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薩埵灌頂 敬邀護持◆2011瓦拉納西法會醫護義診站 滅息四大災障普巴祝千萬人法會歡迎踴躍護持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入菩萨行论第七品精 进法本 科判思考题答案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利美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1/01/04 22:35:29
學習次第 : 进阶

入菩萨行论第七品精 进法本 科判思考题答案

 

第七品  精进

 

忍已需精进,精进证菩提,

若无风不动,无勤福不生。

进即喜於善。下说其违品:

同恶散劣事,自轻淩懒惰。

贪图懒乐味,习卧嗜睡眠,

不厌轮回苦,频生强懈怠。

云何犹不知,身陷惑网者,

必囚生死狱,正入死神口。

渐次杀吾类,汝岂不见乎?

然乐睡眠者,如牛见屠夫。

通道遍封已,死神正凝望,

此时汝何能,贪食复耽眠?

死亡速临故,及时应积资,

届时方断懒,迟矣有何用?

未肇或始作,或唯半成时,

死神突然至,呜呼吾命休!

因忧眼红肿,面颊泪双垂,

亲友已绝望,吾见阎魔使,

忆罪怀忧苦,闻声惧堕狱,

狂乱秽覆身,届时复何如?

此生所怀惧,犹如待宰鱼,

何况昔罪引,难忍地狱苦。

如婴触沸水,灼伤极刺痛,

已造狱业者,云何复逍遥?

不勤而冀得,娇弱频造罪,

临死犹天人,呜呼定受苦。

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

此筏难复得,愚者勿贪眠。

弃舍胜法喜,无边欢乐因,

何故汝反喜,散掉等苦因?

勿怯积助缘,策励令自主,

自他平等观,勤修自他换。

不应自退怯,谓我不能觉,

如来实语者,说此真实言:

所有蚊虻蜂,如是诸虫蛆,

若发精进力,咸证无上觉。

况我生为人,明辨利与害,

行持若不废,何故不证觉?

若言我怖畏,须舍手足等。

是昧轻与重,愚者徒自畏。

无量俱胝劫,千番受割截,

刺烧复分解,今犹未证觉。

吾今修菩提,此苦有限期,

如为除腹疾,暂受疗割苦。

医皆以小苦,疗治令病除,

为灭众苦故,当忍修行苦。

凡常此疗法,良医皆不用,

巧施缓药方,疗治众屙疾。

佛陀先令行,蔬菜等布施,

习此微施已,渐能施己肉。

一旦觉自身,卑微如蔬菜,

尔时舍身肉,于彼有何难?

身心受苦害,邪见罪为因,

恶断则无苦,智巧故无忧。

福德引身适,智巧令心安,

为众处生死,菩萨岂疲厌?

以此菩提心,能尽宿恶业,

能聚福德海,故胜诸声闻。

故应除疲厌,驾驭觉心驹,

从乐趋胜乐,智者谁退怯?

勤利生助缘,信解坚喜舍,

畏苦思利益,能生希求力。

故断彼违品,以欲坚喜舍。

实行控制力,勤取增精进。

发愿欲净除,自他诸过失,

然尽一一过,须修一劫海。

若我未曾有,除过精进分,

定受无量苦,吾心岂无惧?

发愿欲促成,自他众功德,

成此一一德,须修一劫海。

然我终未生,应修功德分,

无义耗此生,莫名太稀奇!

吾昔未供佛,未施喜宴乐,

未曾依教行,未满贫者愿,

未除怖者惧,未与苦者乐,

吾令母胎苦,唯起痛苦已。

从昔至於今,於法未信解,

故遭此困乏,谁复舍信解?

佛说一切善,根本为信解。

信解本则为,恒思业因果。

痛苦不悦意,种种诸畏惧,

所求不顺遂,皆从昔罪生。

由行所思善,无论至何处,

福报皆现前,供以善果德。

恶徒虽求乐,然至一切处,

罪报皆现前,剧苦猛摧残。

因昔净善业,生居大莲藏,

芬芳极清凉,闻食妙佛语,

心润光泽生,光照白莲启,

托出妙色身,喜成佛前子。

因昔众恶业,阎魔诸狱卒,

剥皮令受苦,热火熔钢液,

淋灌无肤体,炙燃剑矛刺,

身肉尽碎裂,纷堕烧铁地。

故心应信解,恭敬修善法。

轨以金刚幢,行善修自信。

首当量己力,自忖应为否,

不宜暂莫为,为已勿稍退。

退则于来生,串习增罪苦,

他业及彼果,卑劣复不成。

于善断惑力,应生自信心,

吾应独自为,此是业自信。

世人随惑转,不能办自利,

众生不如我,故我当尽力。

他尚勤俗务,我怎悠闲住?

亦莫因慢修,无慢最为宜。

乌鸦遇死蛇,勇行如大鹏,

信心若怯懦,反遭小过损。

怯懦舍精进,岂能除福贫?

自信复力行,障大也无碍。

故心应坚定,奋灭诸罪堕,

我若负罪堕,何能超三界?

吾当胜一切,不使惑胜我,

吾乃佛狮子,应持此自信。

以慢而堕落,此惑非胜慢,

自信不随惑,此信制惑慢。

因慢生傲者,将赴恶趣道,

人间欢宴失,为仆食人残,

蠢丑体虚弱,轻蔑处处逢。

傲慢苦行者,倘入自信数,

      堪怜宁过此?

为胜我慢敌,坚持自信心,

此乃胜利者,英豪自信士。

若复真实灭,暗延我慢敌,

定能成佛果,圆满众生愿。

设处众烦恼,千般须忍耐,

如狮处狐群,不遭烦恼害。

人逢大危难,先护其眼目,

如是虽临危,护心不随惑。

吾宁被烧杀,甚或断头颅,

然终不稍让,屈就烦恼贼。

一切时与处,不行无义事。

如童逐戏乐,所为众善业,

心应极耽着,乐彼无餍足。

世人勤求乐,成否犹未定,

二利能得乐,不行乐何有?

如嗜刃上蜜,贪欲无餍足,

感乐寂灭果,求彼何需足?

为成所求善,欢喜而趣行,

犹如日中象,遇池疾奔入。

身心俱疲时,暂舍为久继。

事成应尽舍,续行余善故。

沙场老兵将,遇敌避锋向,

如是回惑刃,巧缚烦恼敌。

战阵失利剑,惧杀疾拾取,

如是若失念,畏狱速提起。

循血急流动,箭毒速遍身,

如是惑得便,罪恶尽覆心。

如人剑逼身,行持满钵油,

惧溢虑遭杀,护戒当如是。

复如蛇入怀,疾起速抖落,

如是眠懈至,警醒速消除。

每逢误犯过,皆当深自责,

屡思吾今後,终不犯此过。

故于一切时,精勤修正念,

依此求明师,圆成正道业。

为令堪众善,应於行事前,

忆教不放逸,振奋欢喜行。

如絮极轻盈,随风任来去,

身心若振奋,众善皆易成。

第七品终

科判下载 

 

第七品  精进

 

丁三(精进)分二:一、以承上启下方式教诫精进;二、宣说应当精进。

戊一、以承上启下方式教诫精进:

忍已需精进,精进证菩提,

若无风不动,无勤福不生。

具有安忍以後就需要勇猛精进。有了精进才能证得菩提,如同无风万物不会动摇一般,无有精进就不会生起作为菩提之因的福德与智慧。

戊二(宣说应当精进)分三:一、认识精进本体;二、断除其违品;三、增上对治。

己一、认识精进本体:

进即喜於善。

若问:到底精进指的是什麽呢?所谓的精进即是由喜爱善法之业而产生。

己二(断除其违品)分二:一、宣说所断懈怠;二、断除方法。

庚一、宣说所断懈怠:

下说其违品:同恶散劣事,

       自轻淩懒惰。

如果广说精进的违品懈怠的分类,则有三种,也就是,行持相违善法的同恶懒惰;贪执恶事不善无记法的耽着恶事懒惰;声称自己无有能力行善而懈怠的自轻淩懒惰。

庚二(断除方法)分三:一、断除同恶懒惰;二、断除耽着恶事懒惰;三、断除自轻淩懒惰。

辛一(断除同恶懒惰)分二:一、认识因;二、断除彼。

壬一、认识因:

贪图懒乐味,习卧嗜睡眠,

不厌轮回苦,频生强懈怠。

不精进善法,而贪图舒适快乐的感受,过分贪爱睡眠以致於不厌离轮回,屡屡生起强烈的懈怠。或者按照《大疏》中解释:由於不厌离轮回的痛苦从而沉湎於懒惰的快乐享受中,并由此贪爱睡眠。

壬二(断除彼)分二:一、生起精进之意乐;二、以加行修持。

癸一(生起精进之意乐)分二:一、思维今生无常;二、思维後世痛苦。

子一(思维今生无常)分二:一、决定无常;二、思维迅速死亡而劝勉。

丑一、决定无常:

云何犹不知,身陷惑网者,

必囚生死狱,正入死神口。

为什麽仍然还不觉知:身体已陷入烦恼的网罟中,被控制束缚,由此必定被困入生死的牢狱当中,正在一步步进入死神的口中。

渐次杀吾类,汝岂不见乎?

然乐睡眠者,如牛见屠夫。

自己同类的人们渐渐被死主所杀戮,你难道还没有见到吗?就像视而不见一样。然而,爱好睡眠不行善法的人如同逐渐被屠夫宰杀还在沉睡中的牛一样愚笨。

通道遍封已,死神正凝望,

此时汝何能,贪食复耽眠?

通行之路普遍已被封锁,死神正在目不转睛地凝视着要杀的物件,此时此刻你如何还能爱恋吃吃喝喝、酣酣沉睡呢?如《本生传》中云:“诸道已被死主封,无所顾虑享极乐,置身如是处境众,无有畏惧真稀奇!”

丑二(思维迅速死亡而劝勉)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寅一、略说:

死亡速临故,及时应积资,

届时方断懒,迟矣有何用?

如果有人想:虽说必定死亡,但接近死时行善就可以。

正如《亲友书》中所说:“寿命害多即无常,犹如水泡为风吹,呼气吸气沉睡中,能得觉醒极稀奇。”我们很快就会迈向死亡,因而在有生之年要及时积累资粮,等到死亡临头时才断除懈怠已为时过晚,已经不是能行持善法的时候了,到那时才断除懒惰有何用呢?无有任何实义。

寅二、广说:

未肇或始作,或唯半成时,

死神突然至,呜呼吾命休!

当这件事尚未做完或者刚刚开始,或者仅仅做到一半时,死神会突如其来,到那时不禁会想:呜呼!死亡摧毁了我,我命休矣!

因忧眼红肿,面颊泪双垂,

亲友已绝望,吾见阎魔使,

忆罪怀忧苦,闻声惧堕狱,

狂乱秽覆身,届时复何如?

由於即将与我分离的忧愁之心而导致双目红肿,泪流满面,亲友们都已断绝了我存活的希望,当我见到能将我引入地狱的阎罗狱卒的面孔,回想起自己的所有罪业,不由得忧恼万分,听到地狱的哀号声,想到我也会堕落其中,惊恐不已,不净粪不由自主地流漏,染污全身,被痛苦所迷惑之时,又能行持什麽善法呢?根本不会行持。

子二、思维後世痛苦:

此生所怀惧,犹如待宰鱼,

何况昔罪引,难忍地狱苦。

你今生死亡时所怀有的畏惧就像待宰的活鱼在热沙中辗转翻滚一般,那更何况说昔日造罪的果报後世直接感受地狱那难以堪忍的痛苦呢?因此理当惧怕。如云:“即便见闻地狱图,忆念读诵或造形,亦能生起怖畏心,何况真受异熟果?”

