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二〉

波卡仁波切 開示

這四種思惟的第二種,就是要修習無常、改變,也就是死亡無常。在這個重點當中,是要讓我們能夠覺知到我們所有一切的生命、生活是依止無常真理。在這個娑婆輪迴當中,一切都是無常而不斷地改變。這裏指的無常跟改變不是經過長遠時間後的改變,而是在每一瞬間、每一頃刻都存在的無常、改變。在這個娑婆輪迴當中,所有的一切事物,不論是好的、壞的,快樂的、痛苦的,或者我們的朋友,或者敵人,這些都是無常,而終究一定會改變。同時不只這一切是無常,現在我們有機會能夠得遇佛法、聽聞佛法,進而修持佛法,但是對我們來說,上師也是無常的,這個法本身也是無常的──因為也有無佛法存在的時候,因此法亦是無常。雖然我們現在有具足了一切善好因緣、條件的這樣一個人身,我們可以好好地利用它。這個人身對我們是一個十分珍貴的工具,但是我們這樣一個珍貴的人身也確定是非常無常,同時也是非常脆弱易毀的。而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死亡的來臨,但什麼時候會死?對每一個人來說是不確定、無常、無定數的;死亡的原因會是什麼?你會在哪裡死亡?會在什麼地方死亡?這都是不確定的。所以我們在所有不確定的未來中,唯一確定的就是這個死亡一定會來臨。但是當死亡來臨是什麼情況?會在哪裡死亡、會在什麼地方死亡,這些都是不確定的,所以我們在這個所有不確定的這個未來之中,唯一確定的就是死亡一定會來臨,但是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我們這個人身不再稱為珍貴的人身,而是被稱為屍體。所以我門知道一切都是在這個轉變之中,一切都是在無常裏頭,所以我們現在所體驗的一切,都是一個無常,跟不斷地改變的一種真理,所以接下來,我們再做一小段時間的禪修,我們要思惟「無常」跟「不斷地改變」的這個真理。

心前行的第三個思惟,就是要思惟這個業報因果,我們知道我們現在所體驗的任何一種痛苦,不論它是大的、強烈的;或是小的痛苦,這都是我們過去世當中所累積的不善業,也就是累積惡業的結果。由於過去累積不善業所種下的因,而果呢?──在現世當中我們所受的體驗,相同的,在現世當中我們所體驗到的任何快樂、幸福,不論它是持久的,大的,或是小的,毫無疑問的,這是由於過去世當中,善業的累積所帶來的結果。因為業報因果這種根本的真理,它是一個真理,那麼這樣一個業報因果的真理,在未來也是相同的,我們在未來當中將會承受、體驗的快樂或是痛苦,都完全依止在我們現世當中所有一切的作為,所有一切的行為,完全是依止我們在現世當中,我們的行為和態度所種下的是什麼樣的因,在未來當中我們就會面臨、承受、體驗到的是快樂或是痛苦。

於我們對業報因果的了知是這樣的缺乏,同時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生活沒有依止這個業報因果而行,同時我們缺少對業報因果的真理的信心,由於相信度的缺少,所以我們會有一些錯誤的概念,例如:我們現在有很多人,他們以一個非常好的動機發心,來做一些有利益性的、有服務性的工作,但是當我們看到這種做一些有利益性的、有服務性的工作的人所得的果,似乎是面臨一些挫折和逆境;我們又看到一些專門在做一些負面的事,會對他人造成傷害的負面的行為,可是像這種造作負面行為的人,卻得到身體健康、財富資糧,看到他好像一切都很好。從這兩方面來看,我們似乎有些人會有一些錯誤的概念,認為應該是沒有業報因果的存在,不然怎麼會有相反的結果?反而做壞事的人好像有特別好的結果,可是,做了一些有利益、有服務性工作的人,他們所帶來的果,卻好像只有挫折跟逆境而已。其實我們不應該以造作的表面來看,因為這是由於過去世惡業累積的結果成熟,所以在現世當中他們會面臨一些挫折跟逆境的痛苦體驗。相同的這種快樂跟痛苦的體驗,其實都是來自我們過去世所有一切「業」的累積,業因的使然。當我們看到這個做一些壞事,做一些負面行為的人,而在目前享受到一切美好的成果的時候,我們要了解到這個人一定是在過去當中,曾經有了某種善業的累積,所以在現在世當中才會有這樣一個結果,但是又因他過去某些惡業行為的累積,所以會經驗到煩惱的結果。這確實是事實,是我們在今世要了知的,不應該因此對於因果業力產生懷疑。

