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課程:噶舉傳承歷史 舊譯講修林-文武百尊超度法會 講經/煙供供修/普賢上師言教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妇女修行故事宝卷研究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1/30 17:44:17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1/30 17:42:18   编辑部 报导 

妇女修行故事宝卷研究

宝卷故事中「妇女修行故事」的大量出现,并非历史上的偶然。明清时期,由於观音信仰的兴盛,以及妇女对生命困境解脱之道的追求,使得讲述观音得道故事的《香山宝卷》,成为妇女熟悉、喜爱的故事。

民间宗教的宣传者为了鼓励民众信佛修行,於是乎,模仿观音成道传说的宝卷便逐渐产生,造成妇女修行故事宝卷的流行。


妇女修行故事宝卷内容记录明清妇女的信仰生活与修行实践方式。故事当中,妇女因思考人生而产生改变传统妇女宿命的魄力;并且以修行作为超脱生死无常的途径。她们透过居家修行的实践方式追求成佛、登仙;故事中,人物藉由斋戒护生、念佛诵经、禅定修心、孝亲顺承和爱物惜葱奶阆﹛A将学佛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展现民间社会宗教修行观念的多元特性。
妇女修行故事宝卷包罗多元议题,成为妇女亚文化的交流平台,而其内容则不乏妇女集体思想之表达,及劝善教化思想的推广。笔者经由它内涵与妇女生活的互动关连发现:妇女修行故事宝卷不仅是影响民众(尤指妇女)思想的媒体,同时,它也是记录明清民众思想和生活的承载体。妇女修行故事宝卷不只是民间传播宗教思想之经卷,同时亦为观察明清妇女社会生活和信仰文化关连之视窗。它为明清庶民文化生活留下生动记录,呈现基层百姓俗思想、俗信仰之风貌,文学意义十分深远。

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学所/95/硕士/研究生:陈桂香  指导教授:郑阿财教授

 电子全文电子全文





关键词:性别意识 ; 宗教修行 ; 妇女修行故事宝卷 ; 明清妇女信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1
第二节 研究范畴与材料 ………………………………………….5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步骤 …………………………………………10
第四节 文献检讨与研究成果述评 ………………………………12

第二章 妇女修行故事宝卷的流变
第一节 妇女修行故事宝卷的形成 ………………………………19
第二节 妇女修行故事宝卷创作的模式 …………………………23
第三节 妇女修行故事宝卷与善书的融合 ………………………. 26
第三章 妇女修行故事宝卷的角色析论
第一节 角色类型的析论 ……………………………………...….32
第二节 人物形象的析论 ……………………………………..…..38
一、主角形象
二、男性家庭成员的个性与形象
三、不同故事角色对修行的态度析论
四、主角前世形象分析
第三节 特殊的仙佛角色 …………………………………..…….58
一、扮演解救者角色的仙佛
二、扮演考验者角色的仙佛
三、代表无上权威的仙佛角色
四、小结
第四章 妇女修行故事宝卷的情节析论
第一节 神佛成道传说情节析论 ……………………………..…63
第二节 凡人修行故事情节析论 ……………………..…………68
一、民妇修行故事情节析论
二、少女修行故事情节析论
第三节 女尼修行故事情节析论 … .…………………………...84
附论 妇女修行故事宝卷常见特殊情节—地府游历 ………. 87

第五章 妇女修行故事宝卷的信仰意涵
第一节 明清妇女的信仰活动 …………………………………...91
一、妇女参与外界信仰活动的情形
(一)上寺庙进香听经
(二)出海朝圣斋僧
二、妇女信仰活动引生的社会效应
(一)引起文士的批评和限制
(二)间接促进社会商业繁荣

第二节 明清妇女宗教修行的实践 ……………………………...101
一、修行的契机
二、修行的实践
(一)斋戒护生
(二)念佛诵经
(三)禅定修心
(四)孝亲顺承
(五)爱物惜?

第三节 妇女修行故事宝卷的宗教意义 ………………………. 118
一、简化佛教思想,加速民间宗教的宣传
二、结合神仙道术与佛教因果论的道德约束
三、促进妇女持斋念佛与修行风气的发展

第四节 妇女修行故事宝卷对妇女生命的催化 ………………...122
一、建立妇女生命的神圣性
二、具养护身心的保健作用
第六章 妇女修行故事宝卷的性别议题
第一节 妇女修行故事宝卷呈现的女性意识 …………………….127
一、对家庭观念的改变
(一)勇於「离开家」的突显
(二)产生自我意识的婚姻观
1. 拒绝婚姻的魄力
2. 婚姻抉择的自觉
二、女性身体主权的宣示
三、女性领导地位的肯定

