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大覺道次第佛學會四月份法訊 印度甘丹寺北學院英文網站 日宗仁波切.蔣哲曲傑仁波切2010消災祈福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华严 一真法界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2/02 17:09:59
學習次第 : 进阶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华严宗的立教根本经典,其内容浩瀚深湛,其华严法
界所开演出来的事事无碍法界,将重重叠叠的法界意涵,融摄在一真法界里,此
境界是释迦佛陀初成道时,所印证的心地法门,即最究竟、最圆满、最臻备的境
界 —— 莲华藏庄严世界海。


本文的内容,是以华严「一真法界」所开演出来的佛理与佛境为主线,从理
与事、体与用、因与果、一与多、真与妄的关系,不偏於理论的陈述,亦不着重
在实践修行的方法上,而是将两者结合并行,使其相辅相成,消弭一切现象的分
别、冲突、优劣、不平等,进而提倡清净平等的理念。故理论有实践为辅助,陈
义不致过高;实践有理论为基础,不会落於邪见,此以凸显一真法界的广大圆融
观。


华严宗强调「清净法界」、「生佛平等」,「因果不二」等理论,此理论实际就
是真心、觉心、清净心、平等心、圆融心的表现。也就是说,对於世出世间一切
现象的解脱,关键就在心的起动作用上,同时变化多端的法界又收归於此一心,
形成一广大圆满,无边无际的联系网。

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98/硕士/研究生:许瑞菁    指导教授:王俊彦





第一章 绪 论--------------------------------------------------------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1
第二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2
第三节 前人研究成果----------------------------------------------3

第二章 魏晋隋唐佛教思想概况-------------------------------------------11
第一节 魏晋时期佛教思想---------------------------------------------16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20
第三节 隋唐时期佛教思想---------------------------------------------23

第三章 华严五祖生平与思想

第一节 生平---------------------------------------------------50
第二节 思想---------------------------------------------------58

第四章 法界缘起

第一节 「法界」思想之形成---------------------------------------63
一、 法因法性法相三义---------------------------------------------65
二、 法界即现象界-------------------------------------------------68
三、 法界即一真法界-----------------------------------------------69
第二节 「缘起」思想之演变----------------------------------------73
一、 小乘教之业感缘起---------------------------------------------73
二、 大乘始教之赖耶缘起--------------------------------------------82
三、 大乘终教之真如缘起--------------------------------------------86

第三节 华严圆教之「法界缘起」------------------------------------91
一、 染法缘起 — 迷界之缘起----------------------------------------95
二、 净法缘起 — 悟界之缘起----------------------------------------98
三、 染净合说 — 迷悟圆融俱泯--------------------------------------99

第五章 心生万法

第一节 心即万法万法即心----------------------------------------103
一、 真如生灭非异非一--------------------------------------------104
二、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110
三、 心尘和合生起幻相--------------------------------------------114
第二节 心摄「四法界」------------------------------------------117
一、 杜顺法界三观------------------------------------------------117
二、 法藏五法界说------------------------------------------------129
三、 澄观四法界说------------------------------------------------132
四、 华严四法界说------------------------------------------------135
第三节 心显「十玄门」------------------------------------------138
一、 十玄之发展与义理--------------------------------------------138
二、 十玄门成立的理由--------------------------------------------144
三、 示事事无碍法界之相-------------------------------------------148
第四节 心圆融「六相」------------------------------------------151
一、 就体相用分别六相--------------------------------------------152
二、 圆融行布相即相入--------------------------------------------157
三、 心所居位不同------------------------------------------------160

第六章 一真法界

第一节 法界之圆境----------------------------------------------163
一、 法界一性---------------------------------------------------163
二、 法界性净---------------------------------------------------166
三、 法界平等---------------------------------------------------168
第二节 法界之圆证---------------------------------------------170
一、 因果的不二与圆融--------------------------------------------170
二、 心与法界不即不离--------------------------------------------174
三、 心佛众生三无分别--------------------------------------------175

第七章 「般若」落实「实证」

第一节 文殊 — 无量妙智慧--------------------------------------181
一、 信为入法界之本----------------------------------------------182
二、 般若圆成波罗蜜----------------------------------------------191
三、 以智导愿成菩提----------------------------------------------201
第二节 善财 — 修道体证者--------------------------------------205
一、 五位因果各具十波罗蜜-----------------------------------------207
二、 弥勒会三世境界----------------------------------------------249
三、 智行圆融之法门----------------------------------------------256
第三节 普贤 — 行愿之圆通--------------------------------------267
一、 十大行愿殊胜意涵--------------------------------------------268
二、 十大行愿导归极乐--------------------------------------------288
三、 华严净土念佛法门--------------------------------------------294

