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物傳奇-國家心靈寶藏‧全球博物館典藏 清明節四解脫咒紙普贈結緣通啟 台灣佐欽大圓滿講堂 成立緣起: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五十七节课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5/03 08:12:38
學習次第 : 无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五十七节课

第五十七节课

现在是讲断除烦恼引发之事,此分略说、广说、摄义。

广说里讲了27种非法心态,当我们产生这些时,要以正知正念来管制自己,像大树一样如如不动。昨天已经讲了贪心、嗔心,下面继续宣说:

掉举与讽刺,傲慢或骄矜,

或欲评论他,或思伪与诈。

以下每一个烦恼的後面,都应加上如树而安住。此颂是说,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应当详细观察自相续,努力避免以下过失:

3、掉举:是心往外散的随眠烦恼,属於一种心所。身掉举,是身体一点控制都没有,经常东奔西跑,一刹那也无法安住;语掉举,指语言漫天胡扯,想说什麽就胡说八道,经常喜欢说是道非;心掉举,是昏沉的违品,指心往外散乱,不能摄伏。当身口意处於这种不能内收的无自在状态时,千万不要随烦恼而行,理应如树而安住。

4、讽刺:当我们想用难听的语言来讽刺、侮辱、譭谤、挖苦别人时,应立即制止,如树而安住。

5、傲慢:按照相关论典,慢有七种:

傲慢:观待下等众生而认为我更胜一筹的自满之心。

过慢:观待与自己同等的人,认为我已经胜过他们。

慢过慢:观待功德比自己超胜的人,认为我比他们更优秀。譬如觉得我的功德超过了文殊菩萨,超过了上师,超过了十方诸佛菩萨,这样胡思乱想,实际上就是慢过慢。

我慢:将本来不是我的五蕴执着为我。

增上慢:自己本来没有阿罗汉、菩萨等圣者的功德及神通神变,但却认为自己已获得。例如别人说你是诸佛菩萨的化身、是第几世转世活佛,你就相信真是这样:自己前世是某某活佛,已经获得了什麽成就。实际上不要说成就,就算普通修行人的有些功德,你也不一定具足。现在世间当中,有些人依靠一些愚笨弟子的吹捧,自认为是诸佛菩萨的化身再来,做不如法的事情还觉得对众生有利,这就是所谓的增上慢。

卑慢:自己觉得比下面的人高一点,比上面的人差一点,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满足感,就是卑慢。

打个比方说,前段时间我遇到一个老乡,问及他生活状况时,他答道:比起有些领导来说,我就像乞丐一样,去他们家心里很不舒服。但如果到乡下看到一些老乡,就觉得自己像国王一样富裕,自我感觉还是挺不错的!

卑慢跟傲慢有一点差别:傲慢并没有观待上等者,只是对下等者而言自己很了不起;卑慢则对上下都进行了比较。

邪慢:本来得到的不是功德而是过患,反而认为获得了功德。

有些人认为我偷盗的本领很厉害,撬锁的技术一流我说妄语能把人骗得团团转我杀生很有技巧,一生中杀过的犁牛不计其数”……认为所做的是一件功德,好像十分了不起,但实际上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极大的过失。这种将过失视为功德而生起慢心,叫做邪慢。

古大德说:傲慢的山顶上留不住功德的水。所以大家应经常观察自己,一旦相续中生起傲慢,应当如树而安住,否则,若任其继续发展,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现在有些出家人有了一点地位,就认为我学得可以了,已经超过所有的人,如果生起这种分别念,那他以後不会虚心学习新知识,在任何善知识面前,也不愿意低头去恭敬求法,对他自己而言,这是相当大的违缘。

6、骄矜:也叫骄傲。骄与慢之间有一些差别,慢是观待他相续而生起满足感,并通过外面的身体语言表现出来。而所谓的骄,不在外面表露,只不过心里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有一种得意洋洋的心态。这二者的差别,学过《俱舍论》的人也应该清楚。骄矜分八种:

种姓骄:我是国王种姓,天生就是贵族我的父亲是领导,母亲也如何如何,尤其现在有些人,包括学习《入行论》的道友,好像自己家里有领导,熟悉一些上师,就认为非常了不起,总有一种骄傲之情,这样不太好!

相貌骄:在这个团体中,我是最好看的,如果再好好打扮一下,天女可能都逊色几分。你看这里十几个人,哪有像我这样漂亮的?这个也不好看,那个也不好看……”这种心态也是一种骄。

广闻博学骄:我的辩论不错,口才也不错,已经背了三部论典。别人最多只能背一两部,这个班里我才是佼佼者,非常了不起啊!