第二节 妇女修行故事宝卷表现的「女转男身」思维 ……….141
第三节 妇女修行故事宝卷对女性意识的启蒙 …………….....144

第七章 妇女修行故事宝卷的文学特色与内涵
第一节 妇女修行故事宝卷的文学特色 ……………………….....149
一、多采生活化、通俗化的情节
二、兼取浅易雅俗的语言
三、擅长营造悲苦的情境
四、展现怪诞幽默的特殊风格

第二节 妇女修行故事宝卷的文学内涵 ………………………… 157
一、妇女亚文化的呈现
二、妇女集体思想的表现
三、妇女社会教育的资粮
第八章 结论
附录 …………………………………………………………….174
附录一:本文次要宝卷文献资料统整表
附录二:本文所选妇女修行故事宝卷版本可见年代及卷数统计表
附录三:《香山宝卷》及《刘香宝卷》附图
附录四:妇女修行者杨氏、王老娘、杏花画像图
附录五:清代妇女进香图像
附录六:惜膝葸@书填写格式




一、宝卷文献 (依情节分类排序)
 
(一)主要文本
 
编号 宝卷名称 简名/又名 版本 备注/辑录文本
A-1-1 《观世音菩萨本行经》 《香山宝卷》 乾隆本
(据吉冈所藏印本) 《吉冈义丰着作集》4
A-1-2 《香山宝卷》 同治版本 《宝卷初集》26、27
A-1-3 《香山宝卷》 《酒泉宝卷》上
A-2-1 《修行宝卷》 《妙英宝卷》
《白衣宝卷》 光绪壬辰(光绪18,1892)张文龙抄录藏本 《宝卷初集》39
A-2-2 《妙英宝卷》 民国3年上海文益书局印行 《俗文学丛刊》354
B-1 《红罗宝卷》 《晚娘宝卷》 民国上海文元书局印行本 《俗文学丛刊》354
B-2-1 《王氏女三世卷》 《三世宝卷》 光绪5(1879)镇江宝善堂善书切藏板版本 《宝卷初集》31
B-2-2 《三世修行黄氏宝卷》 《黄氏宝卷》 昭庆寺慧空经房刊本 《俗文学丛刊》356
B-2-3 《三世修行黄氏宝卷》 《黄氏女卷》 光绪5年重刊杭州玛瑙经房印造本 《宝卷初集》31
B-2-4 《黄氏女宝卷》 《河西宝卷选》下
B-2-5 《黄氏女卷》 明中叶小说版本 《金瓶梅》第74回
B-3 《惜肤K灾宝卷》 《惜冲_卷》 光绪己丑孟夏
金陵一得斋善书坊重刊本
(光绪15,1889) 《俗文学丛刊》357
C-1-1 《太华山紫金岭两世修行刘香宝卷全集》 《刘香宝卷》 清同治年间杭州昭庆寺慧空经房刊本 《俗文学丛刊》356
C-1-2 《太华山紫金岭两世修行刘香宝卷全集》 《刘香宝卷》 郡常乐善堂藏版
(光绪29,1903) 《宝卷初集》30
C-1-3 《刘香宝卷》 近代新抄本 《河西宝卷续选》上
C-2 《秀女宝卷》 近代新抄本 《河西宝卷续选》下
C-3 《杏花宝卷》 《积冲_卷》 上海文益书局印行 《俗文学丛刊》359
D-1 ◎《玉蜻蜓宝卷》 丁卯年抄本 《宝卷初集》34
 
 
 
 
(二)宝卷文献来源
 
 
丛书/辑录书名 主编 出版商 出版年份
《宝卷初集》 张希舜、濮文起、高可、宋军 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年
《俗文学丛刊》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2004年
《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 王见川、林万传 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1999年
《中国历代观音文献集成》 濮文起 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1998年(印刷)
《河西宝卷选》 段平 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1992年
《河西宝卷续选》 段平 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1994年
《酒泉宝卷》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酒泉市文化馆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1年
《吉冈义丰着作集》 东京:五月书房 平成元年
 
