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國際供佛齋僧大法會 今年不丹六月的朝聖,想去的人先可以報名 竹巴噶舉德騫竹巴寺藏曆新年除障迎新大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从菩萨行的观点探讨非行非坐三昧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2/05 06:33:41
學習次第 : 进阶

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95/硕士/研究生:萧坤进   指导教授:陈娟珠

 

喇嘛网 日期:2010/02/05 06:28:25   编辑部 报导

从菩萨行的观点探讨非行非坐三昧
 

佛学研究并非象牙塔,其功能除了可以深入经藏,了解各宗各派的思想理论及修行方法,更可以进入祖师大德的内心世界,体会祖师大德的悲愿,而发起护法弘法的菩提心,把佛法落实於日常生活中,调伏自己的烦恼,再把自己的心得分享给其他人,自利又利他,实践菩萨的誓愿,发挥佛法慈悲与智慧的精神。


  本论文第一章绪论,依例说明研究动机、方法、范围、架构与学术回顾,第六章结论则总结各章大意。除绪论、结论之外,余分四章论述。此四章概要如下:
第二章「摩诃止观四种三昧之修行」,探讨四种三昧的修持方法,并以较宏观的角度来探讨非行非坐三昧,包括以一心三观来圆伏烦恼,以一念三千净观众生苦而起济度众生的悲心,以四运心来观照起心动念,在历缘对境中修持六度的菩萨行,并期能念念不忘本愿,时时回到初发心,常行菩萨道,破除法执与增上慢,不堕於二乘。


  第三章「非行非坐三昧与四安乐行」,首先探讨身、口、意、誓愿的四安乐行,奉行四安乐行可以使人安稳、安定,不为烦恼心所动,并且可以产生喜悦、快乐,远离痛苦困扰,因此可以稳定情绪,减少负面意念的生起,有助於非行非坐三昧的随时随地保持三昧的状态,使身心相应,身心合一。最後再探讨非行非坐三昧与四安乐行的异同与会通。


第四章「非行非坐三昧与南宗禅」,由於非行非坐三昧对於禅宗所说「道在平常日用中」,乃是先驱思想,故首先探讨南宗禅中六祖惠能无念、无住、无相,但行一直心,於一切法不执着的「一行三昧」,其次探讨宏智正觉禅师的默照禅,最後再探讨非行非坐三昧与南宗禅的异同与会通。如有一行三昧与默照禅的工夫,亦有助於非行非坐三昧的随时随地保持三昧的状态,使身心相应,身心合一。

 


  第五章「非行非坐三昧与当代关怀」,由於目前工商业社会中的一般人,生活忙碌,工作压力大,所以产生的身心疾病也很多,因此有心理谘商的疗法,法鼓山圣严法师也应众生的需要推展「动禅」,故首先探讨沟通分析学派心理谘商法的ABCP理论与生命位置理论,其次探讨法鼓山的动禅,最後再探讨非行非坐三昧与心理谘商和动禅的异同与会通,期能使非行非坐三昧的修行能适应时代潮流,关怀当代众生的苦难。

 





