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超薦馬頭明王除障-瑪吉拉尊佛學會 台灣雪謙貝瑪卻林佛學會-會址遷移公告 綠度母祈福.金剛薩埵超薦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忍辱的意义与实践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09/12/31 01:06:43
學習次第 : 进阶

玄奘大学/宗教学系硕士班/95/硕士/研究生:涂慧娟

指导教授:黄运喜

 

  

宗教学系-- 黄运喜老师 

国家图书馆--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

喇嘛网 日期:2009/12/31 00:48:21   编辑部 报导

忍辱的意义与实践--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的发展

在探讨佛教忍辱法门的意义与实际修持的作法。藉由从原始佛教及大乘的经论中,探讨忍辱的内涵及对於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的重要性;其实践的作法,以声闻的《成实论及大乘菩萨的《大智度论》、《 瑜伽师地论》两部论着为范围,进行忍辱之观修法的研究。目的在於解决应如何藉由佛法中忍辱的修行,灭除瞋恚烦恼,利己、利他,俾为处世与修行上作大利益。


  本文研究章节的安排,第一章绪论说明研究的动机、目的、方法、范围与进程,以及就汉译佛典中忍辱的相关主要文献作一回顾;第二章,由探讨「娑婆」世界译名为「忍」的含义,此间之关系,以确立居於此世界之有情,皆有忍辱之必要;第三章,依文献回顾的方式,由现代学者为忍辱相关之议题所着作之专篇中,探讨儒道传统思想中忍的意涵及佛教教典所宣扬之忍的内涵,以凸显佛教忍辱之超越性,是佛教与非佛教徒,人人皆应学修的重要德行;第四章,由探讨忍辱、慈悲之灭瞋於戒行守持之差异性,及由瞋恚之过失与忍辱功德之内涵,探讨忍辱波罗蜜之所以成为大乘菩萨灭瞋之重要法门的原因;第五章,从声闻教典《成实论》中,与大乘菩萨教典《大智度论》和《瑜伽师地论》中,探讨声闻及菩萨修持忍辱的观想修行法。


  本文的研究,显示四项结果:
第一、娑婆译名堪忍,於经论所提示的内涵来看,居住於娑婆世界之有情,由凡至圣,人人都要能具备忍辱。
第二、佛法中的忍辱,超越於儒道传统思想仅是克制与承受自认为受到不合理对待的忍,佛法中的忍辱,是有智慧、具慈悲、主动、积极又维护身心健康的忍辱。

 


第三、佛法的忍辱兼具戒行止持与作持的作用,修行忍辱,同时也圆满了持戒的功德。
第四、忍辱要灭除瞋恚的观修法有多门,声闻的修行,以远离瞋过、纷乱,不自害害他为主,菩萨则不应舍离大慈悲心,为了摄受众生、共同趣求菩提以行忍辱。

 





