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欽仁波切免費傳授-養生健身氣功 悼 日本、雲南罹難者 觀音超度法會 塔澤堪仁波切台灣弘法行-新增(更正)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事师五十颂(译讲)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宁玛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12/18 09:43:16
學習次第 : 初阶

事师五十颂(译讲)

马鸣菩萨 造颂 毗卢遮那阿贝迦那伽罗仁波切 译讲

成就具德金刚萨垛佛位因

上师足莲之前如理能恭敬

事师之法诸多无垢续经说

今此总摄其义当以敬心听

于赐胜灌金刚师 尽其十方世界境 所住一切如来尊 悉皆三时作礼敬

最胜恭敬三时中 以鲜花等饰坛城 合掌敬献上师尊 於师足前头顶礼

若师居家或戒晚 为除世间讥谤等 师前放置经函竟 威仪致心礼师尊

叠铺坐垫起身迎 成办诸事以亲近 具禁行者皆当行 礼及下事悉非应

上师与诸弟子众 不察同成毁誓故 最初勇士阿舍梨 摄授弟子当观察

具慧弟子见上师 易怒粗鲁无悲心 不摄贪欲极骄矜 喜炫耀等不当依

坚毅调柔具智慧 正直无欺住安忍 精通咒续配置法 具足慈悲博经论

圆满通达十真如 纯熟布置坛城事 善巧宣说密咒义 极其清净根调寂

若於如是怙主前 成其弟子反轻毁 过等轻毁三世佛 因此恒受大苦痛

于阿舍黎诽谤兴 必生传染恼害病 魔障瘟疫毒病等 彼大痴人即命终

王魔烈火毒蛇等 水及空行盗匪众 魔障邪引杀死讫 彼有情堕地狱中

故于舍黎上师心 任何时皆不扰乱 倘因愚痴轻犯者 必当堕入那落迦

所说此诸无间等 一切堪怖地狱境 是诸轻辱舍黎者 必当堕落住其中

故而当以大勤勇 于金刚师大智境 乃至大善无骄矜 永不造作轻辱行

於上师尊具恭敬 适意资具作供奉 是则瘟疫恼害等 熄灭已讫永不生

于己具誓阿舍黎 献以难施子妻等 以及所依之性命 况诸变动受用品

云何俱胝劫波中 无量数劫亦难证 然则於诸勤勇者 今生即令大觉成

恒常守护誓句等 恒於如来作供奉 恒常供养上师尊 师与一切诸佛同

若欲获得无尽境 少许己所适意品 乃至极其殊别者 彼等悉供上师尊

若常供养上师尊 即与供诸善逝同 供则圆满福资粮 由彼殊胜悉地成

故弟子当具悲心 以及施戒忍德等 阿舍黎与金刚持 不作异体观察也

畏惧如同毁塔罪 师身影亦不践踏 鞋及坐垫乘骑等 悉不践踏何须说

大慧当以欢喜心 精进听受师教令 若因己力不堪能 於上师前俱白陈

悉地善趣安乐等 获得皆由上师尊 是故当以大精进 不违上师诸教令

於上师物如己命 师所喜者如师同 待师眷属如亲朋 如是恒常记於心

坐於床座师前行 或将发髻束於顶 置足垫上叉腰等 乃至摸搓皆非应

若上师尊起立等 卧及安坐悉非应 恒於如是诸所作 悉皆圆满作奉行

唾弃口水涕吐等 於坐垫上将腿伸 踱步口中作争论 於上师前皆非应

摩擦肢体舞蹈等 歌及音乐皆不应 口中夹杂诸言论 师能闻处皆不应

从座起身作礼敬 具足威仪安坐等 夜行渡水险道中 奉命可於师前行

于阿舍黎能见处 具慧不应晃摆身 倚靠柱等悉非应 不应抚弄指节等

为师濯足洗浴身 拂拭以及揉摸等 事先应当作礼敬 之後亦应随宜行

若欲称呼上师名 名後应加尊前等 为令他人生恭敬 当说殊别敬名称

师前请受教诫等 当说如教而奉行 双手合掌不散乱 上师所教皆善听

若逢笑及咳喘等 以手将口作遮隐 所作诸事完毕已 以柔和语禀师尊

师前安坐当调顺 衣等装束极严整 两膝着地手合掌 愿乐欲闻作三请

所作一切敬事行 应当了无我慢心 知惭敬畏善守护 当如初嫁新妇同

一切妩媚等所行 於导师前悉非应 此外一切类似者 自作省察皆当摈

开光坛城护摩供 摄授弟子讲法等 如若上师在彼处 未得开许不应行

开眼等事所得品 悉皆奉献上师尊 上师收取供养竟 所余随意作受用

上师弟子非弟子 师前弟子非弟子 一切敬事与起身 顶礼等事皆当摈

任于舍黎献何供 或师赐予何物品 具慧应当先顶礼 以己双手作接承

能於正念不忘失 一切所行皆能勤 如若道友越戒行 以和悦心劝令禁

病而恭敬事师行 又或未得开许等 即便造作遮止事 具善念者罪不生

于此何须多言论 上师所喜尽当行 师所不喜断除竟 此等皆当作勤勇

一切悉地成由师 金刚持之所亲云 知已当以一切供 令上师尊生欢欣

意乐清净弟子众 于三宝作皈依竟 此随顺於上师者 赐予仪轨令修诵

复次赐予密咒等 令之转成法器竟 根本堕罪一十四 皆令读诵记於心

如是随学上师弟子众 行此无咎无余利益生

吾今所积无边诸善业 籍此愿众速疾大觉成

2002\07\29

6\20

迦那伽罗译於云城

(第一部分,说事师颂的起因)

现在我们讲的是《事师五十颂》当中的一个支分。关於《事师五十颂》,咱们以前就已经说过,这是由马鸣菩萨根据佛经及过去许多的大善知识们的论典,将其中所讲依止,承事上师的诸种内义,集合起来而着成的。

《事师五十颂》,顾名思义,就是如何依止上师,在上师面前如何行为的一个准则。它虽然是只集成了五十个颂词,但是所包含的内容却是所有的善知识们的言教之中的精华。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边所讲的各种承事上师的行为,大家首先要对它产生正信。所谓的正信是什麽呢

就是不能把它当成一种腐败的行为,当成是某一些上师束缚自己的弟子,或者某些领导者为了束缚被领导的人群而造就的一种条条框框,不是这样的。这不是特权。因为我们在学习密法前行的时候就已经说过:"暇满人身难得,善知识难遇"等等的教言,我们来到这个世上的时候,都是因为各种的因果和业力。经书上,古代的祖师们也都这样地说:"因为两种力量所以才来到这个世上的,第一种就是神通力和愿力,第二种就是靠业力。"业力是我们三界六道众生所共同具有的,而佛是靠愿力来这个世上来利益众生的。我们是因为业力而来。那麽我们依靠何种因缘觉悟我们来到这个世间是因为自己的业力

又是以什麽样的因缘,使自己即便是遇到了佛法,又不能够超越无明和我执,不能够把握和证悟呢

这就是因为我们自己无明和执着的障碍太重的缘故。因为无明和执着,我们不能听闻到佛法,或者即便是听到了,但是没有善知识,尤其是没有上师的加持和引导,我们不能获得佛法的利益,不能生起出离轮回的功德。所以经论上说:"在没有上师这个名字之前,连佛的名号都不会听到。"一切的诸佛都是因为依止善知识才得以成佛的。往昔释迦牟尼佛依止燃灯佛而初发菩提心,十方诸佛也都有自己的上师。有的经书中这麽说:"文殊师利童子是一切诸佛之母,一切诸佛都依靠文殊菩萨而生起的殊胜菩提心。"因此,发菩提心都需要依靠善知识,更何况趣向究竟的解脱

!菩提心有胜义和世俗两种。就世俗菩提心而言,尚且需要善知识来指引,否则,我们的自私或者我执,我慢,以这样的心是不可能去利益别人的,还发什麽菩提心

连利他心都是很难生起的;更不要说胜义菩提心了。正因为善知识对我们有如此广大的利益和功德,所以需要依止善知识。

善知识有两种---胜义的善知识和世俗的善知识。世俗当中的善知识是一些比较有学识,有一些修行,而且或者是自己在一些经书中或者通过依止其他的善知识得到了正确的见解的,能够把我们引向了善的一方,解脱的一方的,这种就称为是世间的善知识。

而真正胜义的善知识指的是已经获得了圣果的善知识,也就是我们汉地经常所说,一定要是见了性的,或者是证悟了的,获得了成就的善知识。如果是获得了成就的善知识,因为他们是所有的善知识当中最为殊胜的善知识,所以我们把他们称为"无上的导师",也就是我们的"金刚上师""金刚"是表示不会被任何的事和物破坏了的究竟的智慧,所以叫"金刚"""是无上的含义,""就是善知识,引导者的意思。

我们在这部讲义里所说善知识呢,主要侧重在密法中已经获得胜果的善知识。依止这种获得胜果的善知识,能使自己即身之中获得更多的解脱的把握,甚至能够於即身之中成就无上菩提,因此,依止善知识是密法当中最主要的修行。这种善知识所说的口诀,不同於知识和一般的经验,因为,一般知识和经验,大家即便不依止善知识,自己通过慢慢地琢磨也可以学得到,也能够领会。而真正善知识他所传递给我们的呢,是一种最终的智慧,而这种智慧也许是言语道断的,也就是超越了言语所能表达的范围的,不可依分别心思维而得的,不是你依普通的学习所能学来的。因为真正的佛法的修证,它有几种不同的规则,比如说闻思所得的智慧,是你自己可以看的可以想的;还有修所得智,你通过修行可以得到智慧;还有一种叫"无师自然智",是你内心本来具有的智慧。如果你不依止善知识,这种智慧是难以显发的,单凭自己做一些肤浅的闻思,是不可能获得更广大的利益的。因此,善知识在我们的修行中具有主导的地位。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善知识的重要性。就比如说学富五车,广通一切五明的大班智达那若巴。那若巴曾经是印度那烂陀寺中北门的大班智达,佛教的小乘和所有的外道来找大乘辩论的时候,基本上是由那若巴来摧服的,那若巴他自己本人的学识,智慧,威仪,禅定各个方面都是不可思议的。即便如此,可是有一天,有一个空行母拿着密宗的本续(密宗的经典)让他看的时候,他没看明白。他说:"所有的文字我都是了解的。"就没有再进一步多说了。後来这个空行母说:"好个那若巴,我本来是有心来点化你,可你是如此的傲慢。因为这个缘故,我不会告诉你谁真正能够帮助你。"那若巴马上就生起惭愧心,他马上说:"请空行母指示我这样的善知识在哪里!"後来这个空行母就说:"在这个世间,懂得此本续的人,只有我哥哥。"那若巴问:"那你哥哥是谁呢

""我哥哥就是帝洛巴。"说完之後空行母就像一阵风一样地消失了。於是那若巴因为惭愧心的缘故,他把自己的班智达印封在房顶上,趁着夜黑的时候拿着三衣和钵就跑掉了。他到处去找,到处向人打听有没有一个叫"帝洛巴"的成就者。他这样十二年当中四处去寻求,找遍了全印。终於在一个地方找到了一个人,问他有没有一个叫"大成就者帝洛巴"的,人们就笑了笑说:"'大成就者帝洛巴'没有听说过,这儿倒有一个'乞丐疯子帝洛巴',他在那个地方,你去看。"他去到那里,就见到有一个乞丐在垃圾堆里躺着,他正吃着鱼,和狗呆在一起,然後抠鼻子,抓蝨子,还把蝨子扔到嘴里吃,特别的肮脏污秽,看上去他是特别下贱的那种人。可是那若巴看到他的时候呢,心中就生起了他比一切诸佛降生都更加稀有的信心,於是他以一个比丘,大班智达的身相,一步一顶礼地磕着大头来到了帝洛巴的面前,然後向他顶礼说:"善知识,请摄受我!"帝洛巴说:"你是疯子

你一个比丘为什麽不好好地当,向我一个乞丐顶礼做什麽

"他说:"善知识,我知道你是精通法义的一个圣者,请指示我如何在此生当中成就圆满菩提的法行。"帝洛巴说:"我本来就是个乞丐,就是个叫花子,人们把我当疯子看,结果你这个僧人比我还疯。"然後,他就跑了,那若巴一直在他後面紧追不舍。帝洛巴来到一座山上的时候(据说这座山有九层楼那麽高),就站那儿不走了,那若巴毕恭毕敬地侍立在旁边。帝洛巴说:"如果有人想依止我学习一生成佛的法要,他除非有这样的勇气——他敢於把自己的生命供养给上师,他敢从这上头跳下去,这就是当我弟子的标志。"那若巴一看四处并无旁人,这话当然对自己说的了。他就毫不犹豫跳下去摔死了。帝洛巴从上面下来之後,念经加持,弹指之倾使他马上又苏醒过来,身体好像已经摔碎了一样,疼得要命。帝洛巴问他说:"你疼吗

"他说:"唉呀,就像死了一样。"帝洛巴说:"你本来就已经死了。"後来就这样让他大死了十二次,半死不活了十二次,这样总共合起来二十四个苦行,二十四个苦行据说是在二十四年中完成的。就这样这麽长时间一直折磨他。到最後一个苦行,帝洛巴使他苏醒之後,帝洛巴把他领到了恒河边上,用手指着天空说:"善男子,请看虚空。"然後那若巴抬头看虚空的时候,帝洛巴摇了摇头说:"孩子呀,你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後来说出了非常着名的大手印的言教:"譬如以手指虚空,然於虚空无所见。"这样的词句,使那若巴恍然顿悟。因为这样的缘故,他把帝洛巴所有的证德,功德全部在自续中如实如量地生起。从此之後就成为一个自在的瑜伽士。对於那若巴的许多事蹟,我们了解的是很少的,可是在马尔巴传记中你们可以看的到,在那若巴圆寂了六个月之後,马尔巴带了很多黄金到尼泊尔去寻找他的时候,依然在一个屍林中见到了他。

所以说真正的善知识的教言是什麽样的呢

善知识并不意味着说,他就肯定会依照经论,照本宣科,或者他非得是威仪济济。善知识的法行是不可思议的。《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边讲善知识的法行也是非常之多,比如说有模仿外道行为的,有杀生行为的,有饮血行为的,有修行双运的,各种各样的,不一定就是什麽样的法行,只要是对众生有利益,他任何的法行都是可以的。善知识的内心是完全地浸入到了佛的智慧境界当中的,因为如此,所以这个善知识代表所有法的源泉。所以呢,依止善知识的时候,关键你要能遇到真正成就的善知识,并且能具足威仪地,如理如法地依止善知识,果然能如此,必然能得到究竟的成就。

因为依止善知识是如此重要的缘故,《事师五十颂》就是专门地围绕着如何地亲近善知识,如何建立对善知识的信心来说的。当然自己建立信心是自己的事,如果信心具有,善知识可以在任何一个时候,以任何简单的方法,或者是看上去令你费解的方法令你顿悟。就像一个怪医一样,你有病的时候,他不一定要给你下药。也许猛吓你一跳,也许揍你一顿,然後这样就使自己从迷茫当中觉醒过来——"喔,原来是这样子的。"善知识的法行是如此,打一顿的也有,骂一顿的也有,或者是故意地贬低你的……各种各样的法行都有,那就是善知识方便。只要你对这个善知识真正如实地产生了信心,而且他也是真正的善知识,那麽你能获得觉悟和解脱,这是绝不会怀疑的事。

所以在这个论着刚开头的时候就是这麽说了的:"成就具德金刚萨垛佛位因",就是成就真正金刚萨垛佛位---就是一切诸佛的自性,他是因为什麽呢

因为能够在"上师足莲之前如理能恭敬"的缘故,那麽他恭敬善知识所以成就了佛果,那麽如何地依止善知识呢

"事师之法诸多无垢续经说",很多很多的书上都是这麽讲的,"今此总摄其义当以敬心听",现在把如何依止善知识的法,把所有经书,续经,还有善知识的教言全部归纳起来,成为《五十颂》,讲给大夥的,所以应该毕恭毕敬地来听受奉行。

《事师五十颂》中是这麽讲的,因此不管怎麽说,依止善知识这件事情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事,他不是强加给我们的,要求我们见了上师必须得怎麽样,虽然是必须,这样做是应该的,但是不了解因由,大家就会有点委屈——为什麽我在他跟前就这麽卑恭屈膝,我就不能平等吗

现在讲人权,讲自由,那为什麽我作为弟子,在上师跟前就不平等不自由呢这样一来,是不是宗教给我们搞的一个枷锁

会有这样的一个怀疑。明白了上面讲的这些道理的时候,你就会明白善知识是什麽,善知识是使你解脱的唯一的保障,善知识是你慧命的唯一的甘露妙药,想到这些的时候呢,你再也不会跟你自己的出路,跟你自己的解脱怄气。"我要寻求自由",真正的自由在你的内心深处,是因为你的无明和执着使你不自由的,不是善知识,善知识告诉你如何从你的无明和执着当中超越出来,所以他是对你有恩的,而不是对你强迫的,这一定要搞清楚。那麽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後,我们应当通过各种行为,使自己对善知识产生信心,使自己的心和善知识的教言完全地合成一味,这个时候心里非常地欢喜,对这个法行上就能以欢喜心来奉行。

我现在讲《事师五十颂》,尽管是略讲,颂词的含义却都涵括其中了,希望你们都能够很好地闻思,并生起定解。

我们首先要思维:应如何趣入佛法修证呢

首先,在佛法中有两种规则,是大家需要注意的。第一种规则是世间规则,第二种是出世间规则。世间规则是说,作为一个人,应该如何地去做

出世间规则是说,作为一个修行的人,如果想觉悟,应该如何地去做

我们现在讲的是出世间的规则。在出世间的修行中,我们需要面对两种道路:一种是通过闻思——自己广学博闻,然後断弃心中的怀疑和犹豫,逐步入趣到究竟智慧而获得佛果,这是一种,我们称之为是"班智达"的修行方法;另外一种,就是像"乞丐"一样的修行方法。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找到一个真正的,能够使自己产生信心,并且已经获得了觉悟的这麽一个圣者,依靠这个圣者的教言而修行,以此而获得证悟。就像乞丐一样,给你一点儿,你就吃一点儿,吃一顿饱一顿。我们在上师跟前听法也是如此,听到了一个法之後专一地去修行,因为修行和依止的缘故,而得到究竟的解脱。

第二种"乞丐"的修行方法是比较广遍的。因为不论是时代的缘故,环境的缘故,还是智慧的缘故,我们都很难把所有的东西都学会,而且即便是学了,也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抉择的地方。比如说,许多佛法的法义方面,有了义的法,不了义的法,我们必须得按照佛经去分辨,这是了义的吗

那是不了义的吗

要通达这些,对於凡夫来说,是非常非常困难的。那麽最简单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到一个真正的获得了成就的圣者,依止他而修学。这里包含着如何依止上师,如何观察上师。通过观察才会对他产生确认,通过确认才能进行依止。依止了上师,就能直接地把上师的功德和自己的心完全结合到一起去。依止上师,就像什麽一样呢

这就比如说,我们第一次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城市,如果你想到城市各处都走一遍,而且想在没有很多困难的情况下,直接到达自己心中所想的目的地,你就必须找到一个对这个城市完全熟悉的向导。如果没有这麽一个向导,我们就只能是瞎撞瞎摸,不是你一定摸不到路,而是时间可能要多花费许多许多。但是,一旦有一个向导来引导你,你就会事半功倍。显教和密乘的差别也在这里。在显教当中,我们通过不断地发起菩提心,修集资粮,忏悔业障,六度万行等等的修行,经过三大阿僧祗劫而得以成佛;而在密法当中,可以一生成佛。因为什麽呢

