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譯講修林佛學會最新慈心 法會 時間表 慧炬佛學課程 ─ 簡單說唯識 *佛陀初轉法輪相關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如来藏与外道思想之关系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利美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1/17 03:21:33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1/17 03:19:01   编辑部 报导

如来藏与外道思想之关系  索达吉堪布

  问:在早期婆罗门教经典《奥义书》中,建立了一个恒常不变的「我」,以此作为恒常的本源和解脱的依据,并提出「梵我一如」的思想。而佛教则提倡「无我」,并以「无我」作为佛教的重要特色。可是在一些大乘经典中,又提出「如来藏」和「佛性」的思想,并以此为「我」,於是学术界便认为「如来藏」和 「佛性」的思想是受到《奥义书》的影响。而藏传佛教的「即身成佛」之说,也是建立在「如来藏」和「佛性」的思想基础上。我想知道的是,关於这个问题,堪布是怎样看待学界的意见?

  答: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不同根基的所化众生前,示现了三转法轮的弘法历程:第一转法轮的受众主要是小乘根基的众生,佛陀为他们重点宣说了四谛法门;第二转及第三转法轮的对象主要是大乘种姓的利根者。佛陀在二转法轮的过程中,重点宣说了般若空性。龙树菩萨依据佛的密意作了《中观六论》,显发阐扬了佛陀万法为空的理念;月称菩萨等後继者又以《入中论》等论典对之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至於如来藏的观点则是佛陀在第三次转法轮时所着重宣讲的内容,释迦牟尼佛面对最利根的众生,向其广讲了有关清净显现方面的法门,而龙树菩萨的《赞法界论》以及弥勒菩萨的《宝性论》则是对如来藏观点的最全面及权威的解释。

  关於後两次转法轮所要着重抉择的问题,大家一致公认为抉择的是空性与显现的问题。但在如何解释这二者的关系时,很多人的看法却不是那麽清晰、一致了。其中有一种错误观点影响力非常深远,那就是把空性和显现当成黑白两色的绳子一般,如果要论它们的关系,这些人想当然地就认为把黑白二绳扭和在一起就是显空关系的最好说明。这恐怕并不符合释迦牟尼佛的本意,也完全没有理解《心经》中所谓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意义。其实空性与显现的关系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关系,不论显密,也不论禅宗还是华严、法华等诸宗派,所有大乘法门无不以此为判定显空二者关系之唯一准绳。理解了这一点,对帮助大家理解如来藏的本体特徵,理解佛法所谓的如来藏与外道的「我」之间的本质区别,理解佛教的思想与《奥义书》等婆罗门经典所传达的思想之间的截然不同的分野,都有重要的参考及借鉴价值。因「色即是空」明确告诉我们如来藏的本体为空性;而「空不异色」同样明确告诉我们空性绝不意味着空无一物似的断灭,在其中当然就包含有如来藏的显现与功德。

  其实在《楞伽经》中,佛陀早就回答过这一问题,他在此经中详细阐明了佛法所谓的如来藏与外道所谓的「我」之间的严格区别,并由此让大家对佛性、对如来藏有了一个更为清楚及究竟的了解。在本经中,大慧菩萨首先提问道:「世尊,修多罗中说如来藏本性清净,常恒不断无有变易,具三十二相,在於一切众生身中。为蕴界处垢衣所缠,贪恚痴等妄分别垢之所污染,如无价衣在垢衣中。外道说我是常作者,离於求那自在无灭。世尊所说如来藏义,岂不同於外道我耶?」

  对此,佛陀回答说:「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如来应正等觉以性空实际涅盘不生无相无愿等诸句义说如来藏,为令愚夫离无我怖说无分别无影像处如来藏门。未来现在诸菩萨摩诃萨,不应於此执着於我。大慧,譬如陶师於泥聚中以人功木杖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尔,於远离一切分别相无我法中,以种种智慧方便善巧或说如来藏,或说为无我,种种名字各各差别。大慧,我说如来藏为摄着我诸外道众,令离妄见入三解脱,速得证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诸佛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若欲离於外道见者应知无我如来藏义。」在这里,佛陀已经宣说得非常清楚,要想与外道的「我」相区别开来,修行人必须把握如来藏的空性本体,也即不可把如来藏执着为实。

