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雲法師


分享 列印 迴響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閱讀尺

虛雲和尚法匯 文記

虛雲和尚法匯文記鼓山門下弟子順德岑學呂寬賢編輯

鼓山湧泉禪寺經板目錄序

影印宋磧砂版大藏經序

修補古經跋言

增訂佛祖道影傳贊

法系考正

校正星燈集

校正星燈集序

增訂鼓山列祖聯芳集

附錄禪宗五派源流

重建福建鼓山湧泉寺回龍閣募緣啟

建築鼓山寺各堂寮勝緣疏

申書啟

為六祖請賜加封諡號呈文

代弘法寺募塑西方三聖引

鼓山募刊佛祖道影及三壇傳戒正範小引

勸造華嚴經引

諷華嚴經遊海放生小引

遊昆明湖放生小引

佛法省要序

重刊三壇傳戒儀範後跋

滇南大雞足山缽盂峰勒賜護國祝聖禪寺同戒錄序

滇湖碧雞山華亭峰靖國雲棲寺同戒錄序

敕賜鼓山白雲峰湧泉禪寺同戒錄序

南華寺同戒錄序

雲門山大覺禪寺同戒錄序

高鶴年恒松居士游山記敍

星洲居士林特刊序

亳園集序

劫外餘音序

卓庵詩集序

弘一大師全集序

弘一大師事略序

弘一大師傳

立誓參禪不看經律廣記博聞

因博奕有感寄勸念佛

示禪人請益三不是隨拈數語

戒靈通侍者酒並偈

為妙法禪人刺血書法華楞嚴經書後

大乘妙法蓮華經後跋

雲南開建華亭寺常住所置山場田地分處分院記

曹洞宗四十五世妙蓮老和尚塔銘

南洋檳榔嶼極樂寺祭妙蓮老和尚塔

祭戒塵法師文 維

祭太虛大師文 維

祭載居士傳賢文 維

挽鄭茂崗有序

記高鶴年居士

序文記傳銘說題跋

鼓山湧泉禪寺經板目錄序

宋儒有言。教學者如扶醉人。扶得東來西又倒。予於斯語。重有感焉。粵自騰蘭入漢。白馬馱經。乾竺貢書。代有增益。自東晉以迄南北朝。斯時佛法專重經教。世主以譯經為妙嚴。僧伽以試經而得度。說法以依經為本據。行道以轉經為功德。必至博通三藏。始稱法師。縱雲究極一乘。罔識真藥。是故正法眼藏。以不立文字。目為虛妄。闡提佛性。以未見經文。爭相詰難。甚至重溟五舶。預言被擯於關中。面壁九年。達摩見毒于熊耳。以膠柱而鼓瑟。遂飲水而分河。此圭峰禪源諸詮集之所由作也。李唐以降。拈花一脈。五宗分化。禪德輩出。類多博該三學。於是禪教始漸融通。試觀少室以楞伽為印心。東山以金剛為下種。乃至字則不識。義即請問。壇經不乏說教之文。讀經看教。宛轉歸己。百丈所許自由之分。凡茲理事。明示風規。若夫金彈銀彈之權譬。佛說魔說之訛。拈止啼錢。剿絕兒孫解路。撾塗毒鼓。死盡魔外偷心。甚至把斷要津。喝佛罵祖。直目三乘十二分教為拭瘡疣紙。自非親乘入室之真子。罔知格外提持之著落。以死語會。則禍事矣。迨其末流。執指忘月。棄金擔麻。未解得魚而忘筌。不免因噎而廢食。禪教聚訟。又極紛紜。此又永明宗鏡錄之所由作也。古德雲。依經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即同魔說。參禪須開宗眼。閱教須明教義。此當人腳跟下事。切忌自瞞。自救不了。諍論奚為。耽著鬼家活計。與入海算沙相較。其能免于五十百步之誚乎。石鼓湧泉。自華嚴開山。興聖闡化。演曹源之一滴。跨石門以千年。其間列祖列宗。諦造艱難。凡屬後昆。飲水思源。皆當敬念。即以流通經教一端而論。溯自閩王貢寫本之秘笈。歲久無征。元刻剩般若之殘篇。待補全帙。有明而後。南板初來。梵篋散藏。繼得全書。逮于清初。乃頒龍藏之賜書。迨及康熙。複鋟永通之板片。其間耗心血。費淨財。蒙艱貞。糜歲月。如永覺請經之記。乃冒萬死。紫柏刻經之願。盡此勞生。或舍利同供。建設正法藏殿。擲千萬金於五楹。或缽資罄舍。裝修殘破古經。積廿二年如一日。今者吾輩幸沾法乳。應思先進賢勞。我佛妙演圓音。當體法王聖訓。又豈可舍野狐之涎唾。自居無孔鐵錐。巢蟭螟於眉睫。甘作不快漆桶。遂令龍宮秘藏。化為蟫蠹之叢。鷲嶺玄文。訛作烏焉之馬。爰擬清厘。重記目錄。依補亡之例。立整理之條。加丹黃之標籤。分簡冊之部居。考譯撰之人名。紀鋟梓之年代。命門人明一觀本依此法式。循而考之。缺者補之。經夏告竣。成此經目一卷。題曰鼓山湧泉禪寺經板目錄。查其鉤稽。尚能如例。昔為霖霈祖於清康熙年間。嘗有鼓山永通齋流通法寶畫一經目。刊行於世。迄今逾二百年。幣價相懸。奚翅天淵。各籍價目。尚待改訂。故缺而不錄。予之亟亟於此。所冀禪講四眾。宗通說通。追縱古人得髓之真傳。勿忘先德嘉惠之至意雲爾。

民國二十一年歲次壬申月 幻遊比丘虛雲敘於鼓山聖箭堂

影印宋磧砂版大藏經序

虛雲自承乏鼓山以來。每思前明永覺諸祖。所辦永通齋鋟板流通法寶事業。及羅致藏典。以普益後人之困難。當崇禎初元。親至浙江嘉興。請方冊藏經。扶病冒暑。複值海潮氾濫之變。遇險者三。瀕死者再。乃得法寶而歸。逮至有清。康熙雍正乾隆代有所賚。汪洋法海。寺眾隨機飲啄。不可不為本山之厚幸。然惟靜恒濤諸祖而後。經板既專理無人。遺著亦散佚無著。虛雲屢欲搜殘補缺。以繼承先志。以常住淡泊。力有未逮。去歲壬申。承檀越葉恭綽居士。賚以商務印書館癸亥所刻續藏全部。檢閱禪教律淨諸部門。見鼓山列祖遺著多已搜入。喜不自勝。惟霈祖華嚴疏論纂要之钜帙。竟付缺如。其他霈祖以下之語錄遺著。亦有多種均未搜采。而殘篇斷簡。本山亦已缺佚不全。緬懷先代精神心血。留此遺澤。垂訓當來。後世子孫。不能保守。以至湮沒。常用疚心。去夏搜羅廢帙。竟發現宋哲經板之大般若經。大涅槃經。大寶積經。共計數百冊。梵筴雖已不全。脈望幸未災及。獲此瑰寶。視為奇緣。鈔補裝潢。七閱月而竣事。是誠本山閩忠懿王賜藏以後。碩果僅存之紀念品也。今聞朱慶瀾居士以施賑至關中。發見宋磧砂藏經。不禁歡喜讚歎。居士素以法施為志。見此瑰寶。不能自已。即向陝省當局謀。影印之議既洽。乃如滬與葉居士暨諸上善人。發起影印磧砂藏經事業。自民國辛未始事。閱今已曆三年。為法之勤。至足欽佩。近更以所缺損之二百餘卷帙。征得敝寺之大般若寶積等經。及其他宋元善本補而足之。斯誠希世之珍也。法藏不可思議之大業。不意於末法時期。乃得覯此集大成之偉略。不特於佛法上放一異彩。吾知公等弘法之大願。對此時機。當是冥受付囑而來者。何以故。方今佛化西漸。其機已動。歐美學者。向祗注目小乘。視錫蘭為教典薈萃之地。近日漸知北派尚有大乘梵典。遂於尼泊爾等處。肆力搜求。而尚未知我國自唐以來所譯梵筴之富。自宋以來校刊梵冊之偉然大觀也。公等之扶持正法眼藏。虛雲謹拈雲門一字。以為之頌曰普。

民國二十三年歲次甲戌元旦後十日虛雲謹敘於聖箭堂

修補古經跋言

此大般若經六百卷。大寶積經百二十卷。大涅槃經四十卷。皆延祐間。福建省嗣教陳覺琳刻。相沿庋置法堂中。我鼓山湧泉寺明清以來。四賜龍藏。而此本久無人披讀。莫知其全缺也。今年夏。門人觀本明一始出而檢之。三經共殘缺四十餘卷。知客清福師倡募裝潢。而首座慈舟法師。西堂寶山師。暨宗壽。興證。通化。聖修。純果。法真。龍洸。慎足。傳道。澄朗。優定。能複。諸師等。復發心手鈔。足其卷數。此三部古本大經。乃煥然複新。餘朝夕肅然。若對古佛也。考延祐當元中葉。迄今近七百年。人世滄桑之變。不知凡幾。而此三經者。巍然尚存。雖久置不檢。而倖免於潮蠹之壞。不可謂非神龍保護之力矣。工既竣。述其原委於此。並刊列出資芳名於每函之後。俾並垂不朽雲。

民國二十一年壬申歲季秋 湧泉寺住持虛雲敬識

增訂佛祖道影傳贊

有清光緒庚辰。蘇州瑪瑙經房。刊行佛祖道影一書。出自守一大師手訂。合真寂雲福先後兩刊本。編為四卷。凡二百四十尊。據其自序緣起。先獲雲福刻宗門正脈道影殘本。遲之又久。乃得真寂本于楊仁山居士。楊又得之于心月上人雲。查續藏載憨山大師撰八十八祖傳贊。蓋為題紫柏老人屬丁雲鵬臨摹牛頭藏本而作。為專刊道影之濫觴。今茲不獨丁本失傳。即求真寂雲福初刊本。亦不易複得矣。鼓山舊藏列祖道影。成于 永覺老人主法之時。自迦文飲光以次凡百有三十尊。各系讚語。崇禎戊寅於住真寂日刊行。即所謂真寂本是也。日久散失。後二十有四年康熙壬寅。其嗣法 為霖大師。得原本於泉之開元。僅存七十餘尊。重事征補。得四十七尊。合 永祖者為一百二十二尊。並加題記。庋于藏經殿。今又二百七十餘年矣。代移時異。幸龍天守護。僅軼五尊。存者一百一十七尊。皆完整無損。雲住茲山。獲睹是冊。持與蘇州本相校。同者一百零八尊。傳贊皆仍 永覺老人舊題。禪誦之餘。複加徵集。續得若干尊。其原有傳贊者。多存其舊。無者為之僭補。依世次編入。至蘇州本所列世系間有訛誤。另加考正。都為三百十一尊敬謹壽之梨棗。冀普同供養。鹹植勝因。命名曰。增訂佛祖道影。示仍依守一大師原本。第加增訂而已。至康雍以還。諸山名宿影像。徵集容有未周。則限於時與力。補闕拾遺。俟諸異日。昔世尊入寂。阿難結集於靈山。慈氏待來。迦葉持衣於雞足。慧命慈燈。賴以賡續。雲生丁末造。望道未見。懼大法之將墮。歎善根之日薄。冀存象教。昭示方來。茲意上繼紫憨永霖諸師遺型。以報佛恩于萬一雲爾。

佛曆二千九百六十二年(民國廿四)年乙亥 佛誕日

鼓山湧泉禪寺住持沙門虛雲序於聖箭堂

法系考正

南嶽下第六十世。東明旵祖之嗣法。有海舟永慈與海舟普慈二人。永住金陵東山。俗姓餘。普住杭州東明。俗姓錢。續指月錄兩存之。按天童密雲悟祖及錢謙益宗伯。皆為普祖立傳。稱為旵祖嗣法。祥符蔭宗統編年。載萬曆六年辛酉。東明旵祖示寂。海舟普慈嗣法。據上所記。應將南嶽六十一世。海舟永慈改定為東明普慈。

青原下第四十五世。芙蓉楷祖嗣法。蘇州本依據位中符祖燈大統。逕列鹿門覺。將丹霞淳至天童淨。中間五代削去。謂指月錄年曆差訛。以青州塔記為據。而青州塔記。顯出偽託云云。為霖大師。曾辨其謬。續指月錄。引以為證。按宗統編年。宋重和元年戊戌。楷祖示寂。丹霞淳嗣。淳祖蓋芙蓉嗣法二十六人中之上首也。明年淳祖示寂。真歇了嗣。其後三十有四載。為南宋紹興二十三年癸酉。了祖示寂。天童玨嗣。越十四載為乾道四年戊子。玨祖示寂。雪竇鑒嗣。經四載為乾道七年辛卯。鑒祖示寂。天童淨嗣。又二載為乾道九年癸巳。淨祖示寂。鹿門覺始嗣。去楷祖示寂。時曆五十有五年矣。何得竟以鹿門覺。誤為淨因覺。顯紊世次。茲從傳燈及正續指月。列鹿門覺于天童嗣法。增補丹霞淳至天童淨五世。糾正位中符之謬。明三峰漢月法藏禪師。初秉拂于吳門北禪寺。嗣法天童悟祖。厥後三峰著五宗原以立異。悟祖不滿。遂至追拂。清世宗著揀魔辨異錄。於三峰一派。屏斥尤嚴。三峰不獲與臨濟兒孫之列。已成鐵案。惟三峰平日於法門。不無建白。弘戒法儀。為後世矜式。茲列三峰於尊宿卷中。示絕于悟祖。仍不泯其護教之功。

通鑒載。明建文帝因燕王兵破金川門。帝發太祖遺篋。得楊應能度牒。及緇衣。編修程濟曰。數也。因召主錄僧溥洽。為帝削髮。從水關中出。先入蜀。後入滇云云。今按雲南叢書。滇釋記第二卷載。應文大師。俗稱文和尚。明太祖長孫。故懿文太子之子也。建文四年時。燕王棣舉兵南伐。有內臣出高帝遺命。得度牒三。曰應文。應能。應賢。僧服如之。於是帝與禦史葉希賢為應文應賢。吳王教授楊應能為應能。並為僧。編修程濟為道人。遂從複道中出。曆游吳楚黔粵。入滇居永晶白龍山。複結茅于鶴慶浪窮間。又駐錫武定獅子山。遺像袈裟猶存在滇。數十年間。常疏法華。楞嚴。間多題詠。後東歸。壽八十餘。坐化宮中。葬於西山。稱為老佛雲。按葉希賢楊應能。明史皆有本傳。建文殉國。皆稱殉難者也。滇釋記所載。當較詳實。又葉楊兩公之墓。尚在滇中洱源潛龍庵。即建文隱修之處。今第四卷建文更正為應文。以矯正諸家之訛誤。並存隨從忠義之名焉。

阿若憍陳如尊者天竺

尊者中天竺人。系出世尊母族。世尊成道後。為五人轉四諦*輪。尊者居首。聞聲悟道。為僧寶中第一。故世尊呼為阿若憍陳如。亦名俱鄰。此名已知。或言無知者。非無所知。乃是知無耳。 贊曰。

歌利揮劍。早已說破。鹿苑初唱。惟師首和。一個耳聾。一個話墮。熱瞞大地。居僧上座。

梁塢石月華智藥三藏尊者天竺

師天竺人。梁天監元年航海達廣州。將彼土菩提樹一株。植于宋求那跋陀羅在法性寺所建戒壇之畔。志曰。後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薩。於此樹下演上乘。傳佛心印。求那建壇亦曾立碑曰。有肉身菩薩。於此受戒。天監元年壬午至唐儀鳳五年丙子。凡百七十五年。六祖至此受戒弘法。兩師之言驗矣。師複由南海經曹溪口。掬水而飲。謂徒曰。此水與西天無別。溪源必有勝地為蘭若。至源上觀山水曰。宛如西天寶林山。謂居民曰。可於此建梵刹名寶林。百七十年後有菩薩來此演化。得道如林。皆如所讖。並建羅浮月華等寺。肉身現在月華寺。贊曰。

西天來此。羊城植樹。飲水建刹。預待大士。

懸讖百七。蒼生蒙度。留身月華。永灑甘露。

智岩禪師《迦葉至此三十三世牛頭第二世》

師曲陽華氏子。弱冠智勇過人。身長七尺六寸。隋大業中為郎將。累立戰功。唐武德中。年四十八。入舒州皖公山。從寶月禪師出家。一日晏坐。睹異僧長丈餘。謂師曰。卿曆八十世出家。宜加精進。言畢不見。穀中入定。山水瀑漲。複參融禪師。發明大事。融謂師曰。吾受信大師真訣。所得都亡。設有一法勝過涅槃。吾說亦如夢幻。夫一塵飛而翳天。一芥墮而覆地。汝今過此。吾複何雲。儀鳳二年正月初十日示寂。贊曰。

八十世生。深谷危坐。塵沙劫來。不是這個。

融師撥轉。順風帆柁。萬古千秋。高風不墮。

慧方禪師《西天三十四世牛頭第三世》

師潤州延陵濮氏子。投開善寺出家。及進具。洞明經論。後謁岩師。諮詢秘要。岩審其根器堪荷正法。示以心印。師豁然領悟。複付法于法持禪師。隱居茅山。將入滅。見五百許眾。髻發後垂。如菩薩狀。各持旛華雲。請法師講。又感山神現大蟒身。至庭前如將泣別。唐天冊元年八月一日示寂。小林變白。溪澗絕流。道俗哀慕。聲動山谷。世壽六十有七。僧臘四十。贊曰。

一相無相。誰能思量。一身多身。萬物皆真。

動也行雲出岫。靜也聲湛穀神。赴機千江月。擬議隔河津。

法持禪師《西天三十五世牛頭第四世》

師潤州江寧人。姓張。幼出家。年三十。游黃梅。依忍大師座下。聞法心開。複值方禪師為之印可。及黃梅垂滅。謂弟子玄賾曰。從傳吾法者。可有十人。金陵法持。是其一也。唐長安二年終於金陵延祚寺無常院。遺誡露骸松下。飼諸鳥獸。迎出日。空中有神旛西來。繞山數匝。所居故院。竹圍林木變白。七日而止。壽六十八 贊曰。

黃梅聞法。牛頭受記。傳法威師。綿遠相繼。

露骸松下。含靈等利。慧日長明。輝天耀地。

智威禪師《西天三十六世牛頭第五世》

師江甯陳氏子。四歲依天寶寺統法師出家。謁法持禪師。傳受正法。自爾江左學侶。奔湊門下。有慧忠者。師視為法器。示偈曰。莫繫念。念成生死河。輪回六趣海。無見出長波。忠答曰。念想由來幻。性自無終始。若得此中意。長波當自止。師又示偈曰。余本性空無。緣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還歸空處坐。忠複答曰。虛無是實體。人我何所存。忘情不須息。即泛般若船。師審其了悟。遂付法。唐開元十七年終於延祚寺。贊曰。

中持師毒。著佛頭糞。喚鐘作甕。欺賢罔聖。

越空劫外。三更日正。實體虛無。淩霄藤盛。

潮陽靈山大顛寶通禪師《西天三十六世青原第三世》

師陳帝之裔。穎川人。祖官於潮。開元間。師誕於潮郡。幼歲慕雲林。與藥山惟儼。並事惠照禪師。受戒已。同游南嶽參石頭和尚。得大無畏法。唐貞元初入羅浮。至潮陽。開闢牛岩及靈山等處。韓愈問道。留衣致敬。事載傳燈錄。長慶四年一日告辭而逝。壽九十三。著有金剛經心經釋義。塔在靈山左。贊曰。

徹證至理。豈拘正偏。揚眉瞬目。一任風顛。

語默動靜。妙闡幽玄。昌黎拜倒。衣書記傳。

鼓山靈嶠禪師西《天三十六世南嶽第三世》

師不知何許人也。與五泄山靈默禪師同印心于馬祖。隱居鼓山前岩。故岩以師名名之。湧泉寺址原系深潭。為毒龍窟宅。嘗為民害。郡從事裴胄請師制之。師乃臨潭誦華嚴經。龍出聽經。遂徙去。眾感其德。以潭址建寺。迎師住錫。于唐建中四年開法。敕賜額華嚴。大弘法化。後不知所終。出弘釋錄及閩志。贊曰。

契馬師機。神珠無價。妙闡華嚴。龍歸座下。

開闢石鼓。雷音普化。萬古巍巍。光輝晝夜。

牛頭鶴林玄素禪師《西天三十七世牛頭第六世》

師延陵人也。姓馬。參威禪師悟旨。複居京口鶴林寺。一日有屠者預謁。願就所居辦供。師欣然往。眾皆見訝。師曰。佛性平等。賢愚一致。但可度者。吾即度之。何差別之有。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會即不會。疑即不疑。又曰。不會不疑底。不疑不會底。又有僧叩門。師問是甚麼人。曰是僧。師曰。非但是僧。佛來亦不著。曰為甚麼不著。師曰。無汝棲泊處。天寶十一年示寂。塔于黃鶴山。敕諡大律禪師。大和寶航之塔。贊曰。

佛性平等。海水味一。屠兒刀放。三塗頓息。

西來何意。會即不疑。不疑不會。佛亦奚為。

徑山道欽禪師《西天三十八世牛頭第七世》

師蘇州昆山朱氏子。初服膺儒教。年二十八。投素禪師出家。得旨後。至徑山駐錫。玄化大振。僧問如何是道。師曰。山上有鯉魚。海底有紅塵。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汝問得不當。曰如何是當。師曰。待吾滅後。即向汝說。唐大曆三年。代宗征至闕下。親加瞻禮。帝悅。謂忠國師曰。朕欲錫欽師一名。國師欣然奉詔。乃議號國一焉。後辭歸本山。於貞元八年十二月示寂。說法而逝。諡大覺禪師。贊曰。

