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終連續三天普巴金剛除障法會 尊貴的安陽仁波切白財神祈福法會 不丹法王 台北-新春灌頂大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达摩禅学思想研究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1/27 08:58:28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1/27 08:46:33   编辑部 报导

菩提达摩禅学思想研究
 

所采取的学术进路,乃是以菩提达摩的禅学思想作为研究中心,旨在从事将菩提达摩禅学的主要观念及实践方法作一完整之分析,置诸於「壁观」禅法的问题思维脉络下,探论其中义蕴的研究工作,做为检视菩提达摩禅学的确实内容与意义。此外,除了针对达摩本身之禅学思想作研究外,同时,亦兼论达摩禅学在禅宗发展史上的分位及影响,以及达摩禅学与「禅宗大意」二者之关联。而本文希望藉由菩提达摩「壁观」禅法的挺出,充实在这个领域之不足。

 

 

 

南华大学/哲学研究所/94/硕士/研究生:莫中伟  指导教授:尤惠贞





论文目次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方法1
一、研究动机之说明1
二、研究问题之提出1
三、研究方法与范围2
第二节 前人之研究成果6
一、当代中文论着6
二、当代日文论着7
第三节 论文之整体结构8
 
第二章 达摩之生平及着作

第一节 达摩之生平 11
一、出家修行 12
二、达摩籍贯 12
三、来华与入灭时间 13
四、与达摩有关之传说 15
(一)六度被毒 15
(二)只履西归 15
(三)梁武帝见达摩 16
(四)九年面壁 17
(五)梁武造碑 18
第二节 达摩之着作 19
一、〈二入四行〉 21
(一)作者 21
(二)版本 22
二、〈安心法门〉 23
 
第三章 达摩与《楞伽经》

第一节 《楞伽经》的相关问题24
一、《楞伽经》的版本问题 24
二、《楞伽经》的语文问题 25
三、《楞伽经》的形式 25
四、《楞伽经》的特色 27
第二节 《楞伽经》的主要内容28
一、如来藏思想 28
二、如来藏思想与〈二入四行〉 30
三、说通与自宗通 31
 
 

第四章 〈二入四行〉的思想要旨
 

第一节 道原《景德传灯录》〈二入四行〉原文 33
第二节 理入之意涵 35
一、「藉教悟宗」的意涵 35
二、「真性」的意涵 36
三、「教」与「宗」的关系 37
第三节 行入之意涵 39
一、报冤行 40
二、随缘行 41
三、无所求行 41
四、称法行 42
五、「真性」与「性净之理」的关系 42
 
 

第五章 壁观禅法

第一节 达摩来华前之中国禅法 45
第二节 「壁观」的意涵47
一、当代学者对「壁观」一词的看法 47
二、「壁观」的意涵 51
(一)「禅」的意涵51
(二)「壁观」的意涵52
第三节 「壁观」禅法的修证方式55
一、「壁观」禅法的修证方式 56
二、心念与静坐的关联 58
三、修证「壁观」禅法的目的 60
第四节 「正法眼藏」与「壁观禅法」的关系62
一、「正法眼藏」的意涵 62
二、「正法眼藏」与「壁观禅法」的关系 64
 
第六章 〈安心法门〉的思想要旨

第一节 「安心」的意涵66
一、《少室六门》〈安心法门〉原文 66
二、「安心」的意涵 67
(一)「心」的意涵 67
(二)「安心」的意涵 68
第二节 〈安心法门〉的思想要旨69
一、〈安心法门〉的缘起思想 69
二、〈安心法门〉的无我思想 70
三、〈安心法门〉的如来藏思想 71
第三节 〈安心法门〉与〈二入四行〉及《楞伽经》的关系71
一、〈安心法门〉与〈二入四行〉的关系 71
二、〈安心法门〉与《楞伽经》的关系 72
 
第七章 达摩禅学在禅宗发展史上的分位及影响 74
第一节 达摩禅学在禅宗发展史上的分位 74
第二节 达摩禅学之影响 79
一、达摩之门人 79
(一)慧可 80
(二)道育 82
(三)道副 82
(四)尼总持 82
二、达摩世系传承之建立 83
(一)神秀系 84
(二)慧能系 85
(三)法融系 85
 
