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的 賈傑康楚仁波切的孫子祖固鄔金瑞進 般若林吉祥智勝林佛學會一月法訊 聖救度母除障法會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世亲《法华论》之研究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编辑部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1/02 22:36:22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1/02 22:37:12   编辑部 报导

以六个章节作为整体内容论述之架构,除去第一章绪论与第六章结论之外,另以四章的篇幅作为本论文主体内容之呈现,这四章分别是第二章的外缘研究,针对此论汉译背景的分析、汉译情况的了解、汉译版本的不同、作者生平等资料作为切入此论的首要知识,再者也旁及此论的相关注疏文献,从而发现古今以来重视过此《法华论》的贤人为数不少,可惜具体资料仍付之阙如,未能保存下来,世亲对法华的研究也以此论作为唯一的代表。


接着便以「所化众生」、「所治之病」、「对治之药」作为主要脉络进行阐述,「所化众生」即是第三章的内容,主要在说明《法华经》中众生种类的分布以及《法华论》对众生在种类上、功德成就上、定义上的种种说明,经与论两者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再来就是第四章的「所治之病」,所治之病中也以经与论相互比较的过程作为陈述方式,期透过这样的行文方式彰显《法华论》本身所蕴含的研究价值,经中对众生的病徵多以「疑」、「疑惑」、「惊疑」、「不信」、「增上慢」、「骄慢」等词汇来形容,而《法华论》中则以四大类予以概括,分别是「七种增上慢心」、「三种颠倒信」、「五种惊布」、「四种执着」等,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病徵并没有限定皆为小乘行者才有,也意指多数大乘行人的烦恼状态,此论中世亲是一并关怀的,此章中特别表明小乘与大乘行者实际上在十种大方向上有所不同,然而小乘行者仍不自知竟取以为同的情况。


最後第五章的「对治之药」,则是意指佛陀度化众生的方式,首先表明佛有度化众生的能力与功德,此外众生亦有受佛度化的机缘,两相契合的情况下,救度之事产生结果,本论文中指出的度化方式有七种譬喻、七种施设、三种平等,之中即包含一乘法教的宣说,此也说明了世亲的一乘观,乃是日後三家车之理论着墨的源头。而在众生一一得到救渡之後,众生烦恼遮障已除,佛便给与在场与会众生授记,其中经典是以上根、中根、下根等弟子逐一授记,後又有恶人授记以及龙女成佛之事,论中则以四种声闻授记与否一事,以及授记类别的不同等来指出授记的意义及其价值功能。

张清泉(Chang Ching-Chuan)
最高学历: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博士
职  称:副教授兼任主任
研究专长:佛学、儒学、诗词吟唱、书法

