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佛消災超薦祈福法會(更新) 確戒仁波切《寶性論》教授.藥師佛法會 11/22甘露漩明王放生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大乘佛教智慧与愿行的表徵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09/12/30 23:23:50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09/12/30 23:13:04   编辑部 报导  指导教授:陈一标

大乘佛教智慧与愿行的表徵--论华严经中文殊与普贤的形象
的主要为探求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在华严经中的形象,大部华严经是由诸多单行本集合而成,而从早期译经师所翻译出来的经典,其中不乏华严经的先驱.因此本论文先锁定初期大乘经典的范围,以地毯搜寻方式,追寻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在初期大乘经典展现的相貌,确实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都各自在独特领域崭露头角.


文殊菩萨向来以智慧着称,住在甚深的首楞严三昧中,他是古佛再来,诸佛之师;文殊法门展现般若空观的思想,及中道不二的教义;他的本愿及欲建立刹土的庄严殊胜,非其他净土可与之比拟.到了华严经,文殊菩萨担任启信的代言人,劝众生发菩提心,扮演善知识的善巧方便,引导初机者进入佛法大海.另一方面,普贤菩萨在初期大乘经典展现的相貌,主要有普贤信仰及忏罪法门的出现;到了华严经,普贤菩萨寄位於等觉位,他是华严教主毘卢遮那佛的代言人,以举出佛果庄严教导众生产生好乐心相信佛陀的证悟.又普贤菩萨在离世间品与普慧菩萨有普贤答难二千酬之壮举,完整地教导众生如何修行菩萨道的实践.而普贤行愿与导归极乐的关系,令人审思华严法门的最终归宿在於西方净土.最後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在入法界品交会,循循带领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经过一百一十座城池,让善财童子证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 关键词:  文殊 ; 普贤 ; 大乘

副所长陈一标  

 国家图书馆--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

 

玄奘大学/宗教学系硕士班/95/硕士/研究生:娄静华   

指导教授:陈一标    





参考文献
一、 经典 (依经号排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三藏般若译,《大正藏》第3册,No. 0159。
《道行般若经》後汉支娄迦谶译,《大正藏》第8册,No. 0224。
《小品般若波罗蜜多经》後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8册,No.0227。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玄奘译,《大正藏》第7册,No.0227C。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後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8册,No.0235。
《妙法莲华经》後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34册,No.0262。
《大法鼓经》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第9册,No.0270。
《六十华严》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大正藏》第9册,No.0278。
《八十华严》唐实叉难陀译,《大正藏》第10册,No.0279。
《佛说菩萨本业经》後汉支谦译,《大正藏》第10册,No.0281。
 
《诸菩萨求佛本业经》西晋聂道真译,《大正藏》第10册,No.0282。
《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西晋竺法护译,《大正藏》第10册,No. 0288。
《如来兴显经》西晋竺法护译,《大正藏》第10册,No. 0291。
《度世品经》西晋竺法护译,《大正藏》第10册,No. 0292。
《四十华严》唐般若译,《大正藏》第10册,No.0293。
《文殊师发愿经》东晋佛陀跋罗译,《大正藏》第10册,No.0296。.
《普贤菩萨行愿赞》唐不空译,《大正藏》第10册,No.0297。
《最胜问菩萨十住除垢断结经》姚秦竺佛念译,《大正藏》第10册,No.0309。
《大宝积经》唐菩提流志译,《大正藏》第11册,No.0310。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西晋竺法护译,《大正藏》第11册,No.0318。
《法镜经》东汉安玄译,《大正藏》第12册,No.0322。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西晋竺法护译,《大正藏》第12册,No. 0323。
《佛说离垢施女经》西晋竺法护译,《大正藏》第12册,No.0338。
《佛说如幻三昧经》西晋竺法护译,《大正藏》第12册,No.0342。
《入法界体性经》隋闍那崛多译,《大正藏》第12册,No.0355。
《佛说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後汉安世高译,《大正藏》第12册,No.0356。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後汉支娄迦谶译,《大正藏》第12册,No. 0361。
 
《等集众德三昧经》西晋竺法护译,《大正藏》第12册,No.0381。
《佛说佛名经》元魏菩提流支译,《大正经》第14册,No.0440。
《佛说佛名经》,《大正藏》第14册,No.0441。
《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後汉支娄迦谶译,《大正藏》第14册,No.0458。
《佛说文殊悔过经》西晋竺法护译,《大正藏》第14册,No.0459。
《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西晋竺法护译,《大正藏》第14册,No.0460。
《佛说文殊师利现宝经》西晋竺法护译,《大正藏》第14册,No.0461。
《佛说文殊师利般涅盘经》西晋聂道真译,《大正藏》第14册,No.0463。
《文殊师利问菩提经》後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14册,No.0464。
《佛说文殊师利巡行经》元魏菩提流支译,《大正藏》第14册,No.0470。。
《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西晋聂道真译,《大正藏》第14册,No. 0483。
《佛说阿闍世王经》後汉支娄迦谶译,《大正藏》第15册,No.0626。
《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西晋竺法护译,《大正藏》第15册,No.0627。
《佛说放钵经》失译者,《大正藏》第15册,No.0629。
《佛说慧印三昧经》後汉支谦译,《大正藏》第15册,No.0632。
 
