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和生活 Mind Life 11/22甘露漩明王放生法會 心經除魔除障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净土圣贤录》往生研究及在临终关怀之应用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09/12/29 21:44:52
新聞單位 :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09/12/29 21:40:04   编辑部 报导

《净土圣贤录》往生研究及在临终关怀之应用

佛法发源於印度,流传於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其目的无非令人觉悟自心,离苦得乐。在自然发展的趋势中,为了适合众生的根性,佛教的净土法门,成为最简单,最直捷的门径,无论利根、钝根,都能摄受;利根者可用观想、观像、实相念佛的修持方式契入;钝根者只要坚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至诚发愿,念到一心不乱乃至十念,也可蒙佛接引,往生极乐。

本文研究的是以《净土圣贤录》往生事例的内容为基础,进行分类的研究。初步介绍《净土圣贤录》两位编撰者彭际清、彭希涑的生平史略,继而探讨本书成书的内涵,针对本书的中心思想 - 弥陀信仰的渊源,其发展的历程与思想之演变作一论述;继之略探净土的意义,阿弥陀佛的净土,往生的殊胜意趣,以及净土经论中往生的原理。再者,就本书体例结构与抉择往生事例之要件作归纳的说明。

笔者撰写本文的主轴有三:一者侧重往生事例之修为的模式二者重视其思想信仰内涵所引出之福业善行与临终生西验证之瑞相;三者有关往生事例临终关怀之施作,故以修持篇、福业篇、瑞应篇、临终行仪篇、善知识篇的主题作论述,并且分析往生净土行者宗教实践的特色,作为现代净土行者的参考。

现代净土宗的发展,容易令人误解为只重视临终,仰仗他力助念的修行法门。研究结果显示,在数百位的往生事例中,除了少数临终得遇善知识,开导念佛的事例以外,大多数的人,其一期生命中之行持都是符合经义往生的条件。所以本文所欲呈现的是,
往生的把握,最重要之关键在於平日的修持;而临终关怀终极之救济亦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慧严法师
image 

玄奘大学/宗教学系硕士班/95/硕士/ 研究生:许淑娟  指导教授:慧严法师





参 考 文 献
 
略号:
 
高楠次郎(1866~1945)等编。《大正藏》代表《大正新修大藏经》(东京:大藏经刊行会,1924~1935出版;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3影印)。
 
河村孝照等编。《卍新纂续藏经》代表《大藏新纂卍续藏经》。(东京:国书刊行会,1989出版;台北:白马精舍印经会影印)。
 
《卍续藏》代表《卍续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4影印)。
 
一、 史料
 
(一) 佛教经典《大正藏》
 
汉•支娄迦谶(178-189)译。《佛说般舟三昧经》。《大正藏》第13册,No.417。
汉•支娄迦谶(178-189)译。《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大正藏》第12册,No.361。
吴•支谦(222-253)译。《维摩诘经》。《大正藏》第十四册,No.474。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397)译。《城喻经》。《大正藏》第2册,No. 26。
法天(不详)译。《说七佛经》。《大正藏》第1册,No. 2。
失译。《七佛父母姓字经》。《大正藏》第1册,No. 4。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397)译。《增一阿含经》。第2册,No. 125。
姚秦.鸠摩罗什(402)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第8册,No.223。
姚秦.鸠摩罗什(402)译。《佛说阿弥陀经》。《大正藏》第12册,No.366。
姚秦.鸠摩罗什(403)译。《维摩诘所说经》。《大正藏》第14册,No.475。
姚秦.鸠摩罗什(403)译。《妙法莲华经》。《大正藏》第9册,No.262。
龙树造,姚秦.鸠摩罗什(403)译。《大智度论》。《大正藏》第25册,No.1509。
姚秦.鸠摩罗什(403)译。《十住毘婆沙论》。《大正藏》第26册,No.1521。
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408-415)译。《长阿含经》,《大正藏》第13册,No. 6。
姚秦.佛驮跋陀罗(415)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9册,No. 278。
北凉.昙无谶(385-433)。《金光明经》。《大正藏》第16册,No.663。
北凉.昙无谶(385-433)。《菩萨地持经》。《大正藏》第30册,No.1581
北凉.昙无谶(415-433)译。《悲华经》。《大正藏》第3册,No. 157。
北凉.昙无谶(415-433)译。《大般涅盘经》。《大正藏》第12册,No.374。
北凉.昙摩蜜多(424)译。《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大正藏》第9册, No.277。
刘宋.畺良耶舍(424-442)译。《佛说观无量寿经》。《大正藏》第12册,No.365。
刘宋.求那跋陀罗(435)译。《杂阿含经》《大正藏》第2册,No.99。
北魏.菩提流支(508)译。《无量寿经优波提舍》。《大正藏》第26册,No.1524。
北周.阖那崛多(523-600)译。《大方等大集经》。《大正藏》第13册,No.416。
唐.玄奘(655,一说650)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大正藏》第12册,No.367。
周武后.提云般若(691)。《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大正藏》第10册,No.300。
唐.菩提流志(713)。《大宝积经》。《大正藏》第11册,No.310。
 
