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密院顯密學校佛學會佛學課程 遍空自解供修通知 玉樹災情最新狀況 急需大眾捐款救助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佛教因果哲学的探讨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编辑部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1/11 00:11:50
學習次第 : 无

喇嘛网 日期:2010/01/10 23:40:32   编辑部 报导

       佛教因果哲学的探讨   
                                                              杨政河-台大哲学论评
       
        佛教所说的因果律是强调每个「事件」都有它形成的「
        原因」,不论这「原因」是心灵的,还是物质的,也不论它
        是有机体的、无机体的、人的或非人的。换句话说,佛教的
        因果律在说明宇宙存在的法则,因为任何一件事
        情的发生,在这事件发生之前的条件和它的因素所形成
        的「必然结果」( necessitate ), 透过逻辑分析之後,
        便会发现佛家所说的「因果律」是必须合於理论根据才算站
        得住,它绝不是「定命论」( fatalism 或称神意论),所
        谓「定命论」是指人的一切作为和命运皆由神所安排,虽然
        持此论者同意每件事的发生也都有原因,但是这种「原因」
        系由神的力量来作决定,它否定人类具有能力来改变事项的
        能力,可是此项原则必须先预设「神意」的存在才可以,可
        是「定命论」却经不起分析逻辑的解析,因为它否定人类具
        有「自由意志」,於情於理都不当,不像佛家所说的理论较
        为具体。
 
            在佛法的「因果律」中常提到「因中有果,果中有因」
        ,在「唯识新裁撷汇」中,唐大圆说:
 
                凡自类相熏,则因果异时而成,异类相熏,则因果
                同时而成。所以者何?例如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
                子,此三法展转相熏,则如天秤之称物,此头低下
                若干寸,而彼头上昂亦若干寸,此低昂之度相等,
                以彼种灭时,即现生时,或现灭时即种生时,故名
                「因果同时」。至种生种,现生现,以是同类,则
                必前灭後,才生故曰因果异时。」( 16 
 
 
         这一段话就是在说明因果律。当种子生现行时,种子就
        是「原因」,而现行便是「结果」;当现行熏种子时,那麽
        现行又变为「原因」,而种子又成为「结果」,像这样展转
        轮回互相熏习所生的变化就是「因果律」。如果我们用逻辑
        的语言来解说时,即指「每个阶段都是下一个阶段的充分条
        件」( Each step is a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the
        next step ),兹就此一事件画图说明如下:(注:当 C
        E 的充分条件时,E 一定会发生。)
 
                ┌────┐  ┌────┐   ┌────┐
        ┌─┐  │┌─┐      ┌─┐│   │┌─┐  
        │C1│→││E1│C2│→│C3│E2││→ ││E3│C4│→.....
        └─┘  │└─┘      └─┘│   │└─┘  
                └────┘  └────┘   └────┘
 
         C1 产生时,E1 乃成了产生 E2 的「原因」 C2,如
        此类推下去,可知「因中有果,果中有因」,把「因」和「
        果」用在不同场合,将会得出不同的关系和意义。事实上,
        「因果」乃是在说明「事件」演变的关系,它的实质意义就
        是如「指月」的「指」,它只是告诉我们,每件事情的发展
        到了某种情况,其结果将会如何发生,我们在研究「因
        果」,千万不要被「因果」二字所缚,它不过是「方便」说
        法而已,岂可加以执着呢?
 
         另外在佛教俱舍宗的哲学中,有详细罗列十因说法,即
        包含了六个主因,四个次因,又称「六因四缘」。特分别解
        说如下:( 17 
 
             1 能作因:凡能凑集事物, 使之现起的原因、条
                   件皆属之,即产生结果的主要原因。
 
             2 俱有因:对於现起事物在因与果间, 若相互为
                   主从关系,即指因果同时现起者属之,或称一起
                   
                   作用的两个以上的原因。
 
             3 同类因:因与果的性质相同者, 或助成同类的
                  其他因子的原因称为同类因。
 
             4 相应因: 即不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任何
                  行为、任何事实、任何环境,因果相为呼应,如
    
                 心与心所的关系一样。
 
             5 偏行因:通贯於杂染的心意识中, 使人产生种
                   种怀疑、错误、无知等见解而炽盛烦恼者。
 
             6 异熟因:即指因果性质不同, 在不同时间、地
                   点产生结果的原因。唐大圆说:「异熟亦有三义:谓阿赖由
                   前世造业之因,而今得此果报,其成熟不一时。故谓异时而
                   熟。又因时造业,性是善或恶,及其成熟,则共变为无记性
                  ,故亦名异类而熟。又自未熟之因,至已熟之果,中间当经
                   许多变异,故亦名变异而熟。」( 18 )譬如人死後所得的
                   果报,随因的善恶而生变化。
 
