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傑康楚仁波切法會◆祖古烏金仁波切請法 10月16日遍空自解共修 《貝諾法王圓寂週年紀念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入菩萨行论智慧品略释 一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1/01/09 14:02:26
學習次第 : 初阶

入菩萨行论智慧品略释 一
寂天菩萨 造颂
隆莲法师 译颂
卡智仁波切·嘉样洛桑成列 注释
格桑琼佩 译释
第九品智慧品,分二:
甲一、解释正文;
甲二、解释品名。
初者,分二:
乙一、略示需要生起智慧的原因;
乙二、广说生起智慧的情况。
初者:

如是一切诸支分 能仁悉为般若说   
欲求寂灭诸苦者 是故应令般若生

前面所说佛子行的修持——布施等一切支分或者因资粮,悉是能仁一切智为了令生起证空的般若,圆满断尽所知障的智慧威力而宣说的。
不仅如此,即便为了自利,仅仅想证得解脱,若没有证空慧,亦是不可以的。是故,欲求寂灭自他一切轮回痛苦的行者,定应在自己的内心上生起证空的般若慧。

乙二、广说生起智慧的情况,分四;
丙一、以见决择;
丙二、串习修持;
丙三、以正因断除增益;
丙四、证空的作用。
初者,分三:
丁一、所知法二谛的安立;
丁二、断诤;
丁三、证成大乘的殊胜。
初者,分三;
戊一、二谛的分类;
戊二、二谛的性相;
戊三、决择二谛的补特伽罗的差别。

初者,二谛的分类: 

此中许谛唯有二 谓言世俗及胜义 

所知是二谛分类的基础,如补特伽罗及蕴,是世俗谛,如补特伽罗及蕴自性空的空性,是胜义谛。认为一切所知,分为二谛。

戊二、二谛的性相;

胜义非心所行境 故言心唯是世俗

胜义谛不是二现心识的现量所行境,所以,现证本法的现量以二现隐没的方式(心境一如,如水注入水般)所证得的法,是胜义谛的性相。颂中胜义是名相(名词),非心所行境间接显示了它的性相(定义)。
现证本法的现量以二现的方式(能现的心与所现的境二者有个距离,不能融为一处)所证得的法,是世俗谛的性相。颂中显示其性相,世俗显示名相。

戊三、决择二谛的补特伽罗的差别。

此中世间有二种 瑜伽者及庸常人
此中庸常世间者 瑜伽世间之所坏
胜慧有别瑜伽者 辗转由上递相害

看到决择二谛的补特伽罗,有两种世间人,他们皆是依刹那坏灭、众多聚合的五蕴而安立的补特伽罗,分别为:内心生起证空止观双运的瑜伽者中观师;以及庸常的人,即承许诸法谛实成就的实事师等这样的补特伽罗(唯识师以下的宗义师)。
此中庸常世间者,所承许的实事之宗,受到证得中观空性的瑜伽世间者清净正理的破坏,如以离一异等正理即可破坏认为诸法谛实成就之宗。
瑜伽者,即中观师的内部,亦由於智慧胜劣的差别,如住於二地等上上地的菩萨对於初地、资粮道、加行道的菩萨而言,以威光映夺的方式,辗转超胜(相害)。(即上位的菩萨的功德威光超过下位菩萨的功德威光,并非正理上的破坏。此处是指超胜,万不可理解成伤害。)

丁二、断诤,分三:
戊一、断於基——二谛之诤;
戊二、断於道——空性之诤;
戊三、断於果——利他之诤。
初者,分三:
己一、断世间人之诤;
己二、断声闻人之诤;
己三、断唯识师之诤。
初者:

中观实事共许喻 为果义故不观察

说实事师难曰:中观师言以正理能破我宗,是不合道理的,因为对於你们的宗派而言,你们中观师并没有清净的理由,以证成一切法无谛实。
中观师回答说:你们所说的原因是不成立的。立论者——中观师与敌论者——说实事师,有着共许为虚假的比喻,如梦、影像等,以安立如此清净的比喻,即能证成一切法无谛实。

说实事师又难曰:那麽,若是一切法无自性,为了证得大觉果位,学修布施等佛子大行应毫无意义。

中观师答曰:没有过失。若为了证得大觉果位,而学修六度,在寻找安立名言的安立义时,虽不可得,但在不寻伺不观察的情况下,仅于名言上,学修布施等佛子大行。

世间见为事物者 而於真实作分别
非如幻有於此处 故瑜伽者与世诤

中观师与世间说实事师,虽同以量见火等诸法事物,并且承认其事物,但说实事师却又妄加分别火等诸法,真实成就,或者说谛实成就,并没有悟入诸法谛实空,犹如幻化,所以於此阶段,瑜伽者中观师与世间人说实事师由於观点的不同,而生起诤论。

己二、断声闻人之诤,分二:
庚一、断与现量相违之诤;
庚二、断与圣教相违之诤。
初者:

色等法虽现量性 名言共许非量成 
如不净等计为净 是故说彼为虚妄

说实事师难曰:一切法若无自性,色等五境不应被现量所见。
答曰:无过。色等五境被眼等五根现量所证成,是仅就世间名言共许而言,称为其所证成,而对於色等的真义是不能称其为量的,那样的五根现量无法证成真如。

异生心续的根识对於色的真义,不能称其成为量者,如《三摩地王经》中说:

眼耳鼻等亦非量。
《入中论》中说:

若许世间是正量,世见真实圣何为?
 所修圣道复何用? 愚人为量亦非理。
若复难曰:色等诸事物是自性成就,因为世间共同传称为自性成就呀。

这种情况,如女身虽是不净、痛苦等的本质,但在世间上,却共许为常乐我净等,如并不象所共许的那样成立般,色等诸法虽於世间上共许为自性成就,但并非如此,而是虚妄如幻。

庚二、断与经教相违之诤,分二:
辛一、显示彼经为不了义;
辛二、断与它经相违。
初者:

令世间人渐趋入 是故依怙说无常 
彼诸法非刹那性 

若言:色若自性不成立,则与某些经典中宣说色等诸事物为无常等语相违。
答曰:并不相违。为了令某些说实事宗的世间人或补特伽罗渐渐趋入真如义故,具足善巧方便及大悲的依怙佛世尊宣说了诸法是谛实成立的,而实际上,於真如中,色等诸法并非刹那性成就。

辛二、断与它经相违,分五:
壬一、断於世俗中不成立之诤;
壬二、断积聚资粮不合理之诤;
壬三、断结生相续不合理之诤;
壬四、断有善恶差别不合理之诤;
壬五、断有轮回涅盘差别不合理之诤;初者:

世俗亦应成相违 
瑜伽世俗故无过 观待世间见彼性 
否则世间应能坏 女人不净决定解

若言:在世俗,或名言中,应与色等诸事物是刹那无常的道理相违。因为在世间,认为上午有的事物在下午还存在,那些事物在世间共许为是常的。
答言:世间人无法用量证成色等事物(是无常)的这种过失是没有的。无常性即是世间瑜伽师用名言量证成的世俗法,所以前面所说的那些过失是不存在的。

若言:若色等法是无常的,是就世俗而言的话,那麽,岂不相违於经中见无常等十六行相即见真如的圣言。

答曰:并不相违。世间普通人贪着於色等的常乐我净,仅就观待这点,说见色等无常即见彼真如性。若不是这样,世间共称的一切都能作为正量的话,那麽,贪着女身洁净的世间凡夫之心,亦能破坏那些修习不净观的瑜伽师了悟女身不净的决定解。

壬二、断积聚资粮不合理之诤:

如幻由佛生福德 如佛有实福亦尔

若言:如果一切法无自性,供养佛能获得广大的福德就没有道理。
答曰:没有这样的过失。供养无谛实犹如幻化的佛是能出生广大的福德,这是怎样的情况呢?犹如你认为供养谛实有的佛能出生广大的福德那样,供养无实如幻的佛亦能出生广大的福德。

壬三、断结生相续不合理之诤:

或问有情若如幻 死已云何得再生
如其诸缘聚会时 尔时能成诸幻事 
如何长时有谛实 有情实有亦如是

若言:一切有情无实如幻,则应如幻化的牛马破灭後不复再出现一样,有情死後又如何再投生到来世呢?应不能再生。
答曰:只要使有情结生相续的因——业及烦恼的诸种因缘聚会於一处,这时就要受生。犹如幻化的牛马亦是在幻咒、幻物等齐全的时候才显现出来一样。二者若是在因缘不具的情况下,是不会出生的。

若复言:此二者并不相同。有情无始而有,时间久远,而幻景则不是,二者在有无谛实上并不相同。

答曰:怎麽能因为时间的长久,就使有情成为谛实有的呢?这是不能的。如果真象你认为的那样,幻景亦有长短不同许多种情况,梦中亦有忆念一劫或一刹那的不同,其中皆应分有谛实、非谛实的差别,实则不然,它们同为虚假的东西啊!

壬四、断有善恶差别不合理之诤;

若杀幻化士夫等 彼无心故罪不成 
於具幻化之心者  饶益生福损生罪 
咒药等无此力故 不能生起幻化心 

从种种缘所出生  幻化亦是众缘性 
若一因能生多法 如是之事未曾有

若言:如果一切法无实如幻,那麽应如杀幻人等没有罪过般,杀有情亦应无罪过。
答曰:不对。对於幻化的人或牛马等士夫,或杀害或捶打,如果错认为它们是人,而欲杀害,刺以利器,则得加行罪,但由於幻化的士夫没有命根,或说为没有心,故无杀生根本罪,无心识故。而对於有着幻心的人等,若布施衣食作利益的事,则会出生广大的福德,若做打缚等伤害的事,则会出生罪恶,因为这些有情都有心识的原故。

若复言:彼二者既然在有无谛实上相同,如何又有有心与无心的差别?

答曰:幻咒与幻物等都没有能力令幻化的士夫生起心识,所以幻化的人与牛马等任何时候都生不起心识。依靠幻咒与幻物等种种因缘,而出生房屋、人、牛马等种种虚假幻化的景象,这些都是依於种种的因缘才产生的,不论何时何地,仅一种因缘能出生众多果的能力,是永远不会发生的。

壬五、断有轮回涅盘差别不合理之诤:

若由胜义成涅盘 由世俗故成生死 
如来亦转生死中 修菩萨行复何益

若时诸缘流不断 则亦不能遮幻化 
若彼诸缘流断时 世俗中亦无流转

中观师承许一切法自性空之空性(胜义无生、无老等)是自性涅盘,又承许惑业所生的生老等是轮回。对於此观点,经部师诤曰:如果一切法(胜义无生、无老等)是自性涅盘,就应是涅盘。轮回既是自性空的胜义,或者说为自性涅盘,同时,又於生生死死的轮回世俗中流转不息,这样的话,轮回与涅盘就不再相违,若是如此,不仅有情,即便诸佛也会在生死中流转,那麽,为了证得断尽轮回的解脱,诸位菩萨修学广大的佛子大行又有何益呢?(此处的涅盘是客尘清净涅盘,与自性涅盘有着不同的意义。)
答曰:无明、行等惑业缘,如果未由修道的力量断除其相续,有情就要在轮回中流转,而且,幻咒与幻物等因缘若未断除,幻化的牛马亦无法遮止。但如果以修道的力量断除无明、行等惑业缘的相续,轮回不仅於胜义中不会发生,在世俗中亦不会发生。


己三、断唯识师之诤,分二:
庚一、说出其观点;
庚二、破其观点。
初者:

若时无有错乱心 谁能缘於彼幻事

唯识师诤言:一切法无实如幻,这时,能执持境的有境——错乱的心识亦是无谛实的,这样的话,执境的心识就成为没有的东西,那麽,那些如幻的境,由什麽心识去缘、去了知呢?由此,那些境也不会存在。 

庚二、破其观点,分二:
辛一、出相同的诤论;
辛二、破其答复。
初者:

若汝幻境无自性 尔时以何为所缘

唯识师你若是认为,显现为外境的色等如所显现的那样存在的话,则应存在外境;若非如显现的那样而存在,则色等无谛实成就,由此在你宗义中色等应无谛实的自性,显现为外境的色等如幻之境不复存在,尔时,有境的心识以何为所缘的境呢?色等所缘境都没有呀!