為真法寶。作丈夫事。鼻祖雙徑。龍王獻地。

馬師試惑。帝主鈍置。唐國一人。聲振百世。

韶州靈樹如敏禪師《西天三十八世南嶽第五世》

師閩人。嗣長慶安。(南漢)廣主劉氏。奕世欽重。封知聖大師號。僧問佛法至理如何。師展兩手而已。有問和尚有緣甚麼處。師曰。日出東。月落西。師三十年不請首座。有問如何不請。師曰。吾首座初生也。一日曰。出家也。一日曰。行腳也。一日命眾出三門迎首座。雲門果至。化被嶺表。四十餘年頗有異跡。廣主將興兵。躬入請師決臧否。師已先知。怡然坐化。王至。問和尚何時得疾。對曰。未曾得疾。適封一函子。令呈大王。王開函得一帖子雲。人天眼目。堂中上座。王悟師旨。遂寢兵。乃召第一座開堂說法。雲門也。龕塔葬儀。皆廣主辦。諡靈樹禪師真身塔焉。贊曰。

師坐道場。尊法崇重。七古八怪。循機變弄。

卅載等人。留函酬問。域中大事。上座擔任。

唐石鐘發光禪師

師河南汝陽楊氏。世居官。見罪人歎曰。人本無罪。無明陷之。地獄本無。夙業感之。遂發願詣少林寺出家。受具於開元。精研毗尼。及諸教乘。後遍曆諸方。究西來直指。發明向上。步禮迦葉。至雞足。駐錫其間。創石鐘寺。遂成法宇。贊曰。

偶然一語。捷出群機。任性自在。空費鉗錘。

飲光隱處。日月重耀。石鐘發響。音震冥微。

鳥窠道林禪師《西天三十九世牛頭第八世》

師姓潘。富陽人也。母朱氏。夢日光入口有娠。及誕。異香滿室。遂名香光。九歲出家。二十一歲於荊州果願寺受具。後詣長安西明寺複禮法師處。學華嚴經起信論。禮示以真妄頌。俾修禪那。代宗詔國一禪師至闕下。師謁之。發明心地。及南歸。見秦望山有長松。盤曲如蓋。遂棲止其上。白侍郎出守杭郡。入山問道。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曰。三歲孩童也曉得。師曰。八十老翁行不得。忽一日謂侍者曰。吾今報盡言訖坐化。贊曰。

秦望山頭。是何模樣。月掛松枝。塵飛不上。

至險至平。太守難諒。位高太危。徒懷悵望。

鼓山興聖國師《西天四十世青原第七世》

師系出大樑李氏。幼惡葷膻。樂聞鐘梵。年十二。有白氣數道。騰于所居。師題壁曰。白道從茲速改張。休來顯現作妖祥。定祛邪行歸真見。必得超凡入聖鄉。題罷。氣即隨滅。年十五。夢僧告曰。出家時至。遂依白鹿規禪師出家披削。參雪峰。峰搊住曰。是甚麼。師釋然了悟。亦忘其了心。惟舉手搖曳而已。峰審其懸解。撫而印之。後閩王建湧泉。迎師主席。賜號興聖。法道大行。 贊曰。

直下若會。箭過新羅。通宵有路。一任摩挲。

不跨石門。畢竟作麼。塗毒雷轟。萬古不磨。

梁鼓山扣冰古佛

師新豐翁氏子。母夢比丘風神炯然。荷錫求宿。人指謂此辟支佛也。已而孕。生於會昌四年。香霧滿室。彌日不散。年十三出家。初以講說為眾所歸。謁雪峰。攜鳧茨一包。醬一器獻之。峰與語。異之曰。子異日必為王者師。天成戊子。應閩王召。茶次。師提起櫜子曰。會麼。曰不會。曰人王法王各自照了。留十日。以疾辭歸鼓山。至十二月二日。沐浴升座。告眾而逝。荼毗。祥曜滿山。獲五色舍利。塔於鼓山正寢。贊曰。

為王者師。受雪峰記。坐扣堅冰。空裏遊戲。

舉起茶櫜。翻天覆地。人王法王。慧日普麗。

沖煦慧悟禪師《西天四十一世青原第八世》

師福州人也。姓和氏。幼不茹葷血。自誓出家。登鼓山投晏國師剃度。得法受記。弘法鼓山。周顯德中。江南國主延住光睦。僧問如何是大道。師曰。我無小徑。曰。如何是小徑。師曰我不知有大道。次住廬山開先。晚居金陵淨德。聚徒說法。有聲于時。開寶八年歸寂。贊曰。

幼入師室。撞破石頭。一言之下。左右逢源。

大道小徑。步步紅塵。我不知有。獅子嚬呻。

乳源雙峰寺肉身廣悟禪師《西天四十一世青原第八世》

師諱竟欽姓王氏。蜀益州人。幼投峨嵋山黑水寺出家。二十一歲具戒巡禮。晚見雲門契悟印證。時劉氏僭號嶺南。尤尚佛教。如靈樹知聖。雲門匡真。皆當時欽重。而師居其一。南漢劉晟嘗召問甚喜。賜以磨衲方袍。太平興國二年二月二十二日。與諸緇素夜話。焚香合掌而逝。僧臘四十二。世壽八十二。塔全身本山。至大中祥符九年。塔戶分裂。視之如生。緇素迎請膠漆。供雙峰山。地方崇拜。甚感靈異。贊曰。

峨嵋脫染。堅持佛戒。生死大事。遍扣名德。

函蓋雲門。狂心頓歇。質留雙峰。萬古不滅。

丹霞子淳禪師《西天四十六世青原第十三世》

師劍州賈氏子。弱冠為僧。徹證於芙蓉之室。上堂雲。乾坤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肇法師恁麼道。只解指縱話跡。且不能拈示於人。丹霞今日辟開宇宙。打破形山。為諸人拈出。具眼者辨取。以柱杖卓一下曰。還見麼。鷺鶿立雪非同色。明月蘆花不似他。宣和己亥春示寂。塔全身于洪山之南。贊曰。

入芙蓉室。忘來去路。打破形山。無本可據。

君臣道合。月蘆藏鷺。倒駕慈航。渡人無數。

宋大通達岸禪師《西天四十六世南嶽第十三世》

師諱志靖。字達岸粵。韶州曲江梁氏子。生朱梁貞明四年。少不樂世事。十二歲出家。二十受具於雲門偃。南漢劉晟。敬其德。尊寵甚隆。師偶過大通(大通煙雨為羊城八景之一)之滘浩口。阻風登岸。見古寺。愛其幽勝。不忍去。請于劉。重新之。賜名寶光。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辭眾逝。靈光燭天。奉其真身。時示靈跡。至今不壞。遠近爭禮之。寂年七十有二。贊曰。

大士示化。遇緣即應。大通古跡。繼啟先聖。

靈光燭天。破長夜夢。留身範世。作福田供。

初刊師相。不得出處。故附于應化之末。後得大通煙雨寶光古寺記。始悉生 平。因述於右。本應按代列入。因板已定。不能羼入。故仍補遺於此焉。

宗賾慈覺禪師《西天四十六世青原第十三世》

師茗州孫氏子。得法於廣照。繼席長蘆。僧問達摩面壁此理如何。師良久。僧禮拜。師曰。今日被這僧一問。直得口啞。上堂雲。冬去寒食。一百單五。活人路上。死人無數。頭鑽荊棘。將謂眾生苦。拜掃事如何。骨堆上添土。唯有出家人。不踏無生路。大眾且道向甚麼去。南天臺。北五台。參。贊曰。

放一線道。禪淨對立。誰權誰實。千聖不識。

大士應化。逆順罔測。東林結社。熊耳面壁。

真歇清了禪師《西天四十七世青原第十四世》

師左綿雍氏子。繈褓入寺見佛。喜動眉睫。人鹹異之。試經得度。拈丹霞之室。霞問如何是空劫之前自己。師擬對。霞曰。你鬧在。且去。一日登缽盂峰。豁然契悟。逕歸侍立。霞掌曰。將謂你知有。師欣然拜之。住後。上堂雲。我于先師一掌下。伎倆俱盡。覓個開口處不可得。師終於皋寧崇先。塔于寺西華相嵨。諡悟空禪師。贊曰。

一掌之下。伎倆俱盡。將為瞥地。旁觀者哂。

夜月流輝。澄潭無影。巧拙不到。金緘密穩。

天童宗玨禪師《西天四十八世青原第十五世》

師印心長蘆。出世天童。上堂。劫前運步。世外橫身。妙契不可意到。真證不可以言傳。直得虛靜斂氛。白雲向寒岩而斷。靈光啟暗。明月隨夜船而來。正恁麼時。作麼生履踐。偏正不曾離本位。縱橫那涉語因緣。僧問如何是道。師曰。十字街頭休斫額。贊曰。

妙契匪意。真證離言。當街斫額。舉棹迷源。

橫身劫外。徹底掀翻。正偏回玄。如珠走盤。

雪竇智鑒禪師《西天四十九世青原第十六世》

師滁州吳氏子。兒時。母為洗手瘍。因曰。是甚麼。對曰。我手似佛手。長失怙恃。依真歇于長蘆時。大休首眾。器之。後遁跡象山。山怪不能惑。深夜開悟。複見休。蒙印可。住後上堂。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一夜落花雨。滿城流水香。贊曰。

我手佛手。阿師多口。遁跡象山。癡狂外走。

機契天童。百怪潛匿。達摩不識。世尊無密。

天童如淨禪師《西天五十世青原十七世》

師生而歧嶷。不類常童。長學出世法。參足庵于雪竇。庵令看柏樹子話。有省。呈頌曰。西來祖意庭前柏。鼻孔廖廖對眼睛。落地枯枝才跳。松蘿亮笑掀騰。庵頷之。出世天童。六座道場。兩奉天旨。法道之盛。可想見也。示寂說偈曰。六十六年。罪犯彌天。打個跳。活陷黃泉。塔全身於本山。贊曰。

從來無名。喚作庭柏。白日見鬼。受趙州惑。

末後拈出。稱錘是鐵。此風扇布。知恩報恩。

鹿門自覺禪師《西天五十一世青原第十八世》

師參長翁淨。值淨上堂。舉靈雲見桃花悟道因緣。頌曰。一個烏梅是本形。蜘蛛結網扡蜻蜓。蜻蜓落了兩邊翅。堪笑烏梅咬鐵釘。師不覺失笑曰。早知燈是火。飯熟幾多時。後承印記。出世鹿門。示眾曰。盡大地是學人一卷經。盡乾坤是學人一隻眼。以這個眼。讀如是經。千萬億劫。常無間斷。諸人還看得讀得麼。如看得讀得。老僧請他吃個無米油餈。贊曰。

燈原是火。日月同明。失聲一笑。鼻直眼橫。

無米油餈。覿面相呈。畢竟如何。梅咬鐵釘。

普昭一辯禪師《西天五十二世青原十九世》

師洪州黃氏子。年十一歲。丁父憂。遂出家。十八納戒。參鹿門。問如何是盡乾坤是學人一隻眼。門曰。汝被一卷遮卻也。師擬對。門搖手曰。不快漆桶。去。師於言下有省。出住青州普昭。遷東都萬壽。室中三百問。戡驗學者。聲被大河南北。師示微疾。說偈而逝。壽六十九。塔分仰山棲隱。陽臺青水院。贊曰。

以如是眼。讀如是經。窮未來際。徹底惺惺。

百問雲興。幾能折合。麟趾振振。神駒馺馺。

無用賢寬禪師《西天五十四世南嶽二十一世》

師和州周氏子。參金牛于冶父。才見。牛便喝。師亦喝。牛曰。那裏學得這許頭來。師曰。大有人疑著。牛便打。明日複見牛。引入閣中坐。忽爐內湯瓶水溢。灰上沖。師忽然大悟。汗流浹背。呈偈有水底泥牛吼一聲。大千沙界一齊傾句。牛頷之。至正中開法太湖普明。禪衲雲臻。夜有天燈下照。遠近歎異。特賜佛照圓悟之號。泰定三年九月十五日說偈而逝。塔全身於太湖。贊曰。

金牛一喝。松石亡年。春雲野鶴。秋水澄淵。

佛祖垂照。鑒地輝天。東西南北。一等周旋。

高麗鐵山瓊禪師《西天五十五世南嶽第十二世》

師湘潭人。年十八出家。首謁雪岩。屢入室呈解。岩但曰。只是欠在。一日忽觸著欠字。身心豁然。徹骨徹髓。乃跳下禪床。擒住岩曰。我欠少個甚麼。岩打三掌。師設拜。岩然之。謁東岩。岩問。心不是佛。智不是道。上座作麼生會。師曰。抱贓叫屈。岩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甚麼。曰。眉間迸出遼天鵑。高麗國王欽其道德。請至其國。大弘法化。後在袁州慈化。示寂。塔於觀音閣後。事出明永樂間徑上文琇著增集續傳燈錄第五卷。贊曰。

髑髏榼破。痛下一錘。本無欠少。須經這回。

龍睛鹿眼尚難識。萬里無端逐臭來。眉間迸出遼天鵑。法網彌天海外開。

獨庵道衍禪師《西天五十五世南嶽二十二世》

師蘇之相城人。族姓姚。年十四歲。出家于裏之妙智庵。從虛白亮公習天臺教。後參愚庵機契。掌內記三年。出世普慶。遷天龍。嘗自題肖象曰。看破芭蕉拄杖子。等閒徹骨露風流。有時搖動龜毛拂。直得虛空笑點頭。永樂中以佐命功。文皇欲官之。不可。一日召見。上潛令人以冠服被體。進爵太子少師。不得已拜命。奉使道疾。上親臨視。示寂。封榮國公。諡恭靖。荼毗舌根不壞。舍利五色。塔於西山。壽八十有四。贊曰。

大士垂跡。化非一端。三十二應。順逆音觀。

大師如是。敢測尊顏。損己濟世。人神同歡。

石溪無一全禪師《西天五十五世南嶽二十二世》

師之行實無考。惟續藏載。師與高峰同印心於雪岩。而師之真儀。藏於鼓山。垂三百年。敬為臨邈。用彰潛德。贊曰。

實相無相。萬物皆狀。真說無說。溪聲長舌。

隨緣隱顯。如水中月。雪岩正眼。萬古不滅。

五臺山壁峰寶金禪師《西天五十六世南嶽二十三世》

師乾州永壽石氏子。誕時白光盈室。六歲出家。遍曆講肆。忽歎為非。遂更衣謁如海於縉雲。偶攜筐擷蔬。入定三時方寤。呈解不契。海謂師曰。此塵勞暫息耳。必使心路絕。祖關透。然後大法始明。師由是脅不至席者三年。一日聞伐木聲。汗下如雨。乃曰。古人道大悟十八遍。小悟無數。豈欺我哉。未生前事。今日方知。尋受記。出世五台。眾至萬指。至正洪武間。兩蒙召對。問法稱旨。壬子六月示寂。荼毗。舍利五色。贊曰。

白光燁燁。法中之瑞。伐木聞聲。更有何事。

兩入帝庭。高提祖印。皇恩正渥。浩歌歸去。

明獅子山應文禪師

師朱明建文皇帝也。燕藩之變。金川門破。內臣出高皇遺命。得度牒三。曰應文。應賢。應能。伽黎俱備。宮中火。帝易僧服自居應文。自複道出。從行者禦史葉希賢。吳王教授楊應能。並易僧服。分居應賢應能。曆吳楚黔蜀。輾轉入滇。隱居獅子山有年。今遺像猶存。晚歲東歸。坐化宮中。世壽八十餘。葬於西山。贊曰。

人王法王。各行正令。千日並照。有感斯應。

必竟如何。路絕凡聖。葉落歸根。無欠無剩。

附建文皇帝出家詩二首於下

牢落西南四十秋 蕭蕭白髮已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 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 朝元閣上雨聲收 新蒲細柳年年綠 野老吞聲哭未休

風塵一夕忽南侵 天命潛移四海心 鳳返丹山紅日遠 龍歸滄海碧雲深

紫微有象星環拱 夜漏無聲水自沈 遙相禁城今夜月 六宮猶望翠華臨

松隱茂禪師《西天五十六世南嶽二十三世》

師奉化鄭氏子。年十八出家。奮志參方。首謁保寧。寧問來作甚麼。師曰。生死事大。特求出離。寧曰。明知四大五蘊是生死根本。何緣入此革囊。師擬對。寧便打。師豁然悟入。晚歲退隱東堂。一日示微疾。集眾訣別。眾請偈。師舉手自指曰。此中廓然。何偈之為。端坐憑幾。握右拳枕額而逝。世壽八十有五。荼毗有天花之祥。舍利無數。塔於瑞雲西崗。贊曰。

無量劫來。抱此革囊。毒手一擊。如雪沃湯。

通身是口。毛孔放光。光前絕後。天花飛揚。

絕學世誠禪師《西天五十六世南嶽二十三世》

師示眾曰。有志之士。趁眾中柴幹水便。僧堂溫暖。發願三年不出門。決定有大受用。有等才作工夫。覺得胸次輕安。目前清淨。便一時放下。作偈作頌。口快舌便。將謂是大了當。誤了一生。可惜前來許多心機。中途而廢。三寸氣斷。將何保任。眾兄弟欲出離生死。參須真參。悟須實悟始得。贊曰。

水便柴幹。實悟真參。曠劫生死。豈是等閒。

婆心片片。痛切心肝。三界火宅。露地自安。

太華無照玄鑒禪師《西天五十七世南嶽二十四世》

師滇之曲靖普魯吉人。父任安寧。師乃誕焉。長依虎丘雲岩淨公剃染。與念庵為友。初習教觀。歎非究竟。曆參空庵一。高峰妙。契心印於中峰。峰命分講為第一座。未幾還滇。出世太華。大弘拈花之旨。終於太華。壽三十七。塔於本山。贊曰。

祖意教意。不容擬議。鈍根阿師。草鞋空費。

疏存德嶠。講弘良遂。法法無礙。光燭天地。

徑山季潭泐禪師《西天五十七世南嶽二十四世》

師台之臨海人。八歲。依笑隱學佛。十四薙染。出世徑山。有聲于時。明太祖召住天界。寵遇優渥。宋學士濂贊師曰。笑隱之子。晦機之孫。具大福德。證大智慧。其推重如此。師著有全室集。並箋注金剛般若心經楞伽三經行世。贊曰。

龍飛五位。法運更新。如雲之從。為國之珍。

不染世榮。天語益溫。末後傾出。誰賡其音。

碧雞山華亭玄峰禪師《西天五十七世南嶽二十四世》

師本楚人。族姓周。因祖父宦滇南。遂籍昆明。母夢祥雲繞屋而生師。師少具威儀。有夙慧。年十二博通儒典。十四厭塵勞。依雄辯法師出家稟具。參寶積壇主。與雪庭禪師為友。一日看柏樹子話。疑情現前。晏坐樹下。經七日。聞鵲噪。乃出定。東游參天目於中峰。一語忘筌。遂獲印心。返滇。峰示偈雲。百億日月繞四欄。光射銀山穿鐵壁。一庵內外赤條條。拈來總是心王苗。出世華亭。道風遠被。至正九年己醜嘉平三日。示眾曰。記取臘八。吾將歸去。師生於中統丙寅。世壽八十四。僧臘七十。塔於本山。集有高僧傳及語錄行世。贊曰。

柏樹子話。有甚妙玄。中峰拈出。動地驚天。

爍破面門。鼻無半邊。華亭毓秀。慧燈永傳。

盤龍山宗照蓮峰禪師《西天五十七世南嶽二十四世》

師晉甯段氏子。生而穎異。天性絕倫。年十八。禮雲峰薙染。以生死為念。不忘參究。一日聞伐木聲有省。出滇見空庵。複叩中峰。乃獲印證。至正間回滇。開法盤龍山。有黑井為毒龍窟宅。頗為民害。師既建寺。書咒沉水而害息。寧州有虎患。輒傷人。師噀水驅之。虎亦潛跡。其神異甚多。師之肉身龕于盤龍。至今歲月朝禮者不絕。贊曰。

刹刹塵塵。隨應現身。百川之月。百花之春。

手眼快便。伐木丁丁。盤龍道啟。萬古傳燈。

古庭善堅禪師《西天六十世南嶽三十七世》

師昆明丁氏子。誕時紅光燭天。異香滿室。十歲依慈宗于五華。易名善賢。初參無際于金陵。際示以萬法歸一話。一日閱圓覺經。至身心俱幻。豁然有省。十九禮柏岩。遂改今名。再參無際。始蒙印記。付以衣拂。囑曰。吾道自子大興。臨濟慧命。勿令斷絕。師掩耳而出。曆主浮度天界諸名刹。後返滇。即創歸化。大弘直指之旨。著有山雲水石集行世。贊曰。

香光盈室。古聖再來。龜毛拈出。照遍九陔。

這個非別。石上花栽。道並盤龍。甘露同開。

雞足山真圓月潭禪師《西天六十六世南嶽三十三世》

師湘人。族姓蕭。父宦金陵。乃誕師焉。年十八。出家天界。秉具後。遍叩當代名宿白齋無際遍融諸老。皆相器重。後印記于月心老人。嘉靖初卓庵雞足。聿成名刹。即今之華岩寺。是時南詔大法。得盤龍古庭及師相繼。再振宗風。贊曰。

大士化世。弘法自任。月照千江。無水不印。

性月共圓。諸德同證。南滇載德。大法永盛。

明雲棲蓮池大師蓮宗八祖

師俗姓沈。籍仁和。十七補邑庠。書生死事大四字於案頭。一日失手碎茶甌。有省。北遊謁笑岩。求開示。岩曰。阿你三千里外來開示我。我有甚麼開示。師恍然。辭歸。過東昌。聞譙樓鼓聲。忽悟。說偈雲。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閒事。魔佛空爭是與非。萬曆乙卯七月。師將示寂。預別眾曰。半月後吾將他往。至期示微疾。面西而逝。著有彌陀疏鈔。雲棲法匯行世。贊曰。

