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恰瓊松」殊勝灌頂法 21度母薈供共修--迦椿林中心-高雄 貝諾法王圓寂供養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究竟一乘宝性论》·佛行事业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噶举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1/21 06:47:51
學習次第 : 进阶

结 论 
 

  修持佛法时,试着记住七金刚论题的要义。如果我们热切地学习此七金刚论题,所累积的功德将甚於供养三世十方一切诸佛溢满黄金及珍宝庄严的宇宙。事实上,聆听及彻底了解七金刚论题的功德,大於菩萨持守身、语、意戒律数劫的功德。此外,对此教本的内容产生强烈信心所聚集的功德,大於长期修持四静虑的功德。最後,《宝性论》本身宣称学习此七金刚论题所累积的功德,甚于修持布施、持戒及禅定波罗蜜多的功德。


  仅只学习如此一个教本,如何能累积甚于修持布施、持戒及禅定波罗蜜多的功德?开展布施心可累积极大的功德,终将增长个人财富;持戒重大功德,将带来生於较高之道的快乐及圆满的身相;禅定的成就,将使行者的心安住於定境,使一切烦恼暂时平息——还有什麽会比开展此三种卓越的功德更为重要的呢?


  自轮回解脱并完全证悟的主要障碍是二障:烦恼障及二元知障(所知障),因此,清净、去除这些障碍至为重要。在究竟上,唯一能净除这些障碍的对治,是梵文所称的般若”——自禅定生起的殊胜智慧。由於没有其他方法可铲除这些障碍,故开展般若是成佛之道极为重要的层面。但是,般若是如何升起的?


  智慧可分为三种:由学习升起的、由思惟升起的,及由禅定升起的。藉由禅定生起的智慧,我们能慢慢地清净烦恼障、知识障及习性的微细障。除了完成证悟的究竟成果之外,真正的菩提心将在我们的存在之流中升起。成为立即的利益。开展菩提心能强化我们达到证悟的意愿,使精进、禅定及智慧自然升起;菩提心的无间愿力使菩萨不再落入染污,并迅速得到最终的成果。


  但是,我们如何开展如此殊胜的智慧呢?最主要的,证悟是藉由圆满离弃证知这两种功德而达成,般若则由学习及思惟佛陀言说及阐明佛陀言说的论注——例如《宝性论》——而升起。因此,仔细研学《宝性论》,般若将绽放,我们将能达到圆满证知的功德,这种行为蕴涵着极大的功德。


  第一类法教——佛陀的言说——涵盖何种法教?首先,此类法教必定至为深奥、极富意义;第二,此类法教必与真相应和,因此自然是有益的;第三,此类法教必能平息烦恼;第四,此类法教必能指出平和与快乐这道。换言之,无意义、增加烦恼、引离平和与快乐的教导,必然不是佛陀的言说。


  我们只能仰赖佛陀本人的言说吗?不尽然。我们也能信赖佛陀之後那些博学及修持有成的追随者所撰着的论注。但是,如何研判一部典籍是否是可靠的论注?如果一部撰着的主题是强调佛陀亲自授与的某一法教,且阐明解脱之道,则我们能认定它是可靠的论注。此外,我们应该慎防一味追求名声、荣誉或财富的作者所撰述的作品。


  总而言之,弥勒尊者根据佛陀言说而撰着《宝性论》,使无数的众生能受益於法教,并因研究《宝性论》而累积无量的福德;此外,研学《宝性论》能增长般若智慧。福德和智慧皆增长之後,我们将能离弃一切应离弃的、证知一切应证知的,因而揭显我们的真正本性——佛性。

 

 

 

 

 

 

 

佛性《究竟一乘宝性论》十讲·佛行事业

创古仁波切

佛行事业 
 

  达到证悟之後,证悟功德有开展佛行事业的作用,这是第七金刚论题。佛行事业有两个层面:
  ·任运自然
  ·无间
  任运自然的佛行事业
  

任运自然是什麽意思?这表示佛行事业是不费力的活动。当一个政治系统试图宣传其哲理时,这往往需要极大的努力及奋斗,或动用庞大的财源以宜导其目的,甚至动员大批军队强行实施该系统。但是,佛行事业并不是如此。佛陀并未花费许多金钱去宣导佛法,也不需要庞大的军队去执行他的法教;然而,虽然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入涅盘,他的法教仍广传至许多国家及文化,这是因为佛行事业活动是任运自然的缘故。