因为三大阿僧祗劫所有的经验可以聚集在一个导师的身上,这个导师把经验告诉你的时候,你可以顿超三大阿僧祗劫。因为这个缘故呢,导师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在所有的传承中,不论显教,密教,对导师的赞叹是不胜枚举的。在显教的经典中,《华严经》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里有很多对善知识法相的宣说,以及对善知识如礼恭敬,赞叹等等;在《法华经》里面有《法师品》,也专门讲说承事善知识的法义;在《涅盘经》中也有对如何对待导师,如来等方面的宣说……有许多诸如此类的说法。因此,敬事善知识在显教当中也是非常重视和普及的。

显教当中,传法的师父也叫"法师""善知识",而在密法当中有所不同的是什麽呢

除了是法师和善知识之外,他必须使他的心和他所讲的法完全地融合成一体,真正得到究竟证悟的经验,这样的导师称之为是"金刚上师""金刚上师"是什麽意思呢

他证悟了如同金刚一般的智慧,故而称为金刚;他是一切诸佛意密的功德,所以叫"金刚"。而""呢,指的是无上的意思,无比的意思。一切的导师,哪怕是能给我们讲一句话,对我们来说,也是恩德极重。但是能把这句话让我们在心中产生和他一样的功德的这种导师,才是真正"无上"的。就比如说,在你饥饿的时候告诉你如何地做饭,如何地吃饱的人,的确对你来说恩德很重;但是一个做好了饭,直接给你吃,让你马上能够解除饥饿的人,他对你的恩德就更重。那麽"上师"

就是究竟,无上的善知识,无上的导师的意思。所以说"金刚上师"对我们作为实修的人来讲是必不可少的,是要好好依止的。

大家对趣向解脱的道路和真正引导我们证悟的金刚上师产生明了认识的时候,就会知道,如何寻找一个上师,如何依止上师这件事情,对於大多数的人来说,也可以说对於所有的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如何寻找上师,如何依止上师呢 这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了。我们现在讲的《事师五十颂》就是专门宣说这个法意的。"事师"是什麽意思呢

就是在上师跟前做事,依止上师,用各种方式使上师欢喜,使上师的加持完全趣入自己的心中,使上师的功德和自己完全能够相合,上师的功德在自心中得以现证,这叫"事师"。由马鸣菩萨把如理承奉上师的各种善说集成了五十个颂词,这五十个颂词分别介绍了诸佛是如何成佛的

我们应该如何观察金刚上师 金刚上师需要具足的法相是什麽 作为弟子应该具足什麽样的法相

这些都详细列举,然後讲述了对於真正具德的上师和具德的弟子来讲,互相之间应该如教授和依止,直到最後如何解脱和成佛。这就是五十颂的本意,所以是非常完整的,整个修学过程全部都包含在这里了。

(第二部分,略说事师法)

现在我们开始讲第一个颂词。

成就具德金刚萨垛佛位因,上师足莲之前如理能恭敬,

事师之法诸多无垢续经说,今此总摄其义当以敬心听。

金刚萨垛是诸佛的总体,表示的是基位如来藏,就是自性佛果的意思。那麽能够成就本来基位金刚萨垛佛果的因是什麽呢

是你能够在"上师的足莲之前如理能恭敬"的缘故。因为在上师跟前如理恭敬,所以能够成就具德金刚萨垛佛位。

既然如此,那麽我们应如何恭敬上师,才能成就金刚萨垛的佛果呢

"事师之法",就是承事,依止上师的方法,"诸多无垢续经说",是佛亲口宣说的,清净无垢的续经中所说的。""就指的是密法的经书。""是显教当中所讲的经书。比如刚才所说的《华严经》中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还有《法华经

法师品》等等,这是经中所说。而续部就说的更多了,几乎所有的密续中都会讲金刚上师的功德,而且都广说了如何依止上师的方法。

"今此总摄其义",现在我把所有的依止上师之法都总的归略起来给你们讲。"当以敬心听",你应该恭敬地聆听。因为这是你能够成佛的唯一善道,如果你没有这样去做,将与解脱无缘。因为这个缘故,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大家都要恭恭敬敬地,专心致志地来谛听它。

现在开始进入正文,

于赐胜灌金刚师,尽其十方世界境,

所住一切如来尊,悉皆三时作礼敬。

即使是遍满十方三世的一切诸佛如来,他们也都会不间断地在早,中,晚这三时,对赐给了自己殊胜灌顶的金刚上师做礼敬。

一切诸佛都是这样做的。许多显教经书也说,文殊师利童子是一切诸佛之师,所以诸佛皆当礼敬文殊师利童子。所以佛对善知识是相当礼敬,相当尊重的,佛陀是这样做的。

最胜恭敬三时中,以鲜花等饰坛城,

合掌敬献上师尊,於师足前头顶礼。

那麽如何地恭敬上师呢 以最胜的恭敬,就是以最殊胜的恭敬之心,在早,午,晚三时, "以鲜花等饰坛城",要以鲜花或任何美妙的东西等布置在坛城,曼陀罗或曼紮盘里面。

"合掌敬献上师",恭敬地合掌对上师做供养,以供养令上师生欢喜之後,"於师足前头顶礼",在上师跟前恭恭敬敬地做顶礼,通常是早,中,晚三时都要供养和礼敬上师的。

上面是总说我们应该这样地供养上师。

但是这种恭敬和供养,在对一些僧人或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也应当有所差别,为什麽呢颂词里说:

若师居家或戒晚,为除世间讥谤等,

师前放置经函竟,威仪致心礼师尊。

如果你所礼敬的这个上师是个在家人,而你是个比丘,是个出家人;或者你是个老比丘,而上师是个新出家的人,那就会遇到问题。因为显宗的佛经上都说,末法时代会有白衣上坐,比丘下坐的情况,这是末法的标志。因此有的人见到你作为一个比丘,而礼敬在家的上师,或你作为一个老比丘而礼敬新出家的上师,就会有产生"你们这些僧人为什麽礼拜一些在家人呢

"或者说,"你们是不是一群互相恭维的人呢

"诸如此类的怀疑和诽谤。那麽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人们的怀疑和诽谤,应在上师的面前放置经函或佛像,这显得是在拜经书,佛像一样。

"威仪致心礼师尊",你具足威仪地恭恭敬敬地来顶礼上师,就是说你心里顶礼上师,但是对於旁人来看就好像在礼拜经书,佛像一样,这是为了避免讥嫌。

但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说法。按照其他宗派的说法,是不应该当着这些可能会心存疑谤的人的面顶礼上师的。但是在我们传承当中不是这样的,在我们实修派各宗的传承中,包括宁玛派,嘎举派,萨迦派等等,都认为对於自己的上师应该是具足威仪和恭敬的,哪怕是为了避免世间的嫌疑,也不应该在上师跟前有太多的做作,而应该真诚地敬礼上师。旁人说什麽,或者他怎麽想,这个并不是很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威仪。你的威仪能引起世间人对你上师,对你自己的敬信。比如那若巴依止帝洛巴时,那若巴不仅是一个比丘,而且是一个精通法义的比丘,是大班智达,是所有国王的上师,国王都对他非常恭敬。但是帝洛巴却是一个像疯子一样的乞丐,在乞丐堆里头,做一些疯人一样的法行。但是那若巴却对他恭敬地顶礼,到他跟前说:"善知识,请摄受我。"就是能这样——直到最後他获得究竟的成就。再比如薄瓦巴,他是萨迦派的初祖。薄瓦巴过去是一个比丘,他成就了之後,为了特殊的缘起舍了戒,从寺院飞出来,喝酒吃肉,到四处调伏了很多的众生。最後他把道果教授等等教法咐嘱於萨钦,成为许多大德和国王的恭敬供养之处。这些全部都是说,哪怕他是一个在家人,哪怕他的行为非常的颠狂,只要他是一个真正的成就者,就应该至心对他顶礼。所以,在这方面应该没有什麽区别的。我的至尊上师年龙上师,还有许多其他的上师都有这样的说法。

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你们自己也要善做取舍。比如说,"我这样做,会不会引起大多数的僧人对教法的怀疑

"等等,这当中就有抉择。如果我们认为这个上师能以无上的威德能够调伏别人邪见,或者示现各种神变来调伏众生,那麽我们的确可以不去顾及;但是如果上师不是这样示现的人,我们也不是有这样神通示现的人,那麽最好在适当的情况下,做一定的收敛也是有必要的。不然,大家都不避世间讥谤,在大街上看见上师走过来了,大家呼啦啦趴下一大片去,这样一来就会引起国家,管理人员或其他路人对你的不放心或者是不满,也会引起别人的一种怀疑或诽谤,怀疑这是不是邪教,是不是盲目崇拜,迷信等等。为了避免这些情况发生,我们在大街上或者在其他不适宜的地方不要这样做,这个也是很重要的。过去有一位上师在法座上给他弟子讲法,他的弟子都是很有声望的人,他在讲法的时候,他的上师来了,他的上师就是像个乞丐一样,走到他跟前看他,他假装没看到,接着给人讲。等人们都走了之後,他从法座上下来给上师顶礼,上师说:"你刚才怎麽不顶礼

"他说:"刚才我没看到。"结果两个眼珠子""就掉在地上了。他赶紧忏悔,说:"上师,我是因为怕这些人们对我起了邪见,以後大家信心就不能够凝聚起来,所以希望上师能够原谅。"他非常真诚,於是上师说:"我听你忏悔。"然後眼睛还复如故。在过去有很多类似的故事。比如大黑行等大成就者,也有类似的经历,因为对自己的上师有轻慢的行为,为了面子或者其他的事,而遭到一些因果报应的,但是後来上师听许他的忏悔後就恢复了的。

这些事例都是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说他们是在一个完全可以顶礼上师的环境中,为了维护自己的脸面,而不去顶礼自己的上师,却假装不认识,或者假装看不到,这是非常不合适的,是会有果报的;但如果是为了保护更多人的心念,是听许的。所以在这一点上是有差别的,需要仔细地分辨。总之,是为了保护更多人的心念,还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面子,其果报是有差别的。这个大家自己心里都要弄清楚,在这里就不需要详细地讲了。这是顶礼上师所应具足的信心。

叠铺坐垫起身迎,成办诸事以亲近,

具禁行者皆当行,礼及下事悉非应。

我们应该如何细致地承事上师呢

"叠铺坐垫起身迎"上师要坐下的时候,要为上师铺好坐垫;如果上师起来的时候,要为上师收拾好。只要上师走过来,或者上师站起身来,你就要马上站起来,起身相迎。

"成办诸事以亲近",上师让你做些什麽,你就去做,上师说你去把地扫一下,你就去扫;把草除一下,你就去除。像这些琐碎的事情,都应该依上师的嘱咐而去做的。

"具禁行者皆当行""具足禁行的人"即是具足戒律的人。这里是说哪怕你是个具足戒律的人,也应该完成上师嘱咐你的事情。

"礼及下事悉非应",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比如说向上师顶礼,或者做"下事"——也就是给上师洗下身,像这一类事情,在一些不适当的情况下是不可以做的。比如说,如果上师是个居家的人,而你是一个僧人,在一些不适当的场合,不应做上述那类事情,因为这样做会使人们产生怀疑,诽谤。对於出家人来讲,这些问题是要注意的。

第三部分,上师的法相(何者上师当依止,何者上师当远离)

上师与诸弟子众,不察同成毁誓故,

最初勇士阿舍梨,摄授弟子当观察。

"上师与诸弟子众,不察同成毁誓故。"我们要这样恭敬上师,可是真正具德的上师也要观察弟子。如果具德的上师不观察弟子是不是一个具足了密乘行人的条件的法器,就给他传法,这样很可能就把这个人给毁了。如果是弟子不观察上师,万一你是一个好的弟子,但这个上师不具足上师法相,那就等於你的信心白废了,这些都成了没有意义的事情了。莲华生大师在《空行教授》里这麽说:有一个骗子跟你说,我是国王,我现在封你作什麽什麽大臣。如果你听信他的谎言,去那儿上任试一试,那里的人会把你当疯子,没人理你。因为什麽呢

连国王都是假的,你受的封赏哪儿能会是真的呢

!所以如果上师是假的,你说得到这样的法或是那样的法,从那里获得加持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一定是要依止真正的上师,才能得到真正的加持。但是如果上师和弟子互相不观察,上师是不是真正的上师,弟子是不是具足法器的弟子,那麽上师和弟子两个都会犯戒。"毁誓"就是犯了根本的戒律。

"最初勇士阿舍梨,摄授弟子当观察。"在自己当下一念间,或者本来法界中已经成就了的勇士,他就是"阿舍黎"。这里是说於自性中已经获得了觉悟的上师,在摄受弟子时,是应该谨慎地观察的。

具慧弟子见上师,易怒粗鲁无悲心,

不摄贪欲极骄矜,喜炫耀等不当依。

"具慧弟子见上师",真正有智慧的弟子也应该观察一个上师是否具有这样缺点

:"易怒粗鲁无悲心,不摄贪欲极骄矜,喜炫耀等不当依。"如果这个上师是这样,你是不应该依止的。

"易怒粗鲁",比如说非常容易发火,你还没等干什麽他就生气了,特别易怒,而且特别粗鲁,动不动就打打骂骂,嘴里说一些脏话;"无悲心",毫无悲心,对所有的事情他都漠不关心,特别自私;"不摄贪欲",自己对自己的贪欲不加摄持,贪心特别炽盛,看到什麽好的都想要;"极骄矜",就是自己非常的骄傲,目中无人,瞧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喜炫耀",喜欢在别人跟前自我夸赞,炫耀:"哎,你看我这块表,这个表可是一百多万呢,这可是瑞士绝版钟表;""你看看这个水晶数珠,这不是一般的水晶喔,这一颗就得一百多万呢,别人供养我的;""你看这个茶杯怎麽怎麽的。"跟人这麽吹牛;或者说"你知道我这衣服哪来的吗,我这衣服可是某某大成就者给我的,他亲自供养我的。"如此这般,特别喜欢吹牛。具足像这样过失的上师,是不应该依止的。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也有一些疯行的瑜伽士,比如说像马尔巴这种人,他就属於这类的。你从表面上看他动不动就生气,但是他和我们所观察的上师是不同的。为什麽呢

我们前面所说的,只是说一个上师未显露特殊功德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以常人的角度来观察他,如果他具有上述的这种过失,是不应该依止的。但是,如果像马尔巴这种已经示现了现量的成就的人,你就不能这样去观察他。比如说他让米拉日巴去受苦的时候,他让米拉日巴背石头,让他的後背都差不多磨穿了,然後就给他的背上垫个垫子,说:"骡马都是这麽干活的,接着干吧。"

好像显得没有悲心。而且他在骂人的时候特别粗鲁,动不动就打人。但是当米拉日巴遇到生命危险的时候,马尔巴弹指之倾变化出很多的卫兵来保护他,示现了如此的神变,弟子是可以亲眼看到的。这种能示现种种方便调伏弟子的上师,就是真正的佛陀。他所示现的粗鲁和凶暴,是为了消灭弟子的业障,消灭弟子的违缘,对其进行调伏的法行。像这样的上师,示现这样法行,我们就不应该这麽非常表面地去观察了。

因此,如果我们知道,作为一个真正的上师,第一,他有清净的传承而且被传承上师认可;第二,他能够展现出无碍神变,哪怕具足了这些看上去是过失的事,那麽也都不成其为过失。对此我们是要知道的,对成就者也进行这样的观察是不对的。

如果他是成就者,并且这样示现了,但是你心里还是不能接受,你可以不依止他,但是你不可以诽谤他。

可是如果是一个不曾示现功德,也没有什麽神通示现的人,随便一个凡人,坐在这个地方,就骂骂咧咧的,还要说"马尔巴就是这麽骂人的。"是啊,马尔巴还示现神通呢,模仿别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就像济公一样,济公他一辈子也是疯疯颠颠的,但是济公到临终的时候,他说:"学我者入地狱。"因为模仿来的不是你自己证悟的功德,如果你有证悟的功德,你怎麽做都是自性中流露出来的法行,即使你杀盗淫妄全部都做了,那你也是佛,你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你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哪怕你恭恭敬敬地这样坐着,毕恭毕敬地说句谎话,都有很大的罪过。因此我们要直心而论,要这样地观察。

所以,对於没有清净的传承,而且我们看不到他任何功德,神通示现的上师,如果又容易发怒,又非常粗鲁,没有悲心,不能收摄贪欲,而且特别骄傲,又喜欢夸张和吹牛的这些人,是不应该依止的,依止这样的人肯定是有错误的。虽然真正的上师不一定会示现神通,也未必肯定有神通,但清净的传承和决定的证量是能否让弟子解脱的保障。

坚毅调柔具智慧,正直无欺住安忍,

精通咒续配置法,具足慈悲博经论。

既然如此,我们应该依止什麽样的上师呢

要依止"坚毅调柔具智慧"的上师。"坚毅"就是做事情的时候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就是要做就做好它。

"调柔"指的是他的心特别柔和,不是说特别容易受伤,你一骂他,他就生气了;或者是碰到点儿违缘就开始抱怨,或者退缩。我们说的柔和不是这样的,而是他的心特别的宁静,他心的宁静是因为他能以多闻和修行所产生的力量,把自己的烦恼调伏,而使心宁静,调柔。

"具智慧",他具有殊胜的智慧,对佛法和修行有非常成熟的认识,对世出世间的种种法,他都有一套整体的认识,而且这些认识是完全符合佛法的,是以"三清净量",即圣言量,现量和比量来抉择的,完全能与法相合,而且绝无怀疑。这叫"具足智慧"

"正直无欺住安忍""正直"就是作为一个上师,对於佛法的见地和修行等事情,直心任持,是怎麽样就是怎麽样,而不是欺诳,迁就。比如说,本来你修行的方法或见地不对,这个法修错了,或是咒念错了,或者你的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他不说你是错误的,而说你是对的,说你发心好,你这个人有慈悲心,你有智慧,等等。真正的具德的上师不是这种人,而是那种如果你不对,他就说这是不对的,不正确的,这是"正直"的,就是他绝对不会姑息的。

"无欺"就是他在所有的事情不撒谎,不欺瞒。比如说是明明我不知道的事假装我什麽都知道,这是一种欺诳的行为。实际上现在有很多人是这样的,比如说,也许我们会碰到很多的貌似上师,貌似什麽都懂的一个人,当你问到他一个他也不懂的事的时候,他就说:"你现在还不是时候,以後再说吧。"这样的,实际上他心里想:这种情况我也不知道。遇到这样的上师是很麻烦的。在印度佛教史中,有很多的上师就是特别正直的,绝对是心里头没有什麽隐瞒的,弟子们一问他:"上师请给我讲这个,我这上头还有些不明白。"那麽上师们如果对这个问题也不是很明了,都会说:"喔,不是你不明白,我虽然作为一个讲法的人,我也没有完全明白,你应该依止比我更强的善知识。"像这样的上师就是非常好的。但是现在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有的时候自己不知道的事也假装都知道,这是很糟糕的,所以"欺诳"的上师是不应该依止的。一个真实无欺的上师,才是我们应该依止的。

"住安忍",就是对所有的事情荣辱不惊。别人夸奖他,赞叹他的时候,他的心能够保持宁静;当别人去诽谤和诋毁他的时候,他依然能够保持宁静,能够不舍弃众生,而且完全能够包容,这是住于安忍。

"精通咒续配置法""精通咒续"就是他对於密咒义,比如说该怎麽修行,该怎麽样观想,该如何地去做,这些他全部都了解。"配置法"指的是,比如我们做会供的时候,有红白菩提,还有四种供物等等这些他全部都知道该怎麽去安排,该怎麽样去呈设,这些全部都能了解。