辛二、破其答复,分二:
壬一、说出其观点;
壬二、破其观点。
初者:

若言别有彼自性 彼相乃是心性者

唯识师言:色等法(的自性)非如显现的外境那种状态而存在,而有着另外的存在方式,色等行相皆是有境——心的自性。

壬二、破其观点,分二:
癸一、无二的心识,谁亦不能见,以此而破;
癸二、破其所答复的自证分。
初者:

若时心性即幻事 谁依何法而见之
  
中观师问:若此时,有境心的体性显现为如幻的色等境,那麽,无境的心识,又是由哪种能观见自己的心来观见自己的呢?应没有能观见自己的心识。

癸二、破其所答复的自证分,分三:
子一、依教破;
子二、依理破;
子三、破除能证成有自证分的理由;
子四、破除认为假有的事物有谛实性的所依这种观点。
初者:

依世间怙佛亦言 心不能自见其心 
如其虽有利剑锋 不能自割此亦尔
  
对於中观师的所问:彼时由何而见呢?
唯识师回答说:心识有自证分(自我感受)与他证分(感受於他)二种。一切心识,是由感受自己的自证分以二现隐没的方式(无二现的方式)而证明。

中观师破曰:此不合理。大慈大悲的世间怙主——佛世尊在《宝髻经》等中说,心识不能以二现隐没的方式见到自己。如剑锋虽利,不能自割,同样,心亦不能见自身。

如《宝髻经》中说:若所缘是此,而心识异於此者,则有二分。那麽,若所缘即是心识者,心识又是如何观见自己呢?犹如剑锋不能自割一般。 

又如《入楞伽经》中说:
如刀不自割  指亦不自指
 如心不自见  其事亦如是。

子二、依理破,分二:
丑一、破喻;
丑二、破义。
初中分二:
寅一、破灯喻;
寅二、破琉璃喻。
初者:

答言此如灯炬明 亦能照明於自体 
灯炬非是所照明 黑暗非由暗障故

前宗唯识师又回答说:之所以有自证分者,如灯炬能清楚地照明自体以及其他的东西一样,心识亦能观见自它两种事物。
中观师破曰:这样的喻是不合适的,如灯炬不需要照明自身,如果一定需要的话,则有了黑暗需要障蔽自身的过失。以何原因黑暗不能障蔽自身呢?如果能的话,犹如瓶子被布蒙着,就无法看到瓶子般,黑暗应有被他人看不到的过失。

如《中论》中说:

若灯能自照  亦能照於彼
 暗亦应自暗  亦能暗於彼

寅二、破琉璃喻:

如碧琉璃体自青 不待余法自青色 
若待余法若不待 悉能观见亦犹是
青色非即青为因 自体不作自体故

(青色并不是以自身的青色为因而产生,因为自体不能生自体故,而需观待其他的因缘。) 

前宗唯识师言:如白色的琉璃放在青色的布上,从而显现为青色,就其自身而言,并非青色,这样的青色等需要依赖其他的因缘,方能现为青色。而碧色的吠琉璃的青色则是自体就有的青色,不需观待其他的因缘。同样,如色等某些事物需观待其他能执持自己的心识,而心识自己就能看到自己,故不需观待其他能看到自己的事物,这些情况我们大家都能见到,亦即这些情况都存在。
中观师破曰:吠琉璃的青色不观待其他因缘而产生的比喻是不合理的,因为吠琉璃的青色并非不依赖其他的因缘而产生,那种青色亦非是自己造作出的青色自性,因为一切有为法皆须依赖其他的因缘而出生。

丑二、破义:

若谓如灯性能照 识了知已作是说
若谓心性自能显 谁能了知作是语 
若时悉无能见者 若能照明若不能
如诤石女儿美恶 徒劳词费定无义

中观师曰:与灯体性相异的其他心识对於灯了知後,说出这样的话:灯虽不能自照,但可照其他的事物。那麽,你所说的心能自显这样的话,又是由哪种心识了知後而作这样的话的呢?说这样的话是不合理的,因为若是体性异於此心识的其他心识了知,则心识成无穷过,若是自己了知自己,前面已破讫。
若时,你那种能自显的心识,谁都看不见、不知道的话,也即是作为差别所依的那种心识根本不存在,如是一来,说它的特法是什麽能照明或不能照明等差别,又有何意义可言?如谈论石女儿的容貌形色,说什麽娇艳或丑陋,毫无意义,同样,如前所说能照明或不能照明的差别亦复如是。

子三、破除能证成有自证分的理由,分三:
丑一、无自证分亦能回忆的比喻;
丑二、破其他证成有自证分的理由;
丑三、破无自证分不能觉知它的言说。
初者:

若问倘心不自知 云何能念过去识
与曾习境联属生 有念如鼠咬与毒

唯识师言:如果没有自证分,後来的回忆又是如何回忆起过去诸如执蓝眼识等心识的呢?应该不能回忆,因为没有了自证分。因此,由有後来的回忆之力,就可证成有一种能经验(领纳、感受)的心识,如执蓝眼识等。为什麽这样说呢?当执蓝眼识经验蓝色之後,就有着有境的两种回忆,谓过去看到过蓝色。由执蓝眼识经验蓝色境的力量,才能回忆境(蓝色),由执蓝眼识自我经验的自证分之力,才能回忆有境(看到)。
中观自宗认为:没有自证分,生起忆念的道理者:执蓝眼识经验其他的蓝色境後,由此若生起回忆执蓝眼识的忆念心识,并不需要经验有境,而由回忆境与有境相互联属的关系,我以前曾看到过蓝色,这样回忆执蓝眼识自身的忆念心识亦会自起。如在冬季,被老鼠咬着时,当时虽感受到被咬的痛苦,但没感受到中毒,後来当听到雷声时,毒性发作,生极大痛苦,这时才回忆起:当初被老鼠咬着时已中毒。

