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講修鏘布賈策除障法會 2/18《菩提心讚‧寶燈論》-鄔金智美 法會取消ˊ嘉拉祖古開示修行入門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本性清净之学说及其在佛法修学之应用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1/09 22:07:26
學習次第 : 进阶

探讨的主题是《大方等大集经.虚空藏菩萨品》本性清净之研究。在论述的架构上,共分成六章:第一章,逐一交代整篇论文的构想及梗概。第二章,探索本性清净在不同经典的要义。第三章,着重在本性清净「法性  」的重点。第一节,对主题虚空印法门的介绍;第二节,论述本性清净的基本概念与定义:无变异、无分别。前者,无变异带出「如来」的不生不灭与如来的平等性,後者,胜义无分别中带出众生位的如来藏,意即转虚妄分别识能成自证圣智的如来。并解析前者在经文的不二型态。第三节,论述各种菩萨行的操作,皆等同虚空的情形。

第四章,着重在本性清净如来藏有成佛的可能性之重点。第一节,以前述无变异、无分别的义理为前导,作日常生活实践应用的说明;依据虚空印法门,不以自我为中心,可以从观照广大无分别的虚空,并着重在无分别的平等法性;第二节,首先,强调一切有情本性清净如来藏,依於「如来」有「从隐藏的藏识」显现的可能性,有成佛可能性,故尊重一切有情,不放弃一切有情。其次,回顾对如来藏的界定,得出三项结论:1.用依主释翻译「如来藏」在文法上容易误翻成「如来的胚胎」;2.从多种版本比对出「藏」是「在内」而非胚胎的意思;3.误将譬喻的胎藏做直接的认定;并对「如来藏」界定为是修行的专门语词,贯彻的可作不二的实践。最後,以一切有情如来藏,可显现出清净的如来实体,故值得努力不懈的修学。并得出如来藏最重要的宝藏有二个:一为无尽生命无有限制的如来,一为阿赖耶识此「识藏」。前者,以无尽生命可作持续不断的修炼,後者,每辈子所学的经验、能力成为种子,可累积成佛的材料。

第五章,着重在虚空藏菩萨无量功德藏庄严开展的重点。首先,对虚空藏菩萨是菩萨摩诃萨的界定。其次,论述菩萨行是「求功德资粮无有满足,求智慧资粮终不废舍」如同虚空广大无分别的修学,故成就无法计量功德的大乘虚空藏(宝藏),再将此丰富宝藏资讯累积当作材料,在阿赖耶识做转依,可以有贯彻通达的智慧,以及全面的身庄严与世界庄严的显现与通达。并以《般若经》与《楞伽经》彰显虚空藏菩萨密严世界的特色。最後,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本论文除了希望发挥照明的功能外,并希望在「本性清净」这个议题上有所创新,除了对如来藏导向更好的界定外,并对其开展有进一步的认识。
 

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96/硕士/研究生:古月湖  指导教授:蔡耀明 王惠雯   电子全文电子全文 
 





法性    

弥勒的法与法性之分别

   CBETA T13 No. 397 《大方等大集经

《大方等大集经》梵文 Mahāvaipulya mahāsamghāta sūtra,佛教经典,属於各种大乘经籍的汇编,简称《大集经》。出现的年代和地区,目前学者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此经是经过不同历史阶段逐渐汇集编定的,最早出现的时间大概在龙树在世和《大乘起信论》问世之间,即西元23世纪。有的学者还认为在龙树以前已经存在的《宝顶经》与此经有着密切的关系。《大集经》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编纂,大概在西元400年左右,也有人认为在5世纪以後。巴基斯坦基尔基特有《大集经》的梵文残篇出土。梵本《大集经宝幢陀罗经》即《大集经》中的《宝幢分》。

  汉译《大集经》为北凉昙无谶等译。30卷。隋代在昙无谶译30卷本的基础上,增加了那连提耶舍等编译的《大乘大方等日藏经》、《大方等大集月藏经》、《大乘大集须弥藏经》,东汉安世高译的《明度五十校计经》(即《十方菩萨品》),合成60卷。那连提耶舍编译的《日藏经》後半的《护塔品》创作于中国新疆的喀什噶尔。《月藏经》的先前形式可能产生於2世纪中叶的印度,但目前的于阗文本在4世纪才出现。此经曾提到佛教的圣地是震旦、於阗、龟兹、吴地国、鄯善等,对中国的重视更甚於印度。在汉译《月藏经》中还提到过十二宫五行等学说,足见编译者是熟悉中国和中亚的天文学和地理情况的。此经另有藏译本,名《大集》。