  至於学术界有些人认为如来藏与佛性的思想是受了《奥义书》的影响,这种观点实属无稽之谈。如果我们在评价任何两种思想体系之间的关系时,只从表面的文字入手,一旦看到二者有文字上的相似甚或相同之处,然後马上就得出定论说这二者之间有渊源关系,或一个受了另一个的影响,那学术研究岂非形同儿戏?这样的研究恐怕人人皆可操笔上阵了,因它要求於人的实在太过简单,只要对比一下二者产生的时间先後,再看看文字上的相同之处就可以了,实际的内涵差别都可置之不理。这种譁众取宠的研究方式与治学态度,不仅在世间法上行不通,更不能用於佛学研究与闻思。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所谓的学者依靠的全都是自己的分别念,然後在先入为主、自以为是的观念支配下再去搜集於自己的观点有用的材料,稍一整合,一篇文章就此出炉。而且他们对这些材料也是走马观花、大致浏览,一看见似乎可以支持自己论点的文字,便马上断章取义地摘抄下来,根本不顾及这些材料在原文中的上下语境与整体位置。於是,轻率的结论代替了严谨的论证;表面上的旁徵博引掩盖了内里的贫乏与空洞。更可怕的是,闻思修、戒定慧相统一的学佛序列,被日渐简单化为文字上的考证「佛学」,而这些对佛法无有坚不可摧的信心的「修行人」,也摇身一变而为冠冕堂皇的「佛教学者」,且美其名曰以科学的态度研究佛法。在这些人把需用全部身心,包括生命去体证的学佛日益庸俗化为世间佛学时,不知他们想过没有,佛法超离世间言思的那一部分最究竟的智慧,凡夫俗子是根本无法以自己的所谓聪慧,靠了世智辩聪似的世间学问家的态度来求证的。如果佛法研究可以降格为世间学术研究的话,释迦牟尼佛也不会再三强调信心的重要性了。当然了,这些人大可以把我们的信心理解为是盲信,一如他们相信自己的分别念就是正信一样。但我想,是非曲直绝不会像块面包一样可以任人宰割。如果这些人认真体会体会佛陀三转法轮之密意,完整地系统闻思过释迦牟尼佛宣说如来藏的十大经典,相信他们也不会再坚持如来藏与外道之「常我」一脉贯通之观点了。

  再说显宗经典中也有大量的名言词句与各种外道的常用词汇无有二致,难道我们也能就此得出结论说,显宗思想受了外道的影响?虽使用共同的词语,但却赋予了词语以崭新内容,这本来就是佛法有容乃大的特色表现之一。用语相同不一定就意味着要受影响,比如佛教提倡十善,很多外道也强调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基督教、儒教、道教等许多宗教都看中个人人格的完善与昇华。但若因此就把它们等同起来,或说这个受了那个的影响,那个又来源於这个,恐怕各宗教的教徒都无法苟同。

  另外,说藏传佛教「即身成佛」之说是建立在如来藏和佛性的基础上的说法,也需经过考察。不论是藏传佛教的即身成佛说,还是禅宗的明心见性说,以及净土宗的即生往生说,都没有强调说非要把尽此一生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全部建立在如来藏的基础上。要彻底通达如来藏的真实含义,学术界的一些人应该仔细阅读以下经典:《圣者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吉祥鬘狮子吼请问经》、《珍宝女请问经》、《无垢天女请问经》、《指鬘王经》、《弥勒请问经》、《如来藏经》等经典,到时想必应能对佛陀宣说的如来藏有更深入的了解,有些错解当可消除。

