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GL 卡卓瑪佛學研究會12月法訊 卻殿仁波切弘法行程 oms護法會2009年共修時間表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弟子规另解 第一课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利美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1/01/08 23:07:31
學習次第 : 初阶

 弟子规另解 第一课

弟子规另解

·李毓秀 撰

索达吉堪布 讲解

祈祷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後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上师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课

从今天(2009317日)开始,给大家讲一下《弟子规》。

《弟子规》是我自学的,没有传承,但感觉内容非常好,就自己学了一遍,也给部分孩子传了一遍。它讲的虽然不是佛教道理,但与佛教并不相违,而且,即使是学佛的人,也可依此来完善人格,所以了解这部论典很有必要。尤其是汉地许多孩子,从小没有受这方面教育,甚至老师对此也非常陌生,所以希望通过这次的共同学习,很多学校也能开这门课,让大家了解古德先贤的做人道理。

在传讲的过程中,我会借用佛教故事或其他教言在字面上作简单解释,以便於文殊小学为主的出家、在家的小道友们学习;同时,也会引用顺便想到的佛教公案、教证,来印证《弟子规》的内容。

你们应该清楚,古人特别重视《弟子规》,汉族子弟的启蒙教育多开始於这本书。但在六七十年代,传统文化被,以致後来成长起来的一代,都没有接受这种理念。我曾问过许多年轻的校长、老师,但回答全部是没有学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孔孟思想中虽没有佛教的因果正理,更没有大乘菩提心、空性及光明如来藏的甚深教言,但在为人处世、接人待物方面,许多地方很值得借鉴。现在的社会,怎麽样孝顺父母、怎麽样诚实守信……不要说孩子,就连为人师表的老师也不太懂。所以我们有必要提醒世人:这麽好的传统文化,理应值得接受,而不要抛弃。这次学完《弟子规》後,希望你们有能力、能发心的,今後结合佛教教理尽力引导世人,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可能有人会想:《弟子规》是小孩子学的,我现在都是大人了,没有必要学这个。这种想法不正确。虽然你不是小孩子,但古代小孩所受的教育、所具有的德行,我们这些成年人,乃至出家人都不见得有。如果没有的话,那就应该学,诚如《戒律花鬘论》所言:不知理,六十岁也孩童。尽管你在年龄上已经成人了,但如果德育上一片空白,那就是孩童,就该接受这种教育。尤其现在很多学校只重视分数,德育方面却没有引起重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即使拥有高超的智慧,但没有德行的话,那他的智慧依靠什麽而成长?这是个大问题。

还有些人想:我们作为出家人,学《弟子规》根本没用,因为它是世间人的童蒙教育,而我已经看破世间了,再学这个岂不是多此一举?这种观念也不对。出家人若不懂得基本的做人规范,那在僧众群体中也好,发心利他的过程中也罢,连人都做不好的话,还想要成佛利益众生,恐怕更是遥不可及。

所以,从各方面考虑之後,我觉得即使在成年人中、居士团体中,乃至出家僧团中,学习《弟子规》都有必要,一个人学和不学肯定有很大差别。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弟子规》看作所有教育的顶巅,有了它一切具足、没有它一切不成,这是不对的。虽然它在教导人生哲理、规范世俗行为上是一部好论典,但与佛教胜义、世俗的真理相比,还是有一定距离,这方面务必要一分为二地分析。否则,特别喜好孔孟思想的个别人觉得:《弟子规》是一切学问之最,只要懂得孔子的思想就可以,学佛没有什麽。把孔子与释迦牟尼佛相提并论,我觉得这是一大错误!

