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一〉

先我們必修要牢記在心的就是:在現實當中,我們得獲了非常珍貴的人身,這個人身具足了一切善好的因緣條件,能夠修行珍貴的佛陀法教,這樣的善好人身,能值遇至高的佛陀法教,這樣的機緣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同樣的具足了非常善好的機會,能夠得受到具格上師的教導,這同樣是難遭難遇的,在現世當中,我們已經具足了一切善好的因緣條件,能夠具有這樣的機緣來修持佛法,同時在我們修學佛法上面一切的不利因素,一切的障礙和阻擾,現在也都沒有遇到。因此,我們應該深刻的了知,我們擁有這樣一個幸運的機緣。我們應該發展一個正確清淨的動機,將自己全心融入佛法的聞思修上,盡力的來做一切佛法的修持。這樣的修持,不只是為了我們一己現世以及究竟的利益,同時也是為了所有一切眾生,無一例外的為了一切眾生的利益。首先我們應該生起這樣無上清淨的動機跟發心。

為了能正確的修持佛法,首先我定要從上師那裡得受到講授,當我們在聽聞法教、領受開示的時候,我們必須要了解到,什麼是聽聞佛法、領受法教開示的正確態度,將這樣正確的態度,常駐於心。在我們聽聞佛法,領受法教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專注一心,將這個心完全直接的專注在法教的傳授上面,聽聞法教。因為一但我心被干擾、或是被妄念所佔領的時候,我們就開始沒有辦法真正的來領受法的要義,沒有辦法得獲上師所傳授的法教。除此之外,同樣非常重要的重點是,我們在聽聞法教的時候,我們要以非常清淨正確的動機來了解法當中的真實義,因為我們很可能是坐在這裏聽聞佛法,但是卻是以一種非常世俗的目的發心來聽聞佛法。好比說,想來聽聞佛法,想要去學法,同時了解法義,是為了得獲到別人得讚許,別人的贊同,或是以這樣一種佛法的學識來批判他人等等。所以我們應該要避免以世俗、不純淨的動機及發心來聽聞佛法。除了要避除掉不純淨、不清淨的動機發心之外,我們還要避免有一種所謂的中立的動機,這就是說,即使我們坐在這裏,聽聞佛法,卻不知道是為了什麼在這裏聽聞佛法,沒有任何動機發心。我們應該避免掉這兩種動機發心,一種是不清淨、不純淨的動機,另外一種是中立的動機發心,這都不應該是我們聽聞佛法當中所具有的。我們在聽聞佛法的當時,必定要具有的是一個的清淨、正確的動機,那麼這個清淨、正確的動機是我們經由佛法的聽聞,將這個真正的法要,帶入實修當中,是為了能夠幫助我們及一切眾生從這整個輪迴娑婆的痛苦當中,解脫出來。這樣一個修持方法,也就是大乘法門的願心。大乘法門的願心,就是我們將我們所聽聞得獲的法教,能夠真正的帶入實修當中,不只是為了我們一己痛苦的脫離,而是為了幫助所有無一例外的眾生,都能夠得到真正的利益。所以當我們在聽聞法教,領受開示的時候,應該保有非常正確的態度,也就是要有一心的專注力,以及純正的動機發心。

為了能夠讓我們真正聽聞到所傳法教的文辭跟含藏的意義,真正了解它的真義;為了幫助我們自己能擁有正確純正的動機,在我們心中常保這樣的善念;同時為了讓我們自己能夠牢記這個所傳法教的文辭和意義。為了能夠讓上述這三點真正的發生,最重要的是我們要保持我們心的安止,我們的心沒有任何妄念、混亂的干擾,而能讓我們的心,真正的安住在明性及淨純的境界當中,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一般來說,我們的心都不處在這種安止當中,都不斷的在不安止當中混亂,讓我們的心,無時無刻充斥者各種妄念的干擾和混亂,同時我們的心,也會隨著妄念和念頭而流轉。因此,有的時候我們會聽聞佛法,了解它的意義,但是沒有聽清楚它的文辭,或是聽到了文辭,但是沒有真正了解它的意義,這都是因為我們的心,無時無刻不隨著念頭到處流轉所使然,所以在這裡的重點是:當我們在聽聞佛法、領受法教開示時,我們的心必定要保持在安止、淨純的境界當中。有時候即使我們的心沒有被這種念頭的干擾、混亂完全佔據,卻在領受法教之前,對即將領受的法教,自己先準備好一些見解,例如你從其他書上面學到了一些知識,或是來自聽過的事,或是我們個人現有的主見和概念,那麼我們很習慣性的,會加上自己的意見、自己的主觀概念進去。所以當我們領受法教、聽聞佛法講示時,如果我們沒有開放清淨的心,準備好來領受法教,是以我們已經準備好的主觀概念,要加入在我們將要領受的法教中,這種主觀概念,將有可能會阻斷我們聽聞及了解法教,這是有可能的。所以我們應該保有開放的心,沒有預設概念的領受法教。如此,安住我們的心,同時將我們的心從會阻擾我們了解真實意義的主觀概念中解除出來,前者是讓我們的心安住在安詳和純淨中,我們要準備好我們的心,那麼就要透過禪修,因此這個課,就從禪修開始,讓我們的身體自然的放鬆,同時我們的心自然的放鬆,沒有任何壓力,沒有任何緊繃,沒有任何的造作。