 
二、古籍文献
 
 
(南朝宋)傅亮:《光世音应验记》;张演:《续光世音应验记》及(齐)陆杲:《系观世音应验记》,今收在孙昌武点校:《观世音应验记(三种)》(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11月)
(梁)释慧皎:《高僧传》,收在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0册(台北:大藏经刊行会出版,新文丰出版公司发行, 1983年1月)
(唐)慧能着、王月清注评:《六祖坛经》(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宋)曾慥:《集仙传》,收入《百部丛书集成?夷门广牍》第6函第13册(台北县:艺文印书馆,1966年)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收入《百部丛书集成?知不足斋丛书》第2函第29册(台北县:艺文印书馆,1965年)
(明)笑笑生:《金瓶梅》(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 1979年12月)据明神宗万历丁巳(1617年)刊本《金瓶梅词话》校订本
(明)笑笑生:《金瓶梅》(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6月)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11月)
(明)冯梦龙、(清)王廷绍、华广生编述:《明清民歌时调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9月)
(明)冯梦龙编着:《三言》(山东:齐鲁书社,1993年7月)
(明)凌蒙初编着:《二拍》(山东:齐鲁书社,1993年7月)
(明)南陵唐伯虎选辑:《僧尼孽海》(台北县:双笛国际事务有限公司出版部,1995年11月)
(明)万历间奉敕:《大明律集解附例》(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0年12月)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明万历间浙江官刊本
(清)乾隆元年重修本《浙江通志》(台北:京华书局,1967年8月)
(清)不着撰人:《天雨花》(台北县:文海出版社,1971年)
(清)吴云:《得一录》(一)(二)中华文史丛书之八十四,据清同治八年得见斋刻本影印(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1月)
(清)李渔:《闲情偶寄》,收入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7(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12月)
(清)咱螃銵G《癸巳类稿》,《丛书集成三编?安徽丛书》(台北:艺文印书馆印行)
(清)徐时栋《烟屿楼笔记》,收在《历代笔记小说集成?清代笔记小说》第20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
(清)徐道纂集、程毓奇续撰:《历代神仙通监》,收入王秋桂、李丰楙主编:《中国民间信仰资料汇编》第一辑15,(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11月)
(清)陈宏谋:《五种遗规》,收入中华书局据通行本校刊《四部备要》子部
(清)陆圻:《新妇谱》山东省图书馆藏清康熙三十四年新安张氏霞举堂刻檀几丛书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九五》(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年9月)
(清)无名氏:《梵门绮语录》,收在《笔记小说大观》第五编第7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庄葳据光绪十年钱塘酗韟N华室重刊本为底本点校,《明清笔记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8月)
(清)《大清律例汇辑便览》(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据清光绪二十九年刊本影印
(清)张南庄、刘璋、东山云中道:《何典、斩鬼传、唐锺馗平鬼传合刊》(台北:三民书局,1998年1月)
 
 
三、近人专着 (依姓名笔画排序)
 