  有一点是大家在理解如来藏时必须把握住的,即应把如来藏承许为无为法,但又不能把它理解为断灭空。尽管是无为法,三身五智所具光明之功德依然完全具足。在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时,任何执着有与无、非有与非无等边执戏论之观点都是不究竟的。《密严庄严经》云:「清净之月轮,恒无垢圆满,因时於世间,分别月盈亏。如是阿赖耶,恒具如来藏,佛说如来藏,名为阿赖耶。不晓此愚者,以自习气力,见其异苦乐,业感烦恼相。自性净无垢,功德如宝珠,无迁亦无变,彻知而解脱。」弥勒菩萨也云:「於此无所破,所立亦毫无,真实见真性,见真性解脱。」

  不过若换一个角度来说,学术界有些人不理解如来藏也情有可原,因有些佛经中说,位登十地的菩萨对如来藏的证悟都像是夜晚观色一样朦朦胧胧。真要通达如来藏的密意是非常困难的,因它根本就不是寻思分别的对境,所以我们不能随便就以自己的分别念妄加臆测。不依止真正的高僧大德、大善知识,不经过多年的闻思乃至实修,任谁也无法了达,更不用说给别人宣讲如来藏的本义。如果说除了佛陀以外的所有众生,包括得地菩萨都无法如实现见如来藏的话,那麽对那些虽未见到实相、不过已被善知识摄受、对大乘有信解的声闻、缘觉以及诸菩萨而言,他们则可凭胜解信证悟佛性的总相。除此之外,那些试图完全摆脱信仰的支撑,只欲以自己单纯的「学术研究」去证悟如来藏的人,恐怕连如来藏的边都摸不着。正如《宝性论》所云:「自然之胜义,当以信心悟,日轮璀璨光,无眼者不见。」也如《佛藏经》所说:「国王聚集诸多盲人,指示大象後,告诸盲人分别言说大象之特徵。触大象鼻之诸盲人言『象如铁钩』;触眼者谓『象如碗』;触耳者谓『象如簸箕 』;触背者谓『象如担架』;触尾者谓『象如绳子』。众盲人虽未说除大象外之他法,然彼等未全面了解。同理,对於佛法,虽有空性、如幻、光明等不同说法,然并非全面证悟。」

  以要言之,众生为何具足如来藏、佛性的道理,对每一个修行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如果他真想证悟成佛,而非仅仅只作个所谓的佛教文字考据者的话,那就必须把如来藏的本体与显现,以及如来藏与空性的关系问题搞懂、搞透彻。在这方面,《宝性论以九种意义、九种比喻把这个问题讲得已是非常清楚,欲研究实修者不妨多研读研读这部论典。总之,显密佛法所共许的空性与如来藏,要领悟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就必须把龙树菩萨的中观六论以及弥勒五论结合起来参研,如此方能洞彻佛陀第二转及第三转法轮的意义,否则就只能把它们割裂开来,或者像上文所述的那样,把二者的关系理解成黑白二绳的撮合关系。对此等道理的详细解说,可参见全知无垢光尊者以及全知麦彭仁波切的相关着作,这里恐繁不叙。










相關文章:
如来藏学研究小史--如来藏学书目与导读
如来藏大纲要狮吼论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如来藏与外道思想之关系

上一篇(密宗—不容置疑的纯正佛法) 回目錄 下一篇(唯识见与中观见)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莲师极密圣地『贝玛贵』建寺计划
60天单骑入西藏《转山》
敦珠新岩传之殊胜传承
普巴金刚传承
◎菩萨慈悲利他之探讨 .慈悲利他菩提耕耘—佛教线上. 佛法矫正当代台湾企业弊端之研究

赞助网站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claire心靈季節- PChome 新聞台Blog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 中華佛教直貢葛舉*菩曼仁波切* · 喇嘛網 · 化育資訊網 · 佛曲音樂*大寶法王篇* ·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基金會 · 大愛電視網路
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生命電視-佛學網站
藏傳佛教寧瑪白玉派札瑪寺全球資訊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