為了針對無數所有不同根器、不同需求的眾生,釋迦牟尼佛以他甚深的智慧及無上的善巧,開演了無數無量的法門,所有無數一切佛陀的法門法要,都含藏在三藏之中,三藏所有的要點,都是為了能夠幫助所有一切眾生,去除他們的惡業,同時也是為了幫助所有一切眾生能夠去除一切的煩惱習氣,特別是為了能夠幫助所有眾生從痛苦的根源──我執──中解脫出來、拔除出來,因為一切痛苦的根源是來自我們的我執,因此佛法是為了對治不同根器眾生的需求而開演的。以三藏中的第一個律藏為例,律藏是著重於戒行、行為之上,在律藏中,著重於什麼樣的行為是會讓我們造作、累積惡業,要如何才能夠避除惡業的累積,換言之是累積善業。第二個是經藏,它著重煩惱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同時來教導我們如何能從不同的煩惱當中解脫出來。第三個是阿毘達磨〈abhidharma梵文,論部之總名〉的論藏,著重於煩惱的根源是我執,因此如何能夠達到無為,讓我執真正的根除,逐漸使我執全部根除,所以佛陀開演無量法門的精髓,是如此經由經律論三藏精確的表達。

在這三藏之中,每一藏都有它兩個要點存在:第一個是相對方面的,我們可以說是方法上、法門上或稱為學識上的。就方法上、法門上而言,它可以含藏無數的要點、很多的可能性或哲理,可以依照不同的次第來修學、學習,這是屬於三藏在學識、相對方面的。第二個是屬於三藏在智慧方面的,或稱為究竟真理面的,這是專注於實修上,尋求內在修持展露的。所以整個三藏專注所在是:要如何才能將法的真實義闡釋出來,同時融入在實修當中,這是屬於智慧面的,從實修者的觀點來看的。因此經律論三藏都是具有兩方面的,一個是哲理面、相對面的;另一個為實修面的。

真正來說,我們應該融合上述兩種方式來修學一切佛法,學識上面和實修上面。剛開始時,主要專注於學識或法方面的累積,這樣能夠幫助我們熟悉相對的法門的修持。逐漸的我們可以將這學識上的學習跟實修融合在一起,最後我們可以漸漸地將專注轉移到實修上。這是一個非常理想的修學方式。就如同阿底峽尊者所說的:時間是非常的短暫,而學識是無限的,我們的生命是無常的,所以我們應該要像一種鳥類一樣,能從牛奶與水混合的液體,吸取出牛奶的成分。就如同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當中,相對於我們要學習的無限領域而言,我們的時間是非常短促的,死亡無常是隨時會來臨的,生命是無常的。如此我們別無選擇,從實際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重點應當放在能夠了知實修面的佛法精要,就如同天鵝從水中吸取牛奶的方式,我們應當要能夠選擇法教的精要,即是修持佛法。