丑二、破其他证成有自证分的理由:  

若时具足余诸缘 能见故自能显了
修成眼药作用力 见宝藏瓶药不见

唯识师言:(得定後,)由作意净化情器世界,以成就他心通,具足如是其他的他心通诸缘,以神通之力,即使相隔多麽遥远,亦能见到他人之心,对於与自己非常近的自心,自己更应能清楚地看到。如远方微细的色法都能看到的话,近处粗大的东西更应能看到。
中观师曰:这是不周遍的(不一定的)。如以明咒修成的眼药,当把它涂在眼上时,由此作用,眼睛可以看到地下的大藏宝瓶,但却看不见涂在眼睛上的药物。

丑三、破无自证分不能觉知它的言说,分二:
寅一、正说;
寅二、破心外幻境不可说为它。
初者:

如是见闻觉知等 非是此中之所遮
此唯遮执实分别   由彼能成苦因故

唯识师言:如果你宗没有自证分,(就没有忆念,就无法证明过去的经历),那麽,感受境界乃至见闻等的名言亦将不复存在。
中观师答曰:是这样的情况:眼见耳闻,意识的觉知等一切法,在此处并不是破其于名言上的存在。因为仅仅依彼见闻觉知等,并不能令生起轮回的痛苦,而且,阿罗汉的心续中亦有这些名言,以正理是不能破除的。若一定去破除,则有堕入断边的过失。此处要破的仅是痛苦的根本或因——妄执境与有境为谛实的执实分别。(此处说明轮回的根本是实执,声缘亦有证得法无我。)

寅二、破心外幻境不可说为它:

    由心幻出非异法 彼二非异亦莫执 
唯识师言:这些无实如幻的色等诸事物并不异於内在的心识,又由於会有着谁依何法而见之等中所说的过失,所以亦不可执着彼二者完全一样,即不可执着二者是谛实成就的一体。

实有云何非异心 非异心应非实有  
如是幻事非谛实 能见亦与所见等
中观师曰:色等诸事物若是谛实成就,则应如显现的那样实有,如是一来,色等诸事物既然显现为外境,则亦应如显现的那样实有,而又云何说不异於内在的心识呢?应是心外的东西。
唯识师复言:心境非异体。

中观师曰:执色的心,应不是实有的事物,因为你亦承认色等法虽显现为外境,但并不如显现的那样存在。犹如,如幻的色等事物虽非谛实有,但承许其于名言中是心的所缘境,为心所见,同样,能缘、能见的眼识等六聚心识亦应与所见(境)的体性相等,同是无谛实的。这样的话,跟随我们中观师的见地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

子四、破除认为假有的事物有谛实性的所依(假必依实)这种观点:

或言轮有实所依 若不尔者如虚空  
若唯识师言:轮回等假有的一切遍计诸法需要有实有的事物作为它的所依。譬如当把一条花绳子错认为蛇时,虽实无蛇可言,但一定要有实在的绳子作为发生错乱的地方(错乱处、令人发生错乱的地方)。同样,错乱显现的轮回等法需依靠实有的错乱处,否则,由於没有了实有的所依,就如同无为的虚空,成为非实有的事物,这样的话,束缚於轮回或从轮回中解脱二者都不合道理。


若不实法依实因 云何有能生果者
汝心无二取助伴 应唯自知及自明  
若时心离於二取 一切众生已成佛
若已如是复何须 观於唯识有何益
中观师曰:我们没有这样的过失。你宗正有这样的过失。你宗认为无实有的轮回假法是依於实有法,把实有法作为错乱处,那麽,如何会具有束缚、解脱的业果作用呢?因为作为所依处的实有法,是无法以量证成的呀!
另外,对於汝唯识宗来言,心无显现为能所二取的错乱等作为助伴(心无二取的错乱显现),应成为一个自证自明的独立体。因为没有外境,前已破除了境为心体,(这样的话,境是一种与识没有任何关系的其他事物,即便有色等境相的染污,但也不会染污识的本质);又汝承许识为谛实成就的一,则成为根本无异的一,由此助伴与有助伴的分类都不合理。
而且自证自明的独立体是不合理的。因为若某时,一切有情的心远离能取所取二现的分别垢,这时,一切有情即已成佛,不待励力即已解脱。若是这样认为,那麽,为了证得佛果,以教理之门,抉择唯识宗义,施设承许能取所取异体空,内外诸法无非心的体性,又有什麽功德意义呢?毫无意义。一切有情都早已成佛了。

戊二、断於道——空性之诤,分二:
己一、起诤;
己二、答辨。
初者: 

虽已知如幻化事 云何能遮诸烦恼
若时於所幻化女 幻师亦能生贪等

唯识师等诤言:虽然抉择并明白了一切法没有自性,犹如幻化,又有什麽用处?毫无用处可言,徒劳无益。
中观师答曰:有着断烦恼的用处。

唯识师复言:这是不对的。仅仅证悟一切法无实如幻是如何遮止烦恼的呢?是不能的。犹如幻师变化出幻化女的时候,虽然他明白幻化女并不是真的女子,是空的,但还是会想入非非。对於幻化女,连幻师本人都会生起贪染的心。这种现象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说,你证悟空性,也就是作作闻思的事情而已,别无用处。

己二、答辨,分二:
庚一、开示由於幻师没有断除实执,会生起习气;
庚二、开示由串习证空慧,能断除烦恼习气。
初者:  

彼幻师於所知境 烦恼习气不能断
由实执力见彼时 空性习气微劣故

中观师答曰:幻化女的造作者——幻师,由於自身烦恼的习气实执一点也没有断除,执一切法实有的原因,对於所知境——幻化女,虽然知道幻化女并不是真的女子,是空的,但在见到她时,幻师本人证悟空性的习气微劣的原故(还没证悟无实空性),是不能遮止烦恼的生起的。

