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舊譯顯密法林佛學會5~6月份法訊 普巴金剛除障回遮法會 綠度母除障祈福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智者大师之一佛乘思想与实践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利美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1/26 08:22:39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1/26 08:17:12   编辑部 报导

智者大师之一佛乘思想与实践  指导教授 陈英善

当今学者在讨论智者大师思想时,往往以「性具」、「性恶」的角度探讨,此固然不违背智者大师之思想,但笔者以为智者大师之所以依《法华经》立为宗,主要是根据《法华经》中「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以及「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 的「一佛乘」教理来说明天台之独特及殊胜。又智者大师所着的天台三大部其所诠者不外乎一佛乘的教理与观行,也是天台用以确立宗派的教理。故笔者以「一佛乘」的角度来探讨智者大师的教理思想,以及其如何看待其他经教,如何凸显、诠解、实践天台依《法华经》所立的一佛乘教法,与其所代表的意义。因此,定此篇论文之题为「智者大师之一佛乘思想与实践研究」。章节内容大致为:


第一章〈绪论〉 主要说明本论文的研究动机、目的,研究范围与方法,以 及各章内容大要。


第二章〈一佛乘之释名〉 一佛乘是《法华经》的宗旨,也是天台智者大师开展其独具的教观思想之根据。此章主要分为两部分探讨:其一是《法华经》如何解释一佛乘之名;其二是智者大师如何根据《法华经》再加以己之创见诠释一佛乘之名。


第三章〈一佛乘之义涵〉 此章主要说明一佛乘的义理思想,依十如是、十二因缘、四谛、三谛、二谛、一谛、无谛等多方角度,探讨一佛乘的义涵,以期了解智者大师的主要思想。


第四章〈一佛乘之表述〉 在了解智者大师一佛乘思想的主要内容後,此章主要接续着上一章,讨论智者大师如何确立《法华经》是唯一佛乘之观念及其运用何种方式来凸显天台依《法华经》所展现的一佛乘思想。并讨论依教相判释、开权显实等方式作为表述一佛乘思想之进路的主要原因及意义。


第五章〈一佛乘之实践〉 天台素有教观双美之誉,其对於佛法的实践,自有一套严密的理论基础。尤以天台宗的奠基者智者大师(538∼597)综合了佛法入中土的五百年来流传在中国的各类大小乘禅法,并配合着自己所体证的教理理论,相互辉映而成就了一套教观合一的佛法思想与实践体系。 因此,若欲实践天台之一佛乘,除了对天台教理有洞彻了解外,对於其禅门观法,也须有一深刻的理解,方能正确稳当的实践其教义(宗教实践方法内容)。因此,此章从发心、五悔、二十五方便等事修及四种三昧、十乘观法等事理兼之的修习法(共五节),来探讨一佛乘之宗教实践方法。

 


第六章〈结论〉 除总结前面各章论述外,并检视现代学者们对智者大师思想的定位问题;最後说明智者大师一佛乘思想之意义及价值。

 电子全文电子全文 





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88/硕士/研究生:林明莉   指导教授:陈英善   电子全文电子全文

 论文目次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 …………………………1
第二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 …………………………2
一、 研究范围 ……………………………………2
二、 研究方法 ……………………………………3
第三节 章节布置 …………………………………3

第 二 章  一 佛 乘 之 释 名

第一节 《法华经》之一佛乘释名 ………………6
第二节 天台智者「一佛乘」之释名 ……………11
一、 以「四一」释一佛乘之名 ………………11
(一)理一  …………………………………11
(二)人一 …………………………………16
(三)行一 …………………………………17
(四)教一 …………………………………18
二、 以「三轨」释一佛乘之名 ………………20
(一)以「三轨共成一乘」释一佛乘之名 …21
(二)以「三轨类通十法」释一佛乘 ………25

第三章 一佛乘之义涵

第一节 《法华经》之一佛乘义涵 ……………………28
第二节 智者大师之一佛乘义理探讨 …………………30
一、 十如是 ………………………………………35
二、 十二因缘 ………………………………………44
三、 四谛 ……………………………………………49
四、 二谛 ……………………………………………53
五、 三谛 …………………………………………57
(一) 三谛之名 ……………………………57
(二)三谛之义 ………………………………61
(三)圆融三谛 …………………………………64
六、 一实谛 …………………………………………67
七、 无谛 …………………………………………70
第三节 小结 …………………………………………71