 
于君方、锺玲:《宗教/文学》(台北县:稻乡出版社,2000年4月)
中国俗文学学会编:《俗文学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与传说》(台北:联经出版社,1977年2月)
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2月)
王志健:《说唱艺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0月)
王建章纂辑:《历代神仙史》(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年6月)
王重来等编译:《叙事美学》(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年6月)
王尔敏:《明清时代中国庶民文化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3月)
王见川、蒋竹山:《明清以来民间宗教的探索—纪念戴玄之教授论文集》(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年7月)
毛文芳:《物?性别?观看—明末清初文化书写新探》(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12月)
方志远:《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8月)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一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9月)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二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1月)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4月)
任寅虎:《中国古代婚姻》(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8年9月)
地球出版社编辑部:《中国文明史第八卷?明代中册》(台北:地球出版社,1995年3月)
地球出版社编辑部:《中国文明史第八卷?明代下册》(台北:地球出版社,1995年3月)
地球出版社编辑部:《中国文明史第九卷?清代前期下册》(台北:地球出版社,1995年3月)
江彬主编:《吴越民间信仰民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7月)
何俊:《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
吴友如着、孙继林编:《晚清社会风俗百图》(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1月)
吴同瑞、王文宝、段宝林:《中国俗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
吴志达:《明清文学史—明代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吴蕙芳:《万宝全书:明清时期的民间生活实录》(台北:政治大学历史系,2001年7月)
吴秀华:《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年9月)
吴同瑞、王文宝、段宝林编着:《中国俗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
吕宗力、栾保群编:《中国民间诸神》(下册)(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10月)
宋光宇:《宗教与社会》(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5月)
宋若云:《逡巡於雅俗之间:明末清初拟话本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
李世瑜:《宝卷综录》(北京:中华书局, 1961年12月)
李小江等编:《性别与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6月)
李文海:《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
李又宁、张玉法主编:《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1842-1991下册(台北:龙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1995年7月)
李小江等:《女性?主义—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李孝悌:《恋恋红尘:中国的城市、欲望与生活》(台北:一方出版社,2002年11月)
李尚英:《中国清代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李四龙:《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4月)
李林:《梵国俗世原一家—汉传佛教与民俗》(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3年7月)
李素平:《女神?女丹?女道》(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4年7月)
邢莉主编:《中国女性民俗文化》(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8月)
孟森:《清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 2006年4月)
车锡伦:《俗文学丛考》(台北:学海出版社,1995年6月)
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论集》(台北:学海出版社,1997年5月)
车锡伦:《中国宝卷总目》(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筹备处,1998年6月)
车锡伦:《信仰?教化?娱乐—中国宝卷研究及其他》(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2002年12月)
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
林吉玲:《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发展史论》(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
周耀明:《明代?清代前期汉族风俗》,徐杰舜主编《汉族风俗史》第四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12月)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5月)
胡士莹:《弹词宝卷书目》(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6月)
胡晓真:《才女彻夜未眠:近代中国女性叙事文学的兴起》(台北:麦田出版,2003年10月)
胡万川:《真实与想像-神话传说探微》(新竹: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段玉明:《中国市井文化与传统曲艺》,(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神话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3月)
时萌:《晚清小说》(台北:三民书局, 1993年1月)
徐大军:《话本与戏曲关系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11月)
徐小跃:《罗教?佛教?禅学—罗教与《五部六册》揭秘》(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
唐富龄:《明清文学史—清代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唐大潮:《明清之际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6月)
秦宝琦、张研:《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社会卷》(渖阳:辽海出版社,1999年6月)
夏晓虹:《返回现场—晚清人物寻踪》(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化》(台北:东华书局,1989年12月)
孙昌武:《道教与唐代文学》(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
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
孙康宜:《文学的声音》(台北:三民书局,2001年10月)
孙康宜:《古典与现代的女性阐释》(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1998年4月)
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
马西沙:《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
马西沙:《中国民间宗教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
马书田:《华夏诸神—道教卷》(台北:云龙出版社,1993年10月)
康来新:《发迹变泰—宋人小说学论稿》(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12月)
梁以真编:《清代妇女文学史》(台北:台湾中华书局, 1979年2月)
张振钧、毛德富:《禁锢与超越—从“三言”“二拍”看中国市民心态》,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8月
张光芒:《启蒙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7月)
张妙清、叶汉明、郭佩兰合编:《性别学与妇女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95年)
张研:《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台北:昭明出版社,2000年9月)
张总:《说不尽的观世音—引经?据典?图说》(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4月)
郭立诚:《中国妇女生活史话》(台北:汉光文化事业公司,1983年4月)
郭朋:《明清佛教》(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
辜美高、黄霖合编:《明代小说面面观—明代小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9月)
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观音特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00年11月)
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37年5月)
陈鹏翔主编:《主题学研究论文集》(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11月)
陈庆浩、王秋桂主编:《广东民间故事集》(台北:远流出版社,1989年6月)
陈慧剑译注:《维摩诘经今译》(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00年12月)
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
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九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
陈宝良:《飘摇的传统—明代城市生活长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9月)
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
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
陈霞:《道教劝善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9月)
陈平原主编:《现代学术史上的俗文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
陈平原、夏晓虹编注:《图像晚清》(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
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山东:齐鲁书社,1989年8月)
梅节/校勘:《金瓶梅词话校读记》,(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10月)
鹿忆鹿:《中国民间文学》(台北:里仁书局, 1999年9月)
游子安:《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北京:中华书局, 2005年4月)
曾永义:《俗文学概论》(台北:三民书局,2003年6月)
曾永义:《说俗文学》(台北:联经出版社,1980年4月)
游惠远:《宋元之际妇女地位的变迁》(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月)
游舰明主编:《无声之声(Ⅱ):近代中国的妇女与社会(1600-1950)》(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5月)
黄永林:《郑振铎与民间文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
黄子平主编:《中国小说与宗教》(香港:中华书局有限公司,1998年8月)
黄锦珠:《晚清小说中的「新女性」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1月)
费振钟:《堕落时代—明代文人的集体堕落》(台北县: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5月)
杨家骆主编:《中国俗文学》(台北:世界书局, 1995年10月)
杨杭军:《走向近代化—清嘉道咸时期中国社会走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1年9月)
叶舒宪:《千面女神》(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8月)
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熊秉贞、张寿安合编:《情慾明清—达情篇》(台北:麦田出版社,2004年9月)
赫治清:《幽暗的力量—古代秘密结社》(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10月)
刘守华:《口头文学与民间文化》(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2月)
刘守华:《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12月)
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
刘守华:《比较故事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9月)
刘介民:《比较文学方法论》(台北:时报文学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0年5月)
刘世剑:《小说叙事艺术》(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刘人鹏:《近代中国女权论述—国族、翻译与性别》(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0年2月)
刘宁元主编:《中国女性史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刘锡诚主编:《观音的传说》(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5年4月)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11月)
潘重规:《敦煌变文集新书》(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12月)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下(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67年7月台二版)
郑振铎撰、郑尔康编:《郑振铎说俗文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
郑阿财:《敦煌孝道文学研究》(台北:石门图书公司,1982年8月)
郑阿财:《敦煌文献与文学》(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7月)
郑土有:《晓望动天福地—中国的神仙与神仙信仰》(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
郑土有、陈晓勤编:《中国仙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3月)
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郑天挺:《清史简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7月)
黎明志:《简明婚姻史》(北京:群众出版社,1989年5月)
萧欣桥、刘福元:《话本小说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
 