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国文学系- 张清泉副教授兼主任

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国文学系/97/硕士/研究生:郭秀琦 

指导教授:张清泉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动机 1
第二节 研究目的 2
一、定位世亲《法华论》的价值 2
二、确立世亲《法华论》中「对治」的思想模式 4
三、二乘与佛乘关系的建立 5
第三节 研究方法 6
第四节 前人研究成果 8
一、中文研究成果 8
二、日文研究成果 9
(一)《法华论》外缘研究的成果 9
(二)《法华论》等注疏书研究的成果 10
(三)《法华论》内部思想研究的成果 11
第五节 论文章节安排 13
第二章 《法华论》外缘研究 15
第一节 《法华论》作者 15
一、世亲生平事蹟 16
(一)世亲的出生与教养 16
(二)小乘教法的学习 17
(三)转归大乘教法的学习 17
(四)广传流布佛陀法教 18
(五)晚年与圆寂 19
(六)家世背景的补充 19
(七)学尽小乘论典《阿毘达磨》 20
(八)破斥外道种种论点 20
二、世亲主要着作与思想 21
第二节 《法华论》的汉译情况 24
一、中国南北朝时代的译经背景 24
二、《法华论》的汉译版本 27
(一)菩提流支译本 27
(二)勒那摩提译本 29
第三节 《法华论》的注疏文献 32
一、吉藏与《法华论疏》 32
(一)吉藏生平事蹟 32
(二)《法华论疏》简述 35
二、义寂与《法华经论述记》 37
(一)义寂生平事蹟 37
(二)《法华经论疏记》简述 38
三、无名氏与《法华问答》 40
四、最澄与《法华论科文》 40
(一)最澄大师生平事蹟 41
(二)《法华论科文》简述 42
五、智证圆珍大师与《法华论记》 44
(一)圆珍大师生平事蹟 44
(二)《法华论记》简述 45
第三章 《法华论》的「所化众生」 47
第一节 所化众生的出场 49
一、《法华经》中众生的出场 50
二、《法华论》中众生的出场 55
第二节 《法华论》中声闻及菩萨的功德 63
一、《法华论》中所言声闻功德──以阿罗汉为主 63
二、《法华论》中所言菩萨功德 70
第三节 十种人 81
一、七种烦恼众生 81
(一)求势力人 86
(二)求声闻解脱人 87
(三)大乘人 88
(四)有定人 90
(五)无定人 91
(六)集功德人 92
(七)不集功德人 92
二、三种无烦恼人 95
第四章 《法华论》的「所治之病」 101
第一节 小乘与大乘的修证差别 101
一、发心方面的不同 103
二、教授方面的不同 103
三、方便方面的不同 105
四、住持方面的不同 106
五、时节方面的不同 106
六、菩提心量方面的不同 107
七、智慧量方面的不同 108
八、四相方面的差别 110
(一)解脱等 112
(二)现等觉 112
(三)能说法 112
(四)行正行 112
九、力方面的差别 112
(一)处非处智力 115
(二)业异熟智力 115
(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115
(四)根上下智力 115
(五)种种胜解智力 115
(六)种种界智力 115
(七)遍趣行智力 115
(八)宿住随念智力 115
(九)死生智力 115
(十)漏尽智力 115
第二节 「增上慢」等烦恼 120
一、众生起病人想 120
二、《法华经》中的「烦恼染障」 122
(一)「疑」 129
(二)「不信」 130
(三)「增上慢」 130
三、《法华论》中的「增上慢」 133
第三节 五种惊布及三种颠倒信 138
一、六种罗汉 138
二、五种惊布 139
(一)损惊布 139
(二)多事惊布 140
(三)颠倒惊布 140
(四)心悔惊布 142
(五)诳惊布 143
三、三种颠倒信 145
四、四种着 146
第五章 《法华论》的「对治之药」 149
第一节 对治因缘 149
一、佛有度化能力──四种功德 149
(一)住成就 150
(二)教化成就 153
(三)功德成就 154
(四)说成就 156
二、舍利弗为当机者 159
第二节 七喻与三平等所形成的对治理趣 165
一、「譬喻」在汉译佛教经典中的使用 165
二、七喻的内容及其对治性义理 166
(一)《法华经》中的七喻 167
(二)七喻与七种增上慢之间的对治情形 173
三、三平等所形成的对治 186
(一)世间、涅盘平等 186
(二)乘平等 187
(三)身平等 189
第三节 「授记」成为对治的理趣 191
一、《法华经》的授记内容 191
(一)何谓「授记」? 191
(二)《法华经》的授记过程 192
二、授记的条件与重要性 202
(一)授记的条件 202
(二)授记的重要性 204
三、四种声闻的授记情况 205
第六章 结论 209
第一节 总结 209
一、外缘研究方面 209
二、所化众生方面 209
三、所治之病方面 210
四、对治之药方面 210
五、预期目标的完成 211
第二节 反省与未来发展 213
参考文献 215
附录 225

附表目次
表3-1-1《法华经》中众生类别 50
表4-1-1略由四相当知如来与慧解脱阿罗汉等同分、异分 110
表4-1-2如来十力 112
表4-2-1《法华经》中所言之烦恼染状 123
表5-2-1《法华经》七种譬喻之内容 167