"具足慈悲博经论"。作为一个上师,他要有慈悲心。"慈悲心"是什麽意思呢

慈悲心就是他特别不忍让弟子走弯路,真正地以大悲心来摄授弟子;他不忍弟子受痛苦,以大悲心来含摄弟子,并且引渡其趣向解脱,这叫"具足慈悲"。这种慈悲是油然而生的,不是当着你的面,显出一副慈悲的样子:"哎呀,你这麽可怜,要是你的痛苦能到我的身上,这样好吧。"一看这就是弄虚作假。就像操普法师,跑到米拉日巴跟前,本来是他给米拉日巴下的毒,米拉日巴因此示现病态,他却假装说:"哎呀,尊者啊,你得了这麽大的病,如果我要能替你承担就太好了,真可惜那是你的病。"然後米拉日巴说是:"法师呀,不是你不能承担,是你承担不起呀。"然後他把病移到门上,他说:"你看。"这个门""就破碎了。操普法师就想,嗯这可能是障眼法,说:"哎呀,尊者呀你还是把病移到我的身上吧,我愿意来替你承担。"米拉日巴说:"好吧,看在你这麽虔诚的份上,那我就移一小部分给你吧。"结果一移到他身上,他疼的满地打滚,这下他真的相信米拉日巴是有这样无碍神力的人了,然後他赶快忏悔,米拉日巴说:"我听许你的忏悔。"然後把病收回来他就好了,後来他也成为好的修行人,那是後来的事了。但是如果那麽虚假就不好了,比如说我们有很多的上师还有很多的弟子之间都是互相恭唯,互相欺瞒,这样是不可以的。

真正的慈悲心不是骄揉造作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的上师不一定会说什麽,但是他真的是以弟子和众生之苦为苦,以弟子和众生之乐为乐。这样的上师是具足真实的慈悲的。

拿年龙上师这样的圣者来讲,他真正是具足慈悲的。上师从来不跟任何人说他得病的原因是什麽,但是上师的病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弟子们犯戒,弟子中犯戒的人多。每当有一个人犯的戒律很重的时候,上师就会晕过去,然後上师就马上让人们去忏悔,等这个破戒的恶业,通过忏悔慢慢减轻了,或者消除了,上师就会好一些。今天我跟上师还在说这事。上师的前一世是敦炯仁波且的长子布玛仁波且,他四十四岁就圆寂了,他圆寂的原因是什麽呢

就是因为弟子中有破犯根本誓言的,而且非常严重,这样一来促使他四十四岁就给圆寂了。今天上师还在说,"我这辈子肯定也会死在这上头,因为弟子们的事真是没法说。"上师刚这麽一说,我心里就突然咯噔一下。的确是这样的,因为上师不会跟弟子们说这是他在代弟子受业,任何时候都说这是他自己的业障,和你们没有关系,因果是自己的,各自修行各自解脱,大家互相不影响,大家好好修行。上师公开的时候都是安慰大夥的,但是私下里头呢,上师在承担着所有的这些犯戒弟子的罪业。因为这种罪业,上师病得站都站不起来,动都不能动了,但是他跟谁都不说。这是一种真正的从内心中涌现出来的慈悲,这是包容了你所有过错的一种慈悲,这是其他的人所不具有的。根本不是像有些人那样虚情假义,你供养他点儿钱,他说:"你自己都没钱,不要吧,你们好好过日子。"实际上心里想,你这点儿钱我看不起,这种表面上假的虚伪的慈悲真是没有必要。真正的慈悲心是自然流露出来的,愿一切众生和一切的弟子具足安乐,叫"",愿一切众生都远离痛苦,这叫""。这种慈悲心能够真的从内心深处生起,上师对自己弟子就应该是这样的。

"博经论",博通一切经论。""是佛语,""是菩萨为了解释佛语而作的着述,这些经论全部都能显发诸佛的智慧。而对於一个上师来说,能够完全通达所有的法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要是不了解这些,就不知道该怎麽样引导你了,就不能为你答疑了。如果你在修行中有了疑惑,而他却不能解决,不知道该怎麽办才好,这是不行的。因此要博通经论。虽然不是广学博闻,至少要把所有经论的要义全部能够掌握,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圆满通达十真如,纯熟布置坛城事,

善巧宣说密咒义,极其清净根调寂。

"圆满通达十真如",就是对於一切的坛城,法事,还有如何布置坛城,如何修行,乃至於灌顶,一切仪轨,全部能圆满地了解。当然,一个真正的上师肯定要了解这些。

"纯熟布置坛城事"。对於如何布置坛城,如何操作,乃至於如何修行本尊,如何安立,如何勾招,所有的息,增,怀,诛一切事业,全部能够善巧的了知。

"善巧宣说密咒义",对於如何修行密法,他非常地通达和善巧,他自己在这上面没有任何的怀疑,也能够使别人没有怀疑。

"极其清净根调寂",内心的智慧是极其清净的。""指的是五根,眼耳鼻舌身。"调寂"就是诸根特别能够随顺任何的环境而不被污染。他的心和所以所有的对境完全是相合的。比如说,我们凡夫坐下来说话的时候,眼睛却要东看看西看看,耳朵东听听西听听,鼻子没事拉那麽长到处闻一闻,老想尝尝这个尝尝那个,反正诸根慌乱,各执所缘,不能安宁。但是作为一个具格的上师来说,他行就是行,坐就是坐,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就这样做,心与境能够完全契合。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如果不能够做到这样,一坐下来眼睛四处乱看,这种人自己的心都不能够安静,他怎麽能够调伏别人

所以"根调寂"是很重要的。

(第四部分,正说事师法)

若於如是怙主前,成其弟子反轻毁,

过等轻毁三世佛,因此恒受大苦痛。

具足了以上这麽多功德的这个人,从人的角度上来讲,是非常有智慧,非常圆满的,非常有力量的;从於法上来讲,他对法绝对是非常纯熟和了解的,是完全把握并且浸注在法义之中的人。

"若於如是怙主前,成其弟子反轻毁",对於这样一个上师,如果我们成为他的弟子,就一定能够趣向解脱的。如果对这样的一个上师,虽然我们承诺成为其弟子了,但是反而轻毁他,就是轻漫地诽谤,诋毁他,或者对他造成伤害或违缘,"过等轻毁三世佛",这种过失就等於以轻慢心伤害,毁坏三世佛一样。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佛都被你诋毁了,你想这种罪业有多大呢

!

"因此恒受大苦痛",因为这个缘故,会常受苦楚,这是你轻毁上师而遭受的果报,因为善知识是人天善业的总集之显现,这样对善知识不恭敬,就等於断弃自己解脱之缘,而且如同违犯国王的禁令一样,肯定要经常受苦痛的。

于阿舍黎诽谤兴,必生传染恼害病,

魔障瘟疫毒病等,彼大痴人即命终。

"于阿舍黎诽谤兴",刚才说这种具足了法相的善知识我们应该依止,但是如果我们依止了之後,却对善知识兴起各种诽谤,造成了伤害,我们会得到什麽样的果报呢

"必生传染恼害病",必然会产生很多的传染,恼害等各种病痛。还有"魔障瘟疫毒病等",出现很多的魔障:自己修行的时候不顺利,而且做什麽事也不能够成办等等,叫"魔障""瘟疫",会遭受各种传染病,各种瘟疫的侵袭;"毒病",还有各种毒害,很容易就得上这样,那样的病,还有些怪病,你们不曾见闻过的病,都会以诽谤金刚阿舍黎的恶业而得到如是之果报。"彼大痴人即命终",像这麽愚蠢的人,即便是死了之後呢,

王魔烈火毒蛇等,水及空行盗匪众,

魔障邪引杀死讫,彼有情堕地狱中。

"王魔烈火毒蛇等""王魔"是修行非常有成就的,後来因为邪见的缘故坠入到魔鬼道,他也有神通有力量,经常杀杀打打,尤其是将中阴的有情往恶道和险道上引导,愚痴的人,因为诽谤上师的恶缘,会招至王魔们的伤害;并且也因如是之恶缘,而遭遇地狱的烈火,铜铁的毒蛇等等焚烧和食啮的诸苦之境;"水及空行盗匪众",也会因此而经常地碰到洪水,各种灾荒等;也会值遇"空行",也就是在空中飞行的各种魔鬼,以及"盗匪",强盗,土匪等诸众生的侵害。"魔障邪引杀死讫",而且被魔障,邪引杀死,比如说是被鬼神附体然後跳楼而死,撞车而死等等各种死法,因为诽谤上师的恶因而被如此方式杀死了之後,"彼有情堕地狱中",这类有情肯定会堕入到地狱当中去。

故于舍黎上师心,任何时皆不扰乱,

倘因愚痴轻犯者,必当堕入那落迦。

为这个缘故,大家想想依止上师的功德,然後再想想诽谤上师的罪业,这样就能知道其间差别。我们是为了解脱而修学佛法的,既然是为解脱而来,而在解脱道上,依止善知识会有这麽大的功德,为什麽不好好地依止呢

!如果我们那麽散漫,那麽漫不经心地在上师跟前造下罪业,会造成这麽多的违缘,又产生那麽多极其痛苦不幸的事情,那又何必呢 !

因此我们要在上师跟前断弃一切的恶行,"故于舍黎上师心,任何时皆不扰乱",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扰乱上师阿舍黎的心意。如果扰乱上师心意,会产生各种不顺缘和违缘,各种灾难,所以不恼害上师心是很重要的。

释迦牟尼佛教法中是这样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勿扰他心"。作为一个普通的修行人,都要"自净其意,勿扰他心",不要去恼害别人,更何况你想通过依止他获得成就的上师

!连一个平常的人都不应去恼害,却反而去恼害自己的上师,一个修行人如果这样做,那不是自找烦恼吗

不恼害他人,不恼害众生,这是一个基础的人格。不恼害上师,是更为重要的。上师对你来说,是和其他的人不同的。其他的人即便对你没有帮助,也没有伤害,但他只是一个凡夫,对你可以说是无利无害的,你不恼害他只是做到了大家各不相干而已。但是对你的上师不同了,上师和别的人有什麽不同

刚才已经说过,上师具足了那麽多的功德,他是引导你趣向解脱的无比的导师,他像一个大船一样从轮回的此岸引导你到解脱的彼岸的,当然是不同于普通的凡夫的了。像这样一个对你有这麽大的恩德和利益的人,你反而对他轻毁,你这不是真的是自找罪过吗

!所以说任何时候都不恼害上师的心,这是非常重要的。上师既然不是那种粗鲁的,没有悲心,不摄贪欲的,不是那种非常容易动怒的,他既然不是这种人,说明他不容易被恼害。但是一个这样不容易被恼害的上师,你都能够以你的言行恼害他,就可见你的行为已经到了什麽样的程度。

因此,我们要经常观察自己的行为。有很多人问我,怎麽样地依止上师

我就说"如侍国王"。实际上很多的上师们都说这样的话,"如侍国王"。因为国王日理万机,没有时间和你小打小闹,所以所有的事情,臣子,侍从都必须严格地按照规定来做。国王休息的时候就休息,起来做事的时候就做事。他做事的时候,比如说他在批奏摺的时候,哪儿能说像你平常这样叽叽喳喳,进进出出的,那是肯定不允许的。国王在做事情的时候,他就要一心一意地做事;他要休息的时候,是要安安静静地休息;他要进餐的时候,就要是专心致志地去进餐。他不管干什麽事,他有自己的规定和一个限度,你不可以打乱。对於国王尚且如此,更何况对於引导你解脱的上师,当然也要这样的。

不要说对国王了,就是对於一个普通人也需要这样的一个原则。比如说我们为了自己生活的顺缘,去给别人打工,或者想去做生意,跟别人相处,谈判的时候,你对别人不尊重行吗

别人不抽烟,你非得在他跟前抽烟呛人家,你生意能谈成吗 如果别人不喜欢你说脏话,你满口胡言,这样你能行吗

咱们不要说做生意了,你的客人在这儿呆着的时候,你没事老给他捣乱,你觉得这样的合适吗所以作为一个普通人这种行为都不合适,更何况对自己的上师

所以说非常谨慎地承事上师,这是很重要的。这只是一个一般的好人的人格而已,而还不是什麽非份的要求。作为具有较为完美的人格的人都尚且应该如此,作一个好人都应该如此,更何况依止上师!对於承事上师,好像要求特别严,不容易做到,实际上没有什麽不容易做到的,所以你们在上师面前做任何事的时候,多一些考虑,这样就能知道了。

"倘因愚痴轻犯者,必当堕入那落迦。"如果你因为自己愚痴的缘故轻易地毁犯他,那麽你是一定会堕入到地狱中的。如果自己不考虑这些,觉得:"!没事,这算什麽呢,上师慈悲,上师不计较。"是啊,上师是不计较,就像你从一个很高的楼上面一头栽下来的时候,谁计较啊,但摔下来是你啊。就比如说与客户谈生意,如果你得罪了客户,或者你的行为让客户不满意,那麽这笔生意就肯定做不成,别人也没必要去说你,但是做不成事情是你自己的事,是吧

因此所有的事情都在於你自己,正所谓是事在人为,这是不需怀疑的。实际上,堕入地狱,不是上师把你推向地狱,是你自己造就的地狱,所以这一点上自己要好好地思维一下。

如果扰乱上师的心,会这样的果报,那麽,如果轻毁上师的话,会怎样呢

所说此诸无间等,一切堪怖地狱境,

是诸轻辱舍黎者,必当堕落住其中。

"所说此诸无间等",我们所说的无间地狱等等的痛苦,"一切堪怖地狱境"所有非常令人害怕的地狱境界,"是诸轻辱舍黎者"是所有轻辱自己的阿舍黎,轻辱自己上师的那些人们,"必当堕落住其中"是他们必然堕入的,而且住在地狱之中,这是他们自己造就的,并不是别人。

故而当以大勤勇,于金刚师大智境,

乃至大善无骄矜,永不造作轻辱行。

"故而当以大勤勇",我们既然知道了在上师跟前犯下过失有这麽大的罪过,那麽我们应该如何地去做呢

应该以非常精勤,勇猛的心,不断地警醒自己,"于金刚师大智境,乃至大善无骄矜,永不造作轻辱行。"对於金刚上师的大智慧境界,乃至於上师具大善行也不我慢自夸的善相,永远都不做轻毁,辱没的行为。因为具足了那种法相的上师,简单地说,就是有清净的传承,有殊胜的证量,具足慈心,能够善巧地摄受弟子,并且能够调伏弟子,不舍悲心,能够与你同行同事,并且唯以你的解脱而作意,也就是经常想着如何能令你趣入解脱,我们既然依止了这样的上师,就应当"所作悉见善巧大虔敬",就是上师所作的一切,都不是如我们以分别心所想像的,他不高兴啦,他高兴啦,他执着这个,他不执着这个,如此之类,那只是我们的分别心而已。但是所有这些法行,都是从上师智慧当中显现出来的,一切都是一种因缘的显发,是上师的大智慧境界。

比如说,他做了大的善业,却"无骄矜",没有我慢心,不说什麽你看我做了这个了,你看我做了那个了之类,他不是这样的。上师只是方便善巧地调伏弟子。比如说,他如果是建塔,那是为了摧毁违缘建立顺缘,成为世间众生的所依,是人们的供养处;如果是印经书,这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显发智慧,与众生结缘等等,而不是以我慢心来作的。

《事师法》里是这麽说的,"所作悉见善妙大虔敬,愿师加持无余入我心",上师所做的一切,都是善妙的,是为了调伏我的。上师做善业,是为了引生我的善念;如果做一种恶业,那是为了断除我自己作恶业之想,他是以这种强制的方式来调伏众生的,应该有这样的正见。就比如说,那若巴在依止帝洛巴的时候,他已经确认帝洛巴是一个真正的成就者了,也确认一定要依止他了。这时候,帝洛巴就把那若巴领到河边,那时候那若巴饿得肚子咕咕叫,帝洛巴也饿了。帝洛巴钓了很多鱼,在火上烤着吃,说:"你吃不吃

"那若巴就一直不吃,就这样过了七天,帝洛巴没事就钓鱼吃。那若巴饿得实在不行了,他一看上师吃得这样精精有味的,於是想:上师让我吃那我就吃吧。实际上是自己饿得受不了了,找辙呢。上师又问:"你吃吗

"他就说:"吃。"他就拿起来也吃。吃完之後,帝洛巴说:"该走了,收拾收拾鱼骨头扔到河里去。"那若巴就把鱼骨头收到一块,把上师吃过的鱼骨头扔到河里,上师弹指之倾鱼又复活——游走了。他一看,非常高兴,把自己的那些鱼骨刺也扔到河里——都沉下去了。"哎呀,坏了,我杀生了。"真正的上师是这样,他具有"杀养神变",就是能杀你,也能让你复活过来。他要有这样的力量,哪怕是杀生都是有功德的,替这个众生消灭罪业。还有我们多卡寺的创始人叫多清则依稀多吉。他有一次去康定的时候,路过一个地方,看到有只雪猪子在洞口那儿,噔噔噔冒出脑袋来看。多清则一看见,然後马上就说:"拿枪来。"拿枪瞄准,""一枪就给打死了。打死之後,他跟他的侍者说:"你把这只雪猪子扔到那个洞里头去,等咱们回来的时候,你别忘了提醒我看看它。"然後他们就走了。一去过了好几个月,到了秋天才回来。等他们在回来的路上,又坐在那个地方喝茶的时候,侍者突然想起来,说:"上师啊,上一次你杀的那个雪猪子还在这儿。""噢,对对,把它找过来。"後来他们把那个雪猪子洞挖开,一看屍体已经腐烂了,恶臭无比,他们就把它拿过来放在多清则依稀多吉身边,臭得不得了,人们饭都吃不下,但是多清则依稀多吉不在乎,该吃什麽还吃什麽,吃得还倍儿香,没什麽反应。吃完了之後,就叫弟子拿鞭子来。拿过鞭子对这个已经腐烂的屍体猛抽,一边抽一边说:"我看你再这麽犯错误!"拼命地抽。後来奇迹出现了,他抽的时候,这只雪猪子已经腐烂的肉就开始慢慢地好起来了,再抽再抽,它就复活了。多清则依稀多吉用鞭子抽那只雪猪子,"快跑!快跑!"雪猪子就跑了。人们觉得很奇怪,问这是怎麽回事呢

後来多清则依稀多吉说,它前世杀死过这类生命,来生还要再次变成雪猪子来偿还众生肉,多清则依稀多吉看到了他之後,就用猛抽它猛揍它这种恶度的方式,使他所有的罪业清净,这一辈子是雪猪子,他死了之後就又可以转世为人了。他有这样的方便善巧,那这样也就无所谓恶业。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所以说真正的有这样的大智慧,大成就的上师,他所作的一切,你应该是"所作悉见善妙大虔敬"。应该是这样。

除非你还没有依止上师的时候,对他没有信心。那麽你怀疑他的行为,也是可以的。如果你怀疑,就不需要去依止他。你可以花一点儿时间去观察,这怕什麽呢

上师不是说你不依止他,他就不当上师,不是这样的。不因为弟子相信他,这个上师就有功德;也不因为这个弟子不相信他,这个上师所有的功德就都没了,这是不可能的。上师的功德和你信不信没关系,这只与他本人的证境相关。他本身是什麽就是什麽,是这样的。

因此,对於上师,你首先要观察,观察完了之後,如果产生信心并确认他是一个具德的上师,在这个基础上毫不散乱地依止上师,这是很要紧的。

观察和依止上师,不是为了面子而做的法行。依止上师这是非常重要的事,对於上师的这种智慧境界要"永不造作轻辱行",永远的不要诽谤自己的上师。莫说这样的,古人有一句话:"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如果是我们的上师,他没有造作什麽不利於我们的事,而只会造作一些利於我们的事,哪怕你认为他是个凡夫,至少他没有伤害你吧

