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修定的基礎‧禪定技巧 釋迦佛四百供祛病除障法會 堪布吉美嘎桑仁波切-敦珠傳承法藏灌頂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初期佛教生死观之哲理试探—以缘起理论为核心之探索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09/12/26 13:15:11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09/12/26 09:19:08   编辑部 报导

初期佛教生死观之哲理试探—以缘起理论为核心之探索   指导教授:释慧开
 

本文的题目是「初期佛教生死观之哲理试探—以缘起理论为核心之探索」,可以解读为:在生死学理论建构的背景下,探索佛教诠解生死流转之实相与其超克之可能性等问题的核心理论——缘起理论。本文以专题探究的方式,考察佛教经论及当代的相关研究成果,将研究焦点集中於解析与诠释初期佛教之缘起「概念」与「内容」,以探讨缘起理论下的佛教生死观。

 综观全文,本论文着力於两个问题主轴:(一)历来从探讨「十二缘起」所获得的不同缘起「概念」,其相互之间关系为何?以及,在不同缘起「概念」的诠释观点下,各家所诠解的缘起「内容」,其侧重点为何?(二)从缘起理论的角度,如何来诠解生死流转之实相与其超克之可能性?

  本论文共分成六章,第一章交代本文的研究背景、动机与目的,并介绍近人的研究成果,以及论文的架构。第二章依次分析「缘」、「缘生」与「缘起」等词之意义,及缘生法句型结构所呈现出来的「缘起」概念,藉此探讨缘起思想之哲理义涵,及其对生死流转实相的说明。第三章进一步探究「缘起」与「法」此二概念之间意义的交涉,并反驳「缘起不是法,故缘起与解脱无关」这样异於传统的推论。第四章藉由「认识论缘起观」所引发的争议为切入点,以现代佛使比丘、印顺法师对缘起的诠释为线索,探讨二者观点同、异之处,及此观点相异之处所代表之佛教生死观的特色;并对缘起理论下,如何来解说「识入母胎」此一学理难题,进行初步的讨论。第五章主要是探讨「(缘起)无我论下的轮回观」此一课题,透过探讨佛教的「业」(kamma)与「轮回」(skt. samsara)理论,来说明佛教依缘起无我论所建构之业果相续的有情观。第六章总结前述各章之结论,并说明本论文之研究发现与限制,以及其他有待延伸之课题。电子全文电子全文     简易查询    进阶查询

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92/硕士/研究生:黄瑞凯  指导教授:释慧开  

释慧开教授- 南华大学生死学系全球资讯网

◎本文延伸阅读与佛法研究资料库-

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  政治大学图书馆NCCU网站  国立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

国立成功大学数位论文全文 系统     台湾师范大学博硕士论文系统   

 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NTU LIBRARY   国立台湾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佛教高阶经营师与讲师培训班-国际学士院主办〈一年培训 取得日本国际学士院佛教高阶经营师与讲师证书-「联合国」世界大学总长会议所认定,107国家认定与加盟。後可衔接 国际学士院营管理硕士﹝一年取得﹞-资格大专毕* 三年以上工作经验*不限科系*只酌收成本及材料费*利用星期六或日半天上课*2009年3月开课*电话  02-27196686 

◎经营研究高阶人才培养 摇篮 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  

指导教授:释慧开  





 论文目次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研究背景说明......... 1
(一)研究缘起..... 1
(二)研究动机..... 4
1.对心性体认的现代生死学之反思........ 4
2.批判的继承...... .7
3.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的省思..... 9
(三)「缘起」与佛教生死观试探...... 10
1.「生死之间」—「苦」与「缘起」.... 11
2.「生前死後」—「缘起」与佛教对生死轮回现象的解说......... 15
第二节、「缘起」思想问题研究脉络及本文研究取向..... 17
(一)「缘起」相关问题的前理解..... 17
(二)「缘起」概念之省思.... 19
1.十二缘起的诠释之争—因果关系与论理关系.... 19
2.「缘起」、「法」概念之交涉........ 23
(三)「缘起」内容之省思......... 26
1.「缘起」支数问题与进一步诠释的可能性...... 26
2.「缘起(无我论)」与业感轮回说理论上的矛盾.. 29
第三节、研究目的.... 31
第四节、论文结构.... 32