壹、经典文献 (依朝代顺序排列)
(曹魏)康僧铠译:《无量寿经》,《大正藏》册12。
(西晋)无罗叉译:《放光般若经》,《大正藏》册8。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大正藏》册2。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大正藏》册1。
(後秦)鸠摩罗什译:《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8。
(後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8。
(後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大正藏》册9。
(後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大正藏》册14。
(後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大正藏》册25。
龙树造,青目释,(後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大正藏》册30。
(後凉)昙无谶译:《大般涅盘经》,《大正藏》册12。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大正藏》册2。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大正藏》册12。
马鸣菩萨造,(南朝梁)真谛三藏译:《大乘起信论》,《大正藏》册32。
(南朝梁)法云撰:《法华义记》,《大正藏》册33。
(南朝梁)慧皎撰:《高僧传》,《大正藏》册50。
世亲造,(南朝陈)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大正藏》册31。
(南朝陈)真谛译:《婆薮盘豆法师传》,《大正藏》册50。
世亲造,(北魏)菩提留支译:《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大正藏》册26。
世亲造,(北魏)勒那摩提译:《妙法莲华经论优波提舍》,《大正藏》册26。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大正藏》册51。
(隋)闍那崛多共笈多译:《添品妙法莲华经》,《大正藏》册9。
(隋)那连提耶舍译:《大方等大集经》,《大正藏》册13。
(隋)吉藏撰:《法华统略》,《卍续藏》册27。
(隋)智顗撰:《法华玄义》,《大正藏》册33。
(隋)智顗撰:《法华文句》,《大正藏》册34。
(隋)吉藏撰:《法华玄论》,《大正藏》册34。
(隋)吉藏撰:《法华义疏》,《大正藏》册34。
(隋)吉藏撰:《法华论疏》,《大正藏》册40。
(隋)吉藏撰:《法华统略》,《卍续藏》册43。
(隋)慧远撰:《大乘义章》,《大正藏》册44。
(隋)吉藏撰:《大乘玄论》,《大正藏》册45。
(隋)吉藏撰:《三论玄义》,《大正藏》册45。
(隋)费长房撰:《历代三宝纪》,《大正藏》册49。
(隋)法经撰:《众经目录》,《大正藏》册55。
(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正藏》册7。
(唐)不空译:《大方广如来藏经》,《大正藏》册16。
(唐)玄奘译:《解深密经》,《大正藏》册16。
(唐)义净奉制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大正藏》册24。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唐)玄奘奉 诏译:《大毗婆沙论》,《大正藏》册27。
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大正藏》册30。
(唐)窥基撰:《胜鬘述记》,《卍续藏》册30。
(唐)波罗颇蜜多罗译:《大乘庄严经论》,《大正藏》册31。
世亲造,(唐)玄奘译:《辩中边论》,《大正藏》册31。
无着造,(唐)玄奘译:《摄大乘论》,《大正藏》册31。
世亲造,(唐)玄奘译:《摄大乘论释》,《大正藏》册31。
无着菩萨造,(唐)玄奘译:《显扬圣教论》,《大正藏》第31册。
(唐)湛然撰:《法华玄义释签》,《大正藏》册33。
(唐)窥基撰:《法华玄赞》,《大正藏》册34。
(唐)慧沼述:《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大正藏》册39。
(唐)窥基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大正藏》册43。
(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大正藏》册50。
(唐)玄奘撰:《大唐西域记》,《大正藏》册51。
(唐)僧详撰:《法华传记》,《大正藏》册51。
(唐)慧详撰:《弘赞法华传》,《大正藏》册51。
〈唐〉法琳撰:《辩正论》,《大正藏》册52。
(唐)道宣撰:《大唐内典录》,《大正藏》册55。
(唐)明佺撰:《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大正藏》册55。
(唐)圆照撰:《贞元释教录》,《大正藏》册55。
(唐)智昇撰:《开元释教录》,《大正藏》册55。
(唐)义寂:《法华经论述记》,《卍续藏》册46。
(唐)窥基撰:《金刚般若经论会释》,《卍续藏》册46。
(唐)窥基撰:《异部宗轮论疏述记》,《卍续藏》册53。
(宋)罽宾三藏佛陀什等译:《弥沙塞五分戒本》,《大正藏》册22。
(宋)良渚沙门宗监集:《释门正统》,《卍续藏》册75。
(南宋)志磐撰:《佛祖统纪》,《大正藏》册49。
《增支部经典》,《汉译南传大藏经》册19,高雄:元亨寺出版社,1990年。
《妙法莲华经》〈度量天地品第二十九〉,《大正藏》册85。
《妙法莲华经》〈马鸣菩萨品第三十〉,《大正藏》册85。
贰、专书 (依姓名笔划排列)
一、中文书籍
(一) 中文部份
太虚大师:《法华经讲演录》,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2005。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册27,台北:联合报系文教基金会,2003。
牟宗三:《佛性与般若》上、下,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
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1994。