如婴触沸水,灼伤极刺痛,

已造狱业者,云何复逍遥?

地狱的痛苦如同滚烫沸腾的水触及婴儿柔嫩的肌肤上极度灼热一般,曾经造了转生地狱之业的人为何还这般逍遥自在呢?

不勤而冀得,娇弱频造罪,

临死犹天人,呜呼定受苦。

无有精勤行善的因而奢望获得安乐的果,忍耐力微弱,而频繁造作损害之事,明明已被死主擒捉,却还想如天人一般长久留住,唉!这些人得到的下场必定是不幸临头,被痛苦所毁。因此作者以悲悯的心情发出呜呼之感叹。

癸二、以加行修持:

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

此筏难复得,愚者勿贪眠。

请依靠人身的船只渡过痛苦的大海,这个人身船筏以後很难再次得到。因此,作者以悲哀的语气说:愚昧的人们呀,在需要精进的时候万万不要贪恋睡眠,以此为例,劝诫断除一切懈怠。

辛二、断除耽着恶事懒惰:

弃舍胜法喜,无边欢乐因,

何故汝反喜,散掉等苦因?

为什麽舍弃无边喜乐之因妙法的殊胜欢喜,而乐於身心散乱、说笑歌唱等痛苦之因?实在不应当喜欢这些。

辛三(断除自轻淩懒惰)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壬一、略说:

勿怯积助缘,策励令自主,

自他平等观,勤修自他换。

比如,诸位国王通过四大军队而取得胜利。同样,菩萨胜伏所断,一开始就要做到毫无怯懦,披上精进盔甲,具备下文中要讲的四种助缘,再以正知正念直接加以破立取舍,接着集中精力以对治法主宰自己的三门,最後精勤观修自他平等与自他相换。

壬二(广说)分二:一、修思维因无有能力而懈怠之对治;二、修缘难成而懒惰之对治。

癸一、修思维因无有能力而懈怠之对治:

不应自退怯,谓我不能觉,

如来实语者,说此真实言:

所有蚊虻蜂,如是诸虫蛆,

若发精进力,咸证无上觉。

我们绝不能以所谓的“我怎麽能获得菩提”而退缩懈怠,善逝是唯一的真实语者,说了此谛实语:蝇蜂、蚊虻、昆虫,如果发起精进力,都能获得难得的无上菩提。《妙臂请问经》中云:“此外,菩萨如是真实随学,成为狮、虎、犬、狼、鹰、鹤、乌鸦、鸱枭、昆虫、蜜蜂、蚊蝇、虻之彼等亦将成就无上菩提佛果。我想,转为人时,纵遇命难而为何失毁获得菩提之精进?”《宣说梦境经》中云:“功德无论如何微,以胜心摄得菩提。”

况我生为人,明辨利与害,

行持若不废,何故不证觉?

(一切众生均能成佛)的理由也是因为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的缘故。一般来说,佛性有两种,一种是自性住佛性,一种是修增长(也叫实修生)佛性,其中自性住佛性是指心的法性,修增长佛性则指垢染如应清净或存留於心中的善习气,第一自性住佛性周遍于一切众生,《宝性论》中云:“佛身能现故,真如无别故,具种故众生,恒具如来藏。”何况我已转生为人,明辨利益与损害,如果没有断然放弃菩萨行,那麽我怎麽会不获证菩提呢?

癸二(修缘难成而懒惰之对治)分二:一、无有怯懦之因;二、有欢喜之因。

子一(无有怯懦之因)分二:一、断除难行之畏惧;二、断除长期之厌烦。

丑一(断除难行之畏惧)分二:一、宣说邪念;二、断除邪念。

寅一、宣说邪念:

若言我怖畏,须舍手足等。

如果说:为了菩提需要施舍手足等,因而我对此害怕。

寅二(断除邪念)分二:一、以观察而断;二、以修习而断。

卯一、以观察而断:

是昧轻与重,愚者徒自畏。

无量俱胝劫,千番受割截,

刺烧复分解,今犹未证觉。

只是由於对轻重的差别未加观察而不知取舍才导致愚痴的你如此畏惧。正因为从来没有为菩提而历经苦行,结果才造成於无数俱胝大劫在轮回中身体屡屡遭受砍截、棒击、焚烧、剖割等痛苦,但通过这些苦难如今仍旧未能证得菩提。

吾今修菩提,此苦有限期,

如为除腹疾,暂受疗割苦。

我今为了修成菩提所受的这一痛苦是有期限的,由於它微不足道,因而能够忍受。比如,为了去除腹部的疾患,身体暂时足能忍受医疗所致的创伤痛苦。

医皆以小苦,疗治令病除,

为灭众苦故,当忍修行苦。

所有医生治病救人都是以小小的治疗痛苦去除疾病,既然这样的苦痛也需要忍受,那麽为了摧毁恶趣等众多剧苦就更应当安忍苦行的微小痛苦。

凡常此疗法,良医皆不用,

巧施缓药方,疗治众屙疾。

虽然具有这样一般治疗痛苦的方法,但最高明的医生——佛陀是不使用的,而是善巧采用极为温和的措施即简便易行的方法来根除一切烦恼的重症。慧源与普明论师解释说:这是指布施身体的苦行对於初学者来说是不能行持的意思。

卯二、以修习而断:

佛陀先令行,蔬菜等布施,

习此微施已,渐能施己肉。

若问:需要施舍自己的肉等怎麽是温和的措施呢?为了令以前未曾修习过的人能发放布施,佛陀首先让人们布施些蔬菜等少量低等的物品,经过一番串习以後逐渐连自己的肉也能施舍。

一旦觉自身,卑微如蔬菜,

尔时舍身肉,于彼有何难?

通过特别串习,一旦对自己的身体也能像低劣的蔬菜等一样看待,生起无有耽着之心,到那时舍施自己的身肉等对他来说又有什麽困难呢?

丑二、断除长期之厌烦:

身心受苦害,邪见罪为因,

恶断则无苦,智巧故无忧。

如果有人认为:乃至在轮回中时需要为了他众而苦行,被痛苦折磨得忧心忡忡。

事实并非如此,内心之所以遭受伤害就是因为这样的邪分别念使得过分耽着自己等,而身体所感受的损害是由罪业所产生的痛苦。而依靠利他苦行则可断除罪恶,因而身体无苦无痛,又由於精通所知的实相,是故心里也会无忧无虑。

福德引身适,智巧令心安,

为众处生死,菩萨岂疲厌?

如果了知不仅无有痛苦,并且以福德的果报而感召身体舒适、内心安乐,那麽为了利益他众住於生死轮回中,慈悲为怀的菩萨怎麽会厌烦呢?

子二、有欢喜之因:

以此菩提心,能尽宿恶业,

能聚福德海,故胜诸声闻。

菩萨依靠菩提心的力量能灭尽痛苦之因往昔所造的罪业,摄集快乐之因如海福德。因而远远胜过一切声闻。慧源与善天尊者讲解为比声闻成就菩提要迅速。

故应除疲厌,驾驭觉心驹,

从乐趋胜乐,智者谁退怯?

因此,我们应当遣除一切疲厌驾驭菩提心的骏马从安乐之处驶向安乐之处,了知功过的智者谁会懈怠退怯呢?

己三(增上对治)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庚一、略说:

勤利生助缘,信解坚喜舍,

畏苦思利益,能生希求力。

故断彼违品,以欲坚喜舍,

实行控制力,勤取增精进。

有些人解释说为了成办众生利益与摧毁所断之怨敌的助缘为信解,但《大疏》中说:“希求”在这里是向往善法之义。邦译师说:梵语的版本中也有希求之义。我们要将这里所谓的信解理解成希求之义。助缘有四,即信解善法、开始着手後不退的坚毅、更加增上的欢喜、有大必要时的放舍。其中信解之因:畏惧恶业之果报痛苦,通过思维它的功德而生起信解。为了断除违品懈怠、增上精进,我们一定要奋发努力。

如果有人问:依靠什麽方法增上精进呢?

通过具足信解、自信即坚毅、欢喜、放舍的助缘而勤奋取舍,主宰身心来增上精进。

庚二(广说)分三:一、具备助缘;二、依助缘精进修持;三、主宰自己。

辛一(具备助缘)分四:一、信解;二、自信;三、欢喜;四、放舍。

壬一(信解)分三:一、无信解之过;二、信解之功德;三、以宣说因之方式生起信解。

癸一(无希求之过)分三:一、思维未行信解之事;二、安立理由;三、宣说思维於法无信解之过而不应舍弃。

子一、思维未行信解之事:

发愿欲净除,自他诸过失,

然尽一一过,须修一劫海。

我已经发了菩提心,因此就必须要净除摧毁自他的无量过患,然而就算是尽毁这些过失的每一种,也需要在如海劫期间精进努力。

若我未曾有,除过精进分,

定受无量苦,吾心岂无惧?

如果明明见到自己不具备少分能灭尽罪业的精进,那麽就成了无量痛苦的器皿,我怎麽能对此无动於衷、毫不惧怕呢?

发愿欲促成,自他众功德,

成此一一德,须修一劫海。

然我终未生,应修功德分,

无义耗此生,莫名太稀奇!

同样,我本该拥有促成自他(成佛)的众多功德,当然即使要成办每一分功德也需要在如海劫中修习。然而,我始终没有生起应该修行的这些功德部分。本来,有幸拥有了难得的此生,而毫无意义地白白空耗,实在是莫名其妙,也是件非常遗憾的事!

子二、安立理由:

吾昔未供佛,未施喜宴乐,

未曾依教行,未满贫者愿,

未除怖者惧,未与苦者乐,

吾令母胎苦,唯起痛苦已。

《普明论》中解释说:所谓的“无义耗此生”只是起到连接上下文的作用。《大疏》中也有其他讲法。因为我从来没有供养过佛陀,也没有给予众生大喜宴的安乐,又没有遵循教规依教奉行,也不曾满足贫困者的心愿,未曾赐予怖畏者无畏,这以上是指没有发放法、财、无畏施。慧源与普明论师将“供佛”解释为供养佛堂。也没有给痛苦可怜的众生带来安乐,我只是给母胎带来了痛楚而已,根本就没有体现出获得暇满人身的价值。

子三、宣说思维於法无信解之过而不应舍弃:

从昔至於今,於法未信解,

故遭此困乏,谁复舍信解?

我从以前的世代直至现在的今生,对正法没有信解欲乐,因而才遭遇如此乏少安乐的困境,此义是按《大疏》中解释的。具有智慧者谁会舍弃信解正法呢?