老實念佛。不須捏怪。寧待融通。當場捉敗。

一聲塗毒。漆桶不快。更問如何。三千裏外。

明回龍聞谷廣印禪師

師嘉善周氏子。母夢神人。翼衛入室而誕。七歲送開元寺剃度。參儀峰。峰令看雲門露字因緣。至忘寢食。結茆雙徑。閱亮坐主參馬祖幾話。疑情頓發。一日睹瑞光花大悟。曆參雲棲龍池。皆為印可。龍送至門。撫師背曰。老侄。我還疑你在。師曰。甚處疑某甲。龍曰。如何是密啟其意。師曰。今日不打宜興轉。龍呵呵大笑。師戴笠便行。後主真寂。天下向風。贊曰。

生有自來。神人衛送。頂笠便行。一任拈弄。疑則別參。凡聖不共。一滴苕溪逆流。知他是濟是洞。


雞足山如滿月輪禪師《西天六十七世南嶽三十四世》

師馬龍易氏子。十八出家受具。參月潭。盤桓有年。得受心印。莊嚴萬行。不以得少為足。遍參南北名宿。留燕都二十有六載。名動九重。兩蒙賜紫衣龍藏。晚歲返滇。曆主華亭華嚴兩名刹。大振宗風。有語錄行世。贊曰。

心印月潭。名動闕庭。化被六詔。賜紫匪榮。

描真作絕。風骨棱棱。龍藏重頒。華嚴華亭。

真可紫柏禪師《西天六十七世南嶽三十四世》

師吳江灘缺沈氏子。游方聞誦張拙偈。至斷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大疑。一日齋次忽悟。乃曰。使我在臨濟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如何若何。萬曆癸卯秋。忌師者以他事陷師罹難。被逮拷訊。神色自若。抵死以傳燈未續。為我出世慧命一大負。餘無他言。法司定案欲死師。師曰。世法如此。久住何為。乃索浴說偈端坐而逝。禦史曹學程聞訊趨視。師複張目一笑而別。塔於徑山。著有紫柏集行世。贊曰。

其骨如鐵。其氣如虹。肩荷大法。力挽頹風。

如護君父。甯顧厥躬。雖罹其難。不辱門風。

南華憨山德清禪師《西天六十七世南嶽三十四世》

師金陵全椒人也。姓蔡氏。父彥高。母洪氏。夢大士攜童子入門。抱之。隨有娠。及誕。白衣重胞。有異香。出家報恩。參笑岩。岩示以本分鉗錘。後結茆北台龍門。一日粥罷經行。忽立定。不見身心。惟一大光明藏湛滿圓寂。如大圓鏡。說偈雲。瞥然一念狂心歇。內外根塵俱洞徹。翻身觸破太虛空。萬象森羅從此滅。後因宏法。致嬰世難。而道望益高。天啟癸亥。坐化曹溪。壽七十八。著有夢遊集行世。贊曰。

弘道嬰難。其道益弘。曹溪一滴。千里同風。

龍象蹴蹋。振瞆啟聾。一靈皮袋。輝映盧公。

雞足山本安無心禪師《西天六十八世南嶽三十五世》

師湖南平江舒氏子。隨母之燕。年十六。於法海寺披緇圓具。究心宗乘。久依南明廣。於言下密契。與妙峰友善。萬曆己醜。詔賜紫衣。慈聖太后懿旨。命師與妙峰同送龍藏至雞山華嚴。眾因迎師駐錫大覺寺。于時滇南祖道稱極盛焉。贊曰。

黃卷赤軸。光被南天。蠻夷同慶。至化無邊。

紅波浩渺。雞足峰前。面目現在。倒卻刹竿。

明南雄蓮社庵肉身念純大師蓮宗

師諱智一。字念純。江西太和郭氏子。母夢白蓮而孕。生於萬曆丁亥冬月十九日子時。生時祥光滿室。幼不群。厭腥膻。十歲通內典。十八登進士。曆官都禦使。巡撫黔粵。二十五歲權臣當道。棄官出家。投丹霞大素禪師薙染。素師廣孝。是溈仰法派。受戒于雲棲蓮池大師。參方十載。發明心地。禪淨並行。紫柏憨山印可。許為法門砥柱。天啟六年創蓮社庵。鑿放生池四。專志淨修。日課彌陀十萬。再建鼇山寺青蓮庵旃檀林。四寺接眾。遐邇慕其道風。與蓮池大師相同。于順治乙亥七月十三午。無疾。告眾努力。宏揚佛法。說畢。端坐念佛而逝。世壽七十三。僧臘四十八。度人無數。逝世經百日如生。香風不散。知州羅公與紳耆善信。留肉身供養於蓮社庵。迄今三百餘載。仍然如生。俗時著有官箴青螺集。法門著有禪淨雙修集淨土詩行世。贊曰。

和氣初臨。萬物皆春。大哉造化。能使枯榮。

一句彌陀。四大皆空。金剛體固。景仰高風。

雞足山用周水月禪師《西天六十八世南嶽三十五世》

師常德王氏子。少業儒。因閱金剛般若經。至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省。年十六。投古林脫白。志切向上。自謂識量依通。非究竟法。遍參古宿。深求決策。至峨嵋忽獲證琉璃三昧。胸中瑩徹。了悟無滯。晚見雪嶠信和尚。呈所見。信頷之。旋滇結茆雞足。額曰水月。遂以名焉。一日集眾。以法道相勉。端坐而逝。壽六十有四。贊曰。

未明這個。騎牛覓牛。一言投契。碎身難酬。

琉璃三昧。法海遨遊。水月何在。雨散雲收。

九溪山知空中峰禪師《西天六十九世南嶽三十六世》

師湘鄉人。張氏子。十歲。投水月脫白。精究毗尼。參柏樹話。苦不得入。一日禮萬佛名經。至三卷。舉南無二字。忽身心脫落。即說偈雲。虛空是佛身。我本世間人。我性與空合。非佛亦非人。遂創居九台。有密行老人者。居衡州南雲。令人以衣拂致師為臨濟三十二世。師拜受開法。一日謂眾曰。三日後必雨。雨時相報。吾將去矣。至時果雨。侍者報師。含須繞殿三市。坐翹一足而逝。世壽七十七。有語錄及草堂集行世。贊曰。

一聲南無。震倒柏樹。萬派朝宗。千山獨露。

虛空粉碎。氣參佛祖。末法軌範。狂瀾砥柱。

古林庵慧雲古心如馨律師《律宗古林第一世》

師江甯溧陽楊氏子。生時異香盈閭。面有朱痣三十六。弱冠就攝山薙發。夙稟洪願。步叩清涼。感文殊授衣摩頂曰。為汝受戒竟。師於言下頓悟五篇三聚心地法門。專持梵律。皎若冰霜。建古林庵。中興戒法。神宗皇帝賜紫。命至五台開皇戒。感慶雲現空。賜號慧雲律師。得法十二人。大啟律門。贊曰。

文殊舒臂。梵戒圓成。塔幸優波。隨類現容。

人天咸慶。玄化神功。律日永耀。萬古昌隆。

雞足山定堂本帖禪師《西天六十九世南嶽三十六世》

師尋甸楊氏子。嘉靖間。游依秀嵩山白齋和尚脫白。參萬法歸一話。發明心地。後住雞山金龍潭。屢見金龍出現。又感椒樹放光。故創庵以花椒名焉。臨化書偈曰。性無加減豈悟迷。本無來去巧妝奇。幾回力盡心圓處。坐脫娘生鐵面皮。贊曰。

萬法歸一。忘筌得魚。鯨吞海水。露出珊瑚。

椒樹放光。金龍現瑞。力盡心圓。不可思議。

金山鐵舟行海禪師《西天六十九世南嶽三十六世》

師新安蔣氏。幼孤。嘗至忠靈院。見像教端嚴。欣然忘返。即僦食院中。佛前瞻禮經行。儼若老衲。脫白圓具後。專心向上。發明大事。印記箬庵。後出世江天寺。師嘗夢乘舟於煙波浩渺中。至住金山。與昔夢契。示微疾逝。年登七十。贊曰。

大寢未醒。夢中說夢。煙波浩渺。風波誰動。

箬師喚起。應江天任。睜開兩眼。法何欠剩。

華嚴肉身聖可禪師

師西蜀王氏子。業儒。生於崇禎元年。七月十三日亥時。十五歲避姚黃罹難。遇老僧囑念觀音聖號脫險。二十七歲遇遼陽禪師薙發。取名得玉。至洪雅八面山澄江和尚圓具後。遍參南北名宿。及見雙桂老人。三句投機。得受印記。四十一歲由南旋蜀。至渝城。眾士庶請住華岩洞。創華岩寺。為法勤勞。有語錄九卷行世。贊曰。

吾無隱乎。礙膺如鐵。精勤不怠。目不交睫。

爍破唇皮。虛空流血。雙桂三句。了無所得。

明戒台知幻律師

師江浦蔣氏子。世稱飛缽禪師。年三十。出家于金陵靈穀。圓具參方。自誓此行不蹋曹溪路。不敢回頭見故鄉。參無字話。發明心地。正統間。北遊。詔賜紫衣。敕建戒壇。命師開法。四月傳戒。歲以為常。師頂額隆起。帝見奇之。呼為鳳頭祖師。師應聲曰。亦鵝頭耳。敢附鳳邪。帝益美其謙德。賜號萬壽。贊曰。

易說難行。戒為道本。繼武南山。腳跟密穩。

狗子性無。不涉唇吻。額有圓珠。風神凝遠。

雞足山悉檀釋禪本無禪師《西天六十九世南嶽三十六世》

師昆明張氏子。早孤。一日游昆明池。見青蓮浮於水面。餘人無睹。眾異之。年十九。依秀山空公祝發。受心法于所庵禪師。每嗟法眼未明。銳志參究。一日托缽洱海城中。聞鄰室有人唱雲。張豆腐。李豆腐。枕上思想千條路。起來依舊賣豆腐。忽然打失布袋。沐公鎮滇南。特建悉檀。請師開法。著有風響集。贊曰。

沿門托缽。不忘己躬。一句截流。迸裂虛空。

粗言細語。勝義同工。如虎戴角。大扇玄風。

三峰法藏禪師《西天六十九世南嶽三十六世》

師錫山蘇氏子。研究首楞嚴。修觀音耳根圓通。會僧夾籬聞破竹聲若迅雷。乃大徹。參金粟密雲和尚。一日粟舉僧問古德。朗月當空時如何。德雲。猶是階下漢。僧雲。請師接上階。德曰。月落後來相見。且道月落後如何相見。師便出堂。粟休去。開法三峰。大弘濟宗。遷化後。塔於木山。贊曰。

竹聲破裂。深入圓通。森羅萬象。咸令斯宗。

階前月落。覿面相逢。拂袖而去。獨坐三峰。

理安性音迦陵禪師《西天七十世南嶽三十七世》

師俗姓李。籍隸瀋陽。年二十四。投高陽毗盧寺祝發受具。參本來面目話有省。詣杭州禮理安夢庵。呈所見。蒙印心。曆主理安歸宗柏林諸名刹。法道大行。名動九重。雍正四年九月二十九日示寂。敕封圓通妙智大覺禪師。著有語錄二十卷。宗鑒法林七十二卷。是名正句八卷。宗統一絲十二卷。雜毒海八卷。宗鑒指要一卷行世。贊曰。

這個阿師。費盡唇嘴。棒喝縱橫。實沒道理。

兒孫頌德。無能贊毀。為王者師。人天歡喜。

海會溟波禪師《西天七十世南嶽三十七世》

師畿南武清郭氏子。年七歲。父母送往本邑天仙廟出家圓具。與德心體真結侶參方。至天津如庵。禮大博。問如何是某甲本來面目。博豎拳。師曰。除此別還有麼。博便打。師疑情頓發。目不交睫。四晝夜。因上單脫履有省。依止三載。溫研密稔。始蒙印可。結茆西山。又十年。始應檀護請。開法海會焉。有語錄行世。贊曰。

辟鹿荒山。法界門寬。翠竹黃花。溪聲鳥還。

法身般若。豈二奇觀。諸賢側耳。天展笑顏。

寶洪山讀徹蒼雪禪師賢首

師字蒼雪滇南呈貢趙氏子。童年隨父祝發昆明妙湛寺。圓具後。侍水月和尚久。明慧敏達。以詩名于時。崇禎間。杖錫蒞吳會。與一雨禪師投契。雨舉為座元。繼席中峰。望重諸方。後於寶華山講楞嚴經次。一日告眾據座而逝。著有華嚴海印四十二卷行世。贊曰。

虛空為口。萬象為舌。一句全提。晝夜常說。

約住德山棒。拈卻臨濟喝。別別。烈焰爐中撈明月。

金山法乳超樂禪師《西天七十世南嶽三十七世》

師海鹽陳氏。父母好禪悅。構庵延僧居之。師聞梵唄。即依依欣慕。及失恃。乃就庵剃染。得法鐵舟海。究明大事。繼位江天。清聖祖南

巡。奏對稱旨。恩眷甚隆。賜紫。著有頌古。於野鴨子頌曰。一群野鴨貼天飛。何用邀名鼓是非。恨殺馬師施毒手。錯將鼻痛當知歸。贊曰。

梵唄感覺。是豈偶然。金鼓驚世。震起前緣。

頌出野鴨。早隔天淵。人主欽崇。伽黎橫肩。

明鼓山澄芳性清律師律宗

師又名遠清。皖之新安人。具姿瑋。謝塵俗。習華嚴。負笠至越。時慧雲律師說戒靈隱。夢有人語雲。明日文殊化身來乞戒。可方便授之。次日師果至乞戒。及登壇。師病不能風。慧率眾就之。得戒後居五台。研律藏。奏建戒壇。嗣慧公席。後命住鼓山。世壽僧臘失考。塔在清涼。贊曰。

大士乞戒。神太饒舌。受與不受。何盈何缺。

悲願智轉。若隨流月。光輝閩晉。東西南北。

寶華三昧寂光律師

師姓錢氏。世居瓜渚。母感異夢而生。年二十一。就禮彌陀庵出家。從雪浪恩。習賢守宗。嗣遍參名宿。受具于慧雲律師。一見器重。囑以宏律。即嗣其席。結茆衡嶽等處。後至寶華山。大開法會。肇啟皇壇。開法席數十處。壽六十有六。無疾告逝。其諸靈異事蹟。廣於行術。著有梵網直解四卷。贊曰。

千華律制。父作子述。三壇前唱。後和二持。

繼武南山。眾生病治。稽首吾師。梵網撈世。

鼓山為霖道霈禪師《西天七十世青原三十七世》

師建安丁氏子。年十五出家。十八納戒。遍曆講席。久參永覺。針芥投契。覺年八十。付以衣拂。說偈曰。曾在壽昌橋上過。豈隨流水漫生枝。一發欲存千聖脈。此心能有幾人知。潦倒殘年今八十。大事于茲方付伊。三十年中鹽醬事。古人有語不相欺。逆風把柁千鈞力。方便能定天下基。康熙壬午九月初七日。集眾示寂。壽八十八。興鼓山寶福白雲廣福開元四刹。著有華嚴疏論纂要等經論。共二十八種。一百九十六卷行世。贊曰。

重來石鼓。全提正令。醉心華嚴。卅年考證。

棗柏清涼。後先輝映。盜璽窺符。得說究竟。

仰瞻道貌。肅然起敬。

鼓山惟靜道安禪師《西天七十世青原三十七世》

師晉江人。俗姓胡。于德化戴雲山脫白。初參古杭和尚。無大省發。嗣依永覺。發明心地。初住鼓山。複遷金陵攝山。有聲于時。康熙戊辰四月朔日示寂。壽七十有二。有語錄行世。贊曰。

吹無孔笛。唱太平調。鼓山攝山。千江月照。

諸聖不傳。向上一竅。全身放下。靈光獨耀。

怡山空隱宗寶禪師《西天七十世青原三十七世》

師南海陸姓。年十六。自攜刀就磐石禮佛剃落。縛茅于龍山。參向上事。一日閱語錄。言石壓筍斜出。崖懸華倒生。豁然冰釋。事母至孝。母卒。廬墓三月。後參博山。山一日以倒騎牛入佛殿話。命眾下語。師呈頌曰。貪呈不覺曉。愈求愈轉渺。相逢正是渠。才是猶顛倒。蟻子牽大磨。石人撫掌笑。別是活生機。不落宮商調。山為印記。後住羅浮長慶海幢大弘博山之道。順治十八年七月二十二日端坐而逝。壽六十有二。全身塔于羅浮華首台。贊曰。

石壓筍出。岩花倒懸。豁開兩眼。三更日現。

處處逢渠。機若雷電。博山無端。牛騎佛殿。

西域圓通明廣禪師《西天七十一世南嶽三十八世》

師直隸雄縣高氏子。父性果。母孟氏。夢一燈入懷。醒而有娠。幼慕出家。年十八。父母相繼逝世。遂祝發。參溟波。問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波便掌雲。會麼。雲不會。波雲參堂去。後結七西域。至第四日五更。胸中豁然。說偈雲。三世諸佛座底牢。一條鼻孔透九霄。從今看破娘生面。普天匝地任逍遙。波累征詰。撫而印之。有語錄行世。贊曰。

破諸佛牢。放百斤擔。地獄天堂。如遊園觀。

龜毛拈得。不妨快便。迸出日輪。河清海晏。

金山量聞明詮禪師《西天七十一世南嶽三十八世》

師出世金陵香林。嗣法法乳樂禪師。康熙中賜紫。上堂雲。壁立孤峰。千山稽首。潑天門戶。萬派朝宗。揭示摩醯正眼。提持向上宏規云云。贊曰。

面皮三寸。眉毛二尺。敢作敢為。掉頭不顧。

三會說法。胸無元字。四主名藍。措足無地。

雞足山普荷擔當禪師《西天七十二世南嶽三十九世》

師雲南晉寧人。姓唐。俗名泰字大來。身丁有明末造。以明經選。不赴。國變後。禮無住老人祝發。遍參吳越名宿。於湛然處。發明大事。出世于雞山石鐘。滇南衲子。浩然趨附。康熙癸醜冬。示微疾。趺坐書偈曰。天也破。地也破。認著擔當便錯過。舌頭一斷誰敢坐。置筆而化。壽八十一。著有修園橛庵二集。拈花頌百韻行世。贊曰。

山寒水涸。天老地荒。空劫前事。妙用無方。

赤心片片。日月重光。一肩雲水。凜凜冰霜。

寶華隆昌讀體見月律師

師滇南白鹿邵許氏子。父酳昌母吳氏。感異世而生師。及長。性神敏。工繪事。尤擅畫觀音大士像。人爭寶之。父母早世。年二十七。為黃冠。越三載。遇一老僧。授以華嚴。披閱有悟。詣寶洪山。禮亮如和尚求剃度。先一日亮夢一人著袈裟領眾見度。睹師喜與夢符。遂為落發。後至金陵。印心于三昧寂光律師。大張律宗。著有毗尼止作二持。入藏流通。贊曰。

棄道奉釋。夢著袈裟。三學鼎立。代佛弘揚。

嚴淨毗尼。止作儀張。弘範三界。苦海慈航。

天甯大曉實徹禪師《西天七十二世南嶽二十九世》

師崇明陳氏。依天語出家。居終南山。憶洞山參雲門公案。見電光徹證。述偈曰。奇哉奇哉甚奇哉。閃電光中正眼開。明暗兩條生滅路。誰知無去亦無來。出山參月潭和尚印可。弘法香林金山天寧等處。乾隆再巡幸江南。欽錫紫衣。師示微疾。說偈而逝。壽七十三。臘四十九。塔于金陵之麓。贊曰。

電開正眼。生死路絕。月潭印破。聖凡同徹。

逼塞太虛。了無空缺。燈籠露柱。一任饒舌。

鼓山遍照興隆禪師《西天七十二世青原二十九世》

師古田陳氏子。幼業儒。年二十五。忽厭世相。遂脫白。依恒濤和尚。究心宗。出嶺遍參。禮文覺禪師于北京。疑情頓發。一日覺才見。打一竹篦。師禮拜。覺曰。子見甚麼道理。曰。某甲不是野狐精。覺以手掩其口雲。離卻口作麼道。師托開雲。有口只堪吃飯。呈偈曰。啞子吃黃連。滿口說不得。只是自點頭。更到天氣熱。覺為印可。歸閩。濤命繼席。示寂塔於鼓山。中丞余公向師道風。執弟子禮。為敘其語錄行世。贊曰。

有口道不得。無口作麼道。夏到天氣熱。獅凶露牙爪。燕閩萬里扇同風。折箸常將滄溟攪。

歸元白光德明禪師《西天七十二世青原三十世》

師霅川長興殷氏子。年二十一。參野山克歸和尚。尚一日問曰。日間杲日當空。夜間明月照戶。日月不相照。眾生爾難睹。如何是不涉明暗一句。師曰。今日普茶。來朝祝聖。呈偈曰。日當空。月照戶。古往今來空裏舞。明暗雙消何所睹。碾破太虛誰解補。若解補。驚起木童撾石鼓。印記後。至漢陽建歸元寺。康熙癸亥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告寂。眾索偈。師書曰。至楚三十年。醜名遍播傳。也有說得好。不與我同參。若要我同參。咄。須要具者般始得。擲筆而化。壽七十九。臘四十二。塔于本寺之陽。有語錄二卷行世。贊曰。