如果他没有伤害你,充其量你离开这个上师就对了,那诽谤又从何而来呢 诽谤谁都不对,对世间上人,我们还说"生意不成仁义在",是吧

你就算不依止这个上师,哪怕他还不是佛,至少你与这个上师之间还能作个好朋友,对吧

至少可以是这样的。但是有些人就以凡夫心而作思量:上师如果不是佛,那就骗我了,那他这个人就罪大恶极,罪该万死,就成这样了。这样去想,我们就连一个基本的人格都不具备了,不是吗

释迦牟尼佛过去世,曾经为了四句偈"身燃千灯",身上剜了一千个眼儿,然後点了一千个酥油灯,就为了感激四句法的意义。如果这个上师,哪怕是一个假的上师,他要是给了你一点儿利益,你都应该感激他。如果觉得这个上师不合适,那麽你就方便舍离,这样不就可以了吗

何必诽谤呢 更何况,如果是按我们刚才所说的具足了那麽多法相的上师,你还要再去诽谤他的话,那你就真的够可以的了,不是吗

因此我们对於上师这件事要非常地慎重才可以,不间断地发誓,在上师面前永远不造作任何轻慢的,侮辱的行为。

现在开始说,我们怎麽样才叫不去这样做呢

於上师尊具恭敬,适意资具作供奉,

是则瘟疫恼害等,熄灭已讫永不生。

"於上师尊具恭敬",就是对上师应该有恭敬心。"适意资具作供奉",用你自己特别喜欢的,还有觉得上师所喜欢的东西来供养上师。

"是则瘟疫恼害等,熄灭已讫永不生。"如果能够这样,那麽所有的各种障碍,违缘,它永远就会消除,不会再出现了。如果我们做过这样的事情要忏悔,也可以用这样恭敬供养上师的方式令其清净。

于己具誓阿舍黎,献以难施子妻等,

以及所依之性命,况诸变动受用品。

我们如何供养上师呢 以什麽样的心态来供养上师呢 "於己具誓阿舍黎",就是对自己灌了顶,有誓言的的上师,"献以难施子妻等",献给上师什麽呢

非常难以布施的是什麽,就是妻子和孩子,这些是非常难以布施的,你都要布施。

"以及所依之性命",乃至於自己的性命,都要来供养自己的上师。

"况诸变动受用品",你看连自己的性命都可以供养给上师,你说今天可能有,明天可能就没有的这些东西,那还有什麽不能布施的呢

比如说是,我们的房子供养给上师,也许会那麽想:哎呀供养给上师我们就没了。是啊,你是这麽想的,但是就像在唐山大地震中,你再不舍得,突然间全部都坍塌了,你就是再不舍得,那也没了。因此这些都是变动无常的,说能供养也好,不能供养也不会永不坏失的。

妻子儿女也是如此。我们对於自己的眷属——女子对她的丈夫,男子对他的妻子,都是很难舍弃的——哎呀,我怎麽拿自己的妻子供养呢

这是我所心爱的人,我要是供养上师,那我……!好像就不是那麽回事了。是,话是这样说的,但现实呢 有这麽一个事,一个居士,他是俩口子生不了孩子,心特别烦,怎麽办呢

老是絮絮叨叨地跟我说。後来我们给他修了一个会供,修了一个仪轨,然後给了他点儿缘起物,我说:"你按我说的诚心祈祷,你一定可以有孩子,但是修行在你自己,你们一定要互相尊重和爱护。"他是医学上断定不能生孩子的那种病。今年过年前後,他给我打电话,伤心欲绝,我说:"你有孩子了吗

"他说:"是啊,我孩子已经一岁了,孩子这麽一丁点儿。"我说:"你究竟怎麽了

"他说:"我也不瞒你,孩子虽然有了,老婆让人抢走了,我在考虑我是不是把他们俩都杀了,还是我和她离婚,还是为了孩子我忍辱负重……"当然,如何回答他,那是另一件事了。看到这件事情,我心里就想,真的是很无常啊,你看两个人到不了一起的时候拼命想到一起,到了一起没孩子的时候拼命想要个孩子,结果有个孩子也是俩个人分手了。所以当我们要布施的时候不舍得,但是当人家离你而去的时候,你舍得也没用——和你没有关系了。很多的事情都是如此的,不信我们看看所有的原本亲亲爱爱的人,到最後分手的人也特别的多。所以说,想想世间的事情,你说你还贪执什麽

"凡有所求,必有所苦"。有的事情都是如此。当然了,我说这种话的意思,不是说大家从此之後不要执着自己所喜欢的人,不要执着自己的家庭,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从於内心深处是应该这样的想的:我的一切都要去供养上师三宝。上师不会说接受。很多上师,比如说我把我的生命供养上师,上师马上就说:"拿命来!"不会这样的,只是说你要有这样的决心,那麽就可以在修行当中破除了一些执着和违缘,是这样的。

所以,你们可以想一想,这些都可以舍弃,都可以来供养上师,更何况一些外在的用呢

我们有很多人供养上师这个不舍得,那个不舍得,我现在想起来就特别可笑,当时我有个答录机,也不算好,才三百多块钱的采访机。有一次上师讲话,我就录音。後来上师拿着我那答录机看,说是:"哎,这答录机挺好的。"我知道上师说这话的意思,那时我心里头就想:嗯,这是别人送给我的,我不能给了上师。然後我就说是:"啊,是挺好的。"然後上师就没再说什麽,我就又把它揣起来了。当时我觉得这个答录机对我很重要,好像凝聚了送我答录机的人对我的感情一样,所以我认为我要给上师,好像是愧对了这份情意,心里上有这样的一种想法。但是想一想因缘的无常,因缘的幻变,想起了让人心疼不已,真的,莫说是那个答录机——连人都离我远去了。()现在莫说是上师要了,就是叫花子要,我也可以送给他,但是当时为什麽不能做到,这说明我对上师的信心不如自己对感情的执着,所以我想到这些的时候,自己心里觉得,唉呀,我怎麽能这样做呢

但是当时的确这样做了。现在想一想,因为经历了这麽多的事,你对任何的事情执着,到时候这只能造成自己的障碍而已。如果早一点儿放下,哪儿有这麽多的事情

所以想一想这些的时候,唉,世间上的事果然是无常的。你说你能执着什麽呢即使你执着了,又什麽有结果呢

所以只有佛法,只有依止上师,这个才是最重要的。那麽我们应该怎麽做呢你看《事师五十颂》里是这麽说的:

云何俱胝劫波中,无量数劫亦难证,

然则於诸勤勇者,今生即令大觉成。

"俱胝",就是难以数计的千万劫之中,你怎麽样精进地修行,无量劫以来认真地修行都难以成就究竟的佛果。但是,对上师具足信心而恭敬,精勤,勇猛的人呢,这一辈子就能成就佛果。你想一想这个差别,太大了!我们努力了那麽多年努力了那麽多劫,甚至舍弃了无量的生命,到时候都难以成就佛果,就因为在自己的上师跟前,以一种真实无伪的信心,这一世之间就得以成佛,想一想这种利益的差别有多麽的大!

所以说看到这种利益之後,

恒常守护誓句等,恒於如来作供奉,

恒常供养上师尊,师与一切诸佛同。

我们要好好护持自己的誓言,经常供养诸佛如来。我们一辈子所执着的所有事情,因为当时正在执着的过程中,你一定会令自己的心全部倾注在这件事情上,所以让你放下你舍不得。可是你想一想,你突然死去了之後,你所拥有的是什麽呢

你所拥有的只有对死亡境界的恐惧,那是一种未知的世界,然後你再随着自己业力漂流。你会再转世,忘掉今生所有的一切,再去执着和追求你来世的一切,就像我们今生一样,这样不断地回圈。如果造作了善业,你即便转生为人或者是转生在善趣之中,那你现在所执着的一切已经不记得了,它对你没有用处了,只在你活着的这一瞬间好像是这麽回事;如果我们造作了恶业,可能就堕入地狱了,莫说是那些好的东西,我们执着的东西了,感觉受苦还来不及呢,每天吇哇乱叫,哪儿有时间去考虑那些呢

今天我跟上师谈话。谈起佛母的时候,上师拿出两个本子,是最初上师和佛母两个人的来往书信,就是有很多伏藏授记他们的事情。当时上师也很年轻,三十四岁,然後他们互通了这些书信之後,写了那麽多的授记,最後两个人终於到了一起,那时佛母四十一岁,上师三十四岁。然後我说:"上师!这书多少年了

"上师说:"二十六年了吧。"看着上师,我说:"哎呀!二十六年,真是很多年了!"结果上师坐在那儿,眼睛看着远方,然後眨了一下眼,回头看着我说:"一刹那而已。"我心里觉得特别忧伤,真的,与上师相伴这麽多年,佛母就这样走了。过去,我记得九八年在上师面前的时候,还是在那麽一个地方,也是在这麽一个天气当中,阳光照耀在上师的身边,佛母也在旁边,他们非常慈祥地看着我,我们还在不断地谈着这样的事和那样的事;但是同样的一个夏天,也是同样的光线,在同样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现在只剩下上师自己坐在那个地方,然後拿出来的只是过去的记忆而已!唉呀,这样想想,真的是很无常。你说你执着了什麽事情会有结果呢

真的是没有结果。如果这个轮回是一场梦,你醒来的时候都没有任何意义,就像梦里头梦到发财和梦到自己被杀一样,醒来的时候你是怎麽样还得怎麽样,都毫无意义。可是我们的执着心促使着我们不得不回圈其间。所以我只能由衷地从自己的心中发愿——让我早一天觉醒这轮回之梦,让我早一天远离这种贪执!——发自内心这样地想。年龙上师那句话久久地萦荡在我的脑际:"一刹那而已。"真的是这样啊!我们回顾一下过去,想从小的时候到现在,我们执着的一切,想一想不就是一刹那而已吗

我们现在哪怕再执着,等未来我们活到老的时候,有一天再回头想一想我们现在,不也就是一刹那而已吗

如果你记性好,想一想无始无量劫轮回到你现在之间,也不就是一刹那而已吗

就因为这一刹那,我们付出了多少的执着和辛苦,让我们的心在里头颠沛流离,沉浮不已……想到这些时候,真的一切都没有意义,只有真正的觉悟它,解脱它,看破它,真正的超越它,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因为这个缘故,要真正地从内心深处好好地想一想,只有修行是最重要的,我们只需要这些,其他的事情都不是我们所必须需要的。要断弃对世间的常执和贪执,好好地,坚固地守护誓句;在上师面前,我们承诺的誓言一定要好好如理奉行,只有这样才是最有意义的。

我们具有的善根和福德,所有这些,都是无常的,变化的,我们莫说供养上师,哪怕布施众生都是理所应当的。所以说,不需要再有任何的执着,应该"恒於如来作供奉"

而且要"恒常供养上师尊,师与一切诸佛同。"要经常供养上师,因为供养上师就等於供养一切诸佛。不是我们这样地说故意抬高上师的地位,续经上是这麽说的,在功德上,是一个证悟的圣者与诸佛是无异的,就是功德是平等的;但是在恩德上,上师的恩德比一切诸佛的恩德更重,为什麽呢

诸佛不在我们面前,没有办法直接教导我们,而上师会。诸佛已经在不管是刹土也好,还是趣向涅盘也好,他们不在我们身边,而上师却以人的形状出现在我们面前,根据我们的因缘,我们的习惯,我们的思维,我们自己各种习气作调服,作引导,所以从恩德上来讲,恩德是非常重的。就好像天下所有的父母亲都是非常伟大的,但是生我和养我的父母亲对我的恩德是最重的。所以能使自己获得觉悟和解脱的上师,那他的恩德的确比一切诸佛还要大。续经上这麽说,如果你在俱胝劫,就是无量劫,千百万亿劫当中,你不断地以遍满世界的七珍宝来供养诸佛,不如弹指之倾供养上师的一个毛孔的功德大,哪怕你以一滴的香水滴在上师的毛孔上,这样来供养上师,都能够圆满你百千万劫的福德资粮。这是经书里面这样讲的。还有的经书说:在没有上师出现以前,连佛的名字你都不会听闻,因为有了上师,所以才有了佛,因为有了佛才有我们现在教法,我们才会真正趣向解脱。所以一切的功德归於上师。这是从一种宽泛的意义上所讲的,指的是所有引导众生趣向佛道的上师。而自己的金刚上师呢,又是一切上师当中更加重要的上师。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应该产生这麽一种胜解,这是很重要的。对於上师,大家应该产生这样的一种庆幸之心,而且自己也一定要发愿出离轮回。

若欲获得无尽境,少许己所适意品,

乃至极其殊别者,彼等悉供上师尊。

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如果我们想要达到无尽的境界,"无尽"指的是什麽

如同虚空一样无边的智慧。"无尽境"指的是佛的境界,永远不会乾枯,永远没有穷尽。如果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少许己所适意品",哪怕是一丁点儿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哪怕是轻易就得到的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说咱们在外面玩的时候,看到有很多鲜花等等的,很容易得到的这些,"乃至极其殊别者",乃至自己觉得很艰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付出了生死的代价很不容易才得到的东西;所有的这一些东西呢,应该"悉供上师尊",这些都毫无贪恋地供养上师。因为不管怎麽样,这些都是幻化和因果之法。世俗当中的这幻化之显现,如果我们用以供养上师,就会趣向究竟的菩提和无上的解脱,而自己贪执就只是轮回当中一种因果的回圈而已。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要把所有的一切都供养上师。

若常供养上师尊,即与供诸善逝同,

供则圆满福资粮,由彼殊胜悉地成。

"若常供养上师尊,即与供诸善逝同",如果你要经常供养上师,就等於供养一切诸佛。

"供则圆满福资粮,由彼殊胜悉地成。"如果你经常供养上师,就会圆满你的福德资粮;而且因为圆满了福德资粮的缘故,智慧资粮也会圆满。福德资粮圆满了之後,我们就具足了顺缘,在修行当中也就没有障碍,那麽很容易获得智慧资粮,智慧资粮也圆满。福智双足,那我们就可以成就究竟佛果了。所以最究竟的悉地,是从当初的供养上师的善妙因缘得来的,因此"供养上师"就能得到最终的,最究竟的悉地。

远的我就不知道了,从近的来讲,拿我自己来说,就是我九零年刚到藏地。最初的时候,因为我感觉到我自己没有那种力量寻求解脱,於是我就把自己修行过程中,别人供养给我的钱,不舍得花,一直攒着,攒到了满五百或者满一千的时候,我就拿它马上供养了上师,把别人供养我的那些好用的东西也都供养上师,自己身上没有留下什麽。甚至到九一年过年的时候,身上只有二块八毛钱还是二块五毛钱,和另外一个人了凑点儿钱,我们花了三块八毛钱买了一个罐头,然後煮了一碗挂面就过年了。就是这样的。而我自己的生活呢,我基本上是到这个人家装模作样地吃点儿糌粑,到那个人家装模作样的再吃点儿面条,就这样过日子。那个时候,因为舍不得买棉鞋,冻得脚後跟都裂开了,裂开之後,我头一次看到人身上的死肉原来是这样的,挖开了之後,就拿出来就像白白的那种棉絮一样,这麽一撮,还挺硬的,这样抠得能看到脚後跟骨头了,十个脚指头全部是麻木的,弹它都没感觉。後来还是一个僧人,他懂得,然後就经常给我按摩,就是搓,慢慢地才又恢复知觉,又慢慢地好起来,现在倒是全恢复了,但是那个时候真是疼啊。我曾经想自己会不会残废了

当时我的确是这样想,而且我一直这样很真诚地发愿:在我求法期间,我遭受多大的痛苦,哪怕是我生命的违缘和磨难,我都应该承受,我希望把供养上师的功德回向在未来的弘法事业上,我希望在我弘法的时候,没有任何的违缘和障碍,希望弘法当中所需要的福德资粮全部能够自然具足。我一直这样真诚地发愿。的确,在我修行的过程当中,我一直是经受了不少的苦行,但是当我弘法的时候,的确各种顺缘是非常具足。这些大家也都是看得到,也都是了解的,我想这就是因为当初供养上师的缘故。

除我自己的经历之外,像过去十方诸佛更是如此。比如说供养了佛一朵花,因为这种供养未来得以成佛的;还有供了七颗米,後来得以成佛的等等,的不胜枚举。但是我自己的经验是如此的,所以我们要经常供养上师,来圆满自己的福德资粮,而由福德资粮之中引生出来顺缘,才能够更顺利地证悟智慧资粮,使这两种资粮圆满,才能够得以究竟成佛。

上面我们宣说了这样一些法义:对不具足法相的金刚上师应该舍离,对具足法相的金刚上师应该依止;依止上师的能获得无尽功德,如果诽谤上师,也将积攒下无边的罪业。那麽我们都知道了这些之後,应该怎麽办呢

故弟子当具悲心,以及施戒忍德等,

阿舍黎与金刚持,不作异体观察也。

一个具足法相的弟子应该是什麽样呢

第一具足悲心。第二呢就是施,戒,忍,德。而且不把自己的阿舍黎看成是个凡人,不把阿舍黎和金刚持看成相异的人。金刚持就是佛,就是不把自己的上师和佛看成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要将自己的金刚上师与金刚持佛无别而观。

弟子应该具足什麽样的悲心呢

我们想想自己所处的轮回,再想想众生的轮回,是痛苦的,是难忍的,长期的,永恒的,而且非常刻骨铭心的。想起这些,而於内心生起"愿我和一切的众生都能从这痛苦的轮回当中出离,得以究竟成佛"的愿心,当这种发心坚固地生起而不坏失时,就叫"具悲心"

"以及施戒忍德""",就布施。作为一个佛弟子,应该能善於布施,善於供养。对於一切贫困的众生,能够勇於布施,与众生结缘也好,令其得到安慰也好,都堪能做到,这当中包括令得安乐施以财物的财施,令证解脱而施以正法的法施,令得安慰的无畏施。"",就是能够安住於戒德,好好地护持戒律,这也很重要,包括以出离心为根本的别解脱戒,以菩提心为根本的菩萨戒,以广大净相为根本的三昧耶戒。"",就是忍辱。在自己的上师面前,上师对自己的调伏,自己完全能够接受,而且自己修行当中碰到任何的困境都能去面对,这叫""。对上师产生敬信心。好好地想一想,如果通过观察上师,你自己对上师真正的完全产生了信任,你把自己的心交给上师,那麽就应该不把上师看成是与佛有别的。刚才已经说过,从功德的角度上讲,上师与佛无别;从恩德的角度上讲,上师比诸佛还要殊胜。所以想一想,哪怕是金刚持亲临,能有比上师更殊胜的吗

因此,要对上师生起决定的信心。对於弟子来讲,这个是我们需要做的。

刚才我们说了如何供养的支分,现在就讲在具体行为当中如何地恭敬上师的部分。

畏惧如同毁塔罪,师身影亦不践踏,

鞋及坐垫乘骑等,悉不践踏何须说。

你如果跨跃了上师的影子,续经上说,这种罪业就等於是摧毁了佛塔一样。因为上师的一切都是众生的善业福德所现,上师的影子也一样是福德所现。没有善根的人连上师的影子都不会看得到,你如果去践踏以福报所现上师的身影,就等於践踏众生的福德,那罪业等於摧毁了佛塔一样。

就比如建一座塔的福德有多大,你摧毁了那座塔的罪过就有多大。也就是说,能够看到上师的影子就像建了一座佛塔一样这麽大的功德,那麽你要是践踏上师的身影就等於摧毁佛塔,所以这一点要知道的。