癸二、信解之功德:

佛说一切善,根本为信解。

所有善法的根本就是信解,《慧海请问经》中云:“诸善之本即信解。”《文殊刹土庄严经》中也云:“诸法由缘生,住于意乐上。”

癸三(以宣说因之方式生起信解)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子一、略说:

信解本则为,恒思业因果。

若问:那麽如何生起信解呢?信解的根本就是要恒常思维、观修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

子二(广说)分二:一、总说黑白业果;二、广说彼等特殊之果。

丑一、总说黑白业果:

痛苦不悦意,种种诸畏惧,

所求不顺遂,皆从昔罪生。

五根门的从属痛苦以及意识的从属意苦受,还有种种恐怖、所有不幸,这一切果报均是由昔日造罪之因中产生。

由行所思善,无论至何处,

福报皆现前,供以善果德。

以欲乐心引发而奉行善法的人,不管转生於何处,福报都会现前献上善妙的供品。

恶徒虽求乐,然至一切处,

罪报皆现前,剧苦猛摧残。

造罪之人虽然希求安乐,可是无论到哪里,罪恶的果报都会现在其前,被罪业所感的剧苦兵刃猛烈摧残,如《教王经》中云:“死亡来临国王去,受用亲友不跟随,士夫无论行何处,业如身影随其後。”

丑二(广说彼等特殊之果)分二:一、善业特殊之果;二、罪业特殊之果。

寅一、善业特殊之果:

因昔净善业,生居大莲藏,

芬芳极清凉,闻食妙佛语,

心润光泽生,光照白莲启,

托出妙色身,喜成佛前子。

因为昔日的清净善业而感,生处殊胜、饮食殊胜、身体殊胜及生後殊胜。生处殊胜:即往生到比狭窄臭恶的胎生更为殊胜散发妙香凉爽的广大莲花蕊中;饮食殊胜:在那里远远胜过以涎液漏水食物维生而依靠佛陀妙音说法的美食令自己光彩夺目;身体殊胜:超胜生的狭窄痛苦而以能仁佛光普照莲花绽开,从中生出胜妙身体;生後殊胜:出生後胜过士夫摄受而住於无量光佛等前,蒙受佛法的庇护。具足这般殊胜而成为佛子,这完全是由不同寻常的善法所感召的。

寅二、罪业特殊之果:

因昔众恶业,阎魔诸狱卒,

剥皮令受苦,热火熔钢液,

淋灌无肤体,炙燃剑矛刺,

身肉尽碎裂,纷堕烧铁地。

由於昔日造罪,由自己业力形成的阎罗狱卒剥尽皮肤,苦不堪言,并且被极度炽热的烈火熔化的沸腾铜汁浇灌体无完肤的身上,又再度被燃烧的剑矛刺入,肉碎百瓣,纷纷坠落在极其炽燃的铁地上,这些都是以造无间罪等众多弥天大罪所感召的。

子三、摄义:

故心应信解,恭敬修善法。

因此,应当信解希求善法,恭敬诚信取舍善恶,弃恶修善。

壬二(自信)分二:一、宣说生起自信;二、宣说趋入自信。

癸一、宣说生起自信:

轨以金刚幢,行善修自信。

首当量己力,自忖应为否,

不宜暂莫为,为已勿稍退。

《华严金刚幢之六——回向品》中云:“譬如,天子日轮升起不为天盲及不平之群山等所退,普照堪为对境之一切。同理,菩萨为利他而现世,不为众生种种过失所退,令堪为所化之众生成熟、解脱。”我们应当按照此中所说的仪轨,修持能自始至终成办善根的自信。在行事之初,要反复思量、认真观察自己是否具有成办这件事的能力,如果有能力就着手进行,如果无能为力,则暂时放弃不做。假设力所不及,还是不做为好,如果开始以後就不应该半途而废。

退则于来生,串习增罪苦,

他业及彼果,卑劣复不成。

如果半途而废,那麽以等流果感召後世中也将屡屡退失誓言,士用果增上罪业,异熟果增加痛苦。放弃此事再做其他事,则做时及果时的这两件善业都会有头无尾,最终将一事无成。

癸二(宣说趋入自信)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子一、略说:

于善断惑力,应生自信心。

对於善业、摧毁烦恼以及能力这三者,自己应当充满信心。

子二(广说)分三:一、业之自信;二、力之自信;三、灭惑之自信。

丑一、业之自信:

吾应独自为,此是业自信。

为自他的一切善业我独自便能行持的这种心态即是业之自信。

世人随惑转,不能办自利,

众生不如我,故我当尽力。

如是思维的理由:为烦恼左右身不由己而行事的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连成办自利也力所不及,由於众生不能像我这样成办自他一切利益,因此我应当行持利益自他的一切事。

他尚勤俗务,我怎悠闲住?

亦莫因慢修,无慢最为宜。

如果其他人尚且认为不充当低劣之事的助伴而去负起其他重任等庸俗之事,那麽我怎麽不做利他的助伴而悠闲自得?这是不合理的。也不要以“那件事低劣、我是上等者”的这种我慢而做那件事,无有我慢是最好不过的,因此这种我慢也要断除。

丑二(力之自信)分四:一、理当依自信;二、对治之自信自性;三、呵责所断之我慢;四、赞叹对治之自信。

寅一、理当依自信:

乌鸦遇死蛇,勇行如大鹏,

信心若怯懦,反遭小过损。

譬如,在遇到死蛇时,乌鸦也会像大鹏鸟一样对它显露出轻蔑的行为。同样,倘若我表现出软弱无能,那麽小小的堕罪也会加害於我。

怯懦舍精进,岂能除福贫?

自信复力行,障大也无碍。

倘若一想到断除烦恼,就具有一种怯懦畏缩的心理,放弃精勤,如此又怎麽能去除福德的贫穷呢?永远也不能摆脱这种贫穷。如果生起一种自信,并且励力行持,那麽所断再大也难以防害阻碍你。

故心应坚定,奋灭诸罪堕,

我若负罪堕,何能超三界?

所以内心应当坚定奋勇毁尽一切堕罪,我如果被堕罪击败,那麽如何能超离三界呢?想超胜三界显然就成了可笑之处。

寅二、对治之自信自性:

吾当胜一切,不使惑胜我,

吾乃佛狮子,应持此自信。

作为人中狮佛陀之子的菩萨,我理当胜伏一切所断烦恼,绝不能让所断烦恼战胜我,要持有这种自信的我慢。

寅三、呵责所断之我慢:

以慢而堕落,此惑非胜慢,

自信不随惑,此信制惑慢。

众生往往以具有功德等而自居的我慢摧毁自己,这种我慢是染污性的,而不是殊胜的自信,具有殊胜自信心并非如此,真正的自信不随烦恼敌人所转,而(能制服)那些被烦恼敌所转的我慢[1]

因慢生傲者,将赴恶趣道,

人间欢宴失,为仆食人残,

蠢丑体虚弱,轻蔑处处逢。

如果有人心想:随烦恼转又有什麽过失呢?

以烦恼的我慢而生起骄傲自满之心,结果就会将被这种我慢带入恶趣,即便转生为人也是毁灭喜宴,心不欢喜,成为他人使用的奴仆,愚昧无知,相貌丑陋,身体虚弱,随时随地被人淩辱、歧视。

傲慢苦行者,倘入自信数,

       堪怜宁过此?

再者,以我慢而苦行者本来是染污性的我慢,如果把它列在自信当中,那麽还有比这更值得悲悯的对境吗?

寅四、赞叹对治之自信:

为胜我慢敌,坚持自信心,

此乃胜利者,英豪自信士。

若复真实灭,暗延我慢敌,

定能成佛果,圆满众生愿。

为了胜伏烦恼的慢敌而满怀对治的自信这才是真正的自信者、胜利者,也堪称为真勇士。只有这样的人才必能毁尽我慢之敌,也能圆满成办众生一切所欲暂时与究竟佛陀的果位。

丑三、灭惑之自信:

设处众烦恼,千般须忍耐,

如狮处狐群,不遭烦恼害。

如果处於众多烦恼的群体中,一定要经常千方百计地忍辱负重,加以对治,就像狮子不为狐狸群所害一般不会被任何烦恼所害。

人逢大危难,先护其眼目,

如是虽临危,护心不随惑。

当人遭遇极大恐怖处於危及时刻,最先要集中精力保护眼目。同样,当遇到猛烈的烦恼外缘危难时,也要全力以赴争取做到不被烦恼控制。如果按照本颂的翻译来看,意思是很明显的,但慧源与善天尊者译为“人逢大危难,如眼不见味”,并解释道:“如眼不取味一般,遇到再大困难,也根本不被烦恼左右。”

吾宁被烧杀,甚或断头颅,

然终不稍让,屈就烦恼贼。

一切时与处,不行无义事。

我宁愿被烧死或被砍断头颅,但无论如何也绝不向烦恼的敌人屈服。有些论中说“‘一切时与处,不行无义事’并不是阿黎寂天菩萨所说”,但由於难以分析,因而按原文保留为妙。

壬三(欢喜)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癸一、略说:

如童逐戏乐,所为众善业,

心应极耽着,乐彼无餍足。

正如喜欢玩耍的孩童希求游戏的乐果一样,菩萨对所应奉行的善业执为所取,理当欢喜彼事永不满足。

癸二(广说)分三:一、理当行善本体安乐;二、理当不餍足异熟安乐;三、是故欢喜奉行。

子一、理当行善本体安乐:

世人勤求乐,成否犹未定,

二利能得乐,不行乐何有?

世间人为了自己安乐而做事,结果会不会安乐尚且无有定准,而为了众生,事情也安乐、果报也安乐,不行如此之事如何能得到安乐呢?《大疏》中解释说:想要後世安乐的人不行成为安乐之事,如何能得安乐呢?

子二、理当不餍足异熟安乐:

如嗜刃上蜜,贪欲无餍足,

感乐寂灭果,求彼何需足?

对於如同粘在刀刃上的蜂蜜一般利益微薄、过患严重的一切妙欲尚且贪得无餍,那麽对於能感得暂时增上生、究竟决定胜的安乐怎麽会满足呢?