雨落日出。石滑晴路。踢破腳尖。明月照戶。

依舊野山。燈籠露柱。笑破虛空。花開鐵樹。

寶華定庵德基律師

師婺之林氏子。髫年斷葷腥。父母故後。即投蘇州寶林寺剃染。受具于見月律師。嗣之。刻苦修持。寢食俱忘。始得毗尼奧蘊。三學該通。主法寶華。甘苦與眾共。勞瘁身先之。嘗禮塔長千七畫夜。忽塔頂放光。將寂。索筆書曰。七日後行矣。至時沐浴更衣。無疾而逝。贊曰。

我佛命脈。梵戒為師。悲嗟末運。正法誰支。

祝祈永襲。補救斯時。霞光作證。信受奉持。

紅螺徹悟禪師《西天七十三世南嶽三十世》

師一字訥堂。又號夢東。豐潤馬氏子。幼穎悟。博通儒籍。年二十二。大病。悟幻質無常。遂詣房山三聖庵。依榮池老宿剃染。圓具後。曆諸講座。洞達觀乘深旨。複參廣通碎如純翁。發明向上大事。粹翁遷萬壽寺。師遂繼席。聲馳南北。宗風大振。晚歲誅茆紅螺。棲心淨域。衲子奔湊。聿成叢席。嘉慶庚午十二月十七日示寂。荼毗獲舍利百餘粒。著有夢東集行世。贊曰。

圓頓法門。事無一向。志預聖流。心棲安養。

念念無思。重重華藏。釋迦彌陀。不少鹽醬。

石鐘松波禪師《西天七十四世南嶽三十一世》

師鶴陽段氏。童年穎慧。了世皆幻。遂從德舟上人脫染。參究宗乘。印心于野竹老人。出世石鐘。茲寺發光開創。至師又一大興。寺為雞足全山之首。百廢重興。忍苦耐勞。為法為人。無我人相。斯誠山門之幸也。贊曰。

為法為人。以法為重。我法情空。八風不動。

興功造業。成三寶供。曹溪黃檗。碓舂自任。

鼓山了堂鼎徹禪師《西天七十四世青原三十一世》

師江西甘泉人。韓昌黎五十三世孫也。少讀書。究性理。游鼓山禮道源和尚得度。習賢首教。出入圭峰。讀洞上古徹於五位宗旨。俱有契發。閱大愚三玄三要。有雲。放倒大愚。大愚好不丈夫。用打作麼。我當日若見。只須瞥地覷他一覷。保他瓦解冰消。往往恩大難酬。三十年後不得錯舉。嗣法道源老人。贊曰。

曹溪一脈。弱如懸絲。獨發契用。是法住持。

雷音轟動。石鼓沒皮。是韓氏子。為幹蠱兒。

校正星燈集

溯自拈花示眾。西竺正其傳。一葦渡江。東土振其緒。由是相承華葉。光芒燃無盡之燈。擺落蹄筌。教外衍不傳之秘。迨夫南宗焰熾。北學祚衰。一滴同源。五宗大啟。洋洋震旦。幾于道一同風。濟濟叢林。何異雷鳴獅吼其間乘時應運者。或舉拂而人天師表。或坐談而君相歸依。唐宋以來。籲其盛矣。而我臨濟一宗者。導源黃檗。實為吾法之亢宗。下逮碧峰。幾括神州而灑乳。全提祖印。棒喝交馳。其視舉圓相以傳心。別君臣而示秘者。其門庭之廣狹。蓋不啻倍蓗已也。其于薙度印心之來哲。眾幾擁盛如恒沙。莫不各嗣秉承。以伸木本水源之誠。自茲以降。孳乳益繁。如繅出絲。如瓜走蔓。雖派經累續。而來哲無窮。悉自宗由。本派自玄祖以迄智祖。為世已二十有五。自智祖立派十六字至通字下。繼起三十二字。於薙法二枝。多出其源。從智祖以迄演徹。又為世二十有九矣。徹以下實繁有徒。其派傳至戒定字者不少。余文不過三四字畢矣。每見諸方取至宗字完後。即任轉智字。重起者多。至使次序紊亂。先後失宗。又開平先輩。於名派外未有字派。後人取字。不詢來歷。至使古今德號。首尾顛倒。聖凡溷雜。遂不揣僭越。謹于宗字下增派六十四字。外演號派八十字。從茲遞嬗。行看祖武相繩。若挈領綱。庶乎有條不紊。今上溯淵源。下次統緒。匯為一編。題曰星燈集。俾垂永久。用達慈尊度生之懷。凡蒙恩育者。如眾星之彌布。羅列有序。若明燈之傳照。燈焰無盡也。至若舉揚祖奧。大振宗風。上媲美於前休。下垂法於來哲。徹雖衰老。猶願與吾宗英俊。共矢兢兢雲爾。是為序。

佛曆二千九百五十九年民國二十一年歲次壬申季冬

虛雲題於鼓山聖箭堂

校正星燈集序

前此予纂星燈集一編。于本宗祖嗣派流。疏述頗為衍博。同宗者利之。近數年來。宗嗣日繁。而間又自高庵以上。溯其源緒至於無准範。再上而至臨濟。而南嶽。以至於釋迦老子。皆可明矣。今自無准範始。玉高庵升。制為圖系。增進子嗣。則按代編入。纂校既竟。命曰校正星燈集。示有異於前纂也。用付雕鐫。爰識一語於次雲。時

佛曆二千九百六十二年歲次乙亥 佛瑞誕日

虛雲識于湧泉丈室

附本支源流系

十六 二十世 無 准 範——十七 廿一世斷橋妙倫十八 廿二世方山慧寶十九 廿三世碧峰性金

二十 廿四世白雲空度——廿一廿五世古拙原後——廿二 廿六世無際朗悟——廿三 廿七世月溪耀澄——

廿四 廿八世夷峰鏡寧——廿五廿九世月山智勝 廬山智素 天池智光

大隨智潮 寶芳智進 突空智板

廿六 三十世野翁慧曉——廿七卅一無趣清空——廿八 卅二無幻淨沖——廿九 卅三南明道廣——

三十 卅四世普明鴛湖德用——卅一 卅五高庵慧升圓清(高庵以下則詳集中)

本表自無准至高庵。凡十六世。上接臨嶽。下啟後嗣。一覽而明。其衍派凡經三變。斷橋下方山。立慧性妙悟。真機全露。廣濟徹源。符因證果。一傳至碧峰性金。而另立性空原朗耀。鏡智本虛玄。能包羅萬有。故統禦大千。七傳至突空智板。又另立智慧清淨等四十八字。即今日通行者也。

臨濟下十九世碧峰性金。除佛祖世譜外。餘書皆作碧峰寶金。故有疑為二人者。多未加考訂。殊未審淫字為剃度之派。寶字為傳法之派。何以言之。綜考群書而紀。時地出處。無一不同故也。今更將其法派列表於後。庶他日免宗門天皇天王之干戈也。

五祖演——開福道寧——月庵善果——大洪老衲祖證——萬壽月林觀——

石霜印——金牛真——普明無用寬——縉雲如海真——碧峰寶金

以上各表。詳列出處。一一檢視。即知性金。寶金。原非異同。剃派。法派。俱已了析。數典者無忘祖之譏矣。

虛雲附識

附錄各派源流

迦葉二十八傳至達摩。達摩五傳至曹溪六祖六祖後派列五家。六祖傳青原思祖。思傳南嶽石頭遷祖。遷傳藥山儼祖。儼傳雲岩晟祖。晟傳洞山良價禪師。價傳曹山本寂禪師。後人尊為曹洞宗。

又石頭傳天皇悟祖。悟傳龍潭信祖。信傳德山鑒祖。鑒傳雪峰存祖。存傳雲門文偃禪師。曰雲門宗。

又存傳玄沙備祖。備傳地藏琛祖。琛傳法眼文益禪師。曰法眼宗。

又六祖傳南嶽讓祖。讓傳馬祖一祖。一傳百丈海祖。海傳溈山靈佑禪師。佑傳仰山慧寂禪師。曰溈仰宗。

又百丈傳黃檗運祖。運傳臨濟義玄禪師。為臨濟宗。第一代。玄祖傳至十九代碧峰性金禪師。金祖下六傳至突空智板禪師。為二十五代。智祖演派十六字。

智慧清淨 道德圓明 真如性海 寂照普通

後從通字下。又續演三十二字。

心源廣續 本覺昌隆 能仁聖果 常演寬宏

惟傳法印 正悟會融 堅持戒定 永繼祖宗

現今諸方臨濟派。於五台。峨眉。普陀山前寺。鹹依此四十八字為最多。謂正宗從玄祖迄智祖。曆世已得念五。智祖立派。六傳至圓清禪師為三十一代。今於圓字下二十三傳至演字。得五十四代。虛雲因觀演字下又過十四傳。已到定字。余文將完。故于宗字下勉繼其末。續演六十四字。外演號派八十字。以待後賢。于名派宗字畢。即繼取慈字。

慈悲喜拾 大雄世尊 惠澤含識 誓願弘深 蒼生蒙潤 鹹獲超升

斯恩難報 克紹考勤 導實義諦 妙轉嘉音 信解行慎 徹無邊中

回向諸有 完最上乘 昭示來哲 冀永長崇

附號派八十字。如取法名。名派取演字。字派取古字。

古佛靈知見 星燈總一同 冥陽孰殊異 萬化體皆容 鏡鑒群情暢

碧潭皎月濃 隨緣認得渠 縱橫任西東 顯密三藏教 禪律陰騭叢

修契幻華夢 應物悉玲瓏 怍悛奮悠志 寶珠自瑩瑛 嚴奉善逝敕

杲日滿天紅

今將諸祖。以及來賢。薙法名字稱呼順序。緝為聯芳。免至失傳尋源。無啟紊亂之誤。

增訂鼓山列祖聯芳集

聯芳集一卷。為本山第十三代住持宋慶麟禪師創始。三十七代孤峰惠深禪師繼之。孤峰宋紹興中住持。今刊本及於明正統中簡翁禪師。則不知誰所繼輯。簡翁至今又四百餘年矣。其間住持已五六十易。山志所紀。止于清乾隆遍照禪師。以下則無紀載。明以前聯芳與山志所紀。間有異同。使年更久。益莫衷其是。前此住持。皆不顧慮及此。余常惄然憂之。因牽幹他事。不暇搜求采證。今春增訂佛祖道影將近勖事。乃始取山志與聯芳集二本參證。以別集一一正之。乾隆以前之住持。曆略折二本而增削之。庶就於簡明。乾隆以後。則本於碑記萬年簿及故老遺聞可采者紀之。其無征者。或存名而闕史。昭其實也。嗚呼。餘弱冠落采茲山。圓具以後。行腳四方。山中之事。不知經幾許滄桑。行年九十餘。始策杖還山。謬主山席。凡一切設施。悉求合先哲先賢之矩范。曰勞曰怨。所未敢辭。即此一編。亦不宜少緩者也。他日觀之。庶乎一滴之源。萬葉之本。皆了然可指也焉。

佛曆二千九百六十二年。民國廿四年乙亥端陽節。住山幻游老人虛雲識於聖箭堂。

附錄禪宗五派源流

禪宗五派。上溯始自天竺迦葉。二十八祖傳至達摩。遂稱東土初祖。又五傳而至曹溪慧能禪師。是為六祖。然單傳之說。只就衣缽授受而言。若夫傳法。西天固未可考。震旦已有分支。如牛頭融師承三祖之後。自成一家。余輯增訂佛祖道影一書。亦列其世系。六祖既止衣缽不傳。昔人記其世系。多由南嶽青原二家起。余于佛祖道影。亦依此兩家。分列其次序。惟五祖門下尚有神秀。行於北方。再傳而息。固勿論矣。六祖門下。得道者多。著名者如神會禪師。傳圓頓之宗於北方。使漸宗絕息。其功固不可沒。然再傳至圭峰。又為華嚴宗之祖師。故其世系亦無可述。今就南嶽青原兩家世系言之。青原思傳石頭遷。石頭分傳藥山儼及天皇悟。藥山傳雲岩晟。晟傳洞山良價。價傳曹山本寂。後人稱為曹洞宗。天皇悟傳龍潭信。信傳德山鑒。鑒傳雪峰存。存傳雲門文偃。是為雲門宗。存又傳玄沙備。備傳地藏琛。琛傳法眼文益。是為法眼宗。故青原之後。分為曹洞雲門法眼三宗。南嶽讓傳馬祖一。一傳百丈海。而百丈分傳溈山佑黃檗運二人。溈山靈佑傳仰山慧寂。是為溈仰宗。黃檗運傳臨濟義玄。是為臨濟宗。故南嶽之後分為溈仰臨濟二宗。此五宗派源流。餘有校正星燈集之輯述。亦曾附錄及之。

南嶽下第六十世東明旵之嗣法。有海舟永慈與海舟普慈二人。永住金陵東山。普住杭州東明。續指月錄兩存之。按天童密雲悟及錢謙益。皆為普慈立傳。稱為旵祖嗣法。宗統編年載。萬曆六年辛酉。東明旵示寂。海舟普慈嗣法。據上所記。南嶽六十一世。應定為東明普慈。臨濟一宗。本五派最盛。尚有此淆訛。曹洞宗五傳。至警祖稍息。得遠公嗣法。燈燈相續未泯。然青原下第四十五世。芙蓉楷嗣法。有祖燈大統一書。逕列鹿門覺。將丹霞淳至天童淨中間五代削去。為霖大師曾辨其謬。按宗統編年載。宋重和元年楷祖示寂。丹霞淳嗣。明年。淳示寂。真歇了嗣。其後三十有四載。了示寂。天童玨嗣。越十四年。玨示寂。雪竇鑒嗣。經五載。鑒示寂。天童淨嗣。又二年。淨示寂。鹿門覺始嗣。去楷祖示寂時。曆五十五年矣。何得竟以鹿門覺嗣芙蓉楷。顯紊世次。故余于增訂佛祖道影一書。附法系考正一文。以辨正之。

余居南華。甲戌夏。長沙郭涵齋寬慧居士。南嶽寶生長老。與九成了照首座等。相繼由大溈山來。懇請興修大溈。意以此宗居五家之長。惜乏後嗣。致祖庭息焰。現系濟宗鐘板。此次遭匪焚毀。盡為灰燼。決議改弦更張。恢復溈仰一脈。大眾以予壽高臘長。為諸山敬信。請余繼振溈仰宗。余因南華未能謝責。情不獲已。勉循記載。查此宗是露佑祖師起。四傳至芭蕉慧清。其徒繼徹起演二十字。繼字下應是妙字。順次以紹先宗。然書載宋三角志謙及興陽詞鐸二公止。一說二公為昆仲。同嗣報慈韶祖作六世。一說志謙為六世。詞鐸為七世。今因此宗傳承甚少。故雙存之。以興陽詞鐸嗣三角志謙為七世。以後已無考據。茲以詞公與餘各摘上一字。繼演五十六字。以待後賢。紹續無窮。偈曰。

詞德宣衍道大興 戒鼎馨遍五分新 慧焰彌布周沙界 香雲普蔭燦古今

慈悲濟世願無盡 光昭日月朗太清 振啟拈花宏溈上 圓相心燈永昌明

虛雲德清謹識

又余在南華。因悉雲門祖庭。香燈斷續無定。勉為興複。查此宗起于文偃祖師。十一傳至南宋末溫州光孝己庵深淨禪師止。後失典籍。原派是偃祖下八世優鴻曾演二十字。後不知誰又出二十字。古派分三。今欲重繼。不知從何字起。故惟從己庵淨公與餘各摘上一字。繼演五十六字。期之後賢。傳燈無盡。偈曰。

深演妙明耀乾坤 湛寂虛懷海印容 清淨覺圓懸智鏡 慧鑒精真道德融

慈悲喜舍昌普化 宏開拈花續傳燈 繼振雲門關一旨 惠澤蒼生法雨隆

虛雲演徹謹識

癸酉春。有明湛禪者。由長汀到南華。謂在長汀創建八寶山。志願欲紹法眼一宗。不知所由。懇授其法眼源流。因嘉其志。乃告之曰。此宗發源在金陵清涼山。早廢。茲時不易恢復。從宋元來。紹化乏後。查諸典籍。自文益祖師七傳至祥符良慶禪師止。其後無考。舊派益祖六世祖光禪師立二十字。後不知何人立四十字。雖有二派。子孫停流。鮮有繼起。又查益祖出天臺德韶國師。與清涼泰欽禪師。傳載韶欽二公下五世良慶禪師。其中秉承。有繼韶公者。有嗣欽公者。紛紜不一。有記益韶壽勝元慧良為七世。有記益欽齊照元慧良為七世。今欲繼起。艱於考證。惟有秉承韶公。續從良慶禪師與余各摘上一字。繼演五十六字。以待後賢繼續。傳之永久。偈曰。

良虛本寂體無量 法界通融廣含藏 遍印森羅圓自在 塞空情器總真常

惟斯勝德昭日月 慧燈普照洞陰陽 傳宗法眼大相義 光輝地久固天長

虛雲古岩謹識

[附記]謹案虛雲和尚出家鼓山。鼓山自明代以來。臨濟曹洞並傳。妙蓮老和尚。即以臨濟而接曹洞法脈者也。蓮老以兩宗正脈付之老人。

由臨濟至虛老人是四十三代

由曹洞至虛老人是四十七代

溈仰近百年來。無人承嗣。由寶生和尚等請虛老人嗣溈山。自山祖師下七代興陽禪師起。續承之故。

虛老人為繼溈仰第八代祖。

法眼失嗣更久。八寶山青持大師。請虛老續法眼源流。良慶禪師為七代。虛老人應繼為法眼第八代。

雲門亦久無繼嗣。偃祖下第十一世為光孝己庵。今虛老人中興雲門。應繼己庵為十二代祖。

至若聯芳集中。列虛老人為百三十代等等。系指歷代住持而言。非正脈也。合附識之。

重建福建鼓山湧泉寺回龍閣募緣啟

鼓山為閩中重鎮。而湧泉寺又若為石鼓靈秀之所寄。何以故。從來名公钜卿。騷人雅士之遊茲山者。莫不以敝寺為憩息之所。山以人而益靈。人得山而彌秀。而其間之樞鈕。寺適當之。寺有回龍閣。魚池亭。歲寒寮。遊者稱便。不意去歲九月間。旅客不慎于火。致寮閣亭榭均付焚如。設不亟謀恢復。則絡繹來遊者。不其減煞清興歟。至寺與此高閣。尤有相依之勢。蓋寺之巽方稍缺。非建崇宇。不能與右方相稱。寺之興盛。即山之興盛。亦即閩之興盛。是閩中之山川與人物。欲其珠聯璧合貫為一氣者。敝寺寮閣之重建不可緩也。又豈僅為遊人逆旅計哉。區區之見。想為諸大君子所贊許而樂助者矣。爰為序陳于大雅宏達之前。幸垂鑒焉。

民國二十四年歲次乙亥正月虛雲啟

建築鼓山寺各堂寮勝緣疏

敬啟者。老衲承乏鼓山。於茲已三年矣。竊念此千年名刹。自唐靈嶠祖。降龍開山。至後樑興聖神晏國師重興。遞代相承。列祖列宗。締造精神。於今未泯。而紹續佛祖慧命。端賴後賢。繼起有人。培植未來主法之責耳。虛雲自受事以來。竭蹶進行。雖次第興複禪堂。念佛堂。學戒堂。佛學院。延壽堂。如意寮。涅槃堂。以及各處下院。然以地方貧瘠。常住清苦。規模粗備。已大不易。今者十方禪德。來寺日多。禪房湫隘。居處難安。且禪堂位置。向與放牲園毗連。禽畜糞穢。混雜薰蒸。清修靜養。咸不合宜。今擬將此放牲園移置羅漢台以下。開闢舊址。為增拓禪堂地基之用。詢謀僉同。鹹以為允。又鼓山年來傳戒。亞堂獨缺依止之所。竊維女界二眾。參學各省皆少。叢林風規。既無聞見。塵俗習氣從何脫離。修學無地。實堪憫念。今並擬就本山平楚庵故址。在山麓接近廨院之處。建築女修院一所。俾令來山求戒。發心參學之輩。得由本山常住照應。可以安心淨修。于培植尼眾道風。不無補益。綜此二事。籌畫建築之費。計非十余萬金不辨。今擬合集善信。襄此義舉。茲值戒徒觀本贊助任勞。持疏募捐。祈諸大護法。長者居士。為法隨喜。廣為傳述。同心協力。種此福田。培此道種。成此無盡藏不可思議功德。無任頂祝企禱之至。

民國二十一年壬申虛雲啟

申書啟

屢荷眷顧殊私。未能寸答。昨過擾二刹。愧甚愧甚。即辰授衣。應阜積雪祛寒。閑道人正好翻灰撥火。想必道範彌尊。清修益茂。十方渴仰。二刹欣瞻。賀賀。但近日法門衰替。多因戒律不精。與世浮沉。大乖法體。思得一持戒頭陀。維挽振作。誠如古人所言。老死丘壑。不如領眾叢林之願。緬想師前在常住時。必欲坐破鐵壁銀山。即千駟萬鐘亦有所不顧。其志何勇猛堅固耶。今一旦住持二刹。為法門棟樑。作人天眼目。起衰救弊。力挽頹風。雖法門之慶。亦常住之光也。必須得人劻勷。隨材器使方妙。然愛眾之心不可不溥。容眾之量不可不寬。以眾人之心為心。以眾人之耳目為耳目。不可偏聽。誤信小人言語。要緊要緊。且立法貴嚴。待人宜恕。嚴則事無廢弛。恕則人能改過。不可因一言一事以棄人。用伸管見。幸為采行。法門幸甚。臨穎不勝翹盼之至。謹啟。