第二章 缘起思想之蕴涵分析(Ⅰ) —从缘生法句型结构论缘起的哲理义涵..... 35
第一节、前言..... 35
第二节、缘起甚深难见...... 37
(一)理解缘起步骤之理路断层的启示..... 37
(二)解读十二支「缘生法」时的难题...... 40
第三节、缘生法句型结构实谓分析与意义厘清.... 42
(一)「缘」、「缘生」与「缘起」字词解析.... 42
1.「缘」之解析... 42
2.「缘已生法」之解析.... 46
3.「缘起」之解析... 48
(二)缘生法句型结构之意义厘清.... 50
1.「缘起」是指从「缘」到「缘已生法」之理则.... 50
2.「缘起」的顺逆双向结构... 57
第四节、归纳缘起的义涵与评论缘起诠释观点之争.. 60

第三章 缘起思想之蕴涵分析(Ⅱ) —从缘起与法概念之交涉谈佛陀的教导... 65
第一节、前言..... 65
第二节、缘起理则的特性..... 67
(一)彼(法)界确立—法住性、法定性、此缘性... 67
(二)此缘性者—如性、不违如性、不他性..... 72
(三)缘起的特性与证悟的心境—以法眼净为例.... 74
第三节、「法」之考察...... 75
(一)「法」之岐义与问题说明....... 76
(二)佛典之「法」(dhamma)义...... 80
1.汉语佛典之「法」义...... 81
2.巴利语 “dhamma” 之解读... 83
3.法(dhamma)与谛(sacca)—佛教的真理观.... 86
第四节、「缘起-法」与佛陀的教导..... 91

第四章 认识论缘起观的争议与解消— 以佛使比丘、印顺之观点为中心的探讨....... 95
第一节、前言...... 95
第二节、佛使比丘论缘起..... 98
(一)缘起三世两重因果说与佛使比丘的质疑..... 98
(二)两种语言.... 101
(三)「缘起不贯三世」的修行方式.... 102
(四)认识论缘起观的争议—如何解释「『识』入母胎」?.... 102
第三节、印顺的缘起观...... 104
(一)缘起诸说的考察...... 105
1.缘起支数问题..... 105
2.缘起诸支的一贯性 ......107
3.印顺对有部论书四种缘起说的抉择..... 109
(二)缘起义理的发挥与诠释....... 111
1.因缘三重观...... 111
2.逐物流转与触境系心...... 113
(三)印顺对「『识』入母胎」的观点...... 116

第五章 缘起、生死轮回与佛教业力说.... 121
第一节、前言...... 121
第二节、轮回说的考察....... 124
(一)轮回思想的起源与相关课题...... 124
(二)佛教对轮回说的观点..... 126
1.佛陀肯定「三世轮回」..... 126
2.佛教对生死流转过程的解说.......... 127
3.轮回的动力在於「无明」与「贪爱」.. 128
第三节、业力说的考察........ 129
(一)业力说的起源与目的... 129
(二)业感轮回说略探....... 131
1.佛教对业感轮回的解说..... 131
2.佛教对业与报的解说....... 132
(三)顺於缘起的佛教业力说.. 135
1.缘起论下的业力展现....... 135
2.佛教业力说的核心内涵—意为先导、身口并重.... 136
3.改变业报影响程度的方法.... 139
第四节、缘起无我论的轮回观....140
(一)如果「无我」,谁在轮回?...... 140
(二)印度语中「我」一词的多重涵意... 141
(三)佛教对「轮回主体」的解说与发展 ..142
1.《阿含经》对「轮回主体」的解说..... 142
2.部派佛教时期的解说....... 144
3.评论... 145
第五节、关键的无我....... 146