第八章 华严判教

第一节 华严判教之成立------------------------------------------306
一、 初步形成---------------------------------------------------306
二、 判教确立---------------------------------------------------308
第二节 五教---------------------------------------------------310
一、小乘教 — 愚法二乘教------------------------------------310
二、大乘始教 — 大乘初门之教---------------------------------311
三、大乘终教 — 大乘终极教门---------------------------------313
四、 大乘顿教 — 速疾顿悟教门-------------------------------------313
五、 大乘圆教 — 无碍圆满教门-------------------------------------314

第三节 十宗---------------------------------------------------317
一、 我法俱有宗--------------------------------------------------317
二、 法有我无宗--------------------------------------------------317
三、 法无去来宗--------------------------------------------------318
四、 现通假实宗--------------------------------------------------318
五、 俗妄真实宗--------------------------------------------------318
六、 诸法但名宗--------------------------------------------------319
七、 一切皆空宗--------------------------------------------------319
八、 真德不空宗--------------------------------------------------320
九、 相想俱绝宗--------------------------------------------------320
十、 圆明具德宗--------------------------------------------------320
第四节 天台圆教与华严圆教---------------------------------------321
一、 天台华严圆教特色--------------------------------------------322
二、 天台华严圆教比较--------------------------------------------327

第九章 结 论------------------------------------------------------329
第一节 全文回顾------------------------------------------------329
第二节 华严的价值、影响与评价------------------------------------331
 




一、引用文献
 
(一) 原典
 
1、《大正藏》(按照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之《大正新修大藏经》1983年版本者,皆简称《大正藏》。依书名笔画排列,若第一字笔画相同,以第二字笔画排列,第三字後依此类推)
 