            就四缘来说,「缘」是指关系条件,因为诸法因缘生,
            宇宙万象的生起,必须各种条件与关系凑集在一起,才能产
             生,然而综合各种关系与条件的性质,不外乎有下列四种:
 
             1 )亲因缘:这缘的效力与因相同, 对於凑集事物
                   有直接的关系,如水与风为生起波浪的原因。
 
             2 )等无间缘(次第缘):即依次第而生, 「果」
                  是紧随其「因」而来,可以说它是构成有情意识能前後相续
                  不断的缘。如波浪的相逐。
 
             3 )所缘缘(对象之缘): 指能现起主观意识的客
                   观对象,例如有一个对象或外境可以作为发生的「原因」。
 4 )增上缘:对於凑集事物有其间接的关系, 它能
                   促成所有持续发展的缘,以达到事物发展到顶点的最有力的
                  「原因」,例如暴风雨为促使船身倾覆的最有力的原因。
 
             然後再依据前面的六因四缘所产生的事物又可以分为五项如
             下: 
        1)增上果:由能作因所成之果。
        2)异熟果:由异熟因所成之果。
        3)等流果:由同类、遍行二因所成之果。
        4)士用果:由俱有、相应二因所成之果。
        5)离系果:若离惑业,修习圣道, 由此断除一切烦恼的,
                     称为离系果。
 
            由以上所说的六因、四缘、五果,便可得知,佛法中对
        「因」的画分是比西方哲学来得精细,它不但涵盖有经验层
        次的「因」,也具有超越经验的层次。我们在追求更根本的
        「原因」时,便能把时间的三态给贯穿起来,才能如实把握
        住真正的「原因」和「因果律」,如果我们把这六因、四缘
        、五果,应用米勒的观念来说明时,那麽,六因、四缘、五
        果,均可作为任何「事件」发生的「充分条件」,而且佛法
        里面所说的「充分条件」他们所涵盖的范围相当周密,比米
        勒的说法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次,佛法不但强调了「因果律」的复杂性,像前面所
        提到的「因中有果,果中有因」,更提出「三世因果」的说
        法,把「过去」、「现在」、「未来」给贯穿起来,然後对
        人类的行为和命运作一番合理的解释。不过究极言之,佛教
        这一套「三世因果」的说法,也是属於方便说,他仅是指出
        众生轮回的原则,在假设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三态中发
        生,不过他特别强调以人为为主体的「因果律」,还特别注
        重伦理道德的观念,由此才产生「因果报应」的学说,其目
        的在於由於万法「因果律」的解释,可以应用到伦理道德的
        「因果律」。像陶希圣先生在「我们急需明确的宗教政策」
        中说:
 
            在中古,佛教盛行,中国未曾相随转化为佛教国家。到
        了近世,基督教进入中国,中国仍未转化为基督教国家。反
        之,自佛教至基督教,必须融合中国的伦理思想与思范,方
        才能够在中国立足生根。」( 19 
 
            陶先生所言极是,佛教传入中国,必先由中国固有的社
        会组织的伦理典型相融化是佛教的华化,而其中「因果轮回」

        学说,深中於民族意识的底层,对於广泛生活的活动空间,

        具有至高无上的支配力量。而且中国人大多应用儒家的道德

        观念和佛家的因果观念互为表里,来范围人类的活动空间,

        解释人生的现象。
 
            在古德的颂语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
        遇时,果报还自受。」古诗上也说:「千百年来碗里羹,怨
        深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且听屠门夜半声。」佛说
        因果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
        作者是。」可见透过「因果律」的说明,可以使人更进一步
        了解佛家的「业力哲学」的重要。张澄基教授曾对「业力」
        下了一个定义:
 
            「业力者,即控制一切自然界和道德界现象之因果律。
              」( 20  张教授又把业力分成六类来说明:
 
        1)业力是一种力量(karma as a fore)。
        2)业力是一种神秘(karma a mystery)。
        3)业力是一种命运(karma as a fate)。
        4)业力是一种关系(karma as a relationship)可形成
             ?极共业圈、?大共业圈、?国族共业圈、?各别共业圈、
             ?不共业圈、?极不共业圈、?最极不共业圈。
        5)业力是道德公共律(karma as a low of justice)。
        6)业力是形成人格气质之一种力量(karma as a force
             that molds man's character)。
 
