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多嘉措仁波切天法五部財神灌頂 甘丹講哲佛學會2010行事曆和隨喜供燈 大方廣◆藍黑忿怒蓮師、玉妥意滴義灌頂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修止可能生起之经验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噶举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1/25 23:12:53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1/25 23:04:03   编辑部 报导 

明心之旅

咏给明珠多杰仁波切 

 

修止可能生起之经验

初学禅修者在领受上师指导之後,回到家想好好练习禅修时,往往会发现:在上师处静坐时的平静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不能自主的昏沉和散乱。这时,只要不放弃,继续让心放松、觉知一段时日,你便开始能分辨出散乱、无散乱的差别。

    有时,你能做到身、心放松,因而对自己的努力感到满意。有时,则因妄念、烦恼有增无减而心生懊丧:之前不是坐得好好的吗?怎麽近来愈坐愈差呢?其实,这是很好的徵兆,你进入了第一阶次的禅修经验——瀑布经验。这时的妄念就如同从山壁上冲刷而下的瀑流,力量很大。这就是为什麽你会觉得妄念、烦恼反而有增无减。其实,是禅修使你的心变得较为清明,觉照力增强所致。比如:刚注入河流的水往往十分混浊,因此你不知道河中有鱼。当泥沙沉淀、河水变得较清澈时,你才发现河中竟然有那麽多鱼。并不是鱼增加了,而是水变清了。我们无始以来蒙昧的心,今因禅修而变得清明,故能见诸妄念。

    这是大多数人会经历的经验,当然也有些人是从一开始习坐,心就相当平和、稳定。

    你若能持续禅修,渐渐地便会进入另一阶次的经验——河流。当水从山壁以「瀑布」的形态冲刷而下,成为奔窜於山麓的「溪流」之後;一旦进入谷地,它就成为较稳定的「河流」——虽然偶遇大石,仍会回旋、动荡,但已具相当的稳定性。此时,心变得更为平和、开放、宽广,也更加坚毅、调柔。虽然偶尔也会激起妄念、烦恼,甚至不想静坐;但这时,禅修已然成为心的习性。

    经由持续的禅修,你终能达到如无波大洋的境界。此时,你的心已离一切散乱,达到完全的平和、稳定。心是如此自主、调柔,因此从早到晚无论做什麽,心皆能自然安住其上。身、心也会生起所谓「调柔之心的喜悦」——身体感到极至的轻灵,心也不再有任何的痛苦、遍满着喜乐。

    这时,由於心已达到相当的静定,心本具的功德便开始显露出来——某种限度的开显。比如:产生一些世俗(不究竟)的神通,像是一些异常的洞察力——能透悉他人的心念、能见过去生与未来世、能见肉眼所不及的遥远事物或望穿数重山外的景物、神奇变化身形、示现神绩等。

    在拥有这般神通的同时,你也面临极大的危境——你可能因而自命不凡、心生骄慢。你也可能想利用神通来获取名、利,而名利最易遭致毁伤。你若予以反击,便悖离了正法,稍假时日,便会为魔所牵,因而投生地狱道。因此在藏传佛教里,我们谨守:未达究竟觉证前,不显露神通的誓句(如同三昧耶戒)。

    其实,就觉悟之道而言,神通不仅无足轻重,还可能成为障道因缘。它既不能助你转化烦恼、我执、迷惑,也无助於了悟法性、出离轮回。

    一旦发现自己有了通力,除了可以向上师禀报之外,应将它完全隐藏起来,切莫当众炫耀。例如:嘉瓦喇嘛,一位能自主选择以人身转世的菩萨,他当然具足神通。当他谈到自己时,又是怎麽说的?我只是个佛教比丘我只是个凡夫,没什麽了不起,也不会神通。有一回他去台湾,有一群人去拜见他。他们认为嘉瓦喇嘛必定具备遍知的通力,便请求他显露一点神通。他说:我没有任何神通,我还长了牛皮癣,成天痒得不得了。我若真是个遍知者,怎会不将它处理掉?你们难道没看到我坐在这儿,就像只猴子,动不动就搔搔脸?我有自己都治不好的病呢!

    一切众生皆具佛性,能开显无量功德。然而在我们尚未培具足以认出心性的智慧之前,佛性的功德依然隐而不显。其间,我们或因修止而开显了部份明觉功德,因而生起神通;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已了悟心性,也未必即是佛弟子。只能说斯人已熟谙专注、觉知之道。比如:太极拳是藉由身体的运动来培养心的专注力,练到纯熟之境时,也能获得真正的力量。但这只表示他的心已入趋平静,生起了一些功德;并不表示他已了悟心性或是个修持佛法的人。

    以上是针对修止可能产生的经验所提出之忠告。

禅修中的二种经验:粗糙之境 & 平和之境

    随着禅修的进展,你可能会经历各种形态的经验。在藏传佛教,我们并不以一般人认为的高、低来作为经验的量尺,而是以粗糙、平和为区别。但别望文生义,以为粗糙之境便逊于平和之境。二者并非孰优、孰劣,只是类型不同而已。

    所谓的平和之境可分为三种:喜乐、清明、无念。

    禅修中,有时身、心都经验到极度的喜乐,有时心则清明到甚至可以透视墙外的事物,有时心中如无云晴空般地空无一念。此三种境界有时是以交替的方式生起,有时也可能在你沉醉其境时,顿然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强烈的忿怒情绪。

    这时,你往往会眷恋先前的美妙经验,渴望重返彼境。然而,相反地,你经历到的往往是另外二种经验——昏沉、掉举,所谓的粗糙之境。

    在掉举经验中,你会生起许多的意念,尤其是忿怒、骄慢之念,并感到心烦意乱。

    在昏沉经验中,你则处於完全麻木不觉的状态。这时,你可能觉察不到有什麽念头,因为了无清明可言,而且还不时睡着。

    其实,掉举、昏沉都是很好的禅修徵兆,可以说与喜乐、清明、无念等平和之境不相上下。传统上甚至认为:若能在粗糙之境中持续修下去,所得的利益会比平和之境中的持续修持来得更大。只要你能不断修持下去,最後终会入达平稳之境——无波大洋的境界,心中已了无起伏、动荡。

 

 











上一篇(宗门实修课程--四不共加) 回目錄 下一篇(天上的月亮,不变的法身)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香港咏给菩提学苑H.K.Yongey Bodhi Institute - Yahoo!奇摩部落格
圣妙吉祥真实名经
法华经
直贡噶举不共护法—阿企佛母
施身法祖师.玛姬拉尊

赞助网站
自由電子新聞網-民國90年3月13日
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
藏傳佛教寧瑪白玉派札瑪寺全球資訊網
維基百科-藏傳佛教
FPMT護持大乘法派聯合會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