子三、是故欢喜奉行:

为成所求善,欢喜而趣行,

犹如日中象,遇池疾奔入。

为了使所做之事善始善终,就要像春季正午时酷热所逼的大象遇到湖泊立即会进入湖中般以欢喜的心情奉行善事。

壬四(放舍)分二:一、无力为之暂时放舍;二、完成後彻底放舍。

癸一、无力为之暂时放舍:

身心俱疲时,暂舍为久继。

如果当下体力衰退、身心疲惫不堪而不具备成办此事的能力,那麽为了将来能成办,应当暂时搁置下来。

癸二、完成後彻底放舍:

事成应尽舍,续行余善故。

如果前面的事已经圆满完成,想成办後後更为殊胜之事的人理应舍弃前面之事。

辛二(依助缘勤行)分三:一、精进修持对治之方法;二、断除罪过之方法;三、成办同品之事。

壬一(精进修持对治之方法)分二:一、勤持不放逸;二、勤持正念。

癸一、勤持不放逸:

沙场老兵将,遇敌避锋向,

如是回惑刃,巧缚烦恼敌。

譬如,在沙场上久经百战、经验丰富的老将不会与敌人针锋相对,以避免利刃击中自己,再反过来摧毁对方。同样,应当回避烦恼利刃,巧妙缚住一切烦恼,使其无法再度加害。

癸二、勤持正念:

战阵失利剑,惧杀疾拾取,

如是若失念,畏狱速提起。

例如,在战场上失落锋利的剑时,惊恐万分会疾速拾起。同样,如果丧失正念的兵器,就会忘失对治,当想起地狱的恐怖便会迅速拾起正念的利刃。

壬二(断除罪过之方法)分二:一、不应出现罪业;二、出现罪业则制止。

癸一、不应出现罪业:

循血急流动,箭毒速遍身,

如是惑得便,罪恶尽覆心。

如果不慎中毒,那麽毒就会依靠血流而遍及全身,同样,微乎其微的烦恼过失得到机会,依靠它深重的罪恶将逐渐弥漫内心。

如人剑逼身,行持满钵油,

惧溢虑遭杀,护戒当如是。

比如手持宝剑者让人携带装满芥子油的器皿上路,并威胁他说:如果途中一滴油溢出,就要杀死你。当时提油者由於畏惧而必须要全神贯注。同样,具戒者护持戒律也务必要如此小心谨慎。

癸二、出现罪业则制止:

复如蛇入怀,疾起速抖落,

如是眠懈至,警醒速消除。

如果稍稍出现过患,就会导致严重的危害发生,因此应当像怀中进入毒蛇急不可待站起抖掉一样,出现懈怠睡眠等时,要迅速加以制止。

每逢误犯过,皆当深自责,

屡思吾今後,终不犯此过。

虽然这般努力,但假设出现少许过患,那麽每当犯错误之时,都应当自我谴责,并屡屡思维:无论如何我从今以後要尽心尽力做到不犯罪业。

壬三、成办同品之事:

故于一切时,精勤修正念,

依此求明师,圆成正道业。

尽可能不出现罪业,当出现的时候立即予以制止,总之于一切时分,依靠所谓精勤修习对治这一正念之心的此因来值遇彼因——善知识,或者圆满完成正道的大业。关於正道,《大疏》中解释为获得正道业,意思是说以通过善知识教诫,为了从堕罪中解脱,根除罪业,而欲求修成正道。

辛三、主宰自己:

为令堪众善,应於行事前,

忆教不放逸,振奋欢喜行。

如絮极轻盈,随风任来去,

身心若振奋,众善皆易成。

不管做任何一件善事,首先要具备精进行持这所有善法的能力,并要忆念不放逸的一切言教,自己振作精神,极为欢喜而行持。其必要是,就像极其轻飘的柳絮随风驾驭而来来去去一样,心喜善法而运用自如驾驭身体与语言,如此一来,所有善法轻而易举即可成办。

第七品释终

 

 

科判下载 

 

《入行论释·善说海》思考题

(第七品)

95节课

572、名词解释:精进  懒惰 

573、我们为什麽要精进?请以教证、公案、自己的体会进行说明。

574、在世间的工作学习中勤恳努力,或者在打麻将时废寝忘食,这些是否叫精进?为什麽?平时你精进吗?请举例说明。

575、懒惰有哪三种?请结合周围的事例详细分析。

576、具体解释同恶懒惰的因是什麽?你有几种?以後有什麽打算?

577、在本节课中,作者教你怎麽样思维死亡无常?

96节课

578、世人成天贪执世间八法、做无实义的事情,这是由什麽心态导致的?我们应当如何断除?

579、《法句经》云:“若人寿百岁,怠惰不精进,不如生一日,励力行精进。”对於这句话,你有什麽体会?

580、为什麽说死亡的来临毫无徵兆?本论是从哪个方面来阐述的?

581、你对死亡是怎麽认识的?今後有何打算?

97节课

582、怎样依靠思维後世的痛苦,来断除我们相续中的懒惰?

583、为什麽说人身是渡越轮回苦海的船筏?请具体分析它的价值和意义。

98节课

584、为什麽说佛法是一切安乐之因?你有哪些深刻体会?

585、请一一阐述对治自轻淩懒惰的加行、正行、後行。

586、有些人认为众生不是佛,原因是佛不可能有无明烦恼,对此你怎麽理解?

587、解释颂词:“佛身能现故,真如无别故,具种故众生,恒具如来藏。”

99节课

588、有些人说:“虽然精进能成佛道,但此过程中必须修持施舍头目手足等苦行,我肯定受不了,所以不敢精进修持。”这种说法合理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589、为什麽说轮回之苦远远胜过精进修行的痛苦?请以教证、理证、比喻进行分析。

590、如果有人说:“学佛需要经常供养,这个我做不到,所以不愿意皈依。”你应该怎麽劝诫他?

591、以前你是如何评价孔孟之道的?学习了佛法之後,有哪些改变?

100节课

592、有些人一听说大乘要布施身体,就胆战心惊,觉得特别可怕,为什麽作者反而会说它很温和呢?

593、有些人因害怕犯戒而不敢入密宗,请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594、众生感受身心苦害的来源是什麽?为什麽说菩萨没有这些痛苦?

595、在社会人群中弘扬佛法,应该注意什麽?你以後会怎麽做?

596、进入大乘修行之後,为什麽不但没有痛苦,反而有快乐?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101节课

597、有些人不敢进入大乘,理由是需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方可圆满菩提,时间太久远了。这种想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598、学习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最可怕的是什麽?你平时是怎麽做的?

599、精进利益众生的助缘有哪六种?请一一解释。

600、有些人经常问上师:“我学佛这麽多年了,为什麽还没有开悟啊?”对这种现象,你是如何看待的?

102节课

601、若对佛法没有希求心,会导致什麽过失?这样说的理由是什麽?

602、你在学习佛法、帮助众生方面有哪些计画?今後以什麽方式来度过难得的人生?

103节课

603、一切善法的根本是什麽?它是由什麽而产生的?为什麽这样说?

604、有些人业力现前时,祈祷三宝似乎没有感应,便对佛教退失了信心。对此你怎麽看待?

605、“众生诸苦乐,佛说由业生”,对於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606、学习佛法的基础是什麽?为了打好这一基础,你今後应该怎麽做?

607、什麽叫引业,什麽叫满业?引业和满业有哪四种不同情况?请举例说明。

104节课

608、什麽叫善恶业的特殊之果?请详细分析善业特殊之果的殊胜性。

609、有些人提起残忍之事会毛骨悚然,可是听到地狱的描述,一点感觉都没有,这说明什麽?若认为地狱的痛苦不存在,会有什麽过失?请以教证、理证加以说明。

610、为什麽造善业会得到快乐、造恶业会感受痛苦?你今後有何具体打算?

611、有些人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遭到别人的轻辱诽谤,就不愿意再发心了。这时候你会怎麽劝他?

612、做任何事情之前,应当如何观察抉择?此举有什麽好处?你是这样的吗?

105节课

613、如果做事情半途而废、有头无尾,会导致哪些严重过患?请对应颂词一一说明。明白这个道理後,你在闻法方面有什麽打算?

614、我们应该生起哪三种自信?其各自的含义是什麽?请以你自身为例进行解释。

615、为什麽说只有我才能度化众生、弘扬佛法,其他众生肯定不行?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什麽?

616、有些人在学佛过程中,遇到一点小挫折就想彻底放弃。对於这种人,你应该如何劝导?

106节课

617、不具足“力之自信”的人,在行为上有哪些表现?请举例说明。

618、我们现在不能精进的两大违缘是什麽?应当如何对治?

619、佛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如何对治八万四千烦恼?小乘、大乘、密乘在对治烦恼方面,侧重点有何不同?

620、傲慢与自信有什麽差别?傲慢会导致哪些过患?请以你周围的事例进行说明。

107节课

621、傲慢与自信有什麽不同?你平时是怎样区分这二者的?

622、什麽是真正的英雄?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这样做会有哪些利益?

623、在对治烦恼的过程中,上中下三等人有什麽差别?你属於哪一种?

624、现在末法时代,外境的诱惑非常强烈,作为修行人,你该怎样护持自己的道心?请举例说明。

108节课

625、什麽叫欢喜助缘?它可以对治哪些方面的懒惰?

626、解释颂词:世人勤求乐,成否犹未定,二利能得乐,不行乐何有?

627、作者用“嗜刃上蜜”这一比喻,想说明什麽问题?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628、为什麽应该对善法产生欢喜心?请从本体和果的角度进行说明。

109节课

629、什麽叫“放舍”助缘?它有哪几种分类,其主要差别是什麽?这样做有何必要?

630、前面说修持善法若中途放弃,会有五种过失,而这里又说可以放弃,二者是否矛盾?请说明你的理由。

631、在修持对治方法时,应该怎样不放逸和护持正念?请用比喻进行对比说明。

632、如果没有谨慎护心,将会导致什麽样的危害?对此你有哪些亲身体会?

110节课

633、什麽叫实行力和控制力?在对治懒惰的过程中,应当如何运用这两种力?

634、护持正念的根本是什麽?你平时是怎麽做的?

635、行持任何一件善法时,需要以什麽样的心态来摄持?这样会有哪些利益?

636、学习本品之後,你在精进学佛方面有何打算?

 

95节课

572、名词解释:

答:1)精进:指喜爱善法的欢喜心。心态是一种欢喜心,对境是善法,从这两方面来下定义。

2)懒惰:《大乘阿毗达磨》中云:“懒惰属於愚痴,是障碍善法的一种心法。”

573、我们为什麽要精进?请以教证、公案、自己的体会进行说明。

答:1)教证: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说:“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摄集经》中说:“精进不灭百法德,获得无边佛慧藏。”无着菩萨也说:“成就菩萨功德法的唯一因,就是精进。”

2)公案:为海比丘七日成就阿罗汉果的故事。(略)

3)自己的体会:请自己发挥。

574、在世间的工作学习中勤恳努力,或者在打麻将时废寝忘食,这些是否叫精进?为什麽?平时你精进吗?请举例说明。

答:这些不叫精进。衡量精进的标准,是观察自相续中,是否具足对善法的欢喜渴求。如果对善法有发自内心的喜爱欣乐,能一心一意追求善法,这才叫精进。

精进的对境是善法。有些人在世间的工作学习虽然勤恳努力,但内心没有专注於善法,只是为了一些世间目的,故不属於精进。另外,若对打麻将废寝忘食,按本论的标准来衡量,当属一种懒惰,因为它的对境不是善法,而是恶法或无记法,所以也不叫精进。

575、懒惰有哪三种?请结合周围的事例详细分析。

答:1)同恶懒惰:也叫推延懒惰,即把当下应做的事往後推延,以为今後还有时间,於是今日推明日,明日推後日,它是一种得过且过的做法。

2)耽着恶事懒惰:指贪执散乱于无意义的世俗劣事,围绕这些来虚度人生,而把修行善法搁置不顾。

3)自轻淩懒惰:指自己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什麽能力也没有,什麽法也修不成,因此而自暴自弃,甘於堕落。

576、具体解释同恶懒惰的因是什麽?你有几种?以後有什麽打算?

答:同恶懒惰的因有三种,具体如下:

1)贪图懒乐味:有些人对行持善法一点兴趣都没有,平时不愿意念咒,也不愿意闻思,只想躺在床上好好休息,贪图舒适快乐的感受。

2)习卧嗜睡眠:喜欢躺卧床席,爱好睡懒觉。假如身体姿势不端正,要麽靠着、要麽躺着,气脉会不通畅,进而引起身心昏沉,这样之後,懒惰自然而然会生起。

3)不厌轮回苦:对轮回没有厌离心,对轮回的苦好像没有感觉,所以天天睡得特别香。

有了这三种因,便会屡屡生起把善法往後推的懈怠。

577、在本节课中,作者教你怎麽样思维死亡无常?