萧群忠:《孝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
萧登福:《道家道教与民俗》(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12月)
萧相恺:《宋元小说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4月)
萧登福:《道家道教与中土佛教初期经义发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
濮文起主编:《中国历代观音文献集成》(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8年8月印刷)
阎崇年:《中国都市生活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8月)
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5月)
谢路军:《中国道教源流》(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11月)
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谭正璧:《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台北:庄严出版社,1991年4月)
谭达先:《讲唱文学?元杂剧?民间文学》(台北:贯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3年6月)
释圣严:《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11月)
释恒清:《菩提道上的善女人》(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7月)
钟敬文:《谣俗蠡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
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8月)
 
(日)山崎纯一:《中国女性史资料?研究—『女四书』?『新妇谱』三部书》,(东京:明治书院,昭和61年10月)
(日)田仲一成:《明清的戏曲—江南宗族社会的表象》(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1月)
(日)吉冈义丰:《吉冈义丰着作集》(东京:五月书房,平成元年11月)
(日)吉冈义丰:《中国民间宗教概说》(台北县:华宇出版社,1985年6月)
(日)池田大作:《佛教一千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
(日)鎌田茂雄着、关世谦译:《中国佛教史》(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年1月)
(日)泽田瑞穗:《校注 破邪详辩》(东京:道教刊行会,昭和47年3月)
(日)泽田瑞穗:《增补宝卷?研究》(东京:国书刊行会,昭和50年6月)
(日)泽田瑞穗:《中国?庶民文艺》(东京:东方书店,1986年11月)
(英)杜德桥(Glen Dudbridge)着、李文彬等译:《妙善传说—观音菩萨缘起考》,(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0年3月)
(英)非奥纳?鲍伊:《宗教人类学导论》(河北:新华书店,2004年3月)
(英)弗斯特着、李文彬译:《小说面面观—现代小说写作的艺术》(台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9月)
(俄)巴赫金着,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拉伯雷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美)Lloyd E.Eastman着、(日)上田信译:《中国?社会》(东京:平凡社株式会社,1994年4月)
(美)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
(美)米利特(Kate Millett):《性政治》(台北县: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2003年12月)
(美)坎伯(Joseph Cambell)着、朱侃如译:《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台北县: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7月)
(美)格雷?格林、考比里亚?库恩 合编(Gayle Greene and Coppelia Kahn)、陈引驰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aking a Difference—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台北县:骆驼出版社,1995年7月)
(美)高彦颐(Dorothy Ko)着、李志生译:《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美)曼素恩(Susan Mann)着,定宜庄、颜宜葳译:《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後的中国妇女》(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美)曼素恩着、杨雅婷译:《兰闺宝录:晚明至盛清时的中国妇女》(台北:左岸文化, 2005年11月)
(美)费丝言:《由典范到规范:从明代贞节烈女的辨识与流传看贞节观念的严格化》(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98年6月)
(德)尤瑟夫?皮柏(Josef Pieper)着、刘森尧译:《闲暇:文化的基础》(台北县: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12月)
(德)马克斯?韦伯着、洪天富译:《儒教与道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Patrica Ticineto Clough 着、夏传位译: 《女性主义思想:欲望、权力及学术论述》(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8年1月)
 
 
四、参考论文 (依姓氏笔画排序)
 
