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迦王嗣—大寶金剛仁波切略傳 甘丹文殊-4/17-18六加行教授 雪謙‧冉江仁波切2009台北弘福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禅宗美学研究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2/18 20:41:07
新聞單位 :

學習次第 : 进阶

以「禅宗美学」为主题,希望从文化学的角度,放眼於人类文化与生活,结合佛教禅宗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与美学审美活动的展现,探究其理论、实践及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并进一步说明禅宗美学研究与追求受到禅宗宗教哲学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极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对人间秩序的安排,美学美育若能汲取宗教精神,则更能提昇其关怀的境界与层次。


如铃木大拙所认为的,禅不断地吸收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充实而有光辉,禅曾经多方面地提昇中国人在道德、知性与精神上的能力,现代的中国人更应重新审视这一份丰富的精神遗产。


本文所关注的,正是因应此一观点所作的深入探讨,藉由禅宗美学的研究,从生活、文化与美学的思维角度,提出可供现代人参考的生活方针。绪论先说明研究动机及前人研究成果。第二章「禅宗美学概观」,以「无常之美」发端,说明禅宗美感经验的呈现,乃是通过禅的刹那观照,使「空性」在感性现象中顿现,进而溯源探讨禅宗美学的精神渊源及其基本性格,作为本文问题意识的缘起,第三章探讨「禅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审美美直观的诞生。第四章经由针对禅宗哲学与禅宗美学关系的探讨,建构禅宗美学的理论基础。第五章探讨禅宗美学对「美」的看法。第六章从回归人的自然本性的过程中,探求禅宗美学的审美感受与生命境界,及其对艺术的影响。第七章说明禅宗美学现世关怀的特色,勾勒出禅宗美学的文化反思。


本文提出「空性在现象中的感性顿现」的操作性说明,描述禅宗美学活动的特质,禅宗称此种活动历程为「顿悟」,这是禅宗最重要的主张,「顿悟」所强调的是「空性」与「心体」的「无住性」,「心体」不能被当成对象物来对待或切割,「顿悟」的目的是要发挥「心体」的功能,使「空性在现象中的感性顿现」。禅所唤醒出全新的心理意识便是「悟」,「悟」的开显必须透过「自性」的朗现与亲身经历体验,「悟」的目的不在发现新的事物,而是经过心理意识的转化,重新睁开双眼看待世界,禅宗在审美意识中注入了「空性」与「顿悟」,「空性」无所不在,如《坛经》所说的「见一切法」、「遍一切处」之後,还能「不着一切法」、「不着一切处」,其目的在净除一切起分别心知见,才是「无念」、「无相」、「无住」之真境界,此种刹那观照的审美意识才是「空性」显现之审美心理意识 。禅宗「顿悟」的主张,透过「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等「三无」实践方法论的锻链,达到「真如本性」的显现,透过禅定所达到的心理境界,构成了禅宗美学最重要的审美意识,这种参透本体的感性觉知,直接丰富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与审美意识,也成为禅美学最重要的审美方法论,其美学风格呈现出一种对「无常」的观照之後,所产生的「无常之美」,此种「无常之美」以禅宗独特的「刹那观照」作为其内在的审美意识,透过文艺上的创作表现为漂泊无依的心境,构筑成禅宗美学「空灵寂寞」、「孤寂幽玄」、「心境浑一」等独特的审美意境,即是意欲传达摆脱各种形下实质内容,获得一种形上的绝对纯粹型式。此「无常之美」,深扣着禅宗的顿悟,并藉由在现象中的呈现,诉说着宇宙实相深净空灵的美感,烘托出简约淡泊的人生情味,藉以说明生命存在的实相。
佛教重视「无常」及其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感伤,佛教禅宗以「观照」的态度来面对此相异无常的人生,禅宗透过「无常之美」的观照,摆脱堕入「无常」的烦恼迷雾之中,烘托出属於禅宗式的解脱自由。透过对「无常之美」的观照,刹那即永恒,使禅宗的人生获得一种观照的不朽。刹那间,禅的观照满足了人生要求不朽的需求,使相异无常、刻刻生变的动荡不安的人生,获得了生命的稳定。


依本文发展的进程,禅宗「透过自性使空性在世间现象中感性的顿
现」之过程中,自然地渗透到其审美意识、宗教艺术、宗教意义等方面的发展,逐渐形成禅宗独特的美学文化。禅不同於庄子之回归「一气之化」之哲理,乃立基於佛教业报观之回归个人「身、口、意」之修为,故仍成其为宗教。禅重视自心自性,亦与业报有关,尤其「意」更可涵纳影响「身、口」,故「自心」乃成为禅宗信仰的基石。禅,意译为「思维修」,含「对境研习」之意,而「自然」便是禅对境的场所。禅的「自然」是一种心相化的自然,融合了禅的空观与庄子的自然观,形成一种禅化的天人合一观。这种自然空观使山林自然草木在禅者心中变成非常重要。而禅宗美学的哲学理论基础,乃是透过以「无念、无相、无住」的修行法门,达到一种禅宗式的「净化」作用,自然呈现清净的真如本性,并透过「不立文字」的扫相作用,扫除人造世界的虚妄性,回复天地自然的真实性。这些形式上的操作,呈现为一种禅宗的顿悟之美。


经过禅的泛化开启了禅宗的美学之门,通过艺术的传播,禅进入了日常生活,禅将「空性」注入了日常人生,使日常人生增加了禅味,使生活艺术化,这便是前文所说的「空性在世间现象中感性的顿现」作用,山河大地、一切众生及其作用等都是佛性的显现,本质上都是美善的;铃木大拙认为「禅的真理是一种把单调乏味的生活、索然的平凡生命,变成为一种艺术的、充满真实内在创造的东西」 ,这属於佛教美学的基本义理,至於如何「转变」呢?需要意识方面的特殊训练,禅宗以「顿悟」说明使「空性顿现」的过程。


禅的回归人间性,拓展了出哲学、文学与艺术境界,发展出「自然、凝炼、含蓄」的美学风格,或者如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等要素。「平淡」甚至成为总括禅境与诗意的审美理想。受到禅的影响,中国诗歌发展出简炼空灵的唐诗绝句,绘画上发展出萧条淡泊的宋元水墨画,尤其是泼墨画的手法,使绘画完成於一瞬间,更是禅宗顿悟的实践方法。如石涛的《画语录》以「一画论」贯串全篇,正与禅宗顿悟的精神一致。


  禅的审美意识与自然之境相依而生,在回归自然之境的过程中,禅创造了禅的生活艺术,赋予禅的审美以生命的终极关怀,满足了生命不朽的需求,提供了逐渐物化、异化的现代人一种新的选择,值得现代社会进一步探索与反思。

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92/博士/研究生:曾议汉   指导教授:姜允明

 电子全文电子全文











上一篇(台湾藏传佛教格鲁教派之宗) 回目錄 下一篇(藏汉因明之比较)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台湾藏传佛教闻思修佛学会 -蒋贝嘉措格西- Yahoo!奇摩部落格
法光佛研所佛学课程简介
◎梦参老和尚演音集-udn部落格 . 叶.柏.晏 -YehPoiAN-! - 森林办公室
给侯刚本加油 大咪(蔡碧航) - 六月の行吟- udn部落格
五路财神

赞助网站
台北縣藏密薩迦喜金剛協會-
美國菩提學會
雪域明珠-西藏:宗教觀光客旅遊動機與其滿意度之研究
西藏敏竹梅芭藏香
台北縣藏密薩迦喜金剛協會-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