答:我们自身已陷入烦恼的网罟中,被贪嗔痴慢嫉及八万四千烦恼控制束缚,由此定会困入生老死病的轮回监狱中,一步步地迈向死神之口。

而且死神在不断地夺走我们同类的生命,无有一人能免,只是时间上有先後差别,就像屠宰场里天天有牛被杀,这种情况我们已现量见到,但若仍懈怠懒惰,不知自己的处境,那是非常愚痴的。

96节课

578、世人成天贪执世间八法、做无实义的事情,这是由什麽心态导致的?我们应当如何断除?

答:因为他们相续中没有死亡无常的概念。我们首先要通达这个道理,然後珍惜时间,精进行持对来世有利的善法,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意义的琐事上面。

579、《法句经》云:“若人寿百岁,怠惰不精进,不如生一日,励力行精进。”对於这句话,你有什麽体会?

答:请自己发挥。

580、为什麽说死亡的来临毫无徵兆?本论是从哪个方面来阐述的?

答:死亡来临往往不会有明显的徵兆,也不会如人们所希望的,等自己做完该做的事才降临。很多人刚开始计画做某件事,事情还没开始,或刚开始,死神却突然降临了;有的事刚做到一半,眼看要成功了,然而死神却不会等待,毫不留情地将生命夺走,留下了无数的遗憾。

通过很多这方面的实例,我们可以知道,死亡的来临毫无徵兆,故应趁未死之前多修善法。

581、你对死亡是怎麽认识的?今後有何打算?

答:请自己发挥。

97节课

582、怎样依靠思维後世的痛苦,来断除我们相续中的懒惰?

答:应从三方面进行思维:

1)临死时所受的畏惧,犹如挣扎待宰的活鱼,那宿罪引来地狱众苦,其难忍的怖畏痛苦更就不用说了。

2)好比为沸水烫着的时候,细皮嫩肉的婴儿一定会疼痛至极,那麽已造下热地狱之罪者,为何还敢如此逍遥度日呢?

3)不肯精进修习却希冀得到安乐成就;娇弱不能忍苦,造罪却频繁不休;明知老死将至,仍如天人一样放逸度日,这种人後世一定会饱受痛苦的折磨。

583、为什麽说人身是渡越轮回苦海的船筏?请具体分析它的价值和意义。

答:六道轮回中,人身是最好的,如果有了人身如意宝,暂时可获得善趣的安乐,究竟也能得到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倘若转生为其他众生,不说地狱和饿鬼的众生,即便是变成了天人,由於生活太过舒适,生不起出离心,故也没有这样的福报。

98节课

584、为什麽说佛法是一切安乐之因?你有哪些深刻体会?

答:佛法具足初善、中善、末善,三个时分中都是善妙的。诚如《随念三宝经》所言,最初能生起信心的善妙,中间能断除一切分别念的善妙,最後能生起解脱智慧的善妙。

佛法是引导人们趋入离苦得乐的妙道。依靠佛法的威力,能遣除我们一切的恐怖和痛苦,不说解决生生世世的轮回大事,仅仅从今生来讲,它所赐予的精神力量,也是任何药物与教言无法与之相比的。

585、请从加行、正行、後行分别阐述,你如何对治自轻淩懒惰?

答:请自己发挥。

586、有些人认为众生不是佛,原因是佛不可能有无明烦恼,对此你怎麽理解?

答: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一般而言,佛性有两种,一是自性住佛性,一是修增长佛性。自性住佛性是指心的本性,修增长佛性是指通过智慧遣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现前正等觉的果位。其实,“众生是佛”是从自性住佛性来说的,若从修增长佛性来讲,众生并不是佛,因为还没有遣除二障,有客尘烦恼之故。

587、解释颂词:“佛身能现故,真如无别故,具种故众生,恒具如来藏。”

答:一切众生具如来藏有三个理由:一是具缚凡夫的相续中能现前圆满佛身功德;二是众生与真如的本性无别一味;三是众生具有成佛的种性。依靠强有力的这三大理由,便可推知: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都能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99节课

588、有些人说:“虽然精进能成佛道,但此过程中必须修持施舍头目手足等苦行,我肯定受不了,所以不敢精进修持。”这种说法合理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不合理,这是因为愚昧无知、不能分辨利害轻重而生的错误想法。

一方面,痛苦并无实际存在的本质,只是凡夫的一种错觉,因为执着我与我所,从而导致虚妄的身体受伤害之苦受,如果断除愚痴分别念,即使将身体一块块割截,也不会有什麽痛苦。

另一方面,这种苦与轮回苦相比,实在微不足道,尤其堕落地狱的痛苦是无法描述的,如果害怕修行之苦,则永远不能从中解脱。所以,为消尽轮回中的无边痛苦,现在应当忍受修行中的些微苦行。

589、为什麽说轮回之苦远远胜过精进修行的痛苦?请以教证、理证、比喻进行分析。

答:1)教证:五世达赖喇嘛说:“三界三苦所禁锢,轮回本性苦无边。”本论云:“无量俱胝劫,千番受割截,刺烧复分解,今犹未证觉。”

2)理证:大乘修行之苦从时间上看,只是这一辈子或者乃至菩提果之间受苦,并不是生生世世、永永远远。从痛苦的轻重来讲,可以说微不足道,根本无法与地狱饿鬼的痛苦相比。从意义上说,为求菩提而忍受的苦行,无论对众生还是自己的了脱生死都有相当大的利益。方方面面进行比较,修行之苦与轮回痛苦有天壤之别。

3)比喻:就像病人为了除去腹腔内的肿瘤,而暂时忍受切割手术的痛苦;医师治病时,以一些有轻微痛苦的疗法,来疗除病患屙疾的大苦。

590、如果有人说:“学佛需要经常供养,这个我做不到,所以不愿意皈依。”你应该怎麽劝诫他?

答:其实佛教并没有强迫你必须布施,佛陀也说了,布施的时候不能有吝啬心,如果稍有一点吝啬,那不布施也可以,没有一点强迫性。

真正来说,上师诸佛已断除贪心,不会贪求供养,只是为了令众生积累资粮,而悲悯接受这些世间的有漏财产。

591、以前你是如何评价孔孟之道的?学习了佛法之後,有哪些改变?

答:孔孟之道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刚学习时觉得含义很深奥,古人的文化思想很有价值,但是遇到了佛法以後,发现里面虽有些教言值得借鉴,但一遇到深奥的地方,他们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说明其对这些问题的真相不了解。比如有一个弟子问孔子:“到底鬼神存不存在?”孔子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问:“人死後是什麽样的?”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

若是我们佛教的话,对鬼神的存在怎麽样了解,对死亡的到来怎麽样面对,这些问题讲得非常清楚。也因之而对佛陀的信心更加增上,依靠佛陀给我们的慧眼,对一切都不再迷茫。

100节课

592、有些人一听说大乘要布施身体,就胆战心惊,觉得特别可怕,为什麽作者反而会说它很温和呢?

答:佛陀并没有要求刚学佛的人布施身体,在修菩萨行时,佛陀教导行人先以蔬菜等无足轻重的财物施舍给他人,久而久之心量可渐渐放宽,我执与我所执渐渐减弱,然後才尝试施舍较大的财物,乃至身体肢分等。这样层层递进修习,一旦觉悟自身空性的本质,对之生起了像菜叶一样无足轻重的感觉,那时候舍施身肉对菩萨又有何困难呢?

593、有些人因害怕犯戒而不敢入密宗,请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答:这种做法不正确。如果失坏戒律的话,不仅是密宗,显宗中也是非常可怕,肯定有一些因果报应。不仅仅是我们佛教,世间中也是如此,假如违犯了社会制度,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今生中定会受到法律制裁。但这些约束对人心来讲,有向善的一面,是一种好事,所以没必要对大乘佛法生起恐惧之心。

594、众生感受身心苦害的来源是什麽?为什麽说菩萨没有这些痛苦?

答:众生内心的痛苦,是由於无明邪见造成;身体受到的损害,是自己前世杀生、偷盗等罪业导致的。

作为菩萨,1)身体痛苦之因——罪业是没有的。因为发了大乘菩提心之後,多生累劫中行持十善,以各种方便方法来断除罪业,罪业断了以後,绝对不会产生身体的痛苦。

2)菩萨也没有心的痛苦。因为他具有善巧方便的智慧,将我和我所全部观空,了达一切诸法为空性,在这样的境界中,哪里会有心的痛苦呢?

595、在社会人群中弘扬佛法,应该注意什麽?你以後会怎麽做?

答:首先应当弘扬世人容易接受的简单道理,待他们成为佛教徒之後,再进一步宣讲见修行果的甚深教言。否则,刚刚遇到一个人,就拉着他讲最甚深的离戏大空性,可能谁都无法接受。因此,这种方便方法不能搞错!

596、进入大乘修行之後,为什麽不但没有痛苦,反而有快乐?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答:进入大乘修行之後,以行持六度万行的福德力,将会感召菩萨的身体舒适;已通达诸法无有自性的智慧力,更使菩萨内心安乐。为了一切众生处於生死轮回中,慈悲为怀的菩萨怎麽会有疲厌痛苦呢?

101节课

597、有些人不敢进入大乘,理由是需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方可圆满菩提,时间太久远了。这种想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答:不正确。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表示说法。《大解脱经》、无垢光尊者的教言中都讲过,三大阿僧只劫是针对众生的信解、意乐、根基不同而说,其实菩萨每一刹那均能积累无边资粮,不需要那麽漫长的时间。显宗的般若经中也讲:“获得一地菩萨的果位後,若想很快成佛,七天内即可成办。汉地禅宗的高僧大德说三大阿僧只劫只是针对众生相续中烦恼习气而言,如能刹那见性成佛,便可在一刹那历三大阿僧只劫。因此,我们不要被三大阿僧只劫吓倒了,应更深地理解大乘法门的殊胜。

598、学习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最可怕的是什麽?你平时是怎麽样的?

答:最可怕的是自私自利的心——“我”要往生极乐世界,“我”要明心见性,“我”要马上开悟,“我”要离苦得乐……。大乘佛教是舍弃自我、利益众生,所以为了众生而失坏自己并不可怕,而自私自利的心就像杂毒的食物一样非常可怕。

599、精进利益众生的助缘有哪六种?请一一解释。

答:1)信解力:指对利益众生的大乘佛法具有强烈的希求心。2)坚毅力: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行持。3)欢喜力:对大乘佛法有不共的欢喜心。4)放舍力:在行持佛法的过程中,有时候身心疲倦或者身体生病,那就应该放松一下、休息一会儿,或者出去看看病。5)实行力:通过正知正念来取舍,然後在实际行动中去行持。6)控制力:依靠自己的智慧进行分析,令身心获得调柔自在。

600、有些人经常问上师:“我学佛这麽多年了,为什麽还没有开悟啊?”对这种现象,你如何看待?

答:这是对佛法没有真正了解。因为自他相续中的烦恼罪业,要经过如海大劫的长时期修习,方能净除。不要说所有众生的烦恼罪业,就是自己的一种烦恼,比如说嗔心,由於无始以来的薰染串习,它十分坚固,要断除顽固习性,也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如果只修行过短短的几年,就想一劳永逸,根除无始以来的过失习气,这只是凡夫的一种痴心妄想而已。

102节课

601、若对佛法没有希求心,会导致什麽过失?这样说的理由是什麽?