第六章 结论与检讨...... 149
第一节、综合结论... 149
第二节、本研究的限制与展望.. 151
 


延伸阅读:【数位佛学院】【利美知识



《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1993年版。
 
《长阿含经》,《大正藏》第一册。
 
《中阿含经》,《大正藏》第一册。
 
《梵网六十二见经》,《大正藏》第一册。
 
《杂阿含经》,《大正藏》第二册。
 
《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藏》第一四册。
 
《佛说初分说经》卷下,《大正藏》第一四册。
 
《四分律》,《大正藏》第二十二册。
 
《五分律》,《大正藏》第二十二册。
 
《摩诃僧只律》,《大正藏》第二十二册。
 
《萨婆多毘尼毘婆沙》,《大正藏》第二三册。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出家事》卷二,《大正藏》第二三册。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大正藏》第二十四册。
 
《大智度论》,《大正藏》第二五册。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大正藏》第二七册。
 
《阿毘达磨俱舍论》,《大正藏》第二九册。
 
《瑜伽师地论》,《大正藏》第三十册。
 
《佛光大藏经˙阿含藏》,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
 
《汉译南传大藏经》,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0起出版。
 
《律藏三》,《汉译南传大藏经》第三册。
 
《相应部二》,《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四册。
 
《小部经典二》,《汉译南传大藏经》,第二七册。
 
Pali Text Society’s Ti-Pitaka
 
Vinaya.
 
Majjhima-Nikaya.
 
Samyutta-Nikaya.
 
Visuddhimagga.
 
Pali Text Society’s Tri-Pitaka in English translation version
 
Visuddhimagga .Rhys Davids, C.A.F. ed. PTS.
 
Tri-Pitaka in English translation version
 
Bhikkhu Bodhi, 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vol. I.,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2000.
 
Bhikkhu Bodhi, 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vol. II., Boston:Wisdom Publications, 2000.
 
其他
 
觉音尊者编,叶均译,《清净道论》,高雄:正觉学会,2002。
 
菩提比丘编,寻法比丘中译,《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高雄:正觉学会,2000。
 
(二)工具书
 
四川•湖北辞书出版社编,《汉语大字典》,四川•湖北:四川•湖北辞书出版社,1985。
 
水野弘元编,《パーリ语辞典》,东京:春秋社,1989年11月2订版。
 
水野弘元编,《南传大藏经总索引》,大阪:东方出版社,缩刷本,1968。
 
水野弘元编,《パーリ语文法》,东京:春秋社,1996。
 
水野弘元着,许洋主译,《巴利文法》,《世界佛学名着译丛5 》,台北:华宇,1988。
 
中村元编,《佛教语大辞典》,东京:东京书籍,1981。
 
中村元编,《佛典解题事典》,东京:春秋社,1983。
 
平川彰编,《佛教汉梵大辞典》,东京:灵友会,1995。
 
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编,《佛光大藏经˙阿含藏总索引》,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
 
荻原云来编,《汉译对照梵和大辞典》,东京:讲谈社,1987年三月第三刷。
 
云井昭善编,《パーリ语佛教辞典》,东京:山喜房佛书林,1997。
 
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
 
A.K.Warder,INTRODUCTION TO PALI, London: P.T.S. ,1995, 3rd.
 
T.W. Rhys Davids & WilliamStede, PALI ENGLISH DICTIONARY, London: P.T.S., 1986.
 
Wilhelm Geiger (English Trans.), A PALI GRAMMAR, London: P.T.S., 1994.
 