 
(一)专集论文
 
 
于君方:〈宝卷文学中的观音与民间信仰〉,《民间信仰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4年4月),页333-351
王国良:〈《金刚般若经灵验记》探究〉,国立中正大学中文系主编:《「山鸟下听事,檐花落酒中」唐代文学论丛》,(1998年6月),页515-547
王政:〈美国女性主义对中国妇女史研究的新角度〉,收入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页259-276
向达:〈明清之际之宝卷文学与白莲教〉,收入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台北:明文书局,1981年9月),页600-616
牟锺鉴:〈长生成仙说的历史考察与现代诠释〉,收录於郑志明主编《道教的历史与文学》,(嘉义大林:南华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页551-568
李长年:〈女婴杀害与中国两性不均问题〉收入《中国妇女史论集》,(台北:稻香出版社,1979年10月),页212-220
林聪明:〈从唐五代俗讲与讲经文看民间娱乐文化的本质〉,(国立中正大学中文系主编《「山鸟下听事,檐花落酒中」唐代文学论丛》,1998年6月),页675-691
胡晓真:〈袅炊狨顶P弹词小说的创作—清代女性叙事文学传统建立之一隅〉,《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八期,(1996年3月),页305-361
车锡伦:〈明清民间教派宝卷的形式和演唱形态〉,《2001海峡两岸民间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8月),页119-138
周作人:〈刘香女〉,收入氏着《周作人全集第四册?瓜豆集》(台北:蓝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6月),页24-29
周生春:〈两宋至明代吴中的出版业与禅宗文化的传播〉,收入李伯重、周生春主编:《江南的城市工业与地方文化(960-1850)》(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页225-246
康韵梅:〈《三言》中妇女的情欲世界及其意蕴〉,性别/文学研究会主编:《古典文学与性别研究》,(台北:里仁书局,1997年9月 ),页237-281
郭冠廷:〈明清时期秘密宗教的传播行为〉,收入郑志明主编:《宗教艺术、传播与媒介》(嘉义县:南华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2年1月),页189-203
黄嫣梨:〈中国妇女教育典范的转换〉,收入《妆台与妆台以外—中国妇女史研究论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年),页184-208
黄怀秋:〈永远的女神:从女性神学到女神学〉李玉珍、林美玫合编:《妇女与宗教:跨领域的视野》(台北:里仁书局,2003年11月),页69-126
万晴川:〈明清小说与民间秘密宗教及帮会之关系论纲〉,《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06年3月),页113-118
熊秉贞:〈明清家庭中的母子关系—性别、感情及其他〉收入李小江等主编:《性别与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6月),页514-544
郑阿财:〈《鹦哥宝卷》综论〉,《俗文学论文集》,(1993年 5月),页295-316
鲍家麟:〈咱螃頧蚺什磥k性〉,《性别学与妇女研究—华人社会的探索》(香港:中文大学,1995年),页201-216
谢明勳:〈舜子故事源流考论:以《史记?舜本纪》及敦煌写本《舜子变》中心考察〉,第五届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 2000年12月 ),页1-19
 