论文提要...................... I
Abstract..................... III
目录........................ V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动机 ............... 1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1
第三节 研究范围与架构............ 2
第四节 学界研究成果............. 4
第二章 《摩诃止观》四种三昧之修行......... 13
第一节 发大心................ 13
ㄧ、依四种四谛发菩提心........... 14
二、依四种四弘誓愿发菩提心......... 24
三、依六即发菩提心............ 29
第二节 修大行................ 32
ㄧ、常坐三昧............... 32
二、常行三昧 .............. 34
三、半行半坐三昧............. 37
(一)方等三昧............. 37
(二)法华三昧............. 39
四、非行非坐三昧 ............. 41
(一)一心三观圆伏烦恼.......... 42
(二)一念三千悲济有情.......... 46
(三)起心动念观四运心.......... 48
1.分别四运............ 48
2.观行之法............ 49
(四)历缘对境修持六度......... 56
1.布施.............. 57
2.持戒.............. 57
3.忍辱.............. 58
4.精进.............. 58
5.禅定.............. 58
6.般若.............. 59
(五)勤修非行非坐三昧念念不忘菩萨行... 62
1.破除见慢不堕二乘......... 62
2.常忆本愿菩萨境现......... 64
第三节 感大果................ 66
第四节 裂大网................ 66
第五节 归大处................ 67
第六节 小结................. 68
第三章 非行非坐三昧与四安乐行.......... 71
第一节 身安乐行............... 73
ㄧ、菩萨行处............... 73
二、菩萨亲近处.............. 74
(一)不可亲近的十种恼乱........ 74
(二)初亲近处—於闲处坐禅....... 78
(三)第二亲近处—观一切法空如实相... 79
第二节 口安乐行............... 80
第三节 意安乐行............... 81
第四节 誓愿安乐行.............. 83
第五节 异同与会通.............. 85
ㄧ、安乐行与非行非坐三昧的相同点..... 85
(一)两者都是无相行........... 85
1.四安乐行是无相行......... 85
2.非行非坐三昧是无相行....... 87
(二)两者都有「空观」、「假观」、「中观」的
修行方法............. 87
1.《法华经安乐行品》的「空观」、「假观」、
「中观」.......... 87
2.非行非坐三昧的「空观」、「假观」、
「中观」.......... 88
(三)两者都修六度菩萨行........ 89
1.四安乐行中的六度菩萨行..... 89
2.非行非坐三昧中的六度菩萨行.... 90
二、安乐行与非行非坐三昧的相异点...... 90
(一)两者所依据的经典不同........ 90
1.四安乐行是出自於《妙法莲华经》.. 90
2.非行非坐三昧是出自於《大品般若经》 90
(二)事前的防非止恶与当下的觉观不同... 90
1.四安乐行重於事前的防非止恶... 90
2.非行非坐三昧重於当下的觉观... 91
(三)事修理观工夫不同......... 91
1.四安乐行虽然有「无相行」的部份,
但是较重视事修的修习阶段。.... 92
2.非行非坐三昧是事修理观合一的纯熟功夫 92
三、安乐行与非行非坐三昧的会通...... 92
第四章 非行非坐三昧与南宗禅........... 93
第一节 六祖惠能的一行三昧.......... 94
ㄧ、一行三昧的意义............ 94
二、惠能大师一行三昧的特色........ 98
(一)落实於行住坐卧中、重实质的一行三昧 98
(二)以《金刚经》为心法........ 99

(三)着重的是一行三昧的本身,不是进入的方法100
第二节 默照禅................ 101
ㄧ、默照禅的意义..............101
二、默照禅的渊源..............102
(一)六祖惠能的思想........... 102
(二)《参同契》《宝镜三昧歌》曹洞五位思想 104
三、默照禅的方法..............105
(一)以空为观照............. 105
(二)以中道为观照........... 107
四、默照禅的实践..............108
(一)婚姻关系 ............. 109
(二)亲子关系............. 109
第三节 异同与会通............. 109
ㄧ、两者相同处............. 109
二、两者相异处............. 110
三、两者的会通............. 112
第五章 非行非坐三昧与当代关怀......... 114
第一节 心理谘商............... 114
ㄧ、ABCP理论............... 115
二、生命位置 .............. 116
(一)我不好,你好........... 117
(二)我不好,你不好.......... 117
(三)我好,你不好........... 118
(四)我好,你好........... 120
第二节 动禅............... 120
ㄧ、运动禅(法鼓八式动禅)......... 120
二、走路禅............... 121
三、吃饭禅............... 122
四、出坡禅............... 122
(一)出坡禅的好处.......... 122
(二)出坡时的禅修观念 ......... 123
五、动禅的理论基础与运用......... 124
(一)身念处............. 124
(二)受念处............. 125
(三)心念处............. 126
(四)法念处............. 127
(五)止观及默照........... 130
第三节 异同与会通............. 130
ㄧ、非行非坐三昧与心理谘商的同异..... 130
二、非行非坐三昧与动禅的同异.... 131
三、非行非坐三昧与心理谘商及动禅的会通... 132
第六章 结论................... 134