(三)中文部分
 
David J. Kalupahana 着,陈铫鸿译,《佛教哲学:一个历史的分析》,香港:佛教法住学会,1984。
 
Diane E. PaPalia, Sally Wendkos Olds着,黄慧真译,《发展心理学》,台北:桂冠,1994。
 
D. J. Kalupahana 着、刘逢吉译,〈释尊之前的缘起论—吠陀传统时期(上、中、下)〉,
 
 
《内明》,第153∼155期,1984∼1985。
 
Michael S. Drummond,庄国彬译,〈缘起:传统的诠释是错的吗?〉,《法光学坛》第5期,2001。
 
布莱恩•魏斯曼着,谭志华中译,《前世今生》,台北:张老师出版社,1994。
 
朱文光,〈汉语佛学研究的方法论转向〉,《第四届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
 
印顺,《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台北:正闻,1989。
 
印顺,《中观论颂讲记》,新竹:正闻,1998。
 
印顺,《中观今论》,新竹:正闻,1998。
 
印顺,《成佛之道》,新竹:正闻,1998。
 
印顺,《佛法概论》,新竹:正闻,1969。
 
印顺,《唯识学探源》,新竹:正闻,1998。
 
印顺,《华雨集》,新竹:正闻,1998。
 
印顺,《空之探究》,新竹:正闻,1992(1985初版)。
 
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台北:正闻,1994,修订本3版。
 
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新竹:正闻,1993。
 
印顺,《华雨集》第五册,新竹:正闻,1998。
 
印顺编,《法海微波》,台北:正闻,1993。
 
印顺编,《杂阿含经论会编中》,新竹:正闻,1994。
 
沈清松,《当代西方哲学与方法论》,台北:东大,1988。
 
沈清松、傅佩荣编,《哲学杂志》第8期,台北:业强,1994。
 
李幸玲,《六朝神灭不灭论与佛教轮回主体之研究》,台湾师大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4。
 
李世杰译《印度奥义书哲学概要》,台北,台湾佛教月刊社,1965。
 
吕凯文,〈佛使比丘论缘起〉,慧矩杂志411期。
 
吕凯文,〈佛使比丘对於缘起思想的反省及其意义〉,《法光》,109期。
 
吕凯文,《当代日本「批判佛教」研究:以「缘起」、「dhatu-vada」为中心之省察 》,政治大学哲学研究所 硕士论文,1995。
 
吕凯文,《初期佛教「缘起」概念析论:缘起与《杂阿含》「杂因诵」诸相应概念之交涉》,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2。
 
林镇国,《空性与现代性》,台北:立绪,1999。
 
林镇国,《辩证的行旅》,台北:立绪,2002。
 
林绮云等着,《生死学概论》,台北:洪叶文化,2000。
 
林朝成、郭朝顺合着,《佛学概论》,台北:三民书局,2000。
 
吴汝均,《佛学研究方法论》,台北:学生,1983。
 
庄春江,《学佛的基本认识》,高雄:正信佛教青年会,2001。
 
佛使比丘着,圣谛编译组、香光书乡编译组译,《生活中的缘起》,1995初版,嘉义:香光书乡,2004。
 
佛使比丘着,圣谛编译组、香光书乡编译组译,《生命之囚》,嘉义:香光书乡,1994。
 
段德智,《死亡哲学》,台北:洪叶文化,1994。
 
高正哲,《中阿含经之业论念初探—以〈业相应品〉为中心》,中华佛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6。
 
许世瑛,《中国文法讲话》,台北:台湾开明书店,1962。
 
陈水渊,《南传上座部《摄阿毗达摩义论》的哲学思想研究—南传阿毗达摩的哲学纲要》,东海大学哲学研究 所博士论文,2001。
 
陈水渊(观净比丘),《复归佛陀的教导(一)—兼论印顺法师的诠释》,彰化:正法律学团,2004。
 
陈正大,《佛教轮回观念与中国社会『生之肯定思想』相对成义并交互影响之研究》,香港新亚研究所硕士论文,1990。
 
黄龄莹,《杂阿含经的生死观》,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2。
 
黄雪梅,《慧解脱所依二智及定地之研究》,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硕士论文,1999。
 
黄俊威,《论部派佛教的轮回主体概念:从自我、无我到补特伽罗》,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7。
 