财富骄:我很富裕啊,平时吃的讲究、穿的高档,轿车是最高级的,手机款式是最新潮的,别墅也是最豪华的,别人怎麽能跟我比?这个团体中,可惜我的智慧不算太好,如果我智慧最高的话,那就样样齐全了。但不管怎麽说,财富方面谁也比不上我。

权势骄:我是局长、我是副局长、我是科长……我的权力相当大,社会上谁不知道我!这样认为的话,就是权势骄。

无病骄:我的身体特别棒,从来都不用输液打针,你看他们动不动就生病,真是可怜。智慧方面我不敢说,但身体方面我应该是最好的。

艺术骄:我会电脑,我会画画,我会设计,我会建筑,其他人都不会,我有这个特长。

现在有些人在某方面有点特长,不仅喜欢在人前显露,说话的语气也特别嚣张,不管是打电话也好,跟人交谈也好,始终有种傲慢心,一直夸夸其谈:我当时怎麽想的,跟别人是怎麽说的,我是如何如何……”从头到尾把所有的时间都占着,根本不给别人机会,这实际上也跟他的道德修养有一定关系。要知道,在说话的时候,有些问题你可以表达,但也要留给对方一个机会。当然,什麽话都不说,把时间都让给别人,那也没办法进行沟通。有时候一个人的水准,通过打电话也可以感觉得到。有的人一谈别人的事就好好好,知道了,提起自己的事就喋喋不休,甚至连晚上做梦、吃饭走路也要说半天,这样是不太合理的。我们平时自我介绍时,应该像有本书里讲的那样,对方要求你介绍的话,你可以介绍,将需要沟通的问题说出来;人家如果没有问你,你就一个劲儿地讲个不停,说些无关紧要的话,可能也没有多大必要。

我们学习佛法的人,说话、吃饭等威仪有时候还是应该注意,否则会给对方带来很多不自在。在一些西方国家,吃饭时可以让菜,但给别人夹菜是不合理的。而现在外面的人,尤其是一些老菩萨们,看到上师来了,就非常热情地把上师不愿意吃的东西都夹在他碗里。其实你爱吃的东西上师不一定习惯,餐桌就那麽大,没有什麽菜是夹不到的。我有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时,不好意思说我喜欢自由,我自己夹,就算偶尔说了,还是得不到自由,不愿意吃的东西给你夹得满满的,不吃的话不好意思,吃又吃不下。这些问题,说跟佛法有关也可以,说跟佛法无关也可以,但一般来讲,加拿大等国家对这种做法是不太赞叹的,因此大家在一起吃饭时,有些基本礼仪应该掌握,说话时也应该懂得一种技巧。

韶华骄:我现在很年轻,青春美貌,身材也不错,他们那些全部是老太太、老公公,看起来好像很可怜。这是最後一种骄。

有些论典中说骄矜分八种,《亲友书》中说骄矜有五种 ,但不管怎麽分,如果你身体和语言没有表现出来,心里始终认为:我的种姓高贵,人才出众,表达能力强,非常了不起!这样想的话,实际上就是没有通达无我的一种表现,真正通达无我的话,对这些并不会看得很重。

所以,我们平时观察自己很重要。作为一个凡夫人,稍微有点特长就恃己淩他,言行举止方面处处自我宣扬,这是非常不如法的。一旦产生了这种恶念,自己应当立即制止,如树而安住。

7、评论他人:我们不要议论他人的过失,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如果是为引导弟子,好心指出他的过失是应该的,历代金刚上师也是这样做的。但金刚道友之间不要互相评论、说长道短,这样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我们平时应多看他人的功德,不要总盯着过失看,如果经常把别人看得一文不值,那说明你的相续不清净。

宋代苏东坡有一次和佛印禅师打坐参禅,苏东坡问禅师:你看我坐的姿态怎麽样?”“好庄严,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佛印禅师接着问苏东坡:你看我坐的姿势怎麽样?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马上回答:像一堆牛粪!(那时的牛粪是怎麽样也不太清楚,若用我们藏地的牛粪来比喻,可能会比较好懂 。)见禅师被自己喻为牛粪竟无言以答,苏东坡非常得意,逢人便说:今天我赢了!他妹妹听到这个消息,正色地说:大哥,你没有赢,反而输了!苏东坡不解道:我怎麽输了?”“禅师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粪,所以你才看禅师像牛粪!

