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5(六) 龍欽寧體財神護法教授 貢噶共修處4.5.6月份共修課程 竹巴噶舉殊聖白財神~福壽、財祿廣增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藏传佛教传记的主体性与空性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宁玛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09/12/27 09:05:50
新聞單位 :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09/12/27 08:55:56   编辑部 报导 

藏传佛教传记的主体性与空性:伊喜措嘉佛母密传的叙事研究

传记在藏文中称为rNam-thar,字面上的意思为「全然解脱」之意,是「关於佛教圣者、教派传承的始祖、着名僧人、瑜伽士、传承继承者、上师……等的故事。」(Goss,13)大陆学者张云在《青藏文化》一书中,认为藏传佛教传记和「王统记」(rgyal-rabs),同样起源自《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的『赞普传记』。而义大利学者Tucci则在Tibetan Painted Scrolls一书中,指藏传佛教传记书写传统的兴起,系受到了後弘期教法史(chos-‘byung)带动所致,事实上,藏传佛教传记在起源背景上,有着来自於中国史学、印度佛教密乘与西藏本土民俗等复杂、多面的文化影响,但就其内容和作用而言,成就者传记可等同和做为密续经、疏的补充。其主要作用之一,即是传下外、内密法修持的说明与开示。


有别於西方学者以叙事模式、含纳的层面来区隔传记,西藏人对传记的分类,主要着眼於其叙事所涉入的精神境界与修持经验,而不在於叙事的模式或结构。依传记所涵摄的教义、象徵和修持等层面,分为外、内、密三种。透过外、内、密三种传记的迭次进展,呈现出对教义、修持的各种进境阐释,和修道系统上的教授互相援引、对应,构成了完善的「见、修、行、果」修持体系,也创造出西藏佛学与文学难以(与西方)类比的特殊性。
本文讨论的传记文本,集中在女性上师传记和当代重要的藏传佛教上师自传文本,尤以宁玛派女性祖师─-伊喜措嘉(Yeshe Tsogyal)的伏藏密传为论述的主轴。措嘉密传原名为「西藏王妃伊喜措嘉事行密传、明示八章,乾闼婆之歌鬘敬题」,清楚地标示出措嘉的身份、传记的分类层级、长度、以及饶富象徵的题名,让读者能由书名判别此传记的特色。


若将措嘉密传当成是一部广义的密乘教法,则整部密传的书写,兼具了文学性与宗教性,等同於一部密乘法教与措嘉的生平记述。做为罕见的女性上师文本外,此密传还含纳了其他西藏文学独具的文类,囊括了Robert Everett Goss所指西藏佛教文学中四大特殊文类中的大多数,是世界传记文本中的一大殊例。本文共分五个章节来讨论与措嘉密传相关的藏传佛教特殊议题,企图藉以建立一个由外而内、由下而上,可类比藏传佛教修行次第的论述层次。由外而内即是由显教教义至密法的诠解、由最外围的西藏文学与传记书写的叙境(context)、历史背景引介,渐次进入藏传佛教传记文本(text)的叙事分析中,最後以空性教义的讨论作结;希望透过这样的设计与组织架构,能让读者对藏传佛教传记所含纳的密乘教学、指引次第,有一初步的了解轮廓。


在本文第一章中,先对藏传佛教的解脱传记rNam-thar,有一历史、语源和分类上的说明讨论;

在第二章中,则针对伊喜措嘉佛母「密传」的特殊性,从女性上师传记的角度来加以诠释、解析,并从其与玛卓拉卓传记在「预言与转世」层面上的互涉,做互文性(intertext)的讨论。

在第三章中,则以措嘉密传的叙事分析为主,探讨其传记叙事结构的特色、转世相关的议题、梦境象徵、密乘修持次第等议题。

在第四章中,则延伸至伏藏、空行母、佛教女性身份认同……等和措嘉特殊身份相关的议题讨论。

到第五章,则以空性的东/西方诠释差异做最後的归结,也藉此呈现出藏传佛教传记中对见、修(密乘修持次第)系统的指涉与教示。由此,将措嘉的密传叙事,试以「密乘诠释学」的角度分析、诠释,而彰显出其做为密乘修持指引与行者典范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伊喜措嘉佛母  敦珠佛学苑