  《大集经》以阐述大乘六波罗蜜法和诸法性空思想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含有一些密教说法。有些经记述了魔王、阿修罗等诸天护法的内容,导致後来出现魔、佛一如的思想;有些经讲到诸弟子可分别受持如来十二部经,预言後来佛教的分派;有些经宣扬末法思想,为隋信行建立三阶教、道绰提倡净土思想之张本。有些经还反映了印度、西域和中国古代医学方面有关胎儿成长次第的知识以及天文、地理、历法等方面的成就。(田光烈)

《大方等大集经》的修道论  




参考文献
一、经典依据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收录於大正藏第一册
 
西天译经施护译《大集法门经》收录於大正藏第一册
 
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收录於大正藏第二册
 
唐.玄奘《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收录於大正藏第五册、第七册
 
唐.不空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收录於大正藏第八册
 
西天译经施护等译《圣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一百八名真实圆义陀罗尼经》收录 於大正藏第八册
 
後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收录於大正藏第八册
 
元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收录於大正藏第八册
 
西晋.竺法护译《度世品经》收录於大正藏第十册
 
大周.实叉难陀奉译《大方广佛华严经》收录於大正藏第十册
 
唐. 菩提流志《大宝积经》收录於大正藏第十一册
 
西天译经臣日称等《父子合集经》收录於大正藏第十一册
 
西天译经法护等《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收录於大正藏第十一册
 
西天译经法护等《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收录於大正藏第十二册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盘经》收录於大正藏第十二册
 
梁.僧伽婆罗等译《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收录於大正藏第十二册
 
宋.求那跋陀罗译《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收录於大正藏第十二册
北凉.昙无忏《大方等大集经》收录於大正藏第十三册
 
唐.不空译《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收录於大正藏第十三册
 
译经惟净等译《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收录於大正藏第十三册
 
隋.闍那崛多《虚空孕菩萨经》收录於大正藏第十三册
 
隋.闍那崛多译《佛说月上女经 》收录於大正藏第十四册
 
姚秦.鸠摩罗什《维摩诘所说经》收录於大正藏第十四册
 
梁.月婆首那译《大乘顶王经》收录於大正藏第十四册
 
姚秦.鸠摩罗什《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收录於大正藏第十五册
 
唐.义净译《金光明最胜王经》收录於大正藏第十六册
 
元魏.菩提流支译《佛说不增不减经》收录於大正藏第十六册
 
元魏.菩提流支译《深密解脱经》收录於大正藏第十六册
 
元魏.菩提流支译《佛说法集经》收录於大正藏第十六册
 
唐.玄奘《解深密经》收录於大正藏第十六册
 
唐.不空《大乘密严经》收录於大正藏第十六册
 
大周.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收录於大正藏第十六册
 
唐.不空《大方广如来藏经》收录於大正藏第十六册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大方等如来藏经》收录於大正藏第十六册
 
唐.不空《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收录於大正藏第 二十册
 
唐.善无畏《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收录於大正藏第二十册
宋.求那跋摩译《菩萨善戒经》收录於大正藏第三十册
 
梁.真谛译《决定藏论》收录於大正藏第三十册
 
梁.真谛译《三无性论》收录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世亲菩萨造 玄奘译《唯识三十论颂》收录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护法等菩萨造 玄奘译《成唯识论》收录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後魏.勒那摩提译《究竟一乘宝性论》收录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无着菩萨造 玄奘译《摄大乘论》收录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陈真谛译 世亲释《摄大乘论释》收录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马鸣菩萨集 日称等译《尼乾子问无我义经》收录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册
 
马鸣菩萨造 梁.真谛译《大乘起信论》收录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册
 
唐.湛然《法华文句记》收录於大正藏第三十四册
 
二、研究专书
 
(一)中文着作与译者
 
印顺法师《如来藏之研究》,台北:正闻出版社,1981.
 
林崇安《阿含经的中道与菩提道》,台北:大千出版社,2000.
 
林朝成 郭朝顺 《佛学概论》,台北:三民出版社,2000.
 
陈英善 《华严无尽法界缘起缘起论》,台北:华严学海系列,1996.
 
横山紘一着 许洋主译《唯识思想入门》,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4.
 
蔡耀明《佛学建构的出路》:佛教的定慧之学与如来藏的理路,台北: 法鼓文化, 2006.
蔡耀明《般若波罗蜜多教学与严净佛土》,南投:正观出版社,2003.
 
霍韬晦 陈铫鸿翻译 《佛教哲学》-一个历史的分析,香港:法住出版社,1999.
 