 
(二)期刊论文
 
 
于君方:〈白衣大士送子来—白衣观音〉,《香光庄严》第61期,(2000年3月),页44-65
于君方:〈现身南海化善财、龙女—南海观音〉,《香光庄严》第61期,(2000年3月),页96-113
尹蓉:〈八仙的组合及其文化内涵〉,《民族艺术》,(2005年01期),页31-38
方金华:〈“割股”词义考释〉,《台州师专学报》,(1998年8月),页41-43
王汉民:〈八仙小说的渊源暨嬗变〉,《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03期),页142-155
王雅各:〈妇女研究对社会学的影响〉,《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 》第4期,(1996年8月),页177-197
王莉:〈从霍小玉到杜十娘──兼论晚明妇女人格独立意识的觉醒〉,《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4期),页88-92
王月清:〈中国佛教劝善书初探〉,《佛学研究》(1999年第八期),页226-237
古正美:〈佛教与女性歧视〉,《当代》,(1987年3月),页27-35
成令方:〈女性主义历史的挑战:概念和理论-二十年来英美女性历史学者关注的议题〉,《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1993年第1期),页217-240
任丽新:〈论中国民间神的世俗性〉,《民俗研究 》,(2005年第3期),页245-254
牟正酝:〈解构「妇女」:旧词新论〉,《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 》第6期,(1998年6月),页119-139
朱建明:〈上海都市拜观音习俗〉,《民俗曲艺》第114期,(1998年7月),页25-57
李孝悌:〈十七世纪以来的士大夫与民众—研究回顾〉,《新史学》第4卷第4期(1993年12月),页 97-139
李利安:〈观音思想的组成、架构与主要特点〉,《宗教哲学》第3卷第1期,(1997年1月),页139-153
李利安:〈观音信仰的中国化〉,《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页62-68
李国彤:〈明清之际的妇女解放思潮综述〉,《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3,(1995年8月),页143-161
李丰楙:〈出身与修行:明代小说谪凡叙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宗教意识〉,《国文学志》第7期,(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系,2003年12月),页85-113
吴光正:〈从八仙传说看宗教传说与民间传说的互动〉,《海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页54-59
胡晓真:〈最近西方汉学界妇女文学史研究之评介〉,《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 》第2期,(1994年),页271-289
胡晓真:〈艺文生命与身体政治—清代妇女文学史研究趋势与展望〉,《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 》第13期,(2005年12月),页27-63
车锡伦:〈宋代瓦子的「说经」与宝卷〉,《书目季刊》第三十四卷第二期,(1990年9月),页51-56
车锡伦:〈清代民间宗教的两种宝卷〉,《兰州学刊》,(1995年04期),页49-52
车锡伦:〈现代中国宝卷研究的开拓者〉,《固原师专学报》,(1997年04期),页9-13,43
车锡伦:〈江浙吴方言区的宣卷和宝卷〉,《民俗曲艺》,(1997年3月),页31-55
车锡伦:〈明清民间宗教与甘肃的念卷和宝卷〉,《敦煌研究》,(1999年04期),页40-49,187
车锡伦:〈佛教与中国宝卷(上)〉,《圆光佛学学报》第四期,(1999年12月),页293-323
车锡伦:〈中国宝卷的渊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页16-21
车锡伦:〈清及近现代吴方言区民间宣卷和宝卷概况〉,《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03期 ),页46-52
车锡伦:〈明代的佛教宝卷〉,《民俗研究》,(2005年01期),页60-95
周福岩:〈民间故事与意识型态建构〉,《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页129-138
林荣泽:〈吃斋与清代民间宗教的发展机智〉,《台湾师大历史学报》第33期,(2005年6月),页79-135
施爱东:〈故事传播实验的报告与分析〉,《民俗研究 》,(2004年第3期),页82-99
段宝林:〈活着的宝卷〉,《民俗研究》,(1994年03期),页80-82
洪美华:〈明末秘密宗教思想信仰的流变与特质〉,《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第18期,(1990年6月),页81-106
洪美华:〈民间秘密宗教宝卷中的女神崇拜〉,《历史月刊》,(1995年3月),页61-68
范若兰:〈近年我国关於宗教妇女观与妇女地位研究评述〉,《世界历史》,(1999年第3期),页83-88
马西沙:〈宝卷与道教的炼养思想〉,《民间宗教研究》,(1994年3月),页63-73
高国藩:〈论民间宗教宝卷〉,《固原师专学报》,(1996年02期),页1-5,12
徐泓:〈明代家庭权力结构及成员间的关系〉,《辅仁历史学报》5, (1993年12月),页167-202
张兰:〈难得之宝卷——评《中华民族史》〉,《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页142-143
陈必昌:〈佛教核心教义对中国民间信仰的影响〉,《民俗研究》,(2005第3期),页255-260
陈玉女:〈明代妇女信佛的社会禁制与自主空间〉(上),《成大历史学报》第29号,(2005年6月),页121-164
陈玉女:〈明代妇女信佛的社会禁制与自主空间〉(下),《成大历史学报》第30号,(2006年6月),页43-90
陈骏涛:〈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两个问题〉,《南方文坛》,(2002年5期),页52-53
陈桂香:〈《妙英宝卷》与《香山宝卷》叙事之比较—兼论宝卷取材世俗化的文学价值〉,《东方人文学志》第5卷第4期,(2006年12月),页183-194
钏P鹣:〈论明清吴地女子自强意识的初醒〉,《学术月刊》,(1995年第5期),页62-66
钏P鹣:〈论明清弹词文化与吴地妇女〉,《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页98-104
钏P鹣:〈明清吴地社会对女子的期望与宽容〉,《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页61-64,60
钏P鹣:〈明清吴地妇女与通俗文学〉,《铁道师院学报》第15卷第5期,(1998年10月),页50-54
钏P鹣:〈吴地女子“内刚”品性溯源〉,《常熟高专学报》,(2003年5月第3期),页116-119
游监明:〈千山我独行?廿世纪前半期中国有关独身的言论〉,《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 》第9期,(2001年8月),页125-187
黄海德:〈道家、道教与道学〉,《宗教学研究》,(2004第4期),页1-9
黄丽贞:〈徐渭和他的《四声猿》杂剧〉(七),《中国语文》第99卷第5期(2006年11月),页 7-13
程郁:〈近二十年中国大陆清代女性史研究综述〉,《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 》第12期,(2002年),页177-197
费侠丽:〈再现与感知——身体史研究的两种取向〉,《新史学》十卷四期,(1999年12月),页129-143
杨义:〈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中国社会科学 》,(1994年01期),页169-182
赵洪英、徐亮:〈普陀山观音信仰的历史、传说及影响〉,《民俗曲艺 》138期,(2002年12月,页169-182 )
赵景深:〈八仙传说〉,《东方杂志》第三十卷第二十一号,(1933年11月),页52-63
赵永清:〈宣卷艺人的生活〉,《苏州杂志》第一期,总第80期,(2002年2月)
郑振铎:〈研究中国文学的新途径〉,《小说月报》,(1926年第17卷号外),页1-20
郑振铎:〈佛曲序录〉,《小说月报》,(1926年第17卷号外),页1-19。
郑培凯:〈天地正义仅见於妇女:明清情色意识与贞淫问题〉,《当代》16:2,(1987年9月),页58-64。另收入於《中国妇女史论集》(三),(台北:稻香出版社,1993)
郑培凯:〈晚明士大夫对妇女意识的注意〉,《九州学刊》,6:2,1994年7月,页27-43
郑振煌:〈佛教的生死观—生死轮回〉,《历史月刊》,(1999年8月号),页58-65
郑晓江:〈阴曹与地府—中国民间的死亡智慧〉,《历史月刊》,(1999年8月号),页66-84
蒋海怒:〈书写和口传:论中国宗教的两种类型〉,《民俗研究》,(2005年第3期),页231-243
卢光绵:〈宝卷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故宫学术季刊》第十七卷第三期,(1990年3月),页23-33
鲍震培:〈曲艺俗文化特质论〉,《天津社会科学》, (1999年02期),页124-128
鲍震培:〈试论俗文艺在亚文化状态中的表层文化心理〉,《江淮论坛》,(1994年04期),页100-105
濮文起:〈宝卷学发凡〉,《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02期),页81-87
韩秉芳:〈观世音信仰与妙善的传说—兼及我国最早一部宝卷《香山宝卷》的诞生〉,《世界宗教研究》,( 2004年02期 ),页54-61
韩秉芳:〈《香山宝卷》与佛教的中国化〉,《宗教哲学》第36期,( 2006年6月 ),页14-26
关家铮:〈二十世纪几种《俗文学》周刊中的宝卷研究》〉,《书目季刊》第36卷第2期,( 2002年9月 ),页81-102
罗伟虹:〈宗教与妇女的心理需求〉,《妇女研究论丛 》,(1997年2月),页32-37
严明、沈美红:〈闺阁内的爱情导师—“三言二拍”中婆子、丫环、尼姑的角色分析〉,《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1期),页88-101
(韩)宋素凤:〈女性主义与文学话语的再造〉,《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2期),页93-101
Robert J. Atony:〈Women, Family, and Ch’ing Law:The Potential of Current Western Research 〉,《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 》第5期(1997年),页175-189
Janice G. Raymond:〈连结生殖自由主义与性自由主义〉,收入顾燕翎、郑至慧编:《女性主义经典》(台北:女书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10月),页241-262
 
