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仁波切「破瓦法」傳授-印度 瑪哈嘎拉暨彌陀天法超渡法會 5/14(六)--密嚴宮殿--綠度母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唯识要义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2/12 07:11:59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2/12 07:08:09   编辑部 报导

一、唯识思想的来源及其基本含义

  1、唯识思想根源于《阿含经》之观心。
  唯识学是观心之学,是瑜伽学。所以唯识宗也被称为瑜伽行派,唯识宗的根本大论叫《瑜伽师地论》。唯识思想来源於佛陀的观心法,众所周知《阿含经》是最早的佛典,它比较原本地记述了佛陀的思想。《瑜伽师地论》就是本着《阿含》的精义而造的。《阿含》认为心为法本,能观心者才能解脱。唯识学就是基於心为法本的理念而广演唯识妙谛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是对心为法本之义的阐释。
  2、唯识思想就是讲转识成智、唯识无境。
  唯识者,一切法不离识而有。一切法唯识而变现,故名唯识。心所观境,皆由心识变现,非有识外之境,故名唯识无境。凡夫不知唯识之理,内执身心为实我,外执自然世界为实法,转识成智就是要转舍凡夫之遍计所执自性,转得依它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遣分别之心识为无分别之智。众生贯习,恒执心外有法,不知一切皆心所变也。修佛悟道,重在观心,於心识上用功,这就是唯识之方法也。唯识之性即圆成实性,唯识目的就在於成就此性也。

  二、瑜伽行派包括法相与唯识两方面内容

  1、法相与唯识的区别
  过去人们不加分别法相与唯识,其实法相与唯识是有区别的。法相与唯识的区别是多方面的,在这里我略举几条:缘起义是唯识学,缘生义是法相学。根本智摄後得智是唯识学,後得智摄根本智是法相学。能变义是唯识学,所变义是法相学。约观心义是唯识学,约教相义是法相学。五法三自性是法相学,八识二无我是唯识学。平等平等是法相学,殊胜殊胜是唯识学。法相广泛,唯识精纯。从学理入手,从观行起步,唯识与法相必须详加分析,不然因果混乱,次第不明。当然在终极原理上法相与唯识是不二的。法相必宗唯识,唯识必摄法相。唯识之识是存在的心体,法相之相是在心中所现之相,心体与心相是不一不异的。
  2、法相与唯识的各自作用
  学习法相就是要了达一切法之实相,法相学就是文字般若学,就是要使学人获得法住智,学习唯识就是要如是观心,唯识学就是观照般若学,就是要使学人获得涅盘智。
  3、瑜伽行派的殊胜
  瑜伽行派于事於理皆为殊胜。是佛法中无上无空之法门。《解深密经》中,佛陀自己为一生之教法进行判释,断定唯识为中道了义教,是三时教法的第三时,是无上无空究竟圆满的大乘。一切法门皆只讲到六识而已,唯有瑜伽行派广讲第八识。这就是於事实上的殊胜。瑜伽行派广讲阿赖耶识缘起论,昭示万法,皆依识现。这就是於理性上的殊胜。
  4、唯识的心物时空观
  唯识并不把识当成实有。《成唯识论》曾云:若执识为实有,也为法执。唯识是对治法。在对治无明烦恼时,要如实起观行,就必须单提一念,假设现有,外师不解此义,往往认为唯识是认为现在为实有者,其实不然。唯识对心物之存在,皆以缘起无性义来观得。时空之存在在唯识学中不过是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之一而已,并没有一个实在的时空存在。时空心物都是遍计所执性所幻现之物,是情有理无的。唯识学的目就在於超情离见,转识成智,最终悟到离言离思的大般涅盘境界。凡夫之境界,内在为心(主体、主观存在)外在为物,立物必有方分,讲心必具三世,时空不过是凡夫心量的形式而已。超越时空,超越心物,这就是唯识学所要做的事业。唯识者是唯缘起能相识,是了别识学;法相者是能相不是所相,是心识之能相,所谓能相者就是能界定之义。心物时空之法相皆心识之种子变现之影而已。究其根源,实无自性。
  5、唯识的转八识成四智
  八识者,眼耳鼻舌身识为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是也。唯识学讲转八识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所作智,第六意识转成妙观察智,第七末那识转成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这八识在转依过程中,是六七二识在因位转,五八之识在果位上转。妙观察智是破理惑,平等性智是破事惑。理事之无明被破,自然心识之镜光明炳现。学佛用心就在於对治六、七二识的虚妄。转识其实就是从它两开刀。六识多闻正理,多思正理就会明理解惑,七识常行平等之心,念念离我执情,就会自他融一烦恼断除。六识主要是慧学增上,七识则是在定学上增上耳。