第八章 达摩禅学思想与禅宗大意 87
第一节 禅宗起源 87
一、拈花微笑的传说 87
二、传说真伪的看法 88
三、诠释学的意义 89
第二节 禅宗大意 90
一、「教外别传」的意涵 90
二、「不立文字」的意涵 91
三、「直指人心」的意涵 93
四、「见性成佛」的意涵 94
五、「明心见性」的意涵 95
第三节 达摩禅学与禅宗大意之关联 95
一、「藉教悟宗」与「教外别传」 95
二、《楞伽经》的「不立文字」思想 96
三、壁观禅法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97
 
第九章 结论 99
第一节 本文研究之结论 99
第二节 本文研究之检讨101
 




一、原典佛教经论
 
後秦 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藏经》,册八,No. 223
 
後秦 鸠摩罗什译,《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大藏经》,册八,No. 227。
 
後秦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藏经》,册八,No. 235。
 
陈 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藏经》,册八,No. 237。
 
《金刚三昧经》,《大藏经》,册九,No. 0273。
 
唐 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大藏经》,册一十一,No. 0310。
 
北凉 昙无谶译,《大般涅盘经》,《大藏经》,册一十二,No. 0374。
 
後汉 安世高译,《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大藏经》,册一十五,No. 602。
 
东晋 佛陀跋陀罗译,《大方等如来藏经》,《大藏经》,册一十六,No. 0666。
 
刘宋 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大藏经》,册一十六,No. 0670。
 
元魏 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大藏经》,册一十六,No. 0671。
 
新罗 元晓述,《金刚三昧经论》,《大藏经》,册三十四,No. 1730。
 
宋 才良等编,《法演禅师语录》,《大藏经》,册四十七,No. 1995。
 
元 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藏经》,册四十八,No. 2008。
 
《少室六门》,《大藏经》,册四十八,No. 2009。
 
隋 僧璨作,《信心铭》,《大藏经》,册四十八,No. 2010。
 
唐 弘忍述,《最上乘论》,《大藏经》,册四十八,No. 2011。
 
唐 宗密述,《禅源诸诠集都序》,《大藏经》,册四十八,No. 2015。
 
宋 延寿集,《宗镜录》,《大藏经》,册四十八,No. 2016。
 
宋 志磐着,《佛祖统纪》,《大藏经》,册四十九,No. 2035。
 
元 念常集,《佛祖历代通载》,《大藏经》,册四十九,No. 2036。
 
元 觉岸编,《释氏稽古略》,《大藏经》,册四十九,No. 2037。
 
唐 道宣着,《续高僧传》,《大藏经》,册五十,No. 2060。
 
《历代法宝记》,《大藏经》,册五十一,No. 2075。
 
宋 道原纂,《景德传灯录》,《大藏经》,册五十一,No. 2076。
 
宋 契嵩编,《传法正宗记》,《大藏经》,册五十一,No. 2078。
 
元魏 杨衒之着,《洛阳伽蓝记》,《大藏经》,册五十一,No. 2092。
 
唐 净觉集,《楞伽师资记》,《大藏经》,册八十五,No. 2837。
 
唐 杜朏着,《传法宝记》,《大藏经》,册八十五,No. 2838。
 
唐 宗密着,《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卍续藏经》,册一百一十,新文丰编审部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
 
圆澄着,〈重刻正法眼藏序〉,《卍续藏经》,册一百一十八,新文丰编审部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
 
宋 悟明集,《联灯会要》,《卍续藏经》,册一百三十六,新文丰编审部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
 
诺那华藏经舍出版社编,《佛说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台北:诺那华藏经舍,1993年11月。
 