如果连上师的影子都不能践踏,那麽上师的鞋,坐垫,乃至於他所乘骑的车子,马匹等等,"悉不践踏何须说",这还用多的交待吗

连影子这种附带的东西都是这麽大的福德所展现出来的,上师的受用品,你要再去践踏他,那种罪业还需要再去明说吗因此不践踏身影,不跨越上师的资用之具,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在上师跟前做事的时候,应该"三喜依止"上师才对。所谓"三喜依止"是什麽呢

就是以上师欢喜的三种法行来供养上师,而令上师欢喜。最上的依止是"以法供养",就是我用修行来供养上师,这是最能让上师高兴的。就像作为一个教师或者作为父母看到孩子特别听话,特别能成器,这是最让父母和老师高兴一样。上师也是这样,如果看到弟子能够依教奉行地去修行,把心和法结合,并且能够得以成佛,有什麽能比这个更好呢

所以上师当然高兴。《普贤行愿品》中说"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

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法供养指的就是修行,因为修行能够得以成佛,因为你成佛就能利益众生,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供养了,所以这是最究竟的供养。这是第一种,法供养。

第二种是"承事供养"。以财宝等等做供养,把自己的身体以及三世所有受用的一切都供养上师,希望因为这样供养上师的缘故,而使上师心生欢喜。这是第二种供养,也就作零散的供养,以财物供养等等的这些,这是中等的。我们汉地有句话说的好:财能助道。如果以财物来供养上师,上师可以做利益众生的法行。因此,财供养是居中的。最基本的,我们可以供养什麽呢

"服侍上师"做供养。我们服侍上师,上师不会因为我们的服侍成办多少利生的事业,但是这样会使上师减轻不少负担。比如说你帮上师擦擦桌子,扫扫地,洗洗手,洗洗脸等等,可以为上师避免很多琐碎的事情。这可以说是从自利的支分之中圆满福德资粮的法行。最基本的供养就是服侍上师,中等的供养是以各种财宝或者是各种物品来供养上师,最好的供养是修行的供养。

大慧当以欢喜心,精进听受师教令,

若因己力不堪能,於上师前俱白陈。

"大慧当以欢喜心",如果具足真正大智慧的弟子应该非常高兴地以欢喜心,"精进听受师教令",应该非常勇毅精进地听受上师对我有什麽教导,上师对我有什麽安排,上师让我做些什麽。

"若因己力不堪能",但是虽然上师让你这样做,可是因为你自己的力量达不到,不能够完成,"於上师前俱白陈",应该在上师跟前跟上师说明白了。比如上师说,你应该放弃一切到山里去修行去。你说我是拐子,瘸子,我不行,去不了。那也没办法。如果上师说你到山里去,你说我现在吃药着呢,胃疼!的确做不到……。不管怎麽样,把自己的具体情况向上师反映出来,也就是实话实说,和上师直接"俱白陈"""就是全部的意思,全部把它说出来,告诉上师,能不能做到,你要说明白了,是这样的。

悉地善趣安乐等,获得皆由上师尊,

是故当以大精进,不违上师诸教令。

你要获得成就也好,获得善趣的安乐也好,"善趣安乐"也就是人天修罗等等所享的快乐吧:天界的快乐成为天王,修罗界中比如说成为大修罗王,或者在人间具足各种安乐,没有任何痛苦的善果,这些安乐全部在上师面前都能够得到,因为你供养上师或对上师有信心,这样的福报就完全可以藉此而获得的。

"是故当以大精进,不违上师诸教令。"因为这个缘故,我们应该精进地来听受上师的教令,而不是违背上师的教令。上师让你做这个,你去做就对了。如果做不到,你就明说,明说了也没什麽过失。但是就怕什麽呢

做不到也不跟上师说,就猫起来又干另一件事,要这样违背上师教令,那麽就像刚才说的,堕入地狱,受诸痛苦,传染病,瘟疫,空行,盗匪等等各种不吉祥不顺利的事就会产生。所以说,我们应该不违背上师的教令。

於上师物如己命,师所喜者如师同,

待师眷属如亲朋,如是恒常记於心。

我们怎麽样地来依止上师

刚才说了不违背上师的教令。而且对於上师的东西就像自己的生命一样那麽爱惜,要珍惜上师的东西。有些人不是这样的,一看,反正上师的东西多得很,拿上师的东西用呗!一看上师这儿,这麽多人给上师的油盐酱醋,咱们用吧,咕咚咕咚一汩汨地倒,反正是上师的,多得很!一看上师这儿纸也多,随便在纸上写两大字,"!"扔了,又写,"!"又扔了,反正上师的东西多的很,一点儿都不爱惜。像这样做,自己就造下了各种因果,因为什麽呢

你不爱惜这些东西,即使是其他一般人的东西,你要是不爱惜都会造下一些个因果,更莫说是上师的了。比如说还可以用的东西,你不用把他扔掉了,要是这样,会损坏自己的福报,伤害自己的福德,这样一来,修行当中就会产生违缘。所以说,对於上师的东西应该是像自己的性命一样地爱惜,一点儿都不要浪费。

"师所喜者如师同",上师所欢喜的人或物,应该看作如同上师一样。比如上师喜欢一只狗,上师如果对这只狗特别好,那麽你应该对这只狗也充满了热爱才对。因为什麽呢

这是上师喜欢的。刚才说过,如果他真的是一个具足了法相的上师,他绝对不会以自己的私心为出发点做些什麽,上师所喜欢的任何的事,他不是偶然的,一定是有他特殊的因缘。因为这个原故,这是上师的意密之所在,我们当然应该像对上师一样尊重了。

但如果做不到,也不可以诽谤他,我们应该尽可能做到。就比如说,法王在文革期间,他身边有一只黑山羊,他就老搂着这个黑山羊睡觉,晚上一睡觉,就把山羊叫来,一直就这样和老山羊一起睡觉。法王还经常在这只黑山羊旁边给它念念经。别人看见这个黑山羊老蹿到上师屋里,总想把它撵出去,总想收拾收拾它。後来这个黑山羊死了,上师还专门做了超度。後来法王才跟他们说,黑山羊是谁呢

是法王母亲的转世。他母亲死了之後变成山羊,然後法王是为了报母亲的恩德,总把它叫到身边,给它做了很多的灌顶,念了很多的经。就以这种恶趣身,经法王念经超度过了之後呢,黑山羊死了之後生到东方现喜刹土。後来,有一天法王正在禅坐的时候,突然之间,光明中出现一个天人,在他跟前恭敬顶礼,嘴里念:"晋美自在讲辩着述藏,彭措圆满三学功德聚,无边利乐生处仁波切,具恩吉祥上师我敬礼!"说着,向他顶礼,法王说:"你是谁

我不认识你。"这个童子就跟他说是:"您不记得我了,我就是您所超度的那只黑山羊,因为您对我的加持和灌顶的缘故,我死後就生到了香巴拉,做了一只共命鸟,就是迦陵频伽。迦陵频伽死後,往生到了东方现喜刹土,现在已经是初地菩萨了。我在东方现喜刹土见到木鹏仁波切,木鹏仁波切托我向您传达一些事,我是特地过来见您的!"……像这样的事,在显现中,法王所喜欢的,在一个旁人来看那不就是一只黑山羊吗

所以有很多的密意我们不了解,要一想想後来,我们觉得头发都立起来,哇,初地菩萨!——黑山羊 这简直不能划等号,但是事情就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想想自己,上师哪怕喜欢一只蟑螂你也应该尊敬这只蟑螂。你想,能让上师欢喜,这只蟑螂一定不凡。所以你得好好想一想,为什麽我一个大活人坐在这里,不能让上师欢喜,但上师却喜欢一只蟑螂呢

这不是偶然的。除非这个上师不是真正的上师,如果他是真正的上师,这里头一定有原因。

上师出现於世间,不是偶然的,他周围所出现的一切都是他的一种共业,就是上师的愿力和众生的业力相合而出现的。上师的眷属——你可以这样思维——出现在上师身边的任何一个人都是上师的眷属。那麽上师的眷属出现在你周围的时候,不管他们展示习气也好,或者功德也好,那都是上师的誓愿加持所显现的,你务必要产生净相;要是在这当中产生分别的时候,那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只会造成因果而已。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调服自己的心念,这样才对。

从另一个角度上来想,别人如何想如何做,我们根本就管不着,我们只需要观察自己的心,"自净其意,勿扰他心"。我们怎麽能够去观察别人和要求别人呢

我们有什麽权力要求别人对我们怎麽样呢

既然我们是依止上师的,只要通过依止上师而获得了依止的利益,我们能有解脱的把握,这就够了,我们不要去要求别的事情,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所以说,对上师所欢喜者,要像对上师一样地去看待,这个是至关重要的。

"待师眷属如亲朋",对上师的眷属,哪怕不是上师所喜欢的,只要是上师周围的人,一定要像自己的亲朋好友一样的,比如说慈爱,真诚,坦荡,互相谅解,互相帮助,肯定是要这样做的。但是你如果对上师的眷属横挑鼻子竖挑眼,这样肯定是不对的了,这样会有违上师的意密,会造成很大违缘。

"如是恒常记於心",这些事你们要经常记在心里,不要疏忽了。哪怕上师跟前的眷属们示现出来违缘或狂躁的时候,你也顶多这麽想:噢,他是在上师身边的,他所示现这些应该是和上师某一些方面是相合的,他所有的不善行要不就是提醒我不要做这种行为,要不然就是来加持我,让我消灭分别心。反正要善巧地和合於自心,来调伏自心和修行这样才对。

坐於床座师前行,或将发髻束於顶,

置足垫上叉腰等,乃至摸搓皆非应。

什麽样的事是我们不该做的呢

比如说"坐於床座",如果上师在跟前坐着,你就坐在床上或者和上师坐得一样高的地方,或者是坐在看上去比较显赫的地方,这是不应该的,这是对上师不恭敬的。"师前行",要走路的时候,

上师还没走,你就在上师前面大摇大摆地走了,这也是不可以的。

"或将发髻束於顶",这里指的是不管是女的还是密咒士。上师在的时候,不能将头发缠在头顶上,如果头发缠在头顶上,这就是有所顶戴。因为什麽呢

上师是无上的,我们要把上师作为自己的顶严,经常把上师观在顶间。如果我们束发髻,戴个帽子或者拿个东西放在头顶上,那就是说这个东西比上师还重要一样,实际上这是对上师的不恭敬。因此上师在的时候,在头顶上不应该有任何东西,应该把头发披散下来,也不能戴帽子,应该如此地尊重上师。这就好像是你见领导,领导人来了,你帽子还戴得严严的,不会这样,大家都是要把帽子卸下来,这都是表示尊重的行为,这个大家要知道的。

"置足垫上叉腰等",本来上师这样坐着,你把脚""地从垫上伸出去。要不在上师跟前双手叉腰,好像是询问一样。这是什麽行为呢

这样的叉腰而坐的时候,你是蔑视上师呢还是在冷眼观瞧呢 还是你纯粹不把上师放在眼里,想在心里呢叉着腰,叉手,这样是干什麽呢,是打架吗

大家知道老百姓吵架的时候这麽干,或者是觉得自己累了这麽支撑一下,在上师跟前不应该表现出任何这样的行为,这样显得特别轻狂,是不应在上师前显露的。

在上师面前应该具足恭敬和欢喜,要不就端身正坐,要不恭敬合掌,应该这样。

"乃至摩搓皆非应",比如上师坐在这儿,你没事搓脚,搓手,要不揉膝盖,要不这样敲着,像这些行为,都是不应该的。我们换一个正规的场合来讲,比如在商业谈判的时候,你能这样吗

我们就不说是商业谈判了,哪怕是你有一个贵宾,一个好的朋友到你这里坐客,你能对着他没事搓搓这儿,弄弄那儿吗

这是一个基本的人的修养。因此在上师跟前不这麽做,并不是说你这麽做,上师就怎麽了,而是说我们作为一个具有修养和具有良好人格的人,就不应该这样做。这些皆非应做。

我们应该做的是什麽呢

若上师尊起立等,卧及安坐悉非应,

恒於如是诸所作,悉皆圆满作奉行。

如果上师站起来的时候,你还在那儿躺着或者是坐着,这是不应该的,因为这是不尊重的。比如说两国会谈,大家都坐着说着话,如果人家要走,站起来了,你还在那儿坐着:"你慢点儿走啊。"没听说过这样的。当然应该站起来相送。在世间法上,我们遵循的规则都是"礼尚往来",都是如此,更何况对自己的上师

所以,在上师站起身的时候,你坐着或躺着,都是不应该的。

"恒於如是诸所作,悉皆圆满作奉行",在上师面前应该奉持的行为,你要恒常圆满地行持。该怎麽做就怎麽做,不要自己说:"哎,这些人太多余了,这麽多旁支末节的,这个也要做,那个也要做,太罗嗦。"实际上罗嗦吗

你想一想,如果我们为了吃饭,还不是得把菜洗好切好,然後倒油倒盐又倒调料,炒半天,火候还要正好,炒好後端出来,再这样一口一口地吃,我们毕竟要经过一道繁琐的手续,才能完成吃饭的行为。没听说过,自己饿了,米也不用水煮,直接从米口袋里头抓过来就吃。不是这麽回事。既然世间法都是如此,那麽为什麽我们到了上师跟前,做这些事的时候,反而就觉得罗嗦了呢

这一点儿都不罗嗦,因为这些事本来就是一个基本的礼节。世间都有世间的规矩,在世间上我们和人有交往的时候,都会依照世间的规矩去做的。比如说一些大的宾馆,你进去的时候一定要衣冠整齐,要是衣冠不整不让你进去。所以,为了进这个宾馆你都得穿得整整齐齐的。还有部队里也是这样的,让你三更起,你不得到四更,哪能由着你呢

吃饭的时候,给你两分钟时间,你吃多少算多少,那你就得拼命地吃,就这两分钟时间,你过了两分钟就不给吃了,你饿肚子活该!谁让你吃这麽慢。部队里就有部队的规矩,行止全部听指挥,它是这样的。

我们为了出离轮回而依止上师,既然上师是善知识,是具有修行解脱的经验的人,是知道如何调服我们的人,我们却在上师跟前不听话,还自以为是地说:"哎,太麻烦,太罗嗦了。"究竟是你自己在调服自己,还是上师在调服你

如果你那麽有本事,还要上师干什麽呢 对不对

所以好好琢磨一下,上师的一切言教,是应该全部奉行的。既然你接受这个上师,信任这个上师,就要按他安排的去做,就要圆满地去做到。

还有什麽不该做的放逸行为呢,就比如说,

唾弃口水涕唾等,於坐垫上将腿伸,

踱步口中作争论,於上师前皆非应。

比如当着上师的面——"!"这样是不行的。咱们还是那句话,莫说当着上师了,你当着一般人这样行吗

这既不尊重而且也显得很没人格,这肯定不行,所以当着上师当然也不可以。还有"涕唾",当上师坐着跟人说话,""鼻涕一大滩,然後在膝盖上蹭两下,有的还在头顶上摸两摸,像这样做的,那真是的……还有别人正吃着饭呢,你"啊嚏"一口,得,满桌子都是,你说让不让人吃饭

前面已经讲了许多的如何依止善知识,如何观察什麽是真正的善知识,然後善知识观察什麽是真正的弟子,并且应该如何地修行和学习,现在我们讲後边的颂词。

摩擦肢体舞蹈等 歌及音乐皆不应

口中夹杂诸言论 师能闻处皆不应

就是在上师在的地方呢,搓手,弹指,或者是听到了音乐自己的身体非得要扭一扭,这样的行为都是不应该有的。那麽,应该如何依止善知识呢

"如面帝王",也就是说就像在帝王面前,具足威仪和恭敬。因为这样能够得到利益。在世间法中,不要说帝王,就是咱们现在见一个县长,村长,在村长跟前,你都得显得毕恭毕敬的,稍微有点不尊敬,就可能会出现麻烦。当然,那是他们个人修养,道德的问题,可是从於世间上来讲,比自己身份尊贵的人只要稍有不敬,都会带来不快,带来很多不顺的事,更何况对於善知识呢

我们肯定是这样。那在善知识面前没事老这样动一动,没完没了的弹指,然後一听见音乐你就扭一扭,要不就是自己哼哼歌,或者是嘴里头胡说八道,乱说话,这样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出於礼貌而言,也是"师能闻处皆不应",在上师能听得到的地方不应该做出各种杂乱的声音来,应该保持宁静。

从座起身作礼敬 具足威仪安坐等

夜行渡水险道中 奉命可於师前行

我们在平常的时候,见到善知识来了,就应该自己从座上起身。就是上师出来站着的时候,你也不应该坐着的,上师站起来,你也应该站起来,并且见到上师的时候,要顶礼;上师坐下来,大家都这样端身正坐,具足威仪地安坐,坐有坐相,是这样的。

不能够走在上师的面前,因为在前面走的通常是"领航者",是导师,如果走在善知识的前面呢,这是不合适的。

但是有一些时候是可以的,就比如说在夜间行走的时候,你怕碰到贼呀,狼呀,还有任何的危险的事情;或者是在渡水的时候,就是过河过海的时候,在这样的一个时候,你怕有什麽危险,在前面盯着;或者是碰到了险道,前面崎岖蜿蜒,你怕有问题为了保护上师的原故,在前面走,那麽在这个时候"奉命可於师前行",你向上师请示说:"这是危险的地方,这个地方太黑了,我在前面去走。"如果上师说:"你可以前面走。"你就可以在前面走。

那麽有的时候人们不打招呼就在前走,有的时候发善念是可以的,可有的时候我们是疏忽这个问题的。为什麽会这个样子呢

提到这一点就讲一个故事。我的寺院的创始人,就是多钦则·依稀多吉,多钦则·依稀多吉非常伟大,他领着他侄子叫绕智晚上出来,说:"走跟我一起走,到一个地方去走。"晚上黑咕隆咚的,当时他这个侄子就跟着他身後,就问:"上师你带我到哪儿去

"多钦则说:"你抓着我的衣角,不要乱动"。绕智就抓着他衣角。"现在你什麽也不要乱想,诚心地祈祷上师吧!"於是多钦则刹那之倾就好像腾身到虚空一样,然後,"……"耳边风响,过了一阵子,觉得周围又凉又热,闻起来一股有树林子的味道。绕智就说:"现在到了哪儿了

"多钦则说:"你就呆在这个塔这儿,哪儿也不要去。"多钦则就走掉了。过了很久之後他又回来了,说:"快走吧。" 绕智问:"现在在哪儿

""你别管,抓住我的衣角。"抓着衣角又"……"风吹着,到了他们住的地方。他们进了屋之後,多钦则拿出来很多东西,都是印度的东西,绕智说:"这是什麽呀

"多钦则说:"刚才我把你带到印度的清凉屍林去了,到那儿请了一些成就者的会供物。"像多钦则这麽神奇的上师,上师他夜里没有什麽障碍,他就是在夜里,乘别人看不到他淩空飞行时候,他从西藏飞到印度去再回来。你如果是走在他的前面,会不会使这种缘起错乱

这样是很不好说的。

对於缘起,这一点一定要注意。比如说马尔巴在找到了那若巴,向那若巴顶礼的时候,那若巴就示现出来一个本尊坛城,然後马尔巴就向本尊坛城顶礼,因为这个缘故,他的长子达玛多吉就骑马摔死了,然後他的父子传承到此就断绝,以後只能传给弟子了。所以缘起是很重要的,一个行为不小心可能会导致一个很大的恶果。就比如说在国王面前稍微放逸了一点儿,就有可能被砍头一样,所以因果是这样,倒不一定善知识会对你如何,但有的时候因果会这样的产生的。

所以在善知识面前应该具足威仪,而且做事之前最好是先陈白一下,虽然有的时候我们是有善念,怕有什麽事,所以走在前面,本来是没有事的,但是对特殊的上师,真的是有特殊的方法的,因为这些上师真的非常的神奇和不可思议的,不能够用平常的眼光来看他,这个是在上师前行走的时候需要注意的。