仁波切知道愈來愈多人對佛法、佛法的學識方面有興趣,一般而言,這是一個好現象,仁波切關心的是:有多少對佛法有興趣的人,能夠實行佛法,就是真正來作實修。但是通常對佛法產生興趣的人,似乎有一種特別的概念:他們認為:對佛法愈了知、獲得越多佛法的學識,將會對自己愈有利益。在面對難題、混亂、困難來臨時,他相信佛法會給他答案,同時幫助他來解決這些困難。透過佛法知識的蒐集,能夠幫助他解除內心的衝突、煩惱,使心中的衝突、煩惱得以消弭。所以他會到這裡領受一些法,到那裡再領受一些法。他會認為:如果法的學識蒐集的愈多,這就表示自己愈好。這樣就好像在看報紙一樣,看越多報紙就有越多知識,這樣就覺得自己越好。對佛法的態度也是和看報紙一樣,哪裡提供比較完整的新聞,哪裡會讓他得到更多的知識,這裏看看那裡看看,到處在蒐集。如同前面所提到,如果我們僅以這種相對的哲學面來學習佛法,我們所學到的就是法上面不同的次第、不同的層次、不同的領域等等。但是當你實際面對的問題,痛苦的問題是源自於惡業,當你面對因為煩惱、我執而帶來的痛苦的時候,你所蒐集、所累積的學識,根本無法來幫助我們對治這些難題、痛苦。所以對治這些難題、痛苦,要將心和法融合,要將法的修持與所面對的問題互相影響,如果沒有這樣的互相影響,僅僅只是想要透過學識上來有所幫助的話,這對我們來說是根本沒有助益的。所以當我們面對時間的短促,以及各種不同的難題的時候,我們應該持有的方法是:將我們的心專注在一法上,好好的來學習,這樣一定會產生很強烈的影響,然後將它應用在實修上,這時候你可以就自己的經驗告訴自己說:這個是真正對我有好處,這真的有效用!這才是從實修面來趨近佛法的最佳方法。專注於一法的要義和重點上,而不是四處徘徊、四處累積各種佛法的學識。

仁波切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當一個人非常飢餓的時候,他想要解決飢餓這個問題,如果你向他描述:這水果吃起來感覺如何、滋味如何,這水果含藏什麼樣的養分,如含有蛋白質,以及所含有養分的種類和百分比等等。或是你告訴他牛奶所含有的成分、肉類吃起來的滋味如何,以及吃了這些東西以後有什麼好處等等。他聽了這一切以後,他的飢餓感還在。又好比一個人很口渴,你告訴他:你喝這種果汁、那種果汁好,喝果汁比喝水還好等等。你告訴他喝果汁的原因,卻不給他喝,那他口渴還是存在。雖然他已經了解你所為他說明講解的,在他還沒有喝到以前,口渴還是存在。但只要你給他一種食物吃,不用多只要一種就好,就能將飢餓解除。相同的,你解釋了一大堆,但只要你給他喝了任一種飲料,口渴就解除了。這好比是任何人對佛法的渴求,當面對難題、困難的時候,對佛法的渴求是一樣的。無論你領受到什麼樣的法教,你只要能夠將這種法教,好好的如理如法的來修持,修持愈得深入,所得的獲利益也愈大。但是如果你去聽聞了很多很多的法教,甚至於你得受了每一種法教不同次第的詳細解說開示,但是你從不把它帶入實修當中的話,它不會帶來任何好的結果,反而會造成更多的混亂而已。因此,作任何法門的修學,最聰明的方式就是:將你所學得的法門帶入實修當中。

關於三藏的法要,三者皆是相關的,每一個之間都是相關聯的。如同一切的佛法,亦是如此。這次我們主要講授的法門,專注在修心之上,就是如何去調伏我們的自心。這一次所傳授的法要,完全是依止經藏而開演。特別是大乘法的精要、精髓,就是修心。這個法要的來源追溯自大成就者謝林巴,他是阿底峽尊者最主要的上師。由他那兒開始傳下這個法要,傳給了阿底峽。經過不間斷的傳承,傳到了西藏。這個傳承含藏了學識上及實修上兩方面的傳承,一直傳到現在。這個傳承當中含藏了不間斷的口訣傳承,及不間斷的實修傳承,上師傳給弟子,就這樣不間斷的傳到現在。這樣一個修心的法門被稱為「修心七要」,這修心七要當中含藏了特別的七個要點。