评论别人,也可看出你的内心境界如何。以前有位禅师说:自心若已获得证悟,见一切众生均为佛菩萨。倘若自相续是凡夫之心,外面的人好像都是坏人,如同眼根不好时,外境全是颠倒迷乱的显现。故而我们对别人品头论足时,最好先观察自己一下。有些人开口就喜欢说人过失,对这方面极为擅长,谈起来眉飞色舞、口沫横飞,但问及别人的功德时,他往往支吾半天,一句也说不出来,这可能也是跟前世的习气有关吧。总之,我们想要评论他人时,若没有上面所讲的必要,还是应该如树而安住,尽量不要说这些。

8伪、9诈:指用虚伪狡诈的手段欺骗众生。善天论师将伪与诈解释为谄诳(详见《俱舍论》),不管怎样解释,如果自己为人不真实,欲以各种虚假的行为欺骗众生,那马上要如树而安住。

现在这种情况比较多,包括佛教徒中也有些人说:我有神通,知道你前世是我妻子,我跟你有殊胜因缘,这一辈子要如何如何,下一辈子我们还在一起。这样,有些人就被骗得什麽都没有了,最後後悔也来不及。现在许多骗子打着佛教旗号,通过讲前世因缘,害了很多很多的众生。其实不要说遥远的前世,昨天的事情他可能也想不起来。但是没有办法,有些人就是太笨了——“我刚开始见到他时,他真的像我亲人一样,特别特别慈悲,因此我所有的财产都供养了,还介绍很多居士去供养他。现在好多人都怪我,我也特别恨自己,怎麽办啊?

所以作为佛教徒,不管你是居士还是出家人,尤其是一些女众,自己一定要注意。真正的修行人根本不会说我有神通,我知道前世後世,你们也可以观察一下,现在那些举世公认的大成就者,什麽时候说过这样的话?很多人由於刚接触佛教,不懂佛理,故经常上当受骗,最後人财两空,失去的也没办法弥补了。因此,你如果不了解这个上师,最好不要介绍给其他人,否则,此举实际上是害了别人。现在大家已发了菩提心,生活中尽量不要害别人,而应该帮助他们,这才是我们的原则。

总之,不管是谁,说话应该老老实实,做事应该实实在在,为人应该坦坦荡荡,这样学佛才不会失去它的本来面目。不然的话,自己的欺诈行为将毁坏佛教、毁坏自己、毁坏他人,因果也会让你生生世世偿还不尽的。所以若生起想要欺骗众生的念头,此时最好如树而安住。

或思勤自赞,或欲诋毁他,

粗言并离间,如树应安住。

10、自赞:现在人们赞叹自己的方法特别多,在家人有在家人的赞叹方式,出家人有出家人的赞叹方式,有时候自己明明没有功德,也要添枝加叶地捏造一番。

其实,真正有功德的人,用不着宣扬别人也会知道,假如你竭尽全力地宣传自己,这说明某些地方肯定有问题。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轻信这些自我吹嘘的人,真正的高僧大德虽然行为上平凡普通,但相续中却具有不共的功德,这才是我们的上师、我们的依怙处。作为在家人,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第一个务必要观察上师。同时,自己如果想赞叹自己,也应该如树而安住。

11、毁他:有些人的诽谤相当可怕,但对真正的修行人来讲,恐怕也不一定有什麽损害。以前噶当派的博朵瓦格西非常了不起,他在寺院里的时候,附近有位女人对他生起贪心,但因为格西的戒律相当清净,不管她用什麽手段也无法打动,於是那个女人因爱生恨,决计报复。後来她跟别的男人生了一个孩子,有一天,趁博朵瓦格西在给很多弟子转法轮时,她就把孩子扔到格西面前,说:你的小孩你自己管吧,我不要了。然後转身就走了。格西心想:我今生并没有害过她,她这样对我,肯定是我前世的业障。不论怎麽样,这个女人很可怜,小孩也是无辜的,虽然对我可能会有些诽谤,但也无所谓吧。於是他就收养了小孩。以前博朵瓦格西身边经常有几千僧众听经闻法,现在许多弟子见此情景,纷纷生邪见而舍弃格西。後来那个女人为格西的悲心所感动,便自己说出真相,到格西面前忏悔。