庚二、开示由串习证空慧,能断除烦恼习气:
  
由修空性薰习力 能断执实之习气
谓毕竟无而修习 无实实执後亦断  

对於一切法自性空的空性,证悟後一再串习,就能断除执着有法(注:有法是指具有法性的缘起诸法,包括有为、无为法)谛实的执实习气。又由抉择串习无谛实的法性亦毕竟无谛实,这样,执着无谛实为谛实有的实执,也在断除对有法的实执後被断除。

若依何法说为无 所观实法无所缘
其时不实离所依 於观慧前云何住 

依于诸实法(注:此处实法不是谛实法的意思,统指作为法性依处的有法——有为无为诸法),说其无谛实性。因为如果被观察的实法有丝毫谛实性,就应被量观察到,缘到,而却观察不到,这样自然就证悟了无谛实的道理。这时,如果作为差别处——谛实的实法是不存在的,那麽,法性的谛实,在证悟(法性的)所依处——“有法远离谛实,是无谛实的空慧前又如何会站得住脚呢?因为在有法远离谛实的情况下,法性是不可能谛实有的。
 
若时或实或非实 於观慧前皆不住
尔时别无所执相 无所缘故极寂静

若某时,不管是作为有法的实法,还是作为法性的非实法,二者的谛实性在证空慧前都无法安住。彼时,在空慧前又没有显现任何其他异於此二种谛实行相的第三种情况,由此证悟没有丝毫的执实所缘,一切谛实显现的戏论究竟息灭。(现证空性的补特伽罗对於二现的戏论也息灭,以总义证悟空性的补特伽罗,虽未遮止二现,但遮止了谛实的戏论。)

戊三、断於果——利他之诤:

牟尼宝珠如意树 云何悉满诸希愿
所化愿力自在故 如来现身亦如是  

唯识师等诤言:若於佛地,息灭了一切的分别,又可作出广大的利生事业,如说法等。是不合道理的。
中观师答曰:比如牟尼宝珠,或如意树,它们没有什麽起心动念的分别心,但是人天等众生若向其祈祷的话,都会满足各自的任何愿望。同样的道理,诸佛虽没有起心动念的分别心,也没有丝毫的造作,但是若是所化的众生值遇佛身等的福德因缘成熟,再加上佛陀往昔学位时为利他人的发心,并曾发下如此的大愿:愿我当来成佛时,不待分别励力,任运成就他人的利益!由此愿力,诸佛即可随所化有情的因缘,示现佛身而为说法等利生大行。

亦如《现观庄严论》中说:

若善因成熟,於彼彼所化, 
尔时能饶益,即於彼彼现。

譬如大鹏金翅鸟 消毒灵塔昔曾修
久成过去仍感报 能息现前诸毒害  
随顺于诸菩萨行 修成如来灵塔身
菩萨虽已般涅盘 亦能作诸义利事 

若复诤言:发那样大愿的人是过去的菩萨,他已过去非常久远的时间,怎麽还会在佛果位时如愿实现呢?是不对的。
中观师答曰:无过。如婆罗门普布香格,为了消除一切毒害,以明咒修成大鹏金翅鸟的灵塔。虽然那位婆罗门自己已去世很多年,但那座灵塔直至现在还有消毒的作用。同理,诸位菩萨随顺于佛子大行,广积二种资粮,修成如来的色身灵塔。虽然菩萨自身证得无住大涅盘已经非常久远的年代,遮止了一切的分别,但依然能任运成办所化有情现前究竟的一切义利。

如《现观庄严论》中说:

如是事广大,故说佛为遍, 
即此无尽故,亦可说为常。
 

若供无分别心者 云何亦能得果报
经言住世或涅盘 供养福德均等故  

断除於彼产生的诤论。
声闻部有人诤言:你所认为的佛,没有起心动念的分别心,那麽,向他供养时,他也不会有为我所用的分别心,供养的人又如何会得到广大的福德果报呢?是不可能的。  
中观师答曰:那样的佛虽无分别心,但作供养自会出生广大的福德。为什麽呢?如《弥勒狮子吼经》中说,不管是供养现前住世的佛陀,还是不住世已示现涅盘的佛陀肉身舍利,所感得的福德同等无别。
如《绕塔经》中说:

若供现在佛,或於涅盘身,
平等具信心,福德亦无别。

世俗胜义供养佛 经言均能生果报
如汝许於谛实佛 供养得果亦如是

从供佛中出生福德的情况者:供养的对境——佛陀,不管是就世俗或名言上成就的佛陀,还是如你认为的那样胜义成就的佛陀,只要对佛陀作供养,就会出生广大的福德果报。这是佛陀於经中亲口所说的。我们二宗都应承许才对。
若念:虚幻的东西如何安立因果道理呢?
是可以的。比如,你认为供养谛实的佛能出生广大的福德果报。同样,在我的宗义中,供养无实如幻的佛一样会出生广大的果报。一切因果的安立顺理成章。

丁三、证成大乘的殊胜,分二:
戊一、证成大乘经是佛说;
戊二、证成空性道是真对治。
初者:

见四谛等即解脱 求见空性有何益

他宗人有作是说:当见到粗分四谛的无常等十六行相,并一再串习,即可得到解脱,证得阿罗汉果。见到一切法自性空的空性又有什麽用处呢?

经云未得此道时 不成三乘菩提故

中观师答曰:若未证得一切法自性空的空性,是无法证得从轮回中解脱出来的解脱。原因何在呢?在《般若经》等经中,佛说若无证悟诸法自性空之道,则不能证得三种菩提。
如《十万颂》中说:若有实想,则无解脱。欲学声闻地,亦当学般若波罗密多。如是等等,其义是说,三世圆满正觉,预流乃至独觉,皆依修此般若波罗密多而证得。

在这里,引用《般若经》为证,引起小乘的诤论,从而开示证成大乘为佛说的理由。  

若谓大乘非汝许 汝小乘教云何成
何故二者独许此 此汝初生亦未许

以何因缘信解彼 此於大乘亦相等
若二共许即谛实 吠陀等亦成实有

声闻部人言:我们不承认大乘经是佛说,所以不承认它是圣言量,你把大乘经作为证成的原因是不合理的。
大乘人反问说:你们声闻部人又是如何证成小乘经是佛说的呢?  