我看过不少儒家先贤的书,如《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里面对今生的做人讲得很好,可却没有涉及业因果、前後世的甚深道理,更未触及佛教所揭示的一切万法真理。因此,如果有人说孔子与释迦牟尼佛一样,我们可以跟他辩论:不说特别深奥的道理,单单是前後世或六道轮回的存在,儒教传统思想中有没有提到?大家不妨观察一下。我详详细细地翻过很多书,觉得儒家注重的是今世,来世几乎很少提及,更不要说揭示心性本体,让人明心见性了。因此,对它太重视了恐怕也不行,只能说:在世俗方面,它是很好的教言。

关於汉地三教,总体而言,儒教是入世的,引导人做慈善、重孝道;道教是出世的,思想偏重於远离红尘、与世隔绝;而佛教是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远离一切尘染的同时获得解脱。因此,佛教的思想包含道教和儒教,通达了佛经论典之後,看道教会一目了然,看儒教也同样如此。现在有些学者也认为:儒教治世,道教修身,佛教治心。可见,真正能对治内心烦恼的,唯一在佛教中有。当然,这样的认识,出家人一般都具足,而有些在家人的分寸稍需调整。

接下来讲《弟子规》:

作者:李毓秀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他祖籍山西,是清初着名的学者、教育家。这部论典最初叫《训蒙文》,後经贾有仁先生修订,改名为《弟子规》,一直流传至今,对人类文明起了很大作用。

我在自学的过程中,觉得作者相当了不起。他用的语言很简练,但所讲述的道理很甚深,除了字面的内容以外,背後还隐藏着深奥的教言,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

释题:弟子规

所谓弟子,狭义是指父母的孩子、老师的学生。广义来讲,所有的人均可称为弟子,我们佛教徒是三宝弟子、上师的弟子,非佛教徒则是老师的弟子,人人都应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永远是弟子。而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就叫做。因此,不管大人还是小孩,要想做一个合格的弟子,就应当学习这部论典。

总 叙

总叙,相当於佛教论典中的立誓句。在下面两偈中,可以涵摄整部论典的内容。

学《弟子规》其实很简单,它只有九十个颂词,三字一句、两句一韵,读起来特别顺口,所以我要求智悲学校的学生早上读诵。对小孩子而言,可能有些内容懂,有些不一定懂,但只要慢慢记在心中,长大後这些道理就会随口而出,很容易运用於日常生活中。不管佛教理论还是世间格言,只要用得上,对自己心行起到断恶修善的作用,就是善法。心善则善、心恶则恶,所以,本论也是诸佛菩萨的一种加持。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弟子规,圣人训:《弟子规》这部论典是圣人的教诲。所谓圣人,狭义上指儒教的创始者——孔老夫子;广义上,所有的古德圣贤、高僧大德皆可包括其中。

在汉地,孔子的思想虽一度被当作批斗物件,但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现在很多仁人志士都想恢复这一传统文化。在国外,很多人也对孔子思想给予了高度重视。早在198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表了联合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英国汤恩比博士也说:要解决21世纪的社会问题,一定要借助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教。

由此可见,现代人类非常需要圣者的语言,此外,凡夫的语言表面上再吸引人,也不适合去看、去学。记得《弟子规》的後面说: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意思是,不是圣者的教言,千万不要看,看了只会遮蔽了你的聪明,教坏你的心志。的确,杂书看多了,流行歌曲听多了,思想就会被染污,从此之後,对圣人训根本不感兴趣。因此,我们该学的,就是圣人的教言。而这部《弟子规》,其体系是出自《论语·学而篇》的一段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故而是圣人训。

这部论典总共有七个问题来阐述,下面虽对此分别有广说,但这里先略作解释:

第一是。在古代,尤其是汉族人,对孝的重视程度很高。所谓百善孝为先忠臣出自孝子之门,一个孩子孝顺与否,决定了他将来的命运。

我很小的时候,常爱去一些亲戚家,当时两个亲戚比较典型:一家的孩子可能有十几个,他们天天打架,父母也使劲打,每次一进他家帐篷,总是闹哄哄的,孩子们哭声一片,大的恨小的,小的骂大的……现在这些孩子到了我这样的年龄,没有一个有出息的,连维持基本生活都相当困难。还有一个亲戚,他家有六个孩子,每次我去他家,父母也慈悲,给孩子讲很多道理,而且从未看到孩子打架或对父母不孝。後来这家出的都是人才,不仅自己的生活没有问题,还为社会做了许多贡献,出家的,在出家方面有所建树;在家的,经常喜欢助人为乐。可见,家教十分重要。当然作为出家人,也没必要去考虑这些,但回顾你自己的成长,应该扪心自问:我在孩童时期有没有孝敬父母?甚至,有没有这种概念?