尉迟淦编,《生死学概论》,台北:五南,2000。
 
傅伟勳,《从创造的诠释学到大乘佛学》,台北:东大,1990。
 
傅伟勳,《佛教思想的现代探索—哲学与宗教五集》,台北:东大,1995。
 
傅伟勳,《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台北:正中,1996。
 
傅伟勳,〈关於缘起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诠释学考察〉《中华佛学学报第四期》,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1991。
 
傅伟勳,〈四圣谛的多层义蕴与深层义理〉,《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印顺导师九秩华诞祝寿文集》,台北:正闻出版社,1995。
 
杨琇惠,《《阿含经》业论之研究》,台湾师大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
 
杨郁文,〈缘起之「此缘性(idappaccayata)」〉,《中华佛学学报》第9期,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1996。
 
杨郁文,《阿含要略》,台北:法鼓文化,1997。
 
杨郁文,《由人间佛法透视缘起、我、无我、空》,台北:甘露道,2000。
 
万金川,《词义之争与义理之辨:佛教思想研究论文集》,南投:正观,1998。
 
万金川,〈宗教传播与语文变迁:汉译佛典研究的语言学转向所显示的意义(上)〉,《正观》第19期,南投:正观,2002。
 
万金川,〈宗教传播与语文变迁:汉译佛典研究的语言学转向所显示的意义(下)〉,《正观》第20期。南投:正观,2002。
 
温宗堃,〈《须深经》的传本及南传上座部对《须深经》慧解脱阿罗汉的理解〉,《中华佛学研究》,台北:中华佛研所,2004。
 
张淑美,谢昌任,《台湾地区生死学研究成果与发展之探讨:文献分析》,国科会计画编号:NSC91-2413-H-017-012,2004。
 
刘宇光,〈对古典文献学在当代华人佛学研究中的角色问题之省思〉,《正观》第1期,南投:正观,1997。
 
蔡奇林,〈巴利学的现况与未来任务〉(翻译•补注),《正观》第18期,2001。
 
蔡奇林,〈巴利学的现况与未来任务〉,《正观》第18期,南投:正观,2001。
 
蔡奇林,〈巴利学研究纪要:1995-2001〉,《正观》第20期,2002。
 
蔡奇林,〈「六群比丘」与「六众苾刍」──兼谈佛典仿译及其对汉语的影响〉,(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嘉义:中正中文所,2002。
 
霍韬晦,〈原始佛教无我观念的探讨〉,《狮子吼》第13卷第6期,台北:狮子吼月刊,1974。
 
释性广,《人间佛教禅法及其当代实践—释印顺导师禅师思想研究》,台北:法界,2001。
 
释恒清,〈批判佛教驳议〉《哲学论评》第二十四期,台北:台湾大学哲学系,2001。
 
释开仁,〈试论「法住智」思想之开展〉,《佛严佛学院第九届研究部学生论文集》,新竹:福严佛学院。
 
释圣严,〈近代中国佛教史上的四位思想家〉,《华学月刊》65期,1977。
 
释慧开,〈谈生论死—从避讳生死到探究生死(发刊词)〉,《生死学研究》创刊号,嘉义:南华大学生死学系,2003。
 
释慧敏、释果彻,《生命缘起观:梵本〈净名句论.第二十六品观十二之分〉初探》,台北:东初出版社,1995。
 
(四)日文部分(包含中译)
 