声闻部人答言:因为我们辩论的双方都承认小乘经是佛说的。
大乘人曰:那麽,你最初生下来後,还未对佛语闻思趣入的阶段,对你而言,并未证成小乘的这些经典是佛语,彼时,即有认为小乘经非佛说的过失。待到後来,证成为佛说的原因者,是因为所宣说的戒定慧三学依次出现於律、经、论三藏中,无有违背,以此等方便因缘才相信小乘经是佛说,堪为圣言量。而以符合三学作为证成的原因,在大乘经中亦同样具备,所以大乘经亦是佛说。若是仅以二者共同承认为由,即能使其真实地成为圣言量的话,如《歌咏吠陀》等内外道共同的论典,亦应成为真实的佛语。

於大乘有争论故 小乘教与诸外道
及余部亦自他争 是有争故亦当舍

声闻部人言:你们也承认这些小乘经典是佛说的,我们两家并无在这方面的争论。而对於大乘经典则不同,我们不承认它是佛说,由於存在着争论,所以大乘经典是有过失的。
大乘人曰:那麽,对於小乘的经典而言,也存在着外道与你们声闻部人的争论,也应有了过失。而小乘十八部派内部,对於他部诸如宣说有中阴的经典,有的承认是佛说,有的则不承认,同样存在着自他部派的争论,这样的话,就成了不是佛说的,也应当舍弃。

  

圣教根本为比丘 比丘亦难以安住 
一切心有所缘者 亦难安住於涅盘  

大乘人曰:另外,圣教的根本是胜义的比丘——声闻阿罗汉。若如你认为的那样,比丘阿罗汉亦难以安住,不能证得。因为在没有证空性的情况下,心就会有执实的所缘境,也就是执实的贪着境没有以正理破除。如是一来,只要有执实的心存在的期间,不要说证得佛果,就连小乘的涅盘,亦定不能安住、不能证得。

若由断惑便解脱 无间应成阿罗汉
彼等虽无现行惑 而犹见有业力故

对方小乘人於此争道:仅为了证得涅盘,是不需要证得空性的,只要见到四谛的特法——无常等十六行相,再反复串习,就可证得断尽烦恼的解脱——阿罗汉的果位。
大乘人曰:如上下对法中所说的现行烦恼,那样的补特伽罗虽然暂时地断除了,但对於烦恼的种子而言,丝毫也没有断除。若你认为仅仅断除现行烦恼,就能证得解脱的话,那麽,也应承认那样的阿罗汉在刚刚暂时地断除现行烦恼时,无间即证得阿罗汉的果位。而实际上不能这样认为,因为那样的阿罗汉心续中,虽暂时没有了烦恼的现行,但还可以看到在他们的心续中,有着於後世结生相续的业的功能。

或谓言无近取贪 所言无是决定义
此贪虽非烦恼性 如遍行痴云何无  

小乘人曰:看到引生後有的业功能是不成立的,因为那样的补特伽罗心续中没有丝毫烦恼的萌动,而且断除烦恼也不是暂时的,可以肯定地认为,根本没有摄取、造作引业的爱取等烦恼。
大乘人答曰:那样的阿罗汉心续中的这种贪爱,虽不是对法论中所说的染污爱,但是,在对法论中说愚痴无明有染污、非染污两种,你也是承认的,同样,爱也有两种,一种是执着补特伽罗独立实有的坏见所引生的染污爱,一种是执着补特伽罗自性有的坏见所引生的非染污爱。如对法中所说的非染污爱,那样的阿罗汉心续中怎麽会没有呢?应该有。  

以受为缘故有贪 受於彼等亦有故
凡有谛实境俱心 即有贪与俱现行  

那样的阿罗汉心续中还存在着贪爱,为什麽呢?因为,若他还没断除执着受为实有的执实心,一旦生起受,以此为缘,就会引生不欲离开乐受的贪爱,以及希望远离苦受的贪爱。正是由於彼等补特伽罗心续中还有执着受为实有的实执,所以会有贪爱。
若离开证空的智慧,就不能断除贪爱,因为在有情的心续中,只要有执着谛实所缘的心现行生起期间,那麽,它所引生的现行贪爱也无法遮止。

离於空性观证心 灭已仍复生起故
如人入於无想定 是故应当修空性

若没有证悟一切法自性空的空性,这样的心仅仅修习证悟无常等十六行相之道,虽然由此可以暂时破除二种对法论中所说的现行烦恼,但由於没有断尽种子,还会再生起现行的烦恼。如住於无想定的补特伽罗。所以,要想证得解脱与一切智的果位,应当修习甚深的空性。  

若语入于经藏中 汝则许为佛说者
汝於多分大乘经 是否许同经藏摄  

若唯由一经不解 一切皆成有过者
何不由一同是经 一切悉皆成佛语  

所有甚深如来语 大迦叶等尚难测
由汝不能通达故 有智谁不勤受持  

在(智作慧的)《大疏》中说:此处出现若语入于经藏中等三颂,是证成大乘是佛说的文句,实应放在圣教根本为比丘的前面,但放於此处,前後不相连贯,应非论师本人所作原文。
其义者:若某些语言存在于宣说三学的经藏中,就可以认为它是佛所宣说的,那麽,从多数大乘经藏宣说三学这方面,为什麽你们不认为与你们的经典一样,同为佛说的呢?

大乘的经典虽然具足是佛说的条件,但若以你不能理解的一部经典为由,而认为一切大乘经典有过失的话,那麽,为什麽?不以一部大乘经典与你承许的经典相同的原因,而证成一切大乘经典是佛说的呢?
如广《般若经》极为甚深的经典,即便大迦叶尊者等都无法如实地测度,有智慧的人岂会因为寻思分别的你未能领悟,说其不是佛说为由,而否认大乘经典为佛说,不去受持大乘经典呢?