《八十华严》,唐?实叉难陀译,《大正藏》册10,编号279
《十不二门指要钞》,宋?知礼述,《大正藏》册46,编号1928
《十地经论》,天亲菩萨造,後魏?菩提流支等译,《大正藏》册26,编号1522
《十住毘婆沙论》,龙树菩萨造,後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册26,编号1521
《入楞伽心玄义》,唐?法藏撰,《大正藏》册39,编号1790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唐?澄观撰,《大正藏》册35,编号1735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唐?澄观述,《大正藏》册36,编号1736
《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蜜帝译,《大正藏》册19,编号945
《大明度经》,吴?支谦译,《大正藏》册8,编号225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唐?彦琮撰,《大正藏》册50,编号2053
《大乘止观法门》,陈?慧思说,《大正藏》册46,编号1924
《大乘起信论》,无着菩萨造,梁?真谛译,《大正藏》册32,编号1666
《大乘起信论义记》,唐?法藏撰,《大正藏》册44,编号1846
《大般涅盘经》,北凉?昙无谶译,《大正藏》册12,编号374
《大乘义章》,隋?慧远撰,《大正藏》册44,编号1851
《大毘卢遮那成佛经疏》,唐?一行记,《大正藏》册39,编号1796
《大智度论》,龙树菩萨造,後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册25,编号1509
《三圣圆融观门》,唐?澄观述,《大正藏》册45,编号1882
《大德康藏法师之碑》,唐?阎朝隐撰,《大正藏》册50,编号2054
《六十华严》,东晋?佛驼跋陀罗译,《大正藏》册9,编号278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唐?不空译,《大正藏》册8,编号246
《天台四教仪》,高丽?谛观录,《大正藏》册46,编号1931
《少室六门》,《大正藏》册48,编号2009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元?宗宝编,《大正藏》册48,编号2008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梁?曼陀罗仙译,《大正藏》册8,编号232
《四教义》,隋?智顗撰,《大正藏》册46,编号1929
《中论》,龙树菩萨造梵志青目释,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册30,
编号1564
《中论疏记》,日本?安澄撰,《大正藏》册65,编号2255
《中观论疏》,隋?吉藏撰,《大正藏》册42,编号1824
《四十华严》,唐?般若译,《大正藏》册10,编号293
《出三藏记集》,梁?僧佑撰,《大正藏》册55,编号2145
《弘明集》,梁?僧佑撰,《大正藏》册52,编号2012
《成唯识论》,护法等菩萨造,唐?玄奘译,《大正藏》册31,编号1585
《成唯识论述记》,唐?窥基撰,《大正藏》册43,编号1830
《成实论》,诃梨跋摩造,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册32,编号1646
《妙法莲华经玄义》,隋?智顗说,灌顶记,《大正藏》册33,编号1716
《佛祖统记》,宋?志磐撰,《大正藏》册49,编号2035
《佛祖历代通载》,元?念常集,《大正藏》册49,编号2036
《宋高僧传》,宋?赞宁等撰,《大正藏》册50,编号2061
《究竟一乘宝性论》,後魏?勒那摩提译,《大正藏》册31,编号1611
《法界次第初门》,隋?智顗撰,《大正藏》册46,编号1925
《法界图记丛髓录》,《大正藏》册45,编号1887B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册8,编号235
《法苑珠林》,唐?道世撰,《大正藏》册53,编号2122
《法华玄赞》,唐?窥基撰,《大正藏》册34,编号1723
《注华严法界观门》,唐?宗密注,《大正藏》册45,编号1884
《信心铭》,《大正藏》册48,编号2010
《为战亡人设斋行道诏》,唐?道宣撰,《大正藏》册52,编号2013
《神僧传》,《大正藏》册50,编号2064
《原人论》,唐?宗密述,《大正藏》册45,编号1886
《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新罗崔致远,《大正藏》册50,
编号2054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唐?圆照撰,《大正藏》册55,编号2157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唐?法海集,《大正藏》册48,编号2007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隋?智顗述,《大正藏》册46,编号1915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唐?法藏述,《大正藏》册45,编号1876
《高僧传》,梁?慧皎撰,《大正藏》册50,编号2059
《开元释教录》,唐?智昇撰,《大正藏》册55,编号2054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唐?彦悰纂录,《大正藏》册52,编号2018
《最上乘论》,唐?弘忍述,《大正藏》册48,编号2011
《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大正藏》册12,编号360
《景德传灯录》,宋?道原纂,《大正藏》册51,编号2076
《智顗大师别传》,隋?灌顶撰,《大正藏》册50,编号2050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册12,
编号353
《传心法要》,唐?裴休集,《大正藏》册48,编号2012
《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大正藏》册30,编号1579
《楞伽师资记》,唐?净觉,《大正藏》册85 ,编号2837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宋?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册16,编号670
《阿毘达磨俱舍论》,尊者世亲造,唐?玄奘译,《大正藏》册29,编号1558
《阿毘达磨发智论》,迦多衍尼子造,唐?玄奘译,《大正藏》册26,编号1544
《新华严经论》,唐?李通玄撰,《大正藏》册36,编号1739
《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唐?李通玄撰,《大正藏》45册,编号1888
《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唐?澄观述,《大正藏》册36,编号1738
《维摩经玄疏》,隋?智顗撰,《大正藏》册38,编号1777
《维摩诘所说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册14,编号475
《肇论》,後秦?僧肇作,《大正藏》册45,编号1858
《华严一乘十玄门》,隋?杜顺说,唐?智俨撰,《大正藏》册45,编号1868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唐?法藏述,《大正藏》册45,编号1866
《华严五十要问答》,唐?智俨集,《大正藏》册45,编号1869
《华严孔目章》,唐?智俨集,《大正藏》册45,编号1870
《华严五教止观》,隋?杜顺说,《大正藏》册45,编号1867
《华严法界玄镜》,唐?澄观述,《大正藏》册45,编号1883
《华严发菩提心章》,唐?法藏述,《大正藏》册45,编号1878
《华严经文义纲目》,唐?法藏撰,《大正藏》册35,编号1734
《华严经旨归》,唐?法藏述,《大正藏》册45,编号1871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唐?法藏述,《大正藏》册45,编号1874
《华严经金师子章注》,唐?法藏撰,宋?承迁注,《大正藏》册45,编号1881
《华严经探玄记》,唐?法藏述,《大正藏》册35,编号1733
《华严经略策》,唐?澄观述,《大正藏》册36,编号1737
《华严经问答》,唐?法藏撰,《大正藏》册45,编号1873
《华严经搜玄记》,唐?智俨述,《大正藏》册35,编号1732
《华严经义海百门》,唐?法藏述,《大正藏》册45 ,编号1875
《华严经传记》,唐?法藏集,《大正藏》册51,编号2073
《华严游心法界记》,唐?法藏撰,《大正藏》册45,编号1877
《增一阿含经》,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大正藏》册2,编号125
《广清凉传》,宋?延一编,《大正藏》册51,编号2099
《摩诃止观》,隋?智顗说,灌顶记,《大正藏》册46,编号1711
《禅源诸诠集都序》,唐?宗密述,《大正藏》册48,编号2015
《杂阿含经》,失译,《大正藏》册2,编号101
《摄大乘论》,无着菩萨造,梁?真谛译,《大正藏》册31,编号1593
《摄大乘论释》,世亲菩萨释,陈?真谛译,《大正藏》册31,编号1595
《续高僧传》,唐?道宣撰,《大正藏》册50,编号2060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元?道厄殳集,《大正藏》册46,编号1955
《观音玄义》,隋?智顗说,灌顶记,《大正藏》册34,编号1726
《观音玄义记》,宋?知礼述,《大正藏》册34,编号1727
 
