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六)藥師佛共修--高雄迦椿林 圓根燈會由尊貴的洛桑丹巴仁波切主法 彌滂仁波切造—中觀莊嚴論釋教授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不共加行 发心篇》大圆满隆钦领体前行仪轨遍智妙道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宁玛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7/14 09:01:27
學習次第 : 进阶

《不共加行 发心篇》大圆满隆钦领体前行仪轨遍智妙道 开示()  

 

我们首先发菩提心,祈愿众生能离苦得乐而於此听闻佛法……。

 

我们今天所谈是发菩提心,这是大乘佛法共同的入门,也是大乘佛法特有、其他宗派所无……。菩提于梵文为Buddha,中文译为「佛」,就是觉心 (觉悟的心),放开我们的自私、希望众生得到佛果的心,就是菩提心。因此发菩提心,即要慈悲的对待众生、希望所有众生得到佛果。世俗谛里,皈依和发心是不同,但在胜义谛……皈依和发心则相同,都是了悟、圆证空性的见地。

 

壹 培养菩提心之道

 

培养菩提心的方法很多,源自印度大成就者依经典写出很多关於发菩提心的论文,如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等……。西藏修习菩提心较普遍的方法有三种,其他也有些小教派或依上师口诀的观修法等…。在这里,我们仅略说这三种普遍培养菩提心的方法:

 

一、因果七诀发菩提心法

 

二、四无量心修习菩提心法

 

三、自利利他菩提心、自他平等菩提心、自他交换菩提心。

 

因果七诀发菩提心法

 

此法,莲师于西藏时即有,依大般若经所写出,阿底峡尊者专修并在西藏提倡;宗喀巴大师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为解释菩提道灯论)内也详细记载此法。什麽是因果七诀?如何观修?即……

 

1﹑知母:即了解所有众生都是自己前世的父母。

 

无始以来我们在六道中轮回,众生都曾为我们的父母,这不只佛经上记载,

 

巴智仁波切的《普贤上师言教论》内也述及一故事以为惕:「某日嘎答亚

 

纳大师(为释迦牟尼佛弟子)托钵到一户人家前,见此户夫妻正在吃鱼肉,

 

身边有一小孩、门前有一只狗,大师以神通观此因果……,此鱼正是他们

 

前世的父亲,狗为其母,而小孩正为其前世的敌人。」六道的轮转都是如

 

此……,前世的敌人为我们此世的父母、亲戚,此世的父母亲戚则是以前的

 

敌人, 敌人曾为我们的父母,我们也曾为敌人的父母,众生在轮回里轮转如

 

此,定需明白!

 

2念恩:思维父母对我们的恩惠,方法有四种:

 

思维父母给我们这个身体,得此暇满人身是父母的恩。

 

第二﹑思维父母给我们生命。生下我们,父母不只给我们生命,并且保护我们

 

的生命,我们才得以活存﹗

 

第三﹑思维父母给我们的受用。受用即生活,由小起,给我们吃、穿温饱等受用。

 

第四、思维父母给我们教育。纵然父母不懂得佛法,但教育我们世间法的待人

 

处世等道理。

 

除以上,并一一细思父母对我们的其他恩德,但不观察他们的过失或对我们不好之处。对我们有恩的物件,首先思维母亲、父亲,次为亲戚(累世来都曾为我们的父母)、周遭的人、六道众生等等,一一慢慢思维他们的恩德。

 

3报恩:我们前世的父母现在沉沦六道轮回中,虽然想得到快乐,却不知如何修善

 

(不知得到快乐的方法),我们有幸遇到上师及佛法,略知善恶的差别,也知如

 

何修善、去恶,因此有责任帮忙父母,报答他们的恩惠。

 

4慈心:就是希望一切众生得到永远不变的乐及乐因,乐是快乐,乐因是我们的善

 

业。

 

5悲心:希望轮回中受苦的众生都离开一切苦及苦因。离开一切苦的方法就是由

 

此时起我们要修善去恶,成佛後具广大力量帮忙众生,现在我们心里思维、同

 

情他们的痛苦,未来能真实利益他们。

 

6增上意乐心(诚恳心):自己一定要有服务、利益众生如此确定的心,身口意三

 

门也一定用在此上。

 

7菩提心(至高无上的发心):希望所有众生(以前的父母)依次得到天人、阿罗

 

汉、菩萨、而至最终的佛果。

 

以上七种观修法为阿底峡尊者传下,本载於《般若经》内。

 

四无量心修习菩提心法

 