我们在世间中也经常遇到无因诽谤,有时候这种谣言一辈子也洗不清,鉴於此,大家没有真凭实据之前,最好不要诽谤任何人。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在我们学院中,除了有些管家在整顿纪律时要了解别人的情况外,其他人不要评论人家清不清净,居士也不可妄谈出家人的过失,否则只有自己徒造恶业。因此,我们作为修行人,在任何场合都要慎观自己的语言,当自己准备诽谤别人时,立刻将嘴巴紧闭,如树而安住。

12、粗言:指给他人取外号、嘲笑别人缺陷等恶语。《百业经》中有十一个公案,全部是讲前世说恶语的可怕果报。《毗奈耶经》中也有这样类似的公案:佛陀在世时有位达格罗比丘,他平时住在屍陀林,以死人的祭器为钵,穿死人之衣,吃祭祀亡人的供品。当时城中死了一个婆罗门,他的妻子女儿等将其屍体抬到屍陀林,在一旁哭泣。达格罗正好站在旁边看,女儿告诉母亲说:这个达格罗就像瞎鸟一样,守屍而住。这话後来传到佛陀耳朵里,佛陀说:此婆罗门女随意用粗言轻毁我的声闻弟子,以此恶业,将於五百世中常为瞎鸟。她母亲知道後,带着女儿到佛前忏悔,说:我女年幼无知,并非以恶毒心说这种话,请佛陀宽恕她。佛说:她来世的果报,并不是我以恶咒来诅咒她,而是她自己造成的。以轻慢心说粗语会堕入旁生,若以恶毒心来骂,必将堕入地狱!

所以我们平时人与人之间最好不要乱起外号,什麽大脑壳、小鼻子、大眼睛、小眼沙弥……《百业经》不是也有一个小眼沙弥的公案嘛,知道了这些公案後,很多人的行为可能都会有所改变。据说有些学《入行论》的居士,过去说话时造口业比较严重,现在通过几个月的学习,各方面都比较注意,说什麽话都会观察我会不会造口业,这一点我确实很高兴。学习佛法就应该在实际行动中起一点作用,只有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自己才有成就的希望。

13、离间:说一些挑拨离间的话,使原来关系和睦的两个人,尤其是上师与弟子之间,出现分裂产生矛盾。《前行》中说:在密乘传法的上师与弟子之间进行挑拨而搞破他们的关系,或者在金刚道友之间制造不和,罪业是极为严重的。因此,不管是居士还是出家人,尽量不要说离间语,想说这些时,自己要如树而安住。

或思名利敬,若欲差仆役,

若欲人侍奉,如树应安住。

14、思名:想获得众人交口称赞的美名;

15、思利:欲求财富圆满的利益;

16、思敬:想得到别人的恭敬爱戴;

17、欲差仆役:希望差遣仆从眷属做事;

18、欲人侍奉:让别人为自己洗脚等作承侍;

当出现这些心态时,一定要如树而安住。

世人日日夜夜追求名声,实际上名声并没有什麽意义,假如对众生或来世的解脱有利,那有一点名声也可以,就像有些高僧大德依靠名声召集许多眷属,通过佛法来调化他们。而世间人所希求的那些赞誉,以及财产恭敬、名闻利养,在一个修行者看来,无疑是系缚自己於轮回中的枷锁。他们认为这是福报,但对真正的修行人而言,完全是解脱道的一种障碍。

印度单巴桑及尊者(帕单巴)有一个弟子,他曾在尊者面前祈求获得五种悉地,其中就有请上师加持我成为任何人也见不到的人,愿我不要得到芝麻许的福报。可见,真正的修行人不求名利也不求地位,所求的是什麽?就是利益众生、帮助别人,这就是他唯一的愿望。

弘一大师有句话说得好:饮食如幻,爱心永存。饮食、地位、名声如幻如梦,根本没有实在的意义,最有意义的就是用爱心来对待一切众生,这种功德是永远存在的。《开启修心门扉》中也说:仲敦巴尊者圆寂之际,平息了一切世间八法的念头,时常喃喃自语:我是希求解脱者,莫为名闻利养缚。每天都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

我们自认为是大乘修行人,但每天的所作所为是不是被名闻利养束缚着?大家应该观察一下。我有时候非常惭愧,对我来说,这句话好像变成了——我是希求解脱者,为名闻利养缚。尽管自己希求名闻利养的心不是特别强,但作为一个凡夫人,始终觉得被这些束缚着。因此,我们经常观察自己非常有必要。

另外,若想找仆人提水、做饭、做事情,让自己每天过得很快乐,这种想法也不太好。在这个世界上,功德圆满、过失远离的唯一就是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佛陀当年并不是找不到弟子去化缘,但他也是自己到城市里面托钵。所以大家若有自理能力,最好不要高高在上,凭自己是上师或者自己有钱有地位,就让下面的人做种种侍奉,这实际上真的折福报!