答:过失:1)会导致灭除过失方面不精进,从而失坏自己曾在诸佛菩萨上师前立下的“要净除自他无量罪过”之誓言。

2)自己曾发誓“成就自他解脱的众多功德”,修成一个功德也需要一大劫时间,现在却毫无意义地虚耗人生,真是非常不应理。

理由:自己虽已发了菩提心,但未曾对诸佛作过广大供养;没有以广大喜乐施予众生;不曾遵行如来的教法;不曾以财物受用满足贫穷者的心愿;未曾消除畏惧者心中的恐惧;也不曾使痛苦者获得安乐,今生只是令母亲饱受怀胎之苦。这些都是对佛法没有希求心所导致的。

602、你在学习佛法、帮助众生方面有哪些计画?今後以什麽方式来度过难得的人生?

答:请自己发挥。

103节课

603、一切善法的根本是什麽?它是由什麽而产生的?为什麽这样说?

答:1)一切善法的根本,就是对善法的信解希求。而产生它的根本,是经常思维因果报应的道理。

2)《慧海请问经》云:“诸善之本即信解。”如果没有希求心,则从根本上失去了修善法的内在主动力,没有内在推动力,那我们不可能精进修行佛法,求证菩提。

3)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是丝毫不虚的,这一点并不是佛陀所说的教条,而是在轮回中真实存在的。若对此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相续中一定会产生对佛法的信心、对解脱的信解心。倘若没有这种信解心,再怎麽皈依学佛,也都是表面上的。

604、有些人业力现前时,祈祷三宝似乎没有感应,便对佛教退失了信心。对此你怎麽看待?

答: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果规律不论是谁都无法超越,不要说我们凡夫人,大成就者也不能避免,就算是有神通,也敌不过业力。所以一个人业力现前的话,谁也没办法救护,如果业障没有清净,自己的一切都是随业力而转的,不要认为三宝没有加持。

605、“众生诸苦乐,佛说由业生”,对於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众生的各种痛苦和快乐,佛说都是由往昔的业力所生。自己造了善业,必定感受快乐;自己造了恶业,就无法远离痛苦。

通常人们在感受苦乐时,总会往他人外境上找原因,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这些苦乐源於自己往昔所造的业,由於这些业的果报成熟,自己才会不断地感受苦乐。

606、学习佛法的基础是什麽?为了打好这一基础,你今後应该怎麽做?

答:学佛的基础是深信因果。後一问请自己发挥。

607、什麽叫引业,什麽叫满业?引业和满业有哪四种不同情况?请举例说明。

答:引业:牵引有情转生至某处的决定业。

满业:引生这一过程所感受苦乐的业。

在《俱舍论》中,引业、满业有四种不同情况:1)引业善,满业善:转生到善趣中,感受人天快乐,如帝释天王等;2)引业恶、满业恶:转生到三恶趣中,感受恶趣的各种痛苦,如地狱的众生;3)引业善、满业恶:转生到人天善趣中,但感受疾病、贫穷、他人威胁等痛苦,诸如欲界中具有痛苦的人天;4)引业恶、满业善:转生到三恶趣中,但在那里享受快乐,诸如阎罗法王以及财丰龙王之子等。

104节课

608、什麽叫善恶业的特殊之果?请详细分析善业特殊之果的殊胜性。

答:善业、恶业的特殊之果,分别指转生到清净刹土、地狱中去。

1)生处殊胜:我们降生在人世间,要受很多痛苦,在住胎时,母胎臭恶狭窄,母亲不当的饮食会导致胎儿感受各种剧痛。而往生到清净刹土以後,全部是在莲花中化生,对自己及父母无害,不需要像胎生那样漫长,而且清净的莲花胎藏无有任何垢染,周围的一切妙香芬芳、悦意清凉。

2)饮食殊胜:降生之後的饮食,也不像世间这样食用有漏的食物,要通过消化吸收来维持生命,而是以诸佛菩萨的大乘妙法甘露为食,使自己的身心得以润滋圆满,丝毫没有饮食缺乏或营养不足的痛苦。

3)身体殊胜:我们身体有生老病死的痛苦,而转生到净刹之後,十方诸佛菩萨心间发出光芒,清净无垢的莲花自然开启,托生出花蕊上的身体庄严相好,所有的身肢刹那间全部圆满。

4)生後殊胜:我们出生後,学知识要通过老师的教导,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常伴有诸多痛苦与烦恼。而清净刹土中的佛子,以自己的发愿力和诸佛菩萨的智慧加持力,恒常在如来面前闻受深广法门,身心法喜充满,随时可示现无量化身而利益无数众生。

609、有些人提起残忍之事会毛骨悚然,可是听到地狱的描述,一点感觉都没有,这说明什麽?若认为地狱的痛苦不存在,会有什麽过失?请以教证、理证加以说明。

答:这说明他对因果没有生起真实定解。

对因果产生邪见,比造五无间罪还严重。1)教证:《极乐愿文大疏》中说:“听闻了上述这些善不善业因果法门,反而认为这是不真实的,只不过是一种表面的说法、传说而已。对因果产生邪见,这是比造五无间罪还严重的恶业。”2)理证:因为五无间罪有忏悔的机会,而这种恶业断绝了善根,乃至在没有对因果生起诚信之前,进行忏悔也无有恢复的机会,将于许多阿僧只劫中不能从恶趣中解脱。

610、为什麽造善业会得到快乐、造恶业会感受痛苦?你今後有何具体打算?

答:这是一种因果规律。佛经中说:“譬如种子苦,它的果也苦;种子甜,它的果也甜。同理,罪业的苦种子,只会产生痛苦的苦果;善业的甜种子,只会产生快乐的甜果。”有些高僧大德的教言中也说:“快乐全部是往昔造善业而得,不要说人间的快乐,纵然在热地狱里出现一瞬间凉风,寒地狱里出现一丝温暖,也是前世造善业的果报。痛苦全部是往昔造恶业而得,不要说凡夫的痛苦,即使阿罗汉身心不适,也是前世造恶业的果报。”因此,今生来世一切快乐的来源,就是造善业;今生来世一切痛苦的根本因,就是造恶业。

611、有些人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遭到别人的轻辱诽谤,就不愿意再发心了。这时候你会怎麽劝他?

答:引用比喻劝说他:比如太阳在普照大地的时候,虽然盲人看不见,群山中有个别地方照不到,但太阳不会因此而乾脆不来人间,不管怎麽样,它都会平等地普照大地。同样,菩萨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虽有野蛮众生对他譭谤、造违缘,并做各种各样的邪行,但发心强烈的菩萨不应退失信心,因个别人的不良行为而放弃利益众生。否则,这不是大乘的行为。

612、做任何事情之前,应当如何观察抉择?此举有什麽好处?你是这样的吗?

答:首先要观察自己的能力,如果有能力就着手进行,如果无能为力,则暂时放弃不做。假设力所不及,还是不做为好,一旦开始就不要半途而废。

一方面对生生世世是很好的缘起,自己一生中都会很顺利;另一方面也符合做人的基本标准。

105节课

613、如果做事情半途而废、有头无尾,会导致哪些严重过患?请对应颂词一一说明。明白这个道理後,你在闻法方面有什麽打算?

答:1)“串习、增罪”(等流果和士用果):在修持某件善法时,如果中间就放弃,这种恶习将感召来世也将屡屡退失誓言的等流果。以此等流果所导致,士用果的罪业也越来越大。

2)“增苦”(异熟果):以罪业上中下的不同程度,分别堕入三恶趣,即使获得人身,也会感受极其难忍的痛苦。

3)“他业卑劣”:若放弃了这件事情,其他事情也很难成功。

4)“彼果卑劣”:本来会有十分善妙的果报,但因为中途中断,所以果报不一定成熟。即使成熟,时间也极为漫长,效果不太理想,根本不如善始善终的功德大。

5)“复不成”:有两种解释方法:(1)中断了以後,虽然很想再接上,但大多不能成功,常因各种违缘而拖延,一生中也不一定有这个机会。(2)一件善事没有圆满的话,其他善事也无法善始善终,最终必将一事无成。

614、我们应该生起哪三种自信?其各自的含义是什麽?请以你自身为例进行解释。

答:1)善业自信:为了利益众生,对行持善法充满自信。

2)断惑自信:也叫灭惑自信,为了利益众生,对灭除自他一切烦恼充满自信。

3)能力自信:行持善法和断除烦恼时,自己有强大的心力,坚信必定会断尽烦恼、圆满行善。

这三种自信,本体上没有区别,只是反体不同而已。

615、为什麽说只有我才能度化众生、弘扬佛法,其他众生肯定不行?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什麽?

答:因为世间上的芸芸众生,日日夜夜为烦恼所左右,被痛苦所束缚,一辈子奔波忙碌,到头来连成办自利也力所不及,何况是将无量众生安置於暂时和究竟的安乐果了。而我不仅遇到了大乘佛法、依止了大乘善知识,而且相续中有利他的菩提心,相比之下,“众生不如我”,所以我应当努力成办自他一切利益。

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虽然应以承担一切的自信成办自他二利,但这种自信千万不可变成一种傲慢,产生自以为是、自高自大的颠倒执着。

616、有些人在学佛过程中,遇到一点小挫折就想彻底放弃。对於这种人,你应该如何劝导?

答:劝他不要这麽脆弱,而应振作起来。不具足正知正念,才会非常脆弱,如死蛇一样,即使遇到乌鸦般的小违缘也无法对治,使自己的修行受到损害。

其实外境并没有什麽损害,真正障碍自己的是内心怯懦,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所以,自己应该精进努力,不要陷入萎靡不振的状态,否则任何善法都无法圆满成办。

106节课

617、不具足“力之自信”的人,在行为上有哪些表现?请举例说明。

答:懦弱胆怯,做任何事都觉得自己不能胜任,以此而不能精进努力,陷入萎靡不振的状态,导致任何善法都无法圆满成就。

比如,有些人只是患了小感冒,就趴在床上起不来,甚至连吃饭也很困难;有些人稍微遇到一点违缘,马上被吓跑了,自己的闻思修行全部中断;有些人怕冷,缺乏过冬的燃料或因身体稍有病痛,就忙着要离开修行道场。这些都是不具足“力之自信”而导致的。

618、我们现在不能精进的两大违缘是什麽?应当如何对治?

答:一是白天散乱,没完没了地做些无聊的事情;二是晚上睡眠过多,经常超出常人的标准线。

必须先从内心发起坚定自信,然後发起勇猛无畏的精进,如果一再为罪恶所败,却想超越三界,那岂不是笑话吗?我们应当战胜一切烦恼罪恶,而不让任何烦恼击败。我们是三界狮王本师释迦牟尼佛之子,应该坚持这种战胜一切的信心。

619、佛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如何对治八万四千烦恼?小乘、大乘、密乘在对治烦恼方面,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侧重对治贪心烦恼,宣说了二万一千律藏;侧重对治嗔心烦恼,宣说了二万一千经藏;侧重对治痴心烦恼,宣说了二万一千论藏;平等对治所有烦恼,宣说了二万一千密法。

小乘认为贪心最可怕,菩萨乘认为嗔心危害最大,密乘认为痴心是最大的违缘,三乘可分别对治三大烦恼。

620、傲慢与自信有什麽差别?傲慢会导致哪些过患?请以你周围的事例进行说明。

答:我慢是染污性的烦恼,能使人堕落,而殊胜的自信并非如此,它根本不随烦恼所转,反而能制服被烦恼所转的我慢。

由於傲慢属於六根本烦恼,故能令人堕入恶趣,即便转生为人,因为以前的异熟果所感,也会不断遭受各种痛苦,失去人间的种种欢乐,经常成为他人使唤的奴仆,食用的是残羹剩饭,而且愚笨、丑陋、体力不足,处处受人轻贱和蔑视。

107节课

621、傲慢与自信有什麽不同?你平时是怎样区分这二者的?