思维四无量心以培养菩提心的方法,是根据《大般若经》而出,为印度的慧增菩萨和西藏的隆钦巴大师所传下。思维的方法各教派虽不同,但发四无量心时定要具足正见即「无我智慧见、空性见、菩提心」,菩提心是希望一切众生得到佛果、帮忙众生的心,「无量」意为不可思议、没有限制。一般有限制的慈悲喜舍,如只对亲戚、儿女慈悲,对他人则无,此为〝四梵住〞,是离开菩提心、不具空性见(无我智慧)的发心,以後可得天人、梵天的果报,不会成就菩萨或佛果。修四无量心时,不会依照慈、悲、喜、舍的顺序而修,我们先修舍心,再发慈心、悲心、喜心,此于隆钦巴大师的《心性安休论》、巴智仁波切的《普贤上师言教论》内都提及……。

 

舍无量心

 

为什麽先发舍心呢?为了清净我们偏私的念头,因此先发舍心。若先发慈心却己心难除偏私,那麽我们所发的四无量心就不是菩提心。所谓舍,就是舍掉执着、偏私的心,舍掉对亲戚具爱心、对敌人狠心的心,如此的分别心定要消灭,发舍心能产生平等的菩提心。

 

如何修舍心?如以上嘎答雅纳的故事,常思维亲戚、家人、敌人跟自己相聚的因果关系,敌人是我们修行上很重要、所必须,有他们,我们忍辱波罗蜜会增长圆满,因此不可舍去敌人。而敌人和亲人本相互轮转,多思维此「亲敌轮转」的道理,慢慢的….我们亲敌之念即消失,这就是舍无量心。

 

慈无量心

 

如前面所说「愿一切众生具乐及乐因」即是慈无量心。乐就是欢喜心,具此心,身就不具痛苦,身心本相续,心里痛苦,身体也会痛苦,反之,心、意常具快乐,身体病痛之因减少,就算外在生活条件很差,也不会难过痛苦,如密勒日巴大师山洞中苦修,没有吃、穿等受用,但因具快乐、欢喜心而唱出许多金刚道歌;隆钦巴大师苦修时,冬天睡於麻袋内、吃树皮,心里很快乐,写出很多诗歌、论文。心里常具快乐、欢喜,不为外在条件的差异起烦恼,少烦恼则少病苦,这就是乐。

 

乐因就是善业,它的果报就是乐,因此我们修十善、断十恶。修十善即自然得十善的果报,不要要求、希望很快得到善报,心中不在意也不勉强。

 

修慈心者,应以身慈、语慈、意慈对待众生,身慈者对他人必有礼貌、微笑以对、恭敬别人、不会动粗;语慈者对他人必出慈祥和蔼、悦耳的言语,没有粗鲁、责駡、不礼貌的话,别人不喜欢听的话不会说;意慈即心里不起瞋恨心,遇他人不善的态度、言语等,必忍辱。《入菩萨行》里曾说:「于诸有情,必以慈心、慈目、慈语相对」。

 

悲无量心

 

就是愿一切众生远离苦及苦因。苦分三种,苦苦、坏苦、行苦,人有是非的感觉、对肉身有执着即有苦,龙树菩萨在《中观论》内也说:「身体有觉受就有我执,有我执就起烦恼,有烦恼就有痛苦,因此身是苦根。」我们追求世界上的物质都是为了这个身体,得不到时心里产生痛苦难过,这是苦之一。

 

苦因是不善业(即恶业),所有不善的事情都是苦因,苦因成熟就得苦报。因此不管身体状况好坏或碰到任何难境,定要不离菩提心、不失对三宝的信心。有人碰到困难,便对三宝产生退转心,说:「我一直在修行、念经、拜佛,为什麽会这样呢?」以往所造很细的因果,阿罗汉也不会知道,但能确定的是……现在的果必为以前的因,这些人虽然常行善业、也精进修行,仍遇困难或病痛,均为前世所造恶业现在成熟。众生业障深重,无法经由刹那的加持或短暂的修行即消除所有罪业,持续恒久的修行能慢慢消除累世所积业障,现在的痛苦、病痛就是消灾、除业障,纳戚透美仁波切曾说:「修行时,如果生病,我喜欢!病痛是消除业障的现象,此时成熟,日後免下地狱苦。」修行目的之一既为消除业障,生病即圆满自己的心愿,因此应觉欢喜!若无病痛,也觉欢喜,用此健康的身体,多行善业,为利益众生而努力。了知如此,碰到任何困难、病痛,心不会退转,并希望能为众生承受所有苦…..,我们已修行佛法,知道如何观修,不畏惧困难,对所有众生广发同情心、菩提心。