以前马尔康那边有位法师,他对因果相当谨慎:别人给他一堆木材,他马上把它送回去;别人为他提一壶水,第二天他也亲自给别人提一壶。而现在有些懒惰的人,什麽事情都不想干,有点钱就指使保姆做这个做那个,自己像主人一样养尊处优。其实,现在你是主人,下一辈子可能就变成仆人,恭恭敬敬地为主人做事,因果是不会错乱的,一定会有这样的报应。

所以我们最好不要有侍者,除非你利益众生的事情非常忙,让别人照顾也不是因为懒惰。除了这种情况以外,一般来讲,生活能自理的话,把所有的事情都让别人做,从世间的角度来讲也不太合理。因此作为利他的修行人,我们应该自食其力。格玛旺波·丹增诺吾(《赞戒论颂》的作者)的传记你们方便时也看一下 ,他在58岁之前,一直是自己烧茶做饭,随身不带任何侍者,接近圆寂的後两年(60岁圆寂),由於生活无法自理,才开许别人给他烧茶。看了他的传记後,我内心很感动,确实认为自己应该照顾自己,否则,今天我当你的主人,来世我变成你的奴仆;今天我杀了你,来世你杀了我,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

《那先比丘经》里有这样一个公案:某地有个守卫,到了晚上的时候,他要在整片地区巡逻。一次有位商人来这里搞生意,身上带有大量金银珠宝,晚上看到有人巡逻,不想被发现就悄悄卧在草丛里。守卫听到草里发出声音,就抽出剑在草丛里乱刺,无意中刺入商人咽喉,商人当场毙命。见自己失手杀人,守卫非常後悔,但高兴的是,死者旁边有一大堆金银财宝,简直是一笔意外横财。於是他赶紧把屍体埋了,把金银财宝拿回去,心想:现在有了这麽多钱,我可以买房子娶老婆了,今後不用再当守卫了。

後来他用这笔钱娶妻成家,生了一个女孩。一天他在屋檐下睡午觉,梦到他所杀的商人来到他家,他当时特别害怕,一直挡着不让进来,於是商人就到隔壁家去了。梦醒之後,他马上去隔壁家,发现那家刚好生了一个男孩。此人便知道孩子就是商人的转世。从那以後,他经常将财产分给邻居,并将这个孩子认作乾儿子,当亲儿子一样对待。待孩子长大後,此人还答应将女儿许配给他,彼此之间关系非常和睦。

那个人平时喜欢睡午觉,有一天在睡午觉时,天气特别热,乾儿子过来用扇子给他扇风,看他出汗特别厉害,就用小刀给他刮汗。刮到喉间,那人恰好脖子一动,小刀就插入了他的喉咙。他醒来後,召集所有人说:今天的事情不怪我乾儿子,我以前怎样杀他,他也是以这种手段来杀我。希望你们好好行持善业,相信三世因果。同时,我所有的财产都交给我乾儿子,这是我以前杀他的债物。然後就死了。

由此可见,因果点滴也不会空耗,不管是杀害别人还是奴役别人,自己一定会亲身感受果报的,这一点没有任何怀疑。现在有些人对因果方面了解得比较少,他们不相信也情有可原,但不管怎麽样,谁也找不到任何理由证明三世因果不存在。因此,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尽量放弃不相信因果的行为,这一点极为重要!

欲削弃他利,或欲图己利,

因是欲语时,如树应安住。

假如想舍弃利益众生的事业,希望获得自己的利益,并想说有关自利方面的言语,当萌生这些念头时,一定要立即放弃,如树而安住。

19、削弃他利:对大乘修行人而言,最可怕的是什麽?就是舍弃利益众生。若是这样,则触犯了菩萨根本戒,罪业相当严重。有些人的佛教知识学得不深,一旦恶缘现前,很有可能想利益众生非常困难,舍利子都舍过菩提心,那我更不用说了,还是放弃吧,以後不想发心了。当然,光是不想发心做某件事,也不一定是舍弃利他,但如果凡是利益众生的事情,今後都不参与,自己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就可以了,这就是舍弃了利他之心。虽然往生极乐世界是好事,但如果只是自己解脱,而将众生弃之不顾,《般若摄颂》中说,这比犯四根本戒还严重。假如你周围的环境或者旁边的人,造成你想舍弃利他的菩提心,此时务必要自我警醒:哪怕我死了都可以,但舍弃利他之心万万不能生起!

