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生中心7月課程活動 普巴金剛消災除障”竹千”大法會 《藏傳佛教300題》免費結緣,歡迎請閱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总摄大乘纲领论 一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利美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1/01/10 01:54:16
學習次第 : 进阶

总摄大乘纲领论

  第一卷

  总标纲要品第一

  敬礼薄伽梵圣无比量光及儒童像曼殊室利!

  由已善悟入大乘菩萨为诠说大乘广大体性故、于薄伽梵眼前、谓如依于大乘、于阿毗达磨大乘中、说由诸佛陀薄伽梵十行相殊胜所殊胜语:谓如一、由诸佛陀薄伽梵所说所知所依之殊胜所殊胜语。二、由诸佛陀薄伽梵所说所知能相之殊胜所殊胜语。三、由诸佛陀薄伽梵所说悟入此所知能相之殊胜所殊胜语。四、由诸佛陀薄伽梵所说此悟入彼之因与果之殊胜所殊胜语。五,由所说修习此之因与果之殊胜所殊胜语。六、即于此修习差别中增上戒律之殊胜所殊胜语。七、由增上心之殊胜所殊胜语。八、由增上般若之殊胜所殊胜语。九、由此之果断离之殊胜所殊胜语。十、由此之果智慧之殊胜所殊胜语。

  此由佛陀薄伽梵所显示经藏之语句者、说大乘为佛陀之言教体。云何说耶?如是由此教法於声闻乘中所有未显示之十所依等於大乘中显示:谓如阿赖耶识者、显示为所知之所依。三自性依他起、遍计所执、及圆成实等者、显示为所知之能相。此唯了别识者、显示为悟入於所知之能相。六到彼岸者、显示为悟入於此之因与果。菩萨十地等者、显示修习此之因与果所有差别。菩萨之律仪者、显示为此之增上戒律。勇行及虚空藏等之三摩地等者、显示为此之增上心。无分别智者、显示为增上般若。无住涅磐者、显示为此之果断离。佛陀之三身即自性、圆满享用及变化者、显示为此之果智慧。

  此等较声闻乘为殊胜十所依者:谓即是所有薄伽梵依诸菩萨於大乘中显示殊胜为最胜性。由如是故,依於大乘、由诸佛陀薄伽梵所说殊胜语乃由十行相殊胜所殊胜语。

  云何由此如来以十行相殊胜所殊胜语完全显示为佛陀之言教性、而声闻乘者即遮止为进入大乘,即如是此等十所依於声闻乘中者从不显现显示,而於大乘中始显现故耶?此等十所依者、能一切成办大菩提。随顺极其许诺能获得一切智智毫无相违。此中颂云:

  所知所依、於能相悟入、

  悟入此之因与果差别、

  三增上学、及此果断离、

  智慧成为最胜乘殊胜。

  此教法於余处无观见。

  观见此等最胜觉因故,

  由显示十所依、胜进道,

  许大乘为如来教法性。

  复次、何故此等十所依之次第如是显示耶?如是由菩萨通过且依於最初诸法之因善巧已、当善巧缘起。

  此复于完全断离增益与损减二边能摄持善巧。即於此等缘起法之能相当善巧。如是由极善方便之菩萨极善摄持能相而当证知此。即由此当从障碍心得解脱。

  此後证知於所知能相证知已、依於清净增上意乐、於证知具有宿昔加行之六到彼岸等当能成办。

  此後,由清净增上意乐所完全摄持之此等六到彼岸於十地中差别显露。於三无数劫中当修习。

  此後当圆满菩萨之三学。圆满以後、此之果涅磐、及圆证无上正等菩提佛陀体。此等十所依之次第者、即如是显示。於此显示中一切大乘即圆满。

  

  所知所依品第二

  

  此中且唯于最初阿赖耶识者、说为所知所依。由薄伽梵显示名为阿赖耶识故。何处显示阿赖耶识耶?薄伽梵于《阿毗达磨经》中说颂云:

  为无始时来之界、诸法一切所依止。

  由有此故、诸趣往及般涅磐可获得。

  又即此经中说:

  为诸法一切种子识体者、名阿赖耶。

  因此、此阿赖耶识、於妙正者我解说。

  此者且为阿笈摩。

  何故说此名为阿赖耶耶?谓由一切具有生起杂染品法於此中、摄藏为果事体,或此亦於彼等中摄藏为因之事体故,为阿赖耶识。复次、由有情等摄藏为彼之自体故,为阿赖耶识。

  此者、亦说名为阿陀那识。此中阿笈摩者、为《决定解释意趣经》说云: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水流。

  我於凡愚不显示,谓不应分别为我。

  何故说名为阿陀那识耶?谓由为一切色根之因及成为执受具有身者之所依故。如是乃至如其所有寿量而转起,由此能摄持五有色根等能不破坏及成为能执受身体之所依故。

  谓由如是乃至如其所有寿量转起、因此能摄持五有色根等不破坏及成为能执受一切身体之所依故,由於接连生起相续时亦能摄受所感引故,为执持身体。由如是故,说名为阿陀那识。

  此者亦说名为心。如薄伽梵说如是言:心、意、及识。

  此中者:谓二行相:第一、由能作等无间缘故,由转依故,说名识无间灭意为识生起之所依。

  第二、染污之意。谓与萨迦耶见、计我为慢、染着我、及无明、四烦恼经常相应。即此者为识杂染之所依。

  者:谓此既由第一所依故能生起,又由第二故者、即已被染污。谓於境界能了别故、即是。由等无间及思量我故、者为二行相。

  云何知有染污意耶?若此无有者,则成为不共无明无有之过失,亦成为无有与前五者等相同法之过失。谓如是五识身之俱生依为眼根等。

  亦成为无有训释词之过失。亦成无想与灭尽等引之差别无有之过失。即如是无想之等引者、乃由染污意所出,而灭尽等引者非有。若不尔者,则二之差别成为无有性。若由无想故、即於其中我执及以计我为我慢若无有者,则生於无想天中亦成为自始至终全部非是染污之过失。由於诸善、不善、及无记之心中亦遍於一切时中我执现前生起可得故。若不尔者,由此唯与不善心相应故,我执之烦恼即非是於善及无记等心中普遍现行。是故由与俱时生起现行及非相应现行故、不成为此等过失。此中颂云:

  此不共有之无明、与前五等亦相同,

  二等引中之差别、成为训释词过失。

  无想天中生相续、无有我执成过失。

  悉与我执相应者、一切行相中不许。

  染污之意若无有,成二无有、三相违。

  此若无有者,我执遍於一切不成有。

  於真正能悟入义所有心常能作梗。

  此一切时遍现行许不共有之无明。

  意者、由为染污故,即是有障无记。谓恒常与四行相能为障碍之烦恼相应。此犹如色及无色缠烦恼,此者即是能为障碍无记性。色及无色缠之意者、既由奢摩他所环绕,并且意者、於一切时具有故。