們可能會有這樣的一種疑問:每一個人都必須去體驗由過去所有惡業累積的結果嗎?如果只要我們有機會能夠了知到,我們所有累積的一切惡業是經由我們的無明煩惱而造作的,我們必須要經驗到業力的結果;當我們經由誠心懺悔過去因為無明而造作的這種惡業,經由懺悔,我們淨化了,然後惡業能夠得到淨除,我們將不會經歷痛苦的果。如果過去我們所累積的惡業不經由淨除、不經由懺悔的話,那麼任何一個惡業它都不會自行解除,就是所有的任何一個惡業都一定會成熟。我們過去所累積的善業也是相同的,會在現世當中顯現出來,會有結果出來,但是例如由於我們的無明而讓我們後悔我們今世曾經累積的善業,或是非常驕傲於你曾經做的善行、累積的善行,這樣的態度和動機會使得我們過去所累積的善業被摧毀,我們就不會有這些善業而帶來的這種好的體驗的結果。無論是過去的善業或者是惡業,我們都必將會體驗到它所帶來的結果。

此,業報因果的真理,是佛陀最基本、最根本的一個法教。所以對我們實行佛法的人,我們一定要將它視之為首要,那麼行者呢,一定要依循這樣一個真理。我們是初機者,剛開始的修行者,所有的一切都是有限,不論是在法的學識上或者是在修持上,我門也不能了知因果業報是如何真實,以及它是如何運作。不論如何,直到我們能夠逐漸完全了悟自心本性為止,我們一切都要完全依循佛陀所開示的這個業報因果的真理,好好地來依循、修持,盡力地來行一切的善,盡力地來避一切的惡,我們必須要深刻地了知任何一種業,任何一個累積的業,它都是算數的,不會是不算數的。接著我們就要專注在因果業力的真實性上,以這樣的思惟,來做一段禪修。

行當中的第四個思惟,是我們要關照這個輪迴的過患,娑婆的痛苦,當我們談到這個娑波輪迴的時候,我們知道有許多眾生存在之中,眾生可以分為六道:地獄道眾生、餓鬼道眾生、畜生道眾生、阿修羅道、人道跟天道的眾生,下三道眾生所體驗的極度痛苦,是我們沒有辦法想像的,特別是地獄道眾生的極度酷熱、極度酷冷的這種痛苦;餓鬼道眾生極餓跟極渴的這種痛苦;畜生道眾生無明癡瘖的痛苦;及人道眾生生、老、病、死的痛苦;阿修羅道眾生不斷瞋鬥的痛苦;天道眾生的墮落之苦等等。在這六道當中,人道跟天道算是比較好的,但是還是有許許多多的痛苦存在。例如人道眾生除了生、老、病、死痛苦之外,也還有許許多多種不同形式的痛苦。

們可能投生在這個娑婆輪迴當中的任何一道之中,但是不論在任何一道裏頭,都沒有辦法得獲到真正的快樂。不論是投生在何處何道,或者是一直希求,希望能夠投生在娑婆當中的任何一個地方,這個都不會帶給我們究竟真實的快樂。痛苦也是相同的,只要是在這個娑婆輪迴之中,我們就沒有辦法脫離這個痛苦跟這個苦因,因此我們必須深刻地了知,這個輪迴的過患跟娑婆的無意義所在。如果我們希求、希望從這個痛苦當中解脫出來,而得到究竟、恆久的快樂,我們就必須要從娑婆世界中解脫出來。我們修行者,現在有機會能夠依循大乘法教的願心,我們不能只求我們一己痛苦的解脫,我們必須要了知到,我們必須要來幫助、利益一切的痛苦當中的眾生。為了趨向到這個目的,我們要發願,發願我們能夠從娑婆輪中解脫出來,同時也要利益、幫助所有無一例外的眾生,從這個娑婆輪迴的痛苦之中完全地解脫出來,那麼這樣才是我們必須有的目的和動機、發心,換言之,簡單的說,我們的目的是為獲得圓滿的證悟──佛果。因為如果能夠得獲圓滿的證悟──證得佛果,就具有兩方的利益:一個是能得獲永久、恆持的快樂,沒有痛苦;另一個是能夠具足真正利益眾生的能力跟智慧。所以圓滿的證悟,是超越娑婆輪迴以及一己的解脫的。接下來,我們在作一小段時間的禪坐、禪修,來觀照、思惟輪迴的過患,娑婆的痛苦。