[附注]按申書者。申請嗣法書也。啟者。答其申請之文也。查禪宗門下。向有嗣法之習慣。如得法弟子。既為叢林住持。例向傳法之師。申請嗣法。而其師又例答允之。以書啟證明其派系之關係而已。日久弊生。十方選賢之制。變為子孫繼承。今世有所謂剃派者。不問其賢不肖。祗順人情。嗣法繼位。何殊買賣。此師所不願為者也。師未應鼓山四眾邀請之前。在昆明重建兩寺。兼任住持。迨決意往閩之時。曾召集諸護法與僧眾。欲選繼任之人。然四眾挽留甚堅,以任期未滿為詞。不肯另選。師行期已定。暫使弟子某代理其任務。乃得成行。既去。任期亦滿。諸護法者。仍請某繼任住持。某具申請嗣法書。寄至鼓山。一請再請。均未見許。致啟人疑。且亦有謀奪其位者。疑謗交興。以某之果為不肖也。然諸護法者。以師臨去時。嘗付託於某。則某為賢能。堪任住持可知矣。爭持不決。群議懇請師回滇。勉為一行。風潮寢息。乃以此書啟答之。而文內無年月。亦無地名人名。不敘嗣法之事。但誡其寬和處眾。原稿標題刪余申書啟三字。憶昔雲公再由滇回閩。從海舶過港。曾到廣州數日。此民十八年事也。此啟當作於是年。

民國十八年己巳

為六祖請賜加封諡號呈文

嘗聞崇德報功。歷代著褒揚奉祀之典。前賢往哲。盛世重追封加諡之文。故我六祖慧能禪師。生於唐代。得衣缽真傳。大顯法化。唐中宗神龍元年。遣內侍馳詔迎請不赴。惟于曹溪。(即今南華寺)闡揚心地般若法門。嗣法者四十三人。聞法而不失宗旨者。萬千之眾。其後分為五宗。曰臨濟。曰曹洞。曰溈仰。曰雲門。曰法眼。皆一脈相承。普遍南北。法眼一宗。遠傳于泰國高麗。曹洞亦盛行於日本。教化廣被。淵源深遠。古今鮮見。玄宗光天二年。六祖示寂。留肉身于曹溪。憲宗諡曰大鑒禪師。至宋朝太宗加諡曰大鑒真空禪師。仁宗加諡曰大鑒真空普覺禪師。神宗加諡曰大鑒真空普覺圓明禪師。宋以後地方有司。未為請諡。故無聞焉。然曹溪禪道愈久而彌著者也。宋儒周濂溪。參學于東林聰禪師。得心性之傳。並得竹林壽涯禪師所授易學。而二師皆淵源于曹溪。二程朱陸性理之學。又皆出於濂溪。考其法脈源流。宋明兩代言性理之學者最著。其于曹溪。則猶古之洙泗也。至於道家。如唐之呂洞賓。參學于黃龍禪師。而得悟道。元之張紫陽。得雪竇祖英禪師語錄啟發。始開妙悟。此道家猶龍一派。稱為純正者。以得聞曹溪之禪法。而中興其宗派焉。故曹溪不獨為禪門之祖庭。亦儒道兩家之大宗師也。蓋其源遠則其流長。佛教傳入中國。始于漢而盛于唐。法師如林。惟我 六祖遠紹直指單傳明心見性之宗。化行中外。朝野尊崇。得不謂一代之人傑。三教之師表耶。茲更就其與粵東文物關係論之。相傳曲江張九齡于童年時。嘗隨其家長參禮曹溪。六祖為之摩頂授記。謂此子器量不凡。他日必束帶立朝。身為大臣。曲江風度。膾炙人口。而不知已於齠齔之年。早得 祖師為之印證矣。嶺南文化落後。自 六祖得衣缽後。教化普施。從此粵人不再以獦獠見嘲于中原矣。粵東文物之盛。亦自此始。未幾而有黃巢之亂。黃巢曾率兵。取道曹溪。以不禮于祖庭。風雨晦冥。迷途失路。終日不能出山。乃懾栗禮敬。始解昏厄。後將其屯兵之營田。盡舍于南華。供奉祖庭香火。志書名其地為黃巢莊。是以魔王而轉為護法。尤為奇事。又韓愈以謗佛被貶為潮州刺史。三致書于大顛禪師。親入山敬禮。為大顛所折服。唐尚書孟簡。作韓愈別傳。記其問答之言。宋歐陽修跋其別傳。則曰。反復讀之。知大顛果非常僧也。又曰。若非深達先王之法言者。莫之能為也。大顛為曹溪第四傳弟子。其見韓愈之年已八十八歲。韓愈未至潮時。潮人早受法化久矣。後人謂潮州賴有韓愈開闢草萊。不知其功乃種因于大顛禪師也。曹溪弟子分化各方。蠻煙瘴雨之鄉。鹹沐其化。其與廣東文化關係之深。殊未易殫述。自唐迄今千有餘年。各地禪寺類多頹毀。獨曹溪一寺。(初名寶林後名南華。)巍然獨存。香火綿綿。 每年六祖誕降之期。曲江近縣善信之士。咸來晉香頂禮。絡繹於道。其德澤感人。靈顯佑世。千年如一日。政府對於蒙藏之喇嘛班禪。既嘗頒給封號矣。此固懷柔深意。若特擇其道義精純。化行中外。如六祖者。追封諡號。尤見遐邇一體。天下歸仁。或慮當茲非常時期。奚暇及此。第考唐太宗時。崇奉佛法。開元二年。詔凡兵災之處。悉建寺供佛。十五年再下詔。凡戰地皆立佛寺。至於太原舊第。亦施以奉佛。果被法鼓所震。變炎火為青蓮。梵音所聞。易苦海如甘露。此殆其所見者大。所知者深也。今歲首陪都開護國息災大悲法會。抑見弘濟萬品。典禦十方。尊崇佛法。慶洽人天。濟濟群公。共修福業。永作善緣。同心同德。護法宏教如此。理合呈請鈞府。敬祈轉呈政府主席明令頒給 六祖禪師封號。以垂久遠。光昭萬代。福蔭邦家。謹呈

代弘法寺募塑西方三聖引

聞夫唯心淨土。非土木之可成。自性彌陀。豈形像之能擬。惟由不識衣寶故爾。然而拈草成形。法華授記。優填設像。亦感殊恩。弘法寺。乃明代所建也。年深寺圮。有僧景宗者。住持多年。竭力募建大殿。內塑西方三聖。以佛切於度生。人勤於念佛故也。但以財力維艱。叩化宰官善信。發心善舍。逗針合斧。集腋攢裘。共植良因。完結勝果。更願以念佛之心塑佛。本具天真。以塑佛之念念心。自性恒在。若謂念無可念。施無可施。則山河俱是淨體。土木無非法身。其功德豈可思議哉。各請廣種福田。幸勿當面錯過。代陳數語。莫鄙豐幹。

鼓山募刊佛祖道影及三壇傳戒正範小引

蓋聞木本水源。千樣枝流是發。慎終追遠。萬世孫嗣應知。世出世間。理原一致。人子佛子。道亦相同。昔世尊遺教。謂佛在世。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戒為師。故拈花悟旨。祖祖相傳。五篇三聚。戒戒守固。皆是佛子之師也。而諸祖道影。三壇傳戒正範二書。為佛子者。其可忽乎。雲嘗檢閱舊板。諸祖道影百餘尊。甚多缺漏。乃搜集諸山所藏。幾經年月。共得四百餘像。精繪題贊。雖未大成。不無小補。又三壇正範鮮有刊本。諸方傳戒。多屬手鈔。未能普遍。魯魚亥豕。錯誤尤多。今欲以諸祖道影。及此正範。付之梨棗。以廣流傳。此虛雲寸衷。敢陳于大德長者之前。計刻二書約費千百餘元。深望 仁人君子。踴躍樂助。速成善舉。傳之永古。則佛祖深恩。不圖報而能報。戒法宏施。轉暗傳而明傳矣。是為引。

民國二十年辛未春

勸造華嚴經引

諸佛出世。無非度生。然度一時之眾生以言語。度萬劫之眾生以經書。所以有三藏十二部類。開八萬四千法門。歷來中土受持最盛者。不過法華金剛楞嚴圓覺。至於華嚴一乘之圓教。見性之秘典。以卷帙數多。流通未廣。余於雲山靜悟之餘。間覽華嚴。其玄妙非口舌所能宣。今欲與上善諸公游華藏之世界。入毗盧之性海。作真實之功德。種無上之良因。攢修華嚴大法。各各隨喜佈施。或一部半部。一函半函。一卷半卷。其功德不可以言喻也。伏冀 宰官長者。居士先生。廣植福田。同登覺路。勿藉口時艱。勿視為無益。寶山既到。切莫空回。報佛祖之深恩。植菩提之道樹。其在斯乎。是為引。

諷華嚴經遊海放生小引

自有天地而人位乎其中。有陰陽即有善惡。理也數也。理極數極。聖賢特生。扶天常。植人紀。奠地維。為之格言。皆使人為善不為惡也。但至言雖多。佛言為量。三藏至切。而華嚴尤精。曠觀宇宙一華嚴也。川岳一華嚴也。古往今來在在無非華嚴也。豎超三際。橫貫十虛。大哉華嚴。豈可心思語測哉。然極大無外。不僅羅世界之廣闊。極小無內。匪特斂一己之身心。天賴以清。地賴以寧。人賴以安。以至四生六道。靡不賴以克濟也。奈濁劫漸增。人心不古。上天譴罰。或旱潦。或饑饉。皆以災異示人。使為善不為惡也。然為善固多。而不善亦有。回心雖眾。而愚昧時聞。某寂念禪關。蒲團消人間歲月。攜杖塵表。衣缽度劫外春秋。目擊時艱。不忍聞見。于時募化十方。鳩約同志。清淨三業。披瀝一心。諷華嚴於海上。放生命於淵中。冀風調而雨順。祈歲稔以年豐。祖禰超度。眷屬泰甯。更願嗣續繁昌。祿位增榮。商者富。農者豐。處處樂春台。人人躋壽域。普照佛日。遠扇仁風。將見人心轉而天意回。劫運消而災異殄。經之利益。善之益人。詎淺鮮哉。是為引。

遊昆明湖放生小引

民國九年庚申月日。某與善信諸君游於昆明湖。藉放生以廣慈悲心焉。是日也。天朗氣清。水波不興。平湖如鏡。仰觀俯察。山川人物。乃知榆郡所以為西南都會也。台峰巍峙。鶴渚鎖流。龍池又史城之西湖也。自南而北。峰十九而溪十八。溯流而源。洲則四而島則三也。連奇峰。環玉帶。排翠闥。列畫圖者。蒼山之勝概也。回狂瀾。噴珠玉。映澄清。照明鏡者。洱水之淵渟也前臨雞足。問消息於飲光。後倚台峰。聆佛音于宗寶。左則龍華石室。右則威寶天衙。以致飛來拱瑞。天橋鎖峰。羅荃呈貢。集福排筵。一塔三塔。高聳雲間。五樓十樓。點綴湖畔。晴川溪雨。山雪海風。萬井星羅棋佈。兩關天塹雲封。盛矣哉。蒼洱為宇內之奇觀也。凝眸焉。蘋白蓼紅。參差於水面。鳧飛鷗躍。出沒乎波心。縱目焉。水連天一色。風與月雙清。一豆一觴。琴瑟笙歌。忘乎帝力。或有詞山青使。泛掉而歌。或有漁家者流。拋罾以俟。吾何意於斯乎。是遊而以放生名。意者其黿鼉乎。巨身吞舟。吾知其為介也。何得而市之。意者其蛟龍乎。能飛能潛。吾安得而目之。意者其魚鱉乎。類不同而名亦異。吾知其為鱗介。市以易之蘇而釋之者。何也。大不過數斤。細不加權秤。其為物微。其為命多。一錢可活數命。百錢可贖萬千。勿以其為物而可輕也。勿以為數多而可忽也。吾安得盡水族而放之。其力有能有不能。吾亦竭其力之可能而已。嗟乎。吾何幸而遊也。生何幸而放也。昔孔子釣而不網。寓仁於取也。予遊焉而放。擴慈於心也。雖釣與放不同。而仁與慈曷異乎。蓋嘗觀之流水長者矣。以象載水而活魚。永明竊錢以活物。自顏魯公而至雲棲。昭昭耳目。仁人君子履行而獲感應者多矣。嗟乎。遊有道焉。游於身者江湖。游于心者道義。子知吾之遊乎。雖終日遊焉可也。

佛法省要序

諸家聖賢立言。繁如恒星。其主旨無非利生。然流行之有通塞。弘化之有廣狹。全在義之淺深。益之大小。又如湖海廣狹之不同耳。季同王居士發菩提心。述佛法省要。標名為唯一真理宗教。世界和平保障。意蓋謂於今瘡痍滿目。皆因眾生不識真理。述妄為真。釀成惡業。今欲免脫劫難。非洞明真偽。徹證真理。別無妙術。故特揀百家之言。實無有逾佛者。夫惟佛表顯聖凡不二。慈悲普遍。妙化三乘。天堂地獄苦樂情亡。乃至一切眾生皆我父母。冤親平等。如是以觀。佛實如日光之普照。海涵之無涯。舉世果能家家信受。人人奉行。何處更有惡劫來臨。奈鮮信行。招來自作自受之報。佛說為可憐憫者。悲哉。夫佛典廣有三藏。不下萬餘部。自非久習不可。一時初學難以入門。故王居士特會綱要。問序于餘。雲困老病。耳目失用。加之力弱。搦管無能。對於諸方函件。早經謝絕。今因居士著述。不遠由滇寄來。恐阻居士之大心。聊贅數言。以應悲願。普勸天下萬世眾生嗣後勿再造殺因。庶免召殺機果報。即古德雲。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天下太平矣。豈不樂哉。至末段述祖師機緣。功行明心。所說不虛。依此行持。得大法益。證者知焉。是為序。

民國三十一年歲次任午曹溪南華祖庭幻遊虛雲

重刊三壇傳戒儀範後跋

法運秋晚。魔強難支。戒行不嚴。道風不振。察其原因。蓋由濫設戒壇之過咎。病弊叢生。慧命絲懸。危如累卵。縱有一二以傳戒名者。至其半滿時機。止作不審忖思。一味執我人牛跡之見。如近某法師與天津徐某居士書稱。律可方便。佛前受戒。不必壇儀。謂今佛法概被叢林抹殺。按不假壇規之說。本出梵網經雲。千里內無授戒師。可於佛前自誓受戒。或七日至一年。要見好相若無好相。不得戒。法師前受戒。不必好相。即得戒故。六祖古佛再來。尚須領戒于法性智光律師。況於他人乎。佛命近執尊者制壇。宣祖宏闡。今人不明祖祖相承之婆心。藏有明文。不肯信任。妄矯私意。信筆雌黃。沆瀣一氣。各相默許。豈免自瞎瞎人哉。既稱知識。身負其責。尚輕忽如是。余諸冒名師德。安有不作獅蟲者耶。屢見諸方傳戒之處。雖遞年照列。三五十日者。實則先聖授受之美範。早已廢盡。更有招貼四布。煽誘蠱惑。買賣戒師。不尊壇處。即淫祠神社。血食宰牲之區。妄作戒壇。十師數目證成足否。于主法師不知死活。或無僧行。結期或七日三日。乃至一日三壇俱畢。至於說戒不分僧尼。緇白混雜。甚或賣牒於四眾。捏名寄戒。不知律儀為何事。將佛無上妙法。變為鴆蠱惡毒。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寧不悲夫。至若新戒。雖屬不知究竟。不思我之出家。原為生死。今欲何圖。豈可不擇清濁。貪圖方便。或聞成就衣具。如蠅集腥臭。吞餌上鉤。彼此迷惑。竊名網利。相襲如貿易。如兒戲。本是清淨佛土。翻為地獄深坑。聞見所及。誰不痛心。誠如經雲。猶三百矛刺心者也。雲逢斯末季。障深慧淺。豈敢饒舌。由於昔年馳驅中外。曆皖豫魯晉。陝甘川藏。滇黔閩浙粵桂。親所經過之實在情弊。目擊心傷。不得已略舉一二。用曉同志。供諸來賢。自今以往。祈當世知識。諸山長老。共振嘉猷。同瞻佛日。開諸冥暗。勿複以世尊大法。草率相傳。稗販苟且。貽誤初心。斷人慧命。庶足以補過去之漏。匡未來戒法之疏。幸甚幸甚。

民國二十三年歲次甲戌安居日 幻遊比丘虛雲識於聖箭堂

滇南大雞足山缽盂峰勒賜護國祝聖禪寺同戒錄序

蓋聞慈尊設化。循順機宜。妙演三乘。盡該三學。欲冀正法恒遠。舍戒律則無所依。定慧雙嚴。匪僧伽而莫能立。是故波羅提木叉。為眾善之洪機。群靈之所依怙者也。故我迦葉尊者。湣濟末來。親受遺囑。嚴淨毗尼。佛贊第一。法流震旦。三學互輝。六和安靜。世出世法。無越梵網。諸祖授受。悉以毗尼。至唐道宣律師。宏興戒學。海內緇侶。悉依其模範。遂稱南山宗焉。自是繼承不絕。分燈天下。拯拔諸有。所以楞嚴經雲。一切世間。諸修學人。若不持戒。出三界者。無有是處。嗚呼。同滯末流。去聖時遠。情多懈怠。難證聖因。餘自鼓山行腳。雲水諸方。自顧不才。潛身秦嶺。藏跡未密。又離蘭若。馳謁鼻祖。於清光緒三十年甲辰歲。至雞峰。幸遇臘德紳耆等。請余于石鐘梵刹傳戒講經。再三難辭。勉受眾請。至乙巳戒場會畢。更蒙諸山長老。以缽盂院古名迎祥寺者。命雲支撐。奈寺院頹敗。以募修故。遠馳海外。又於丙午春。詣京祝壽。蒙贈額曰護國祝聖禪寺。欽賜龍藏衣缽。迎經回山。遵敕修建戒壇。虛雲謬承恩寵。薄德鮮慧。何能堪任。幸逢規範有在。敢不勉力遵奉律制。開壇演戒。伏願佛日重輝。*輪常轉。汝諸佛子。既已發心。乞獲戒珠。自今已往。仰體聖恩。崇隆正法。克盡真乘。俾聖教昌明。均沾福慧。上報四恩。下益群品。汝等得戒和尚。梵語鄔波陀耶。此雲力生。成三乘道力。生五分法身。羯磨師滌除惑業。成就莊嚴。教授師訓誨規模。整肅威儀。尊證師舉檢七非。圓成三聚。白四羯磨。諸師印可。得成比丘。比丘者。華言乞士。為乞內外法喜。滋養身心。至大覺岸。皆從壇上諸師。獲證道體。恩莫大焉。每逢戒師節臘。當虔焚獻遙禮。須知眾師有生長聖胎之厚德。庶不負國恩擁護之深意。雲爾。

宣統三年歲次辛亥四月佛誕日石鼓四十七世頭陀德清虛雲謹識

[附錄]雲貴總督李經羲撰同戒錄序

蓋聞先聖留跡。每於名山洞府標幟為古。利益群生。餘閱釋典所載。雞山乃迦葉守衣入定道場。名著寰區。心向已久。惜未得親歷其境以為憾。後奉命來滇。榮經兩任。每閱滇志及遊山記。並贊此山為全滇形勝之區。而此山當中有缽盂峰。形勢圓秀。尤為靈貺所鐘。則昔傳迦葉至恬缽信不謬也。前人於此創大招提。名曰迎祥寺。俗呼缽盂庵。已久歷年所。幾于無人振起。今幸余於光緒三十二年丙午冬。接奉上諭。有大沙門虛雲。道業孤高。振錫各國。由東洋回北闕。請龍藏全部。賜額護國祝聖禪寺。及光明如來鎮山寶印。鑾駕衣缽。回山傳戒。地方官紳。均悉崇護。今學部葉公。太守陳公。各贈碑序。均稱以地靈則人傑。茲山茲寺。靈氣久毓。故高僧代興。而龍光寵錫。佛國增輝。實近代所稀有也。自今已往。虛雲法師于祝聖道場。開壇演戒。將見法從緣起。道以人宏。凡諸末學。各亦盡心。精持梵戒。使如來宏通大教。明燭於世。人人知所率由。實為慶倖。余于戒律雖未諳習。然略聞戒有輕重。法有開遮。能達心乃無體之體。斯持戒於不持之持。所謂塵垢盡除光始現。心法雙忘性即真。則如來之金剛寶戒。即自性之金剛寶覺也。餘雖未能親至名山。獲登講席。然千里之外。贊以片言。與名山諸上座。結一段文字因緣。庶不負虛雲大法師苦心大力。而國恩佛法當與此山此寺。永垂不朽雲。

雲貴總督臣李經羲拜撰

滇湖碧雞山華亭峰靖國雲棲寺同戒錄序

......(上略)余於光緒壬寅循藏至滇。守死關於興福。甲辰謁鼻祖到雞峰。被請於榆之三塔。講法華。至石鐘演木叉戒。承眾檀那推主缽盂峰。馳驅中外。重新故址。於丙午春。恭趨北闕。蒙賜護國祝聖之額。及龍藏鑾印紫衣缽杖等。奉旨回山。遵敕修建戒壇。以挽頹風。值共和成立。設佛教會以應時機。蒙孫袁二總統。及滇督蔡任。照歷朝尊崇聖教。各贈匾額。命宏戒法。于庚申歲。屢奉督軍唐。暨各長官令來省。命修建水陸道場。蒙允赦獄拯饑。提倡慈善。齋事既畢。本欲遂雲水初心。嗣因唐帥與各長官。重興此山名靖國雲棲禪寺。堅請住持。以保古跡。屢辭未獲。勉承其意。然滇之名勝雖多。惟碧雞金馬為冠。文獻足征。至元時。有鉉峰禪師。傳中峰國師嫡脈。于斯結茅。名曰華亭。明有禪師相晟者。請額名圓覺。清代以來。雖略修繕。但疊遭兵燹。久成荒塢。至雲來日。清風兩袖。一缽虛懸。若畏怯不前。恐辜檀越信念。由是勉力。仿效祝聖舊約。遵奉律制。開壇演戒。願冀佛日重輝。汝諸佛子。既已發心。乞獲戒珠。自今已往。仰體國仁。崇隆正法。克盡真乘。俾聖教以昌明。均沾福慧。上報四恩。下益群品。汝等得戒和尚。梵語鄔波陀耶。此雲力生。成三乘道力。生五分法身。(下略)云云