第二讲,就是友爱兄弟姊妹。孝字,上是、下是,意为子女理应顶戴父母;而悌字,是旁边加,是说哥哥心中要有弟弟,这是象形字的一种表示。所以,悌就是要关爱兄弟姐妹。

第三讲,指所作所为小心翼翼、认真对待,这也是佛教讲的用正知正念守护根门。所以,做任何事不要任意妄为、敷衍了事,而应该认真谨慎。

第四是,就是诚实、守信用,做什麽事、说什麽话乃至起心动念都不虚伪狡诈,老老实实地去行持。

第五是泛爱众,这是一种广泛的爱,对凡是生活在天底下的人类,皆以慈悲心一视同仁。类似於佛教中的以慈悲心关爱一切众生。

第六是亲仁。亲,是亲近、依止;仁,是仁人志士,或高僧大德、善知识。也就是要亲近善知识、亲近好老师。

第七是有余力,则学文。除了上述六层内容以外,若有多余的时间、精力,还可以学习其他有利於身心的知识。

可见,古人把德育放在首位,有了这个基础後,才要求学习文化知识。所谓德才兼备,而不是才德兼备,即先有了六种以後,再去具备。然而,现在的教育有点颠倒,每个学校的老师都只重视分数,只看学生能不能背、能不能学,至於他的行为规范、人格操守,根本提也不提。好多孩子因为没受过这种教育,长大後虽有一点学问,可是做人很差劲。包括有些出家人,学历尽管很高,也读过一些名牌大学,但与人的沟通能力不行,没接触两天就出一些问题。所以,古人的教育方法,我们还是应该沿用:先培养德育,有余力再学其他知识。

有余力其实也不难。东汉时有个人叫董遇,因生活贫穷,靠打柴为生。他特别好学,每次去打柴总带着书,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读。他哥哥常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天长日久,他的学问大长,写了两本好书,在当地引起轰动。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只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读一百遍,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请教的人说:您讲得有道理,但我们苦於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的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是一年之余;夜晚,不便下地劳动,是一天之余;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为平日之余。现在有些人总找藉口说:我白天那麽忙,工作压力那麽大,生活节奏那麽紧,哪有时间学习?其实,只要你自己肯学,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像董遇,就是从那些空余里得到了利益。

如果有了空余时间,就可以学习其他学问。什麽是其他学问呢?《周礼》中讲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礼节;是音乐;是射箭(当然出家人不能学);是驾车;是书法;是计算。佛教中也有相似的观点,如《经庄严论》、《萨迦格言》中言:如果你有充裕的时间,应精通五明或十明的一切学问,如医学明、声明、诗学等;即使你没有多余的精力,孝、悌、谨、信等也不得不学,因为作为一个人,明白这些必不可少。

我经常想:《弟子规》的内容,应该用佛教观点来解释,这样刚好有一些补充。否则,单单只考虑眼前几十年,却从来不提前後世、业因果,不去关注更为长远的生命,就太有限了。若能与佛教理念配合起来,进行灌输,孩子们一生中的印象会比较深。想想我们小时候,如果在学校读过这些,可能就不会给父母、给别人带来那麽多痛苦了,反而应该还有很大饶益。

以上讲了总叙,下面正式讲七个问题中的第一个: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在家中,父母呼唤你,一听到就该立刻答应,不要慢慢吞吞。无论父母叫你做什麽事,不要拖拖拉拉,要立即去做。

父母呼,应勿缓:表面上这好像很简单:父母喊你,马上答应就可以;父母让你做事,马上做就可以,但它有甚深的道理。我们儿时都做过孩子,那时,是不是父母一叫就答应呢?恐怕很多人不是。尤其现在独生子女居多,父母当宝贝一样疼爱,这让孩子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像很多大学生,不会洗衣服,别人叫也不吭声;再大一些,不懂人与人之间怎样交往,这都与儿时教育有相当大的关系。