麼這一堂課的講授就到這裡圓滿,現在我們要做功德迴向。我們將今天經由仁波切說法及我們受法二者共同累積的一切功德,悉數地迴向,為了利益所有一切無一例外的眾生,希望我們能在現世當中就能圓滿地證悟佛果,接著我們就一起來做這個功德迴向。

這個修心七要的七個要點當中,第一個是修心的前行,那麼也就是做四種思惟的法門。之前,仁波切已經簡短地講述過。接下來,在這七要點的第二項,也就是修心正行的部分,修心修持法。在這個菩提心的修持當中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是究竟菩提心的禪修修持,第二個是相對菩提心的禪修修持。

先在究竟菩提心的禪修修持部分,又分為三個次第的修持法:一個是前行,一個世正行的究竟菩提心的修持,第三個是結行。在究竟菩提心的修持的前行部分,首先我們要修持究竟菩提心的心:先作皈依,在所有一切的皈依聖眾之前,我們自身以及所有一切的眾生都來向他們作皈依,由現在一開始直到得獲圓滿的証悟佛果為止,我們都來向皈依的聖眾不斷的作皈依,然後產生覺醒之心,即是我們將要進行修持菩提心之甚深實修,是為了能證悟圓滿的佛果,同時是為了利益無一例外的一切眾生。因此我們以這樣的一個發心來發展我們的菩提心。在這個前行修持之後,接著我們要觀想四臂觀音本尊於我們自身的頂上,觀音本尊安住於白色的蓮花月輪寶座上面。他的身色是白色的,一面四臂,前面二臂是合掌…等等,我們可以依照四臂觀音的修持儀軌當中的觀想的法要來作觀想。重點是我們要知道我們所觀的觀音本尊,他的外相是為觀音,他的本質是我們的根本上師,同時觀音本尊是所有一切皈依聖眾的總集。我們要以這樣的了知來作如是的觀想。

們要保持如上的觀想,觀想觀音本尊安住於我們頭上,同時要記得其中的要義,那麼接著下來再觀想,由我們自己的心輪當中化現出來無量如同自己一般的身相,從自己的心輪當中化現出來,來向我們頂上的觀音本尊來供養禮拜,同時觀想無量的供養物,向觀音本尊供養。接著誠心至誠地來懺悔我們由無始劫以來所累積的一切惡業,接著再誠心地隨喜一切聖眾及眾生所做的一切善行,接著再祈求諸佛菩薩,以及一切的上師都能夠永轉法輪,祈求所有諸佛菩薩及成就上師能常駐於世間,一直到所有的眾生都得到完全的解脫為止。接著再經由上述的六種供養所累積的一切功德,我們至誠地來做迴向,希望經由這樣的迴向能夠幫助我們生起圓滿兩種究竟的菩提心跟相對的菩提心。我們以這樣的方式來作迴向。

這樣的一個方式向觀音本尊,也就是我們所有一切皈依聖眾的總集,來做這七支供養。之後我們同時要至心虔誠地來向觀音本尊作祈求,祈求我們在現世當中能夠得有效的在兩種菩提心上修心,因而利益所有的一切眾生,我們如此來作祈求。接下來,我們依如上的教授作一段禪修。

著我們再作如下的觀想:我們要知道安住於我們頂上的觀音本尊與所有一切的皈依聖眾是無二無別融合為一的,他就是含藏了一切皈依聖眾之本質的總攝。那麼由於我們至誠地祈求加持,就觀想觀音融入光中,再融入自身,經由此我們就獲得來自一切皈依聖眾身、口、意三門的加持,所有的皈依聖眾與自己是融合為一,無二無別。接著再將自身的呼吸非常自然地安置。就是維持一個非常自然的呼吸,同時將我們這個心的覺性安住在出入息上,也就是安住在呼吸上來作數息,一出一入為一回,我們數二十一回,在做這個的當時,我們要將我們心的專注力,非常有覺性的專注在這個呼吸與這個數息之中。接著我們就做這個本尊融入的部分,這個數息的禪修。

上這個修心前行的部分已經圓滿,由此,可以幫助我們自心轉向佛法。同時這個法也能依循道而行,那麼這個就便是依循菩提心,這個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根基,能夠讓我們的心成為禪修及開展我們內心的一個上好的容器,經由前行法要,根基已經完成,現在我們進入一個修心的正行的部分,也就是究竟菩提心的部分。