 
2、《续藏经》
《十地经论义记》,隋?慧远撰,《续藏经》册45
《大日经义释》,唐.一行述记,《续藏经》册23
《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唐?裴修问,宗密答,《续藏经》册63
《名僧传抄》,梁?宝唱撰,《续藏经》册77
《法界安立图》,明?仁潮录,《续藏经》册57
《法界宗五祖略记》,清?续法辑,《续藏经》册77
《刻起信论直解题词》,明?德清述,《续藏经》册45
《无异禅师广录》,弘瀚汇编,弘裕同集,《续藏经》册72
《答顺宗心要法门》,唐?宗密注,《续藏经》册58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唐?澄观撰,《续藏经》册5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唐?宗密述,《续藏经》册5
《圆觉经大疏》,唐?宗密述,《续藏经》册9
《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唐?宗密撰,《续藏经》册9
《圆觉经略疏钞》,唐?宗密述,《续藏经》册9
《华严念佛三昧论》,清?彭际清述,《续藏经》册58
《华严经玄谈抉择》,辽.鲜演述,《续藏经》册8
 
 
(二) 专书 (依姓氏笔画排列,若同一人着作则按出版先後排列)
 
丁福保编 《佛学大辞典》上中下册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1年1月
川田熊太郎撰《华严思想》 台北:法尔出版社 1989年6月
方立天撰 《法藏》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91年7月
----------《佛教哲学》 台北:洪叶文化事业 1994年7月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册 台北:佛光文化事业 2004年初版
木村清孝撰 《中国华严思想史》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96年2月
方东美撰 《华严宗哲学》上下册 台北:黎明文化事业 1986年6月
3版
----------《中国大乘佛学》 台北:黎明文化事业 1988年11月3版
太虚大师撰 《太虚大师选集》下册 台北:正闻出版社 1993年12月3版
田养民撰 《大乘起信论如来藏缘起之研究》 板桥:地平线出版社 1978
年8月
印顺撰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台北:正闻出版社 1982年
----------《青年的佛教》 台北:正闻出版社 1992年2月
----------《大乘起信论讲记》 台北:正闻出版社 2003年4月
弘学编着 《净土探微》 成都:巴蜀书社 1999年9月
宇井伯寿撰 《中国佛教史》 台北:协志工业丛书 1970年6月
牟宗三撰 《中国哲学十九讲》 台北:学生书局 1991年12月第4次印版
----------《佛性与般若》上下册 台北:学生书局 2004年6月修订版7刷
任继愈主编 《中国哲学史》第2册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年3月
----------《中国哲学史》第3册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年3月
任继愈、杜继文编着 《佛教史》 台北:晓园出版社 1995年1月
李世杰撰 《华严哲学要义》 台北:佛教出版社 1985年8月再版
坂本幸男撰 《大乘佛教之研究》 台北: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 2005年12月
吕澂撰 《中国佛学思想概论》上下册 台北:天华出版公司 1999年12
月2版 (本书另一名称《中国佛学源流略论》 台北:大千出版社 2003年
1月)
佐藤泰舜撰 《中国佛教思想论》 台北:严宽祜文教基金会 2004年12月
林岱云等撰 《佛学思想译丛》 台北:严宽祜文教基金会 2004年12月
和裕编 《佛学概要》 台南:和裕出版社 2008年
周敦颐撰 《周子通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12月
韦政通撰 《中国思想史》下册 台北:水牛出版社 2004年9月13版
洪启嵩撰 《如何修持华严经》 台北:全佛文化事业 2005年9月
唐一玄撰 《学佛余言》 高雄:菜根香文教基金会 1993年6月
高振农编着 《中国佛教源流》 台北:武陵出版公司 1992年5月
高振农校释 《大乘起信论校释》 北京:中华书局 2000年3月第3次印刷
净空法师讲述《六祖坛经讲记》 高雄:净宗学会 2004年11月
----------《普贤大士行愿的启示》 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 2008年4月
张曼涛主编 《净土宗史论—净土宗史与宗师》 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1979
年1月
冯友兰撰 《中国哲学史》下册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4年5月
荒木见悟撰 《佛教与儒教》 台北:联经出版公司 2008年3月
汤用彤撰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册 台北:骆驼出版社 1987年
8月
----------《隋唐及五代佛教史》 台北:慧炬出版社 1997年4月
----------《魏晋玄学》卷6 台北:佛光文化事业 2001年4月
曾嵩山撰 《大乘修净指南》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0年7月
----------《大乘唯心佛法》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0年7月