  除阿赖耶识以外、心之第三身不可得。由如是故,乃即成就阿赖耶识者、即是心体。

  依此一切种子识、意及识生起。此亦何故说名为耶?由以诸种种法之习气为种子所遍积集故。

  何以故於声闻乘中不显示此心名为阿赖耶识或名为阿陀那识耶?由为微细所知当总摄故。而诸声闻者、一切所知不属於增上智中所有。是故彼等者虽不显示此,亦善成就故、由善成就解脱故、即不显示。诸菩萨者於一切所知属於增上智,是故於此等显示此,即无能知此之智者、非易获得一切善巧之智慧。

  又由异名已於声闻乘中显示阿赖耶识。于《增一阿笈摩》中《如来出世四行相胜利经》作如是说:一切众生於阿赖耶遍喜悦,从阿赖耶真正出离、于阿赖耶具有喜悦等中、由为断离阿赖耶故、既希欲听闻教法而倾注耳听。即树立心思能遍知并能成办随顺法行之法。若如来出现世间,则此稀有突出之法亦出现於世间。由此异名故者、亦即於声闻乘中已显示阿赖耶识。

  大众部之阿笈摩亦说根本识名。由此异名故、亦即显示此。犹如依此根本之树木。

  化地部之阿笈摩中亦说名为如其诸有生死之蕴。由此异名故、亦即显示此。由虽有时或有显现色与心相续断,而于阿赖耶识中此之种子相续不断故。

  诸圣者上座之阿笈摩亦说颂云:

  诸有中之支分见、以及能知、和放置、

  动摇、及以能证知、即是乐欲能转起。

  是故於此所知之所依中此显示为阿陀那识体、心体、阿赖耶识体、根本之识体、诸如其有生死之蕴、及诸有之支分识者:即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之广途乃唯一创设。

  或有如是计言:言心、意、及识者、义唯同一。此处如是计为仅只单词差异、亦不应许。由意与识二差异义可得故。是故心亦成为差异义。

  又或有于此薄伽梵所广说一切众生遍喜悦阿赖耶一语中、计此等五取蕴者为阿赖耶。其他者计具有贪着乐受为阿赖耶。其他者计萨迦耶见为阿赖耶。即此等者通过对阿赖耶识愚蒙已、由教及证各计为此。

  于声闻乘安立之道理中此彼等之安立虽无应理,然而通过由此诸於此不愚蒙而安立阿赖耶识为阿赖耶识完全切合已、而建立者便更为优良。云何更为优良耶?如是五取蕴等者与生於极度痛苦之诸恶趣便不相顺应。由此者於彼等极非所欲而执藏者不应道理。即如是彼等者许与此为远离性。

  具有贪着乐受者、於第四静虑以上更高处无有。由与诸具有此之有情不相随顺故、彼等於此等执藏亦不应理。

  萨迦耶见亦即与此法者於无我胜解不相随顺。是故此等於彼亦执藏不应道理。

  于阿赖耶识承许为内自我事体者、与生於极度痛苦诸恶趣中者虽希欲苦蕴破坏,而诸于阿赖耶识由染着我所束缚者、从来亦不希欲此识破坏。诸生於第四静虑以上更高处者、虽已与具有贪着之乐受已不相随顺,然而于阿赖耶识染着为我之事体,仍在随逐者成为有性。如是此法诸胜解无我者与我见虽已不相随顺,然而仍随逐染着为我之事体仍唯为有。由如是故,成就于阿赖耶识更优良安立为阿赖耶性。

  此者且为安立阿赖耶识之异名。

  此後安立此三能相云何当看?此若总摄者,则为三行相:一、安立自能相。二、安立因性。三、安立果性。

  此中阿赖耶识之自能相者:谓此通过依於一切杂染品法之习气已、由遍摄持种子相应故、成为彼自生起之原由。

  此中因性之能相者:谓如是此一切阿赖耶识自身种子即遍一切时安立为即此杂染品法之因性。

  此中安立为果性者:谓此由阿赖耶识即依彼等杂染品法无始时来之习气而得生起。

  此所说习气为何耶?此诠说为习气之所诠为何耶?

  若诸通过依於与彼法同时生起并同时谢灭以後、而为彼生起之原由者,即此为所诠说。喻如巨滕等中由花熏习。苣滕与华同时生起并同时谢灭亦为诸苣滕中出现为华之其他香气生起之原由性。诸行於贪着等者之贪着等之习气、亦由与贪着等同时生起并同时谢灭、其心者亦出现彼之原由性。诸多闻者之众多听闻之习气亦由此听闻与作意同时生起并同时谢灭、其心者亦出现诠说此习气之原由性。如其於此习气由彼完全摄持、说为能持法者,于阿赖耶识亦当视为如是道理。

  于阿赖耶识中此等杂染品法种子抑为各自差异住?抑为非差异住耶?於此中住虽亦与彼等非随顺差异、亦非无差异,然而此与彼具有生起能差别阿赖耶识於如是生起时说名为一切种子。

  阿赖耶识与此等杂染品法同时辗转更互为因性云何当看?喻如灯焰生起与灯芯燃烧更互同时,及如芦束同时辗转更互相依不倒,如是此中亦当视为辗转更互成为因性。如其阿赖耶识为诸杂染品法因,如是诸杂染品法亦安立为阿赖耶识之因缘性。由其他因缘不可得故。

  习气非差异且非种种,而如何应为差异及种种法等之因?喻如由种种线缕所缬成之布料并未显现出种种颜色;若於其时放入染料器具内,即於尔时能於布料上显示出种种行相诸差异颜色不同来,如是阿赖耶识由种种习气所熏习;亦於习气之分位时虽非种种,然若於感引果法染色器具中现在前者,则能显示出无有能量种种法来。此者为大乘最极甚深缘起。

  若总略者,缘起者、即此为二:一、具有能辨别自性,二、具有能辨别爱非爱。此中基依阿赖耶识诸法生起者,即此为具有能辨别自性。由成为以能辨别种种自性为缘之事体故。

  若诸十二缘起支分,即此具有能辨别爱与非爱。由成为以能辨别爱与非爱身体种种为缘之事体故。

  此中或有对第一缘起阿赖耶识愚蒙、计唯以自性为因生起性。或有计唯以宿作为因生起性。或有计唯以自在变化为因生起性。或有计唯以我为因生起性。或有计无因性及无缘性。

  於第二缘起愚蒙者:谓计我为作者及受者。喻如有一群生盲人、彼等亦唯是未曾观见过大象者、对彼等或有示以大象,从彼等中或有触及大象之鼻部,或有触及牙部,或有触及耳部,或有触及足部,或有触及尾部,或有触及脊梁;被问到大象奚似时、或说犹如犁柄,或说犹如杵,或说犹如簸箕,或说犹如石臼,或说犹如扫帚,或说犹如山峰。