于阿舍黎能见处 具慧不应晃摆身

倚靠柱等悉非应 不应抚弄指节等

于阿舍黎,也就是上师能看得见你的地方,"具慧"指的是有智慧的弟子们,随学的人,不应该摇晃摆动自己的身体。上师看到你,你还在那儿晃来晃去,晃来晃去,不舒服一样,这样不行,不具威仪;还有倚靠柱等,比如在经堂里念经,靠着柱子,这些都不合适;还有上师这样看着你呢,你这儿"啪啪"弹指,好像在酒吧里叫上师,"!给我拿杯酒来!"不是这样的,所以不应该在上师面前做出任何的不具威仪行为。

 

为师濯足洗浴身 拂拭以及揉摸等

事先应当作礼敬 之後亦应随宜行

比如说,有的时候,我们关怀上师的缘故,为上师洗脚,擦身子,或者是帮上师按摩等等,在做这些之前,事先呢,应该先向上师做顶礼,为什麽这样呢

因为像《华严经》上说:"善知识者,乃一切诸佛之塔,一切诸佛之生处,善知识者,最极难闻,为世间所少有,如如意摩尼,不可轻毁。"所以善知识是这样,如果是真正的善知识,他身体的每一个支分全部是功德和愿力合集而成,是我们众生的福德显示,哪怕是你为上师做服侍的时候,也应该极其恭敬而不能有所冒犯。为上师服侍能够得无尽功德,因为续经上是这麽说的:"你如果在百万大劫当中用七珍宝来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不如刹那之倾用一滴香水供养上师的一个毛孔的功德大。"续经中都是这样宣说的。为什麽呢

因为一切诸佛的本体就是上师,供养上师就等於供养一切诸佛的缘故。所以在上师跟前为上师洗脚,或者按摩,这都是具足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和福德的,这件事本身是没有什麽好怀疑的。但是如果自己只是这样想了,没有经过上师的许可就直接过去做,比如上师正跟人说话,你按摩嘴,上师张不开嘴,要不就按到鼻子上了,你就是具足无边的善意,这样也打扰了上师。或者是没有经过允许,上师不愿意按摩的时候你按摩,这都是不可以的。为什麽呢

因为,也许上师他比如说正处於禅定,或者在某种甚深的意密境界当中观察的时候,你突然之间一打扰,会使他的境界丧失或者使缘起错乱。为了避免这些个误区,任何时候,那怕是恭敬上师,为上师做服侍的时候,自己也应该事先顶礼,向上师说明,得到上师的开许:"你可以这样做"之後,再按照上师所说的,以合适的方式去做。

若欲称呼上师名 名後应加尊前等

为令他人生恭敬 当说殊别敬名称

称呼上师的名号的时候,是不可以直呼其名的。为什麽呢

在续经上是这麽讲的:"善知识是一切诸佛的总集,是功德的源泉,是我们解脱的唯一途径。"如果能够值遇这样的善知识,那是百千万劫以来,善根福德所一起凝聚起来的。从世间上来讲,对於国王尚且不可以直呼其名,更何况对於自己敬重的上师呢

也就是说,如果你自己对善知识,对上师没有敬重之心,那麽其他的人也不会对你所持有的法,或者对你所依止的善知识产生任何的恭敬。为了让世俗的人都能够对自己的上师产生恭敬心和信心,我们对於自己的上师,在称呼的时候也应该是具足恭敬的。在书上是这麽说:上师是三世一切诸佛的总体,非常难以用一个名字来概括他,难以称呼他的名号,但是为了让人们了解,或者是为了让人们知道他是谁的缘故,有这样的必要;还有他的名字,听了之後使人获得加持,消除罪业,增长善根福德,并且能够究竟趣向解脱,因为有这麽多必要的缘故,我们来称呼他的名字。比如说,什麽什麽尊前,或者什麽什麽仁波切,或者什麽什麽金刚持,或者什麽什麽上师仁波切等等,用这样的名字来称呼上师。你用这样的称呼呢,他人也生起恭敬心,而且也会因此而得到了功德。这种说法来源於续经。比如说,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顶间有无见顶相,无见顶相的正因是什麽呢

一切诸佛皆因恭敬善知识而证得无见顶相,也就是任何人都难望见其顶,就因为他过去曾经非常好地恭敬了善知识的缘故,就能得这种相好。因为你恭敬善知识的缘故,你就能得来世俗之间的威权,势力,无论弘法也好,修行也好,都会顺缘具足。因此恭敬善知识,有出生如此不可思议功德的必要。

而且我们念诵诸佛名号,比如念诵阿弥陀佛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念金刚萨垛的名号可以清除罪业,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可以求男得男,求女得女,念地藏王菩萨的名号可以使自己的罪业永尽,念药师佛的名号可以使自己的病患消除并且得容色端正等等,这都是名号所带来的功德。为什麽这样呢

因为这个名号是和他的证德互相呼应的。所以说善知识之名是非常难得听闻的。因此如果能够遇到善知识,那麽自己在称呼善知识的时候,对他的名称一定要是有所改变的,要不同於对世间的人的称呼。对世间人呢,对於陌生的,或者稍微尊重的人都会加一个先生呀或者是女士呀等等。我们对於所有珍贵的东西都有善妙的称谓,比如说如意宝啦,稀世珍宝啦,对於尊贵的人则称为尊敬的什麽什麽啦等等。那麽对於我们修学佛法而求取解脱的人呢,引领我们修行的善知识,尤其是上师,是一切珍宝当中最极根本的,最极珍贵的。所以,称呼上师的时候,也应该是加以什麽什麽尊前等等的,要这样地来称呼,不应直呼其名。咱们假设观世音菩萨现身在我们跟前,我们说:"!观音,让我生个孩子吧。"我们会这样说吗

比如说阿弥陀佛在我们跟前,我们会说:"哎,阿弥陀,你接引我到极乐世界吧。"不会这样说的。我们只会说:"观世音菩萨",菩萨,菩提萨垛,这也是一种称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名字後面不是也有佛字吗

所有的菩萨,要在其名字後加以菩萨的名号,大阿罗汉要加以大阿罗汉的名号,对於长者都是加以尊者,长者,长老等等,都会有这样的。在汉地,一些人们见到僧人的时候,称为什麽什麽法师,那麽我们对自己的上师呢,就应该这样称呼,比如说什麽什麽金刚持,或者是什麽什麽金刚持上师,或者是什麽什麽尊前等等。比如说有人问你:你的上师是谁

那麽我们就说,我们的上师是"至尊皈处大伏藏师晋美南卡朗巴仁波切""伏藏导师毗卢遮那的化身,一切三界六道的唯一皈怙色德仁波切",这样来称呼,要加仁波切这样的称呼,这样别人也觉得是很尊重,也能引生自己的欢喜心和敬重之心,从世俗和出世俗的这两种方面都有如此称谓的必要。所以说在称呼善知识的时候,名字一定要有差别。

师前请受教诫等 当说如教而奉行

双手合掌不散乱 上师所教皆善听

那麽在上师面前,你要是想请授一些个教言,比如说,我有事情想请教,或者我有问题不懂,那麽应该向上师请教:我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懂,请上师赐予我教诫,或者教言。那麽上师说:"是这样的,需要如此如此。"听了之後,你明白了:"噢,是这样的,好啊,我一定这样去做,如教奉行。"按上师所说的去做。

在上师讲法的时候呢,应当恭敬地双手合掌,不散乱地听闻。当然,如果我们要是一讲几个小时,像我这样的人一讲起来十几个小时,大家要是一直这样地双手合掌,後来大家就像站桩一样了,未来都练成"大力鹰爪"了。不能坚持那麽长的时间,至少应该是恭恭敬敬地去听闻。比如说,两手交叉这样放在自己胸前,腿上,或者是具足威仪地放在膝盖上,认认真真地听受教法,这是挺好的。上师所讲的任何的言教你都应该认真地听受,"噢,是需要这样的。"这样地来如理去思维,如理去作意,并且好好地修习。

依止善知识呢,是需要自己发自於内心地来依止的。直接生起发自於内心的信心是很难的,那麽我们就通过世俗的方式来培养自己的信心。世俗的培养方式也有很多种。依止善知识的时候,具足威仪,这也是产生信心的一种标志。比如说,所有亲近善知识的人,大家都能具足威仪,那麽你的心里头也会产生一种稀有的心或者很庄重的心,在修法上也会认认真真地修行。就比如说展示一个国家国威的形式是什麽呢

是仪仗队。如果仪仗队的士兵一出来,一个个瘸子,拐子,歪瓜劣枣的,挤着眼,吐着舌头就出来了,那麽这个国家不会受到人的尊重。如果这个仪仗队的士兵个个往那儿一站,身高在一米七五左右,腰杆站得倍儿直的,仪容整齐,枪也挎得好好的,步伐整整齐齐的,人们一看,军威赫赫,就会对这个国家产生尊重之心。是这样的。一个国家是如此的,我们修行的时候也是如此,具足威仪有能够依之而产生欢喜心,产生福德,产生加持,产生顺缘等等许多的必要。在善知识面前做了任何的恭敬的行为,都能够得到不可思议的善的果报。比如说佛陀有兜罗绵掌,无见顶相,眉间白毫,广长舌等等的,都是因为善说,善解,恭敬善知识,能够如法依止善知识等等,依这样的法行而得来的善的果报。所以,我们真正地依止善知识的时候,是需要这样子的。

可是,在这个时代,人们的傲慢心比较重一些,尤其受到一些所谓平等思想的影响(不应该说它不好),跑到上师跟前去要"公平"。上师们对你是很公平的,但有的时候是你自己不公平,自己心不平,然後就把自己内心的不公平扣到善知识的头上,认为这样做,那样要求是不平等的。但其实真正地说来,一个上师在调伏弟子的时候,没有什麽公平,不公平的,你能不能解脱,是他所负担的事,而解脱是你所希求的事,这个根本就没有什麽好说的。就比如说,你要是内脏里有了问题,需要外科手术,你说大夫要尊重你,不应该给你肚子来上一刀,但是为了你生命的安全,给你开一刀做手术是必要的。你脑袋有问题了,那就要开颅,对吧

那不是说医生不尊重你,他倒是想尊重你,你要没病,大家见了都可以"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但你要是有病的时候,把你推到手术台上,他就得去给你开颅,这和尊重不尊重没有关系,这只是和你的目的有关,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要求,认为自己就是病死也不准开颅,那也是可以的,他们尊重你的选择,那就真的病死了,所以说这个和尊重没有关系。

因此佛经上一再地说:"我们要把善知识当成救病的良医想,要把自己当成病入膏肓的病人想,把善知识的教言当成甘露妙药想,把修行当成受用甘露妙药想,"如果你不断地这样思维,你就不会这样劲儿劲儿的了,就不会这样执拗倔强了。在善知识面前,或者在上师面前一个劲儿地好像是耍个性,这样只能够把自己的前程耽误了。因为善知识他们多生累劫以来修行忍辱,布施,持戒等等的法行,他把你恭敬为上师都是可以。《佛子行》上不是这麽说吗,"哪怕对於一个恶人都可以恭敬顶礼是为佛子行。"都可以对恶人恭敬顶礼,对你一个修行佛法的人有什麽不可以恭敬的呢

把你当成一个真正的上师一样的恭恭敬敬的也没有问题,就等於你成了他修行忍辱的对象了而已。所以无论如何,这个不是我们所要考虑的,这绝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能不能够把法修好,能不能解脱,不是说跟善知识来讨价还价的。

有很多人依止善知识的时候呢,要去讲交情。本来讲交情是好的,我记得在九七年在年龙寺出了一档子事,在年龙上师的屋里有几个居士,他们在上师的屋里横七竖八地躺着,上师对他们特别好,又给吃的又给喝的,而我们在下面就让烟熏烤着,住住不好,睡睡不好,吃吃不好,心里特别烦。那天我就心里觉得特别不平衡,半夜十二点多,我带了几个人就去上师那儿,我想:上师,您是上师吗

您要是上师,就应该给我们做样子看嘛,你这样做,也让我们这样地嫌贫爱富,还是怎麽样

我去跟上师说这话,上师看着我们:"哎,你们上来啦。"然後我就把刚才心里想的跟上师说:"我们这个心里头觉得不对,为什麽他们就可以在这儿呆着,我们就要在下面。""他们是来做客的,而你们是来求法的。如果你们也想做客的话,那就请过来。"然後我们就下去了()。这个话说得很直接,很不给你面子,但是说得很在理。所以,後来我非常地明白,我不在乎上师对谁怎麽样好,上师是不是理也不理我。如果上师不理我,那是对我的调伏,那肯定是我的我慢心很重;如果上师对我好的话,那是上师对我的调伏,因为上师肯定觉得我比较脆弱,受不了那种调伏,所以安慰安慰我。

所以不论如何,自己经常地让自己警觉:不断地去要求上师对我好点儿,要上师对我经常地刮目相看,何苦呢

上师他也许未必是需要这样对待你,但他就用这种方式使你解脱,让你成就。当年我依止上师,在我们闭关修法寻求最终智慧的那一个时候,我碰到了最大的误区,对上师,对教法产生极大邪见,满心都是委屈,对上师特别抱怨,就写信给上师,说:"为什麽不让我看得到解脱的希望

"等着上师回答。而上师更厉害,一下子病了半个多月没理我。我说上师病了,我也没辙呀,总不能要求一个病人向答复你这个健康人的要求吧

等过了一段日子,上师就给我回了一封信:"你不要有太多想法,我所告诉你的都是真实的,安住在当下。"就这一句话,我妄念顿歇,突然之间涌现智慧,所以这个时候才发现,这种调伏叫什麽呢

这叫"软磨硬蹭法",把你的妄想全部磨蹭没了,你也就真正地灵光了。

所以我真正地想到一个善知识呢,他不一定要非得安慰你,也不一定非得要骂你,他可能理也不理你就把你调服了。当然我们不能理解的时候,总觉得心里难受,会委屈,会抱怨。但是呢,我因为经历了这些,所以我也衷心地希望你们在依止任何一个善知识的时候,都不要产生这样的抱怨。如果你认为和这个善知识有缘,你信任他,就把自己交给他。他必须是一个真正的善知识,我一再地强调的是,你们千万要在找到一个真正的善知识的时候,才敢这麽做,才敢把自己交给他,不要冒失。因为现在假的太多了,所以你们只要注意到这些,我想应该没有什麽问题了。发自内心地依止上师,接受他的调服,就像接受医生的治疗一样。只要接受了医生的治疗,你自己任何的病痛都有可能完全地治癒,使自己身体健康起来,如果不接受,哪怕是一个小病,到未来也许都会送了你的命。因此在依止善知识这件事情上,大家都应该保持一个冷静的,清醒的,并且是坦诚的,开放的一种态度,去好好面对上师的言教,不要从外表上去观察。

那麽一旦依止善知识呢,教言上这麽说,"所作悉见善妙大虔敬,愿师加持无余入我心。""所作悉见善妙"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上师的任何行为,他去杀生,你就马上翻译成"上师在超度",他去打人,你说:"这是消业",他去偷盗,你说,"这是代他布施",你完全能够产生净相。就像那若巴依止帝洛巴的时候,帝洛巴把他领到一个破庙,没有吃的了,帝洛巴就到了河边去钓鱼,钓了很多的鱼,在旁边拿个木叉叉鱼烧着吃,然後那若巴在旁边看,然後帝洛巴吃鱼的时候,问他你饿不饿,想不想吃,那若巴开始不吃,後来人家扔给他,你爱吃不吃。他实在饿得不行了,饿了七八天,然後就拿着吃了,吃得也满香的。帝洛巴吃完之後,鱼骨头就整个地扔在那儿了,他吃完也把鱼骨头堆成一堆儿,放在那儿。帝洛巴说:"好吧,现在吃完饭可以走啦。"然後把鱼刺拿起来全部扔到河里,弹指之倾又变成鱼,游走了;那若巴一看高兴坏了,把自己的鱼刺也拿起来扔到河里,然後都沉底了,这就是差别。所以,有的时候你不要去看善知识的外表,善知识真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所以我们一再强调,想要依止真正的善知识,你就要通过各种方式,通过其他的善知识作证明,通过授记作证明,通过修证作证明,通过观察作证明,除了在传承和历史上,他是真正的有出处,有来源,得到了公认的善知识之外,那麽他必须是和你有缘的,比如说他能够调伏你,向你宣说教言,你能够听懂他的开示,并且能够按他说的去做,你对此没有怀疑,你认为这和佛法是不相违背的。有了这样的前提条件之後,你再去把自己交给他,这才是合适的,不然,冒昧地依止,一定会产生很大的过失。

所以呢,我们虽然讲了许多依止善知识的法行,大家还是要比较小心一些,对真正的上师应该像《事师五十颂》中所说的那样去依止,也希望你们从心里对有缘的善知识产生真正清净无垢的信心,也希望在修行当中遣除所有的违缘,并且顺利成就无上的菩提,再能够倒驾慈航,利益所有的如母众生。

若逢笑及咳喘等,以手将口作遮隐,

所作诸事完毕已,以柔和语禀师尊。

在上师面前,"若逢笑及咳喘等",上师说了个事,你觉得特别可笑,或者遇到了让你发笑的事,还有比如说要咳嗽啦,哮喘啦,碰到这种时候呢,"以手将口作遮隐",用手遮口,一定是要隐着点儿。

为什麽要这样做呢

因为我们笑的时候有几个问题,我们笑的时候会很难看;还有就是自己没刷牙,口臭;还有自己笑的时候会有一些唾沫星子飞出来等等,在上师跟前这都是散漫的行为,所以应该是用手遮起来的。还有"咳嗽",一定要遮起来,要不然你对着上师的面这样的咳,"啊嚏!!",你想连上师的影子,这种附带的东西你要是跨越它都有罪业,以你污浊之气来加持上师的身像的时候,你想你的获罪会有多少

推理可知。

而且不应当着上师面和上师正面的时候呼吃呼吃大喘气,不要以呼吸正对上师。这不仅是规矩的问题,比如说我们有口臭,你跟人说话的时候呲着牙"",那这肯定是特别不礼貌的,更何况是对待上师呢

这也是不应该的,需要注意。我见到萨迦法王面前的那些弟子们,不管多大的上师,在萨迦法王跟前要说话的时候,绝对不会当着上师,用嘴对着上师的脸部说话,他们不敢,他们都是把自己的袈裟或者衣服的一角含在嘴里跟上师说话。因为这样挡着,好像拿麦克风挡着一样,臭气自己留着,跟上师说话,只要上师能听到就行了,这样一来就不会冒犯到上师。更何况我们也许有很多的疾病,可以通过唾液传染,你要是这样当着上师呼嗤呼嗤的,这哪儿能行呢

是吧。前一段时间闹病,每个人之间说话都保持距离,因为病可能从空气传染,所以我们有病更不应该这样,尤其是咳喘什麽的,这很可能是病,那就更不应该如此。所以说这些就应该注意点儿,在跟上师说话时把嘴遮住点儿。

"所作诸事完毕已,以柔和语禀师尊。"上师要你做的事已经干完了之後,应该慢慢地,好好地以柔和之语跟上师说:"上师,您让我做的事,我已经作好了,还有别的事吗

"而不是这样的:"哎,我干完了。"你跟谁""呢就比如说大臣们做完事的时候,都会这样地说:"启禀圣上,诸事已毕,圣上可有其他差遣

"那麽一般我们对单位领导会说:"报告,我这个事办完了。"就是一般人来讲,"你那件事我办好了啊。"大家都会这样的,以柔和语来说。跟上师说的时候,一上来就横着出来,这样是非常不礼貌的,也是不应该的。所以以柔和语跟上师来说,这一点很重要。

