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度母消災祈福滿願灌頂法會 金剛薩埵火供 請贊助釋迦牟尼佛中心千秋大業基金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中有」之研究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编辑部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09/12/22 07:48:21
學習次第 : 进阶

 

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 

喇嘛网 日期:2009/12/22 07:30:19   编辑部 报导

「中有」之研究  指导教授:蓝吉富
 

本论文主要是针对佛教的「中有」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中有」,是梵语antarā-bhava的汉译,即通常所说的「中阴身」。这是佛教为死亡与再生之间的生命存在状态,所安立的专有名词。这个名词因为美国Walter Evans-Wentz在1927年编着、出版的一本书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中译本名:《西藏度亡经》)而流传至西方世界,以藏传佛教宁玛派思想为主的「中有」(藏语 Bar Do)概念,遂为世人所熟知。然而,在佛教经论中的「中有」概念,是否完全和《西藏度亡经》所说的一样呢?这是一个亟待厘清的问题。所以本研究以汉译经论资料为主,深入考察佛教「中有」概念的相关问题。电子全文电子全文


本研究所探讨的重点有三方面:一、关於「中有」是否存在的问题。透过部派佛教时期的论典,详细考察有无「中有」的辩论内容,并且解析产生论诤的原因,以及佛教内部对有无论诤的批判和对「中有」之存在所提出的异见。

二、关於佛教经论中的「中有」概念问题。从佛教经论的记载,全面考察「中有」的特性、转生历程、以及在「中有」阶段能否继续闻法修行,乃至证涅盘解脱等问题。

三、「中有」概念在汉藏两地发展举隅。这是以汉藏两地佛教学者对「中有」的特殊诠释为例来进行考察,并与经论中的「中有」概念相比较,以分析其中的异同,进而了解「中有」概念在印度以外地区的发展概况。


研究结果有如下几点发现:一、有无「中有」之诤,其实是部派宗义思想之诤。二、讨论佛教「中有」议题时,必须回归佛教「无我而轮回」的根本主张。三、「中有」是为转生而存在的一种生命状态。四、佛教「中有」思想并无一致性,「中有」概念在不同的诠释过程中,不断演进。 电子全文电子全文       佛光人文社会学院/宗教学研究所/93/硕士/研究生:林孟颖  指导教授:蓝吉富 简易查询

 

 

◎本文延伸阅读与佛法研究资料库- ◎本文延伸阅读与佛法研究资料库-

 

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  政治大学图书馆NCCU网站 

国立成功大学数位论文全文 系统     台湾师范大学博硕士论文系统   

 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NTU LIBRARY

佛教高阶经营师与讲师培训班-国际学士院主办〈一年培训 後可衔接 国际学士院营管理硕士﹝一年取得﹞-资格大专毕* 三年以上工作经验*不限科系*只酌收成本及材料费*利用星期六或日半天上课*2009年3月开课*电话报名 02-27196686 

◎经营研究高阶人才培养 摇篮 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

指导教授:蓝吉富  佛教史学者:蓝吉富老师 蓝吉富教授介绍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 1
第一节 问题陈述与研究目的 ……………………………… 1
第二节 研究范围与文献评介 ……………………………… 3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5
第二章 「中有」是否存在之诤论 ………………………… 7
第一节 有无「中有」之辩论 ……………………………… 8
第二节 有无「中有」论诤原因之解析 …………………… 27
第三节 对有无「中有」论诤之批判与异调 ……………… 37
第三章 佛教经论中之「中有」概念 …………………… 46
第一节 「中有」之特性 …………………………………… 48
第二节 「中有」之转生历程 ……………………………… 67
第三节 「中有」业能否转变之问题 ……………………… 86
第四章 「中有」概念在汉藏两地之发展举隅 …………… 94
第一节 「中有」概念在汉传佛教发展之例 ………………… 94
第二节 「中有」概念在藏传佛教发展之例 ………………… 107
第五章 结论 …………………………………………………… 123
一、 综论研究之结果 ………………………………………… 123
二、 对本研究之检讨 ………………………………………… 125
三、 後续研究之展望 ………………………………………… 126