第四章 一佛乘之表述

第一节 教相判释 ………………………………………73
一、 教相判释概说 …………………………………73
二、 智者大师之前的教相判释 ……………………76
三、 智者大师的教相判释 …………………………83
(一)五时教 ………………………………………83
(二)化仪四教 ……………………………………95
(三)化法四教 …………………………………109
第二节 开权显实、发迹显本表述一佛乘义 …………125
一、 约诸经开合 ……………………………………126
二、 开权显实 ………………………………………133
三、 发迹显本 ………………………………………140

第五章 一佛乘之宗教实践

第一节 论发菩提心 ……………………………………148
一、 推理发心 ………………………………………151
二、 观佛相好发菩提心 ……………………………153
三、 见佛种种神变发菩提心 ………………………153
四、 闻法发菩提 …………………………………154
(一)闻生灭四谛 …………………………………154
(二)闻无生四谛 …………………………………154
(三)闻无量四谛 ………………………………154
(四)闻无作四谛 ………………………………155
第二节 五悔 …………………………………………158
一、 五悔之释名 ………………………………158
二、 五悔之修习内涵 ……………………………159
(一)忏悔 ………………………………………161
(二)劝请 ………………………………………162
(三)随喜 ………………………………………163
(四)回向 ………………………………………164
(五)发愿 ………………………………………165
三、 小结 …………………………………………166
第三节 二十五方便 ……………………………………168
一、方便释义 ………………………………………168
二、二十五方便之科判 ……………………………169
三、二十五方便之修习内容 ………………………171
(一) 具五缘 ………………………………………171
(二) 呵五欲 ………………………………………183
(三) 弃五盖 ………………………………………185
(四) 调五事 ………………………………………191
(五) 行五法 ………………………………………194
第四节 四种三昧 ………………………………………199
一、常坐三昧 ………………………………………200
二、常行三昧 ………………………………………201
三、半行半坐三昧 …………………………………205
(一)方等三昧 …………………………………205
(二)法华三昧 …………………………………209
四、非行非坐三昧 …………………………………216
(一)约诸经观 …………………………………217
(二)约三性观 …………………………………219
五、小结 ……………………………………………222
第五节 十乘观法 ………………………………………226
一、观不思议境 ……………………………………229
(一)十法界 ……………………………………233
(二)十界互具 …………………………………234
(三)三种世间 …………………………………234
(四)十如是 ……………………………………236
二、起慈悲心 ………………………………………240
三、巧安止观 ………………………………………244
四、破法遍 …………………………………………249
(一)从假入空破法遍 …………………………251
(二)从空入假破法遍 …………………………258
(三)中道止观破法遍 …………………………262
五、识通塞 …………………………………………266
六、道品调适 ………………………………………269
七、助道对治 ………………………………………274
八、知次位 …………………………………………278
九、能安忍 …………………………………………282
十、无法爱 …………………………………………284
十一、小结 …………………………………………285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一佛乘思想之检视 …………………………287
一、学者所诠释的天台教理 ……………………287
(一)印顺法师所诠释的天台教理 ……………287
(二)杨惠南教授所诠释的天台教理 …………290
(三)张曼涛教授所诠解的天台教理 …………292
(四)吴汝钧教授所诠解的天台教理 …………263
二、检视学者所诠解的天台教理 ………………294
第二节 一佛乘思想之意义 …………………………299
参考书目 ………………………………………………