《空行法教》是选自数种伏藏的教言合集,是莲师於西元九世纪住在西藏时所传下的实修口诀。
  这些教言,由莲师的主要弟子、卡千公主空行母伊喜.措嘉辑录而成。伊喜.措嘉是金刚瑜伽女的五位空行母化身之一,体性上也是莲师自己的化身之一。她的出世,是为了襄助莲师在雪域西藏弘传金刚乘,尤其是伏藏的法教。
  本书以西元十二世纪伏藏师娘.让.尼玛.沃瑟所取出的伏藏为本,编者所采用的是数十年前由一位中亚探险家自某座蒙古寺院携回、收藏在丹麦皇家博物馆中的手稿,包含了莲师口传法教的精髓,是针对一般佛法与个人如何实际修持的教授。


  在《空行法教》中,莲师透过与伊喜措嘉佛母对答的方式,把整个藏传佛法的修道次第,做了一个完整、明确的说明:从皈依、发菩提心、密乘的誓戒、选择与依止上师、本尊修法,到心性的禅修与中阴指示,清楚、平易、且精要地娓娓道来。尤其在後面的章节中,关於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观修,以及如何闭关等,皆有重要的阐述,精辟、翔实而且完整,是中文相关出版品中少见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文字,说来简单,实则不易,但对於真正想要实修或是探求内在世界的人们,肯定会是一生最为忠实、助益的友伴。 电子全文电子全文 全文影像全文影像浏览

 简易查询   进阶查询  辅仁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89/博士/ 研究生:刘婉俐   

 指导教授:简瑛瑛   美国伊利诺大学比较文学博士  辅仁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

 简瑛瑛教授





前言
第一章:藏传佛教传记的定义、发展及特性
一、藏传佛教传记的起源以及和宗教、社会、历史的关连
二、藏传佛教传记在前弘期、後弘期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三、藏传佛教传记书写的特性与分类法
四、《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传》对藏传佛记传记书写的影响
第二章:伊喜措嘉佛母密传与其他女性上师传记
一、伊喜措嘉佛母传记的时空背景及其特殊性
二、女性上师玛吉拉卓与施身法
三、女性上师传记对现代行者的启发与参考价值
第三章:措嘉密传的密乘叙事
一、叙事结构与韵、散夹白的文体特色
二、降生因缘与化身、转世
三、梦境的象徵与预兆
四、密乘的修持次第
第四章:措嘉密传的相关议题─伏藏、空行母与佛教女性身份认同
一、藏传佛教的伏藏
二、空行母与藏传佛教传记
三、佛教中的女性身份认同议题
第五章:「空性」见地的东/西诠释传统与差异
一、中观学派的形成以及相关的诠释演变
二、藏传佛教对空性与见、修次第的阐释
结语