            无论业力是指什麽?如果我们透过「因果律」的解析,
        我们便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原因和结果的「必然关系」。至於
        在「业力」影响下,人的「自由意志」是否会和「因果之必
        然性」相矛盾呢?不会的。按照「因果律」的分析,无论在
        什麽原因之下发生某些结果,只要这个「原因」和我们有关
        ,那麽对我们的「自由意志」并没有绝对的约束作用。虽然
        我们可能要受到「其他人」( other people )、「环境条
        件」( environment conditions ), 甚至「个人的条件
        」( conditions in yourself 如遗传气质 heredit-
        ary predisposition、早期的环境 early enacronment
        、习惯型态 habit-patterns )之影响,像这些近乎不可抗
        拒的「驱策力」(  urges )表面上限制了我们的「自由意
        志」, 事实上, 「自由意志」绝不会受「宇宙因果律」(
        universal causality )的约束。因为在这些限制条件的背
        後仍然具有因果关系存在。而人既是行为的「能作因」,在
        本质上,「自由意志」和行为之间乃构成了一种函数关系(
        function ),但因各人背景不同,因此, 「自由意志」的
        程度便会有大小的差别。例如,我们对於「欲望」的控制,
        有些人透过「自我锻链」( self-disciple  )和「意志力
        量」( will power )即可达到,有些人则无法达到,其差
        异乃因各人背景的「因果」不同所致。
 
        尽管我们在研究某一问题时有些外在因素,不是人力所
        能控制,但是那并不表示我们即无「自由意志」。在程度上
        ,我们仍然能够自由地关心某些事,但是并不是「全部的事
        」,因为这并不能妨碍「因果律」的理论解析,即使说「自
        由意志」仍然在「因果律」的范围之内,可是要使「事件」
        发生的「充分条件」并不完全在我们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内,
        就某些程度而言,我们仍然相对地具有「希望」和选择的「
        自由」,这或许就是我们的「自由意志」。
     
        结论
 
         由以上对「因果律」的解析,使人了解佛家对「因果律
        」的看法最为深入,这是由於佛家所讨论的范围不但含盖经
        验的层次,而且能贯穿时间的三态,像十二因缘说:无明、
        行是过去因;识、名色、六入、触、受等支是现在果,爱、
        取、有是现在因;生、老死是未来果,如此形成颠扑不破的
        「宇宙因果律」,才能对宇宙万法的原理作个合理的解释;
        另一方面,它可使众生对於「三世因果」论中明白「因果报
        应」的「必然结果」,令众生知所警惕,了解「业力」的果
        报,才不致为非作歹,如此才能维持社会秩序和建立人间净
        土,更进一步了脱生死,共证涅盘。
 
            因此,从「因果律」的永恒性,将可令佛教的理论变为
        严谨地被建立起来,我们几乎可以从任何一卷佛经中,均可
        发现「因果律」,而且佛教除了以「因果律」用来阐明万法
        生灭无常的原理以外,最重要的乃是道德伦理的
 
        101 
 
            「因果律」。虽然佛经中并没有直接应用逻辑解析的观
        点来解释「因果律」,但是我们却可以用逻辑解析的方法,
        来帮我们对佛教「因果律」作更进一步的了解。透过解析之
        後,对佛教的思想将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因为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喜欢在「事件」发生後再
        去探讨「原因」,   并且喜欢把「因果因子」(   Causal
        factors )之一当作是全部的原因,并认为如果这个因子是
        在当前,那麽其结果总会发生。其实,事件的发生背後必有
        很多相关的条件(即充分条件),只要因果条件具足,那麽
        「结果」总是跟着发生。所以米勒对因果的看法较为正确,
        也较合乎佛法的「因果律」。明白因果律,就如同稳住方向
        盘,走上人生的光明大道。 
              
                  杨政河-台大哲学论评(第六期)-民国七十二年一月(1983年1月) 

(PAGE 83-101)

 

论佛教因果法则的逻辑解析





六因.四缘.五果.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偏行因.异熟因.亲因缘.等无间缘(次第缘).所缘缘.增上果.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离系果.








上一篇(阿含经业论研究) 回目錄 下一篇(「人间佛教」思想的具体实)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中时部落格|回收纸袋,成为绿色时尚实践者〔学学GFF〕
八关斋戒只戒条及果报
2008-9年新世代生命修练计划
《镜头在加拿大》日本天皇一尘不染- 无脸男的异想世界- udn部落格
摧破金刚

赞助网站
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
雪域明珠-西藏:宗教觀光客旅遊動機與其滿意度之研究
不解巖寺
供養佛說解脫經
Changturtle
LamaNet 喇嘛網
不解巖寺
供養佛說解脫經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