师前安坐当调顺,衣等装束极严整,

两膝着地手合掌,愿乐欲闻作三请。

在上师跟前坐着时候,应该是非常安静的,各方面都非常如法的,"衣等装束极严整"。只要到上师面前的时候,衣服一定要整洁,不能是乱穿衣服。乱穿衣服意味着什麽呢

比如说,如果是僧人,一定要将披单,裙子穿得整洁一些;如果居士,有白衣就穿着白色的披单,即便是没有,也应该是穿着整整齐齐的,不能光着膀子,穿着大裤头坐在上师跟前,这样是不可以的。在上师跟前,一定要恭恭敬敬如理如法,要"如见国君一般"

一定要是衣服装束严整,你戴着眼镜,本来眼镜好好地戴着,结果你戴眼镜的时候让它斜着,一只眼儿在这儿,另一只眼儿在脑门上,这样也是不可以的;还有穿衣服的时候,衣服本来是这样地穿出去正好,他不这麽穿,他两个手都穿在一个袖口里头,如此等等的不如法行为,或者是一些放逸的行为,或者轻佻的行为,在上师跟前都是不合适的,所以说装束威仪这是很重要的。

要做一些乾净一点儿的或者庄严一点儿的衣服,比如说是一旦过节藏民们都会穿很新的衣服在一起庆贺,因为让大家看着都高兴嘛,这是一个新的节日的气氛。那麽到上师跟前也是如此,为了让上师欢喜的缘故,自己要乾净,整洁,穿得威仪庄重。并不要求你华丽,但是至少要穿着朴实而乾净。但是我们有些人不这样做,穿着破烂的东西,上师坐在那儿都闻见一股臭味——谁的脚没洗

要不然在上师面前穿着袜子,一伸脚的时候露出了"五个脑袋"在外头,上师不得不说:"哥几个哪儿来的 "

总而言之,在是上师面前,你戴着装饰就要如理如法,不要搞得乱了。比如说把耳环捏在鼻子上。帽子是不可以戴的,头上要有什麽装饰就把它搞得整整齐齐的,要是没有装饰,身体就坐得端正一点儿威仪一点儿,这就可以了,不要故意做作。

"两膝着地手合掌,愿乐欲闻作三请。"如果上师跟你说:"你听着,我这是跟你讲的……"那麽你就应该跪在地上,合掌恭敬地说:"上师您说吧!弟子在听着。"应该是这样的,或者是"请上师能教导我。"要这样跟上师说。不要上师说个什麽,你就说"上师,你又要说什麽了

"上师哪儿那麽无聊,没事老训你呀,是不是 如果想对自己真正有益的,应该认真地来听上师的一切教言,这样才对。

所作一切敬事行,应当了无我慢心,

知惭敬畏善守护,当如初嫁新妇同。

"所作一切敬事行,应当了无我慢心"。在上师跟前所作一切的"敬事行",就是你恭敬和承事上师,应当绝无我慢心。什麽叫"我慢心"

大家都知道,我慢心就是自以为是,觉得我这个事做的是对的,我这个事做的好的,我就是为了上师,上师就应该感谢我等等,这是我慢心。续经上这麽说:"真正意义上的弟子对上师就像奴仆一样,像狗一样,像腰带一样,就像任何一件东西一样。"上师需要你的时候就需要,不需要你的时候,你马上消失。我们在上师跟前承事,要将自己的心完全地融合在上师心意当中,这个时候才能真正地和上师心意相合。

如果自己的心中生起我慢,就觉得自己给上师做事的时候,上师看见你了,上师不需要你了,就让你回去。"上师,你把我当什麽了

"你别这样想,上师的确把你当狗看,把你当仆人看,让你走你就走。如果你真正地承诺了这些,应该这样做,你不这样就不行。我们举例子,比如说部队,部队是军法严谨的,如果部队里每个士兵都那麽要面子,那排长,团长等等那些军官该怎麽去管呢

如果是看见战场上面炮火连天,看着就会死人的,但是冲锋号一起你就要往上冲,明知是死也要往上冲。每个士兵要说:"唉,我傻了,让我去送死啊,我回来吧我。"要都这样哪能打仗呢

是吧。军法不严明,骄兵必败,肯定是这样的,所以部队就有部队的这种军法。

我们修行当中为什麽对上师也要象士兵对军官一样呢

因为我们业力的缘故,我们的修行容易产生障碍,所以要通过上师的教言来修行,那就要服从上师的教言。而我们所做的一切行为上师们都会观察的到,那麽上师要求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对你的方便调服,只会对消灭你的罪业,消灭你的违缘有帮助。上师会那麽蓄意地去伤害别人吗

他绝对不会的。我们应该将上师所有的行为,都看作是对我们的调服,而不应该这样想:上师是不是真的动了凡夫之心

他有他自己的想法,他不高兴了,他就把不高兴归罪到我们头上了。别这样想,一个真正的上师,是不可能有这样的事情的,在这上面大家要仔细地观察,好好地思维一下。

"知惭敬畏善守护,当如初嫁新妇同",在上师跟前应该知惭敬畏,知惭有愧,就是经常要怀惭愧心。如果让上师不满意,或者有任何的事情没有做好,自己要有惭愧心。在上师跟前要恭敬,看着好像是畏惧上师一样,要有这样的一种心。所有的事情都要小心一点儿,不能跟上师顶嘴,在上师跟前恭恭敬敬地承事。就好像是刚嫁过来的新媳妇一样,新媳妇刚娶过来的时候,哪能就叉着腰跟人駡街去

肯定不会是这样的,正常的都是会恭恭敬敬地,看看公公婆婆们都说些什麽,家里应该怎麽安排,非常慎重地观察每一件事。承事上师,也应该是这样的。

如果不能这样做,对上师没有敬畏之心,也没有惭愧心,我慢贡高,觉得我就是为了上师的,而且我只为了上师。只要是上师高兴了,其他周围的人,谁说什麽我都不管。金刚道友就是金刚道友,不准金刚道友调服我,上师骂我也就罢了,别的人也骂我,别人也训我,我哪儿有这麽多教我的人呀

——你要是这样想,那你把上师当什麽了呢

咱们还是拿皇宫作比喻,太监,的确太监什麽人也算不上,但是皇帝要让太监去传圣旨的时候,说:"圣旨到。"你就得跪下,"臣领旨。"因为他代表的是皇帝,对不对

那麽如果上师身边的眷属,上师允许他在上师身边呆着,那就是已经得到了上师的授意了的,那如果你和他们之间发生矛盾,那不就等於和上师心意抵触吗

就是这样的。你如果有什麽事,可以直接和上师说,大家都可以在上师跟前说明白,上师如果解决就解决,不解决你就接受调服。

如果上师在的时候,金刚道友之间和上师的眷属之间发生任何的争执,烦恼,诽谤,诋毁等等,岂不就是在诋毁上师吗是不是

佛经里面有这麽一段故事,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上首弟子摩诃迦叶。摩诃迦叶是太了不起了,六群比丘是犯错误最厉害的了,後来迦叶发现六群比丘错了,一直跟踪他们看,六群比丘说:"哎呀,迦叶跟过来了,他会不会来训我们一顿

"但是摩诃迦叶不是这样的,迦叶说了一句话,"呵斥弟子是师傅的事,不是我应该做的。"然後他就做自己的事,後来把这些直接告诉佛了:"他们做了这些事,您看怎麽处理这事。"他是这样的,这才是真正的弟子呀。但我们不是这样的,你敢说我,我就有权骂你一句,或者打你一拳,甚至多脏的话都能从他的嘴里说出来,骂完了别人之後,自己还觉得特别有理,"你就是给我和上师之间造成了麻烦。"如果我到了某些地方的时候,那儿的人会因为你而怎麽看我,别的人怎麽看我等等的。产生这样那样的烦恼。其实别人怎麽看你又怎麽样呀,是吧

如果你已经把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都供养上师了,你就要听从上师的安排,上师还没吭声,你倒先去调服去了,你倒挺厉害的,是吧

象摩诃迦叶这样了不起的大阿罗汉都不去调服一个犯错误的道友,他只是跟佛去说了这件事,那我们又有什麽理由不当着上师的面,在背後私下对金刚道友作出定义呢

我们有什麽能力,有什麽资格这麽做呢 如果像这样作弟子,或这样作修行人,那是绝对不可以的。

所以说在上师跟前,无论做任何事,一定要记住,事无巨细,如果是你自己觉得不合适的时候,或者有什麽犹豫的时候,一定要秉明上师,由上师来抉择。别为自己找藉口——"这点儿小事就不用找上师了。"是啊,什麽叫小事知道吗

大圆满的教法根本戒当中有身语意三种罪业,就是三种根本戒。三种根本戒中,意密的戒律当中最深最深的——就是它有九层,外内密,秘密的戒律当中的内戒,就是一天对自己的金刚道友不生慈悲心。金刚道友是上师的意密,如果你对上师的弟子要产生分别妄想和诽谤,抵毁的这个时候,你已经造成了对上师根本戒的毁犯,你还觉得这是小事

你就是杀一个生命的罪业都不如你对金刚道友一瞬间产生嗔恨心的罪业大。所以说你们好好地琢磨琢磨这件事。金刚道友之间要互相团结。即使我们不能团结,我们可以修远离行,但要修行净相,绝对不可以诋毁。如果实在没有办法远离的情况下,要秉明上师,让上师来做抉择,绝对不是自己作抉择。要不然,破犯根本戒,只有无间地狱的苦在那儿等待着,解脱是根本没有希望的。因此这些一定要知道,要善於守护。"知惭敬畏善守护",这是很重要的,这些你们要记住了。

金刚道友之间,彼此之间要小心,金刚道友互相交往的时候,要不就像亲朋好友一样,要不然大家都像新媳妇一样,每个人相互之间都特别尊重,这样是挺好的。

一切妩媚等所行,於导师前悉非应,

此外一切类似者,自作省察皆当摈。

在上师跟前不该做的是什麽呢

不要认为我们通过一种方式,就可以使上师对我有什麽偏爱,或者有什麽其他的行为,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上师们对弟子调伏是平等的,所以说不要在上师跟前耍伎俩,使手段。通常使用的手段是什麽呢

"一切妩媚等所行,於导师前悉非应",比如说勾引上师或者做点别的什麽事。这你没戏,趁早别这麽做。格德寺有一个很有名的上师,他是拥有所有教法的全部传承。从美国来了一些有钱人,说是只要这个上师给我灌顶,我就供养他一千万美元。後来跟管家们说,让寺院的管家们告诉上师,管家们都说:"哎呀,不敢,不敢,这个上师是很有原则的,他特别尊重法。"这个也不敢,那个也不敢。有个好事的人,就琢磨,"一千万呀!那可不是一个小的数字呀!"他就去跟上师说了,上师说:"你走你走,马上走!我什麽都不需要,除了法之外,我不需要别的,你给我一点儿钱,我去堕地狱去呀!不可能的!我不出卖法,有信心的我自然会传法,但是没有信心的,传你也没用!你别想拿钱来诱惑我,没用!"同理,上师如果喜欢你或者在意你,该怎麽做就怎麽做;如果上师觉得没有必要这样做的时候,他就不这样做,该怎麽调服你就怎麽调服你。只要是上师,就不会放弃弟子的。但是如果你要是为了获得上师的特殊关怀或什麽,故意在上师跟前挤眉弄眼,那这是很危险的。所以说妩媚的这种行为在上师跟前是没有什麽任何的必要的,——"於导师前悉非应"

"此外一切类似者,自作省察皆当摈。"除了妩媚以外的任何的其他的行为,比如跟上师撒娇呀什麽,所有的这些行为都应该消除,摈弃它,不要这样去做。你自己好好想想,你的什麽行为,是你从於内心深处想在上师跟前表现自己的

只要在上师跟前表现自己某方面能力,诱惑力或者是感招力的,全部都是不应该的,没有必要的,因为上师对你了若指掌。

你要是在上师跟前做这些事情,只能是自讨苦吃。就像释迦牟尼佛成就菩提之後,魔王波旬在佛跟前失败了,然後他的几个女儿跑来去勾引佛,结果佛弹指之倾,她们都变成老太太的样子,一个一个鸡皮鹤发,到恒河边上,照着河水一看,那麽丑!气坏了。"释迦牟尼,你气死我了!"然後开始发毒愿。据说三个女儿中,长女把她的大小便和涕唾,扔向空中,然後发愿说:"因为佛是真实的,我在你面前发愿,我的大小便和涕唾会变成葱蒜韭菜这一类的东西,所有食用这些的人,就会贪心炽胜,各种违缘聚集,入我愿中,不得解脱。"二女儿把自己的月经这些的不净东西扔向空中,说:"以佛的真实之力,我现在你的面前发愿,愿我的这些不净之物变成烟草,所有吸烟者不得解脱。"这样地发了一个愿。三女儿见所有的不净都已经没有了,她发愿说:"释迦如来!你是真实的,所以我在你面前发愿,我现在斗不过你,但是到你的教法进入末法时期,我作你的教下弟子,我吃你的饭,穿你的衣,不做你的事,我看能不能毁你教法。"

据说佛听完後,佛流泪了,佛说:"我的所有教法都是不能够毁坏的,就比如狮子,即使死了之後,其他的动物看到狮子的屍体也会吓得到处奔逃,但是狮子自己的肉腐烂了之後,长出来些虫子,这些虫子会把它的肉吃光,然後狮子就完全的消失了。末法时代,不持戒的比丘,不按我规矩做的弟子,这些人就是破法的恶人,这些就是魔女的化身,这些人可以把我的佛法全部消灭。"所以佛要求弟子们严持戒律。我们想一想,我们在做什麽样的行为呢

如果在上师或在三宝面前,做了这些违背戒律,不如法的事情,这是不是也是在破坏上师和三宝呢

所以自己好好地想一想,我们作为上师的弟子,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上师,只要会对上师造成伤害的任何行为,我们都应该摒除。但是如果我们一意孤行的,觉得这样做好,上师想的太多了等等,以你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不以上师的利益为转移,那就无异於得到了魔女加持,而来毁坏佛法,那也是罪业无量的。所以这些你们自己审查,好好地想一想看,哪些事该不该做,你自己就知道了。

开光坛城护摩供,摄授弟子讲法等,

如若上师在彼处,未得开许不应行。

如果你是僧人或者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人,了解一些仪轨,这时候有人请你开光,作坛城,作护摩等等,并且上师允许你摄受弟子,你在摄受弟子,给人们讲法等等,如果你是可以这样做这些法行的人,但是"如若上师在彼处",如果上师在你的跟前,"未得开许不应行",上师没有允许你这麽做,你就不应该做这些事情,不然,那就像违越上师一样,是不可以的。

开眼等事所得品,悉皆奉献上师尊,

上师收取供养竟,所余随意作受用。

"开眼等事所得品",如果别人请你加持,开光等等的所得的供养,"悉皆奉献上师尊",应该拿来全部供养上师,不是自己留着的。

"上师收取供养竟,所余随意作受用。"上师如果是接受了你的供养之後,有剩下的,自己就可以随意受用,应该是如此的。

上师弟子非弟子,师前弟子非弟子,

一切敬事与起身,顶礼等事皆当摈。

比如说在上师的跟前,你不要把上师的弟子说成是自己的弟子,这是不可以的。只要是在上师面前,哪怕是自己的弟子也不是弟子,因为在上师的面前,自己的弟子也是上师的弟子,就是这样的。

而且如果你和弟子一起在上师面前的时候,弟子们对你的恭敬供养,或者是对你顶礼,乃至你站起来,弟子就要站起来等等这些事,只要在上师的面前都不应该做的。因为这好像是在上师面前摆架子一样,这是不应该的。在自己的上师面前,弟子们和自己一样,平等的对待自己的上师,这样的就可以了,这是在上师面前所应做的事。

总而言之,

任于舍黎献何供,或师赐予何物品,

具慧应当先顶礼,以己双手作接承。

你供养上师的时候,或者是上师赐给你东西的时候,你要先顶礼,顶礼完了,要两个手这样拿着,表示尊重。

能於正念不忘失,一切所行皆能勤,

如若道友越戒行,以和悦心劝令禁。

这是大家应该记住的,尤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碰到的,你自己经常不要忘失正念,而且所有的一切该做的,事师的法行,修行,戒律都应该去努力地做到。

如果你发现金刚道友做了不如法的事,比如说了不该说的话,或者是做了什麽不该做的事,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是应该由你来教诫的,你应该以和悦心,以柔软语,非常温和地劝慰他:"你不要这样说,这样做,你要这样说或者这样做,会给上师或者周围的道友们带来如此这般的危害,会有这样,那样的隐患。所以以後咱们不要这样的做。"应该是这样的,绝对不是以什麽嗔恨心,瞪着小眼睛,拉长了像大猩猩一样的脸,"得得得得……"呵斥或者训骂,这绝对不是弟子应做的,也不是道友之间应做的,这不是弟子的事情。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遮止别人的恶行,但遮止也并不说强力的遮止,而是说劝令不要这麽做,以和悦心,柔软语,就是要慢慢地说:"看这件事是这样子的,我们不应该这样做,如果那样做,会更好一些,你试着想一想……"如果劝不了,我们应该:"就是这样吧,你跟上师说说,看上师有什麽意见。"别什麽事你自己拿主张,对金刚道友之间应该是这样的。

虽然我们讲了这麽多在上师面前应奉持的法行,可是也有一些事情,在一些特定的时间,环境,各种因缘情况下是做不到的,比如说,

病而恭敬事师行,又或未得开许等,

即便造作遮止事,具善念者罪不生。

如果你有病了,你的心的确是很恭敬的,但是事师的行为你不能够做到了,或者你在没有得到上师的开许的情况下,就做了一些个违越的事,比如说腿断了,上师不知道你腿断了,上师过来了,结果你还在那儿坐着,虽然上师没开许你坐着,但是你没腿了,也没办法;再比如说你病得爬不动了,在那儿躺着,上师来了的时候,你没有能够站起来,但是你病得很重,实在动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上师没有说你可以躺着,但是你自己心里有善念,你说:我想站起来,但是我做不到。只要这样,也不会产生罪过的。还有,比如说坐的时间长你腿麻了,上师来了,你心里头想站,但是站不起来了,腿没有能够活动开,这样僵着呢,这样的时候都不犯错误,都没有什麽罪业的。

上师不是那种不通情达理的人,所以说因为这个缘故,有很多的事情我们要看具体情况。当然不是找辙的,不是找藉口的,真正的是因为自己有病,或者其他特殊的因缘。要想一想是你心里找辙呢,还是的确有客观情况呢

这个你自己知道。

以上就是我们上师面前应该奉行的事师的法行,现在全部都已经讲完了。那麽具体来说,究竟该怎麽样做,才是真正地依止上师呢我们简单地把它归纳起来,说就是下面这段话:

(第五部分,总摄事师法,回向)

于此何须多言论,上师所喜尽当行,

师所不喜断除竟,此等皆当作勤勇。

对於承事上师的法,没有必要讲太多的话,讲太多的论述。总而言之,作为弟子要记住:上师喜欢让你做的事,你要尽力地去做。只要你能做到的,就要尽力去完成;做不到的呢,刚才说过,要跟上师打招呼。只要能做到的就要尽力而为,这就可以了。"师所不喜的事",上师说不欢喜,不让你做的事,上师认为这样做不好的事,你就应该一一断除,全部断除它,这是很重要的。从这方面来观察,努力去做就够了。