戊二、证成空性道是真对治:

为令愚迷受苦者 解脱贪着怖畏边
自能安住生死中 此即是修空性果

对於证得无住大涅盘的果位元而言,需要证得空性。因为为了利乐由於愚痴而漂流生死的苦恼众生,圣者菩萨为利他人而受生轮回,一方面不能像异生那样,由於贪着蕴等而堕入轮回边,另一方面,也不能像声缘那样堕入常边,由於怖畏轮回之苦,唯求一己的解脱。菩萨应从此二边中解脱出来,以无住的状态安住轮回,利乐一切。这就是修习甚深空性的果报。

如是於空性品类 不应指责出其过
是故应当勤修行 令证空性无犹豫

对於解脱及一切智的果位元而言,需要证得空性,以此为由,就不应该指责空性方面的过失,说什麽开示甚深空性的经典非佛说的话语。因此也不要产生这样的怀疑:仅证得声缘菩提是否需要证空呢?而应当毫不迟疑地再再修习空性。

修习空性能对治  烦恼所知二障暗
欲速证得一切智  云何不勤修空性

另外,贪等烦恼障以及如二现错乱的所知障,这两种黑暗的对治法亦是证空的智慧,所以要想迅速地证得解脱及一切智,为什麽不精进地修习空性呢?理当修习。(所知障的种子:究竟的烦恼习气;现行的所知障:显现诸法为谛实的显现分,但显现为谛实并非定是所知障。烦恼障:是障碍,对於解脱与一切智,主要障碍证得解脱;所知障:是障碍,对於解脱与一切智,主要障碍证得一切智。微细烦恼障:是前面的烦恼安立的习气,并且有功能生起後面烦恼的种子;现行烦恼障:即是烦恼又是心的同位基。遍计烦恼障:或由宗派力所出生的烦恼及其相应,或令其生起的种子随一种;俱生烦恼障:不受宗派的染污,由无始以来的自因习气之力,所出生的烦恼及其相应,或令其生起的种子随一种。现行所知障:其类生於无余断尽烦恼障的学位圣者心续中,对於自己的境色等显现为谛实成就的二现错乱分。微细所知障;由自因实执所安立的不共功用所出生,是自果二现错乱的近取因,其类生於无余断尽烦恼障的学位圣者心续中。)

实执乃是生苦因  理当於彼生怖畏
空性息灭一切苦  云何於彼怀恐惧

若回答说:因为害怕空性,所以不修。
实执才是生起轮回痛苦的主因,理应当对於实执生起害怕的心,为什麽不害怕实执,反而害怕证空的智慧呢?证悟甚深空性的智慧是能息灭轮回的根本——实执以及一切的苦果的呀!

若有少分自性我  於任何境生怖畏
我性纤毫亦不存  谁复无义怀恐惧

若观察一下的话,如果有少分自性成就,或者说我成就的补特伽罗,由於对其贪着为我的原因,对於任何一种怖畏的境,都会生起怖畏的心。但若我或自性成就的补特伽罗丝毫亦无的话,那麽,产生怖畏的真实的我或补特伽罗又会是谁呢?不会有谁。若了知到这个道理,证悟无我的空义,自然地会从一切怖畏中解脱出来。

丙二、串习修持,分二:
丁一、抉择人无我後修习情况;
丁二、抉择法无我後修习情况。
初者,分二:
丙一、修习俱生我空之理;
丙二、修习遍计我空之理。
初者:

毛发爪齿既非我 骨与血等亦非我
鼻涕痰涎非我身 黄水脓汁亦非我

我者既非脂与汗 肝肺等亦非我身
余脏腑等亦非我 我亦非是便溺等  

皮肤肌肉既非我 暖及与风亦非我
身诸孔窍及六识 彼等一切皆非我

(若我自性有,则其事相或是五蕴聚、或是流、或是其支分、或五蕴外的事物,)补特伽罗或我的事相(事例),是否为自蕴的某一部分呢?若去寻找,亦是了不可得的。因为作为自蕴的一部分,如毛发、指甲、牙齿不是我。我的事相也不是骨头与血液,也不是鼻涕,同样,也不是痰涎。我仅仅是依于它们安立的而已。
自身中的黄水、脓汁也不是我。我的事相也不是脂肪与汗水。我仅仅是依于它们安立的而已。
肝肺也不是我,肠等其他的脏腑等也不是我。我仅仅是依于它们安立的而已。我的事相亦不是便溺,自身的皮肤肌肉也不是我。我仅仅是依于它们安立的而已。
另外,自身的暖与风也不是我,口鼻等的孔窍(虚空界)亦非我,于一切时处,眼识等六识聚皆非我。我仅仅是依于它们安立的而已。

丙二、修习遍计我空之理,分三:
丁一、破认为我是识的情况;
丁二、破认为我是无心物的情况;
丁三、断除对於无我义的争论。
初者:

外道数论派认为有常、一、自在的我,即所谓的明了的士夫。其理如《入中论》中说:
外计受者常法我,无德无作非作者。
具有五种特点:一、由於我受用苦乐,所以为受者;二、由於没有生灭的变化,所以为;三、不是各种现象的造作者;四、没有情暗尘三种功德;五、周遍一切,没有作用。

另外,还认为我具有如下的特性:一、是识的体性;二、是无分的一;三、有着无边的性质。
其认为这样的我,在未证解脱的时候,是住在(主、根本自性)的附近,一旦证得解脱,则单独存在。
破除它的情况如下:

若言声识是常者 一切时中应执声
所知无则无能知 依何而立能知名

如果数论师说:受用、领纳声等境的我、识、明了的士夫是恒常的事物。
这是不合理的。那样的士夫应在有没有声的一切时间,都能执声,这样是不对的,因为没有了所知的声境,又能在看到什麽样的境後,说依某境使我了知的呢?是无法宣说的。因为没有了有境(识)是不存在的。 