参考文献 ……………………………………………………… 128
表一:各论书对有无「中有」论者之称名或所属部派 ……… 135
表二:综合表列各部论典关於「无中有」之论证内容 ……… 135
表三:综合表列各部论典关於「有中有」之论证内容 ……… 136
附录一:各部论典对於「有中有」之论证内容 ……………… 137
附录二:各部论典对於「无中有」之论证内容 ……………… 150
 


延伸阅读:【数位佛学院】【利美知识




参考文献
一、经论原典
(一)《大正藏》资料(依大正藏之经号排序)
《长阿含经》後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 译,T01, no.1
《长阿含十报法经》後汉 安世高 译,T01, no.13
《中阿含经》东晋 瞿昙僧伽提婆 译,T01, no.26
《阎罗王五天使者经》宋 沙门慧简 译,T01, no. 43
《杂阿含经》刘宋 求那跋陀罗 译,T02, no.99
《别译杂阿含经》失译,T02, no.100
《增一阿含经》东晋 瞿昙僧伽提婆 译,T02, no.125
《佛说普曜经》西晋 竺法护 译,T03, no.186
《方广大庄严经》唐 地婆诃罗 译,T03, no.187
《大庄严论经》马鸣菩萨 造,後秦 鸠摩罗什 译,T04, no.201
《百喻经》僧伽斯那 撰,萧齐 求那毘地 译,T04, no.209
《出曜经》姚秦竺佛念 译,T04, no.212
《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 东晋 佛陀跋陀罗 译,T09, no.278
《大宝积经》<佛为阿难说处胎会> 唐 菩提流志 译,T11 , no.310 , p.322
《大宝积经》<佛说入胎藏会> 唐 义净 译,T11, no.310, p.326
《佛说无量寿经》曹魏 康僧铠 译,T12, no.360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刘宋 畺良耶舍 译,T12, no.365
《大般涅盘经》北凉 昙无谶 译,T12, no.374
《中阴经》,姚秦 竺佛念 译,T12, no. 385
《入楞伽经》元魏 菩提流支 译,T14, no.671
《道地经》僧伽罗刹 造,後汉 安世高 译,T15, no.607
《达摩多罗禅经》东晋 佛陀跋陀罗 译,T15, no.618
《大乘同性经》宇文周 闍那耶舍 译,T16, no.673
《证契大乘经》唐 日照三藏 译,T16, no.674
《正法念处经》元魏 瞿昙般若流支 译,T17, no.721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尊者舍利子 说,唐 玄奘 译,T26, no.1536
《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尊者大目乾连 造,唐 玄奘 译,T26, no.1537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五百大阿罗汉等 造,唐 玄奘 译,T27, no.1545
《阿毘昙毘婆沙论》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浮陀跋摩等译,T28, no.1546
《舍利弗阿毘昙论》姚秦 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等 译,T28, no.1548
《阿毘昙心论》尊者法胜 造,晋 僧提婆共慧远 译,T28, no.1550
《杂阿毘昙心论》尊者法救 造,刘宋 僧伽跋摩等 译,T28, no.1552
《阿毘达磨俱舍论》尊者世亲 造,唐 玄奘 译,T29, no.1558
《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尊者众贤 造,唐 玄奘 译,T29, no.1562
《中论》龙树菩萨 造,梵志青目 释,姚秦 鸠摩罗什 译,T30, no.1564
《般若灯论释》偈本龙树,释论分别明菩萨,唐 波罗颇蜜多罗 译,T30, no.1566
《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 说,唐 玄奘 译,T30, no.1579
《菩萨地持经》北凉 昙无谶 译,T30, no.1581
《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安慧菩萨 揉,唐 玄奘 译,T31, no. 1606
《三弥底部论》失 译,T32, no.1649
《成实论》诃梨跋摩 造,姚秦 鸠摩罗什 译,T32, no.1646
《妙法莲华经玄义》隋 智顗 说,T33, no.1716
《法华文句记》唐 湛然 述,T34, no.1719
《华严经探玄记》唐 法藏 撰,T35, no.1733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唐 澄观 述,T36, no.1736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宋 知礼 述,T37, no.1751
《大般涅盘经集解》梁 宝亮等 集,T37, no.1763
《大般涅盘经疏》隋 灌顶 撰,T38, no.1767
《俱舍论颂疏论本》唐 圆晖 述 ,T41, no.1823
《中观论疏》隋 吉藏 撰,T42, no.1824
《瑜伽论记》唐 遁伦 集撰,T42, no. 1828
《大乘义章》隋 慧远 撰,T44, no.1851
《释净土群疑论》唐 怀感 撰,T47, no.1960
《乐邦遗稿》宋 宗晓 编,T47, no. 1969B
《异部宗轮论》世友菩萨 造,唐 玄奘 译,T49, no.2031
《法苑珠林》唐 道世 撰,T53, no.2122
《金七十论》陈 真谛 译,T54, no.2137
 