黄念祖撰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台北:华藏净宗学会 1992年4月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会集本解》 台北:佛陀教育
基金会 2004年9月
黄夏年主编 《佛教三百题》 台北:建宏出版社 2003年1月
程颢,程颐撰《二程全书》 台北:中华书局 1992年2月
程颢,程颐撰《二程集》第1、3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7月
黄忏华撰 《佛教各宗大纲》 台北:天华出版社 1997年11月
----------《中国佛教史》 台北:国家出版社 2001年4月
杨白衣撰 《唯识要义》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5年1月3版
慈怡编 《佛光大辞典》上册 高雄:佛光出版社 1988年12月2版
杨政河撰 《华严哲学研究》 台北:慧炬出版社 2004年7月再版
杨时订定 《二程粹言》 台北:新文丰出版 1985年3月
杨惠南撰 《佛教思想发展史论》 台北:东大出版社 1993年6月
鸠摩罗什译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 台南:和裕出版社 2002年
廖明活撰 《中国佛教思想述要》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2006年8月
----------《中国佛性思想的形成和开展》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8年
5月
演培法师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心经十二讲》 台北:天华出版社 1988
年3月
刘果宗撰 《中国佛教各宗史略》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4年4月
刘贵杰撰 《华严宗入门》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2002年5月
----------《佛教哲学》 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006年7月
黎靖德编 《朱子语类》 台北:正中书局 1973年12月台三版
贤度法师编着《华严学讲义》 台北:华严莲社 2004年9月再版
----------《华严净土思想与念佛法门》 台北:华严莲社 2005年7月5版
----------《华严学专题研究》 台北:华严莲社 2008年9月4版
潘桂明,吴忠伟撰 《中国天台宗通史》上册 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8年7月
谈锡永撰 《佛家宗派》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8年6月
横山紘一撰 《唯识思想入门》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2007年5月
龟川教信撰 《华严学》 台北:佛光文化事业 2000年11月初版
道元上人讲,比丘尼弟子仁光记 《念佛与十大愿王》 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
2008年12月
蒙培元撰 《中国心性论》 台北:学生书局 1996年3月2刷
陈英善撰 《华严无尽法界缘起论》 台北:华严莲社 2002年5月
陈琪瑛撰 《华严经入法界品—空间美感的当代诠释》 台北:法鼓文化
2007年9月
赖贤宗撰 《如来藏说与唯识思想的交涉》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2006年11月
霍韬晦撰 《绝对与圆融—佛教思想论集》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2002年
5月初版4刷
鎌田茂雄撰 《华严经讲话》 台北: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6年4月
魏道儒撰 《中国华严宗通史》 台北:空庭书苑有限公司 2007年6月
邓克铭撰 《华严思想之心与法界》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7年7月
郑石岩撰 《华严经讲义》 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 2008年8月
韩焕忠撰 《华严判教论》 台北:空庭书苑 2008年12月
释大睿撰 《天台忏法之研究》 台北:法鼓文化 2000年9月
严北溟撰 《中国佛教哲学简史》 台北:木铎出版社 1988年9月
释恒清撰 《佛性思想》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97年2月
释圣严撰 《中国佛教史概说》 台北:法鼓文化事业 1999年12月
----------《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台北:东初出版社 1993年11月
继梦法师撰 《华严宗哲学概要》 台北:圆明出版社 1996年9月第2版
----------《大方广境界》 台北:空庭书苑 2003年4月
----------《十大愿王》 台北:空庭书苑 2004年1月
释通根主编 《中国净土宗研究》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8年12月
释谛闲法师述《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 2008年4月
龚隽撰 《大乘起信论与佛学中国化》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5年11月
 