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闻出版社,1993。
印顺:《以佛法研究佛法》,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
印顺:《如来藏之研究》,台北:正闻出版社,2003。
印顺:《大乘起信论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1987。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4。
杜继文:《佛教史》,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
吕澂:《印度佛学思想概论》,台北:天华出版社,1997。
吕徵:《中国佛学思想概论》,台北:天华出版社,1982。
吕瀓:《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吴汝钧:《佛学研究方法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3。
沈谦、慧岳、李世杰:《陶弘景、智顗、吉藏、杜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
沈谦、慧岳、李世杰着,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王寿南主编:《中国历代思想家(七)——陶弘景 智顗 吉藏 杜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
周贵华:《唯心与了别——根本唯识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周贵华:《唯心、心性与如来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尚会鹏:《种姓与印度教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陈士强:《中国佛教百科丛书——经典卷》,台北:佛光文化出版社,1999。
陈沛然:《竺道生》,台北:东大图书出版社,1988。
张曼涛主编:《唯识思想论集(三)》,收录於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册43,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0 。
傅伟勳:《从创造的诠释学到大乘佛学》,台北:东大图书出版社,1999。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高雄:佛光文化出版社,2000。
杨惠南:《吉藏》,台北:东大图书出版社,1989。
杨惠南:《中国人性论》,台北:东大图书出版社,1990。
廖明活:《嘉祥吉藏学说》,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
廖明活:《中国佛教思想述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6。
霍韬晦:《现代佛学》,香港,法住出版社,1998。
蓝吉富:《隋代佛教史述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4。
赖永海:《中国佛性论》,台北:佛光文化出版社,1990。
谢大宁:《顿悟之道——胜鬘经讲记》,台北:东大图书出版社,2002。
释素闻:《法华经导读》,台北:全佛出版社,1999。
释恒清:《佛性思想》,台北:东大图书出版社,1997 。
释恒清:《佛性思想》,台北:东大图书出版社,1997。
释日慧:《华严法海微波》上下册,台北:慧炬出版社,2000 。
(二) 中文译着
一行禅师,方怡蓉译:《经王法华经》,台北︰大雁文化出版社,2007。
山口益着,肖平、杨金萍译:《般若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木村泰贤着、演培法师译:《大乘佛教思想论》,台北:天华出版社,1989。
平川彰等着,林保尧译:《法华思想》,台北︰佛光出版社,1998。
平川彰等着,许明银译:《佛学研究入门》,台北︰法尔出版社,1990。
平川彰着,庄崑木译:《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出版社,2001。
世亲菩萨原着,大堪布贡噶旺秋仁波切注释,张惠娟居士译:《世亲密意庄严——对法藏论《俱舍论》注释——》,台北:中华民国正法源学佛会,2006。
世亲论师造,索达吉堪布译:《俱舍论颂》,台北:宁玛巴喇容三乘法林佛学会,2007。
安藤俊雄着,苏荣焜译:《天台学根本思想及其开展》,台北:财团法人慧炬出版社,1998。
坂本幸男着,释依观译:《坂本幸男教授遗集二,大乘佛教之研究》,台北: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2005。
河村孝照:《法华经概说》,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9。
洛德旺波尊者造,索达吉堪布译:《慧光集29俱舍论释》,台北:宁玛巴喇荣三乘法林佛学会,2007。
高崎直道等着,李世杰译:《如来藏思想》,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
菅野博史着,孝顺法师译:《法华经——永远的菩萨道》,台北︰灵鹫山般若文教基金会附设出版社,2005。
云增?耶喜绦称着,郭和卿译:《菩提道次第师师相承传》,台北:福智之声出版社,2004。
新田雅章着,涂玉盏译:《佛学思想译丛》,台北︰严宽祜文教基金会,2004。
横山紘一着,许洋主译:《唯识思想入门》,台北:东大图书出版社,2002。
龚隽释译:《佛性论》,台北:佛光文化出版社,1998。
二、日文书籍
小川一乘:《佛性思想》,京都:文荣堂书店,1982。
平川彰、梶山雄一、高崎直道编辑:《讲座.大乘佛教4——法华思想》,东京:春秋社,1983。
平川彰:《初期大乘と法华思想》,《平川彰着作集第6卷》,东京:株式会社春秋社,1997。
田村芳朗:《法华经——真理•生命•实践》,东京:中公新书,1969。
坂本幸男、岩本裕:《法华经》,东京:岩波书局,1962。
坂本幸男:《法华经の中国と展开》,日本:平乐寺书店,昭和47年。
金仓圆照:《法华经の成立と展开》,京都:平乐寺书店,1970。
高崎直道:《如来藏思想の形成》,东京:春秋社,1978。
胜吕信静编:《法华经の思想と开展》,日本:平乐寺书店,平成13年。