 

观修悲心的方法,首先……观想自己最喜欢、锺爱的人正沦于恶鬼或地狱道中受苦,我们不知如何帮忙,乃祈求诸佛菩萨加被、帮助他脱离一切苦,再次,一一观想周遭的人、陌生人、敌人等……,此为经由悲心培养菩提心的方法。

 

喜无量心

 

即祈愿众生永远不离开快乐的心。如听闻他人的善业即起欢喜心,随喜他的功德,为他回向,不起嫉妒心;听到他人的好名声、高地位(他此时所需)也随喜,但如依於恶业而得的利养等,不可随喜;其他如……闻成就者的转世时随喜,闻诸佛任何愿力时随喜,并视为自己的愿力,听闻任何善业时我们都随喜…..。其他较细部分……如闻地狱道众生投胎天道、恶鬼道众生得暇满人身等,起欢喜心并随喜。观修喜无量心的方法,首先观想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已离开一切苦、得菩萨果、往生净土而发欢喜心,并如前述般一ㄧ观想周遭之人、陌生人、仇敌等都如自己父母般的离苦得乐……。

 

上述即为以四无量心修习菩提心的方法。

 

自利利他菩提心、自他平等菩提心、自他交换菩提心。

 

此于寂天菩萨所作《入菩萨行》内提及,巴智仁波切、前噶当派修行者等均以自他交换法观修菩提心,又依巴智仁波切和隆钦传承一些大成就者说:「自他平等和自他交换法应放於(发心)菩萨学处愿菩提心的戒律上。」因此我们稍後开示。

 

贰、发心的体性

 

一、依发心大小 二、依道地而分三、依发心的体相

 

一、依发心大小

 

发心因大小的差异而分三种,但不管发心大小,「成佛」目的是相同。

 

小如国王般的发心,如释迦牟尼佛的发心,先想办法得到国王的地位,再想如何为人民做事,使天下太平。同样,我们先得到佛果,功德圆满後具度众能力,即救度众生。与下面两者相较,为微小但较易成就的发心。

 

船夫般(或称舟子般)的发心,如弥勒菩萨的发心。渡河时船夫同时划渡自己和他人一起到彼岸,因此我们修菩萨道时,也鼓励他人一起修、一起成就佛果,这是中等的发心。

 

牧羊者的发心,为文殊、地藏菩萨等的发心。所有众生度尽後,自己最後成佛,如牧羊的人必站在後面督促所有羊儿返途般,此种发心最大也最难。

 

二、依道地而分

 

依所达境界的道、地等齐而分,发心有四种:

 

1?胜解行发心:资粮、加行道的发心。

 

2?清净增上意乐发心:初地至七地菩萨的发心。

 

3?异熟发心:清净地菩萨的发心。

 

4?断障发心:佛地的发心。

 

依发心的体相 分两种:世俗和胜义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

 

世俗的「俗」是具烦恼的意思,藏音为〝根住〞,意思是〝所有不净〞,梵文意义为「迷惑」,中文翻为世俗,世俗的法本来越做越迷惑。资粮道者一般只有世俗菩提心(具烦恼的菩提心),分二为: 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举例来说:「现在想去台北而开始准备东西即是〝愿〞,真实出发即是〝行〞;希望众生离苦得乐即是〝愿〞,真实行利益众生的事是〝行〞,如行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波罗蜜是行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是见道以下的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见道以上的菩提心、真实了悟通达空性的觉心。我们虽尚未具胜义菩提心,但思维四无量以後,会知道些许的空观(总意上会了解,但无法真实的了解),这种总意上对空观的了解亦能代表胜义菩提心。

 

参、发心(菩萨)学处

 

菩萨的戒律很多,不是一、两个小时可讲完,也非我们此次专讲的主题。本来菩萨道即不容易懂,需长期学习,如格鲁巴行者一般六年学习并背诵《般若》,能懂些许字意,但仍无法完全了解它的真实意。我们甘肃姆拉寺亦同,从小…..先学因明学,再学四年般若等……。般若戒律有轻、重的不同,传授菩萨戒时会以一到二个月的时间仔细开示,一般通常仅提示基本戒律。

 