究竟菩提心的法門當中,我們知道所有一切的外在現象,所有的世界、一切眾生,所有的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個對境:色、聲、香、味、觸。我們都以一種幻覺,認為它是真實存在的,認為它們不只是一種表象,而且認為它們是堅時真實的。在究竟菩提心的法教當中,我們知道,所有的一切現象,一切的化現,其實它並非是堅實真實的。可是這些所有的現象又是如何產生的?這是由於長久以來,深植在我們心中的幻覺的這種習性所使然的。這個心所幻覺真實的習性,就化現於外在的所有的一切現象。因為這種幻覺的習性,讓我們執其為真,認為這所有一切的現象都是實體,是真實存在的。那麼我們要怎樣來停止這個幻覺呢?就是修心:我們觀一切的現象都如夢一般。

有一切現象的化現,其實它並非是實體存在的,就是所有一切現象的存在,乃是依於我們自心的一種幻覺,我們自心執其為真的一種幻覺,這樣一種執現象為真的幻覺的心,化現於一切現象當中。所以,其實我們必須要了解的是:一切的現象,無一例外的,皆非實質存在的。但是我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我們認為有時候我們看到的東西是一樣的,看到相同的東西是否就代表了我們累積了相同幻覺的習性?仁波切說:例如我們現在在這個房子裏頭,我們大家所見的都差不多,例如我們對這個房子大小、形狀的感覺,這是因為我們有累積類似的業因的結果,但是除了這個大家累積了相同、類似的這種業因之外,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還有個別所累積的業。也許我們現在大體上看到的都一樣,但是其中還是有一些差異,因為意見的不同、執著的不同、品味的不同等等,會造作了不同的業,就會化現為不同的現象,但是其實所有一切的現象的化現,都來自於我們心的習性所生,它並非是真實實體存在的。因為如此,我們就必須要觀一切的現現象都是如夢一般,將所有的現象、所有的一切、以及所有一切的法視為夢一樣。當然我們不能馬上做到,但是我們必須要提醒我們自己,一切都與夢無異,將一切視為夢,是修心的要點之一。

在對於究竟菩提心的修持,給予必要的教授:我們已經提到所有一切外在的現象,都不是真實存在的,執其為真實的幻覺都是從我們混亂的心所想出來的,如果如此的話,我們的心在哪裏?我們的心是什麼樣子的呢?一般來說,我們具有「心是真實存在」的概念。我們常常非常強烈地說我的心是如何如何,我的心現在很快樂,我的心現在很不快樂等等。當我們開始尋求解釋我們的心在哪裏,心是如何的時候,我們開始找這個心,是在我們的身之內?或者是在身之外?或者是二者之間?那麼心到底是在哪裏?如果是真實存在的,那麼心的顏色到底是什麼樣子?白色?紅色?或者是其他顏色?那麼心的形狀又是如何呢?它到底是存在哪裏?心的尺寸大小是怎樣呢?它是存在的嗎?如果我們以這樣的一個方式來做檢視,來做尋求的話,我們找不到心的真實存在實體。但是,如果我們沒有經過檢視,只是依循我們的這種混亂的、幻覺的這種習性,還是會非常強烈地說:「我的心」、「我的心怎麼樣怎麼樣」,接著,這個心的習性,心的這種幻覺的習性,又會再展現。事實上,這個心是無法測量的,沒有辦法描述、尋獲的。因此在修持究竟菩提心的修心法要的儀軌當中,有一個特別的要句,「將我們的心專注在它本具的覺性的無生之中」,這是說,我們和心唯一的關連,是在於念頭,如此我們應該進一步檢視我們的心是來自於何處?如何產生?如何安住?如何去?──何生、何住、何去?經過我們的檢視之後,我們會發現,其實心並非是真實存在的,並不是實體存在的。從這角度來看,心的本質是空性,要點即是「專注在它本具的覺性的無生之中」,從這個角度來看,心從來沒有本體真實存在。