  三、唯识学与其他法门

  1、唯识学与禅宗
  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实际上与唯识学的转识成智是有相通之处。禅宗是集瑜伽学和中观学为一体,并且以真常唯心论为宗要,达摩思想与《楞伽》有关。六祖与《金刚》有关,但是禅宗在思想实质上是有其独特性。在方法上、在实证上却是别树一帜,顿悟成佛是禅宗特有的法门。虽然禅宗认为自己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可是在禅理中,我们仍然可见唯识和中观对禅宗的影响,比如,禅宗的明心见性,其实就是转识成智的演变,所谓明心者,就是开发心识之无漏智,即观照般若也;所谓见性者,见是般若智,性是法性,也就是实相般若也。心性就是真如性,也就是圆成实性。明见就是照见,明心见性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真如法性),转识成智就是转迷成悟,就是明心见性。唯识与禅宗不同的是对於心体的认识,唯识学的心是个体的阿赖耶识,而禅宗的心则是指真常心,是字宙心,是大全本体。应该说禅宗在唯识学的基础上发展了唯识学的心体观念,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家风。
  2、唯识学与净土宗
  唯识学认为一切法(包括外在物质世界)都是唯识所变现。所以在唯识学看来,外境是由心生,所谓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心外无土,土外无心,心是内在,土是外在,内外一体,能所而已。中国净土宗所讲净土其实也有唯心观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说。不过中国的净土是属於真常唯心论。这与唯识论有所不同。我认为要真正认识佛教的净土思想必须在中观与唯识的理论上才能解释清楚。净土宗的《阿弥陀经》,玄奘法师和罗什法师都翻译过,它们对净土思想的本质都有如实的说明。从中观学上讲净土的究竟处是法性土,是不生不灭的法身之土,这是理体,是一切佛的归趣,一切佛子的目的。从唯识学上讲,净土之生成,必是由心识所变现,土为所生,心为能生。观心净心实则就在净土。唯识重在转染成净,不过唯识多从内在讲,其实更本质也。因此学唯识就是净心净土,唯识学可以摄尽净土思想一切妙义。
  3、唯识学与密乘
  西藏崇尚密乘,但是也不废弃显教。西藏佛教认为是显教有深广二般若之法门。唯识学是属於广般若,中观学属於深般若。在西藏佛教中,文殊菩萨(代表中观)和慈氏菩萨(代表唯识)是最受崇敬的。由此可见凡是学修密乘者,不能如实通达唯识与中观之显教是无有是处的。密是显的密,显是密的显,显密本性不二。所以学密乘者一定要由显入密。在西藏佛教中,以唯识见为了义的密乘宗派是很多的。如觉囊派就是以唯识为终极的。其实应成中观派的格鲁教,不也是把唯识的经典《俱舍论》做为显教五部大论之一吗!再者唯识学是精深的心理科学,它对心理微细的存在结构及性能阐释得十分详备。密乘与瑜伽法对色身的变化阐释得究竟无遗。它与唯识合一就可以将色心之法的法相因果性理揭示出来。唯识学是密乘揭示生命奥秘的有力工具。所以学密乘者一定要好好学习唯识学。 

《浙江佛教》2001年第2  胡晓光











上一篇(正觉与出离) 回目錄 下一篇(谈学佛要点)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菩提道次第安乐道论
中华民国宁玛巴智慧佛学会- Yahoo!奇摩部落格
敬邀-诵殊胜宝典《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中区全国供佛斋僧大会
◎与灵对话- Yahoo!奇摩部落格

赞助网站
自由電子新聞網-民國90年3月13日
維基百科-藏傳佛教
喇嘛-互動百科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台北教育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