二、近人研究专着
 
于凌波着,《简明佛学概论》,台北:东大图书,1999年5月。
 
巴宙、妙钦等着,《菩提达摩》,台北县:世界佛教出版社,1994年9月。
 
心源、无碍合着,《禅宗论丛》,高雄:慈慧印经处,1989年1月。
 
月溪禅师着,《禅宗源流与修持法》,台北:天华出版公司,1998年6月。
 
王邦雄、岑溢成、杨祖汉、高柏园等编着,《中国哲学史》,台北县:国立空中大学,2001年2月。
 
印顺着,《中国禅宗史》,台中:广益印书局,1971年6月。
 
印顺着,《如来藏之研究》,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5月。
 
印顺着,《性空学探源》,新竹县:正闻出版社,2000年10月。
 
江日新主编,《中西哲学的会面与对话》,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2月。
 
牟宗三着,《才性与玄理》,台北:学生书局,2002年8月。
 
牟宗三着,《中国哲学十九讲》,台北:学生书局,2002年8月。
 
牟宗三着,《佛性与般若》(下),台北:学生书局,1997年5月。
 
何权峰着,《心念的种籽:人生有很多选择》,台北:高宝国际,2001年2月。
 
吴汝钧着,《佛学研究方法论》(上册),台北:学生书局,1996年7月。
 
吴汝钧着,《游戏三昧:禅的实践与终极关怀》,台北:学生书局,1993年2月。
 
吴怡着,《中国哲学发展史》,台北:三民书局,1988年4月。
 
吴怡着,《生命的哲学》,台北:三民书局,2004年5月。
 
吴怡着,《禅与老庄》,台北:三民书局,2003年4月。
 
吴怡着,《关心茶──中国哲学的心》,台北:东大图书,1991年1月。
 
吴经熊着、吴怡译,《禅学的黄金时代》,台北:台湾商务,1995年6月。
 
吕澂着,《中国佛学源流略论》,台北县:大千出版社,2003年1月。
 
李世杰着,《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台北:新文丰,1980年5月。
 
李富华释译,《楞严经》,高雄县:佛光文化,1998年2月。
 
李淼编着,《中国禅宗大全》第一--六册,高雄: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5月。
 
杜继文、魏道儒着,《中国禅宗通史》,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周裕锴着,《禅宗语言》,台北:宗博出版社,2002年11月。
 
东方桥着,《读楞伽经的方法学》,台北:玄同文化,2001年2月。
 
林朝成、郭朝顺着,《佛学概论》,台北:三民书局,2000年2月。
 
林镇国着,《空性与现代性》,台北县:立绪文化,2004年9月。
 
南怀瑾着,《楞伽大义今释》,台北:老古文化,2002年8月。
 
南怀瑾着,《禅海蠡测》,台北:老古文化,1994年10月。
 
南怀瑾着,《禅话》,台北:巨人出版社,1973年9月。
 
星云着,《释迦牟尼佛传》,高雄县:佛光,1997年7月。
 
洪修平着,《中国禅学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4月。
 
洪修平着,《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台北县:佛光出版社,1999年9月。
 
袁保新着,《老子哲学之诠释与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12月。
 
高纪言编,《禅学研究第二辑》,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11月。
 
马哈希大师着、嘉义新雨编译群译,《内观基础--从身体中了悟解脱的真相》,台北:方广文化,2004年12月。
 
张曼涛主编,《禅学论文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6年10月。
 
张曼涛主编,《禅宗史实考辨》,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1月。
 
张曼涛主编,《禅宗典籍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10月。
 
张曼涛主编,《禅宗思想与历史》,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9月。
 
张曼涛主编,《禅学论文集》第二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3月。
 
许鹤龄着,《六祖慧能的禅学思想》,台北:云龙出版社,2001年8月。
 
傅伟勳着,《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从临终精神医学到现代生死学》,台北:正中书局,2000年1月。
 
傅伟勳着,《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哲学与宗教」一集》,台北:东大图书,1991年2月。
 