民國十年辛酉四月 佛誕日石鼓四十七世頭陀德清虛雲謹識

[附錄]靖國雲棲禪寺同戒錄序

戒可傳乎。則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從何處開。複從何止。戒無可傳乎。則刹那一念。因果昭然。持之便登彼岸。犯之則入無間。此波羅提木叉。所以佛佛相傳也。予少受儒書。每喜誦王陽明天泉橋四句教法。後得泛覽六祖壇經。及古祖師語錄。益恍然悟善惡之本。與宗律之趣。戊午夏。迭丁先王母與先父之憂。喪中煢煢。頓念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之語。適幕友王竹村君。省親歸省。為予道雞足祝聖戒壇之勝。及虛雲上人之行。己未七月。因追悼陣亡官兵。並超薦歷代先亡。乃延上人來省講經。主齋醮事。事竣。請上人駐錫西山華亭。為十方雲水。開建禪席。上人許之。將于辛酉起。每逢春季。宏傳戒法。振正僧規。囑序於予。予識上人久矣。然聞其妙悟秦嶺以來。所至東海南洋諸邦。道俗鹹仰。複宣法于暹羅王宮。道感乎清帝闕下。敬禮有加。法物屢賜。意上人之定行內秘。慧光外朗。止觀雙嚴。無假律儀。而上人必兢兢於傳戒者何哉。則以去聖時遙。人根陋劣。若不持戒。欲出三界。無有是處。況內之則緇流慳文字之緣。外之則白衣盡名相之事。求其止作一乘律儀。心念准乎軌範者。蓋戛戛乎其難得。嗚呼。僧敗法末。儀錶且疏。世衰道微。矩矱難得。深悲人天之多放逸。而服上人之專宏戒律者。其用意為不可及。故樂為戒錄之序。而願同戒者之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則豈獨上人之惠。蓋諸佛之本意也。若夫華亭一寺。建始於元。賜名於明。鉉峰禪師因感夢而倡建。相晟綱司得黎都監沐國公諸巨公之提倡而重興。中經鏡清普照諸師。興廢迭更。至於今則斷瓦頹垣。棲禪無所矣。然其地背山臨海。實足以安身發慧。歷代產名僧。若通禪師之高僧傳。最近岩棲之詩塚。蓋彰彰可考者。上人者。其諸師之乘願再來乎。愧予軍書旁午。不能從上人遊。而連年用兵。抒軸告空。僅稍發帑。為上人助。聊弁數語。以志吾歉。而表上人之功。異日者。戒香普薰。若雲滿太虛。以成華藏世界。則上人之功益著。而予之所日夕默禱者。因重題其寺曰。靖國雲棲寺。徇上人之意也。

民國九年庚申冬十月靖國聯軍總司令官會澤唐繼堯撰

[附錄]靖國雲棲禪寺同戒錄序

戒如大明珠。能消長夜暗。戒如真寶鏡。照法盡無遺。離世速成佛。惟此法為最。此彌勒菩薩語也。昔者釋尊將滅度。阿難請問。如來滅後。以何為師。佛告之言。若我滅後。以戒為師。等與如來在世無異。嗚呼。戒之貴也。瓔珞經雲。又複法師。能於一切國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薩戒者。是法師其功德勝造八萬四千塔。況複二人三人乃至百千。其福果不可稱量。嗚呼。倡戒者之又足貴也。雖然難言之矣。方真諦三藏之初來此土也。擬將菩薩律藏來。後於南海上船。船便欲沒。省去餘物。舟仍不起。及去律本。船乃得進。真諦歎曰。菩薩戒律。漢土無緣。深可悲也。後沙門法進等。投誠禮禱。夢感彌勒菩薩親與授記。自夢覺誦出別行地持戒本。與曇無讖三藏校之悉合。大秦姚興宏始二年。西域三藏法師鳩摩羅什來。誦出梵網菩薩心地法門。此土乃得戒學。吾滇古稱西域國土。代諸先德。當不至受此厄難。即唐宋時間。梵刹叢林彌望皆是。或亦易沾戒法。明清以後。遞降寖衰。今有虛雲上人者。楚產也。本世家子。自少出家。行頭陀行。曆征靈感。後於終南深入禪定。徹悟自心。光緒季年來禮雞足。見梵宇傾頹。釋子廢惰。惻然憫之。乃乞缽盂庵舊址。結茅棲身。旋赴京請經。時清帝命稽典冊。以明時雞足最盛。頒藏三次。至清請經則自虛雲始。又以上人戒行威儀。迥超凡表。乃頒賜龍藏。玉印儀杖衣缽。並頒敕賜十方護國祝聖禪寺匾額。敕守臣李經羲保護。優禮有加。自是以來。上人于祝聖禪寺。每歲傳戒說法度生。去年秋會澤唐公。以滇省連年興師。死傷甚眾。欲追悼之。乃請上人來省。建水陸齋醮事竣。複延往西山華亭。開十方叢林。更名為靖國雲棲禪寺。今年春三月。上人將開戒於雲棲。囑序於予。予惟戒法之興。不獨有益於緇流也。且亦有益於俗眾。凡今之人。一語言一動作。一思想一合念。無不挾貪嗔癡三業以俱來。救此貪嗔癡者。其不可以貪嗔癡救之歟其當以清淨慈悲救之歟。嗚呼。吾讀其文。何其言之深切也。雖然近時求佛法者亦夥矣。上焉者以佛學為哲學。求名相之淵深。中焉者。以佛學為文學。求文字之廣博。下焉者。則香花香飯以作佛事。禮禱在口。禍福迷心。比比皆是。求其自作身心性命之薰修。他作世道人心之救正者。渺不可得。佛學昌矣。國事如故。人心如故。何哉何哉。則戒學之不昌。戒學之不昌。則戒師之難得。戒師者。梵語阿闍黎。此雲軌范師。謂其戒行可師。禪定可師。智慧可師。絕非泛泛緇流可以語此。虛雲上人。甫來時道行內秘。聲譽不興。惟吾師石禪老人游雞足山歸。嘗亟稱之。民國初元。上人來省倡佛教會。始得常相過從。至去年來。又數與上人會於省。至是緣益深。交益久。欽重上人之清修梵行。而歎吾師亟稱之者。為不謬矣。今上人宏開覺路。續此戒燈。使社會人心徐資涵育。或者教育所不及之地。宗教當能補救之。故予樂為之詞。予久墮世網。於佛學未有所得。而孱病頻年。飽經憂患。亦欲屏百事而從之遊也。

民國十年三月 雲南省長周鐘嶽謹述

[附錄]滇省碧雞山華亭寺同戒錄序

碧雞山為滇會勝地。其得名自漢祀碧雞之神始。山有華亭寺。則元僧鉉峰實創建焉。年久傾圮。清康熙間重修。咸豐間複毀於兵燹。光緒九年重修。蒼岩環抱。林木幽深。下瞰昆池。一碧萬頃。予每遊其間。徘徊瞻顧。意必有高僧。如慧遠道生輩說法談禪開人覺悟者。而未之見也。庚申冬。虛雲法師應當道請。自雞足山來駐錫於此。予久耳法師名。遂隨喜送之入山。接其議論。望其顏色。深遠靜穆。使人意消。予於佛學涉獵甚淺。私心竊喜淨土一門。方便修持。效果極大。法師聞而印之。一日枉過。贈以佛像佛書。為予說淨修之法。予以法師之不我棄也。益決其精進之志。法師又約予住華亭寺。續開蓮社。予固願為劉遺民者。早晚當踐此約也。法師將以辛酉三月開壇傳戒。囑予為同戒錄序。予惟佛學以戒定慧三字扼其要。戒律不嚴。則禪心不定。禪心不定。則智慧不生。欲智慧到彼岸者。必自持戒始。法師于光緒丙午。曾謁闕蒙賜龍藏衣缽。並護國祝聖禪寺額。回雞足山拓寶刹啟戒場。信從者甚眾。雞足為迦葉入定之所。厥後名僧無慮數十。然如法師之大振宗風者。何可多得。今又演戒于華亭。華亭在省會之地。四方聞風。奔走而來受戒者。當倍蓗於雞足。戒學盛興。既有以拔眾生出三界。而人傑地靈。茲山亦因以生色焉。故樂為之序。他日蓮社宏開。予更將濡筆讚揚淨業。而續晉人高賢之傳矣。

民國十年辛酉二月朔昆明陳困叟謹撰

敕賜鼓山白雲峰湧泉禪寺同戒錄序

嘗聞渡海須憑筏。到岸不須舟。蓋眾生心。因地具足佛果。為拯迷故。特開方便。從一實相。權說三學。廣及恒沙法門。皆不出乎此也。法華雲。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當作佛。故知法雖寂滅。必須行于有作有為之戒。而趣於無作本有之無上菩提而後已。則上根利智。一言之下。悟得戒相如空。當體無作。何有持犯之名言哉。獨是惑業苦三。如海無涯。若無戒航。將安渡越而諸佛大悲。如月印水。數數示生。無有窮已。我釋迦世尊於菩提場。示成正覺。先開心地。以拯迷流。欲令一切眾生。咸知本源。自性清淨。但以權小不任。曲隱尊特。脫珍著弊。俯應群蒙。保證解脫。因緣制戒。其為利也溥矣。故優波離尊者。湣念來今。嚴淨毗尼。親承佛贊。獨標第一。外現內秘。其實一乘。迄于唐之道宣律師。宏興戒學。海內悉遵。嗣續不絕。分燈寰宇。拯拔諸有。其惟南山宗乎。所以楞嚴經雲。一切世間。諸修學人。若不持戒。出三界者。無有是處。嗚呼。同滯末流。去聖時遙。佛法生疏。人多懈怠。雖有智者。其如澎湃何。虛雲薙戒茲山。勉身以道。潛跡秦嶺。

冀極心宗。旋以慕訪聖跡。於光緒壬寅。循藏至滇。掩關於昆湖興福。甲辰謁鼻祖于雞峰。經榆城。僧俗請講法華於三塔寺。時雞足戒法音沈響寂。複請余于石鐘寺。傳演木叉。戒期圓滿。承眾推舉缽盂峰。勉為之事。馳驅中外。募緣重辟故址。丙午春恭趨北闕。蒙賜護國祝聖之額。及龍藏鑾印紫衣缽杖各法物回山。遵建戒壇。期振頹風。值共和成立。倡設佛教會以應時機。蒙孫袁二總統。及滇督蔡鍔。仍照前朝尊重教。各贈匾額。命弘戒法。庚申歲。受唐省長繼堯之聘。主修水陸。荷蒙依佛等慈。赦囚拯饑。事畢欲隱。複請餘主持雲棲。緣弗能屏。己巳夏以塑像因緣。遊化滬上。歸山掃塔。為眾講經。奈因前住持。達公和尚歸西。首眾連袂到滬。請餘維持。而海軍部長兼閩省主席楊幼京先生。前主席方聲濤先生。率同官紳。亦極敦促主持。責以興利除弊。弘隆正法。緣熟若此。誼弗辭焉。查本寺自聖晏國師開山以來。緒衍無替。迄宋成平二年。敕賜白雲峰湧泉寺。詔建戒壇。延及明末。永覺賢祖秉戒蓮池。大弘法化。丕振宗風。時號傑出。迨清季。先戒和尚妙蓮老人。中興本寺。全山煥然復興。漳郡南山寺。檳嶼極樂寺。兩頒龍藏。化洽一時。然以人根昧劣。未能祖率。雖奉旨傳戒。八日即完三壇。法體如是。固無增減。而懸揣老人未嘗不無慨歎焉。矧五夏專律。猶有未逮。數日三壇。豈範來學。今特商同大眾。改為五旬。庶幾依法羯磨。方堪授受。仍遵舊例。開壇演戒。願冀佛日重輝。*輪常轉。汝諸佛子。既已發心。乞授具戒。果能圓信圓持。則戒體具足無餘矣。自今以往。仰體國恩。崇隆正法。克盡其能。務俾聖教昌明。均沾福慧。上報四恩。下益群品。惟壇儀既觀。名相須識。汝等戒和尚。梵語鄔波陀耶。此雲力生。謂成三乘道力。生五分法身也。羯磨師滌除惑業。成就莊嚴。教授師訓誨規模。整肅威儀。尊證師舉檢七非。圓成三聚。白四羯磨。諸師印可。得為比丘。比丘者。華言乞士。謂乞內外法喜。資養身心。至大覺岸。皆從壇上諸師。獲全道體。恩莫大焉。每逢戒師節臘。當虔焚香遙禮。以報生長聖胎之厚德。以不負國恩擁護之深意。各人出家之本願雲爾。

民國十九年庚午 佛誕日司律四十七世頭陀古岩虛雲述於鼓山聖箭堂

南華寺同戒錄序

末法既敝。毗尼久衰。不獨新進四眾。不知戒律為何物。即當世之號稱善知識者。亦多言而不行。行且不密。坐使世尊宏法範世之悲願。古德高賢闡教度人之苦心。如崦嵫落日。不絕如縷。雲投足桑門。棲影佛域。歲月電逝。倏七十餘年。既道業之無成。又行持之多缺。在山門為贅人。在佛祖為不肖。每念及此。如矛刺心。往歲粵中仁士。謬采虛聲。迎來南華。付以重任。嗟乎。六祖示寂。至今垂千三百年。五葉雲礽。遍於震旦。何曹溪源頭反塞而不流。南華門庭傾而不振。追溯其故。皆往昔之人不審毗尼。一往放逸。有以致之。使悉能嚴淨戒律。仰體祖意。則何至有今日乎。竊南華之衰。不自今始。憨祖當日。中興錄已慨乎言之。矧雲去憨祖日遠。才力更遜。侈言重興。難於往日。本年冬複經四眾請求。結壇說戒。道德才位。俱屬忝竊。第為道場。及晚近法門計。亦不容峻辭。於是於十月朔始。至十一月終。五十餘日之中。日與求戒弟子。切磋開導。盡雲所知。而領導諸師。啟發備至。願戒弟子輩。今而後時日凜若在壇。持之終形壽。如居浮囊。而渡瀛渤。則定慧因之日增。法門因之日盛。雲老矣。願若輩念如來慧命所寄之戒法。祖師形神所棲之道場。勉之毋或忘焉。

民國二十四年乙亥 無量壽佛誕日南華司律沙門虛雲序于信具樓

[附錄]南華寺同戒錄序

佛教入中國垂二千餘年。其為教之經典法規。禮儀戒律。久已深入人心。與中國原有儒道兩教融合貫通。因為國民信仰。思想之支柱。是故歷代佛法之盛衰興替。與國政之治亂得失。饒有關係。此凡稍治國史者能言之。晚近佛法衰微。吾粵特甚。僧規不整。尼行不修。木腐蟲生。叢林制毀。於是民間對於佛法之信仰。失其重心。世道人心。遂多缺憾。政府於宗教一律保護。人民信仰之自由。尤不願輕加抑制。顧為風化治安。杜漸防微起見。僧尼細行。有為成法清規所不許者。自不得不以干涉為保護。藉正歧趨。其有真實修行。精嚴戒律者。則有護持而無抑制。此為吾粵四眾所共明者也。惟是宗教之事。何等莊嚴。立於主持地位者。教中弱點。倘不急起自謀改善。以一定規制。約束信眾。則宗門多事。信仰奚存。此其關係於僧尼善信者為輕。而關係整個社會者為重。故就吾粵今日論。欲求復興佛法。將舍提倡戒律。末由挽救。良以戒律不講。則善信無從整齊。僧伽無從糾正。叢林之制。固難複起。佛法亦正未易重光也。今虛雲和尚以僧界大德。來主南華。第一事即注重傳戒。可謂老眼無花。知所務矣。濟棠治軍理政于南服。敬恭桑梓。想望升平。對茲稀有盛事。敢不竭其誠懇。為吾粵三千萬喁喁望治之父老昆弟諸姑姊妹。禱祝和平。祈求康樂。爰為敘其緣起如左。

廣東綏靖主任陳濟棠撰

[附錄]南華同戒錄序

曹溪至智藥而始著。南華至盧祖而法傳。由是道被大千。宗流五派。*輪常轉。法席常溫。洙泗禪林。相沿一脈。雖令韜法師以後。寂寂罕聞。曆五代迄宋垂數百年。始見重辯禪師一轟毒鼓。遞明憨山禪師繼起。重振南宗。一時海內弁冕。皆以導揚佛法為己任。厥後智丙寶緣朝宗大休。法法相承。心心密付。距憨師七十餘載。又有雪樵為之闡揚。二百年來。雖不乏人相繼。然傳授持之舉。未有如今日虛老和尚之盛者也。虛老和尚為嚴淨毗尼。宏範三界之大德。悲晚近佛法之衰微。湣吾粵僧伽之蒙謗。掬湧泉法水。甘露遙頒。振曹洞宗風。梵蓮重茁。徇廣州佛教居士林之請。傳四眾大戒。俾三學圓成於刹那。三昧之中。示劫海菩提之業。誠以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故佛子聞虛老卓錫南華。已種求戒因矣。大道之門。尚無拙工。況天人師乎。戒如寶鏡。照法無遺。持此寶鏡。誰願失墜。憨師當日寄示禪堂弟子。亦殷殷以佛言。尊重波羅提木叉。蓋能守戒。雖千裏外如在左右。若不奉戒。對面猶千里。虛老法號原與憨師吻合。蓋大權菩薩。乘願再來。求戒諸子。想已共體前旨矣。漢魂曩以綏靖是邦。瞻依梵宇。感傳燈之席黯。承法駕以垂光。大覺門開。永留廣蔭。華嚴會啟。同證前因。漢魂方以典軍北鄙之身。又拜綏靖東區之命。未遑參學。總覺緣慳。惟一瓣心香。五塵俱淨。是則漢魂得序斯錄與有光也。

廣東省東區綏靖委員李漢魂序

雲門山大覺禪寺同戒錄序

正遍知之垂化。真霖雨於蒼生。慈悲等應。甘苦鹹沾。法門宏開。三根普利。真如妙體。本無言說。覺海波騰。非航莫渡。勞我覺皇。興慈運悲。無說中顯說。無修中說修。權開方便。巧運悲懷。應病施方。無藥優劣。對症者良。法門無量。, 透機者當。先唱梵網。持此戒者。如暗遇明。如貧得寶。如病得瘥。如囚出獄。如遠行得歸。離世速成佛。惟此法為最。佛言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楞嚴謂三決定義。成無漏學。四種明誨。讚揚毗尼。一切世人。若不持戒出三界者。無有是處。四分律謂此經久住世。佛法得熾盛。若不持此戒。世間皆暗冥。直至金河顧命。以波羅提木叉為師。故知一代時教。總以戒為入道之本。成佛作祖之基礎也。勿輕小罪以為無殃。刹那造罪。殃墮無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一息不來。便是來生。既為佛子。須知戒之妙義。造律儀之淵深。三聚五篇之半滿。性遮互環之重輕。法體行相之幽玄。若不明晰。受之何益。法者。佛為羅羅初制十支淨戒。二十四門儀則。十二年中。為無事比丘制二百五十學處。及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並一切隨律威儀三千。八萬無量細行是也。體者。即臨壇時。十師座前。正受戒時。運想一切塵境。亦是得戒之因。念念不忘。時刻守護。以戒為能依。心為所依。心法和合。名為戒體也。行者。即依所受之戒體。二六時中。或讀或誦。或禮懺安禪。不越毗尼而行。名為戒行也。相者。佛制二百五十具戒。一百八十四種羯磨。一一戒相中。輕重開遮。成壞兩緣。此即法相也。一切善業等事。如法當行不行。此名止犯。如法當行即行。此名作持。若一切惡業等事。不當行而行。此名作犯。若不當行即不行。此名止持。若罔知止犯作持。則開遮全晦。故律制比丘。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後。方可聽教參禪。如能依教奉行。守持無染。可名真淨道器。稍有違犯。則失僧儀。故雲護戒如護浮囊。不可破裂。否則喪身失命。被煩惱羅刹所吞矣。而今去聖時遙。人心澆漓。甘墮沉淪。藐視律儀。妄言解脫。著如來衣。甘作獅蟲。毀詈指責。能不痛心哉。欲求菩薩淨戒。作將來眼。宜須慎重遵行。各處傳戒者眾。未審以何為懷。徒盜其虛名。不慮其後患。求戒者多。守戒者少。若賊香疤作飯票用。哀哉哀哉。結果二俱失益。盜名者自誤誤人。賊法者不但不明法體行相之義。究不知出家為何。以此盲盲相牽。把茲無上妙法。變成砒鴆惡毒。世譏寄生草。蛀米蟲。良深慨歎。冀諸來學。仰體佛祖弘規。勿忘諸師訓誨。造成法門棟樑。庶使人天有歸矣。本山是偃祖首創。闡拈花旨。妙衍嘉猷。糊餅暢明。向上一字。顯露真機。道震寰區。龍天擁護。王臣欽崇。化超群表。世稱雲門宗。自元以後。信根薄弱。淳風寖息。嘉音停響。整理乏人。遂成荒塢。真身雖存。知者渺矣。雲因重修南華。追慕靈樹遺蹤。探悉乳源有肉身。躬親訪覲。得瞻真容及南漢禦碑。始悉為雲門啟源道場。禮畢旋南華。即向當道宣佈。請其保護。蒙李公任潮。李公伯豪等發起重興。令雲主其寺。義不容辭。雖勉負責。即於癸未歲。臘月十日就事。鞠躬盡瘁。八易寒暑。略獲端緒。金容完成。擬設祈禱世界和平法會。恭奉聖像升座。以酬檀那莊修善願功德。不料好事難成。無故罹難。使事擱置。直至炎暑。請求戒者。懇請以路遠跋涉為念。請施方便。傳受戒法。情不得已。憫彼哀誠。遵佛儀範。循序授之。戒雖頓受。各須克志薰修。從今已往。仰體國恩。崇隆佛法。俾正法流通。均沾福慧。上報四恩。下濟三有。庶不負如來悲願救世之至意雲爾。