  此者由不能了知此二缘起行相成为犹如从生来盲即为无明所不能了知犹如大象之阿赖耶识所有自性、因及果等,於是亦或有计自性为因性,或有以宿作为因生起,或有计实有自在,或有计我实有,或有计无因而生,或有计为能作者,或有计为能作者。

  若总摄者,则阿赖耶识之自性者、即一切种子异熟识。由此能摄一切三界身及一切趣。

  此中颂云:

  外及内均不明显,二及此等世俗性、

  胜者义、所有一切种子、许为六行相:

  刹那性、同时出现、此者许相续生起、

  决定属、观待诸缘、唯以自果为能感。

  平稳、无记、可熏习既与能熏习相应、

  非离此能熏习外此者为熏习能相。

  由六识等无相应,与三差异相应故,

  由无同一刹刹故、若依理说余成过。

  外与外所有种子、许能生起、能感引,

  由感未种枯坏故、如箭中程未即堕。

  如其外种子、如是诸内所有种子性者即非同然之颂云:

  外种子或未种植,非许内种子所有。

  若无闻等熏习者,此果不得生起故。

  已作、未作、错过、过、由成过失相违故,

  内者为外在之缘,如是此者依熏习。

  又若诸其他转识者,即此一切身体及诸趣当视为具有享用。《辨别中边论》颂云:

  第一者、即是缘识,第二者、具有享用。

  能享受、完全界定、此之能启动、心所。

  此二识者辗转更互为缘。《阿毗达磨经》说颂云:

  诸法於识中摄藏,识於诸法中亦。

  更互为果之事体,亦常摄藏为因事。

  若於第一缘起中此等诸识辗转为因缘者,然而於第二缘起中说名为何缘耶?谓增上缘。

  又六识等、由几缘生耶?谓由诸增上、所缘、及等无间缘生起。此三行相缘起即生死性、可爱非可爱诸趣及具有能享用之缘者、即此等四。

  此者即是阿赖耶识由异名及能相安立。

  如其阿赖耶识体由此等异名显示、及如是亦由能相显示,此由何可知诸转起识者即非是耶?无有如是安立之阿赖耶识时、即如是杂染清净不应成。谓烦恼杂染、业杂染、及生杂染亦不应成。世间与出世间清净亦不应成。

  烦恼杂染云何不应成耶?谓如是由烦恼和随烦恼所作习气种子性者、於六识身中不应成。如是此此眼识与烦恼和随烦恼同时生起并同时谢灭,即唯於此中虽当熏习彼等之种子事体成为习气,然而非是於其相异之中。眼识已灭为余识所间隔,此中无有习气、并且习气之所依亦不可得。眼识先前已灭者、由已无有、为余识所间隔故,与此无有已过去者偕同贪着等一齐生起不应道理。犹如从过去之业异熟果已交代完结。

  眼识与贪着等同时生起,此中习气亦不应成、且非是於贪着中。由贪着者及依于此故。由不平稳故。

  亦非是於其余识中。由诸识之所依差异故。由无有同时生起及同时谢灭故。

  亦非是於自事体中。由自事体者同时生起及同时谢灭乃无有性故。

  由如是故,於眼识中由贪着等及随烦恼熏习成种子不应道理。

  於此识中由识熏习亦不应理。如其眼识、如是亦於诸其余转起之识随其所应当知。

  无论从何更上诸地无想天死殁、诸於此生时所有识由此烦恼及随烦恼成为烦恼最开始性生起、此亦成为无有种子而徒然生起。由此习气连同其所依已是过去故。由已无所有故。

  若烦恼之能对治识已生起者,若非此一切其他世间之识已灭者,则无有阿赖耶识时此能对治识者、连同烦恼及随烦恼之种子悉不应成。由自性解脱、无有与烦恼及随烦恼同时生起及同时谢灭故。

  若无有阿赖耶识者,则在此以後於转起识生起时此习气连同其所依已过去长时期,由无所有故、当从无种子而生起。

  由如是故、若无有阿赖耶识者,则烦恼杂染不应成立。

  业杂染云何不应成耶?由行为缘识不应成立故。由此无故,取为缘有亦不应成立故。

  生杂染云何不应成立耶?由接连相续生起不应成立故。从非等至地死殁之意、於中有身上安住时、由染污意识接连生起相续。此染污意识者既於中有身中谢灭,又於母胎中昏厥於羯罗蓝体中。若即此意识昏厥者,则依於此昏厥以後、意识於母胎中当复转起。因此、二意识同时於母胎中当转起。此昏厥意识者、不应成为意识性。由为恒常时染污所依、及於意识之所缘中不可得故。即便令此意识昏厥,则抑此意识为一切种子性耶?抑而依於此而彼已转起耶?

  若彼昏厥者、即此为一切种子性者,则因此所谓意识者即是安立为阿赖耶识异门之名矣。若能依於此即是一切种子性者,则因此、由此为所依之事体故、此成为因之识,若尚非一切种子性者,则如是此能依成为果者、绝非一切种子性。是故若诸昏厥识者,即此非是意识,而正是异熟识。即成就此所谓此始名为一切种子性

  能执受诸已接连相续生起之有色根、亦除此以外不许之为异熟识。诸非此以外之其余识者、由决定为各别所依及不平稳故、离开识能执受之有色根不应道理。若诸识及名与色由犹如芦束辗转更互相依道理故而得保住者,即此亦若无有异熟识,则不应道理。

  其他识者、诸已生起有情之食亦不应理。若无有异熟识者,则从诸六异熟识中无论由任何其一能作诸已生三界有情之食事悉不可得。从此死殁、於等至地中生时、染污意识由非等至地接连生起相续、亦若无有异熟识者,则此其他染污非等至心连同其种子不许有。

  又於诸有生无色界之染污善心时、染污善心若亦无一切种子性异熟识者,则成为无有种子并且无有基础。

  即於此中出世间心能现在前时、由其他非此之世间心成为无有故、与彼之趣往成为相成性。诸生於无想非无想处者、无所有处出世间心亦能现在前时即与彼等二趣成为相反。此出世间之所依者、即非无想非无想处之趣,亦非无所有处之趣所依,且亦不应般涅磐趣之所依。

  能作善所作,或能作恶所作者于死殁时从下身或下身温暖逐渐消失;亦若无阿赖耶识者,则不应成。是故生杂染亦若无有一切种子性异熟之识。

  云何世间清净不应成?如是诸欲界贪着者由未远离贪着未获得色缠心故,由欲缠喜心体故,由为远离欲贪着故,善加行时、由此从欲缠加行生起之心亦与色缠之心无有同时生起及谢灭故,由因此无有熏习故,不应成为种子。此色缠之心过去已众多世代、为其他心所间隔、亦无有故,此等至心之种子性亦不应成。如是於一切贪着远离性之种子中亦随其所应当知。由如是故,若此一切种子性异熟之识辗转相续传来者,即是此色缠等至心之因缘;而此加行生起之善心者、即是增上缘;即成就此。