(二)其他原典资料(依中文、日文、英文排序)
《异部宗轮论述记》窥基 记,卍续83,中国佛教会,1967
《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 造,法尊 译,1989,美国:大觉莲社
《密宗道次第广论》,宗喀巴 着,法尊 译,1987,台北:新文丰
《六中有自解脱导引》,事业洲尊者 着,谈锡永 译,1999,香港:密乘佛学会
《中有大闻解脱》,事业洲尊者 着,许明银 译,2000,香港:密乘佛学会
《论事》二 • 第八品第二章<中有论>,郭哲彰 汉译,汉译《南传大藏经》62册,pp.58-64,高雄:元亨寺,1997
《论事》二 • 第八品第二章<中有论>,高楠博士功绩记念会纂译,日译《南传大藏经》第58卷,pp.64-71,东京: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1973
《国译一切经 • 毘昙部二十六上》《阿毘达磨俱舍论》,岩野真雄 编,东京:大东
Points of Controversy Ⅷ.2. OF an Intermediate State , translated by Shwe Zan Aung and Mrs. Rhys Davids, Oxaord: The Pali Text Society, first published 1915, reprinetd 2001:212-213
 
二、现代着作
(一)中文着作(依作者姓名笔划排序)
王辅仁 着,1985,《西藏密宗史略》,台北:佛教出版社
印光,1986,《印光大师全集》,台北:佛教出版社
印顺,1981a,《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台北:慧日
1981b,《中观论颂讲记》,台北:正闻
1992a,《唯识学探源》,台北:正闻
1992b,《佛法概论》,台北:正闻
1993a,《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闻
1993b,《成佛之道》,台北:正闻
1994,《杂阿含经论会编》上中下,台北:正闻
1998,《性空学探源》,台北:正闻
西藏学丛书编委会 编着,1987,《西藏文学史》,台北:文殊
朶藏加,2002,《吐蕃佛教—宁玛派前史与密宗传承研究》,北京:宗教文化
吕澂,1982,《印度佛学思想概论》(原名: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台北:天华
李润生,2000,《佛家轮回理论》上下,台北:全佛文化
范古农,1983,《古农佛学答问》,《现代佛学大系》31,台北:弥勒
姚治华 释译,1996,《异部宗轮论》,高雄:佛光
洪汉鼎,2001,《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北京:人民
姚卫群,1996,《印度宗教哲学百问》,高雄:佛光
悟殷,2001,《部派佛教上编 — 实相篇、业果篇》,台北:法界
朗钦加布仁波切 讲授,马步芳 整理,刘国威 校正,2001,《中阴入门教授》,台北:慧炬
陈兵,1995,《生与死的超越:佛教对生死轮回的诠释》,台北:圆明
黄俊威,1995,《无我与轮回》,中坜:圆光
傅伟勳,1993,《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台北:正中
演培,1980,《俱舍论颂讲记》上中下,台北:正闻
黎志添,2003,《宗教研究与诠释学》,香港:中文大学
蓝吉富,1997,《佛教史料学》,台北:东大
韩清净,1983,《瑜伽师地论科句批寻记汇编》,台北:新文丰
 