這個究竟菩提心的修持觀點來看:心是超越一切的來、去、住,所以心的本性是空性,心的本質是不實體,不本體存在的,它是空性的。那麼,當我們了解這樣的一個開示、教示之後,我們的修心,就能依循究竟菩提心的法要來修心。我們可以有一個這樣的見地:一切的無它,皆是空性,然後下一個重點是,我們開始找尋是「誰」在想那個「空性」?是誰在觀這個「空性」?那麼開始去尋找「誰」,它是否有顏色?是否有位置?當我們找尋之後,我們就發現:沒有任何的顏色或位置是著於這個空性之中的。因此我們就可以了知道其實心呢是並非本體、實體存在的,它的本性是空性。在修持自心的儀軌中,有一句是說「從對治的藥方中解脫出來」。例如當我們去除「將現象視為真實」時,我們必須經過長時間的觀察,然後才了知:看得到的東西是空性,因為它們也是相倚而存在等等。這是將現象視為事實的對治。但是我們現在要除去對治的藥方,即是「所有一切都是空性」的這種想法。空性在哪裡?是誰在想這個空性?我們會發現,它是沒有任何顏色,沒有任何形狀,沒有任何位置等等。即使是對治的這種藥方,也需要從概念或標籤中解除出來,所以要從對治的藥方中解脫出來。

在已經講解所有外在的現象、事物的外表及現象、以及內在的想法,所有皆非真實存在。對執幻覺為真實的主體而言,一切都以主體和客體這種方式,誤認為它們是真實的存在。所要講解的另一點是:所有一切這些外表上真實存在,雖然本質上沒有真實存在,為何它們在外表上看起來是真實的?它們在真正的真實中是什麼樣子?即是所有一切相倚存在的本質皆是空性。

我們修持菩提心時,我們應該做什麼?我們不應專注於空性這個想法,想著「因為這些是如此如此,所以它們是空性」。能引導我們到菩提心之路,是我們的基礎始於正確的見地,即是支持我們修持菩提心──特別是究竟菩提心──的見地。至於實修的部分,我們不應該一直在學識上的知見做辯論,例如什麼是、什麼不是、空性是什麼樣子等等。實修時,我們只要將我們的心保持、安住在它無間斷的這種狀態之中即可。不去迎接它也不去拒絕它,只要將我們的心沒有任何造作的、非常自然地安住,非常有覺性、覺知地安住即可。讓我們心的本性顯現,即是覺性。在究竟菩提心的修持中,這是我們唯一要做的事。那麼在這個修心的根本儀軌當中,有一個要句是「將我們的心安住在阿賴耶識當中」。阿賴耶識就是我們心的一個基本識,所以它說將我們的心自然地安住在阿賴耶識當中,也就是將我們的心自然地安住,沒有造作地安住。

這個修心的重點之一,是我們的身體要保持在一個正確的禪定的姿勢,但是要非常自然地安住,沒有任何壓力,沒有任何緊繃地自然地安置,特別是要讓我們的心非常自然地安住。有覺性地安置在它自然的覺性當中,不含任何念頭造作,也沒有任何其他的造作,只要非常簡單地將我們的心安住在它的自然本性當中。接著我們就以這樣的一個方式,來做一段時間的禪修。

我們依照這樣一個方式來修心時,我們會得到一種體驗,我們的體驗是超越一切執其實相為真的概念,以及執其不存在的這種概念,那麼我們的體驗是超越這兩者的,是超越所有的一切的概念,這便是究竟菩提心,或者是我們稱它為大手印,兩者是相同的。當我們有了這樣的一層的了知,我們就知道我們的修心應該在這樣的一個了知上面來做修持。那麼漸漸地、慢慢地我們就會了知我們內在,也會了知道何為究竟的菩提心。