這個法要的修持當中,最主要中心部份的就是藏文稱為「勒迥」的修持,意思是:修心。修心的法門就是:當我們現在體驗各種不同的痛苦、混亂。這樣的體驗是因為來自於過去惡業的累積所使然,煩惱是來自我們的無明和我執,執著「我」的這種虛幻的自我存在及珍惜。所以為了能夠幫助我們從一切的痛苦當中解脫出來,我們就必須要從業當中解脫出來,從煩惱、我執當中完全解脫出來。這個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將心中一切區別都解除,特別是能夠根除我們的我執、煩惱,這個最重要的必要修法,藏文稱為「勒迥」,也就是修心的方法。

仁波切再一次要強調的重點:我們必須要以正面的態度來學習修持我們的自心,即使傳授了修心法要,或者是領受了修心的法門兩者,是不是已經修心了,這還不確定。但是還是要給自己一個機會試試看。

在我們做佛法的修學上,不論聽聞法教、或經由不斷的思維來了解法中的精義、或者將法教帶入實修當中,透過聞思修三者來修持佛法。我們應當要以一個非常純正的動機、見地和態度,來作佛法的聞思修。因為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在這個世界上很少的人有這樣殊勝的機會,能夠得遇到殊勝的佛法,在這些有機會可以得遇法教的人之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大部份的人都不知道學習佛法時,持有的正確的態度、正確的動機的重要性。例如有些人在做佛法的聞思修上面,是以一種非常世俗、短視的動機來修學佛法,希望能夠透過佛法的修持或法的加持,可以得到壽命的延長、身體的健康、沒有任何病痛、以及自我財富資糧的增長。但我們卻不思索其實我們惡業的累積,是從無始劫以來就開始了。我們是因為過去一切的無明煩惱而造作許多惡業,因此這些惡業在我們生活中、生命中成熟,譬如會讓我們的事業、生意不順遂,或者是身體的病痛等等。當惡業的果成熟在我們生活當中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對佛法產生懷疑,懷疑佛法是不是沒有什麼助益。因此我們對佛法的信心就會消減,開始疏離佛法。這就是一種在修學佛法上,不正確、不純淨的動機、態度和見地的結果。其他的人也是相同的,即使沒有世俗的動機、見地和態度來修學佛法,卻懷有不正確的期待,認為修行的結果應該會很迅速、立刻的顯現。但是我們不思惟過去所累積的惡業,是從無始劫以來的。所以我們要去除、淨化這些惡業,必定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以及非常勇猛精進的態度。如果我們擁有百分之百的能力、百分之百的根器,但是我們卻可能只用了當中的百分之一在佛法的修持上面。當然,我們無始劫以來所累積的惡業,當然不會透過百分之一的修持,得到立即的結果。所以當我們不合理的期待立即的結果時,我們也開始退失對佛法的信心,同時也不再實修。這都是因為我們不正確、不清淨的動機、態度和見地所使然。所以我們不只該了解什麼是清純、正確的動機和態度,同時我們要時常、不斷的來增強、堅定我們正確修持的動機和態度,這是極為重要的。