一、佛典(依《大正藏》册次先後)
1、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二十二卷),收於《大正藏》第一册。
2、东晋.法显译,《大般涅盘经》(三卷),收於《大正藏》第一册。
3、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六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一册。
4、宋.天息灾译,《分别善恶报应经》(二卷),收於《大正藏》第一册。
5、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五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册。
6、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五十一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册。
7、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八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册。
8、西晋.竺法护译,《生经》(五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册。
9、北凉.昙无谶译,《悲华经》(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册。
10、唐.地婆诃罗译,《方广大庄严经》(十二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册。
11、隋.闍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六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册。
12、後汉.康康孟详,《佛说兴起行经》(二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册。
13、元魏.慧觉等译,《贤愚经》(十三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册。
14、元魏.吉迦夜共昙曜译,《杂宝藏经》(十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册。
15、姚秦.竺佛念译,《出曜经》(三十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册。
16、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百一卷~第六百卷),收於《大正藏》第七册。
17、後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十七卷),收於《大正藏》第八册。
18、唐.般若译,《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十卷),收於《大正藏》第八册。
19、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七卷),收於《大正藏》第九册。
20、元魏.菩提流支译,《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九册。
21、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收於《大正藏》第十册。
22、唐.菩提流志译并合,《大宝积经》(百二十卷),收於《大正藏》第十一册。
23、宋.法护等译,《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四十卷),收於《大正藏》第十一册。
24、唐.不空译,《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三卷),收於《大正藏》第十一册。
25、姚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一卷),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册。
26、姚秦.鸠摩罗什译,《佛垂般涅盘略说教诫经》(一卷),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册。
27、隋.僧就合,《大方等大集经》(六十卷),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册。
28、唐.不空译,《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八卷),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册。
29、失译,《大方广十轮经》(八卷),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册。
30、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三卷),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册。
31、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大迦叶本经》(一卷),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册。
32、西晋.法炬译,《罗云忍辱经》(一卷),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册。
33、西晋.竺法护译,《修行道地经》(七卷),收於《大正藏》第十五册。
34、後汉.安世高译,《佛说自誓三昧经》(一卷),收於《大正藏》第十五册。
35、高齐.那连提耶舍译,《月灯三昧经》(十卷),收於《大正藏》第十五册。
36、唐.玄奘译,《解深密经》(五卷),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册。
37、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七十卷),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册。
38、观无畏尊者集,宋.日称等译,《诸法集要经》(十卷),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册。
39、後汉.安世高译,《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一卷),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册。
40、元魏.菩提流支译,《佛说法集经》(六卷),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册。
41、唐.玄奘译,《本事经》(七卷),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册。
42、隋.闍那崛多译,《大法炬陀罗尼经》(二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册。
43、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只律》(四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二册。
44、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四分律》(六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二册。
45、曹魏.康僧铠译,《昙无德律部杂羯磨》(一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二册。
46、後秦.弗若多罗共罗什译,《十诵律》(六十一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三册。
47、失译,《萨婆多毘尼毘婆沙》(九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三册。
48、尊者胜友集,唐.义净译,《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十四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四册。
49、失译,《毘尼母经》(八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四册。
50、後秦.鸠摩罗什译,《梵网经》(二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四册。
51、北凉.昙无谶译,《优婆塞戒经》(七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四册。
52、失译,《分别功德论》(五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五册。
53、龙树菩萨造,後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百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五册。
54、天亲菩萨造,後魏.菩提流支等译,《十地经论》(十二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六册。
55、尊者舍利子说,唐.玄奘译,《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二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六册。
56、五百大阿罗汉等造,唐.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二百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七册。
57、迦栴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阿毘昙毘婆沙论》(六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八卷。
58、提婆菩萨造,婆薮开士释,姚秦.鸠摩罗什译,《百论》(二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册。
59、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百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册。
60、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册。
61、刘宋.求那跋摩译,《菩萨善戒经》(九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册。
62、无着菩萨造,唐.玄奘译,《摄大乘论本》(三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63、世亲菩萨造,唐.玄奘译,《摄大乘论释》(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64、法称菩萨造,宋.法护等译,《大乘集菩萨学论》(二十五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册。
65、诃梨跋摩造,姚秦.鸠摩罗什译,《成实论》(十六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册。
66、优婆底沙造,梁.僧伽婆罗译,《解脱道论》(十二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册。
67、天亲菩萨造,後秦.鸠摩罗什译,《发菩提心经论》(二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册。
68、龙树菩萨集颂,宋.天息灾译《菩提行经》(四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册。
69、隋.智顗说,《妙法莲华经文句》(二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四册。
70、隋.吉藏撰,《法华义疏》(十二卷),第三十四册。
71、唐.窥基撰,《妙法莲华经玄赞》(二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四册。
72、唐.法藏述,《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五册。
73、唐.澄观述,《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九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六册。
74、唐.善导集记,《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七册。
75、唐.窥基撰,《阿弥陀经疏》(一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七册。
76、宋.元照述,《佛说阿弥陀经义疏》(一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七册。
77、後秦.僧肇撰,《注维摩诘经》(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八册。
78、宋.智圆述,《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八册。
79、隋.吉藏撰,《维摩经义疏》(六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八册。
80、唐.道宣撰,《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十二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册。
81、宋.元照撰,《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十六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册。
82、唐.定宝撰,《四分比丘戒本疏》(二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册。
83、唐.法藏撰,《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六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册。
84、新罗.义寂述,《菩萨戒本疏》(三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册。
85、新罗.太贤集,《梵网经古述记》(三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册。
86、宋.净源节要,明.袾宏补注,《佛遗教经论疏节要》(一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册。
87、唐.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四十八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二册。
88、宋.子璿录,《起信论疏笔削记》(二十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四册。
89、唐.慧沼撰,《劝发菩提心集》(三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90、唐.道世撰,《法苑珠林》(百卷),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三册。
91、唐.道世集,《诸经要集》(二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四册。
92、宋.道诚集,《释氏要览》(三卷),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四册。
93、唐.慧琳撰,《一切经音义》(百卷),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四册。
94、宋.法云编,《翻译名义集》(七卷),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四册。
95、《维摩经抄》(一卷),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五册。
96、唐.道掖撰,《净名经集解关中疏》(二卷),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五册。
97、《地持义记卷第四》(一卷),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五册。
 