答:1)傲慢是五种根本烦恼之一,认为自己的见解至高无上,像外道一样无义苦行,就是因为傲慢所致。而所谓的自信,是对修法、成佛、度众生充满信心,坚信自己能承担一切。

2)傲慢是一切苦恼痛苦的源泉,自信是暂时究竟快乐的来源;傲慢是增长烦恼的,自信是对治烦恼的;傲慢只能增长三界轮回的痛苦,自信能带来暂时究竟的成就和解脱。所以,二者不能相提并论。

622、什麽是真正的英雄?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这样做会有哪些利益?

答:能克制傲慢嗔心等烦恼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要坚信自己能战胜一切烦恼,这是断除傲慢等烦恼的有力助缘。如果一直坚持这种信心,那麽由此能产生巨大的功德,为降伏烦恼而奠定坚固的心理基础。

如果断了以傲慢为主的烦恼,那麽一定会成就佛果,以二十七种事业来度化天下无边的众生。

623、在对治烦恼的过程中,上中下三等人有什麽差别?你属於哪一种?

答:上等修行人,在遇到恶劣环境时,不仅自心不为烦恼染污,还能通过善巧方便,对其他烦恼众生加以调伏。

中等者,自己能把握自己的心,不被烦恼所转,虽然没能力度化他人,但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中呆下去。

下等者,应远离不良环境,前往寂静的地方。

624、现在末法时代,外境的诱惑非常强烈,作为修行人,你该怎样护持自己的道心?请举例说明。

答:请自己发挥。

108节课

625、什麽叫“欢喜”助缘?它可以对治哪些方面的懒惰?

答:就像孩童一心一意快乐地游戏一样,我们的心应非常热衷於投入自己所修的种种善法,而且要乐於其事,永不满足。

它可对治有些人时得少为足的心态,认为自己学佛三五年了,现在已经足够了;可对治什麽都不执着,对善法也不行持的错误观点;还可对治对闻思佛法没有兴趣的行为等等。

626、世人追求的快乐,与修行人追求的快乐有何本质上的差别?明白此理之後,我们应当怎样做?

答:世人勤求安乐,但能否成功也无有定准。而修行人修学佛法,为自他二利而行持六度万行,百分之百可以获得安乐。

明白此理之後,我们在自由自在之时,应精进努力行持善法。若不脚踏实地付诸实际行动,安乐不会自动地降临,就像一大盆美味的水果摆在面前,如果不自己动手取食,那也不可能品尝到美味。

627、作者用“嗜刃上蜜”这一比喻,想说明什麽道理?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答:如同舔食宝剑利刃上所粘的蜜汁,尝食的甜味甚少,而付出的代价非常可怕。同样,世人不顾一切去追求五欲享受,贪欲满足所带来的快乐渺小而短暂,为此却要付出长久剧烈的恶道痛苦。

628、为什麽应该对善法产生欢喜心?请从本体和果的角度进行说明。

答:1)本体:我们为成就二利事业而奋斗,依教奉行断除恶业、自利利他的善行,必然会得到无比的大自在、大安乐,远远超过了世间上任何快乐。

2)果:行持善法能招感暂时的人天福报、究竟的佛陀安乐,远胜於为追求渺小而短暂的五欲享受,付出长久剧烈的恶道痛苦。

109节课

629、“放舍”助缘有哪几种分类?其主要差别是什麽?这样做有何必要?

答:放舍分为两种:暂时放舍、彻底放舍。

差别:暂时放舍,是行持善法过程中的放舍;彻底放舍,是圆满一件善法後的放舍。

必要:暂时放舍,可以恢复力量,以圆满完成善法,如果强撑着继续下去,事情的成功率很低;彻底放舍,在行持其他善法时,将已成功的善法放置一旁,以便轻装上阵,不让它分散牵制自己的力量。

630、前面说修持善法若中途放弃,会有五种过失,而这里又说可以放弃,二者是否矛盾?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并不矛盾。暂时的放舍,是在修法中身心疲乏、力量不济时,自己主动地作的调整,是为了保证完成善法而作暂时调节,其发心不是舍弃善法,而是为保质保量完成善法。所以,与修持善法中途放弃完全不同。

631、在修持对治方法时,应该怎样不放逸和护持正念?请用比喻进行对比说明。

答:1)不放逸:好比沙场上身经百战的老战士,遇到敌人攻击时,能巧避锋芒而战胜对方。和烦恼作战时也应如此,先避开烦恼锋刃不为所伤,而後巧妙地对治、消灭烦恼。

2)护持正念:在战场上失落了手中利剑的战士,都会害怕被杀而立刻拾起剑来。同样,如果忘失了对抗烦恼、精进修行的正念之剑,应该想到地狱的恐怖而迅速提起正念。

632、如果没有谨慎护心,将会导致什麽样的危害?对此你有哪些亲身体会?

答:就像为毒箭所伤者,箭毒随着血液回圈很快就会漫及全身。同样,如果烦恼逮到了机会,罪恶染污就会立刻遍覆自心,从而造下各种恶业,将今生来世的一切功德摧毁无余。

110节课

633、什麽叫实行力和控制力?在对治懒惰的过程中,应当如何运用这两种力?

答:实行力是通过正知正念来取舍,然後在实际行动中去行持。控制力是依靠自己的智慧进行分析,令身心获得调柔自在。

1)实行力:好比沙场上身经百战的老战士,遇到敌人攻击时,能巧避锋芒而战胜对方;和烦恼作战时也应如此,先避开烦恼锋刃不为所伤,而後巧妙地对治、消灭烦恼。

在战场上失落了手中利剑的战士,都会害怕被杀而立刻拾起剑来;同样,如果忘失了对抗烦恼、精进修行的正念之剑,应该想到地狱的恐怖而迅速提起正念。

就像为毒箭所伤者,箭毒随着血液回圈很快就会漫及全身;同样如果烦恼逮到了机会,罪恶染污就会立刻遍覆自心。

好比有人为剑所逼,捧着注满油的钵行进,如果油溢了出来,他立刻就会血溅当场,这时,捧钵者一定全神贯注地捧钵而行;同样,持戒者也应如此谨慎专注的护心。

又如毒蛇入怀时,人们会立刻起来将它抖落;同样,察觉到睡意和懈怠生起的时候,应立即惊醒过来把它们消除。

每次遇到疏忽而犯过错时,都应当深刻地自责,然後再三提醒自己:以後一定不犯这种错误。

总之在任何时候,都要精勤修持正念,以防罪过发生。并且以这样的心态向善知识求学,完成菩提正道的修行。

2)控制力:为了有能力堪任种种善行,应该在行事之前,忆念有关教言而谨慎不放逸,努力振作精神,欢喜愉悦地去进入行动。

就像丝絮能随风吹送而来去自如轻盈地飞舞,倘若身体轻安,为振奋的心意带动,一切善法都易於成就。

634、护持正念的根本是什麽?你平时是怎麽做的?

答:护持正念的根本是依止上师,《劄嘎山法》中说:“我们这些初学者,应当像谚语中所说的‘小孩拉着母亲的衣襟’一样,瞬间也不离开上师。”按照《毗奈耶经》的要求,修行人入门之後,最少十年不能离开上师。假如不具足这种因缘,有些大德说,那绝不能离开上师的教言,一定要经常提醒自己,用正念来约束自己。

635、行持任何一件善法时,需要以什麽样的心态来摄持?这样会有哪些利益?

答:应该在行事之前,忆念有关教言而谨慎不放逸,努力振作精神,欢喜愉悦地去进入行动。

若做任何善事都能随顺欢喜,不会生厌烦心,则会为振奋的心意带动,一切善法都易於成就,中间也没有什麽退缩、牢骚等等之类的麻烦。

636、学习本品之後,你在精进学佛方面有何打算?

答:请自己发挥。


第八品  思考题答案

111节课

637、有些修行人的心没有专注於佛法,原因是什麽?应当如何对治?你平时是怎麽做的?

答:不专注的原因,一是无始以来的习气很可怕,二是周围的环境及自己的修行比较差,以这种种因缘所致,心整天处於散乱和迷乱中。

应当舍离世间的一切,完全抛弃尘俗的妄念。这样身心得以寂静,散乱就不会产生了。

638、为什麽要断除亲友、名利等世间俗事?应该怎麽样断除?

答:修行人如果不远离亲友名利等,身心常为这些所羁缚、干扰,那麽要舍离世间,生起出世的禅定、智慧,可以说是无有任何可能性。这些贪执都是轮回之索,如果自心不能断除这些,则断绝了出离轮回的希望。

依靠禅定所生的胜观,才能灭尽种种烦恼种子。知道了这个道理後,应当首先努力去求得寂止,而想修成寂止又须先使内心远离世间贪着。

639、禅修为什麽需要良好的环境?为此你有何打算?

答:外境对心识的作用非常大,《学集论》云:“若除外境扰,心寂不动摇。”倘若没有外境的干扰,心便会寂然不动,所以我们应首先舍弃俗世的愦闹而使身寂静。假如身体得以寂静,心也会从分别妄念中解脱出来。

640、名词解释:外散乱  内散乱  寂止  胜观  九种住心

答:1)外散乱:身体跟亲朋好友吃喝玩乐,口里说些无关紧要的话。

2)内散乱:意识胡思乱想,分别念纷纷涌现。

3)寂止:心安住於真实的法界。

4)胜观:真正认识了法界的本性。

5)九种住心:安住、正住、摄住,从外方面进行调心;近住、调住、寂住,从内方面进行调心;最寂住、续住、等持住,从密方面进行调心。依靠这九种调心次第,令心逐渐得以安住。

112节课

641、为什麽说贪执无常的亲友,是非常愚痴的行为?我们应怎样将此转为道用?

答:为了贪执一个人,便会造作种种恶业,种下种种恶的习气,果报成熟以後,後世将堕入恶趣,千百万劫中见不到所喜爱的人。纵然下一辈子偶尔见面,是亲是怨也很难预料。所以贪执无常的亲友,去观察时无有任何意义,反而是毁坏自己的根本因。

在修行中舍弃暂时的亲人,应了知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亲人,从而抛弃狭隘的贪爱烦恼,代之以广大平等的慈悲心,以此才能真正地报答轮回中一切父母亲人的恩德。

642、假如自己如愿以偿,得到了所喜爱的人,是否就会从此满足?为什麽?对此你有哪些感受?