傅伟勳着,《从创造性的诠释学到大乘佛学——「哲学与宗教」四集》,台北:东大图书,1990年7月。
 
劳思光着,《新编中国哲学史》(一),台北:三民书局,1991年1月。
 
汤用彤着,《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县:弥勒出版社,1982年11月。
 
冯友兰着,《中国哲学史》,香港九龙:太平洋图书,1968年5月。
 
杨家骆主编,《释氏疑年录》,台北:鼎文书局,1977年3月。
 
杨惠南着,《佛教思想发展史论》,台北:东大图书,1997年8月。
 
杨惠南着,《禅思与禅诗——吟咏在禅诗的密林里》,台北:东大图书,1999年1月。
 
杨惠南编着,《六祖坛经:佛学的革命》,台北:时报文化,1995年5月。
 
杨新瑛着,《禅宗无门关重要公案之研究》,高雄:佛光出版社,1992年。
 
圣严着,《禅钥》,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12月。
 
叶明媚着,《禅艺与禅趣》,台北:周知文化,1996年1月。
 
董群释译,《正法眼藏》,高雄县:佛光,1997年6月。
 
褚柏思着,《中国禅宗史话》,高雄:佛光出版社,1986年10月。
 
刘果宗着,《禅宗思想史概说》,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4月。
 
刘泽亮着,《黄檗禅学思想研究》,高雄县: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4月。
 
潘平、明立志编,《胡适说禅》,台北:九仪出版社,1995年3月。
 
谈锡永导读,《楞伽经导读》,台北:全佛文化,1999年4月。
 
萧天石着,《禅宗心法》,台北:自由出版社,1975年。
 
释以然编着,《中国禅宗》,台北:新潮社,1991年4月。
 
释圣严着、关世谦译,《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台北:台湾学生,1988年11月。
 
顾伟康着,《禅净合一流略》,台北:东大图书,1997年11月。
 
三、国外学术着作
 
七田真着、李幸纹译,《全脑时代》,台北:中国生产力中心,1997年10月。
 
大岛清着、林雅惠译,《脑力倍增》,台北县:世茂出版社,1996年12月。
 
中村元等着、余万居译,《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台北:天华出版事业,1984年5月。
 
丹尼尔•高曼主编、李孟浩译,《情绪疗癒》,台北:立绪文化,2003年2月。
 
丹尼尔•高曼着、张美惠译,《破坏性情绪管理--达赖喇嘛与西方科学大师的智慧》,台北:时报文化,2003年6月。
 
日种让山着、芝峰法师译,《禅学讲话》,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7月。
 
比尔•莫怡斯(Bill Moyers)着、彭淮栋译,《身心桃花源》,台北:张老师文化,2002年1月。
 
平田精耕着、心灵雅集编译组译,《无门关(上卷)》,台北:大展出版社,1993年7月。
 
宇井伯寿着,《禅宗史研究》,东京:岩波书店,1982年8月。
 
安德鲁•纽柏格(Andrew Newberg,M.D.)、尤金•达基里(Eugene d’Aquili,M.D.,ph.D.)、文斯•劳斯(Vince Rause)着、郑清荣译,《超觉玄秘体验》,台北:时报文化,2003年10月。
 