二、一般论着及专书(依姓氏笔划)
1、上田义文着,陈一标译,《大乘佛教思想》,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民国91年。
2、太虚大师着,〈成实论大意〉,《大虚大师全书》第三部,「法藏:三乘共学(全)」,善导寺佛经流通处印行。
3、平川彰等着,许明银译,《佛学研究入门》,台北,法尔出版社,1990年。
4、吕澂,《佛学论着选集》第五卷,第六讲,山东,齐鲁书社出版,1991年7月。
5、伦珠梭巴 格西主讲,翁仕杰译,《喜乐泉源》,台北,春天出版,民国92年。
6、释依日,《六波罗蜜的研究》,高雄,佛光出版社,民国76年。
7、释体韬,「六度四摄於《瑜伽论》中之意义」,〈《六度四摄与《瑜伽论.戒品》之关系〉,台北,法鼓文化,民国86年。(《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13》)
 
三、期刊及会议论文(依姓氏笔划,自教外而教内)
1、王开府,〈「动心忍性」释疑〉,《孔孟月刊》第23卷第10期,台北,孔孟月刊社,1985年6月。
2、李敏龙、杨国枢撰,〈中国人的忍:概念分析与实徵研究(1)〉,《本土心理学研究》,台北: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本土心理学研究室,民国87年12月。
3、林真功,〈孟子「动心忍性」之义理疏解〉,《孔孟月刊》第24卷第10期,1986年6月。
4、林碧珠,〈能「忍」为现代人的美德—以「训俭示康」、「留候论」、「陈情表」为例〉,《中国语文》第562期,台北,中国语文月刊社,民国93年4月。
5、林忆芝,〈孟子「不忍人之心」释义〉,《鹅湖学志》,台北,东方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中国哲学研究中心,民国89年12月。
6、陈大齐,〈就忍的意义及忍不忍的可否试作探讨〉,《孔孟月刊》第26卷第5期,台北,孔孟月刊社,1988年1月。
7、人生杂志编辑室,〈甘露门〉,《人生杂志》第195期,台北,人生杂志社,民国88年11月。
8、昭慧,〈「忍辱」新诠〉,《弘誓通讯》第4期,中坜,佛教弘誓学院,1993年8月。
9、能仁,〈什麽是忍辱?〉,《南洋佛教》第311期,新加坡,南洋佛教,1995年3月。
10、能仁,〈忍辱述义〉,《闽南佛学院学报》第1期,厦门,闽南佛学院,1995年6月。
11、能仁,〈波罗蜜忍辱之我见〉,《十方杂志》第9期,台北,十方杂志社,1997年6月。
12、郭明静,〈波罗蜜忍辱之我见(二)〉,《十方杂志》第10期,台北,十方杂志社,1997年7月。
13、能仁,〈波罗蜜忍辱之我见(三)〉,《十方杂志》第11期,台北,十方杂志社,1997年8月。
14、徐真友,〈关於佛典语言的一些研究〉,《正观杂志》第1期,台北:正观杂志社,1997年6月。
15、高铭,〈世俗的忍辱观与佛教的忍辱观〉,《内明杂志》第289期,香港,内明杂志,1996年4月。
16、黄运喜,〈中国佛教史研究方法初探-〈以佛法研究佛法〉理论的开扩〉,《狮子吼》第33卷第六期,台北:狮子吼,民国83年6月。
17、杨丽娟,〈《入菩萨行》安忍思想之研究-以瞋的对治为中心〉,高雄:国立师范大学(学位论文),民国91年6月。
18、簟竹,〈忍辱与禅定波罗蜜〉,《狮子吼》第30期,台北,狮子吼杂志社,1991年3月。
19、释如石,〈「安忍」今诠〉,《法光》月刊第184期,台北,法光杂志编委会,民国94年1月。  检索後再点阅全文。民国96年5月6日,pm.05:47。
20、释性广撰,〈印顺法师禅观思想与研究〉,新竹,玄奘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民国89年6月。
21、释悟耿,〈《智论》中「无生法忍」之初探〉,《福严佛学院第八届初级部学生论文集》,新竹,福严佛学院,网页:http://www.fuyan.org.tw/8l/10.htm,民国96年5月6日,pm.05:58。
22、释慈汶,〈《华严经.十地品》发光地之研究〉,《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七》,台北,华严莲社,民86年10月。
 