菩萨戒的传承分为广行派(阿底峡尊者所传)和深观派(龙树菩萨所传),莲花生大师具二种传承,传法时以深观派为主。此戒最重要的是「心」,不同於别解脱戒和密乘戒的需有传承,具传承最好,若无传承,可於佛像或舍利塔前自受戒,若无佛像等实物,则观想诸佛菩萨于对面虚空而自受戒,日课诵戒时也如此观想,在尼泊尔我上师夏劄仁波切(H?H?The Chadral Rinpoche)的寺院每天诵菩萨戒,我的寺院姆拉寺早课诵此并忏悔。与别解脱戒相较,菩萨戒和密乘戒很容易破,有任何不好的起心动念即破戒,阿底峡尊者曾说:「我从未破别解脱戒。」阿邦仁波切受比丘戒後常居山上、巴智仁波切等别解脱戒均能持守清净,但阿底峡尊者也曾说:「受菩萨戒後,偶而会犯戒,即犯即忏。但受密乘戒後天天破戒,须每天忏悔」。

 

发心(菩萨)学处简分为二,即愿菩提心学处(戒律)、行菩提心学处

 

愿菩提心学处(戒律)

 

巴智仁波切说:「自他平等、自他交换、重人轻己为愿菩提心学处」,另于《入菩萨行》、《大般若经》、及印度贤宝菩萨所着论文内,也有关於自他平等、自他交换的方法……。

 

1?自他平等即四无量心。深思之,众人自然具有……,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他

 

人也不喜,自己喜欢的、他人也会喜欢。我们现在和其他众生的差别为……我

 

们已具些许的正知见、知道如何修善、如何了脱生死,因此责任也较重,所以

 

我们发菩提心……祈愿众生不遇任何困难及不悦事,如己般得到所祈快乐!」

 

此即自他平等心。

 

2?自他交换即将自己所有的功德布施他人。

 

3?重人轻己和自他交换法没有很大的差别(部分经论内甚至认为此二者无差异,

 

能将自己的功德布施他人时,已是重人轻己了!)重人轻己除将自己所有的功

 

德布施他人,并承受他人的痛苦,观修的方法以气功的方式练习,吸气时观想

 

所有众生的痛苦化为一股黑气,由自己右鼻吸入体内,吐气时观想自己所有的

 

功德、财富、健康等化为一股白色的气,由左鼻出,融入众生体内而得到我们

 

所有的功德利益。刚开始,观想自己前面的父母身受重病、生活穷困、逢各种

 

遭难,痛苦流泪的求自己帮忙解脱,却无力相助,於是一边观想吸入他们业力

 

果报的同时,一边祈求诸佛、菩萨加持,祈愿他们得到自己所有的功德福报、

 

远离病痛、穷困等…..,最後观想顶上金刚萨埵发光净除自身所有不净过染,

 

早晚如此练习,并慢慢将观想的物件推衍到所有六道众生﹗《入菩萨行》内对

 

此记载得很清楚,可多阅读。

 

行菩提心学处

 

即行六度波罗蜜,六度细分的方法有很多种,若每度分三,有十八种;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将每度分六,计三十六等等……。今天我们以每度分三而谈,而细分时的用语,因传承的不同也有稍许差异……。

 

布施波罗蜜,分三为财施、法施、无畏施。无论何种布施,必要具足四个条

 

(即四种不净转为清净的要件)……:

 

1、心念要正确

 

不应有为功德福报或名声利益而行布施的心念。功德福报于布施时自然

 

具足,本不需多求,应以慈悲喜舍心帮助他人,并将功德回向所有众生。

 

2、布施的功德或物品应清净

 

不管吃、穿、受用等各种布施,应能帮助而无害於人,如枪、炸药、毒

 

药等类物品不可布施。

 

3、布施的方向要对

 

如布施的物件拿了钱後,用以买鸡杀生或买卖毒品时,不应布施。每逢

 

托钵的僧众(是福田),逢人募化印经、造佛像、建佛寺、舍利塔等行

 

善业时,应能尽己力行布施。因此观察清楚再布施很重要。

 

4、布施的方法要清净

 

不论布施大或小,自己都以尊敬、清净的身口意三门去做。

 

以上四种清净方式的布施,功德会很快成熟,任缺一种,则不易成熟﹗

 

财施乃以钱财等受用的东西布施给他人。

 

法施乃为他人讲善恶差别、取善去恶的方法。法施时应持守戒律(菩萨戒、密乘戒),对佛法不具信、未成熟的众生不行法施,否则失去对佛法的尊重。

 

无畏施乃指救人于命危,如放生、救人於危难、临终时以颇瓦法或超度法(往生净土捷道法)超荐等‥属之﹗

 