(二)古德着述
 
北魏.昙鸾(476-542)撰。《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揭注》。《大正藏》第40册
No.1819。
北魏.昙鸾(476-542)撰。《略论安乐净土义 》。《大正藏》第47册,No.1957。
南朝梁.慧皎(519)撰。《高僧传》。《大正藏》第50册,No.2059。
隋.慧远(523-592)撰。《无量寿经义疏》。《大正藏》第37册,No.1745。
隋.慧远(570-592)撰。《观无量寿经义疏》。《大正藏》第37册,No.1749。
隋.智顗(538-597)着。《净土十疑论》。《大正藏》第47册,No. 1961。 唐.道绰(562-645)撰。《安乐集》。《大正藏》第47册,No. 1958。
唐.道宣(596-667)撰。《续高僧传》。《大正藏》第50册,No. 2060。
唐.道世(?-683)撰。《《法苑珠林》。大正藏》第53册,No.2122。
唐.飞锡(742)撰。《念佛三昧宝王论》。《大正藏》第47册,No.1967。
唐.文稔、少康(?-805)撰。《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大正藏》第51册,No.
2070。
唐.迦才(年代不详)撰。《净土论》。《大正藏》第47册,No.1963。
唐.怀感撰。《释净土群疑论》。《大正藏》第47册,No.1960。
南宋.志磬(年代不详)撰。《佛祖统纪》。《大正藏》第49册,No.2035。
宋.戒珠(985-1077)叙。《净土往生传》。《大正藏》第51册,No.2071。
南宋.宗晓(1151-1214)编。《乐邦文类》。《大正藏》第47册,No.1969。
南宋.王日休(1160-1173) 撰。《龙舒增广净土文》。《大正藏》第47册,No.1790。
元.普度(1305)编。《庐山莲宗宝监》。《大正藏》《大正藏》第47册,No.1973。
元.念常(1333)着。《佛祖历代通载》。《大正藏》第49册,No.2036。
元.宝州觉岸(1354)着。《释氏稽古略》。《大正藏》第49册,No.2037。
 