江本胜着、长安静美译,《生命的答案,水知道》,台北:如何出版社,2002年12月。
 
佩玛•丘卓着、胡茵梦译,《与无常共处》,台北:心灵工坊,2003年5月。
 
忽滑谷快天着、郭敏俊译,《禅学思想史2》,台北县:大千出版社,2003年12月。
 
阿部肇一着、关世谦译,《中国禅宗史》,台北:东大图书,1988年7月。
 
保罗•李普士(Ali Paul Reps)编着、徐进夫译,《禅的故事》,台北:志文出版社,1991年1月。
 
春山茂雄着、创意力编译组译,《脑内革命2》,台北:创意力,2002年5月。
 
柳田圣山着,《初期禅宗史书の研究》,京都市:法藏馆,2000年1月。
 
柳田圣山着,《达摩の语录》,东京都:筑摩书房,1969年。
 
柳田圣山编,《胡适禅学案》,台北:正中书局,1990年1月。
 
铃木大拙着、孟祥森译,《禅学随笔》,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元月。
 
铃木大拙着、徐进夫译,《铃木大拙禅论集:历史发展》,台北:志文出版社,1998年4月。
 
关口真大着,《达摩大师の研究》,东京都:春秋社,1969年5月。
 
关口真大着,《禅宗思想史》,东京都:山喜房书林,1964年7月。
 
镰田茂雄着、关世谦译,《中国禅》,高雄:佛光出版社,1990年7月。
 
四、现代佛教学术丛刊、期刊论文
 
太虚大师着,〈唐代禅宗与现代思潮〉,收於《太虚大师全书》册20,台北:太虚大师全书影印委员会出版,1980年,页206-236。
 
太虚大师讲,〈楞伽大旨〉,收於《太虚大师全书》册13,台北:太虚大师全书影印委员会出版,1980年,页1524-1529。
 
太虚大师讲,光宗、性觉、弘悲记,〈中国佛学特质在禅〉,收於张曼涛主编,《禅学论文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6年10月,页1-111。
 
尤惠贞着,〈天台哲学底「形上学」诠释与省思--以智顗与牟宗三之「佛教」诠释为主的考察〉,《揭谛学刊》第5期,嘉义县:南华大学哲学系,2003年6月,页1-31。
 
巴宙着,〈禅宗与菩提达摩〉,收於张曼涛主编,《禅宗史实考辨》,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1月,页115-123。
 
方立天着,〈从达摩到慧能:禅法的演变〉,台中县:《慈光禅学学报》创刊号,1999年10月,页171-185。
 
木村泰贤着、李根源译,〈佛教思想之开展与禅的考察〉,收於张曼涛主编,《禅学论文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6年10月,页113-123。
 
水野弘元着、达和译,〈菩提达摩的二入四行说与金刚三昧经〉,《佛光学报》第4期,台北:佛教文化服务处,1979年6月,页67-94。
 
冉云华着,〈中国早期禅法的流传和特点--慧皎、道宣所着「习禅篇」研究〉,《华冈佛学学报》第7期,台北: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1984年9月,页63-99。
 
冉云华着,〈禅宗「见性」思想的发展与定型〉,《中华佛学学报》第8期,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1995年7月,页59-73。
 
正果法师着,〈禅宗大意〉,收於李淼编着,《中国禅宗大全》第五册,高雄: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5月,页1819-1978。
 
印顺着,〈宋译楞伽与达磨禅〉,收於张曼涛主编,《禅宗典籍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10月,页17-27。
 
牟宗三着,〈如来禅与祖师禅〉,收於张曼涛主编,《禅宗思想与历史》,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9月,页77-112。
 
吴亨根着,〈达摩祖师「不立文字」小考〉,收於高纪言编,《禅学研究第二辑》,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11月,页53-58。
 
李泽厚着,〈瞬间永恒的最高境界〉,收於李淼编着,《中国禅宗大全》第四册,高雄: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5月,页1783-1799。
 
屈大成着,〈菩提达摩生平研究〉,《正观杂志》第7期,南投县:正观杂志社,1998年12月,页7-62。
 
林芝安着,〈静坐,呼吸间的健康「心」风潮〉,《康健杂志》2003年9月,台北:天下生活,页186-197。
 
洪修平、徐长安着,〈东山法门与禅宗初创〉,《南京大学学报》第2期,南京: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1996年4月,页160-166。
 
洪修平着,〈略论五祖弘忍门下的分头弘化〉,收於高纪言编,《禅学研究第二辑》,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11月,页77-85。
 
洪修平着,〈论惠能大师革新佛教的意义及对佛教中国化的推进〉,《普门学报》第1期,台北: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元月,页120-146。
 
纪华传着,〈菩提达摩碑文考释〉,《世界宗教研究》第91期,北京: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社,2002年12月,页19-29。
 
胡顺萍着,〈六祖坛经思想之承传与影响〉,《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集刊》第33期,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1989年6月,页1-154。
 