 
(三)学位论文 (依姓名笔画排序)
 
 
方邹怡:《明清宝卷中的观音故事研究》(国立花莲师范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年)
王正婷:《变文与宝卷关系之研究》(国立中正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1998年6月)
王俪蓉:《普门化红颜──中国观音变女神之探究》(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5月)
朱纺G《明清话本僧道人物研究》(淡江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6月)
何佳玲:《明清《金刚经》灵验记之研究》(国立中正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2003年6月)
吴晓晴:《观音信仰及其图像研究—以千手千眼观音为例》(辅仁大学宗教学系硕士论文,2003年)
林淑媛:《慈航普渡-观音感应故事的叙事结构及其宗教义涵》(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2001年)
侯云舒:《明清戏剧理论之结构概念研究》(国立中山大学硕士论文,1994年1月)
洪美华:《清代民间秘密宗教中的妇女》(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92年6月)
张俐雯:《八仙故事渊源考述》(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3年7月)
陈芳英:《目连救母故事之演进及其有关文学之研究》(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77年)
陈宇硕:《何仙姑故事研究》(东海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1984年11月)
陈兆南:《宣讲及其唱本研究》(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2年6月)
陈秀香:《敦煌通俗文学之女性形象研究》(玄奘人文社会学院中国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1月)
扣捕魽G《明末清初小说中的疗妒主题研究》(逢甲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2004年6月)
盛志梅:《清代弹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4月)
曾子良:《宝卷之研究》(政治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1975年5月)
曾友志:《宝卷故事之研究》(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9年6月)
杨玉凤:《元杂剧中的宗教现象-从神圣走向世俗》(国文中央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年)
简瑞瑶:《明代妇女佛教信仰与社会规范》(国立成奶j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6月)
郑名棋:《敦煌佛教民间文学之研究—以讲唱文学与民间意蕴为中心》(国立花莲师范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6月)
郑如卿:《清代宝卷中的妇女修行故事研究》(国立花莲教育大学民间文学研究所,2006年6月)






上一篇(<贤愚经>及其相关问题研) 回目錄 下一篇(明清金刚经灵验记之研究)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心经除魔及六臂黑玛哈嘎啦、黑文殊、阎魔天除障
直贡噶举不共护法—阿企佛母
甘丹讲哲佛学会上课法讯
台湾血液基金会~全台血荒敬请热血民众踊跃捐血
2008年赞助尼泊尔雪谦寺结夏安居活动

赞助网站
靈鷲山全球資訊網
全球宗教資訊網
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TOEIC多益英語測驗-
藏傳佛教寧瑪白玉派札瑪寺全球資訊網
生命電視-佛學網站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