於究竟菩提心的修持法要,已經由仁波切作了講解、開示。當然由於每個人根器的不同,領法的態度、動機的不同,可能每個人對於法教,有著不同的反應。有些人可能聽聞到這樣的一個法教──什麼都不是本體存在的──之後覺得不了解,所以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影響;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對一些平常非常執著一切是真實存在的這種強烈習性的人來說,他會感覺到:「奇怪」,會覺得看起來所有現象存在呀,可是為什麼說它的本體是不存在的?他會覺得非常的奇怪;那麼又有些人他在聽聞這樣的法教之後,他會認為這樣的法教它是非常甚深又非常有意義的。來自法教的這樣一種覺受,會讓心感覺到一種甚深,同時能夠讓我們的心有非常解脫、自由的作用,會有了像虛空一般的開放的這種解脫感,這樣的覺受可以讓我們感受到這種解脫的感覺。因為一般來說,我們的心都被概念的網牢牢地捆綁,所以當你在這個領受這樣的一個法教,得獲這樣的一個教授之後,你開始有了了解,就有了一種解脫、自由的感覺。這便是究竟的菩提心。那麼當然這個覺受有的時候講不出來,然而它是一種自由、解脫的覺受,因此我們應該以這樣的一個方式來修持究竟菩提心。當我們在這種自由、解脫的覺受當中了悟究竟菩提心之後,這個相對菩提心就會自然地生起,我們就會非常清楚地明白所有的一切眾生都具足了相同的潛力,具足了相同的佛性,有著相同的願求,當我們看到其他的眾生還在這種執一切現象為真實存在的這種習性捆綁當中,體驗各種不同的痛苦的時候,這樣我們就會對他們產生一種慈悲心、憐憫心、關懷心,當我門看到他們因為這種虛幻的這種慨念而在體驗各種不同的痛苦的時候,我們這種慈悲心、憐憫心、關懷心,就會非常自然地生起。這稱為相對菩提心。

這個修心的前行法要部分,以及正行的究竟的菩提心的修持部分,仁波切都已經講述完畢。接著下來是結行的部分,也就是接續修持的部分,是要將這個修持延續到我們日常的修持的每一天之中,那麼就是除了你在作修行之外的所有時間當中,都是這個延續的修持。在延續修持當中,我們必須要牢記的就是我們要觀視一切的現象為幻覺,都並非實存、實體、本體存在的,我們要時時刻刻地提醒自己。這一堂課就到這裡圓滿,接著下來要將我們所累積的功德悉數來作迴向。

先我們必須先放下所有世俗的念頭,不論是與過去、現在,或者是未來有關的干擾,完全地放下。我們的心,完全地一心地專注,了知我們現得獲的是一個非常珍貴的難得人身,同時,能夠得遇到非常甚深的佛陀法教,並且有機會能夠得獲到上師、善知識的引導,讓我們能夠得到最究竟的解脫、最圓滿的證悟。因此,我們應該將我們自己的專注之心完全地安住於佛法的聞思修之上。特別是依著大乘法教這個「修心七要」的要點來作修持。透過這樣,能夠幫助我們得獲最究竟的解脫,而能來利益所有的一切眾生。因此,我們應該以這樣的一個發心來作修持。

這個修心七個要點之中,第二個是「修心於菩提心之中」。這個菩提心的修心法又分為兩種,一個是究竟菩提心之修心,以及相對菩提心之修心法。那麼究竟菩提心的修心法,仁波切已經做過開示講解。接著下來是相對菩提心的修心法部分。這又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正式的禪修法,第二是禪修之後的一個後續修持法。

這個相對菩提心的修持、禪修當中,我們依止這個「東令」法,也就是自他交換法為一個主要的修持。我們應該有如下這樣的一種態度跟發心的專注,觀想當我們在做呼氣的時候,我們要觀想我們自身所有一切的這個善業,所有一切的好,完全地施予無一例外的一切眾生。當我們在做入息的時候,我們要觀想將所有眾生的逆境、困難跟惡業,完全地接受,融入我們自己。這個「東令法」,也就是自他交換法,最主要的修持目的跟利益,就是我們知道所有一切痛苦跟所有一切混亂的最基本的根源,是來自於執我的習氣。我們不斷地在這個執著於自我之中,求一己的快樂,一己的幸福、圓滿…等等。我們不斷地希望我們一己,能夠得到解脫,不斷地希望我們自己可以從一切的痛苦當中解脫出來。透過這樣一個「東令」──自他交換的修法,我們逆轉這個習氣,我們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要能夠讓所有的一切眾生都能夠免於痛苦。所以我們修持這個「東令」──就是自他交接法。在一切的法門的修持當中,大乘當中的「東令」法──自他交換法,是最具有效益、利益的,所以這對我們很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專注於這樣的一個法門的修持。經由這個「東令」法──自他交換法的修持,我們不只是能夠讓自己從痛苦當中解脫出來,從一切痛苦的根源當中解脫出來,同時,我們應該保有這樣的一種發心來受持一切眾生的痛苦,如果我們以這樣子來作修持的話,對我們一己的痛苦、自己痛苦的根源會逐漸去除,而且現在我們保持給予所有一切眾生快樂、去除一切痛苦,對我們現世的心也會非常有助益,透過這樣的一種修持,我們的痛苦、我們心的混亂也會消弭、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