经论部份:
凡根据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之《大正新修大藏经》版本者,皆简称《大正》。
凡根据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印行版本者,皆简称《卍续藏》。
《妙法莲华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第九册
《正法华经》,西晋,竺法护译,《大正》第八册
《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第八册
《大般涅盘经》,西晋,竺法护译,《大正》第十二册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玄奘译,《大正》第八册
《维摩诘所说经》,姚秦,竺佛念译,《大正》第二十四册
《菩萨璎珞本业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第十四册
《法华经义记》,梁,法云撰,《大正》第三十三册
《妙法莲华经玄义》,隋,智顗说,《大正》第三十三册
《法华玄义释签》,唐,湛然述,《大正》第三十三册
《妙法莲华经文句》,隋,智顗说,《大正》第三十四册
《法华文句记》,唐,湛然述,《大正》第三十四册
《法华宗要》,新罗元晓撰,《大正》第三十四册
《维摩经玄疏义》,隋,智顗说,《大正》第三十八册
《维摩经略疏》,隋,智顗说,唐,湛然略,《大正》第三十八册
《金光明经玄义》,隋,智顗说,灌顶录,《大正》第三十八册
《摩诃止观》,隋,智顗说,《大正》第四十六册
《止观大义》,唐,湛然述,《大正》第四十六册
《止观义例》,唐,湛然述,《大正》第四十六册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隋,智顗述,《大正》第四十六册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隋,智顗说,《大正》第四十六册
《六妙法门》,隋,智顗述,《大正》第四十六册
《四念处》,隋,智顗述,《大正》第四十六册
《观心论》,隋,智顗述,《大正》第四十六册
《法界次第初门》,隋,智顗述,《大正》第四十六册
《方等三昧行法》,隋,智顗述,《大正》第四十六册
《法华三昧忏仪》,隋,智顗述,《大正》第四十六册
《四教义》,隋,智顗述,《大正》第四十六册
《国清百录》,隋,灌顶撰,《大正》第四十六册
《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隋,灌顶撰,《大正》第五十册
《高僧传》,梁,慧佼撰,《大正》第五十册
《续高僧传》,唐,道宣撰,《大正》第五十册
《宋高僧传》,赞宁等撰,《大正》第五十册
《三观义》,隋,智顗撰,《卍续藏》第九十九册
《法华玄义》,十七 至 二十七卷, 东京佛教大系完成会编纂,新文丰影印
今人着作 ─ 专书部份:
释会旻编 《天台教学辞典》,台北,中华文献编撰社印行,1997.11。
释慧岳编 《释禅波罗蜜》,台北,中华文献编撰社印行,1994。
释慧岳编 《摩诃止观辅行弘传决》,台北,中华文献编撰社印行,1994
牟宗三 《佛性与般若》上下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民六十六年。
牟宗三 《圆善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民七十四年。
牟宗三 《中国哲学十九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民七十五年。
释印顺 《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闻出版社,民七十七年四月。
释印顺 《中观论诵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民七十五年五月。
释印顺 《中观今论》,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六十二年二月。
释印顺 《如来藏之研究》,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六十二年二月。
张曼涛编 《天台宗之判教与发展》,《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五十六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六十八年。
张曼涛编 《天台思想论集》,《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五十七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六十八年。
张曼涛编 《天台典籍研究》,《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五十八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六十八年。
张曼涛编 《天台学概论》,《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五十五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六十八年。
张曼涛编 《佛教与中国思想及社会》,《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九十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六十八年。
张曼涛编 《中国佛教的特质与宗派》,《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三十一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六十八年。
释慧岳编着 《天台教学史》,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台北,民六十八年。
释静权 《天台宗纲要》,台北,佛教出版社,民七十七年。
黄忏华 《中国佛教史》,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民六十三年。
黄忏华 《佛教各宗大纲》,台北,天华出版事业公司,民六十九年。