(三)《卍新纂续藏经》
 
清•彭希涑。(1761- 1793)。《净土圣贤录初编》,《卍新纂续藏经》第78册。
 
二、 论着
 
(一) 佛教书类
释印顺。1971。《成佛之道》。台北:正闻出版社。
黄忏华等着。1979。《魏晋南北朝佛教小史》。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李世杰。1980。《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释印顺。1981。《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
李世杰。1982。《印度大乘佛教哲学史》。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吕澂。1982。《中国佛学思想概论》。台北:天华书局。
释星云。1983。《从阿弥陀经说到净土思想的建立》。高雄:佛光文化。
祥云法师编。1983。《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台北:天华出版公司。
释修严。1984。《中国净土宗的祖师传记之研究:关於昙鸾,道绰,善导之行历》。基隆:灵泉禅寺华文佛教学院。
道端良秀,关世谦译。1986。《中国佛教与社会福利事业》,高雄:佛光出版社。
圣严法师。1987《明末佛教研究》。台北:法鼓文化。
坪井俊映。1987。《净土三经概说》。中坜:圆光寺印经会。
汤用形。1987。《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下)。板桥:骆驼出版社。
望月信亨。1988。《中国净土教理史》,蓝吉富主编,释印海译,世界佛学名着译丛,第51 册,台北:华宇出版社。
望月信亨。1988。《净土教概论》,蓝吉富主编,释印海译,世界佛学名着译丛,第52 册,台北:华宇出版社。
印顺法师。1988。《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闻出版社。
释圣严着,关世谦译。1988。《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廖阅鹏。1989。《净土三系之研究》。高雄:佛光出版社。
释宏印。1990。《海印文选》。台北:中华民国佛教青年会。
蒋维乔。1990。《中国佛教史》。台北:常春树书坊出版社。
黄忏华。1990。《中国佛教史》。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黄忏华。1991。《佛教各宗大意》。台北:文津出版社。
黄忏华。1991。《佛教宗派源流》。台北:常春树出版公司。
望月信亨,释印海译。1991。《中国净土教理史》。台北:正闻出版社。
镰田茂雄,关世谦译。1991。《中国佛教史》。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释宏印。1991。《宏印法师讲演集》。台北:慈济文化。
印顺法师。1992。《净土与禅》。台北:正闻出版社。
野上俊静等着,释圣严译。1993。《中国佛教史概说》。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释圣严。1993。《学术论考》。台北:法鼓文化。
释慧净编订。1993《无量寿经汉译五本分段对照》。三重市:本愿山隬陀净舍印经会倡印。
释大寂。1993。《净土探究》,台南:和裕出版社。
释印顺。1994。《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
望月信亨着,释印海译。1994。《净土教起源及其开展》。美国:法印寺。
释净空讲述,刘承符记。《无量寿经玄义亲闻记,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亲闻记》。1995。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会。
释智谕。1995。《池畔莲钞 第二集》。台北:西莲净苑。
释性梵。1996。《佛说无量寿经讲义》。台南市:和裕出版社。
释慧严。1996。《慧严佛学论文集》。高雄:春晖出版社。
洪启嵩。1996。《净土之旅总览》。台北:全佛文化。
洪丕谟。1996。《极乐莲邦》,台北:国际村文库。
佐藤泰舜着,释印海译着。1996。《中国佛教思想论》。美国:法印寺。
圣严法师。1997。《念佛生净土》。台北:法鼓文化。
魏磊。1997。《净土信仰的缘起与西方极乐世界》。新店:圆明出版社。
洪缘音。1997。《如何修持阿弥陀经》。台北:全佛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慧净法师。1998。《净宗讲义》。台北:本愿山弥陀净舍。
慧严法师。1998。《净土概论》。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黄智海。1998。《阿弥陀经在说些什麽》。新店:世界佛教出版社。
释见正。1988。《印光大师的生平与思想》。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
圣严法师。1999。《中国佛教史概说》。台北:法鼓文化。
圣严法师。1999。《无量寿经讲记》。台北:法鼓文化。
圣严法师。1999。《学佛群疑》。台北:法鼓文化。
释慧严。2000。《从人间性看净土思想》。高雄:春晖出版社。
陈扬炯。2000。《中国净土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陈扬炯。2000。《道绰法师传》。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林中治。2001。《〈四大法门之四>念佛法门》。台北:大圆出版社。
释圣严。2003。《净土在人间》。台北:法鼓文化。
廖明活。2003。《怀感的净土思想》。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二) 临终关怀
 
佩玛•丘卓。2001。《当生命陷落时》。台北:心灵工坊文化。
达摩难陀。2002。《如何无忧无虑过生活》。宜兰:中华印经协会。
释证严。2002。《生死皆自在》。台北:慈济文化。
释慧律。2003。《临终备览》。高雄:文殊文教基金会。
智崇居士。2003。《生死大事》。台北:圆觉文教基金会。
 
 
三、 学位论文
 
廖阅鹏。1987。〈净土三系之研究〉。博硕士论文。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印度文化研究所。
蔡贵亮。2001。〈《般舟三昧经》思想之探讨〉。博硕士论文。台北:华梵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傅楠梓。2001。〈中古时期的药师信仰〉。博硕士论文。新竹:玄奘人文社会学院。
文洛钧。2002。〈十念往生之研究〉。博硕士论文。台北:辅仁大学。
李雅雯。2002。〈云栖祩宏护生思想普化与实践的呈现脉络>。博硕士论文。台南:国立成功大学。
黄金廷。2004。〈净土思想中「念佛」与「往生」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学宗教研究所。
释见杭。2005。〈弥陀净土往生行因之研究-以昙鸾、道绰、善导为主〉。新竹:玄奘大学宗教研究所。
释演慧。2006。〈隋代弥陀思想研究-以慧远、智顗、吉藏为主〉。新竹:玄奘大学宗教研究所。
 