参考文献
壹、中文部分:
一、藏经部份(按藏经卷号排序,大藏经为先,余者为後)
1. 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大正藏》卷八。
2. 姚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大正藏》卷八。
3. 唐玄奘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大正藏》卷八。
4. 梁•曼陀罗仙译,《文书说般若经经》,《大正藏》卷八。
5. 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大正藏》卷九。
6. 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大正藏》卷十。
7. 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卷一四。
8. 龙树菩萨造,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大正藏》卷三十。
9. 隋智顗撰,《法华玄义》,《大正藏》卷三十三。
10. 唐湛然撰,《法华玄义释签》,《大正藏》卷三十三。
11. 隋智顗撰,《妙法莲华经文句》,《大正藏》卷三十四。
12. 唐湛然撰,《法华文句记》,《大正藏》卷三十四。
13. 释僧肇着,《宝藏论》,《大正藏》卷四十五。
14. 慧思,《法华安乐行义》一卷,《大正藏》卷四六。
15. 慧思,《大乘止观法门》四卷,《大正藏》卷四六。
16. 隋智顗撰,《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卷四十六。
17. 隋智顗撰,《天台小止观》,《大正藏》卷四十六。
18. 隋灌顶撰,《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大正藏》卷四十六。
19. 唐湛然撰,《止观辅行传弘决》,《大正藏》卷四十六。
20. 明智旭述,《教观纲宗》,《大正藏》卷四十六。
21. 隋智顗撰,《摩诃止观》,《大正藏》卷四十六。
22. 隋智顗撰,《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大正藏》卷四十六。
23. 隋智顗撰,《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大正藏》卷四十六。
24. 隋智顗撰,《四念处》,《大正藏》卷四十六。
25. 唐•惠能说,元•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卷四十八。
26. 道京浄觉编,《宏智禅师广录》,《大正藏》卷四十八。
27. 宋志磐撰,《佛祖统纪》,《大正藏》卷四十九。
28. 宋道原撰,《景德传灯录》,《大正藏》卷五十一。
29. 慧思,《随自意三昧》一卷,《卍续藏》册九八。
二、着书(依作者姓名笔划排序)
1. 尤惠贞,《天台宗性具圆教之研究》,文津出版社,1993。
2. 冉云华,《中国禅学研究论集》,台北:东初出版社,1990。
3. 安藤俊雄着.苏荣焜译,《天台学-根本思想及其开展》,慧炬出版社,1998。
4. 牟宗三,《佛性与般若》,台湾学生书局,1997。
5. 吴汝钧,《天台智顗的心灵哲学》,商务出版,1999。
6. 吴汝钧,《佛学研究方法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3。
7. 吕澂,《中国佛学流略讲》,里仁书局,1985。
8. 李志夫,《妙法莲华经玄义研究》,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1997。
9. 周文钦等编着《谘商理论》,初版三刷,台北:国立空中大学,2004。
10. 性空法师讲,《念处之道-大念处经讲记》,香光书乡,2003。
11. 河村孝照着,许洋主译,《法华经概说》,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
12. 厚观法师,《中华佛学研究论丛》<六祖惠能禅法的特色>,东初出版社,1989。
13. 哈礼斯(ThomasHarris,1969)着,洪志美译,I’m OK,You’re OK《我好你也好》,远流,1990。
14. (清)省庵着,《劝发菩提心文》,大乘讲堂,1996。
15. 振法法师,《天台导读(二)—摩诃止观导读(上)》,初版,台北:法鼓,2006。
16. 晃立民主编,《禅宗宗派源流》,中国社科院,1998。
17. 陈英善,《天台缘起中道实相论》,东初出版社,1995。
18. 陈皎眉《人际关系》,初版,台北:国立空中大学,1997。
19. 新田雅章着,凃玉盏译,《天台哲学入门》,东大图书公司,2003。
20. 杨惠南,《惠能》,东大图书公司,1993。
21. 蒋九愚注译,《永嘉大师证道歌》,初版,台北:三民书局,2005。
22. 晓云法师《觉之教育》,三版,台北:原泉出版社,2001。
23. 晓云法师着,《天台宗论集》初版,台北:原泉出版社,1987。
24. 晓云法师着,《佛学散论》,三版,台北:原泉出版社,1998。
25. 晓云法师着,《法华讲义疏钞》,原泉出版社,1996。
26. 静修法师科释,明•蕅益大师着作,《教观纲宗科释》,大乘精舍印经会,1990。
27. 静权法师着,《天台宗纲要》初版,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2000。