吴汝均 《佛学研究方法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民七十二年。
吴汝均 《印度佛学的现代诠释》,台北,文津出版,民八十三年。
吴汝均 《中国佛学的现代诠释》,台北,文津出版,民八十四年。
霍韬晦 《绝对与圆融》,台北,东大图书公司,民七十五年。
谦田茂雄 《中国佛教史》,关世谦译,台北,新文丰,民七十一年。
吕澂 《印度佛学思想概论》,台北,天华出版公司,民七十六年。
吕澂 《中国佛学思想概论》,台北,天华出版公司,民八十二年八月。
李志夫 《中国佛学之比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民七十五年十一月。
李志夫 《妙法莲经玄义研究》,台北,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1997年2月。
陈师 英善 《天台缘起中道实相论》,台北,法鼓文化出版,民八十六年三月。
平彰川等着 《法华思想》,林保尧译,台北,佛光出版,民八十七年。
王雷泉释译 《摩诃止观》,台北,佛光出版,民八十六年。
尤惠贞 《天台宗性具圆教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民八十二年。
安藤俊雄 《天台学???根本思想及开展》,苏焜荣译,台北,慧炬出版,民八十七年十月。
安藤俊雄 《天台性具思想论》,演培法师译,台北,天华出版,民七十年。
木村泰贤 《大乘佛教思想论》,演培法师译,台北,天华出版,民七十八年十一月。
赖永海 《中国佛性论》,台北,佛光出版,民七十九年。
宫崎忠尚 《智者大师》,廖玉娇译,恒沙出版社,民七十八年八月。
潘桂明 《智顗评撰》,南京大学出版,民八十五年。
今人着作???期刊论文部份:
方东美 〈阐述天台哲学的一心三观与六妙法门〉 《中国佛教》, 民七十一年一月,第二十六卷,第四、第五期。
方东美 〈研究天台宗的思想步骤即对唯识应具有的认识〉 《中国佛教》,民七十一年十一月,第二十六卷,第十一、十二期。
辛旗 〈简论智顗的天台思想〉 《中国文化月刊》,民八十一年十一月,第一五七期。
陈师 英善 〈论述天台智者大师的次第戒圣行〉 《圆光佛学学报》,民八十二年十二月,创刊号。
陈师 英善 〈论发心─以天台智者大师之论述为主〉 《狮子吼》,民八十二年二月,第三十二卷,第六期。
陈师 英善 〈评「从法性无明」到「性恶」〉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民八十六年七月,第二期。
陈师 英善 〈天台智者大师思想形成之时代背景─南北朝佛学思想对智者之激发〉 《谛观》,民八十四年四月,第八十一期。
李志夫 〈天台宗理事观〉 《华冈佛学学报》,民七十二年七月,第六期。
金希庭 〈关於天台「性具善恶论」之形成与阐发之考察─以「性恶」说为中心〉 《华冈研究学报》,民八十六年三月,第二期。
张瑞良 〈智者之哲学方法〉 《国立台湾大学哲学论评》,民八十年一月,第十四期。
郭朝顺 〈智者的圆顿思想〉 《中华佛学学报》,民八十一年七月,第五期。
释恒清 〈智顗的性恶说〉 《国立台湾大学哲学论评》,民七十九年一月,第十三期。
冉云华 〈从智顗的「摩诃止观」看中华佛教对印度禅学的吸收与改造模式〉 《中华佛学学报》,民七十九年四月,第三期。
杨惠南 〈智顗的五时八教判〉 《正观》,民八十六年十二月,第三期。
杨惠南 〈智顗的二谛思想〉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民八十八年七月,第四期。
陈重文 〈试论智顗的教育哲学体系─再谈天台大师的教相论〉 《狮子吼》,民七十六年七、八月,第二十六卷,第七、八期。
陈重文 〈天台大师的教相论〉 《狮子吼》,民七十六年四、五、六月,第二十六卷,第四、五、六期。
苏荣焜 〈略论天台缘起思想〉 《慧炬》,民八十一年四月,第三三四期。
吴汝均 〈龙树与天台哲学〉 《内明》,民七十三年六月,第一四七期。
关口真大 〈论小止观与天台止观法门〉 《狮子吼》,民七十四年八月,第二十四卷,第八期。
尤惠贞 〈依一心开二门之思想架构看天台宗「一念无明法性心」之特殊义涵〉 《国立中正大学学报》,民八十四年十二月,第六卷,第一期。
杨政河 〈天台止观修习法要〉 《中国佛教》,民七十二年十、月,第二十六卷,第十期。
野春耀昌着 〈一佛乘思想〉 郭哲彰译 《狮子吼月刊》,第二十六卷,第三期。
林田芳朗着 〈法华经的佛陀观〉 苏焜荣译 《慧炬杂志》第三三一期。
释法藏 〈天台禅法的特质〉 《两岸禅学研讨会论文集》,民八十七年十月。
今人着作???学位论文部份:
释大睿 《天台忏法之研究》 中华佛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7.7。
许国华 《天台圆教与佛性思想研究》 政治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 6。
李宗明 《天台通教之化法研究》 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硕士论文,1998.7。
古天英 《智顗摩诃止观之研究》 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0。
李燕蕙 《智者大师的实相论与性具思想研究》 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4。
吴宜芳 《智者三谛圆融思想之探微》 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民八十二年六月。
林志钦 《智者大师教观思想之研究》 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民八十八年六月





相關文章:
智者大师教观思想之研究

上一篇(汉译佛典文殊故事研究) 回目錄 下一篇(佛学研究方法论)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玛吉拉尊佛学会-Yahoo奇摩布落格
大白伞盖佛母
大藏经持诵法会暨朝山礼拜〈每年举办〉
卓玛的天空:果青寺显密经典(讲修)院:Xuite日志
听闻集- Yahoo!奇摩部落格---穹拉惹对仁波切.悲青增格西.法王开示

赞助网站
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正心寺院--網絡同修交友正心佛堂網上禮佛
喇嘛-互動百科
正心寺院--網絡同修交友正心佛堂網上禮佛
醒吾學院台北教育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