四、辞书、目录(依教外、教内;目录)
1、林尹、高明主编,《中文大辞典(修订版)》,台北,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民国69年9月。
2、张之杰、黄台香主编,革新版《百科大辞典》台北,名扬出版社,民国75年1月。
3、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台湾版),台北,东华书局,1997年9月。
4、荻原云来编纂,《梵和大辞典》,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
5、平川彰编着,《佛教汉梵大辞典》,东京,霊友会,1997年1月。
6、如实佛学研究室编着,《新译梵文佛典5》〈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台北,如实出版社,民国84年11月。
7、蓝吉富主编,《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共十册,台南,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1994。
8、会性法师,《大藏会阅》,共四册,台北,天华出版,民国84年5月。
9、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编,《修订新版大藏经总目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民国81年。
 
五、电子佛典、个人专集光碟
1、〈CBETA读经器V2.0〉,《CBETA 电子佛典集成April2004》,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4年4月9日。
2、Accelon e-Book《印顺法师佛学着作集》光碟版,新竹县:财团法人印顺文教基金 会,2000年9月30日。
3、「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内联网版]」,1.2版本,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六、网址(依笔划顺序,自官方再个人)
1、《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台北,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网页。95.12.29。民国96年5月6日,pm.06:00。
2、《教育部异体字字典》,台北,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95.12.29。民国96年5月6日,pm.06:01。
3、久美多杰堪布讲授《入菩萨行》第九讲第七页,参见。民国96年5月6日,pm.05:59。
4、昭慧法师主讲.善森、宏诚、巽慧记录.法印讲堂、妙心写作读书会整理,《妙云集导读(廿一)》-「僧伽与律制」教学概述暨重要观念探讨(二),民国79年。。









上一篇(大乘佛教智慧与愿行的表徵) 回目錄 下一篇(《大品般若经》菩萨十地思)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2007年贝诺法王金刚盔甲法会开示
藏歌手为法王祈福
玛哈嘎拉消灾祈福大法会 2009/1/19~2009/1/23
「爱儿有希望」急难助学计划-家扶基金会
莲师财神16财神总聚

赞助网站
在線文史資料綜匯--中國古代文學-- 北京大學中文論壇﹝ 簡﹞
在線文史資料綜匯--中國古代文學-- 北京大學中文論壇﹝ 簡﹞
香光資訊網/圖書館服務/佛教入門網站/西藏佛教
指引型資源。
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台南市竹巴噶舉(如來講堂)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