  如是出世间之清净亦若无有一切种子性异熟之识者,不应成立。

  云何出世间清净不应成耶?如通过依於他人之言音及依于各自如理作意已、从此为因真正之见生起。如是为薄伽梵所教。由此从他人言音作意思惟、抑为於耳识,抑为於意识,抑或为於二识中成为熏作习气耶?此中作意思惟此等法时耳识者且不生起;意识亦为彼相异之散动意识所间隔;若於彼时与如理作意思惟相应之心生起,即於尔时若此熏作听闻习气意识者、连同习气已谢灭成为过去以後历时已久而无所有者,则以後具有此种子之与如理作意思惟相应之心当依何生起?此无论如何与此如理作意思惟相应之世间心者、与真正之见相应所有出世间之心从来不曾同时生起及同时谢灭。是故非是由此所熏习。由无有此熏习故,此不应成为种子。由如是故,出世间之清净、亦若无有一切种子性异熟之识者,则不应成。由於此中因听闻之习气、完全摄持彼之种子不应道理故。

  一切种子性异熟之识者、若为杂染之因者,则此之能对治出世间之心所有种子云何当成耶?出世间之心者为不共有。由如是故,彼之习气者、为无有性。此习气若无有者,则须要说明从何生起耶?乃从此以听闻最清净法界等流为习气所有种子而生起。

  若诸听闻之习气者,即此亦抑为阿赖耶识之体性耶?若为阿赖耶识之体性者,则云何应为彼之能对治所有种子耶?若非彼之体性者,则由此故此听闻之习气所有种子所依处当视为何耶?

  若诸通过依於诸佛陀之菩提成为听闻之习气於此处而转起者,即此同同时共住道理故於异熟识中转起、犹如乳与水、此者非是阿赖耶。由是此之能对治所有种子性故。此中依於下品习气成为中中品习气。依于中品习气成为上品习气。由与听闻、思惟、修习多次所作相应故。

  此中下、中、及上品听闻习气之种子当视为法身之种子。由是阿赖耶识之对治故,由非是阿赖耶识之体性。由虽是世间,而是出世间最清净法界等流故、即成为出世间心之种子。

  此者虽出世间心尚未出现,然而烦恼杂染之能对治、趣往恶趣之能对治及决定能作一切过失所作之能对治。能随顺际遇佛陀及菩萨。即使为诸福业之世间性,然而亦当视为即是已能总摄於法身之中;及亦当视为总摄於诸声闻和独觉之解脱身之中。

  此者既已非是阿赖耶识,而是总摄於法身及解脱身之范围中。如其下、中、及上品,如是如是渐次增长,如是如是异熟识亦渐次销减并当转依。

  若能转一切行相所依者,则异熟识一切种子性亦能转为无有种子及亦即已断离一切行相。

  又如何诸阿赖耶识及非阿赖耶识犹如水与乳同时共住於一切行相当成为销减耶?犹如由鹅从水中饮乳,於远离世间之贪着时、犹如通过非等至地之习气减少、即等至地之习气增加已、而得转依。由诸灭尽等引亦说为与识不相远离故,此者理应与异熟识不相远离非为此之能对治灭尽等引生起,亦非诸从此定起之本来再现者。由异熟识相续已断以後除接连相续以外无有其他生起故。

  若如有如是计执谓无论如何灭尽等引中由有意识故、即具有心者,则心亦不应理。由不应为等引故、由所缘及行相不可得故、由不善及无记不应理故、由当与善根相应故、由触可得故、由想及受当现在前故、由唯想变为相续故、由彼之势力成为等至故、由思及净信等善根当现在前故、由能依与依持相离不应理故、由有譬喻故、由除为遍行性外如是无有故、由善、不善、及无记不应许故、此亦不如理。

  无论色及心之无间生起、计为种子性,此如上说已非所许。而且从上地无色及无想死殁及从灭尽等引出定之此心亦不应成。

  除等无间缘性阿罗汉最後之心亦复应不得成。

  若如是者,若无有一切种子性异熟之识者,则杂染与清净悉不应成。由如是故,此为有性及如所解说之能相亦悉成就。此中颂云:

  菩提萨垛优良心、断离前五诸根识,

  除所除遣以外时、心者云何能转依?

  于说成为对治时、非断离故不应理。

  此者即便为断离,当成无因果差异。

  若或远离诸种子、许为无有事体者,

  此无有故、二俱无,非是能成为转依。

  阿赖耶识之差别为何耶?若总摄者,则当视为三行相或四行相。

  此中由三行相习气差别故、即为三行相。

  谓由诠说习气之差别、我见习气之差别、及诸有支分习气之差别故。

  四行相者:谓由感引故差别、由异熟故差别、因性中差别、及唯由能相差别故。

  此中由感引故差别者:谓若此异熟习气新生起。此若已告罄者,行为缘识、取为缘有不应道理。

  此中由异熟故差别者:谓若此由行及有为缘诸趣异熟。此若无有者,则由无有种子故、诸再生之法不应生起。此中於因性中差别者:谓若彼即於此中以由意执着我为因性。此若无者,则以意执着我为所缘不应成。

  此中由能相差别者:谓若彼即此之共有能相与不共有能相者、乃以无受生起之种子为能相与以有受生起之种子为能相。共有者、即是所有器世间种子。非共有者、即是所有各自内六处种子。若诸共有者,即此为无有受生起之种子。

  若能对治已生起者,则为非共有所对治分灭。共有者於为他人分别所完全执持时、观见成为清净。谓犹如由诸瑜伽师之差异胜解故、於同一事体所看见却差异可得。此中颂云:

  许共有缚难断离,所完全应知非易,

  与巨大外在所相、瑜伽师之差异心

  彼者亦不为梗阻,诸清净者之观见

  由佛陀清净观照故佛陀刹土严净。

  若诸非共有者,即此等为具有受生起之种子。若无有此者,则器世间、及有情世间生起之差别不应成立。

  又有粗重之能相与轻安之能相。

  粗重之能相者:谓所有烦恼及随烦恼之种子。轻安之能相者:谓所有有漏之善法种子。此若无有者,则由异熟故、所依之堪能不应成及堪能之差别成为不应成。

  又有已受与未受能相。已受之能相者:谓此善与不善种子之异熟已异熟。未受之能相者:谓以诠说之习气为种子。由无始时来戏论生起之种子故。此若无者,已作後已作善与恶业由已给与果故而已受尽既不应成,而诠说习气创新出现亦不应成。