三枝充惪,《初期佛教の思想》,东京:东洋哲学研究所,1978。
 
上野顺瑛,〈十支缘起に於ける识名色の论理的意义〉,《印仏研》,第10卷第1号。
 
上野顺瑛,〈阿含经における缘起の论理的构造〉,《印仏研》,第4卷第1号。
 
中村元,《原始佛教の思想》下卷,东京:春秋社,1971。
 
木村泰贤,《原始佛教思想论》(《木村泰贤全集第三卷》,东京:大法轮阁,1968。
 
木村泰贤欧阳瀚存中译,,《原始佛教思想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
 
木村泰贤•高楠顺次郎着,高观庐中译,《印度哲学宗教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
 
平川彰,〈信解脱より心解脱への展开〉,《原始佛教とアビダルマ佛教》,东京,春秋社,1991。
 
玉井威,〈施设について〉《印仏研》,第27卷第2号。
 
玉城康四郎,<佛教における法の根源态>,《平川彰博士还历纪念论集》,东京:春秋社,1975。
 
玉城康四郎,〈心解脱、慧解脱に关する考察〉,《佛教の历史と思想》,东京,大藏出版社,1985。
 
水野弘元,《パーリ佛教を中心をした佛教の心识论》,东京:山喜房佛书林,1964。
 
水野弘元,〈佛教要语的基础知识〉,《世界佛学名着译丛(3)》,台北:华宇,1984。
 
水野弘元,《佛教教理研究—水野弘元着作选集(二)》东京:春秋社,1996。
 
水野弘元,《巴利论书研究—水野弘元着作选集(三)》,释达和中译,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2000。
 
舟桥一哉着,余万居译,《业的研究》,台北:法尔出版社,1988。
 
舟桥一哉,〈阿含における解脱思想の一断面〉,《原始佛教思想の研究》,京都,法藏馆,1983。
 
宇井伯寿,《印度佛教史》,东京:岩波书店,1943。
 
宇井伯寿,《佛教思想研究》,东京:岩波书店,1943。
 
宇井伯寿,〈十二因缘の解释─缘起说の意义〉《印度哲学研究第二卷》,东京:岩波书店,1965。
 
宇井伯寿,《印度哲学研究第三卷》东京:岩波书店,1965。
 
武内绍晃,《缘起と业—原始仏教から大乗仏教ー》,京都:本愿寺出版社,1992。
 
和辻哲郎,《原始佛教の实践哲学》,东京:岩波书店,1970。
 
金仓圆照,〈仏教における法の语の原意と変転〉,《印仏研》〔1〕》仏教学篇。
 
松本史朗,《缘起と空─如来藏思想批判》,东京:大藏,1989。
 
津田真一,〈缘起说の根据の位层としての法dharmaの构造〉,《平川彰博士古稀纪念论集》,东京:春秋社,1985。
 
宫本正尊,〈A Reapprasial of Pratityasamutpada〉,《山口博士还历纪念•印度学佛教学论文集》,东京:法藏馆,1955。
 
宫本正尊,〈慧解脱の法住智と心解脱の涅盘智〉,《佛教の根本真理》,日本东京,三省堂,1957。
 
梶山雄一着、释依馨译,《空入门》,台北:佛光,1995,页136。
 
刚邦俊,〈因缘法の根本构造〉,《印仏研》,第5卷第1号。
 
云井昭善,〈原始佛教における解脱〉《解脱》,佛教思想研究会编,京都,平乐寺书店,1988。
 
袴谷宪昭,《本觉思想批判》,东京:大藏出版社,1989。
 
袴谷宪昭,《批判佛教》,东京:大藏出版社,1993。
 
藤田正浩,〈心解脱と慧解脱〉,《印仏研》第42期第2号,1994。
 
(五)西文部分
 
Christmas Humpherys, Karma and Rebirth, London: Curzon, 1983.
 
Chad Hansen, “Chinese language, Chinese Philosophy, and ‘Truth’.”,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XLIV. NO.3, May 1985.






上一篇(杂阿含经的生死观) 回目錄 下一篇(藏传佛教传记的主体性与空)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屏东市慈悲林雪域学佛会无名小站
五明佛学院全球佛子共修观音大法会
青海塔尔寺青藏铁路12天深度之旅
法王中文翻译之一--朗望扎熙的部落格
大手印传承祈请文-桑杰年巴仁波切讲授.台中市创古度母佛学会- Yahoo!奇摩部落格

赞助网站
我們的仁波切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
南亞技術學院
Nissan 台灣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學術資源網站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