中文部分:
[法]麦克唐纳(Ariane MacDonald)着,耿昇译,王尧校,《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考释》。西宁:青海人民,1991。
[奥地利]勒内?德?内内斯基?沃杰科维茨,谢继胜译,《西藏的神灵与鬼怪》。拉萨:西藏人民,1993。
F. W. 托玛斯着,李有义、王青山译,《东北藏古代民间文学》。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噶举人法集(二),李宜臻编译,《时间是个大骗子》。台北:宝鬘译经会,1994。
Jean-Francios Revel, Matthieu Ricard着,赖声川译,《僧侣与哲学家》。台北:先觉,1999。
Richard H. Robinson着,郭忠生译,《印度与中国的早期中观学派》。南投:正观,1996。
Sandy Boucher着,叶文可译,《法轮常转》。台北:立绪,1997。
T. R. V. Murti着,郭忠生译,《中观哲学》。台北:华宇,1884。
Willism Edward Woothill主编,《最新汉英佛学大辞典》。台北:新文丰,1982。
土观?罗桑却吉尼玛着,刘立千译注,《土观宗派源流》。拉萨:西藏人民,1999。
五世达赖喇嘛着,刘立千译注,《西藏王臣记》。北京:民族,2000。
日慧法师,《四部宗义略论讲释》二版。台北:法尔,1993。
月称法师着,法尊法师译,《入中论》。台北:慧炬,1994。
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社科学术文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冉光荣,《中国藏传佛教寺院》。北京:中国藏学,1994。
加地哲定着,刘卫星译,《中国佛教文学》。北京:今日中国,1990。
布顿着,郭和卿译,《佛教史大宝藏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札雅?诺丹西绕,《西藏宗教艺术》。拉萨:西藏人民,1997。
永祥,《佛教文学对中国小说的影响》。台北:佛光,1998。
石泰安着,耿昇译,陈庆英校,《西藏史诗与说唱艺人的研究》。拉萨:西藏人民,1993。
仲巴仁波切着,缪树廉译,《突破修道上的唯物》。台北:众生,1996。
印顺法师,《中观今论》。台北:正闻,1971。
曲金良,《敦煌佛教文学研究》。台北:文津,1995。
朵藏加,《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拉萨;西藏人民,1996。
江灿腾,《台湾佛教与现代社会》。台北:东大,1992。
西藏学丛书编委会主编,《西藏文学史》上、下册。台北:文殊,1987。
吴汝均,《印度佛学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95。
--《佛学研究方法论》上、下册。台北:学生,1996增订版。
吕澂着,《印度佛学思想概论》。台北:天华,1982。
佟锦华,《藏族文学研究》。北京:中国藏学,1992。
卓格多杰,《火舞空行──移喜蹉嘉传奇》。台北:圆明,1997。
周炜,《西藏文化的个性──关於藏族文学的再思考》。北京:中国藏学,1997。
周庆华,《佛教与文学的系谱》。台北:里仁,1999。
宗喀巴大师着,法尊法师译,《密宗道次第广论》。台北:文殊,1989。
宗萨钦哲仁波切着,杨忆祖、马君美、陈冠中译,《佛教的见地与修道》。台北:众生,1998。
冈波巴着,张澄基译,《冈波巴大师全集选译》。台北:法尔,1996。
林镇国,《空性与现代性》。台北:立绪,1999。
法王周加巷着,郭和卿译,《至尊宗喀巴大师传》。西宁:青海人民,1988。
法尊法师,《西藏与西藏佛教》。台北:天华,1997。
法尊法师译,《阿底峡尊者传》。台北:佛教出版社,1977。
直贡?丹增白玛坚参着,克珠群佩译《直贡法嗣》。拉萨西藏人民,1995。
舍尔巴茨基着,宋立道译,《大乘佛学:佛教的涅盘概念》。台北:圆明1998。
金色莲花,《密教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金色莲花,1996。
阿旺洛追扎巴着,许得存译,《觉囊派教法史》。拉萨:西藏人民,1999。
阿部正雄着,王雷泉、张汝伦译,《禅与西方思想》。台北:桂冠,1992。
保沃?祖拉称瓦,《贤者喜宴》(另译《智者喜筵》)(藏文版)。北京:民族,1986。
洛珠加措、俄东瓦拉译,《莲花生大师本生传》。西宁:青海人民,1990。
范学宗编,《全唐文全唐诗吐蕃史料》。拉萨:西藏社科院,1988。