  当佛陀住世时,他总共给予八万四千种法门。当时有二千五百位阿罗汉达到相当高的证悟,然而他们的成就并不是因为佛陀的努力,而是由於佛行事业任运自然的力量。


  当弘扬小乘法教的利生时机成熟时,佛行事业任运自然地满足这个需要;後来,广传大乘法教的利生时机成熟;再往後,广传金刚乘法教的时机成熟。然而,佛陀从不须刻意考量:现在,我应该传播小乘法教,或现在,众生需要的是大乘法教现在,我应该给予金刚乘法教。实际情形并非这样,而是佛行事业的任运自然及持续不断,使不同的法教在不同的时机呈现。


  当有待驯服的众生是小乘弟子时,小乘法教自然盛行;当有待驯服的众生是大乘弟子时,大乘法教自然盛行;金刚乘法教也是如此。这些活动自然、不费力、不着意地生起。


  就地理而言,小乘法教由菩提迦耶(Bodhgaya)往南传至印度南方、锡兰、缅甸、泰国……等;小乘则主要由印度往北传至中国,然後由中国传至韩国及日本;金刚乘则由印度传至临近的尼泊尔,然後传至西藏,再由西藏渗入蒙古等地。这完全不是依循某一特定的计画而发生的,这是一种自然、不费力、不着意的发展,随时随地,只要众生成为适合这些法教的领受者,佛法就会自动传播至此,满足此需要。


  传法时,佛陀并不须要评估所要驯服的众生的性情,然後决定该用何种方法教导他们;对佛陀而言,选择适合时机、地点及闻法者的适当法教是自然、不费力、不着意的。例如,当佛陀在瓦拉那西初转法轮,为五比丘开示西圣谛时,他不须要强迫任何人围聚在旁听法,他并未筹画此开示,心想:我将教导他们四圣谛。这并不是刻意的行动,而是不费力、任运自发的。二转及三转法轮也一样是任运自然的。
  

无间的佛行事业  
  

无间的佛行事业显示佛陀坚定、无量的慈悲心。什麽是慈悲心?慈悲心是希望一切众生都从痛苦中解脱、并达到得获永恒快乐的诚挚大愿,因为诸佛无时不关切众生的福祉,他们满足众生愿望的活动是无止境的。简而言之,由於佛陀的慈悲心是不间断、无止境的,故证悟的事业活动也是恒常无间的。


  有一则故事说:从前有一位中国人,死亡之後往生地狱道,他所到的这个地狱像一间中国餐厅,许多人围着一张庞大的桌子而坐,桌子中间摆着好几盘中国菜;虽然桌上的食物看起来极为可口美味,但这些人却苦不堪言。为什麽?因为他们的筷子有六尺长,他们可设法用筷子夹起盘中的菜,但却怎麽样也无法把筷子上的食物送入自己口中。


  这位新到地狱的人目瞪口呆地看着这番奇异的景象,突然间,有人出现在他面前,并说:你不应该到这里,你应该去的的是一个地方。刹那间,他发现自己到了天堂。他又看到许多人围绕着一张大餐桌而座,桌上同样摆着许多美味的中国菜,他们的筷子也一样是六尺长,但却没有人在受苦;围着桌子而坐的这些人在互相喂食,每个人都用长筷夹菜喂坐在对面的人,因此每个人都吃到美味的食物,都很快乐。当然,这不是真实的故事,但是,却是一则很好的寓言。佛陀说过:痛苦起於自私,快乐起於利他的意愿。


  《宝性论》引用许多例子阐明证悟的无间活动。这些比喻阐述佛陀的色身如何不费力地示现、佛法如何永久及不费力地传给众生,及佛陀的证悟境界如何永续无间地存地。这些例子主要是用以表达真相的比喻,不要完全按字面的意义去了解它们。