持戒波罗蜜,分三:

 

1、摄戒律仪(禁止恶行戒):断一切恶业,诸恶莫作。

 

2、摄善法戒:身口意三门广行一切善业,众善奉行。

 

3、利生戒(饶益有情戒):利益众生的戒,对初学者较难,但不论能力大小

 

都尽力而行。就算身、口无法做到,也从心开始,如念经修行时先发菩提心、结束时将所有功德回向众生等皆是‥‥。

 

忍辱波罗蜜,分三为耐怨害人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1.耐怨害人忍

 

他人伤害、打骂自己时,想……这是应该的、是以前对他人如此,今天承受相同的果报。别人恩将仇报伤害自己时,不起烦恼痛苦而乐意的接受,即为耐怨害人忍。

 

2. 安受苦忍(忍法苦行忍)

 

遇任何困难都乐意接受,如僧众守持四法:「他人骂我、我不还骂,他人怒我、我不还怒,他人打我、我不还打,他人告我、我不还告。」此虽为释迦牟尼佛对僧众所说,但在家众受菩萨戒後也应实行这些。初学者就算无法清净持守所有戒律,也应尽力去做,慢慢….智慧和菩提心会增长。他人骂我而造口业时,除不理会、不还口外,心里并祈望他不再造口业。他人生气时、自己不造意业,打自己时、不造身业,并想是自己的过失,现在业果成熟而被指责教训,不去反对他﹗

 

3.谛察法忍(无生法忍)

 

小乘行者承认「人无我」,但不承认「法无我」,如阿底峡尊者有二弟子,其一为小乘行者,当尊者为他开示「人无我」时,觉得非常法喜,但开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时却说: 「尊者譭谤佛陀、譭谤法……。」大乘行者需相信空性、不离空性、时常观空并同时承认二者,此为谛察法忍。

 

修忍辱的方法,《入菩萨行》内提到九种、《菩萨论》内有五种,讲法很多,此处的分法是依据往昔成就者修行的方法。

 

精进波罗蜜

 

即全心全力的修行,分三为:披甲精进、加行精进、不满足精进。

 

披甲精进

 

修行碰到任何困难时,心不会退转,如带盔甲般的面对、忍辱并加强努力。

 

加行精进

 

每天早晚课时,心不放逸。今天的功课,也绝不会留到明天,时时努力不懈。

 

不满足精进

 

不满足自己的修行,不会自认今天已很努力,明天就休息懈怠,如有些人会自认四加行已经修完‥‥可以休息一个月、半年,或说我已听过四加行、《入菩萨行》的开示,不用再听等等的话,需知…..每次的听闻都会增长的智慧,更何况我们亦需如皈依戒所载「‥‥直至菩提我皈依‥‥」的精勤不懈、善法不断,更不觉满足‥‥。我们需每天不断的闻思修,使智慧日增……,此精进心能对治懈怠。

 

禅定波罗蜜,分三 : 身心安定、功德呈现、利益众生的禅定

 

身心安定

 

打坐时,身方面,坐姿要对,如金刚跏趺坐、菩萨坐等,脊椎要直,眼微闭或凝视对面虚空,两肩自然下垂、收下颚、舌尖轻抵上颚、两手结定印、心性安休印等等。心处於轻松,若常置於急促或紧张等状况,不但无法入定,反将发疯。入禅(止观)的九种方法,亦应学习。

 

功德呈现

 

身心都正确无误後,每天应加强禅坐。刚开始入禅时,心的觉受会如由高地流下的水流般繁忙,次如水入大河般缓缓而流,再如入大海般表面平静却内有波浪,最後心如须弥山般的稳定时,遇任何现象都不为所动,此即禅定力量的呈现,另如神通力、菩提心的产生等都是禅定功德的呈现。

 

利益众生的禅

 

入定时,以密乘四事业(息增怀诛)的观想法利益众生。息业即消除他人的业障,如定中以金刚萨埵和自他交换法消除他人的业障。增业即增长他人的智慧、将自己的福德布施他人,如以宝生部的法门祈他人寿命福德增长、以文殊菩萨法增长他人智慧等等定中行善,这些是利益众生的禅定。

 

 

智慧波罗蜜,简分为三:即闻、思、修的智慧。

 

: 即本明之处,闻能生慧。听闻佛法时,不明白处要明白,每次听闻都可撷取自己所需和能用的法门,就算看电视(本来出家众是不宜看),若知如何取舍,也能由世俗中拿到有益修行之处,不一定在听闻佛法中才受用。如此具智慧的听闻(闻慧)为开智慧之门、开佛经之钥﹗