胡适着,〈菩提达摩考〉,收於柳田圣山编,《胡适禅学案》,台北:正中书局,1990年1月,页53-64。
 
胡适着,〈荷泽大师神会传〉,收於柳田圣山编,《胡适禅学案》,台北:正中书局,1990年1月,页99-142。
 
胡适着,〈楞伽师资记序〉,收於柳田圣山编,《胡适禅学案》,台北:正中书局,1990年1月,页144-152。
 
胡适着,〈楞伽宗考〉,收於柳田圣山编,《胡适禅学案》,台北:正中书局,1990年1月,页154-195。
 
胡适着,〈禅学古史考〉,收於张曼涛主编,《禅宗史实考辨》,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1月,页1-21。
 
孙亦平着,〈达摩祖师西来与中国禅的新阶段〉,《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3期,中国期刊网,页110-113。
 
孙述圻着,〈菩提达摩与梁武帝--六朝佛教史上的一件疑案〉,《南京大学学报》第3期,南京: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1984年8月,页98-106。
 
徐小跃着,〈老庄的心斋静默与楞伽禅的守心观净比较研究〉,《普门学报》第7期,高雄县:普门学报社,2002年1月,页119-140。
 
船庵着,〈中土禅宗五祖述略〉,收於张曼涛主编,《禅学论文集》第二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3月,页3-24。
 
陈清香着,〈达摩事蹟与达摩图像〉,《中华佛学学报》第12期,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1999年7月,页443-478。
 
陈盛港着,〈从〈六祖能禅师碑铭〉的观点再论荷泽神会〉,《中华佛学研究》第6期,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2002年3月,页173-204。
 
陈德和着,〈论唐君毅的老子学〉,《揭谛学刊》第5期,嘉义县:南华大学哲学系,2003年6月,页155-179。
 
傅伟勳着,〈现代儒学的诠释学暨思维方法论建立课题——从当代德法诠释学争论谈起〉,收於江日新主编,《中西哲学的会面与对话》,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2月,页127-152。
 
无碍着,〈达摩大师的「二入四行观」与「安心法门」〉,收於张曼涛主编,《禅宗典籍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10月,页1-16。
 
黄伟雄着,〈菩提达摩在中国禅宗史的地位〉,《国际佛学研究》第2期,台北:国际佛学研究中心,1992年12月,页12-27。
 
黄忏华着,〈禅宗初祖菩提达摩考〉,收於张曼涛主编,《禅宗史实考辩》,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1月,页125-139。
 
杨笑天着,〈关於达摩和慧可的生平〉,《法音》,2000年第5期,中国期刊网,页22-28。
 
圣严着,〈中国佛教的特色--禅与禅宗〉,《华冈佛学学报》第4期,台北: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1980年10月,页5-20。
 
詹秀惠着,〈洛阳伽蓝记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院刊》第1期,桃园县: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1983年6月,页51-61。
 
赖永海着,〈顿悟渐修与鱼兔筌蹄〉,《普门学报》第10期,高雄县:普门学报社,2002年7月,页45-60。
 
五、学位论文
 
王鼎兴着,《牛头法融禅学思想研究》,私立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年。
 
黄连忠着,《禅宗公案体相用思想之研究──以《景德传灯录》为中心》,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2000年。
 
谢维廷着,《禅定脑电波频带判读系统设计》,国立交通大学电机与控制工程学系硕士论文,2003年。
 
六、工具书
 
清 董诰等编,《全唐文》全五册,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1月。
 
《金石石刻史料新编》第四册,《金石续编》卷六,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编辑,台北:新文丰,1982年。
 
七、网路资料库
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线上藏经阁资料库:http://www.cbeta.org
 
中国期刊网(文史哲资料库):http://cnki.csis.com.tw/
 
《佛光大辞典》网路版:http://sql.fgs.org.tw/webfbd/






上一篇(弥陀净土思想的探究) 回目錄 下一篇(心灵转化之探究)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敦珠新岩传之殊胜传承
辩经过程
定解宝灯
甘丹寺2009/02/28
2009年放生活动-文殊师利佛学会的部落格 2009/3/6

赞助网站
華文佛教網絡資源
西藏敏竹梅芭藏香
美國菩提學會
慈濟大學圖書館網路資源
TOEIC多益英語測驗-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