  传说中天神之王——天帝释(Indra——住在名为全胜宫的宫殿、他与众多的天神、天女生活在完美的欲乐与无限的快乐之中。如果地球上的人拥有一大块极其平滑、光亮如镜的青金石(帝青宝),天帝释及其天界的一切情景将反映在其中;如果凡夫看到天界的一切享乐及天帝所拥有的财宝及荣华,并了解这一切完全都是善行的果报,他们将会充满行善的决心与毅力。


  这是一种比喻,根据这个比喻,天帝释无意把他的影像映射在某处的青金石镜子中,这并不是他刻意营造的;虽然如此,这项行为也并非没有意义,它具有鼓励行善的效应。同样的,佛陀的心并未刻意生起在某时某地开示佛法的意义,佛在世间的示现完全是任运自然的,法教的传播也是如此。


  另一个例子是回声响遍天界的大鼓。由於广大的功德,天神有一个大鼓,安置在全胜宫的中央。大鼓任运自然地发出四法印的声音:
  ·一切和合皆无常(一切行无常印)
  ·一切因缘皆是苦(一切行苦印) 
  ·万法皆空无自性(一切法无我印)
  ·涅盘是寂灭之境(涅盘寂灭印)
  

大鼓并未造作所发之音,这个活动并非刻意计画而成,是自然生起的。这个例子象徵佛陀的事业。佛陀从未思索:现在,我必须给予某人大乘法教,给予另人一小乘法教。佛的言说是任运而起的,不同的众生有的把它了解成小乘法教、有的把它了解成大乘法教。佛陀任运自在的言说,任运自然地利益无量无边众生。


  第三个例子是雨云。雨云时而出现在空中,并造成雨;由於所下的雨,花、草、树丛及林木得以生长,但是,云并未想:我应该降一些雨,好让花生长。佛陀的意也是如此,他从未想:现在,我应该生起慈悲的感觉,因为这对众生有益。
  

这三个例子描述佛陀的身、语、意具有任运自然的功德。


  佛的化身像什麽?第一个例子是梵天王(brahma)。虽然他住在梵天,他仍然能化现其他化身到较低的天界;他不须要离开所住的梵天宫,这些化身自然能同时在各处执行他的各种愿望。同样的,佛陀不须离开法身本性,即能同时以报身及殊胜化身利益众生。


  如同太阳不须刻意发光,而自然、不费力、不着意地将光芒散发至各处,佛陀的一切智慧化身不断散发出全知、慈悲及力量的璀灿功德。


  如同满愿宝,佛心奥秘不可思议。在此,奥秘表示凡夫不可能实际了解佛心的境界。佛心如同满愿宝,因为满愿宝以无数的方式满足众生的愿望。同样的,或利用了义、或利用不了义,佛心藉由授与众生适合其兴趣及需要的法教而满足他们的愿望。


  另一个例子是回声,这象徵佛陀言说的奥秘,自然、不费力地回响,如同回声自然、毫不着意地出现。


  虚空自然地遍及各处。如同虚空,佛的化身自然、不费力地化现,在任何需要之处显现。这个例子敍述佛身及化身奥秘不可思议。


  最後,佛陀的事业如同大地般蕴涵一切清净的现象,例如美丽的花朵、珍贵的宝石及深埋在土中的宝藏,及一切不清净的现象。大地无分别地蕴涵这一切。同样的,遍及一切的佛行事业涵盖一切众生,不论他们是清净的菩萨、阿罗汉、独觉者,或只是平凡、不清净的众生。诸佛不会想:他们已经是菩萨,不需要我们的慈悲心了。即使是十地菩萨,诸佛仍然一样以大慈悲心看待他们。


  诸佛也以同样的大慈悲心看待沉迷於贪、嗔、痴、慢、疑等烦恼的平凡众生,他们从来不会想:我们无法帮助这些众生,对他们生起慈悲心并没有用,因为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感动他们。因为慈悲的佛行事业涵盖一切,如同大地一般,无分别是其根本功德。
  前三个例子——天帝释、天鼓及雨云——代表佛陀身、语、意的奥秘,它们说明佛行事业任运自在、不费力、不着意的功德特质;梵天王、回声及满意宝的例子,则说明佛行事业不可思议的本性。
  

问答
  学员:仁波切可否多谈一下大手印四瑜伽?
  