总而言之,事师的法行就是这样的,作为弟子,要如法地承事上师,明白什麽事不应该做,什麽事应该做,这不是很简单的事吗

你在上师跟前,如果上师说:"哎,你头发乱着特别好看。"你就每天把头搞乱点儿。上师说:"哎,明天你把头发整理齐了好看。"你就把它整理齐了。如果上师说是:"你今天光着膀子好看。"你光着膀子也不要紧,上师说:"你明天穿好衣服。"你就穿好了。以後就应该这样去做。总之乖一点儿就行了,依教奉行嘛!只要能让上师欢喜就行了。就比如上师让你是倒立,你就""立起来了;爬竿,你蹭蹭蹭就窜上去了,就要这样;上师说:"卧倒",你"!"趴下了。就像军训一样,完全听话,这样做就可以。事实上,米拉日巴是这样的人,那若巴也是这样的人,那麽他之所以能够真正地获得成就,是因为他们特别能够依教奉行的缘故,上师让他怎麽样,他就怎麽样,让他断除什麽,他就断除什麽,真能这样做。那麽,我们能象这种人一样去奉行就可以了。

当然这还是有个界限,也就是上师不做非理要求。比如说违背於佛法的,比如说让你去杀,盗,淫,妄,饮酒等等,这些事情呢,除非你已经确认这个上师是真正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的上师,不然,对於所有违越佛法的行为,你都可以不做。要断除让上师不欢喜的事,应该努力地去做能令上师欢喜的事情。

总摄上面所说的意思,我们应该知道:

一切悉地成由师,金刚持之所亲云,

知已当以一切供,令上师尊生欢欣。

"一切悉地成由师"就是说,你要想成就世出世间一切悉地,你全部要依赖上师。"金刚持之所亲云"这是金刚持佛亲自说的。所以上师是一切功德的源泉。"知已当以一切供,令上师尊生欢欣",知道了之後,应该尽量地来供养上师,令上师高兴。供养,刚才说过了,就是三种供养,法供养是最好的,就是能够按上师的教言精进修行;其次就是以财和物来供养;然後就是以服侍上师做供养,这三种供养是最能令上师高兴的。让上师高兴就能获得成就的,这是应该知道的。

对於我们来说,也就是对於所有的进入了密法的人来讲,

意乐清净弟子众,于三宝作皈依竟,

此随顺於上师者,赐予仪轨令修诵。

"意乐清净弟子众",就是有清净发心的这些人们,"於三宝做皈依竟",皈依了三宝之後,"此随顺於上师者",能够真正地按上师的说法去做的人,"赐予仪轨令修诵",对於这种人就应该赐给他仪轨,让他去念诵仪轨,去修行仪轨,也就是这种弟子才真正有资格修行。

复次赐予密咒等,令之转成法器竟,

根本堕罪一十四,皆令读诵记於心。

"复次赐予密咒等",然後赐给你密咒,就是说要怎麽样观想生起次第一类的。"令之转成法器竟",让你变成了真正的修行成佛的法器。"根本堕罪一十四",就是有十四条密宗的根本堕罪。"皆令读诵记於心",就是让你记住了,把这所有的戒律都记在心里好好地护持,那这样一来你就完全可以趣向佛果了。

以上就是事师法的总述和略说,该怎麽样做,一条一条都说的很细致的。行为上行,住,坐,卧该怎麽样,比如说""的时候不能走在上师的前面,不能跨越上师的影子等等;"",停止下来的时候,上师在的时候,不要坐在和上师一样的坐垫上呀,上师站着时候,不要坐着呀……。一定要具足威仪;""的时候,在上师跟前,自己要服装整齐,具足威仪:说什麽事的时候,以手遮口等等,这些都要注意的,而且不要磨动指节,不要伸腿,不要东靠西靠等等,这是坐的时候就做的;"",躺下来的时候,也应该知道,上师一出现,就应该起立,除非生病而不能起身,除此之外,是不允许见上师来而不起身的。如此具足行,住,坐,卧的各种威仪,这样地对待上师。求法的时候呢,应该恭敬地向上师顶礼请法,上师如果说什麽,你应该承诺:"我在听着,我一定要做到。"等等,要这样地做。

对於上师周围的眷属,要以一个和悦的心来跟大家交往。对上师所喜欢的人,要像尊重上师一样地尊重他,不是像对上师一样恭敬,一样顶礼。但是你要敬重他,心里头要爱慕他,尊重他。对於周围的金刚道友或者上师跟前的眷属,如果你觉得有些事他们做得不对,应该以和悦语慢慢地来跟他讲:"要这样的,那样不行,咱们问上师,看上师怎麽说……"要慢慢地说,不可以任何粗鲁的语言说出来。

如果有你弟子,在上师的面前应该对自己的弟子是完全平等的,不应该在上师跟前摆谱。

对於上师一定要恭敬,经常地顶礼上师和供养上师,所有令上师欢喜的行为和恭敬上师的行为是我们应该做的;所有不恭敬上师的行为,令上师不高兴的行为是应该断弃的。我们作为弟子们应该好好记住这些,并努力地奉行。只有成为这样的弟子,才有资格真正地进行学习,所做的修学也才真正能有意义,这种意义就是使我们得以解脱,究竟成佛。

这上面是《事师五十颂》中最重要的部分,你们要把这些法义谨记在心间。

总摄其义,回向是这麽说的,

如是随学上师弟子众,行此无咎无余利益生,

吾今所积无边诸善业,籍此愿众速疾大觉成。

我们所有随学上师的弟子们,"行此无咎无余利益生",刚开始讲了,真正具德的金刚上师是我们趣向解脱的大船,你一旦登上了大船,就不需要做任何的考虑,他肯定能够带你驶向彼岸的。因为这个缘故,如果是一个真正的,值得你随学的上师随学,而你能够随其修学,那麽就意味着你能够随学一切的诸佛,并且能够依此而圆满具足一切功德。所以说能够这样随学上师的弟子们,如果能够奉行这样的一个无咎的法行,那就没有任何过失,一定能够"无余利益生",所有的利益都能无余地全部出现。

"吾今所积无边诸善业",马鸣菩萨说,现在以我所积造,就是写《事师五十颂》劝人们好好地恭敬上师,依止上师的这种法行的无边善业呢,"籍此愿众速疾大觉成"。依靠这种善业,愿所有一切的众生,能够使未闻金刚乘密法的能令听闻;已经听闻了金刚乘密法的人,能够真正地对上师生起敬信;已生起敬信的人能够获得利益,以此利益能够迅速地成就无上大觉,这是真正的回向。

这是去年的七月二十九号,我在大同市把它翻译完了的。翻译这个时候有一些因缘,其实当初我没有想翻译它,到处都有翻译都有解释,我觉得没必要的。但是我仔细看了一下,觉得有很多的好像说得不够确切,或者不太对的,於是我就对找着原文看了一下,对照藏文原文一看,就发现那些译本与原文有些出入,於是自己就想,反正每一个传承都有自己的说法,那麽我为何不让它明了一些呢

於是根据原文,就随便翻译翻译看,一边练着打字,一边把它翻译一下。那麽翻译的同时,发现这里有许多要明了的事。因为我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我一边翻译一边就思考,我为什麽要恭敬上师

为什麽要求我在上师跟前这样做 我在不断地考虑这些,因为有些事如果没有理由就要求人们那麽做,可能是不能以理服人的,大家也不愿这麽去做。

当我不断地翻译的时候,我发现有很大的必要将这个法义向大家阐明:为什麽《事师五十颂》首先讲一切诸佛都是这麽做的

诸佛这麽做是因为上师很重要。上师这麽重要,那麽什麽样的上师才那麽重要呢它又告诉你了,什麽是有过失的上师,什麽是具足功德的上师,都专门讲解了。

在未依止的时候,我们作为一个弟子,观察上师是很重要的,但是一旦观察好了,决定依止这麽一个上师的时候,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心,就是说我们要把自己生死苦乐一切全部寄托於上师,整个的解脱全部寄托於上师,所有有可能会给我们造成违缘的事情都应该去除它。这样一来,所有的事师法行都显得是没有什麽不应该的,所以才讲了很多的应该做和不应该做的事,从依止上师而获得利益的方面来说,就会觉得这些要求很合理。

而且事实上,我们仔细看一下,事师的法行中有什麽与世间法有同的地方呢其实除了有两件事情和世间不同外,别的和世间的行为没什麽不同的。两件事是什麽呢

第一就是向上师不断地顶礼供养,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就是祈祷上师,令上师欢喜,这个是为了获得悉地的缘故。实际上,在世间法上,除了顶礼这些事,像握手,送礼等对别人尊重和敬仰的各种行为都与此差不多,没什麽差别。我觉得实际上《事师五十颂》整个讲的就是一个人的人格,一个有人格的人在世间的交往中都可以做得到,更何况我们这些因希求解脱而依止上师的人呢

对吧 人们为了今生暂时的利益都可以去尊重别人,那麽我们为了了脱生死,为了无边的究竟的利益而恭敬自己的上师,这又有什麽做不到的呢

所以想想这些,我就觉得特别惭愧。过去我也曾经想过很多的事情,比如说有些人对我的上师没有信心,但是我却跟他们交往挺多,我觉得这没有什麽,他们没有信心或者他们诽谤上师,我不听不就得了吗

当时是这麽想的。但後来看看《事师五十颂》,可不是这样的,因为如果是上师不欢喜的人,我这样与之交往,我为了什麽和上师不欢喜的人交往呢

答案和结论是很简单的,肯定为了自己的私利,所以才这麽做。如果真是这样的,可见我们把解脱放在第二位,却今生的私利放在了首位。这就是我们不能解脱,不能无余得到上师全部加持的原因。因此在行止上不能和上师意密相合也是很麻烦的。

有些人从另一个角度来想:"上师应该是包融一切的,上师哪有不喜欢的人呢

所以说肯定上师有意密的。"你这样想是不对的,因为上师毕竟示现在人间,以人的形相和人的习气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时候,他一定会示现出人的各方面的因缘,那麽,在遇到与上师的心意相顺或相抵触因缘时,上师也会展示出高兴和不高兴来。就比如说,释迦牟尼佛当然是究竟的佛了,但是佛对跟前不同的人的示现也是不同的。比如说琉璃大王的事大家都知道,琉璃大王那个国家有一棵树是枝叶非常茂密的,而迦毗罗卫国这边的树呢,就一个光树干儿。释迦牟尼佛就在枯树干下面打坐,那边有树荫的他不坐。结果琉璃王经过的时候,说:"哎,你这个人挺奇怪的,那面有树荫,你不上那边去,这边是个光树干子,你坐这儿干什麽

"佛说:"因为它是生我养我的国家,在自己国家乾枯的树下也能够乘凉。"他就这样遮止了三次,没遮止得了,琉璃大王还是把释迦族给灭了。释迦牟尼佛作为一个佛,他包融一切,他还能这样做呢。世上死了那麽多的人,佛没有去做什麽,但是佛的父亲去世了之後,佛还亲自去扶棺。这就说明佛还是随顺於世间的,这是我的父亲,这是我的国家,还是这样做,难到你说佛没有分别心,不该这样做吗

所以,只要示现在世间,他一定有世间的因缘,他之所以生在净饭王的家里,就有他的因缘,他为什麽不生在中国呢

因为有这种因缘,就有他的特徵,这点要记住。所以我们不要是把那种特别大的帽子扣在别人头上,就认为:你既然是无为了,既然是无执了,就应该是没有分别心,就应该是平等的,你这样想是错误的。实际上,所谓的平等不是你所想像的那样,因为他能够平等,所以他才能够真正地对该做的事做了,不该做的就能够放弃。而且对所有众生的悲心永远是平等的,所以才是佛的智慧。如果我们觉得一平等了,就认为怨亲远近都没有差别了,就六亲不认了,执于常断两边,要不就是好的不得了,要不就是坏得不得了,这是众生的习气。而佛不是如此,佛知道该对谁好,该对谁不好,那麽佛对谁好的时候,不是因为执着他,而是为了从因果上,因缘上的一种念恩和劝善;对谁不好的时候,也不是因为心里恨这个人,是为了慈悲他,消灭他的业障和违缘,使他能够趣向正道的缘故,所以才会这样地做。就像马尔巴对米拉日巴的调服,难到说马尔巴不好吗

实际上马尔巴对米拉日巴的那种苦行和马尔巴对达玛多德的那种爱护是没有差别的,这是同等的,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因此,在这些事情上也都应该注意的,就是说我们不应该在这上头产生任何的分别之心。

然後要记住,就是依止上师也好或者是学法也好,在这上头应该具有堪忍的心。那麽在上师跟前应该是什麽样子呢

具足威仪,具足堪忍。比如在印度那麽严热的地方,如果上师没有开许,自己的袈裟披单穿在身上,不管多热,就一直这麽端住着。只有上师说:"你太热了吧,披单拿下来。"这时才可以拿下来的。上师没说的时候,就不能拿下来。在上师跟前应该具足威仪。你看那些真正的弟子们,在上师没有说之前,衣服全部被汗湿透了都没动。你们大家都看过秋少云的故事吧

火着起来了之後,谁不知道会烧死啊

但他就趴在那个地方一动不动,那是部队的军法,直到被烧死,但是他的死亡换取了整体的胜利。在部队里尚且是这样的,那我们依止上师的时候,自己却擅作主张,有什麽事情,自己觉得是这样,就这样去做,那你认为上师是什麽呢

所以这些行为看上去是一件小事情,但是这是违越事师法的。当然这种事情不会引起上师的不快,或者是上师因此就不欢喜你,就恨透你了,但是自己有这样的违越呢,总之这是自己的心没有安住於听法上的一个标志。当你的心放在法上的时候,其他的事情都会置诸度外的。

我记得在武则天的时候,有一个国师,很年轻,二十五岁的国师,经常修行无常,认真地修持着。武则天请他看这看那,他的心老也不动。武则天就很奇怪,不相信他能这样做到。後来这个禅师就说,你把天牢里的死囚抓一个过来,让他头顶顶上一碗水,叫他这麽站着,你跟他说:掉一滴水马上斩首,如果不掉水,就放了他。这时你在他跟前歌舞伎乐,你看他会怎麽样。武则天这麽办了之後,看见死囚就站着一动不动,对生存的希望,还有对死亡的怖畏使他一动不动,连续站两个时辰。那儿又是唱歌又是跳舞,美女如云,而他这样站了两个时辰还真是一滴也没掉。後来武则天问他:"歌舞好看吗

"他说:"不知道。"她说:"美女你看到了吗 "他说:"没看到。"她说:"不可能的,就在你面前你怎麽能没看到呢

""因为我心里头只想着死亡,我看她到是美了,看一眼有什麽用

我要是掉一滴水,头就没了。因为这个缘故,顾不上看那些,只顾着自己的命,这个心就在水杯上了,所以说才没掉一滴水。"你想,世间的人为了自己的命都能这样地做,你为了超离无始无量劫的轮回,为了这一辈子了脱生死,你怎麽能不把自己的心完全放在法上呢

你们自己有这样的选择,那样的选择,有这样的想法,那样的想法,这麽擅做主张,那麽对於解脱上面该如何地去做呢

所以多年前我就发明了这麽一句话,作为结尾送给你们——当你们太有办法的时候,佛是没有办法的;只有到你们绝对没有一丝一毫办法的时候,佛才有办法。你要记住这一点,因为凡夫的分别心是如此,只要你的心中充满了自己的主意的时候,任何人都帮不了你。这就好像是什麽呢

在往你杯子里倒水的时候,你底朝天放在那里,再倒,对你也是无济於事的。除非在你真正的没有任何选择的时候,上师才能真正地来调服你,这时,你唯一的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那麽这个唯一的选择也就是:你完全接受上师的调服。

好好记住这一句话,这将会是你们这一生当中是否能够解脱,是否能够成就的唯一准则。缩略地说,只要你有办法的时候,佛没有办法,等你没有选择的时候,佛就有了选择。至於你们希望是佛选择你,还是你自己选择你,那把握在你们自己的手上。所以,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你的分别心上。当你有分别的时候,佛就无分别了;等你什麽时候没有分别的时候,才是佛调服你的时候。依止上师也是如此,只要你有主见的时候,上师拿你没办法;只有当你把自己完全地交付与上师的时候,上师才真的有办法。所以你好好地想一想,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我今天讲这个不是因为自己突然兴起,你们有各方面的祈求也好,或者是因为有这方面的愿望也好,我讲的目的是什麽呢

我想以後再去讲这个法的机会也不是很多,我希望你们能够把我所讲的这些在心里好好地消化。我不是因为你们请求一下我就讲。我说过,因为我想到无常,想到死亡,我不给自己留太多的时间。这样一来,我给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如果大家继续这样子,如果你们要求我再给你们一点儿时间,再给你们一点儿空间,我会给你们无始无量劫的轮回,你们一直在那里去漂流,我只能用那麽多的时间再去等候——我觉得,我以一个非常真诚的心,非常迫切地等着你们成就,等着你们去面对自己。但是如果你们还是这样的,以自己的先入之见,非得要去强调些什麽客观情况,我也就无话可说了。就一次机会,那就是这一次,我已经讲了。我想该知道的你们也都知道,多大的限度,多小的限度,我也都跟你们说过了,能不能做到,怎麽样去做到,全在你们自己。就像我刚才说的,在你们太有主见的时候,我是没主意的。我不以任何强加的方式,要求你非得对我做什麽。你只要向我要求时间和空间的时候,我会给你永远的时间和空间。那麽,选择就是这样的:

你选择你的时候,我选择离开。

我希望你们能够把这个记在心里,这将是你们是否能够解脱的准则。我不是一个特别善於和喜欢表达自己的人,我能灌顶就到处给人灌顶,我能传法就到处传法,我不是这样的人。我考虑的是能否对你有真正的利益,如果没有真正的利益,我就打算放弃,因为我并不想欺骗,也不想让自己活在幻想当中,我是一个面对真实的人,如果我发现我真的不能够帮助你们,我不会伤害你们,我会给你们留有绝对的空间,免得你们在我面前造一些个让我生起烦恼的事,反而造下罪业,那也没有什麽必要。如果你们不能按前面说的做到,那我就应该在茫茫人海当中消失,不会让你们再见到我,就是这样的。所以你们自己好好记住,如果一旦真的你们做不到,也许这就是咱们这一生当中最後的交谈,最後的语言;如果你们能做到,也许这会成为你们解脱道中的一把钥匙,打开了解脱之门。所以希望你们把我的这些话记在心里,我是真诚的,也是认真的,我不希望我所说过话不兑现,说一些诈呼别人的话,那没有什麽必要的,因为我不需要诈呼谁,除非我真的是为了骗你们。因为我知道不是骗你们,所以没有必要诈呼你们。

希望把你们求法,还有我讲法的所有的功德合集在一处,为了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够有机会见闻忆念修行无上的密法,能够遇到真正的具法相的善知识,并且因为善知识的引导而获得究竟解脱,於即生之中能够稳趣大觉的缘故做圆满的回向。当自己回向的时候,要非常的真诚:愿自己三世所集的一切善业和一切众生的善业都能成为无尽宝藏,成为成就无上菩提的助缘。 










相關文章:
事师五十颂释
事师五十颂
事师五十颂译序

上一篇(赞辞·大地美严) 回目錄 下一篇(净相和正见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一世钦哲旺波七教传全集(钦哲嘎巴)灌顶
药师佛祈请文? 药师佛实修法门教授﹝2﹞ 日期2008/10/1 04.05
给侯刚本加油 大咪(蔡碧航) - 六月の行吟- udn部落格
萨迦法王在台中心-高雄市大圆佛学会- Yahoo!奇摩部落格
大藏经持诵法会暨朝山礼拜〈每年举办〉

赞助网站
我們的仁波切
Changturtle
LamaNet 喇嘛網
初級禪訓班--法鼓山台南分院
喇嘛-互動百科
利他無我
尊貴夏巴曲傑仁波切 / 資料來源 : 喇嘛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