20、图己利:倘若想一心一意地利益自己,或利益自己的亲朋好友,这种念头在大乘佛教中也跟毒药一样非常可怕,应尽量予以舍弃。

21、因是欲语时:语为心声,在产生舍弃利他、贪图自利的念头时,切莫让它表露於言语,应当坚决地制止,如树而安住。

大乘所有的行为中,利他是最珍贵的,自利是最可耻的。我们有些发心人员,每天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也没有自己的空间,全部都是为众生做事情。这种心态若能继续下去,即便你今生没有什麽成就,我觉得一点也不浪费。在释迦牟尼佛的公案中,有时候佛陀因地时一辈子专门利益一个众生,所以,利他的机会相当难得,有了这种机会时一定要珍惜,不要觉得这是很容易的事情。

不耐懒与惧,无耻言无义,

亲友爱若生,如树应安住。

22、不耐:若遇到无法忍耐的对境,譬如怨敌的百般损害、修行的种种苦行,在这种时候,应当如大树一样安稳而住。

在修习佛法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违缘,有时候身体不好,有时候心情不好,有时候外面出现种种磨难,此时你最好不要太脆弱了。有些道友身体稍微有点不适,就断传承不去上课了。我觉得这样不太好,假如你已经昏迷过去,两三个人也抬不动,那不去上课也可以。但如果稍微有点不舒服,头有一点痛,这些不应阻挡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听闻佛法。

23、懒:懈怠懒惰也不太好。有些人特别懒,不要说晚上,白天也一直迷迷糊糊的。以前能海上师有个弟子,他的瞌睡是最大的,平时走路也在打瞌睡。有一次,一队比丘要过独木桥,别人都已经过去了,他在後面边打瞌睡边过桥。突然,大家听到的一声,回头一看——他掉下去了!掉下去之後,像一朵荷花(他是穿裙子的),在水面上地打开了,一个人在水里漂漂漂……

我们作为欲界众生,不睡觉是不可能的,可如果白天也迷迷糊糊的,这种情况还是应该制止。有些人经常说:上师,我现在特别爱睡觉,您可不可以给我加持一下?但加持有没有用也不知道,你们还是要学会减少睡眠,在这方面养成一个习惯。

24、惧:若对大乘的甚深空性、见修行果等心生畏惧,产生退惰之心,也应如树而安住。

25、无耻:如果没有羞耻,不约束自己身语意三门,恣意造作恶业,这时候也应如树而安住。

26、言无义:假如废话连篇,一天到晚找人摆龙门阵,说些无意义的话语,也应尽量制止这种行为,如树而安住。

27、贪执亲友:如果生起贪爱亲友的世俗情念,对自己家人一味地维护,成天打电话说一些是非,这也是修行的大障,理应如树而安住。 










相關文章: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一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二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三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四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五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六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七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九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十一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十二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十三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十四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十五节课
《入行论释·善说海》思考题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十六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十七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十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十九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二十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二十一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二十二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二十三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二十四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二十五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二十六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二十七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二十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思考题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第二十九节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第三十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第三十一节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第三十二节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第三十三节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第三十四节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第三十五节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不放逸 第三十六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不放逸 第三十七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不放逸 第三十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不放逸 第三十九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不放逸 第四十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不放逸 第四十一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不放逸 第四十二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不放逸 第四十三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四十四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不放逸 第四十五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不放逸 第四十六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 第四品 思考题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四十七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四十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四十九节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五十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五十一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五十二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五十三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五十四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五十五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五十六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五十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五十九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六十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六十一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六十二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六十三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六十四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六十五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六十六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六十七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六十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六十九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思考题
《入行论释·善说海》第一品 思考题

上一篇(《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 回目錄 下一篇(《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大悲自救苦解脱观音菩萨
曼达拉制作
南印度色拉杰僧伽大学
大圆满五加行的意义与重要
中时部落格|灵性智商:发现生命价值的智力

赞助网站
佛教导航-佛教123-佛教
佛教導航網 .... 佛學智慧網 • 解脫之路
英國倫敦商會考試局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學術資源網站
學術資源網站。
在線文史資料綜匯--中國古代文學-- 北京大學中文論壇﹝ 簡﹞
利他無我
尊貴夏巴曲傑仁波切 / 資料來源 : 喇嘛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