四、图书论文
 
吕碧城。1980年10月。〈《观无量寿佛经》释论〉。《现代佛教学术丛刊》68期。页293-300。
坪井俊映。1980年10月。〈净土三经概说〉。《现代佛教学术丛刊》68期。页1-240。
慈舟。1980年10月。〈《佛说阿弥陀经》「不可以少善根福业因缘得生彼国」的见解〉《现代佛教学术丛刊》68期。页337-344。
莲生。1980。〈净土思想沿革〉。《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65》。台北:大乘文化。页29-34。
普景来。1980。〈论净土法门贯通诸法大义〉。《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66》。台北:大乘文化。页37-48。
端甫。1980。〈论净土法门贯通诸法大义〉。《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66》。台北:大乘文化。页59-86。
唐大圆。1980。〈净土宗之新建立〉。《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66》。台北:大乘文化。页313-318。
病夫。1980。〈净土宗的修证〉。《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66》。台北:大乘文化。页319-328。
张一留。1980。〈净土宗纲论〉。《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66》。台北:大乘文化。页141-176。
道源。1980。〈净土宗与佛教之世界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66》。台北:大乘文化。页329-336。
朱世龙。1980。〈净土念佛的哲理与实践〉。《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66》。台北:大乘文化。页199-230。
李世杰。1980。〈念佛的哲学〉。《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66》。台北:大乘文化。页231-290。
华严关主。1980。〈横起三界的净土宗〉。《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66》。台北:大乘文化。页97-108。
王哲雄。1980。〈净土礼佛行仪之艺术研究〉。《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66》。台北:大乘文化。页291-312。
杨白衣。1980。〈净土探源〉。《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66》。台北:大乘文化。页1-36。
律航。1980。〈净土释疑新论〉。《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66》。台北:大乘文化。页177-198。
澹思。1980。〈阿弥陀佛的起源〉。《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66》。台北:大乘文化。页119-121。
朱世龙。1980。〈阿弥陀佛修菩萨乘发四十八愿及其信行〉。《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66》。台北:大乘文化。页109-118。
张慧明。1980。〈从净土法门说到大乘与小乘〉。《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66》。台北:大乘文化。页87-96。
竺摩。1980。〈净土法门丛谭〉。《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67》。台北:大乘文化。页81-90。
贤悟。1980。〈西方有无的商榷〉。《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67》。台北:大乘文化。页55-64。
张一留。1980。〈西方认识论〉。《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67》。台北:大乘文化。页1-44。
振慈。1980。〈我对净土法门的看法〉。《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67》。台北:大乘文化。页283-296。
曾景来。1980。〈往生成佛论〉。《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67》。台北:大乘文化。页73-80。
心悟。1980。〈念佛行者须知的几个要点〉。《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67》。台北:大乘文化。页121-138。
常愧。1980。〈念佛往生净土之意义〉。《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67》。台北:大乘文化。页105-110。
毛凌云。1980。〈念佛法要〉。《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67》。台北:大乘文化。页139-282。
念净。1980。〈净土讲要〉。《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67》。台北:大乘文化。页325-384。
单培根。1980。〈净宗不可废通途教法论〉。《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67》。台北:大乘文化。页97-104。
单培根。1980。〈净宗当修通途法之教理〉。《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67》。台北:大乘文化。页91-96。
深惭。1980。〈说西方净土〉。《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67》。台北:大乘文化。页45-54。
李世杰。1980。〈净土的分类〉。《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67》。台北:大乘文化。页297-314。
刘松勇。1982。〈道绰的净土思想〉。《如学禅师纪念论文集》。台北:法光文教基金会。页213-222。
陈敏龄。1987。〈《般舟三昧经》的阿弥陀佛观〉。《东方宗教研究》。台北:文殊出版社。页1-15。
杨曾文。1993。〈道绰, 善导和唐代净土宗〉。《中印佛学泛论--傅伟勳教授六十大寿祝寿论文集》台北:东大图书。页203-230。
蓝吉富。1995年4月。〈讽诵在大乘佛教中的意义〉。《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印顺导师九秩华诞祝寿文集》。页445~454。
释慧严。1997年7月。〈探究《无量寿经》的人间性思想〉。《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页305-326。
释道昱。1997年10月。〈止观在中国佛教初期弥陀信仰中的地位- 以南北朝之前为探讨中心〉。《圆光佛学学报》第二期,圆光出版社发行。页 29-62。
郑志明。1998。〈人间净土的终极关怀-论傅伟勳的佛教生死学〉。《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 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实录》。台北:法鼓文化。
释大睿。1998。〈中国佛教早期忏罪思想之形成与发展〉。《中华佛学研究》第2期。页313-337。
刘嘉诚。2000。〈慧远研究〉。《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 (十)》。台北市:华严莲社。页263-280。
释天真。2000年3月。〈《杂阿含》第1013经经群看「善终辅导」〉。《中华佛学研究》第四期。页1-33。
释如石。2002 年。〈「往生净土」的科学玄谈〉。《法光学坛》第六期 。 页 37-58。
洪启嵩。〈器官捐赠与佛教的生命关怀〉。《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页159-177。
释慧严。2005年6月。〈从净土经典来架构人生的修养〉。《佛教与二十一世纪》台北:法鼓文化。页211-235。
 