  复次、譬喻之能相者:谓由此阿赖耶识犹如幻化、阳焰、梦景、及眩翳故。此若无者,则由虚妄能遍计不应成为颠倒之因性。

  又有全部与不全部之能相。诸具有全部束缚所有者、为全部性之能相。诸远离世间之贪着所有者、为具有残缺失坏之能相。诸声闻及菩萨有学所有者、为一分拔除之能相。诸阿罗汉、独觉、及如来所有者、为烦恼障全部拔除之能相。此全部拔除烦恼与所知障之能相随其所应当知。此若无有者,则渐次违反杂染不应成。

  何故诸善及不善法之异熟说名为无障无记之异熟耶?如是无障无记者与善及不善更互无有违反。若异熟亦成为善及不善者,杂染与还灭则不应成。由如是故,异熟识者为无障无记性。所知所依已解说讫。

  

  第二卷

  所知能相品第三

  

  云何当知所知能相耶?此者若总摄,则三行相:一、依他起能相。二、遍计所执能相。三、圆成实能相。

  此中何为依他起能相?谓若具有阿赖识之种子非真正能遍计所摄之了别识。

  此又为何?谓一、身具身者受者了别识。二、由此所享用了别识。三、於此能享用了别识。四、时了别识。五、数量了别识。六、方所了别识。七、语言了别识。八、自与他差别了别识。九、善趣与恶趣死亡与生起了别识。

  此中若诸身具身者受者了别识,若诸由此所享用了别识,若诸於此能享用了别识,若诸时间、数量、处所、语言之了别识者,即此由为言说习气种子所生起故。若诸自与他差别了别识者,即此为我见习气种子所生起故。若诸善趣与恶趣死亡与生起了别识者,即此为有支习气种子所生起故。

  由此等了别识故,即是显示一切界、趣、生处所摄为非真正能遍计。若诸此等了别识之唯了别识性、由非真正能遍计所摄以显现非是有及错误之义为所依者,即此为依他起能相。

  此中遍计所执能相为何耶?谓若其虽无有义,唯了别识,即此显现为义性。此中圆成实能相为何耶?若其即此依他起能相中此义之能相毕竟无有性。

  此中身具身者受者了别识者:谓当知眼识等六界。诸其他了别识为此等了别识之差别。此等了别识者由无有义故、於此所说唯了别识中有何为喻耶?梦景等者、当知为喻。喻如于梦景中虽无有义而唯辨别识性此显现色、声、香、味、所触、房屋、森林、大地、山等种种义之行相所有者都无所有。由此喻故者,於一切中亦当通达唯了别识性。由说言故者、谓诸幻化、阳焰、及眩翳当知为喻。

  若如梦景等即便醒时亦尽於一切中唯了别识性者,则喻如于梦景中唯了别识性之觉生起、如是於此又何故不生起耶?谓于诸真实智故清醒时生起。喻如梦景睡眠并未醒时不生起,而於醒时生起,如是于真实智未醒时不生起,而于真实智醒时生起。

  由未因真实智醒故、如何比知唯了别识性耶?谓由教及理当可比知。

  此中教者:谓佛陀在《十地经》中说,谓如此三界者唯是心

  又在《解深密经》中,慈氏菩萨启请已、薄伽梵所答。薄伽梵!此三摩地所行境界之影像抑与此心说为差异耶?抑说为非差异耶?薄伽梵告曰:慈氏!说非差异。此何以故耶?识者、所缘唯是由了别识所显。”“薄伽梵!三摩地所行境界之影像若与心非是差异者,即由此心云何还取即此心?”“慈氏!虽任何法亦不能取法,然而若诸如是生起之心,即此亦如是显示。喻如以色作缘、还见即此色,而计为观见影像。於此中者、此色与此显现影像、即显现为差异义。如是即如是生起之心亦依此说为显现差异义。由此教故、亦即显示为理。如是於心等至时观见彼彼青瘀等所知影像,即唯此此还见於心。谓青瘀等无有异义。由此正理故菩萨於一切了别识中应当比知唯了别识性。於青瘀等中亦不应为忆念之辨别识。由此所缘乃现安立显现故。若诸依闻及思生起之忆念辨别识,即此亦缘於过去故。显现此者成唯了别识。由此比量故、菩萨虽尚未由真实智觉醒故,然当比知唯了别识。

  若显示诸种种如梦景之了别识,即是依此等眼识等之了别识者、理应唯了别识性,则诸具色眼等之了别识云何视为唯了别识性耶?此等亦由教和理当知。如前。

  若此等亦唯是了别识性者,则此等何故显现为色性并由相同相续显示而转?由以颠倒等之杂染事为能依故。若异此者,於无义中当不颠倒。此若无者,烦恼与所知障之杂染当无所有。此若无者,清净亦当无所有。是故此等如是生起不应道理。此中颂云:

  错乱因、与错乱体、许为诸色了别识。

  若无诸了别识者,非具有色、另亦无。

  何故身具身者受者了别识、由此所享用了别识、能享用此了别识、於一切身中俱时生起并和合生起耶?由生体与享用遍圆满现前故。

  何以故诸如所说种种时了别识等生起耶?由无始时以来生死相续不断、有情界无有比量、世界无有比量、成办更互事务之言语无有比量、能享用普遍摄持之差别无比量、享用业果异熟爱非爱之差别无比量、生及老死之差别无比量故。

  云何当安立此等了别识为唯了别识性耶?若总摄者,由三行相故。由尽唯是此故、无有义。由二故者、谓由了别识具有原由与能见故。由种种俱时一齐生起故者、谓由种种行相生起故。如是此等一切了别识者由无义故、即是唯此。眼等了别识等者、谓从色等为原由及此等之辨别识为能见起、乃至身之辨别识为能见者、即是具有原由及能见。

  意之了别识者:谓从眼等起、以至法之了别识具有一切之原由、并由意之辨别识所有了别识故者、即是具有能见。由诸意辨别识所有分别及由了别识一切显现能生起故。此中颂云:

  唯此、二、及种种性、诸瑜伽者许证知。

  於唯心既已悟入,若离彼者、故此亦。

  或有思谓即此意之辨别识从彼彼依持生起时得此此之名。如於思说为身及语业。由於一切依持中种种生起之行相故、显现为二生起。由此者唯显现为义、与显现为能分别故。由於有色界中、意识住在身故。如同此外其他有色根住在身中、於一切所依中亦显现能取所触而生起。此中颂云:若有无身居洞窟,既远履、又独一行。

