論         何鎮南

  見答問袒服。指訓兼弘。標末文于玄古。資形理於近用。使敬慢殊流。誠服俱盡。殆無間然。至於所以明順。猶有未同。何者。儀形之設。蓋在時而用。是以事有內外。乃可以淺深應之。李釋之與周孔。漸世之與遺俗。在於因循不同必無逆順之殊明矣。故老明兵凶處右。禮以喪制不左。且四等窮奉親之至。三驅顯王跡之仁。在後而要。其旨可見。寧可寄至順於凶事。表吉誠于喪容哉。鄭伯所以肉袒。亦猶許男輿櫬。皆自以所乘者逆。必受不測之罰。以斯而證。順將何在。故率所懷。想更詳盡。令內外有歸。

 

  答何鎮南         釋慧遠

  敬尋問旨。蓋是開其遠塗。照所未盡。令精粗並順。內外有歸。三複斯誨。所悟良多。常以為道訓之與名教釋迦之與周孔。發致雖殊。而潛相影響出處誠異。終期則同。但妙跡隱於常用。指歸昧而難尋。遂令至言隔於世典。談士發殊塗之論。何以知其然。聖人因弋釣以去其甚。順四時以簡其煩。三驅之禮。失前禽而弗吝網之設必待化而方用。上極行葦之仁。內匹釋迦之慈。使天下齊己物我同觀則是合抱之一毫。豈直有間於優劣。而非相與者哉。然自跡而尋猶大同於兼愛。
  遠求其實則階差有分。分外之所通未可勝言。故漸茲以進德。令事顯於群親。從此而觀則內外之教可知。聖人之情可見。但歸塗未啟。故物莫之識。若許其如此。則袒服之義。理不容疑。來告記謂宜更詳盡。故複究敘本懷。原夫形之化也。陰陽陶鑄受左右之體暋明代運。有死生之說。人情鹹悅生而懼死。好進而惡退。是故先王即順民性。撫其自然。令吉凶殊制。左右異位。由是吉事尚左。進爵以厚其生。凶事尚右。哀容以毀其性。斯皆本其所受。因順以通教感於事變。懷其先德者也。世之所貴者。不過生存。生存而屈伸進退。道盡於此。淺深之應於是乎在。沙門則不然。後身退己。而不謙卑。時來非我。而不辭辱。卑以自牧謂之謙。居眾人之所惡謂之順。謙順不失其本。則日損之功易積。出要之路可遊。是故遁世遺榮。反俗而動。動而反俗者。與夫方內之賢雖貌同而實異何以明之。凡在出家者。達患累緣於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於稟化。不順化以求宗。推此而言。
  固知。發軫歸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世務者。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則生可絕。不以生累其神。則神可冥。然則向之所謂吉凶成禮。奉親事君者。蓋是一域之言耳。未始出於有封。有封未出。
  則是玩其文。而未達其變。若然。方將滯名教以徇生。乘萬化而背宗。自至順而觀。得不曰逆乎。漸世之與遺俗。指存於此。

上一篇(辨法法性論講記 ) 回目錄 下一篇(維摩義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