小时候父母娇惯你,喊多久都不应一句,即使回答,也是恶狠狠地说:干嘛!什麽事?没有一点恭敬和孝心,长大以後自然对谁都不理不睬。因为父母是最亲的,他的呼唤你都不应,那到了单位或面对亲友时,更不会恭敬对待了。所以,儿时的教育很重要,它导致了每个人在修养上的差别。

学习这部论典,很多道友可能会有一种懊悔:小时候父母说什麽,我应该好好地听。但现在父母已经死了,想孝顺也没办法了。但不要紧。若懂了这个道理,有机会可以教亲戚朋友的孩子,同时自己也知道该怎麽跟人相处。譬如,不是父母,而是其他人叫你,你的态度怎麽样?是不是像有些世间人那样,领导上司喊了立即答应,而普通同事喊,就用另一种态度?如果这样,那就是傲慢无礼的表现。

表面看这只是一般的道理,但在实际行动中却难以做好。所以,现代人和古人相比,确实特别差,而且是点点滴滴都差!

此处讲的并不是中观空性,也不是气脉明点,只是做事做人的世间道理。我们这些凡夫人既然还没离开世间,就应该遵守这些规矩。毕竟内心的证悟,谁也看不到,但外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别人喊你,你在那儿一副特别傲慢的样子,别人会有怎样的反感,你清楚吗?所以,古人的行为规范,现代人的确需要。否则,每天接受的都是眼花缭乱的事物,那麽真正有价值的思想文化,就只能被抛弃,让它断灭了。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有命令,要赶快行动,不应该拖拉,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举动。从小若有这样的理念,那麽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会去孝养。春秋时期的郯子[1],生性至孝,父母年老都患有眼疾,他特别伤心,到处求医。听说鹿乳能治好双亲的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中。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举箭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听後非常感动,想办法给他弄来鹿乳,并护送他出山。古代有这样孝子,而现在有没有呢?很罕见。2004年有个人把肾捐给了母亲,这在当时轰动一时,感动了很多人。但古代并不是这样,那时人人对父母都特别孝敬。

或许有人问:儒家思想提倡孝道,後世有《二十四孝》等许多故事。可这孝顺之举,佛教有吗?

佛教不但有,而且远远超胜,更不可思议。如虚云老和尚,他为报答亡母深恩,吃尽了千辛万苦:首先三步一拜,一心发愿朝拜五台山,以此功德,回向母亲早脱轮回。在这个过程中,他两次冻僵在冰雪中,感得文殊菩萨化身救他脱险,三年後才到五台山。後来又念未见母亲现身,不知是否离苦得乐,他又在阿育王寺拜佛陀舍利、燃指供佛,一心求见母亲一面。结果一天在梦中见母现身,得知母亲已转生净土。

以这种伟大的行持报父母之恩,在儒教中很难见到。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活着,应以礼承事;死後,要以礼埋葬,并于逢年过节时,以礼祭奠。所以,他们对父母的报恩仅限於此。然佛教可谓更上一层,莲池大师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只有让父母彻底离苦得乐,才成就了真实的孝道。

在佛教中,一个人要想往生极乐世界,首要条件就是: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可见,孝养父母是最基本的善法。要了解孝,就应深入佛经,像《父母恩重经》、《盂兰盆经》、《地藏菩萨本愿经》,都可以称为佛门孝经,经中详细描述了父母恩重难酬,做儿女的应如何报答父母深恩。佛陀还亲口说: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因此,人想学道,孝顺非常重要。

而孝顺方式,佛教的与世间的有很大不同。佛经云:饮食及宝,未足报父母之恩。唯导父母向于正法,便为报二亲。意思是说,以金银财宝、饮食衣物供奉,不能圆满报答父母的恩德,唯有引导他们行持正法,才是真正报答了双亲之恩。有些道友以前常让父母不高兴,也做了让他们伤心的事,现在懂佛教的道理後,就应该行持善法,并把善根回向给他们——这是我们的报恩之举,是最圆满的!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教导的道理,必须恭恭敬敬谛听。父母若有智慧,教得头头是道,子女自然会听,但有些不一定有学问,可他毕竟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做子女的也要洗耳恭听。