  难调伏心能调伏,我说此为真梵志。

  又由意能领纳此等五根所行境界者、如作是说:意为彼等之依。

  又如所显示十二处中说六识身者为意处

  若于此处安立阿赖耶识之了别识者为义了别识,即於是处亦除此以外之一切了别识者为此之原由了别识。

  意识之了别识连同依持者、当知即是彼之能见。由即此等了别识已成为原由者为此之能见生起之原因故、犹如义显现时能作此生起之依持作用。若如是者,则此等了别识者安立为了别识性。

  云何如其显现义亦见为无性耶?薄伽梵作如是说:若诸菩萨具有四法者,则当通达一切了别识之无有义。一、由能知辨别识相违之原由故者:谓由喻如诸饿鬼、傍生、人及天於同一事体中观见差异了别识。二、由无有所缘之了别识可得故者:谓喻如过去、未来、梦景、及影像可得。三、由无有奋勉亦能知成为无颠倒故者:谓若有义者,则缘於义之辨别识无有奋勉能知真实故、成为有无颠倒。四、由三行相辨别识之随顺智故者:谓于如其菩萨及静虑者心得自在者、由胜解力如是如是此等义显现。於诸获得奢摩他之瑜伽者勤作法毗钵舍那中唯作意即义显现,诸安住於此获得无分别智中、一切义不显现!

  若如是者,随顺三行相能知义智及由以前诸成立因故、即成就无有义。

  此中颂云:

  饿鬼、傍生、及诸人、以及诸天随种姓,

  由一事体意差异、即许其义不成就。

  如是过去及梦景、及影像二行相中,

  由所缘非为有故、即应当缘於此故。

  若义成就为义者,智不成为无分别。

  由此无故,佛陀体、非是许为能获得。

  菩提萨垛得自在,於瑜伽者如是亦。

  由胜解增上、地等,事体如是当可得。

  此中若谁具有慧,由获得成就宁静。

  於一切法作意时,如是诸义显现故。

  无分别智现行时,一切义无显现故。

  当通达本无有义,由无此故了别无。

  若唯了别识显现义之所依为依他起自性者,则此云何为依他起?何以故说为依他起?由依自习气之种子所生故,由如是故、即是以依於缘之他而起。生已亦不能越於刹那自性而住故、说为依他起。

  若以依於此为义无所有而竟显现是遍计所执自性者,则此云何为遍计所执耶?何以故说为遍计所执耶?由意之辨别识以具有无比量能遍计之行相为颠倒生起之原由故、为遍计所执。无有自能相而唯有能遍计可得故、说名遍计所执。

  若以此毕竟无所有为能相即是圆成实自性者,则此云何为圆成实体耶?何以故说为圆成实耶?由无变异故、为圆成实。由是清净之所缘故,由是一切善法中之最胜故,由是最胜之义故,说名圆成实。

  又若有能遍计,并有所遍计者,则为遍计所执自性。

  此中能遍计为何耶?所遍计为何耶?遍计所执自性为何耶?

  意之辨别识者、为能遍计。由具有能分别故。此者由依自诠说习气种子所生起、了别识依一切诠说习气种子所生起。由如是故、由无边行相之能分别故生起,即由能分别一切说名能遍计故、乃说之为能遍计。

  依他起自性者、为所遍计。

  若于此行相中所遍计於依他起自性上,即为於此之中为遍计所执自性。言于此行相中者:即是如何之义。由能遍计如何能遍计?所缘为何?能取何者为所相?为何执着?等起言语为何?语言为何?由何戏论假立能遍计耶?由名为所缘,於依他起自性中取彼为所相,由见执着为此,由诸寻思等起言语,由见闻觉知等四语言假立语言,由於无有之义增益为有故,为能遍计。

  此等三自性之道理抑为差异耶?抑而为非差异耶?当说既非差异,亦非是非差异。由异门故、依他起自性为依他起。由异门故、即此为遍计所执。由异门故、即此为圆成实。

  由何故於依他起自性说为依他起之异门?由依依他起之习气种子生起之依他起故。

  由此即此为所谓遍计所执之异门为何耶?由是能遍计之原由及由此成遍计所执故。

  由此即此所谓圆成实之异门为何耶?由如其遍计所执、如是此毕竟无所有故。

  於依他起自性中有几行相耶?若总摄者,有二行相:一、习气种子之依他起。二、杂染与清净自性不圆满成就之依他起。由此二行相故、为依他起。

  遍计所执自性亦二行相:由自性能遍计与差别能遍计所执故。

  圆成实自性亦二行相:一、由自性故圆成实。二、清净圆成实。

  又能遍计者,四行相:一、自性能遍计。二、差别能遍计。三、熟练。四、不熟练。熟练者、谓诸善巧於语言之能遍计。不熟练者、谓诸不善巧於语言之能遍计。

  又五行相:一、依於名能遍计於义自性。谓如说:此名之义即此。二、依於义能遍计於名之自性。谓如说言此义之名即此。三、依於名能遍计名之自性。谓如能遍计於未义之名。四、依於义能遍计於义之自性。谓如能遍计於未知名之义自性。五、依於此二能遍计者、谓如说言此如是义之体性所有名者即是此

  若能摄一切者,则为十行相能分别。

  一、根本能分别者谓如:阿赖耶识。二、所相之能分别者谓如:色等之了别识。三、显现所相之能分别者谓如:连同依持眼识等之了别识。四、成为所相之能分别者谓如:由老等、乐受等、贪着等、妨害、及时节故遍转变等,由捺落迦趣等及欲界等故、此能转变此。五、成为显现所相之能分别者谓如:即由此等如作是说之转变故、此能转变。六、由他人显示之能分别者谓如:闻非正法之随行与闻正法随行之能分别。七、非如理之能分别者谓如:闻非正法所生起,即此外诸说之能分别。八、如理之能分别者谓如:闻正法所生起,即此由诸法之能分别。九、执着之能分别者谓如:与以非如理作意所生起萨迦耶见为根本六十二见相应之能分别。十、散动之能分别者谓如:诸菩萨之十行相能分别:无事体之所相散动。事体之所相散动。增益之散动。损减之散动。同一性散动。差异性散动。自性散动。差别散动。如名如是义散动。如义如是名散动。

  此中为能对治无事体能分别散动、告曰菩萨性有等。为能对治事体分别散动、告曰不真正随观见菩萨。为对治增益能分别之散动告曰不真正随顺观见菩萨名,不真正随顺观见般若波罗蜜多,不真正随顺观见行。不真正随顺观见色,乃至不真正随顺观见受、想、行、及识。此何以故耶?如是名者由自性故空等。为能对治损减之能分别散动、告曰由空性故非是等。为能对治同一性能分别告曰若诸色空性,即此非是色等。为能对治差异性之能分别、告曰亦非是色离空性,色性即是空性,空性即是色。为对治自性能分别、告曰善现!此所谓色等唯是名等。为对治差异性能分别、告曰色者与空性亦非异,色性即空性。空性即色性。为能对治自性能分别、告曰善现!谓如:所谓色者、唯是名等。为能对治差别能分别、告曰自性者无生、无灭,非是杂染、非是清净。为能对治如名如是义能分别、告曰於虚假名中通过各各别别计度此等诸法由飘忽不相干之客名随顺挂上假立语言。如如随顺假立语言如是如是执着。为对治如义如是名能分别、告曰菩萨不真正随顺观见此等一切名。由不真正随顺观见故、无有执着。即是意谓乃至如义如是。乃至如於色如是乃至於识随其所应当说。对此等十散动之能对治於一切《般若波罗蜜多经》中显示无分别智。若如是者,由一切般若波罗蜜多之义者、当知与所对治分即具有能对治。