歲次辛卯六月 幻遊比丘虛雲序於雲門丈室

高鶴年恒松居士游山記敍

昔世尊禮塔。善財南詢。垂范河沙。後昆以軌。法至華夏。四山五嶽。雞足天臺。勝境名藍。在處恒有。凡所參謁。或為宏法。或為結緣。或求懺悔。或祈疑難。利己益他。各乘其願。總皆不出引人入勝。古聖先賢。四方雲水。趙州行腳。三登九到。事昭日月。豈在枚舉。不過聊敘前賢。以啟後進。凡奉佛者。孰不銘心哉。因有鶴年高居士者。為道心殷。不辭勞瘁。跋涉山川。足跡天涯。遍尋聖跡。或禮名山而修懺悔。或訪知識而決疑問。或住蘭若而行佛事。或隨大眾而結良緣。任處優遊。真正解脫。實為難得。茲因滬上從佛諸賢。欽居士風。令敘曆覽各處名勝。集為遊記。啟發往事。問序於予。予自光緒二十二年。識居士于金山。次於秦之終南。及滇之雞足。今偶遇於滬。間數十年。瞻其道貌。始終不異。卓卓可風。誠為可仰。故爾聊弁數言。遺諸來者。用昭事實雲爾。

偈 曰

游山游海游江湖 遊盡江湖一物無 兩袖清風誰著價 滿懷明月自歌呼

獰龍望釣徐衝浪 彩鳳瞻羅欲下梧 石頭路滑蒼天也 吸盡西江笑野狐

芒鞋走遍天涯 不落有家無家 處處澄潭古月 時時覺地仙花

琴彈無字之曲 步踏白牛之車 隨緣無遮淨界 在處出水蓮花

星洲居士林特刊序

己亥六月。轉道弟子廣義以書來。言星洲佛教居士林。將舉行廿五周年紀念。乞雲一言。雲老且病。境緣身心。均不堪任。第念居士林。為轉道法師暨李居士俊承創建。轉道曩與予有同參因緣。李居士夙有組護法團之弘願。而星洲居士林。經二十五年之發揚光大。以有今日。雲又烏得無一言哉。夫佛本無言。言即乖道。而何以三藏十二部靈文。光涵宇宙。即千七則公案。亦信古傳今。不過欲因其顯道耳。今之學者。只欲多知多見。轉為法縛。昔臨濟祖師于三頓棒後。始說出佛法無多子。何以無多子。只明白見此心性而已。無多子一言。歷盡甘苦之言也。雲今亦以無多子貢獻諸君。試看諸經中。如心經。觀自在。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楞嚴經。歇即菩提。圓覺經。諸幻皆滅。非幻不滅。彌陀經。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擇一二句。或於公案中取一則。精研覃思。於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貫通。道在是矣。四大海水。皆同此味。一滴淨蜜。中邊皆甜。願與諸君子共之。今星洲居士林創建曆二十五年矣。回溯此二十五年間。轉道法師與俊承居士。幾曆辛勞。乃能轉*輪於異域。流芳譽于南州。立卓然不拔之基。樹千秋不朽之業。二十五年光陰。豈易易哉。東坡句雲。居士居士。莫忘小橋流水。

亳園集序

丙戌夏以粵省當局。為求減國民浩劫。舉辦祈福消災薦靈法事。邀雲到穗。籌酌一切。是時雲因幻質欠寧。適湯雪筠居士。亳園集稿成。囑雲寓目並為之敘。自慚文字緣薄。加之老眼昏花。勉強披閱。歎為稀有。何也。如來不揚化。世間皆暗暝。佛日既普照。幽暗悉光明。故佛以大事降世。為度眾生。演妙法音。欲令蒼生。鹹出苦輪。同登智地。如霈霖彌布。草木蒙潤。無如世變日亟。法道垂秋。于大覺正道。怨謗迷信。匡扶挽救。有賴諸賢。居士深鑒於此。發菩薩心。成此著述。標曰亳園集。志期普利。其功德不可思議也。

劫外餘音序

嗟乎。世衰道微。唯物是尚。三毒橫流。五欲狂熾。佛言末劫。此其時歟。欲拯救之。端賴宗教。宗教者。所以導引人心。趨於至善。足以移風易俗。補政治之不周。其宜提倡也明矣。世界無論何教。總是導人為善。為治心之法。如佛則濟度眾生。使眾生脫苦。儒則重倫常。使人各盡份。本無異致。所不同者。儒則著重世間法。佛則世間法外。更有出世間法。深淺不同耳。今滇南鄭永熙居士。集佛儒兩教之精義。融冶一爐。編成名曰劫外餘音。簡而顯。精而微。真救世之寶筏。可謂阿伽陀藥矣。樂為之序。

民國三十六年丁亥春 幻遊比丘虛雲識於韶乳雲門丈室

卓庵詩集序

餘朝峨山歸來。翠峰過夏。有卓庵不知何許人。遍曆諸山。遇之數數。一日出其詩集乞序。餘曰。西來直指。教乘尚掃。何有於詩。況敘乎。卓曰。非敢傳世。僅以傳家。餘曰。若認得家。則不須傳。卓曰。事是這個。其如辛苦何。餘曰。如是也可敘焉。禪曷為而有詩也。自行人單刀直入。一念相應。吐詞拈韻。往往為士大夫所誚。世以文字難僧。僧亦遂以文字應世。或馳騁世典。殫心雜學。將無上妙法。視為具文。正法眼藏。淪乎聲色。甚而尋章摘句。四六精詳。處處驢唇馬舌。噫。法門一至此耶。一變而語錄。再變而辭賦。三變而為詩文。佛法何可言哉。雖然。亦不可概論也。當觀其人。為何如耳。其人見諦真。則言言至理。語語明宗。假山水以寓其懷。借時物以舒其臆。如遠公之招陶劉。佛印之契蘇黃。大慧之於子韶。詩亦何妨於禪哉。但不以見長。若以此見長。詩精則亦詩僧而已。而況以之為名利之階。攀緣之具。其言雖工。其行不可問。行不可問。心更不可知矣。言至此。卓庵點首點胸而已。餘曰。子名卓庵。處倫類之中。而有以自立乎。出風塵之表。有以自致乎。非庵無以見卓。非卓無以名庵。行住坐臥無非庵。無一非卓。如是則能詩也可。即不為詩也可。則餘之所以敘者。非敘其詩。敘其庵。敘其能卓也。更進一解曰。不墮悄然機。

弘一大師全集序

劉居士綿松。輯弘一大師全集成。屢書問序。餘以老病衰朽。視聽失用。服役雲門。遭逢世亂年荒。工未及半。心力盡瘁。筆硯荒蕪。欲辭卻而居士請益堅。乃為之序曰。昔本師釋迦如來。將欲示寂。語群弟子。我滅度後。汝等比丘。當以波羅提木叉為師。如我住世無異此也。波羅提木叉者。華翻名戒。戒為德本。能生定慧。成就萬行。比丘無戒。勢如醉象。狂奔亂蹴。不僅傷身。亦且害物。是故戒住則僧寶住。僧寶住則佛法永住。世尊又言。獅為百獸王。威力無比。為敢犯者。惟毛中虱。方漸羸耗。終乃滅亡。吾法在世間。其威力有如獅王。毀戒比丘。無異獅身之虱。毀吾法者。乃此輩也。金口所宣。警惕備至。千載以下如聞謦欬。晚近世衰道微。忘本逐末。明於責人。昧於律己。如法修持。千難得一。佛法淩夷。有自來矣。弘一大師。未出家前。固世所稱為翩翩俗世佳公子者也。及既受具。諸緣頓息。靈頂赤足。動止循律。以身作則。追導師之芳蹤。振墜緒於末造。影衾無愧。明德在躬。令聞四溢。海宇從風。於是世之知大師者。無不知有戒法。敬大師者。無不知敬佛法。荷擔如來家務。師非其人歟。今距師之歿。將十年。無問識與不識。問師名靡不歎息向慕。其為世重如是。豈偶然哉。讀斯編者。倘能求師于藝林之外。庶乎近之。

民國三十七年戊子佛誕日 幻遊比丘虛雲序於雲門山大覺寺丈室

弘一大師事略序

道本無為。法惟見性。知諸佛菩薩。歷代祖師之應跡。皆隨機指引。俾各明本心。除此更無餘蘊。古今諸善知識之言行。或權或實。無非欲學者就路歸家。當下了悟。脫去枷鎖。本無實法與人。末法以來。世風日下。水鳥法音。遂成隱晦。木叉不振。師範日稀。能無悲乎。是以諸佛菩薩。垂大慈悲。乘大誓願力。而不休息。弘一律師。乘願再來者也。觀機合宜。志弘南山宗旨。以救時弊。躬行實踐。行持是尚。終身無懈。聞見生欽。今師弟子僧睿等。將師事略刊而行之。自利利他。以報師恩。屬予為記。予曰予非能文者也。何能記。因仰大師律行。述其行願以勸世。若能體大師之心。如律行持。則大師在世。無法可施。如或不然。雖建恒沙寶塔。以紀念之。于事何補。縱使律師再來。恐亦對面不相識也。

民國三十七年戊子 幻遊比丘虛雲序於雲門山大覺寺丈室

弘一大師傳

師諱演音。字弘一。別號晚晴。又稱二一老人。原籍浙江平湖李氏。寄籍河北天津。父筱樓公。以進士官吏部。母王太夫人。光緒庚辰。父年六十八得師。誕時雀銜樹枝降其室。乃師應世之吉兆。天資穎異。甫就傅。過目成誦。才弱冠。凡詩文篆刻。悉皆通達。戊戌政變。奉母南下。僑滬濱。庚子肄業南洋公學。乙巳東渡日本。于上野學校習美術。旁究音樂。中國學生入上野美專者。自師始也。試輒冠軍。聲名楊溢。人皆稱之。在滬創辦文化社。強學會。海上書畫公會。與名士袁希濂。許幻園穆恕濟等。互相和唱於滬濱。文名大著。旋主教圖書音樂于浙江師範學校。辛亥革命後。應陳英士聘。主太平洋報筆政。加入南社。及同盟會。其愛國之心。無時或已也。師初好研宋元理學及道書。曾詣虎跑大慈寺。斷食三星期。身心愉樂。始傾志佛乘。戊午。師年卅九歲。丁艱。奔虎跑禮了悟和尚出家同年具戒於靈隱寺。從茲塵緣頓斷。歸悟本來。破衲芒鞋。隨處自在。然觀苦起悲。不違所乘願。度諸有情。不辭勞瘁。丁醜駐廈萬石岩時。戰雲彌漫。人皆勸其內避。師以護法念固。不避艱險。題其室曰。殉教堂。于此見師入無畏之境矣。先是辛未春。師以護教心切。維法情殷。歎茲時丁末季。魔強法弱。木腐蟲生。欲圖挽救。非嚴整佛戒。別無良策。于白湖法界寺。佛前發誓願。弘南山律宗。夏應朱子橋將軍之請。在慈溪五磊山。辦南山律學院。無何因魔事輟。後即隨處講律。循機說法。但有益於世者。靡不宣導。每懷中國律宗。慨自南山宣祖重興。至宋靈芝照祖繼起。以後七百餘年。雖代有提倡。其中尚有未盡南山精微。蓋因南山三大部。早失於扶桑。迨至清末。由海鹽徐居士。始將三大部。從東瀛請歸。刊于天津刻經處。多有遺漏。不少錯謬。師不辭殫精竭力校正之。取正續藏等。廣尋披究。潛心研討。遍考中外律叢之幽微。分科標點。綱舉目張。表列注釋。使條分縷析。微者著。隱者顯。續佛慧命於垂盡。編著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本。羯磨隨講別錄。彌陀義疏擷錄。律鈔宗要隨講別錄。南山宣祖略譜。晚晴集等書。又嘗訂正科文。點閱行事鈔等書。嘉惠後學以無窮。厥功不可思量也。壬午駐錫溫陵養老院。中秋後漸感微疾。但力拒醫藥。惟專念佛。尋且絕食。遺囑後事。付其高足妙蓮法師。遂于九月初四晚八時。念佛聲中安詳西逝。荼毗後。獲舍利無數。靈骨分塔於承天開元二寺供養。距生紀元前三十二年庚辰九月二十三日。俗名息霜。字叔同。春秋六十有三。戒臘二十有四。師之積修勝德。智慧高遠。允為近代南山律宗師範。其弟子僧睿等。以師生前著述欲刊行於世。用益自他。而報師恩。以書請傳于餘。雲因僻處西南。未親師座。故對師之道德。密行幽深之事。誠難盡識。加之暮年多病。筆硯久疏。何敢妄作。但久仰師高行。恨未能見。忽聞噩耗。不禁悲慟。痛為法門不幸也。故不敢辭。至於文字顛倒。筆墨參差。咎莫能辭。但望閱茲傳者。以師之律身道德自重。因慕其矩範。筆其大概。難免摸象之誚。遺笑大方爾。

立誓參禪不看經律廣記博聞

凡看一切經書。雖雲廣記博聞。反塞自己悟門。不如一門深入。盡空所有。自有相應處。決不賺人。只要堅心。此事曠劫難逢。我與諸人。多生錯過。今不努力。便待何時。挨捨身命。畢竟樂討個分曉。若不如此。永墮地獄。倘或見諦。上宏下化。以報佛恩。若不如此。亦永墮地獄。

因博奕有感寄勸念佛

慨自五欲染濡。人心顛倒。有耳目誤用其聰明。有心思妄生其念慮。當為者不為。不當為者胡為。比比然也。即以博奕論。帝堯作圍棋以教丹朱。所以使之奕通也。武王作象棋以示子孫。所以使不忘武備也。其意善。其慮深。迨傳之後世則不然。以之比禮。則不能檢束身心。以之比樂。則不能怡悅意志。以之比詩。則不能涵養性情。奕之為事。其無關於風教也明矣。而庸愚之輩。沉酣於中。賢智之流。亦為所惑。竭目力焉。竭心思焉。喜怒見於色。餓體膚焉。空乏身焉。勝負蘊於衷。廢時妨業。莫此為甚。古帝王以之化愚。今反以之誘智。古聖人以之示警。今反以之自荒。所以陶侃投之荊江。而不失為賢士。此舉世不宜為之。而偏多好樂。可為深長太息者也。乃若身列緇流。名稱釋子。上思奉事諸佛。下思濟度眾生。靜則默會彌陀。動則正言直行。以及行住坐臥。常常收攝其身心。證道歌雲。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不為八風轉。不被五欲牽。何等解脫。何等自在。矧夫樗蒲圍棋。骰擲陸博。皆亂道心。妨廢正業。為佛深戒。而乃貪之好之。如世間膏梁子弟。曠蕩庸夫。可恥甚矣。沉沉以思。吾人共生五濁。苦多樂少。壽短業長。縱使今朝成佛去。樂邦教主已嫌遲。安得不火急修持。宴然自安乎。然人類之不能無老幼男女貴賤賢愚者。理也。亦勢也。老者光陰有限。時不待人。若不修省。轉眼就是來生。故偈雲。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時度此身。是老者所當念佛也。少者歲月深長。前程遠大。若不修省。則少年夭折者。不知凡幾。故偈雲。莫待老來方念佛。古墳多是少年人。所以少者當念佛也。無論男身女身。內具貪嗔癡。外緣殺盜淫。若不修省。未免沉墜。況不信因果罪福。不達三藏經文。若不修省。三途難免。所以大道不分男女相。菩薩曾現女人身。是男是女。不可不念佛也。經雲。為人豪貴。從禮事三寶中來。若不修省。則貪得一家飽暖。而反招來千家怨嗟耳。經又雲。為人貧賤。從不信因果中來。若不修省。必受貧窮下賤之報。更恐喪失人身之苦。惟智者能覺照早修。愚者不信覆藏。故不論男女智愚之人。只要急早精誠念佛。自然滅罪消愆。須知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又何有博奕雲夫哉。惟願由一家之人信佛。更能勸一鄉之人念佛。一國之人多信佛。更可勸盡大地之人念佛。深望同志之倫。切切回心念佛。不作無益害有益也。

示禪人請益三不是隨拈數語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愚智悟人同一宿。愚者不知佛是心。向外徒勞空碌碌。空碌碌。不見佛兮只見物。終日茫茫無了期。墮在貪嗔無明窟。智者知心即是佛。看見影響少回護。功夫作輟石壓草。春來依舊山水綠。山水綠。楚歌不似江東曲。捉風捕影賊為子。六六原來三十六。悟人悟佛即是心。是心無非是見佛。抖擻枯腸只這是。不安名號與灣曲。銷有歸無惟一真。從空起色萬象紛。放去也。言即心是佛。收來也。非心亦非佛。若是鐵蛇把要津。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老漢忒糊塗。諸人隨意畫葫蘆。

戒靈通侍者酒並偈

甲戌歲秋。雲初入山禮祖殿。見祖坐龕內。一金色鬚髮狀如歐人之像者。名曰靈通。雖壇經未見紀載。而諸籍中稱侍者。為波斯太子慕道而來。性好酒。于祖在日許其偷飲云云。又於龕之右。設一酒亭。金碧檀欒。備極工致。中具香爐花瓶酒缸杯箸。餘怪以問香火僧。僧曰。侍者好酒。不獻則不利。餘謂爾輩欲飲。以侍者為雉耳。僧曰。和尚若不信。請驗之。乃命其注酒缸內。守視之不數時。而酒化水矣。三日如是。怪矣。溯勸靈通侍者戒酒。以達觀可公為第一次。憨山清公。為第二次。撤其酒器。為文祭告。越今已三百餘年矣。侍者當時已戒酒。豈已後又再飲耶。悟後仍迷。無是理也。餘重思之。恍然有悟。侍者于侍祖日。飽嘗法味。必不嗜酒。即使偶爾偷飲。經達觀憨山之勸。亦必斷除。何以至今。仍有烈酒化水之異。其必野狐精怪之輩嗜飲。以侍者為憑籍。此一念之邪也。以邪招邪。於是一班閑神野鬼。感應其邪念而來。侍者不飲。而野狐精怪及閑神野鬼皆大醉。酒乃化水。理不當有。事則無疑。於是余毅然撤其酒亭。毀其杯酌。奉侍者于伽藍殿。重塑其像。使兩手空空。不復提壼。因為之偈曰。

侍者有德號靈通 誓輔祖庭眾所尊 人多訛傳師好酒 師奉千佛無此風

想是佞惡竊尊譽 嫁罪自飾將無同 今為拈出雪此恥 長伸兩手振吾宗

再告靈通侍者文

丁醜秋。寺內僧俗多病。眾議紛紜。以格侍者酒供為詞。因再為文以告之曰。維歲丁醜。維月庚戌。是月之朔。壬申之日。南華禪寺住持虛雲。率領監院合山大眾等。虔備清齋酥酡妙供。沐手焚香。上稟祖師。奉告尊侍曰。雲以不德。入侍祖庭。舉墜興廢。三年於茲矣。各事進行。均稱順利。正當恢宏殿宇。百工斯勤。惟自本年入夏以來。僧眾匠工多病。百般醫治。效果殊微。豈以雲改建殿宇。重新祖庭。而未稟命乎。雲朝幹夕惕。鞠躬盡瘁。此心當為祖師所諒也。謂為禁格侍者飲酒乎。則佛制戒律甚嚴。以酒器過人者。五百世無手。雲不敢以害侍者。及禍僧眾也。因之曾為偈以戒侍者。今僧眾工匠。又因病而涉及禁侍者飲酒問題。雲不得不上稟祖師寂光加被。再告侍者絕酒耽禪。並以解一般僧人之惑。我中國自儀狄作酒。禹飲而甘曰。後世必有以亡其國者。其旨深哉。延及周初。世人皆中於酒。其時流風所被。必有極擾亂社會秩序者。於是周公作酒誥曰。酗於酒者。系歸周殺無赦。可謂嚴厲之極。降至唐宋元明諸代。無不時有酒禁。而禁終不能絕。此何故也。必有所至矣。夫酒之性有二。一日麻醉。二曰興奮。世俗人以之合歡。以之解愁。誠以世俗之人。處五濁惡世。八苦交煎。借酒澆愁。其中固似別有天地。何也。中酒有三。大醉則狂。狂斯亂。中醉則昏。昏斯沈。微醉則酣。酣斯暢。昏狂皆足戕己害人。不必論。即以酣暢而言。亦不過麻醉神經。奮興血脈。使其微適。將平時煩惱焦悶。抑鬱恐怖暫忘卻耳。及其醒時。則借酒澆愁愁更愁也。世俗人不知禪悅。乃以醉鄉為世外桃源。故千里禁之而不絕。若乎靈通侍者。親侍祖師。必得甚深禪悅。即今日僧眾禪堂坐香。試問到初地定時。百骸調適。身心俱忘。萬象如如。孤明歷歷。此時境界。以視哺糟啜糲而為酣暢。不亦天淵也哉。初地尚如此。甚深禪定可知也。明夫此則不戒而自戒矣。自今以後。不許滴酒入祖庭。如有疹厲。雲自當之。用是稟我祖師。啟我侍者大師。告我僧伽。從茲共勵。維護祖庭。侍者功德。福濟無窮。內外清淨。頓消滓塵。靈源迸溢。枯木逢春。山門寧靜。共轉*輪。