(二)中文译着(依原作者译名笔划排序)
木村泰贤 着,欧阳瀚存 译,1980,《原始佛教思想论》,台北:商务
木村泰贤 着,释演培 译,1978,《小乘佛教思想论》,台北:慧日
水野弘元 着,释达和 译,2000,《巴利论书研究》,台北:法鼓
石上玄一郎 着,吴村山 译,1997,《轮回与转生》,台北:东大
平川彰 着,庄崑木 译,2002,《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
卡尔•贝克(Carl B.Becker)着,王灵康 译,1987,《超自然经验与灵魂不灭》,台北:东大
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 着,杨素娥 译,2000,《圣与俗—宗教的本质》,台北:桂冠
佐佐木现顺 着,周柔含 译,2003,《业的思想》,台北:东大
沃尔夫(Fred Alan Wolf)着,吕捷 译 ,1999,《灵魂与物理》,台北:商务
肯内斯•克拉玛(Kenneth Paul Kramer)着,方蕙玲 译,2002,《宗教的死亡艺术》,台北:东大
和辻哲郎 着,译丛编委会 译,1988,《原始佛教的实践哲学》,《世界佛学名着译丛》80,台北:华宇
阿迦摩诃布瓦(Ven. Acharn Maha Boowa)着,Siri Buddhasukh 英译,曾银湖 中译,1992,《尊者阿迦曼传》,台中:原始佛教协会筹备会
服部正明、长尾雅人 着,许明银 译,1986,《印度思想史与佛教史述要》,台北:天华
拉谛仁波切、杰佛瑞•霍普金斯 着,翁仕杰 译,2004,《穿越生死—藏传佛教中的死亡、中阴与转世》,台北:春天
索甲仁波切 着,郑振煌 译,1996,《西藏生死书》,台北:张老师文化
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 着,高观庐 译,1979,《印度哲学宗教史》,台北:商务
望月信亨 着,释印海 译,1974,《中国净土教理史》,台北,慧日讲堂
奥智达比丘 着,禅行编译组 编译,2004,《何去何从—业•死亡 • 转生》,香港:闻思修佛法中心
达赖喇嘛 着,杰佛瑞、霍普金斯 英译,丁乃竺 译,2003,《达赖生死书》,台北:天下
达赖喇嘛 着,陈琴富 译,1997,《藏传佛教世界》,台北:立绪
嘉初仁波切 着,杨弦、丁乃筠 译,2004,《密宗大解脱法》,台北:圆神
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着,洪汉鼎 译,1999,《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徵》,台北:时报
摩诃提瓦 着,林煌洲 译,2002,《印度教导论》,台北:东大
(三)日文着作(依作者姓名笔划排序)
川田洋一,1996,《脳死问题と仏教思想》,东京:第三文明社
木村泰贤,1968,《阿毘达磨论の研究》,《木村泰贤全集》第四卷,东京:大法轮阁
(四)英文着作
Lopez , Donald S. Jr. , 1998, Prisoners of Shangri-La, Tibetan Buddhism and the West ,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三、期刊论文
(一)中文部分(依发表时间排序)
1977,杨白衣,<生有之研究—兼论中有观>,《佛光学报》第2期,pp.17-34,高雄:佛光
1980,黄俊威,<论部派佛教时代之轮回观>,《东方文化》第11期,pp.42-57,台北:政大
1981,黄俊威,<部派佛教时代之业力存在观(B.C.201-A.D.350)>,《东方文化》第11期,pp.82-162
1987,黄俊威,<三世实有、法体恒存的商榷>,《慧炬杂志》第322期,pp.52-60
1989,黄俊威,<自我、无我与补特伽罗>,《谛观》N.58 , pp.119-136,台北:谛观
1995, 智化,<补特伽罗(pudgala)和阿特曼(Atman)的译名问题>,《谛观》N.82 , pp.47-64,台北:谛观
1997,惠敏,<灵性照顾与觉性照顾之异同>,《安宁疗护》NO.5,pp.35-40
1997,道兴,《从佛教瞻病送终法谈临终关怀》,中华佛学研究所毕业论文
1998,郭朝顺,<无我的轮回>,《元培学报》N.5 , pp.65-81,新竹:元培医专