答:并不会就此满足。因为众生的欲望没完没了、永无止境,佛陀在有关教言中讲得非常清楚,对人事物的贪恋越大,执着就会越多,如同饮用盐水一样。《广大游舞经》云:“喜欢世间欲乐者,如饮盐水无足时。”

643、为什麽说“若贪诸有情,则障实性慧”?请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

答:因为贪执亲友,心静不下来,寂止就没办法产生;没有压制烦恼的寂止,胜观智慧如同无根之苗芽,无法生长起来;而本来清净的诸法实相,也就不可能现见。

644、无常的亲友为何能毁坏常有的解脱法?这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麽?

答:不矛盾。因为世间亲友虽是无常易坏之法,但我们因对其百般执着,以致障蔽了本具的常法如来藏智慧,一直沉溺在轮回中不得解脱。

645、本论中“凡愚”的范围包括哪些?如此鉴别有何必要?常与这些人交往接触,会有什麽过患?

答:“凡愚”按藏文讲义的解释方法,分为与智者对立的凡愚、与老者对立的凡愚、与圣者对立的凡愚。本论指的是与智者对立的凡愚,并不是与圣者对立的凡愚。

有些人说:“凡夫人肯定有睡眠、贪心,这是不会避免的。因为我是凡夫,不是登地菩萨,所以难免不精进。”如果鉴别了此处的“凡愚”是与智者对立的凡愚——愚者,就间接说明了智者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不一定非要获得一地菩萨以上的果位。

世间凡愚的行为,无非是出於贪嗔痴的恶习烦恼,起心动念、一举一动不求向上解脱,只有恒时积累罪业。如果一心亲近愚痴的凡夫,行住坐卧也随同他们,这无疑会导致自己堕向三恶趣。甚至像麦彭仁波切所说:如同秋天的白霜摧毁鲜花一样,一个晚上就全部毁坏了。如果想得到解脱,趋入圣者之安乐境,那就毫无必要去亲近凡愚。

113节课

646、为什麽说与凡夫愚者交往时,对他们没有利益,对我们也没有利益?

答:对他们无利:因为凡夫愚者刹那之间会成为密友,而不小心得罪了,须臾间又会变成仇敌,对於本应欢喜信受的善行也会生起嗔恚,非常难以取悦。所以,进献忠言时,他们不但要生嗔恨,还会反劝我们放弃各种善法,如果不听从他们的恶言,便会大发嗔怒而堕入恶趣。

对我们无利:凡夫愚者对胜於自己者生嫉妒;对与自己相等者,则争强好胜;对卑微的人又生傲慢;受到称赞会骄矜自满;听到逆耳之言是怒气冲冲。与这样的凡夫交往怎会有利益呢?与他们亲近交往,必定会导致自己犯下自赞毁他的罪过,并且喜好闲谈世间的无义之事。

总之,和愚昧的亲友交往过密,只会给自己带来损害。他们对我的修行没有利益可言,我也不能给他们真正的利益。

647、既然与凡愚相处有害无利,我们应该怎麽做?这是否与大乘菩提心相违?为什麽?

答:作为大乘修行人,不能舍弃众生,将他们置之不顾、抛之脑後,但要明白的一点是,我们的行为在什麽样的人群中可以展开,在什麽样的场合中可以行持,务必要掌握这个分寸。如果现在因缘没有成熟,尽量不要接近他们,不然很有可能被他们同化。

这与大乘菩提心不相违。因为凡愚的威力和加持力非常强,如果自己没有定力,只会随顺他们,最後使道心彻底退失。我们应遵循佛陀的教言,内心中不能舍弃众生,但自己的菩提心受到影响时,行为上还是要值得注意,主要以自己行持善法为主!

648、在修行的时候,为何要选择适当的环境?应尽量避免与哪些人接触?请引用教证进行分析。

答:人毕竟受环境的影响,也受别人语言的影响,这是凡夫人共有的一个特点。若与愚昧的亲友交往过密,只会给自己带来损害。他们对我没有帮助,我对他们也无法饶益,故而只有远离他们,默默发愿将来度化他们,现在最好不要跟他们同流合污。否则,不久的将来,自己的道心必将退失无疑。

《宝云经》中说了九种恶知识:破戒者、邪见人、失威仪者、邪命人、乐愦闹处者、多懈怠者、乐着生死者、违背菩提行者、乐居家眷属者。若与这九种人接触过密,会给自己的修行带来违缘、障碍,因而应敬而远之,谨慎地对待。

114节课

649、正式讲课之前,上师提醒大家要注意哪几点?你平时是怎麽做的?今後有何打算?

答:1)提醒每天早上修菩提心;2)听法的行为要如理如法,不能看法本以外的书以及做其他事情、讲话等;3)在每次听经之前,大家一定要发菩提心,并且在发心时要串习训练。

650、修行人理当以什麽原则与人交往?为什麽要这样?

答:应该远离凡愚俗情的羁缚。一旦遇上了,应和颜悦色地善待他们,但是不要过於亲密,最好采取君子之交的不亲不疏。

世间的一切都会显现无常,而且每个人前世的业力不同,今生的性格爱好也不同,没有深交时觉得对方一切都随顺自己,言行举止随自己而转,实际上是不一定的。在逐渐交往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发生矛盾,对别人的希望越高,最後无常到来时,失望痛苦也就越深,保持平常而稳重自主的心态处世修行,今生定会过得安稳而富有意义。

651、请以比喻说明,出家人与施主之间应保持什麽样的关系?否则会有哪些过患?对此你有何深刻体会?

答:作为一个出家人,外出化缘乞食时,应像蜜蜂采蜜而不恋花一样,取得所需的食物之後,对施主应视为素昧平生,与他们淡然相处。

如果一个凡夫出家人,长期与固定的施主来往,贪执习气难免增长,结果施主把上师执为己有、上师把施主执为己有,对双方都是一场灾祸。彼此互相舍弃、制造违缘、争斗诋毁的情况会经常发生,甚至僧人因与施主经常交往,最後会还俗成家,堕入世俗之网。

652、为什麽说贪执将会导致无量痛苦?请从出世间、世间的角度一一分析。

答:从出世间法而言,哪怕你只贪一点食物,来世的果报也非常可怕。在活着的时候,对人也好、财物也好,最好不要有贪执。否则,临死时若把握不了自己的心态,很有可能会堕落。

从世间的角度来说,很多人贪这个、贪那个,世间上可贪的对境非常多,得不到时就很羡慕他人,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完美,总想要成为别人。但回归原地的时候,其实一切都是自心的幻化,若能把握自己的心,一切贪执都会消於法界。

115节课

653、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名闻利养?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有智慧的人,千万不要贪着外境财利,贪着这些将引生堕落三恶道的恐惧。

贪欲重的人今生会因所欲不遂而恒常处於懊恼痛苦之中,在後世,更会因此而招感堕落恶道的恐惧痛苦。另外,名闻利养的本性是离散坏灭的无常法,如同水中月、空中花,无有任何实质,人们无论用什麽样的手段去追求,最终也会如同梦中的买卖,实际中毫无所得。而且,即使我的财物利养丰富,美名也传扬十方,但是今生中努力聚集的名利,却无法随心所欲地伴我去後世。

654、在听到别人赞美或譭谤自己时,应该怎样把持自己的心,以坦然面对?世间上的仁人志士是怎样对待的?

答:如果得到了他人的赞美,此时应把持自己,去反思这并不值得喜悦,因为在赞叹者的背後,世界上肯定有非常多的众生对我不满,在这种情形下,自己还有什麽值得高兴的呢?

同样,如果受到了他人的讥讽、譭谤,此时也不能因此而颓丧、忧伤,丧失信心勇气。以全面的眼光看,虽然眼前有人讥谤,但其他还有很多人会赞叹、鼓励我,因此自己根本不值得为那些区区的讥毁言词而忧伤。

後一问请自己发挥。

655、在利他的过程中,众口难调,无法令所有的人都一一满意,这时候应该怎麽办?你以前是怎麽做的?今後有何打算?

答:佛陀都无法满足所有众生的愿望,我们凡夫人恐怕更不行了。只要自己发心清净,对得起一切众生,应该自己做主、凭良心做事。做是肯定要做,不能因为有人诽谤就放下来。

116节课

656、前面讲菩萨要全力摄受众生,这里又说要舍弃凡愚,前後是不是自相矛盾?为什麽?在此过程中,需要避免哪种误区?

答:这并不矛盾。以前的高僧大德也讲得非常清楚,如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里说:“虽无力利他,彼意乐恒行,何者具彼心,彼实行利他。”虽然我们没有直接利他的能力,但若具足一颗纯洁的利他心,实际上已经利益众生了。我们作为凡夫人,直接利益众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很多大乘教典中说,倘若自己的能力尚不具足,可以通过利他的发心来利益众生。

当然,大家也不要认为只发心就行了,即使自己有能力、有机会,也什麽事情都不做,这是不应理的。假如会受到环境的污染,那可以暂时保护自己,但如果有了不为外境所扰的修证功德,度化众生义不容辞。

657、寂静处的友伴和处所分别指什麽?其具有哪些功德?你是怎样创造寂静环境修行的

答:友伴:指山林中的树木、飞鸟和走兽。它们不会发出刺耳烦心的言词声音,与它们相处,内心会非常安乐平静。

处所:指树下、山洞里、无人寺院中。可使心对什麽都不牵挂,不再眷念家宅和亲友,完全断舍一切对尘世的贪欲。

 

第七品

精 进

   

法本下载   科判下载   思考题下载   思考题答案   颂词MP3下载

   

第七品全部音频/视频/配套文本点此进入

       

 



[1][1] 此句藏文原义是:而一般染污性的的我慢随着烦恼敌所转。



 










相關文章:
入菩萨行论-桑杰年巴仁波切
入菩萨行》安忍思想之研究
入菩萨行论序
入菩萨行论 序言
入菩萨行论 第一品 菩提心生的利益
入菩萨行论 第二品 忏悔罪业
入菩萨行论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入菩萨行论 第四品 不放逸
入菩萨行论 第五品 护正知
入菩萨行论 第六品 忍辱
入菩萨行论 第七品 精进
入菩萨行论 第八品 禅定
入菩萨行论 第九品 智慧
入菩萨行论 第十品 回向
入菩萨行论 第三章、译竟後义讲述者後跋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一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二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三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四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五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六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七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八
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广释 序言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
入菩萨行广释(下册)
入菩萨行论学习 视频WMV MP3下载
入菩萨行论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入菩萨行论 第一品 思考题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二品 忏悔罪业
入菩萨行论第三品受持菩提心法本 科判 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四品不放逸法本 科判 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五品正知正念法本 科判 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六品安 忍法本 科判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第八品 静 虑法本
入菩萨行论 第八品 静 虑 科判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九品智慧法本
入菩萨行论 第九品智慧 科判思考题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十品回向法本 科判思考题答案
入菩萨行论智慧品略释 一
入菩萨 行论智慧品略释 二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 第六品安 忍) 回目錄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第八品 静 虑)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佛说八大菩萨经 日期2008/9/28 21.38
金刚手怙主尊贵嘉察仁波切的法教部落格- Yahoo!奇摩部落格
送一份礼物,帮助孩子快乐学习-台湾世界展望会
黑忿怒空行母
敦珠法集-宁玛派闭关行道之理-

赞助网站
慈濟大學圖書館網路資源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學術資源網站
學術資源網站。
生命電視-佛學網站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
南亞技術學院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