自祭告以後疹厲漸消大眾安然少病少惱

為妙法禪人刺血書法華楞嚴經書後

光遍河沙。隨處無非般若。量等法界。拈來總是法華。柱杖轉*輪。非空非色。腳跟流藏典。何幻何真。拶破虛空。露那邊消息。辟開塵土。出大地經文。四十九年無字而演半字滿字。五十餘軸。一乘而談大乘小乘。漫猜大海揚沙。休認虛空定橛。本自現成。不假貝葉。森羅萬象。墨蹟天然。只因不了即心即佛。故爾將經覓經。所以析骨剝皮。大開生面。刺血瀝膽。永作芳型。本寺化主妙法依雲。戒律精嚴。雅慕五宗。歸心三藏。血染長毫。點畫昭本來面目。神凝楷體。揮灑露無位真人。字字白牛放光。圓成八萬。行行紅蓮現瑞。燦爛三千。法華經。楞嚴經。霞漫紙背。心地品。行願品。光溢經文。以此傳家。消歷來之習氣。將茲勸世。回虛幻之妄心。榜樣津梁。舍此其誰。岩也禪關未暖。教海何親。異國歸來。一肩明月。睹血跡之靈文。偉哉迦葉起舞。觀實心之苦行。允矣須彌低昂。索文以紀始終。序跋以志歲月。由是思夫一乘奧典。無上經王。名尚難聞。何況受持書寫。必須親歷寶所。施如意以濟生。得見衣珠。駕白牛以度世。所以微心顯見。證圓通以消魔業。運糞出宅。得記以成菩提。見聞隨喜。俱沾利益。法界眾生。同圓種智。其血跡與海墨無殊。苦心同二經並載矣。特書其後。

大乘妙法蓮華經後跋

妙法蓮華經者。大乘無上一切眾生成佛之妙典也。這一卷經具在當人。當人只因不能辟塵得見。所以曆劫漂沈。輪回不休。故我世尊慈悲。開示悟入。無非指點本具。其奈愚鈍不信不悟何。故重重譬喻。種種宣揚。寓無為于有為之中。假有言闡無言之化。深信者高超三界。悟入者永脫輪回。以至一香一花。禮念舉手。創垂功德。無不解脫。大矣哉。不可思議之極致也。生某歸誠三寶。痛念雙親。未蔔升沉。欲報劬勞。請僧書此大法。祈先亡脫化。七祖超升。並祈嗣祿繁昌。功名顯達。餘曰。此誠追遠之大孝也。略舉大概跋之。此經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度盡一切世間。天地以之清寧。家國以之康泰。人物以之安阜。亡靈以之超升。只在當人信受奉行之如何耳。若止獲福度幽。則亦渺乎小矣。普願隨喜見聞。得睹是經者。悟本具之真經。識未生之面目。自利利他。情與無情。均沾法化。則佛恩已報。又安有過去之不脫化。現存之不迪吉也哉。書此以告見聞者。

雲南開建華亭寺常住所置山場田地分處分院記

大元至正時。元峰玄通禪師。于天目山中峰和尚處。發明心要。於此開建碧雞山華亭寺。至明天啟楚僧相成。感沐國公黎護法。疏賜圓覺寺。曆元明清碑記可考。賢哲間出。幾經隆替。清末劣僧輩出。被豪劣將田地山場侵佔已盡。民國八年。寺僧聖緣等。將寺概行賣與華僑設為游場。雲自光緒三十二年。丙午奉疏請藏經。創建雞山十方護國祝聖寺。適政變。毀寺逐僧。雲即會商海內大德。奔走南北。設佛教會。立僧學。及辦理各慈善事業。力護僧產。挽回教權。遂退養雞足。至民國九年。聯帥唐繼堯。請于五華山講經修水陸懺。命重興本寺。名靖國雲棲禪寺。雲視舊基向申寅不佳。移向坤艮。因挖土得古殘碑。亦名雲棲。不知起于何朝。碑存海會塔內門之上。將寺基重挖去土一丈八尺深。培堆左手青龍。填平右手深坑。創修天王大殿。經樓。大悲閣。各殿堂。各僧寮。鑿放生池。堆供養山。七佛塔。海會塔。靈泉岩。雲霞洞。山下招堤寺。松隱寺。淨耳山。善覺寺。山邑村潮聖庵。西門勝因寺。各處莊田下院。各寺聖像。買回金山田地界址。東從寺下山腳至海水。左順海至冷水塘底。母豬龍箐。右順海刺桐溝。順蘇家村。松隱寺前山腳為界。南至三華山頂。左大箐與太華山毗連。直下牛鼻村。大箐口。右從太華望海山順大山路。直下太華寺青龍山頂。至松隱寺右山神廟箐。與太平寺山毗連。抵蘇家村學堂後路為界。西從背光山頂直下白華山箐。法畢堯上山神廟山頂。左上西壩山頂。與碧雞關高嶢山毗連分水為界。右順嶺直下牛鼻村。大箐口分水為界。北至母豬龍箐與普賢寺山毗連。左順水下冷水塘底海水。右順箐上祭祀台。從過龍崗隨碧雞關大路。西壩山嶺分水為界。前山腳至海自冷水塘至刺洞溝。共用去銀圓二萬四千九百八十餘元。建開山祖塔于三華山。淨耳開山祖塔在牛鼻村大箐口大賁山。雪窗和尚塔在祭祀台。岸棲和尚塔在白華山。大義和尚塔在西壩山。福興庵塔在老太山。道桂和尚塔在燕子溝青龍山。相成和尚塔在刺桐溝。松隱開山塔在松隱石虎崗。廣永和尚塔在蘇家村學堂後。月輪和尚塔在松隱山前。全山周圍。共載有省公署告示碑四十八塊。連修寺塔聖像。買各處田產莊房下院。共費百萬余金。複願叢林永懋。曆遂古而鎮常。佛法長興。經塵劫而不朽。是為記。

民國十六年歲次丁卯谷旦福建鼓山幻游虛雲重建並題

曹洞宗四十五世妙蓮老和尚塔銘

和尚諱地華。字妙蓮。別號雲池。生於道光四年甲申七月十二日子時。福建歸化馮氏。父書泰。出家福州長慶。離塵後請龍藏奉怡山。母楊氏。受菩薩戒。師年二十一甲辰。禮鼓山量老和尚出家。得戒於懷公。助量老建鼓山大殿。經營一切。威豐甲寅。量公老和尚退席。以師繼。時堂宇傾頹。佛糧缺乏。師募於臺灣及南洋群島。回建法堂大寮回龍閣。及闔山各殿堂寮塔院岩洞茅棚下院。暨城內白石兩塔。煥然一新。又築下院河道礄路。置田供眾。複以缽嚫祀父于長慶。奉母老於千佛庵。助監院達本覺空古月等。興雪峰崇福林陽各寺。創建檳榔嶼極樂寺。漳州南山寺。光緒甲辰。請龍藏二。一安南山。一供極樂。丙午興寧德龜山。丁未功畢。七月十二日。趺坐謂侍者曰。寄語監院。護持常住。時至吾行矣。合掌向西念佛數聲。瞑目宴寂。逾時頂尚熱。入龕數日。面色如生。身發異香。荼毗後。分骨於鼓鶴二山塔院。 銘曰 維茲窣堵。欽懷祖德。妙法蓮華。名實不忒。憶昔南溟。逍遙鵬翼。入海文殊。湧現異域。莊嚴極樂。上荷帝敕。邑注相需。為道蕃植。既護祖庭。又維眾食。美輪美奐。六和藏息。非師之功。誰有其力。勒文貞玟。同瞻屴崱。

孫古岩虛雲敬題

南洋檳榔嶼極樂寺祭妙蓮老和尚塔

拈香雲第一瓣香。匪從天降。不假地生。第二瓣香。六處收不得。遍界不曾藏。第三瓣香。非空非色。不斷不常。爇向爐中。專申供養。

白靈堂上。圓寂師祖。泉湧發秀。極樂啟祥。性懸慧日。道悟真常。裔孫岩自滇池還山。千山泥水。幾處炎涼。清風滿袖。皓月盈荒。羅太虛以作供。即法界以為餐。伏願 出那伽定。來格來嘗。佑我後人。枝葉流芳。

偈 曰

自從航海入山來 爍破虛空沒點埃 萬里風濤憑定力 多生福慧總兼賅

燈傳古佛家聲遠 法演三乘祖域開 窣堵波前呈一偈 光輝回照燦三台

祭戒塵法師文 維

佛曆二千九百七十有五年。歲次戊子六月初二日。幻遊比丘虛雲。謹以香華素饈之儀。致祭於 戒塵老法師之靈而告之曰。嗚呼哀哉。吾道其窮兮。聞法師之歿。奚不傷悲。吾道其未窮兮。何大師棄我之速。而與世長辭。嗚呼哀哉。法門沒落。僧德頹廢。不懼因果。不畏清儀。放僻邪侈。靡所不為。披時代之錦衣。蓋掩護之有辭。惟我大師。有德有守。不為世移。嶙嶙其骨。岩岩其儀。行住坐臥。惟戒是師。僧德在戒。戒住道麗。正法久住。道在於斯。舍茲不求。非吾所知。嗚呼哀哉。憶昔遜清末葉。我避居於終南兮。師萬里而來窺。訖掩關於滇池兮。複朝夕之將護。護龍藏于京師兮。胼手胝足而不辭。興教育以育才兮。師靡役而不與我俱。念卅餘載之勝侶兮。幾形影而未離。獨砥柱于南天兮。續慧命之如絲。忽凶耗之驟降兮。不覺老淚之潸濕。痛哲人之已逝兮。吾道窮矣。吾將安之。嗚呼哀哉。尚饗。

祭太虛大師文 維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歲次丁亥仲春之月日。幻遊比丘虛雲。謹以香花清供。遙祭太虛大師之靈曰。月黯吳江。波生法海。頓歸兜率。誰挽狂瀾。嗟夫大師。懷智而來。忍悲而去。來也何遲。去也何疾。大願未成。我懷何極。中外緇素。莫不哀傷。況屬法門同根同氣者耶。予每讚歎菩薩現應化身。莊嚴佛土。以般若之慈舟。渡眾生於苦海。燃炬燭於昏衢。宣義諦于上國。古人雲。每見善知識如優曇花開。甚言其稀有也。大師荷如來家業。為末法津梁。住世期長。天人有賴。又何期去之速耶。予耄年入曹溪。勉為六祖奴郎。舂米負石。手胼足胝。日月如邁。衰病漸侵。其精神遠不及三十一年在重慶相見時也。今大師舍筏先登彼岸。其樂可知。而況大師弟子。濟濟多才。灌溉靈根。使其抽條發幹。敷花秀實。複散為金剛種子。遍滿三千世界。即所以慰大師之靈。即所以報佛祖之恩也。夫複何悲。尚饗。

祭載居士傳賢文 維

年月日。幻遊比丘虛雲。謹以香花之儀。致祭于故戴公季陶之靈曰。嗚呼。公生於艱屯。秉董筆而興邦兮。拯我元元。方漢業之未半兮。遽奪主而賓喧。慨國事之不可為兮。乃效汨羅之自沈。順流千里終未膏乎江魚之腹兮。自謂托佑命於觀世音。由是朝夕禮誦。而發無上勝心。披法鎧。振法鼓。為法界之幹城兮。亦為眾生之南針。昔吾如來。付護法大業于國王大臣。公其不忍三武之禍重見於今。方期天假之年兮。永為北辰。忽動悲心。行真法供養。繼藥王而焚身。嗚呼哀哉。我將永懷於斯人。尚饗。

挽鄭茂崗有序

辛未冬。妙知居士率瀛眷。奉其太翁茂岡老居士。南歸中山。次於鏡海。以彌陀誕辰西歸。寂于蓮華峰下。雲歎曰。茂公蓮華國中人也。即其生平行誼。所植善因。已超人天果德。況其家子孫眷屬。多歸依三寶。勤修淨業。經雲。西方佛號一曆耳根。永為道種。茂公宿根深厚。今者機熟。故超出人天。令見聞之者。當亦知所勉歟。為具挽章。申敬遙禮。 詞曰

百年大事都如夢 一瞥春秋九十年 此日翻身歸覺位 往生直指示前緣

信知淨業成家業 離卻人天入佛天 子職若真全孝德 為親當植火中蓮

曩者鼓山方丈室 君家老少曾促膝 知君南返鄭公鄉 未遑慰問維摩疾

忽驚天末老人星 放光卻在彌陀日 籲嗟塵世本無常 百年一覺亦非實

唯有西歸安樂土 得瞻瑞相為第一 人子事親道在斯 記取法華一聲佛

若入無生不二門 方知非物非無物 我今遙禮蓮華峰 心香一瓣波羅蜜

[附錄]興修雲棲禪寺七眾海會塔碑記

塔之名義。漢梵不同。或雲塔婆。此雲方墳。或支提。翻為滅惡生善。或雲窣堵波。此雲廟。或雲鬥藪波。此雲護贊。唐音或稱浮圖。安塔有其三意。一表人勝。二令地信。三為報恩。凡比丘有德望者。亦得起塔。阿含經雲。有四種人應起塔。一如來。二辟支佛。三聲聞。四輪王。又十二因緣經雲。有八人得起塔。一如來。二菩薩。三緣覺。四阿羅漢。五阿那含。六斯陀含。七須陀洹。八輪王。輪以下安一露盤。見之不得禮。以非聖塔故。初果二露盤。乃至如來安八露盤。又僧伽律雲。初起僧伽藍時。先規度好地。將作塔處。不得在南。不得在西。應在東。應在北。不侵佛地僧地。西南作僧房佛塔。應高顯處作。不得塔內外染灑衣唾地。佛說如是安塔。必有一定之制。法道東來。天下叢林作之。滇垣華亭寺之門外平岡。正當本山脈唇口。遍安祖塔。殿閣門向反偏斜。靠山不正。形家之說。雖不足信。然亦不合佛制。考其修塔年月。皆清嘉慶。意古代必不如是。又往往三祖共一塔。又有疊土成俗家墳式者。虛雲禪師來住此寺。以改殿閣門向為先務。諸祖之塔必另擇吉壤。茲蔔得寺東後山。別抽一枝。下結佳城。興修七眾普同塔院。院之下層周圍竁窀。如寮房。每窀可安二罐。中為過去諸祖靈骨。左為比丘沙彌優婆塞。右為比丘尼式叉末那沙彌尼優婆夷。計七行各五層。可窆一千二百五十人。院中立大塔。上聳至樓頂。上層塑彌陀接引像。中安全部華嚴。下肖地藏菩薩像。周圍安七眾牌位。如下窀頂後開三大壙。備將來塔滿眾骨之所。純用石砌成。額書海會塔三字。取蓮池海會之義。院兩廊各三楹。以應自修淨業者。亦便守塔。師意在使先亡後逝者。無不攝歸安養。塔院告成。諸祖覺靈與現未念佛七眾。皆當來淨土聖賢。塔滿千二百五十人。皆得生西。由此千二百五十人。輾轉相勸。乃至百千萬億人。複輾轉相勸。乃至無量無邊。善男子善女人。皆知信願念佛。皆得往生安養。法師如是。當得不可稱不可量。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石門兩傍砌以碑。師囑餘記其顛末。師曰。非但欲記其年月也。有一可為世勸者。不可不附記。方遷諸祖靈骨。有依法荼毗者。有依俗棺葬者。有道明貫公和尚。其棺完好。上有蟻聚沙土。疊成塔式。中並無蟻蟲。眾羨之。試啟棺。見公全體皆白金色。祥光可愛。衣履全化。面如生時。考公塔銘。為其徒岩西所作。記公行業語焉不詳。但記其生於乾隆壬寅三月。並不記僧臘幾何。世壽幾何。考道光三年。重修寺碑。有覺貫立字。則公于道光中尚在本寺。公與前輩妙相師名本空者。皆持大悲心咒。而護靈感者。公幼時傷足出家。後朝夕禮大悲寶懺。廿餘年不輟。一夕夢入池洗浴。覺而通身流汗。足疾全愈。後又開建興源寺。中興潮聖庵。又不載地名。今亦無考。但就廿年受持大悲心咒一語。已足知公平生修持早入大悲菩薩大誓海中。臨圓寂時。蒙佛菩薩接引。往生品位必高。至今已近百年。忽示現色身光相。令人喜歡感歎。更足證三業無瑕。六根清淨。四大幻化之身。竟成金剛不壞之體。從上諸祖。所不易見。當時見者聞者。皆獲四悉檀益。後續滇高僧傳。公其居首。公名覺貫。道明其字也。其聚沙作塔之蟻。果何處去。亦如五百獼猴戲笑作塔。旋繞作禮。福報忉利乎。亦如千千遊魚。沾流水長者之法施。而得度生天乎。事雖無征。而理有必然者。經雲菩薩觀于螻蟻。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於此益信。蜎飛蠕動。佛性寧有差別。其餘諸祖各有塔銘。茲不贅。

民國十三年甲子四月聖誕日 張璞謹撰並書

[附錄]游昆明雲棲寺記略

鄭子健

華亭寺距昆明城西三十裏。左枕美人太華之峰。右帶碧雞玉案之岫。前俯昆池。航舶往來。如遊大圓鏡中。東望虹山。一峰獨秀。蜿蜒入城。五華瑞雲。排空若蓋。萬木蕭森。雙塔掩映。其秀麗殆難言狀。靈宮梵宇之所托也固宜。元延祐庚申。元峰玄通和尚棲止是山。募捐建寺。遂成巨刹。繼主者皆明清高僧。精修苦行。鹹同以降。佛法漸衰。此山名華亭。殆自鄯闡匡國侯高氏建樓臺華頂。雲鶴翔空。取華表鶴歸之意。故名華亭。並以名寺。民國九年。虛雲禪師應唐公繼堯之請。由雞足山祝聖寺飛錫來茲。易名靖國雲棲禪寺。乃竭數年精力。以興雲棲。金碧嵯峨。遂為全省佛寺之冠。今寺內大殿共五楹。高百尺。廣數十丈。佛像莊嚴。所塑五百羅漢。栩栩如生。此外有天王殿。觀音殿。藏經樓。雨華台。放生池。海會塔。祖堂。方丈。鐘樓。鼓樓。其宏闊可知。寺中修竹成林。綠陰蔽日。夏日不暑。冬令不寒。茶花萬株。紅映雲表。玉蘭之大。杏花之茂。為省會之冠。寺中題詠。多屬孫鐵州。錢南園所書者。寺門懸明代楊升庵(慎)一聯雲。一水抱城西。煙靄有無。柱杖僧歸蒼巘外。’‘群峰朝閣下。雨晴濃淡。倚欄人在畫圖中。可見茲山之勝矣。

記高鶴年居士

佛法西來最上一乘者。直指明心見性。令人當下成佛。真為生死事大。決志割愛離親。實行尋師訪友。超出妙莊嚴路。余於清光緒間。發心仰慕金山。參學習禪。不知生從何來。死從何去。嗣朝五台。終南嘉午後穀。住小茅蓬。一齊放下。雜毒掃盡。攝念歸心。頗得自在受用。時有高鶴年居士。訪道而來。一見相契。大有因緣。叩問參禪功夫。餘雲窮參力究。終能發悟。古人終日行腳。未嘗動著一步。終日吃飯。未嘗吃著一粒。君可能否。居士隨向翠微茅蓬。親近法忍上人而去。餘覺有未了因緣。往峨嵋。朝雞足。禮迦葉尊者。見有十方僧眾。來山朝拜。無食宿處。因此發意。就缽盂庵破壞舊址整理。開單接眾。蒙我佛加被。龍天護持。建造大殿經樓。各堂等百餘間。春來傳戒。夏時習學。秋間坐禪。冬天打七。民二往北京。請大藏經。道出滬江。居士與月霞法師。辦講經會。宏法利生。聽者甚眾。法會殊勝。創佛經流通處。佛學叢報等事。利益群眾。余奉藏經回山后。於民九。居士來滇相聚。到我雞山。九重岩下。獅子林間。七裏松陰。熊猿巢窩。住一殘破茅蓬經夏。深受瘴毒。由餘派人請來滇池。時省主及諸公。送余主持華亭寺。由餘改名雲棲。開辦道場。法侶希少。居士發菩薩心。即赴江浙。邀約戒成修靜諸法師等。源源而來。相助宏揚法化。居士後返故里。舍家歸公。與滬上簡玉階諸慈善家。合創婦女安老救濟院。淨土道場。規模宏大。遠道來學者頗眾。兼辦各種慈善。及上海義賑會。救濟水旱災。放賑等事。民十四年。寺中人眾缺糧。航海來滬。時居士救災未回。疊函邀請來申。介紹與王一亭狄楚青等諸公相見。高談無佛之世。直指當人之心。皆大歡喜。承諸老捐助。不下二千元。其時福州鼓山。首座二人。與省主代表。前來邀余復興湧泉寺。居士再四相勸。諸公與我送行余亦勸居士集稿。速印名山遊訪記。引人入勝。余說在家居士。為道數十載。遊訪名山。參尋知識。稀有之事。若我等出家人。發上品心。行腳參訪。千里不帶柴和米。萬里不費半文錢。隨在院堂能趕齋。到處寺廟好掛單。化小緣可補零用。還有一缽千家飯。在家居士。真正行腳磨練身心。參訪知識。則大不容易。有錢不能帶。無錢不能行。寺廟難借宿。無缽亦無飯。沖風冒雨。露宿風餐。受寒暑。忍饑渴。歷盡諸苦。言難盡也。明代徐霞客。游山玩景數十載。富有之士。現時高鶴年。游山訪道三十餘年。無錢之人。余與居士。同舟共濟。此段因緣。不得不記。余不會文。但記事實一二而已。庚申初夏昆明雲棲蘭若虛雲客于滬江觀音靜室略記。

上一篇(佛教律學入門 ) 回目錄 下一篇(虛雲和尚法匯 法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