现在有些孩子,有了一点学问就傲气冲天。父母是小学文化,自己是大学毕业,父母给他讲道理,他就摆出不屑一顾的姿态:你连书都没读过,还敢教我?我可是了不起的高才生!其实这样不合理。一般来讲,父母的人生阅历比你丰富,而且,他在教导子女时心很善良,以慈爱心所引发的语言,肯定有价值。所以,年轻人要好好听父母教导。如果抱怨:唠唠叨叨,在讲什麽呀?别讲了,你吃你的就可以,罗唆什麽!这不但会伤了双亲的心,自己的修养也成问题。真正有学问的人,父母再没文化、再怎麽样,对他们所说的教言,还是会聚精会神地倾听。但这一点,如今很多人都做不到。

父母责,须顺承:父母因为你做错了、行为不如法而谴责你,你必须虚心恭顺地听从,勇於承认自己错误。对父母有恭敬心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即使父母说的是一般语言,甚至是责备,也会认真听取。因为爱之深,责之切,父母的训斥是出於爱心,做子女的应该接受。若能如此,对自己也有很大利益。

不仅世间人要顺承父母,佛教中不管小乘、大乘,都认为父母是严厉对境,即使他们是凡夫,也值得恭敬。尤其是作为出家人,信众供养自己的钱财,可以给他们使用。以前佛陀时代就有位阿罗汉,父母非常贫穷,他想以衣食供养,但又不敢,於是请示佛陀。佛陀便召集僧众,并作开许:假令出家,于父母处,应须供给。所以,出家人可以对父母进行供养。

一个从小要恭敬父母,父母说什麽都要听,即使是批评也要认真对待,若能如此,久而久之便会明白,父母的教导很有价值。众所周知,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翘课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麽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後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後怎麽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後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所以,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於听受。

我们作为出家人,即便中观应成派的观点学得比父母好,但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纵然学佛多年、广闻博学,但父母的那种世间教言,对自己的身心仍有帮助。所以,每个人应把敬听顺承的道理,用於实际行动中。但很多道友恐怕没有做到,有的可能在後悔:如果父母还在,我一定要听话,可是——下一世再来吧,只有等下辈子了。会不会这样?

真的,现在很多人做得不如法。包括一些出家人,可能空性观得太好了,把父母也观空了,觉得没什麽,但从世间道德而言,对父母的孝顺奉养不能缺少。以前汉地有个懒残和尚,因为母亲就生了他一个独子,所以他责无旁贷地要负起孝养母亲的责任。有时他穷得一文钱也没有,为了不让年老的母亲挨饿,只有把自己袈裟典当了,买米回来养亲。从这些大德的历史来看,他们对父母是有执着,但这种执着并未影响他们成道。而有些人出了家以後,对父母一点悲心也没有,这是不应理的。

现在的社会,人们的行为确实不如古代,但这暂时不讲了。总而言之,在孝顺父母方面,大家应该有一些新变化、新行为!


第一课思考题

1、学习《弟子规》有何时代意义?作为成年人、作为出家人,是否有必要学?为什麽?

2、有些人说:学好《弟子规》就掌握了一切真理。对此观点,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

3、本论分为哪几部分内容?请大致敍述一下。

4、古人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认为有余力,则学文,这对你有哪些启示?今後有何打算?

5、父母呼唤你,或吩咐你做事,你应该怎麽做?佛教中有这些孝顺的理念吗?请具体分析。

6、对於父母的教育和责备,子女应如何对待?假如父母没有文化,而子女学历特别高,那又该如何?你平常是怎麽做的?


[1] 郯子:郯国国君,孔子之师。

 










相關文章:
弟子规另解 前 言

上一篇(弟子规另解 第二课) 回目錄 下一篇(弟子规)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虚空法林- Yahoo!奇摩部落格
举昧格桑格西(Jigme Kelsang Geshe)-----甘丹寺北学院药师佛诊所劝请发心
圣妙吉祥真实名经
天法忿怒莲师金刚盔甲
莲师财神16财神总聚

赞助网站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慈濟大學圖書館網路資源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學術資源網站
學術資源網站。
自由電子新聞網-民國90年3月13日
南華大學宗教所-- 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國內外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