仁波切談到:如果說我們在佛法的修學上面,是以一種非常世俗的動機和發心來學佛的話,這樣是非常短視的。如此便錯用了一個法可以給我們帶來無限利益的機會。我們必須要了知的是:不管我們的生命會有多長,最多都是在一百歲之內。在這一百年當中,你所謂的成功、幸福等等,這都是無常的,都是會改變的。也許暫時的幫助會帶來暫時的利益,可是這樣一種暫時的利益,你所利益到的他人、眾生,僅止於你非常親近的家人或親戚等等,這樣的利益不可能超越這些。所以如果在修學佛法上面,是以這樣世俗的見地、動機和態度來修持,這樣是非常短視的。對我們來講不會有任何大的利益。所以我們知道經由修持佛法可以得獲無限的利益,同時我們也可以透過功德的累積、體驗,能夠讓我們得獲快樂,這快樂不只是現在的,可以延續到未來。這是究竟的快樂,不變的快樂。同時可以幫助我們去除未來當中一切的痛苦。這樣是一種究竟的解脫,可以讓我們不再有任何痛苦的體驗,不會再有任何的痛苦。這是必須要經由正確的佛法修持,正確的見地、正確的態度、正確的動機來修學佛法。那麼在佛法的修持上面,同時我們必須要融入一個大乘的願心,也就是利益無一例外的眾生,這樣的願心,要融入我們的修持當中。這樣的話,法所帶來的利益就絕對不是暫時的利益。同時也不會只有利益少數的人,而是一種永恆、長久、長遠對眾生的利益。所以我們需要深刻的思惟這樣的真實性,並且保有這樣重要、珍貴的動機和態度來修學佛法。我們會得獲到多少法上面的利益呢?是視我們修學佛法時所能夠具有的動機發心的大小、純淨的程度而定。同樣的,非常重要的就是:除了要有正確的動機和發心之外,當我們修持佛法時,我們不應該期待有立即、即刻的結果來臨。因為我們已經得獲業報真理的法教,我們知道我們的惡業是從無始劫以來累積到現在。所以必須要花上長久的時間,及許多功德的累積,才能幫助我們建立一個究竟解脫的基礎。就如同過去諸佛及許多大成就者的例子,他們也是花下了許多的時間,經過了許多世,以及一切精進勇猛的修持,才能幫助他們消弭一切的污染,以及累積功德,因此我們也應該要以這樣的見地來修持佛法。當我們有了這樣的見地,以及對業報因果真理的了解,當你有了快樂的體驗的時候,你會立即作佛法的修持,因為你知道這樣一個快樂的體驗,是來自於你過去累積的善業、所作善行的結果。當你在生活當中碰到逆境和困難的時候,你更加的努力來作佛法的修持,因為你知道這樣一種不想要的痛苦,是來自於我們過去世當中所造作一切的惡行跟惡業累積的結果。所以為了讓我們不再有痛苦的體驗,同時幫助我們淨除一切的惡業,我們應該修持佛法,同時也幫助所有無一例外的眾生得到究竟的解脫,不論一個人遇到快樂或痛苦,都是增進對佛法的基本了解、成為對佛法的動力。這些一切對我們修持佛法上,都是輔助,而不是擁有一個不正確的動機,滋長懷疑,造成我們修持上的障礙。因此在修學佛法上,正確的動機、見地和態度是非常重要。

在這幾天開示的主題是修心七要,仁波切表示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所以沒有辦法依照儀軌的細節從頭到尾詳細講解。所以比較好的方式是我們專注在修心七要儀軌的重點來作講述。當然如果談到我們所要講述的要點,仁波切也沒有太多的時間作比較長的講述,所以我們要專注在整個儀軌當中實修的部分。修心七要的第一個要點是:前行法的修持。

修心七要的第一點:前行修持的部分,修心的前行部分就是:要作四種思「修心於四思維之中」。這四種思維的第一個是「人身難得」,思維珍貴的人身。這樣的人身是非常難得的。什麼是四思維中第一項要思維珍貴的人身難得呢?仁波切說:即使我們對很多事物會產生疑問,對很多世俗的活動、事業會產生興趣,但絕大部分的人都從來沒有想過、真正深刻的去想、去思維:人身是如何得來的?大部分的人,不會去做這樣的思維。有些人不知道,更不願去思維,更糟的是很多人對於人身得獲,有一個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知見。在佛法中已經告訴我們這個是事實:在一切有生命的有情當中,人身是最珍貴、最稀少的。特別是我們現在所得獲這樣的人身,能夠讓我們沒有任何障礙,具足一切因緣去修法。例如我們具足了才智、智慧、聰明,同時有許多好的因緣來進行修行,以及健康等等。這樣一個好的人身,也就是目前我們所體驗到的。當然,人身的得獲並非偶然、偶發的,或者沒有任何因果所依,偶然得來的。事實上,每一個現在我們所有好的體驗、善好的因緣,都是來自於我們過去世中善業的累積,而帶來的結果。以及除了善業累積之外的,我們願力的融合所得的結果。讓我們得獲珍貴稀少的人身。所以我們要深刻的了解這樣的真實性,知道我們現在具有了大好的機緣、機會。因此我們要好好的善用它,有意義的來用它。何為善用呢?怎樣才是好好利用這個人身?就是透過佛法的修持。因為在究竟上而言,修持佛法是唯一有意義的事情。所以在現世當中我們的獲這樣珍貴、稀有、難得的人身,是我們過去世善業和願力結合而得獲的,我們不應該白白的浪費掉。如果我們將它虛擲的話,這對我們來說是最大的損失。也就是我們完全錯用了珍貴難得的人身。接下來我們做一小段時間的禪修,在禪修當中我們要好好的思維珍貴的人身難得。同時讓我們的心能夠熟悉這樣的真實性。

波卡仁波切 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