  若由异门故、依他起自性成为三者,然而三自性云何不成为无差别耶?由此异门故,由为依他起故、由彼即非是遍计所执,非是圆成实。由此异门故,由彼为遍计所执,非是依他起,非是圆成实。由此异门故,若诸圆成实、即由此非是依他起,非是遍计所执。

  依他起自性於遍计所执自性中如其所显现何以得知非是彼之体性耶?由立名以前无义觉故。由名众多即体有众多成相违反故。由名无确定体可混杂互抵触故。此中颂云:

  立名前、觉不起故,名众多、无确定故,

  成彼自体、体众多,多体杂成互牾故,

  诸法本无、而可得,无有杂染、却清净,

  幻化等如同无有,如是当知如虚空!

  若如其显现已无所有者,则依他起自性於一切之一切中何故不成为无所有耶?此若无者,圆成实自性即无,云何不成一切都为无所有性耶?若依他起及圆成实之自性无有者,由当成为无有杂染与清净之过失故。然杂染与清净可得。由如是故、非一切都无所有。此中颂云:

  依他起、及圆成实、若一切行相非有,

  则於一切时分中、杂染清净当成无。

  若诸佛陀薄伽梵宣说极广博大乘之教法者,即於此中遍计所执自性云何当知耶?当知由无有之异门显示。依他起自性云何当知耶?当知犹如幻化、阳焰、梦景、眩翳、影像、回声、水月及变化。圆成实自性云何当知?由显示行相清净法当知於四行相清净法中、由自性清净者、谓如:真如、空性、实际、无所相、及胜义。亦即法界。离垢清净。谓如:即此不具有一切障碍。能获得此之道清净。谓如:一切顺菩提分法及波罗蜜多等。由能生起此故所缘清净。谓如:诸大乘妙正教法。由如是此者为清净之因故、非是遍计所执。由是清净法界等流性故、非是依他起。由此等四行相故、能摄一切清净之法。此中颂云:

  显生依持如幻等,依於标志显示无。

  通过依此四清净、即是显示圆成实。

  此清净者即自性,离垢、及道、及所缘、

  诸清净之法所有、即由四行相所摄。

  依他起自性何以故显示作如是说之犹如幻化等?谓由为遮止他人於依他起自性起错误性疑难故。其他云何於依他起自性起错误性疑难?由为遮止他人作如此等疑难云何无有义而能作所行境界故、说即如幻化。由为遮止云何诸心心所法无义而生起如是疑难故、说即犹如阳焰。由为遮止若无有义云何成为爱非爱享用如是疑难故、即犹如梦景。由为遮止若无有义云何诸善不善业能感生可爱与不可爱果如是疑难故、说即犹如影像。由为遮止若无有义云何种种辨别识生起如是疑难故、说即犹如光影。由为遮止若无有义云何种种语言诠说生起如是疑难故、说即犹如回声。由为遮止若无有义云何真正摄受三摩地所行境界生起如是疑难故、说即犹如水月。由为遮止若无有义云何菩萨能成办有情之所作事随意所意乐如是受生如是疑难故、说即犹如变化。

  薄伽梵依何意趣於《梵问经》中显示如来生死既不可得,涅磐亦不可得耶?谓於依他起自性中是遍计所执及圆成实自性故,通过依生死与涅磐无有差别意趣显示。如是即此依他起自性由遍计所执分故生死,由圆成实分故涅磐。

  《阿毗达磨经》中依何意趣薄伽梵说法有三、即杂染、清净、及属俱分?谓於依他起自性中有遍计所执自性者、属於杂染分。有圆成实自性者、属於清净分。即此依他起者、属於俱分。通过意趣於此而教示。

  于此义中有何喻耶?喻者、谓地质内部有金、即是喻如地质内部有金时、地质界、土、及金三者可得。此处於地界中者、无有之土可得。即如是由火触已、土者不显现,而金者显现。地质界者、谓土显现时而相反显现。金显现时即如是显现。由如是故,地质界者、即属於俱分。

  如是於了别识中未由无分别智火触及时、此了别识显现为非真正之遍计所执自性,而真正圆成实自性不显现。於辨别识由无分别智火触及时、此了别识显现为真正圆成实自性,而不显现为邪妄遍计所执自性。由如是故,此非真正能遍计之了别识依他起自性者、即属於俱分。地质内部有金等时如地质界。

  薄伽梵有时说一切法常,有时说无常。有时说即非是常、又非是无常。如是依何意趣而说常耶?由依他起自性圆成实分故、为常。由遍计所执自性分故、为无常。由俱分故、即非是常,又非是无常。如是通过依此意趣而说。

  如其常、无常、及无二,如是乐与苦等亦无有二,善、不善、亦无有二,空、不空,亦无有二,我、无我、亦无有二,宁静、非宁静、亦无有二,有自性、无自性、亦无有二,生、无生、亦无有二,灭、无灭、亦无有二,本来宁静、非本来宁静、亦无有二,自性涅磐、非自性涅磐、亦无有二,生死、涅磐、亦无二,由如是等差别故、一切诸佛陀薄伽梵之一切非径直言诠教法如显示常与无常等之异门、当即於三自性中通达。此中颂云:

  如其诸法非是有,如众多行相显现;

  如是诸法及无法、显示无有二之义。

  此等某分说为无、说为有、极善显示。

  能说为由俱分者、非是有,亦非是无。

  如其显现、如是无,是故能说为无有。

  由是如是成显现,是故亦能说为有。

  由无自及体性故、由不住自事体故、

  由如所取此无有、故许自性为无有。

  由自性无所有故、以後以後作能依,

  无生、无灭本来静、成就自性般涅磐。

  复有由四意趣及四非径直诠表意趣故、当通达一切佛陀所说。

  意趣於平等性者、谓如:说言即我於彼世彼时成为善能观照如来阿罗汉正等佛陀

  意趣於异时者、谓如:说言由持多宝如来名故、决定当成无上正等圆满菩提。及说如是言唯由发愿故、当往生具乐世界

  意趣於异义者、谓如作是说若已敬事如恒河沙数佛陀者,则当通达大乘法义。

  意趣於一补特伽罗之意乐者、谓如:对某一补特伽罗称赞布施,即於此不称赞。如於布施,戒律及某一修习亦如是。此者为四行相意趣。

  又四不径直诠说意趣、於使悟入不径直诠表意趣者、谓如:於声闻乘、或於大乘中显示所谓补特伽罗与法之自性与差别为世俗谛道理。

  於能相不径直诠表意趣者、谓由於是处显示法之能相故、能显示三自性。

  於能对治不径直诠表意趣者、谓行於是处显示为八万四千之能对治。

  於能翻转不径直诠表意趣者、谓於是处由声诠表异义、且能诠表即此义为异。此中颂云:

  能知无精要、精要。善安住於其颠倒。

  烦恼普遍善烦恼。当获得妙正菩提。

  由欲解说大乘法故、若总摄者,则由三行相故、当解说:一、显示缘起。二、显示诸缘起法之能相。三、由标举已解说之义故当解说。

  此中显示缘起法者:谓诸法依言说习气生起。如作如是说言即依此等为彼。由异熟与转识等更互为缘而得生起故。此等转识能相之法即以具有原由与能见之了别识为自性。此等亦为所依之能相、遍计所执之能相、及法性之能相。由此者、即是显示以三自性为能相。如说:

  依具有原由、能见、当知此等三能相。

  云何当解释此等之能相耶?

  谓若於依他起之能相中无有遍计所执之能相,而圆成实之能相於此上为有者,则由不观见和观见真实故、於同一时间此二者有与无、或不可得与可得、於依他起自性中由遍计所执无有圆成实为有故生起。由此可得时彼不可得故。由彼不可得时此可得故。作如是颂云:

  依他起、无遍计执。于此中有圆成实。

  是故此二者亦不可得、可得、为平等。

  何为解说已解脱义耶?

  谓如:由先已解说语句之其余诸语句故、此或依功德之增上力故,或依义之增上力故所显而显示。

  依功德增上力说者、谓如:据有极清净慧者不据有二现行,於无能相之法中能最胜趣向。由佛陀之安住故安住。获得一切佛陀平等性。由不据有障碍故、证知悟彻、具有不退转法。不为所行境界所引夺。能安立不可思议。洞澈三世平等性。具有周遍一切世界身。具有于一切法无疑惑智慧。据有与一切行相应慧。於法善巧无有犹豫。智慧由一切菩萨真正领受。佛陀住无二妙正到彼岸。如来能无间杂解脱之智慧达究竟,洞悉无有边与中之佛陀地平等性。由法界无际、由虚空界边际抵达、到最後边沿。如是等显示诸佛陀功德。即此所谓据有最清净慧语句之差别者、当知为诸其余语句。若如是者,即是极善解说法性。此言据有最清净慧者:谓此诸佛陀薄伽梵之最极清净慧者、当知十九功德所摄:(魏译同、陈译、隋译、及唐译作二十一。)

  谓由於所知极善无碍转功德,能知有与无无二之能相最胜清净真如之功德,佛陀之能作任运相续无断安住之功德,安住於法身、意趣与事业无有差异之功德,已修习一切障能对治之功德,无敌於一切外道之功德,虽於世间生起而不为世间法所引夺之功德,能安立法之功德,能授记之功德,於一切世界中示现受用及变化身之功德,(11)解决疑惑之功德,(12)能由种种行运转之功德,(13)善巧当来诸法出现之功德,(14)如其胜解能如是显示之功德,(15)由无能量身方便调伏有情之功德,(16)於平等法身中、能成就诸到彼岸之功德,(17)如其胜解能如是示现不共佛陀刹土之功德,(18)佛陀三身之境界普遍不分辨之功德,(19)尽生死边际能安立饶益及安乐有情之功德,及诸无尽性功德所摄。

  依义增上说者:谓若菩萨具有三十二法者,则菩萨说名为菩萨。

  何谓三十二耶?谓由利益与安乐一切有情之增上意乐、使悟入一切智智、及如何我随应估量一切智,摧毁我慢,平稳增上意乐,不虚伪慈爱,於亲非亲心平等,乃至涅磐最後边毕竟亲爱,措词适当,微笑诚言,大悲无限,於诸承担无有退弱,意无厌倦,不以闻及义为满足,於己诸错误见为过失,於他错误不恶言教斥。於一切威仪能磨莹菩提心,不希望异熟行施,不依一切复有趣生受戒律,於一切有情以无恼怨为忍,以真正总摄一切善根为精勤,以舍离无色界为静虑,以具有方便为般若,以四能摄事所摄持为方便,於诸具有戒律者与诸违犯戒律者无二慈爱,殷重闻法,殷重住阿兰若,不喜世间繁杂,不希欲下劣乘,重视大乘之胜利,能遍断离恶友,亲近善知识,遍净治四梵住,以五神通游戏,依托智慧,不舍弃诸住正行与邪行有情,一语句决定,能珍重谛实,以菩提心为前行。如是所说,即由此诸句当知亦善差别初句。

  於言当利益及安乐一切有情之增上意乐中、此利益及安乐之增上意乐句者:当知由十六业差别。此中十六业者:谓一、辗转相续加行业。二、无颠倒业。三、不需他促主动加行业。四不错乱业。五、不杂染求业。由三句更加解说:於饶益与妨害无有随染着与嗔恚,於他生中亦随转起。六、由二句故、由随顺此之语业及身业。七、安乐与痛苦无二平等性业。八、无怯缩业。九、无反转业。十、遍摄受方便业。十一、由二句故、与乐欲所对治分相反之业。十二、相续不断作意业。十三、由真正六波罗蜜多加行及能摄事体加行七句故,为胜进行业。十四、由亲近妙正士夫、听闻正法、住阿兰若、遍断离不良分别、由二故作意功德、由二故友伴功德、由六句故,为成就加行业。十五、由无能量遍清净:获得威力、及证知功德三句故,为能成就业。十六、由遍摄集资粮、摄御会众功德、无疑教授并教诫、由法与财统摄为一、心非具杂染、由此四句故,为建立业。










相關文章:
总摄大乘纲领论 二

上一篇(唯识二十颂) 回目錄 下一篇(总摄大乘纲领论 二)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尊贵贝诺法王对无量寿佛学会会员的开示
台湾血液基金会~全台血荒敬请热血民众踊跃捐血
◎悲泪化现度母
藏密桑多巴利莲师佛学会- Yahoo!奇摩部落格
大圆满六年课程上师相应法

赞助网站
中央研究院身體與醫療研究
佛教导航-佛教123-佛教
佛教導航網 .... 佛學智慧網 • 解脫之路
自由電子新聞網
佛教导航-佛教123-佛教
佛教導航網 .... 佛學智慧網 • 解脫之路
台北生技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