仁波切:大手印四瑜伽是专一、离戏、一味及无修瑜伽。这四种瑜伽的分别在哪里?通常四瑜伽的修持以的禅修为始点,以无修或完全证悟为终点。
  

专一表示心能完全安住於专注的对象。不修持禅定的人通常心很忙乱,注意力分散在各处,而专一的训练则是学习把心专注於一个方向、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焦点。
  如实地证知心的本质时,行者将体认到佛性完全没有任何复杂的思惟造作,即远离戏论。离戏和证知佛性的单纯层面有关。


  当一滴水融入大海时,它和大海融合为一;同样的,虽然现象有不同的显相,但心的本性觉知一切现象为单一一味。因此,当行者对心的本质认识逐渐增长时,他将契入一味的阶段,了解一切经验觉受、一切现象的本性都是相同的,都是一味的。


  无修无学表示行者已实际达到完全证知事物之如如本性、现实之根本状态的境界,此时,行者不须要再做任何修学或开展,因为他已全然证知一切。在较低的瑜伽层次时,行者必须开展对证悟本质的证知程度,但是,一旦达到完全证知的境界之後,就不必要再做什麽了,一切都已自其中。因为这个理由,全然证知又称为无修。
  

学员:凡夫如何能觉受到化身?
  

仁波切:习气很重的人将无法亲见证悟化身而直接得受法教,所以,这视业障而定;如果累积了足够的福德,我们将可亲见如此的化身。此外,如果没有佛行事业,就不会有化身及法教。然而,将法教付诸实修与否及实修成就为何,完全决定於我们自己,否则,佛和上帝就没有什麽差别了。
  

学员:为什麽证悟者会老死?


  仁波切:了解现象的方法有两种:事物如何显现,及事物的真相。就显相而言,诸佛化现出经历生、老、病、死的化身,此真相的相对层面(世俗谛)和众生共有的觉受一致;但是,就究竟的真相而言,这些全未真正存在——证悟化身并未真正出现,更不用提生、老、病、死了。然而,在众生的经验中,这些似乎都是真的,仿佛佛真正出世、住世一段时间之後,就会生病而死。


  学员:在什麽程度上,众生可说是存在的?这是因为其了迷惑者对於他们的觉受吗?
  仁波切:其他众生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概念或念头,而是因为他们自己的概念或念头。法称(Dharmakirti)主张一切显相或外在现象都是心。他解释:房屋、树木、山……,甚至地狱道,都没有真正的客观存在性,它们全都只是心的觉受及经验。但是,除了自心之外,还有他心”——其他人的觉受与经验。你经验到的和我经验到的不一样,你可能经验到我没经验到的,我也可能经验到你没经验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考虑他心


  学员:当某一众生达到完全证悟时,这个事件对宇宙间其他众生有影响吗?因为,一般而言,一切事物在究竟上是一体的,此时众生在整体上是否有进步?例如,缝上一颗钻石之後,一块寻常的布的品质会因而猛然提升。


  仁波切:不!其余的众生不会有任何改变。例如密勒日巴、巴尔巴、帝洛巴及那洛巴证知一切显相及存在性皆是遍在清净的坛城、但是,他们的证悟对我们并没有什麽帮助,是不是?
  学员:当时我们并不在那里,不是吗?


  仁波切:我们或许不在他们面前,但是,我们活在某个地方。
  学员:什麽是四法印


  仁波切:四法印证明一法教确实是佛陀本人的言说。如同国王在档上加盖具皇室标志的印章(玉玺),以取信大众这确实是国王的令谕。同理,四法印是记述全然证悟之佛陀所授与的法教的四种特性。如果一法教具足这四种特性,即是证悟的法教;如果一法教与这四种特性相抵触,则不是正法。


  四法印的第一印是一切和合皆无常(无常),亦即一切造作或聚合而成的事物都将毁坏、幻灭。


  第二,一切因缘皆是苦(苦)。在此,因缘和烦恼——痛苦的根本原因——有关。如果一法教符合这两种记述,则与佛陀言说一致。


  第三,万法皆是空性(空、无我)。任何现象或经验的本性都缺乏具体的自我本体,因此是无我、是空性的。


  第四、涅盘是寂灭之境(灭)。这表示烦恼、业力等皆已不复存在。


  以上四种特性称为四法印,也称为佛法四大要义,是认证一法教是佛陀所授的记述(无常、苦及无我又合称为三法印
  学员:您能否更详细地说明回声是佛语的比喻?