 
(三) 博硕士论文 (依姓氏笔画排列)
 
李伯元撰 《杜顺圆教思想研究》 东海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2001年6月
邱湘凌撰 《华严经的菩提心思想》 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硕士学位论
文,2006年1月
邱献志撰 《华严宗事事无碍思想研就—以《法界观门》与「十玄门」义理为中
心》 东海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1990年5月
柯惠馨撰 《华严经中普贤菩萨之研究》 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 2006年1月
娄静华撰 《大乘佛教智慧与愿行的表徵—论华严经中文殊与普贤的形象》
玄奘大学宗教学系硕士论文,2007年7月
黄俊威撰 《华严「法界缘起观」的思想探源—以杜顺、法藏的法界观为中心》
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1993年5月
廖丽娟撰 《普贤十大行愿研究》 师范大学国文系硕士论文 2007年6月
叶振兴撰 《华严圆教与天台圆教思想之比较研究》 玄奘大学宗教学系硕士论文
2006年1月
赖光朋撰 《华严宗法界缘起思想之研究》 香港:新亚研究所硕士论文 1990年
戴兰琪撰 《华严经入法界品思想内涵与现代诠释》 佛光人文社会学院宗教学
系硕士论文 2005年6月
释乘瑄撰 《杜顺和尚「华严法界观门」及其影响之研究》 玄奘大学宗教学系
硕士论文 2006年6月
 
 
(四) 单篇论文 (依姓氏笔画排列,若同一人着作则按出版先後排列)
 
皮朝纲撰 〈华严境界与中国美学〉 《普门学报》第13期 2003年1月
何国铨撰 〈起信论对心的意义之说明〉 《鹅湖》月刊第3卷第8期 1978年
2月
---------〈起信论对生死流转与涅盘还灭之说明〉(2) 《鹅湖》月刊第3卷第
12期 1978年6月
 
---------〈起信论对生死流转与涅盘还灭之说明〉(3) 《鹅湖》月刊第4卷第
1期 1978年7月
徐立强撰 〈语音的佛事—「字门」初探〉 《佛教学生论文》第1集 2001
年10月
会性法师撰〈大方广佛华严经释题〉 《慧炬》杂志533期 2008年11月
郭明静撰 〈略论六大缘起与无尽缘起〉 《慧炬》杂志472期 2003年10月
郭朝顺撰 〈智者与法藏教相判释略论〉(下) 《鹅湖》月刊第17卷第2期
1991年6月
陈利权撰 〈论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 《普门学报》第9期 2002年5月
陈英善撰 〈就华严法界观门论华严思想之演变〉 《中华佛学学报》第8期
1995年7月
陈启圣撰 〈第八识的种子说与三世实有问题〉 《鹅湖》月刊第31卷第12期
2006年6月
张瑞良撰 〈天台智者的一念三千说之研究〉 《台大哲学论评》第11期 1988
年1月
黄靖芠撰 〈文殊师利菩萨本愿的意义〉 《中华佛学学报》第4期 2000年
3月
程文熙撰 〈四阿含经:六大、十八界、五蕴、十二因缘、四法本末的如真实在
论〉 《华冈佛学学报》第4期 1980年10月
杨维中撰 〈论中国佛教心性本体论的特质〉 《普门学报》第6期 2001年
11月
---------〈华严经的形成、汉译、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论意义〉 《普门学报》
第26期 2005年3月
---------〈论华严宗的染净善恶观与妄尽还源的修行路径〉 《佛教学生论文》
第1集 2001年10月
廖明活撰 〈智俨的缘起和性起思想〉 《台大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2期
1997年7月
郑振煌撰 〈慈悲智慧利群生〉(二) 《慧炬》期刊第517/518合刊 台北:慧炬
杂志社 2007年8月
郑舜日撰 〈华严思想的现代意义〉 《普门学报》第10期 2002年7月
谢大宁撰 〈试析华严宗法界缘起义〉 《中正大学学报》第1卷第1期 1990
年9月
霍韬晦撰 〈唯识五义〉 《华冈佛学学报》第6期 1983年7月
释净常撰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流通序浅释〉(3) 《明伦》期刊358
期2005年10月
 