五、期刊论文
 
释圣严。1983年7月。〈净土思想之考察〉。《华冈佛学学报》6期。页5-48。
杨惠南。1990年10月。〈当代台湾佛教「出世」性格的分析〉。《东方宗教研究》1期。页315-343。
赖隆彦。1991年3月:。〈净土思想的禅观性格--《般舟三昧经》念佛法门考〉。《狮子吼》30卷3期。页13-15。
陈敏龄。1994年10月。〈昙鸾的净土思想--兼论北魏金石碑铭所见的净土〉。《东方宗教研究》4期。页47-66。
赖鹏举。1997。〈罗什入关以前中国的净土思想〉。《法光学坛》1期。页73-78。
谢路军。1998年2月。〈善导净土思想特点与称名念佛法门的流行〉。《世界宗教研究》。页97-105。
释圣严。1999年3月。〈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中华佛学研究》3期。页1-17。
郭丽娟。1999年3月。〈《佛说阿弥陀经疏钞》「一心不乱」之研究》〉。《中华佛学研究》3期。页107-173。
方立天。2001年7月。〈中国佛教人生理想论 (五) 〉。《圆光新志》58期。页5-16。
释慧严。2001年9月。〈弥陀净土信仰对汉儒内心世界的影响〉。《中华佛学学报》14期。页159-183。
 
六、 工具书
 
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编。1989。《佛光辞典》。高雄:佛光出版社。
蓝吉富主编。1994。《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台南: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
印顺、吕澂合编。2000。《印顺、吕澂佛学辞典》。台南: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
 
七、 网路资源
 
从阿弥陀经说到净土思想的建立(搜寻时间-96年3月~5月)
http://www.fgs.org.tw/master/masterA/library/3-1/3-1-a-03.htm
净土思想与现代生活(搜寻时间-96年3月~5月)
http://www.fgs.org.tw/master/mastera/library/3-1/3-1-d-25.htm
净土专页(搜寻时间-96年3月~5月)
http://www.jingtu.org/
净宗本科专攻学科>《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专辑(搜寻时间-96年3月~5月)
http://www.amtb.tw/index.asp








相關文章:
《净土圣贤录》往生研究及在临终关怀之应用

上一篇(吉藏的二谛与三谛思想探讨) 回目錄 下一篇(十念往生之研究)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修次中篇
莲师文武百尊诛火供日期- 2008/10/10
观察死亡徵兆形相自解脱97年.11月1日
殊善遍成广博林- Yahoo!奇摩部落格
诺那祖师亲授莲师赞偈-七金刚句祈请颂

赞助网站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
利他無我
尊貴夏巴曲傑仁波切 / 資料來源 : 喇嘛網
慧炬機構
本機構創辦人周宣德老居士為宣揚中國佛教文化。

醒吾學院台北教育網
西藏敏竹梅芭藏香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