28. 宝静法师讲述,显明法师补述,《摩诃止观述记》,止观弘法印经处,1995。
29. 释太虚,《法华经教释》,佛光出版,1995。
30. 释印顺,《成佛之道》,正闻出版社,1992。
31. 释圣严,《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东初出版社,1987。
32. 释圣严,《天台心钥—教観纲宗贯注》,法鼓文化,2003。
33. 释圣严,《绝妙说法-法华经讲要》,法鼓文化,2002。
34. 释圣严,《圣严法师教默照禅》,法鼓文化,2004。
35. 释圣严,《圣严法师教禅坐》,法鼓文化,2001。
36. 释圣严,《默照》,法鼓文化,1999。
37. 释圣严,《禅的世界》,法鼓文化,2002。
38. 释圣严,《禅门》,法鼓文化,2002。
39. 释圣严,《禅门修证指要》,法鼓文化,2004。
三、期刊论文(依作者姓名笔划排序)
1. 陈英善,〈天台圆顿止观之修证——就十乘观法而论〉,收於《中华佛学学报》,n.11,中华佛研所,2002。
2. 陈英善?黄健原,〈智顗禅观教学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运用〉,华梵大学第六届天台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
3. 游素玲?黄哲愉,〈法鼓八式动禅身心健康促进效益初探〉,国立台北护理学院旅游健康研究所师生研究成果发表会论文,2004。
4. 释圣严,〈六祖坛经的思想〉,《中华佛学学报》第三期。
5. 释慧开,〈早期天台禅法的修持〉,《中印佛学法论—传伟勳六十六寿祝寿论文 集》,1993。
6. 坂本幸男着,释慧岳译,〈法华至上思想之展开〉,收在:《妙法莲华经文句记》,上册,中华文献编撰社,1993。
7. 坂本幸男着,释慧岳译,〈法华经之开会思想与权实论〉, 收在:《妙法莲华经文句记》上册,中华文献编撰社,1993。
四. 博硕士论文(依作者姓名笔划排序)
1. 林志钦《智者大师教观思想之研究》,文化大学哲研所博士论文,1999。
2. 林明莉《智者大师之ㄧ佛乘思想与实践》,中兴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2000。
3. 黄青萍《宏智正觉禅学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9。
4. 杨丽莉《《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之研究》,南华大学哲研所硕士论文,2002。
5. 蔡朝枝《天台安乐行之研究》,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论文,1997。
6. 释振法《从缘起观点论天台智顗的佛学思想》,中华佛研所毕业论文,2003。
7. 释演慧《天台智顗《摩诃止观》「非行非坐三昧」之研究》,中华佛研所毕业论文,2003。
五、工具书(依编者姓名笔划排序)
1. 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佛陀教育基金会,1992。
2. 佛光山主编,《佛光大辞典》,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
3. 释会旻主编,《天台教学辞典》,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1997。
贰、外文部份(依作者姓名笔划排序)
英文资料
1. Richard G. Erskineand Janet P. Moursund,Integrative Psychotherapy In Action,FIRSTPRINTING,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 Inc.,1988。
日文书籍
1. 小林一郎着,久保田正文增补《法华经大讲座》,五版,东京:日新出版,昭和58年。
2. 中村元,《空》,平乐寺书店,东京,1981年。
3. 玉成康四郎,《心把捉の展开》,山喜房佛书林,平成元年,初版。
4. 安藤俊雄着,《天台学—根本思想とその展开》,京都:平乐寺书店,初版,1968。
5. 新田雅章着,《摩诃止观》新装初版,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2002。
6. 关口真大,《天台止观の研究》东京:岩波书局,昭和44年。
7. 关口真大,《禅宗思想史》,三版,东京:山喜房佛书林,昭和41年。






上一篇(掌中解脱--发心仪轨)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引用文)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尼泊尔朝圣之旅
藏文正字
南卓仁波切带领高雄中心信众作四臂观音共修- 蕙蕙的部落格- Yahoo!奇摩
恒河大手印开课,欢迎参加 2009/02/15~2009/04/30
摧破金刚

赞助网站
自由電子新聞網-民國90年3月13日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學術資源網站
自由電子新聞網-民國90年3月13日
南亞技術學院
慧炬機構
本機構創辦人周宣德老居士為宣揚中國佛教文化。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