1999,宗平,<说一切有部之中有观—以有无和转变为主>,《正观》9,南投:正观
2001,如石,<《西藏度亡经》略究>,《法光学坛》第五期,pp.45-57,台北:法光
2002年12月7日,阿旺念札,<综观西藏显、密佛教的中阴身理论>,「密教文化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佛光人文社会学院佛教研究中心主办
2003,黄俊威,<有关说一切有部的「三世实有、法体恒存」的论诤>,第七届儒佛慧通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华梵大学主办
2004,颜建益,「《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中有」相关议题之探究—以「中有救度」为核心」,华梵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硕士论文
2004年,李函真,《中阴解脱之研究—藏传佛教「中阴超渡法」的生死意识转化内涵》,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二)日文部分(依发表时间排序)
1954,云井昭善,<轮回と无我について>, 《印度学佛教学研究》2-2,pp.280-282
1958,上野顺瑛,<无我轮回の主体>,《印度学佛教学研究》6-1,pp.130-131
1958,上野顺瑛,<原始佛教に於ける无我轮回说の理论的意义>,《印度学佛教学研究》7-1,pp.190-193
1961,上野顺瑛,<原始佛教に於ける无我轮回说の理论的构造>《印度学佛教学研究》9-1,pp.120-121
1965,增田英男,<无我と主体性>,《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4-1,pp.110-113
1979,伴户昇空,<中有>,《印度学佛教学研究》27-2,pp.182-183
1980, 川村昭光,<「中有」の研究 その一>,《曹洞宗研究员研究生研究纪要》13,pp.203-216
1983,川村昭光,<「中有」の研究 その2>,《曹洞宗研究员研究生研究纪要》15,pp.(1)-(17)
1987,加治洋一,<『三弥底部论』解読研究 中有の存在に関すろ议论(上)>《大谷学报》V.67, n.2, pp.28-39
1988,加治洋一,<『三弥底部论』解読研究 中有の存在に関すろ议论(下)>《大谷学报》V.67, n.4, pp.65-77
1991,池田练太郎,<中有の机能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39-2,pp.129-133
 
工具书(依书名笔划排序)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蓝吉富 主编,台南: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1994
《佛光大辞典》,慈怡 主编,高雄:佛光出版社,1989
《佛教语大辞典》,中村 元 着,东京:东京书籍,1974
《法相大辞典》,朱芾煌 编,台北:新文丰,1987
《望月仏教大辞典》,编纂代表者:塚本善隆,东京:世界圣典刊行协会,1974
「CBETA电子佛典集成」,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4年4月版

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 






上一篇(止观修学方法之研究-大乘) 回目錄 下一篇(佛教中的生死观探究)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宁玛巴白白玉传承介绍
青海塔尔寺青藏铁路12天深度之旅
◎中华佛教直贡噶举协会-现代人为何需要『止观禅修』的心灵训练??
◎不分派别、慈悲平等、利美圆融的法教!利美运动- Yahoo!奇摩部落格
修行的真谛 (无分教派网路义工联网)

赞助网站
台北教育網
大同大學教育網
台北生技網
香光資訊網/圖書館服務/佛教入門網站/西藏佛教
指引型資源。
美國菩提學會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