奥野光贤:《仏性思想の展开——吉藏を中心として《法华论》受容史》,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 2002。
泽本武:《传教大师全集》,东京:世界圣典刊行协会。
参、博硕士论文
朴成文:《吉藏的中道佛性思想方法之研究》,台北: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2。
林明莉:《智者大师之一佛乘思想与实践》,台北: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
胡慧琳:《吉藏「一乘」思想的建立——从世亲法华经论到吉藏法华论疏的考察》,新竹:玄奘大学宗教研究所硕士论文,2008 。
柯芬玲:《妙法莲华经的授记研究》,嘉义: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
陈沛然:《竺道生佛性论系统之陈述》,香港:新亚研究所哲学组硕士论文,1985。
黄国清:《窥基妙法莲华经玄赞研究》,桃园︰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2005。
苏昭铭:《法华玄赞对法华论种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6。
释性慧:《,以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为本的菩萨正行》,新竹:玄装大学宗教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6。
释常真:《大般若经.第二会.修志地品的「菩萨十地」呈现的修道历程》,台北:华梵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
肆、单篇论文
一、中文
永本:〈《法华经》注释书文献概介〉,2003,网址:http://www.gaya.org.tw/journal/m39/39-main3.pdf。上网日期:2009.05.11。
黄国清:〈从《小品般若》到《法华经》的思想转变——以「佛命声闻说大乘」及「佛塔与经卷供养」为中心〉,「第三届印度学学术研讨会」,台北市:政治大学,2007 年5 月。
黄国清:〈当代语言文献学视域中的佛典义理研究——以《法华经》为例〉,「佛学与人文学方法学术研讨会」,嘉义县:南华大学,2007 年12 月。
黄国清:〈《法华经.方便品》的当代诠释——兼论佛教内部对话的课题〉,「2008年人间佛教学术研讨会佛教与当代人文关怀」,高雄县:财团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8年3月。
梶山雄一:〈《大智度论》中的宇宙观与佛陀观 〉,《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2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奥野光贤着,郭玲译,王启龙校正:〈《法华论》之研究〉上,《普门学报》第20号,台北: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4年3月。
奥野光贤着,郭玲译,王启龙校正:〈《法华论》之研究〉下,《普门学报》第21号台北: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4年5月。
廖明活:〈初唐时期佛性论争中的一乘问题〉,《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29期2006年9月,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廖明活:〈理、行两种佛性说的形成和演变〉,收录於《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十期2005年7月,台北:台湾大学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
释昭慧:〈三乘究竟与一乘究竟──兼论印顺导师由缘起性空论以证成「一乘究竟」的可能性〉,《弘誓》,第72期2004年12月,桃园:弘誓文教基金会。
释长青:〈吉藏二谛思想的来源〉,《正观》,第36期2006年5月,南投:正观出版社。
释长慈:〈二乘人回小向大之考察〉,福严佛学院,第九届研究论文,下载网址:http://www.fuyan.org.tw/fuyan_webmap.html 。上网日期:2009.05.11。
龚贤:〈法华经的譬喻艺术〉,北京: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第27卷第1期,2006。
二、日文
河村孝照:〈吉蔵の法华论疏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90,1997。
河村孝照:〈《法华论》解题〉,《法华文化研究》25,日本:立正大学法华经文化研究所,1999。
清水梁山:〈国译法华论开题〉,《国译大藏经》论部第二十卷,东京:国民文库刊行会,1921。
藤井教公:〈世亲《法华论》译注(1)〉,《北海道大学文学研究科纪要》第105号,日本:北海道大学,2001。
伍、工具书
辛嶋静志:《正法华经词典》,东京︰创价大学国际佛教高等研究所,1998。
辛嶋静志:《妙法莲华经词典》,东京︰创价大学国际佛教高等研究所,2000。
陈万雄出版:《汉语大词典》繁体2.0版光盘版,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2001。
蓝吉富主编:《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台南: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1994。
释慈怡编着:《佛光大辞典》,高雄县:佛光出版社,1983 。
 






上一篇(龙树对说一切有部业思想的) 回目錄 下一篇(佛教生死观研究─以《涅盘)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五路财神
诺那祖师亲授莲师赞偈-七金刚句祈请颂
台湾导盲犬协会
萨迦学院台湾办事处官方部落格
绿度母

赞助网站
生命電視-佛學網站
法鼓佛修研習院
自由電子新聞網
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
不解巖寺
供養佛說解脫經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