《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西晋竺法护译,《大正藏》第15册,No. 0635。
《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後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15册,No.0642。
《佛说舍利弗悔过经》後汉安世高译,《大正藏》第24册,No.1492。
《大智度论》後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25册,页126下,No. 1509。
 
《十住毘婆沙论》後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26册,No. 1521。
《十地经论》元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译《大正藏》第26册,No. 1522。
《十地经论》元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译《大正藏》第26册,No. 1522。
《阿毗达摩俱舍论》世亲造,《大正藏》第29册,No. 1558。
《般若灯论释》,唐波罗颇蜜多罗译,《大正藏》第30册,No. 1566。
《摄大乘论释》陈真谛译,《大正藏》第16册,No.1595。
《法华义疏》隋吉藏着《大正藏》第34册,No.1721。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唐智俨述,《大正藏》第35册,No.1732。
《华严经探玄记》唐法藏述《大正藏》第35册,No.1733。
《花严经文义纲目》《大正藏》第35册,No.1734。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唐澄观撰,《大正藏》第35册,No.1735。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唐澄观述,《大正藏》第36册,No.1736。
《新华严经论》唐李通玄撰,《大正藏》第36册,No.1739。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唐北京李通玄撰,《大正藏》第36册,No.1741。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唐璟兴撰,《大正藏》第37册,No.1748。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释元照述,《大正藏》第37册,No.1754。
《维摩经义疏》隋吉藏撰,《大正藏》,第38册,No.1781。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序》,唐宗密述《大正藏》第39册,No.1795。
《大毗卢遮那经疏》唐一行沙门记,善无畏讲解,《大正藏》第39册,No.1796。
《首楞严义疏经》,《大正藏》第39册,No.1799。
《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唐法藏述,《大正藏》第42册,No.1826。
《大乘起信论义疏》隋慧远撰,《大正藏》第44册,No.1843。
《大乘起信论别记本》新罗元晓撰,《大正藏》第44册,No.1845。
《大乘义章》,远法师撰,《大正藏》第44册,No. 1851。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唐法藏述,《大正藏》第45册,No.1866。
《华严经五十要问答》唐智俨集,《大正藏》第45册,No.1869。
《华严法界玄镜》唐澄观述,《大正藏》第45册,No.1883。
《摩诃止观》隋智顗述,《大正藏》第46册,No.1911。
《止观辅行传弘决》,唐湛然述,《大正藏》第46册,No.1912。
《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唐湛然撰。《大正藏》第46册,No.1942。
《乐邦文类》《大正藏》第47册,No.1969A。
《圆觉道场礼忏观法事》宗密述,卍新纂续藏经第 74 册,No. 1475。
 
二、 专书期刊、毕业论文 (依出版年代排序)
 