  仁波切:回声的例子不是用来指示因果关系的,如同某人在山谷中喊哈罗!山谷回应哈罗!重点不在这里;回声这个比喻的要点是:回声本身并未涉及思考过程或刻意行为,虽然我们听得到回声,但无法确切地指出回声来自何处。同样的,佛语的本质是空性的,但是仍然清晰可闻;此外,回声不像具体的声音具有一特定、可循的出处。
  

学员:瑞(格)巴(藏文rigpa)和慈悲为什麽是相等的?


  仁波切:当我们说瑞(格)巴(本觉)是非概念性的慈悲(无缘慈悲)时,意思是:虽然佛陀之慈悲的本质是空性,但佛对众生的无量慈悲仍然存在,因为众生误解真相、是迷惑的;如果众生不误解真相,他们或许不需佛的慈悲。由於得受法教的需要存在,法教出现在已准备好聆听的众生心中;然而,法教并未出现在佛陀本身的非概念性之心或觉知。


  佛陀说:众生认为我开示佛法。在他们的觉受中,有人在开示、有言说被表达,也有人得授证知万法本性的法门。但是,实际上,什麽事情也没生发,这整个事件的生起是众生的幻惑。佛陀只觉知到真相为何的智慧,他并没有经验到这些错误的觉知。


  学员:但是,他的确看见众生了。然而,众生在他眼里不是本尊吗?他不是觉受到本尊的坛城吗?
  仁波切:姑且说有一个人在做恶梦,他梦见自己在浓密的丛林中被一只老虎追赶,他非常害怕。一位有天眼神通的人坐在旁边,看见这个人正在做恶梦,他知道这个人经验到的并不是真的,他只是躺在床上做梦而已,所以,他打算采取行动,把这位可怜的梦者摇醒。佛就像是这个例子中的天眼通,众生则像是梦者。佛知道一般众生的迷惑及错误觉知对他们的影晌,众生因为无法觉悟真相——或你所说的:本尊的遍在清净——而遭受痛苦,因此,法教是必要的。天眼通觉知某人在梦境中的痛苦及摇醒他的必要。当然,睡觉本身并没有什麽不好——那个人只是安全地躺在床上——但是,由於梦中的经验是不正确的,故摇醒沉睡的觉知还是比较好。


  学员:但是,他们的显相是本尊吗?


  仁波切:佛是否视众生为男女本尊并不重要,因为众生不如此看待自己;如果佛视众生为已臻至清净,佛就没有必要给予众生法教了。毕竟,如果一个人睡得很安详,有人将他摇醒,他可能会很生气;但是,如果他在做恶梦,另外一个人将他摇醒,他可能会说:多谢!


 










相關文章:
《究竟一乘宝性论》引言
《究竟一乘宝性论》?佛
《究竟一乘宝性论》?法
《究竟一乘宝性论》?僧
《究竟一乘宝性论》?佛性
《究竟一乘宝性论》·证悟
《究竟一乘宝性论》?功德

上一篇(《究竟一乘宝性论》?功德) 回目錄 下一篇(究竟一乘宝性论《宝性论》)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萨迦金刚乘佛学院开光典礼
一世钦哲旺波七教传全集(钦哲嘎巴)灌顶
禅的训练.禅的训练就是在每个念头里觉醒
东方净琉璃世界-达瓦彻令- Yahoo!奇摩部落格
上师阿弥陀佛修法 极乐捷径

赞助网站
英國倫敦商會考試局
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
台南市竹巴噶舉(如來講堂)
華文佛教網絡資源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學術資源網站
學術資源網站。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