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認仁波切-咕嚕咕咧佛母火供 白玉嘉拉福德圓滿佛學會-閻羅安魂法公告 日宗仁波切菩提道次第攝頌口傳白文殊隨許灌頂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龙树对说一切有部业思想的评破--以中论第十七观业品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编辑部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1/02 15:18:27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1/02 15:02:08   编辑部 报导

龙树对说一切有部业思想的评破--以中论第十七观业品为中心  指导教授:黄俊威

:龙树对说一切有部业思想的评破─以《中论》第十七「观业品」为论述重点,主要是探讨龙树与说一切有部业思想互动的关系,以代表上座系的论书《舍利弗阿毗昙论》及代表说一切有部思想理论的论书:《阿毗达磨法蕴足论》、《阿毗达磨集异门论》、《阿毗达磨品类足论》、《阿毗达磨识身足论》、《阿毗达磨发智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等,探究说一切有部思想理论体系及其业思想。其後,则对龙树思想发展史溯源,并以《中论》第十七「观业品」为探讨龙树业思想的论述重点,再辅以《大智度论》提出论证与说明:龙树业思想的产生,实与说一切有部有着深远的思想渊源。克实言之,说一切有部业思想,是促使龙树思想及业思想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向来对於说一切有部前期思想发展脉络的研究,常为学人所忽略,今所能查阅有关说一切有部前期思想理论体系研究的论文,泰半皆从较为後期的《俱舍论》开始研究,但若我们对思想发展史有着深入的了解与掌握,则我们可知,若对於说一切有部思想的研究直接以历史的跳跃法「大跃进」至《俱舍论》入手研究,则将大大忽略了前期思想发展的演变过程,导致研究成果有所疏漏而不自知。因此,本论文将循着今唯一仅存的说一切有部前期阶段论书:《阿毗达磨法蕴足论》、《阿毗达磨集异门论》、《阿毗达磨品类足论》、《阿毗达磨发智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及各上座部派所尊之《舍利弗阿毗昙论》逐一考察与探究,并整理出思想发展的体系,以此呈现出说一切有部业思想的特色,并论究其业思想所产生的困境与影响。再者,有关龙树的部份,如前所述,向来甚少将其与说一切有部思想做关连性的探讨,然从佛教思想发展史历程来看,此二者的关连性实不容我们忽略,因之,笔者将结合对说一切有部思想体系的认识基础,以龙树《中论》「观业品」为中心,《大智度论》为辅助说明,深入剖析与探究龙树业思想的义涵及其所揭举业思想的终极意义。 
 

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88/硕士/研究生:童琼慧  

 装饰性图片

指导教授:黄俊威 

黄俊威 - 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龙树的中论用了辩证法吗?杨惠南

汉译本「中论」初探 

蓝吉富 东海大学研究生华冈佛学学报第3期页79~134  

中论颂是印度龙树菩萨的代表作,也是印度中观宗或中国三论宗的核心论

台大哲学论评第五期              253页 一、引 论 《中论》(`Madhyamakakarika`),是龙树 (`Nagarjuna'; A. D. 150-250)诸多论着当中,最重要的哲学作品。一般相信 ,这是一部批判龙树在世时印度诸学派的代表作,例如,清辨( 又译成分别明,`Bhavaviveka; A. D. 500-570)的《中论》注-- 《般若灯论释》(`Prajnapradipa`)卷一,在注释《中论》第一品 第三颂时,就以为龙树是在批判僧佉(`Sankhya`)、鞞世 (`Vaisesika`)、阿毘昙(`Abhidharma`)、祼形部(Digambaras) 等学派(1)。 

 《中论》是《阿含》通论  性空思想研究的一个面向:判定「《中论》是《阿含》通论」的综合省思-究竟在性空学、龙树学的研究上,扮演何种地位?《中论》、《般若经》、《阿含经》之间的关系究竟为何?印顺导师此一观点,是否如同批评者所言,是「未经证实的片面研究成果或偏颇的结论……,则可能对佛教造成严重的破坏」?真理越辨越明。《中论》《般若经》《阿含经》的关系,本就错综复杂。三者之间,就文献、历史背景、造论者本身等种种因缘相互交涉的情况下,几乎让人看不清:《中论》到底「师承何处」?也不禁思考,在大小乘纷争的时代,龙树到底作了什麽努力来提倡大乘? 