 
若不知亦说为知 木亦应成为知故
是故所知不现前 定应说无能知者

数论师说:虽然没有所知的声境,但执声的识(知)本身是常的,即然是常的,就应在一切时候存在。所以,(在没有声的情况下),执声的识是有的。
那麽,木头、土块亦应成为知(识),因为可以安立一种不了知境的知。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现前没有所知的声等境,就不会有执声的识了知境。”   

若即由彼了知色 尔时何故彼不闻
若由声未现前故 是彼能闻识亦无

数论师说:执声的知、明了的士夫是恒常的,所以它在没有声的时候,就会了知色等境。
我、知、明了的士夫,执色的时候,为什麽闻不到声音?应能闻到。因为我、知、明了的士夫是恒常地受用声等(色、香、味、触)五唯的。

如果数论师说:它执色的时候,由於声音没有现前,所以不会执声。
若是这样,由於没有声音,以声为境的识也不会有,若是认可的话,执声的士夫就不再是常法。  

即彼取声之自性 如何转变取色等
一人是父亦为子  唯是安立非真实
如是情尘暗等三 自性非父亦非子


另外,执声之识的自性,怎麽变得又具有执色之识的自性的呢?应不能转变,因为执声与执色二者是直接相违的。
对此,数论师说:犹如一个人,观待自己的儿子,自己是父亲,观待自己的父亲,又是儿子般,一个执色的识,观待执色的现象,是执色,观待执声的现象,是执声。因为执色之识在执取色的时候,虽没有声的现象,由於色、声二者自性为一,其中亦有声的自性,所以执色之识不仅是色的有境(以色为境),也是声的有境(以声为境)。
答曰:比喻与要说明的意义二者是不同的。一个人,观待不同的地方,而安立为父、子,唯是分别安立的而已,并不是真实成就。而你认为他们是胜义成就,而且还认为情尘暗三者平衡时,是主的自性,是胜义谛,如此一来,儿子时的自性不是儿子,父亲时的自性不是父亲,因为(儿子时的自性、父亲时的自性)它们都是根本自性。你认为父、子等能被见到的境属於现象,而自性胜义谛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被看到。(若如你认为的那样,声色自性一体故,执色之识亦执声,声色的自性即是声色,那麽儿子时的自性是儿子,父亲时的自性是父亲,儿子时的自性与父亲时的自性又是一样,这样的话,父亲即是儿子,不需观待,岂合世理?)  

彼不具足取声性 应有所见而不见  
若如优人易衣冠 彼亦能见则非常
若谓声色取性一 彼先无故应性异

另外,执色之识(有法),不具有执声之识的自性,如果有,应被量见到并证明,但却没有见到。
对此,数论师说:犹如艺人,脱去前面的衣服、装饰,在变换角色时,又穿上另一套般,我、识、明了的士夫,其後来以执色的方式,即是以其他的方式,见到声等事物。
那麽,我、识、明了的士夫就不再是常法,因为它在变成其他的方式。

对此,数论师说:如果在前面执声方式之外,其他的执色方式与执声二者自性为一的话,这样,(把执色)安立为执声就不会有过失。
那样的自性一,以前在谁的宗义中也不曾有过,即是说,它只是一种根本不存在的自性一。  

若言余相非谛实 当说彼识本自性
若谓即识自体者 一切士夫应成一

如果数论师说:作为其他情况的执色之识不是谛实成就的。
那麽,请说:於此种识的自性一中,是谛实成就的,又是什麽呢?若数论师说:是於我、识、明了的士夫自性中,谛实成就。

若是这样,心续不同的一切士夫都应成为一体,因为你认为我、识、明了的士夫是无方分的一。

  
彼诸有情无情法 有性同故悉应一
若时差别皆颠倒 尔时相似所依法

不仅如此,有情——我、识、明了的士夫,以及无情无生物——主等二十四谛,它们都应成为一体,没有任何差别。因为它们共同地存在於无分、恒常、周遍的状态里。
如果千差万别的现象皆是颠倒虚假的,这时,作为它们所依处的总主也应与它们相似,没有自性,因为所生的现象是虚假的。










相關文章:
入菩萨行论-桑杰年巴仁波切
入菩萨行》安忍思想之研究
入菩萨行论序
入菩萨行论 序言
入菩萨行论 第一品 菩提心生的利益
入菩萨行论 第二品 忏悔罪业
入菩萨行论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入菩萨行论 第四品 不放逸
入菩萨行论 第五品 护正知
入菩萨行论 第六品 忍辱
入菩萨行论 第七品 精进
入菩萨行论 第八品 禅定
入菩萨行论 第九品 智慧
入菩萨行论 第十品 回向
入菩萨行论 第三章、译竟後义讲述者後跋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一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二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三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四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五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六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七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八
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广释 序言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
入菩萨行广释(下册)
入菩萨行论学习 视频WMV MP3下载
入菩萨行论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入菩萨行论 第一品 思考题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二品 忏悔罪业
入菩萨行论第三品受持菩提心法本 科判 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四品不放逸法本 科判 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五品正知正念法本 科判 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六品安 忍法本 科判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第七品精 进法本 科判思考题答案
入菩萨行论第八品 静 虑法本
入菩萨行论 第八品 静 虑 科判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九品智慧法本
入菩萨行论 第九品智慧 科判思考题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十品回向法本 科判思考题答案
入菩萨 行论智慧品略释 二

上一篇(《胜道启门颂》讲释) 回目錄 下一篇(入菩萨 行论智慧品略释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宁玛巴白玉塔唐秋疯传奇- Yahoo!奇摩部落格
1000元救一眼 拯救失明儿童-国际奥比斯防盲救盲基金会
邀选~故宫博物院-宗喀巴大师金铜雕艺术
法华经
◎梦参老和尚演音集-udn部落格 . 叶.柏.晏 -YehPoiAN-! - 森林办公室

赞助网站
Changturtle
LamaNet 喇嘛網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自由電子新聞網
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不解巖寺
供養佛說解脫經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