(一)中文部分
 
李世杰撰──
1978年《华严哲学要义》,台北:佛教出版社。
1989年《华严思想》,台北:法尔出版社。
杨政河──
1980年初版《华严经教与哲学研究》,台北:慧炬出版社。
方东美──
1986年,《华严宗哲学》(下),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黄靖芠──
1990年〈文殊师菩萨本愿的意义〉,《中华佛学研究》第4期,页127~167,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
昂旺朗吉堪布口授,郭和卿译──
1994年《菩提道次第略论释》下册,台北:方广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释贤度──
1998年《华严学专题研究》,台北:财团法人台北华严莲社。
1999年《华严学讲义》《华严学海系列2》,台北:财团法人台北华严莲社。
释大睿──
1998年〈中国佛教早期忏罪思想之形成与发展〉页313-337,《中华佛学研究》第2期。
释印顺──
1999年《印度佛教思想史》,新竹:正闻出版社。
  2000年《大乘起信论讲记》,新竹:正闻出版社。
2003年《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新竹:正闻出版社。  
释南亭──
1999年《华严经净行品讲义》台北:财团法人台北华严莲社。
渡边照宏着,锺文秀、释慈一译,陈一标校订──
2002年《佛教经典常谈》,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曾琼瑶──
2004年〈华严经「普贤圆行」的实践理论与方法〉《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十四),台北:财团法人台北市华严莲社。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5册、第9册、第10册,台北华严莲社印行。
毕业论文
释贤度──
 1990年《华严行门具体实践之研究》,台北:华严专宗学院佛学研究所毕业论文
释慧道──
2000年《华严经中的文殊菩萨及其法门》,台北:华严专宗学院佛学研究所毕业论文
丘子紘──
2005年《善财童子发菩提心研究》――以「十玄门」主诠之华严发菩提心,新竹:玄奘大学宗教研究所硕士论文。
释明持──
   2005年《普贤菩萨法门之研究》,中坜:圆光佛学研究毕业论文。
邱湘凌──
   2006年《华严经的菩提心思想》,台北: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
解文琪──
   2006年《从佛智论六十华严的义理与书写》──以法藏的诠释为中心,台北: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
陈渝菁──
   2006年《文殊类经典所蕴涵不二中道之义理及其实践》──以文殊法门就生命境界之提升与转化为关切核心,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宗教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二)日文部分
平川彰───
1968年《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I》,东京:春秋社。
1970年 〈大乘佛教の兴起と文殊菩萨〉《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8卷第2号。
1971年 〈大乘经典の发达と阿闍世王说话〉《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0卷第1号。
1992年《大乘佛教の教理と教团》着作集第5卷,东京都:株式会社春秋社。
1994年〈大乘经典の成立〉《东洋学术研究》第23卷第1号,东京都:财团法人东洋哲学研究所。
静谷正雄──
1970年〈三品经と舍利弗悔过经〉《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9卷第2号。
1988年《初期大乘佛教の成立过程》京都:百华苑。
末纲恕一着──
1971年《华严经の世界》,东京都:春秋社。
坂本幸男──
1974年《华严教学の研究》,京都:平乐寺书店。
大南龙昇──
1974年〈三昧经典と文殊菩萨〉《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2卷第2号。
1976年〈竺法护と三昧经典〉《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4卷第2号。
汤次了荣──
1975年《华严大系》,东京都:国书刊行会。
高峯了州着──
1976年《华严论集》,东京都:国书刊行会。
木村清孝着──
1977年《初期の中国华严思想史》,东京都:育英印刷株式会社。
石井教道着──
1979年《华严教学成立史》,京都:平乐寺书店。
高崎直道──
1981年〈大乘佛教发达史〉《讲座•大乘佛教》1,东京都:株式会社春秋社。
1983 年〈华严思想の展开〉《讲座•大乘佛教》3。东京都:株式会社春秋社。
伊藤瑞叡着──
1983年〈华严经の成立〉――大本の构想内容と集成意图および十地经の位置,《讲座大乘佛教》3,东京都:春秋社。
玉城康四郎──
  1983 年〈华严经における佛陀观〉《讲座•大乘佛教》3,东京都:株式会社春秋社。
长谷冈一也 ──
 1983年〈善财童子の遍历〉《讲座•大乘佛教》3,东京都:株式会社春秋社。
张爱顺──
1988年《法藏における空观の特质》《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8卷第1号。
1997年《华严教学における空观の展开》,《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6卷第1号。
服部法照
1990年〈文殊师利般涅盘经と观经类〉《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9卷第1号。
光川丰艺──
1990年〈文殊菩萨とその佛国土〉《佛教学研究》通号45,46。
藤近惠市───
1997年〈初期大乘经典における普贤行の一考察〉《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5卷第2号。
全海住──
2003年〈普贤行愿に见られる华严性起思想〉《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51卷第1号。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文献
第三节 前人研究回顾
第二章 初期大乘经典的集成情形
第一节 初期大乘经典的观念与定位
第二节 华严经的集成
第三章 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在初期大乘经典的出现与意义
第一节 文殊菩萨在初期大乘经典展现的相貌
第二节 普贤菩萨在初期大乘经典展现的相貌
第四章 文殊菩萨在华严经的形象
第一节 引导初机者进入佛法
第二节 扮演善知识的善巧方便
第五章 普贤菩萨在华严经的形象
第一节 普贤菩萨在华严经的地位
第二节 普贤行的实践基础
第三节 普贤行愿与导归极乐的关系
第六章 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在入法界品交会之意义
第一节 华严祖师对入法界品证入法界之见解
第二节 起信与愿行
第七章 结论






上一篇(智证大师圆珍之研究-圆密) 回目錄 下一篇(忍辱的意义与实践)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菩提道次第安乐道论
轮转之爱 ~ 脊损伤友向前行-财团法人脊髓损伤潜能发展中心
卓玛的天空:果青寺显密经典(讲修)院:Xuite日志
赞助印度大吉岭总寺
创办人- 确戒仁波切- 尼泊尔噶玛列些林高级佛学院- Yahoo!奇摩部落格

赞助网站
香光資訊網/圖書館服務/佛教入門網站/西藏佛教
指引型資源。
維基百科-藏傳佛教
Nissan 台灣
佛教导航-佛教123-佛教
佛教導航網 .... 佛學智慧網 • 解脫之路
初級禪訓班--法鼓山台南分院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