 
三、参考文献
 
(一) 专书 (依姓氏笔画排列)
 
印顺撰 《学佛三要》 新竹:正闻出版社 1994年12月重版
宏印法师撰 《印顺导师着作闻思篇》 新竹:印顺文教基金会 2007年3月
坂本幸男撰 《佛教—论理与实践》 台北: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 2005年
12月
李孝本撰 《佛学入门》 台北:常春树书坊 1985年11月
李开济撰 《禅宗的思想变革》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7年6月
李庆余撰 《大乘佛学的发展与圆满》 台北:学生书局 2003年9月
周志煌撰 《唯识与如来藏》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8年11月
洪启嵩撰 《念佛三昧》 台北:全佛文化事业 2006年6月
望月信亨撰 《中国净土教理史》 台北:慧日讲堂 1974年3月
释昭慧撰 《初期唯识思想—瑜伽行派形成之脉络》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8年12月
释厚观撰 《成佛之道讲义》 新竹:印顺文教基金会 2007年4月
 
 
(二) 博硕士论文 (依姓氏笔画排列)
 
林建勳撰 《华严三祖法藏大师圆教思想研究》 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
论文 2006年
周艳丽撰 《华严十回向行之研究》 玄奘大学宗教学系硕士论文 2006年
 
 
(三) 单篇论文 (依姓氏笔画排列,若同一人着作则按出版先後排列)
 
如悟法师撰 〈大乘起信论的世界观〉 《圆光佛学文选》第1辑 2008年4月
何国铨撰 〈起信论之作者、译者及其造论之时代背景〉 《鹅湖》月刊第3卷第7期
1978年1月
----------〈起信论对生死流转与涅盘还灭之说明〉(1) 《鹅湖》月刊第3卷
第10期 1978年4月
星云大师撰 〈六波罗蜜自他两利之评析〉 《普门学报》第4期 2001年7月
韦汉杰撰 〈从佛性与般若看华严宗哲学〉 《鹅湖》月刊第26卷第1期 2000年7月
康特撰 〈虚假当念之时间构造—以天台宗及华严宗为主〉 《台大佛学研究
中心学报》第16期 2008年12月
陈沛然撰 〈唐君毅先生论华严宗与天台宗之圆教义〉 《鹅湖》月刊第23卷
第6期 1997年12月
覃明德撰 〈华严五教章的寓言思维—以火宅喻为例〉 《妙林》双月刊第20
卷12月号 2008年12月
蔡宏撰 〈佛教从般若到如来藏、佛性思想的发展及意义〉 《普门学报》
第31期 2006年1月
郑振煌撰 〈体相用三大〉(上) 《慧炬》杂志499/500期合刊 2006年2月
----------〈体相用三大〉(上) 《慧炬》杂志501期 2006年3月
----------〈一心三观〉 《慧炬》杂志502期 2006年4月
释净常撰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流通序浅释〉(1) 《明伦》期刊356期
2005年7、8月合刊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流通序浅释〉(2) 《明伦》期刊357期
2005年9月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流通序浅释〉(4) 《明伦》期刊359期
2005年11月






上一篇(禅坐经验,空性领悟与心理) 回目錄 下一篇(观音与妈祖的相关性研究)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大藏经持诵法会暨朝山礼拜〈每年举办〉
敦珠新岩传之殊胜传承
略举历代高僧们禁止多杰雄天的例子
藏密佛学会-新浪部落
恒河大手印开课,欢迎参加 2009/02/15~2009/04/30

赞助网站
初級禪訓班--法鼓山台南分院
西藏敏竹梅芭藏香
香光資訊網/圖書館服務/佛教入門網站/西藏佛教
指引型資源。
台北教育網
claire心靈季節- PChome 新聞台Blog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 中華佛教直貢葛舉*菩曼仁波切* · 喇嘛網 · 化育資訊網 · 佛曲音樂*大寶法王篇* ·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基金會 · 大愛電視網路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