中论讲记   中论选颂   中论讲记  略谈龙树    

龙树中论》的中道观於佛法修行次第中的实践意涵  以《中论》为基础的探讨

 

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上)  俱舍论释题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简称《大毗婆沙论》,佛灭後四百年初,五百罗汉,由犍陀罗国迦腻色迦王之请,广解释《发智身论》者,为说一切有部的最高论书。

汉译《阿含经》与阿毘达磨论书中的「慧解脱」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之作者及其翻译




参考书目与文献
一、 古典文献
◎鸠摩罗什译、青目注《中论》,大正藏第30册。
◎ 世友造、玄奘译《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大正藏第26册。
◎ 尊者舍利子说、玄奘译《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大正藏第26册。
◎ 尊者大目乾连造、玄奘译《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大正藏第26册。
◎ 提婆设摩造、玄奘译《阿毗达磨识身足论》,大正藏第26册。
◎世友造、玄奘译《阿毗达磨界身足论》,大正藏第26册。
◎迦多衍尼子造、玄奘译《阿毗达磨发智论》,大正藏第26册。
◎玄奘译《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大正藏第27册。
◎世亲造、玄奘译《阿毗达磨俱舍论》,大正藏第29册。
◎众贤造、玄奘译《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大正藏第29册。
◎世友造、玄奘译《异部宗轮论》,大正藏第49册。
◎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等译《舍利弗阿毗昙》,大正藏第28册。
◎ 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 大正藏第2册。
◎ 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 大正藏第25册。
二、 近人着作
中文部份
◎李志纯,《印度史纲要》台北:正中书局,1972初版。
◎释演培,《印度部派佛教思想观》,慧日讲堂印行,1975。
◎木村泰贤,《小乘佛教思想论》,慧日讲堂印行,1975。
◎ 李世杰,《印度部派佛教哲学史》,中华佛教文献编纂,1979。
◎ 张漫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大乘文化,1979初版。
◎吴俊才,《印度史》,三民书局印行,1981初版。
◎吴汝均,《佛学研究方法》,台湾学生书局,1983初版。
◎ 李世杰,《部派佛教思想史》,新文丰出版,1983。
◎ 服部正明、长尾雅人,《印度思想史与佛教史述要》,天华出版,
1983三版。
◎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正闻出版,1984三版。
◎中村元,《印度思想》,幼狮出版,1984。
◎李志夫,《中印佛学之比较研究》,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1986
出版。
◎ 舟桥一哉着、余万居译,《业的研究》,法尔出版,1988第一版第
一刷。
◎多罗那它,《印度佛教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3月。
◎高楠顺次郎,《佛教哲学精义》,世桦印刷出版,1988全集校订版。
◎水野弘元等,《印度的佛教》,法尔出版社,1988。
◎木村泰贤着、演培法师译,《大乘佛教思想论》,天华出版,1989
一版。
◎ 加藤纯章等着、许洋主译,《般若思想》,法尔出版,1989一版一
刷。
◎ 加藤纯章等着、许洋主译,《般若思想》,法尔出版,1989一版一
刷。
◎ 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印度哲学宗教史》,商务印书馆,1991
修订版。
◎杨惠南,《佛教思想新论》,东大出版,1991三版。
◎释惠敏,《中观与瑜伽》,东初出版,1991三版。
◎释依淳,《本生经的起源及开展》,佛光出版, 1991三版。
◎印顺法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正闻出版,1992
七版。
◎印顺法师,《空之探讨》,正闻出版,1992六版。
◎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及开展》,正闻出版,1992七版。
◎印顺法师,《大智度论之作者及其翻译》,东宗出版,1992初版。
◎ 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正闻出版,1992三版。
◎吴汝均,《印度中观哲学》,圆明出版,1993一版。
◎ SURENDRANATH DASCUPTA,《印度哲学史》,黎明文化出版,1993。
◎CHATTERJEE、DATTA,《印度哲学概论》,黎明文化出版,1993。
◎杨郁文,《阿含要略》,东初出版社,1994初版三刷。
◎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正闻出版,1994初版。
◎ 印顺法师,《杂阿含经论会编》,正闻出版社,1994二版。
◎万金川,《龙树的语言概念》,正观出版, 1995初版。
◎吕澂,《印度佛学思想概论》,天华出版,1996初版三刷。
◎姚卫群,《印度哲学》,淑馨出版,1996初版。
◎黄俊威,《缘起的诠释史》,圆光出版,1996一版一刷。
◎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法鼓文化出版,1997初版。
◎ 吴汝均,《龙树中论的哲学解读》,商务出版,1997一版。
◎姚卫群,《印度宗教哲学百问》,佛光出版社,1997初版。
◎万金川,《中观思想讲录》,香光书乡出版,1998初版。
英文部份
◎ Conze Edward, Buddhism:Its Essence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1959.
◎ Murti, The Central philosophy of Buddhis: A study of the
Madhyamika System, Second edition, London: G. Allen and
Unwin,1960.
◎ Conze Edward, Buddhist Thought in India,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67.
◎ Streng, Frederick J., Emptiness, Nashville: Abingdon





相關文章:
龙树对说一切有部业思想的评破--以中论第十七观业品

上一篇(《法华经》禅思想之研究) 回目錄 下一篇(世亲《法华论》之研究)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白财神--观音悲泪
不丹、印度法王寺院斋僧千僧善行 ~ 2008/8/11~2008/9/29
尊贵贝诺法王对无量寿佛学会会员的开示
上师阿弥陀佛修法 极乐捷径
禅的训练.禅的训练就是在每个念头里觉醒

赞助网站
利他無我
尊貴夏巴曲傑仁波切 / 資料來源 : 喇嘛網
初級禪訓班--法鼓山台南分院
醒吾學院台北教育網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學術資源網站
學術資源網站。
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