释见介《文殊菩萨小百科》,台北:橡树林文化.城邦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
 
林光明、林怡馨编译《梵汉大辞典》,台北:嘉丰出版社,2005.
 
Monier Monier-Williams,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 Etymologically and Philologically Arranged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ognate Indo-European Languages, southern publication , 1987.
 
《佛光大辞典》电子版(第三版),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3.
 
(二)日文着作
 
飞鹰全隆《虚空藏求闻持法》高野山大学选读全五卷当中第二卷箴言密教の新开展,2001.
 
三、 学位论文及期刊
 
游祥洲,《汉译龙树论典大智度论『十八空』之研究》,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85.
 
陈一标 真谛的三性思想-以《转识论》为中心,东方宗教研究东方宗教研究讨论集新4期,国立艺术学院研究中心出版,1994.
 
陈一标,唯识学「虚妄分别」之研究,国际佛学创刊号,1991.
 
林芳敏,《大乘止观法门》如来藏思想之研究,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硕士论文,1996.
 
郑郁慧着,《究竟一乘宝性论》如来藏思想之研究,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
 
 
四、英文着作
Kenneth K. Inada, The Ultimate Ground of Buddhist Purification, Philosophy East & West, V. 18 , No. 1-2 (1968)by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Edward Conze (ed.&tr.), Perfect WisdomThe Short prajñAparamitA Texts. Buddhist Publishing Group Sharpham North,1973.
 
Herbert V.Guenther , Kindly Bent to Ease US:Introduction, Dharma Publish , 1976.
 
Steven Collins, Selfless Persons Imagery and thought in TheravAda Buddhism , Cambridge ,1982.
 
Enric Aguilar i Matas, The Continuity Of Madhyamaka and Yogacara In Indian Mahayana Buddhism, BRILL, 1991.
 
Sallie B. King, Buddha Nature:Dereification Of Self And Mind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1.
 
S. K. Hookham, The Buddha Within : Tathagatagarbha Doctrine According to the Shento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ratnagotravibhaga, suny press,1991.
 
David J. Kalupahana, A History of Buddhist Philosophy: Continuities And Discontinuities,University of Hawaii, 1992.
 
Mircea Eliade,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Life , Macmillan, vol.7,1993.
 
Vessantara, Meeeting The Buddhas:Taking Up The Practicee of Visualization, windhorse,1993.
 
Richard King, Early Advaita Vedanta and Buddhism:The Mahayana Context of The Gaudapadiya-Karika , Suny Press ,1995.
 
Jeffrey Hopkins, Meditation on Emptiness,wisdom publication, 1996.
 
Andrew Harvey,A Journey In Ladakn:Encounters with Buddhism,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2000.
 
Paul willin,Buddhism: Critical Concepts In Religious Studies, vol 14, Routledge, 2000.
Sue Hamilton,Early Budddhism A New Approach,The I of the Beholder, Routledge , 2000.
 
Theodore M.Ludwig,The Sacred Paths Of the East:Chinese Worlds of Meaning, Prentice Hall , 2001.
 
Michael Zimmermann,A Buddha Within:The TathAgatagarbhasUtra The Earliest Exposition Of The Buddha-Nature Teaching In India, 2002.
 
Stephen Hodge ,The Maha-Vairocana-Abhisambodhi Tantra: With Buddhaguhya's Commentary,Routledge,2003.
 
Jim Baggott, Epilogue,The Persistent Illusion :A Beginner's Guide to Reality, London,Penguin Books,2005.
 
Noa Ronkin , Early Buddhist Metaphysic:The Making Of A Philosophical Tration, Routledge Curzon,2005.
 
PN Gregory, Buddhism: Critical Concepts in Religious Studies, 2005.





相關文章:
本性清净之学说及其在佛法修学之应用

上一篇(法之体现:以慈济志工身体) 回目錄 下一篇( 内观禅修法-ACHAA)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诺那祖师亲授莲师赞偈-七金刚句祈请颂
噶玛巴黑宝冠
大圆满《普贤上师言教》仪轨内容
自愿捐助西藏蓝皮书
SHE爱的面包 助学传爱行动-台湾世界展望会

赞助网站
喇嘛-互動百科
claire心靈季節- PChome 新聞台Blog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 中華佛教直貢葛舉*菩曼仁波切* · 喇嘛網 · 化育資訊網 · 佛曲音樂*大寶法王篇* ·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基金會 · 大愛電視網路
在線文史資料綜匯--中國古代文學-- 北京大學中文論壇﹝ 簡﹞
維基百科-藏傳佛教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