 

:即思维,思的智慧能使我们深入经藏,转化断除我们的疑望,所知、听闻不会忘记,对治健忘,记忆增长,未明白处能明白。

 

: 即实行所思维、知道的法门,若不实行,就算统览群经亦无多大用处,

 

就如一位博学的医师,虽广阅很多药典、也有许多药物,但生病时,不去观看、也不用这些药而往生,那是很可惜﹗如此就如知道自己的贪瞋痴慢疑,也知道对治的口诀,却不去对治,这是很大的失败﹗因此懂得佛法对治烦恼的方法,就需应用,要能使用、需先实修,实修中,时时修理、改善自己的心,这就是修的智慧。

 

简单的讲,以上就是入菩萨道。

 

肆、仪轨内文开示(参阅遍智妙道二十五页)

 

种种显现水月幻化相

 

轮回相续漂泊众有情

 

本觉光明界内令歇故

 

发四无量大乘菩提心

 

文:种种显现水月幻化相

 

释意:这里所讲是我们为何要皈依?发菩提心?

 

种种显现是指一切情器世间的现象,一一观看便知万象、万法都是空,如水中倒月,都是幻化、假像、如影子般虚骗,无一真实。

 

文:轮回相续漂泊众有情

 

释意:轮回相续乃将水中月的幻象当成真实,众生便因执着如幻的世间法乃流转

 

六道轮回中。希望这些迷途众生都能转入佛道,乃以释尊如国王般发心修行菩萨道,希望成就佛果後救度有情﹗多数众生均视水中月的幻象为真,乃执着万法,今既已知其为幻、虚假不实,应离开、放下对此假像的执着。

 

文:本觉光明界内令歇故

 

释意:本觉光明为「佛果」之意,亦为自性。自心本来光明(即如来藏性),却沈於五毒(贪瞋痴慢疑)中,去此五毒,光明自显。界内令歇故,界内即空性,法界中本无任何烦恼,为断除烦恼、所知二障的境界,於此内不会执假为真,执幻为实。此句乃指胜义菩提心。

 

文:发四无量大乘菩提心

 

释意:藏文仪轨中本无大乘的字眼,应是翻译的需要而加入。四无量即前面已开示的慈悲喜舍…….,我们从今天开始发四无量心以对待众生,祈成就後将救渡众生,此句所指为世俗菩提心。

 

 

伍、菩提心的功德

 

菩提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议,巴智仁波切于弟子请求传授《大般若法》时,曾要求弟子接受完两小时四无量心的开示後,须到多阿里冷处修行,弟子受法後,即往山中闭关实修十二年,菩提心自然增长,便回上师处,仁波切告诉他:「你心愿已成、已得《大般若经》的精要,修行已圆满,更甚於我,现在我能给你的只是一些佛学名词罢了。」仁波切一生专修菩提心、广教弟子发菩提心,不断的讲说《入菩萨行》……….。某年冬天开示菩提心时,结冰的地上开满千瓣莲花(冬天不会长莲花,西藏也无莲花),仁波切说:「此为大家发菩提心的力量,不是我的功德。」入菩萨行内也说:「心里升起菩提心,凡夫当下成佛子。」佛子即菩萨,具菩提心时,任何所作所为(就算睡觉)都只为利益众生….,智慧菩提自然增长,业障消除,烦恼断,我执歼灭,通达空性。知道这些菩提心的功德,那麽听闻任何菩提心的开示即实行,菩提心内已包括所有法,再不需其他法……,我们因此常发此悲空不二的胜义菩提心(非一般的慈悲心。切记﹗)!今天开示到此,我们将听闻与讲授佛法的所有功德回向一切有情……。 










相關文章:
《不共内加行 皈依篇》大圆满隆钦领体前行仪轨遍智妙

上一篇(《不共内加行 皈依篇》大) 回目錄 下一篇(「大乘修心七要义根本颂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台湾色拉杰佛学会- 网志- yam天空部落
大手印传承祈请文-桑杰年巴仁波切讲授.台中市创古度母佛学会- Yahoo!奇摩部落格
生命管理第九项修练改变您生命价值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四谛讲修佛学会-网志- yam天空部落 09/03/06
格巴多杰仁波切部落格

赞助网站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醒吾學院台北教育網
生命電視-佛學網站
可樂旅遊~康福旅行社
靈鷲山全球資訊網
全球宗教資訊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