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台北:东华,1989。
根桑泽程,《密宗法义精要》。台北:佛教出版社。
班班多杰,《拈花微笑──藏传佛教哲学境界》。西。宁:青海人民,1998。
索南才让(许得存),《西藏密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8。
索南坚赞着,刘立千译注,《西藏文统记》。北京:民族,2000。
贡噶老人口述,《白云间的传奇――贡噶老人雪山修行记》。台北:正法眼出版社。
屠友祥释译,《百喻经》。台北:佛光,1997。
张怡荪主编,《藏汉大辞典》三册。台北:新文丰,1992。
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46册──中观思想论集(龙树与中观)》。台北:大乘文化,1978。
张云着,《中国地域文化丛书──青藏文化》。渖阳:辽宁教育,1998。
陈玉蛟,《阿底峡与菩提道灯释──附〈入二谛〉〈中观要诀〉》。台北:东初,1990。
陈楠,《藏史丛考》。北京:民族,1998。
傅伟勳,《永恒与现实之间:当代宗教思想家》。台北:正中,1991。
劳政武,《佛教戒律学》。北京:宗教文化,1999。
堪布卡塔仁波切着,何文心译,《证悟的女性》。台北:众生,1995。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着,马尔巴翻译学院译,《空:大自在的微笑》。台北:张老师文化,2000。
堪布昆丘嘉真、维多利亚.哈肯巴勒编译,谢思仁译,《噶举金鬘传承上师》。台北:众生,1996。
敦珠法王等着,许锡恩译,《九乘次第论集》。香港:密乘佛学会,1997。
智悲光尊者着,根桑泽程上师讲授,刘立千译,《大圆胜慧本觉心要修证次第(口讲本、直译本)》。北京:民族,2000。
钦则旺布着,刘立千译注,《卫藏道场胜迹志》。北京:民族,2000。
渣华龙清巴尊者着,刘立千译,《大圆满虚幻休息妙车疏》,收录於金刚乘全集第三辑。台北:密乘,1985。
无垢光尊者原着,龙清善将巴释解,《大圆满禅定休息清静车解》。台北:自由,1998。
黄维忠,《佛光西渐──藏传佛教大趋势》。西宁:青海人民,1998。
杨惠南,《龙树与中观哲学》。台北:东大,1988。
杨贵明、马吉祥编译,《中国藏传佛教高僧传略》。西宁:青海人民,1992。
万金川,《中观思想讲录》。嘉义:香光书乡,1998。
装巴阿叟度语,陈健民笔受,《妈几脑准祖师略传及其施身法等教授》。台北:吉祥印经会,1984。
达仓仲巴?班觉桑布着,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贤者喜乐赡部洲明鉴》。拉萨:西藏人民,1999。
达赖喇嘛着,康鼎译,《流亡中的自在》。台北:联经,1990。
达赖喇嘛着,陈琴富译,《藏传佛教世界》。台北:立绪,1997。
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台北:桂冠,1992。
宁世群,《苦行与乐趣──藏传佛教僧侣生活》。西宁:青海人民,1998。
廓诺?迅鲁伯,《青史》(藏文版)。成都:四川民族,1985。
辅大圣言会,《文学与宗教》。台北:时报,1988。
刘立千,《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北京:民族,1997。
刘立千译注,《印藏佛教史》。北京:民族,2000。
莲花持明,《莲花生大士全传1-5》。台北:全佛,1996。
蒋贡康楚仁波切、塔汤仁波切,《,郑振煌译,了义炬.活用佛法》。台北:慧炬,1989。
诺布旺丹,《生命之轮──藏传佛教活佛转世》。西宁:青海人民,1996。
霍巍,《西藏西部佛教文明》。成都:四川人民,2000。
龙钦饶降巴祖师着,法护译,《大圆满三自解脱论》。台北:大藏文化,1995。
弥勒菩萨造,无着论师释,谭锡永译,《宝性论新译》。香港:密乘佛学会,1996。戴密微着,耿昇译,《吐蕃僧诤记》。台北:商鼎,1993。
蓝吉富,《佛教史料学》。台北:东大,1997。
宝唱、震华大师编,《比丘尼传全集》。台北:佛教出版。
释永明,《佛教的女性观》。高雄:佛光,1990。
释恒清,《菩提道上的善女人》。台北:东大,1995。
释迦仁钦德着,池安译,《雅隆尊者教法史》。拉萨:西藏人民,1989。
参考论文:
王尧,〈关於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三期。
法尊,〈西藏前弘期佛教〉。西藏学丛书编委会主编《西藏佛教史论集》,台北:文殊,1987a页35-54。
法尊,〈西藏後弘期佛教〉。西藏学丛书编委会主编《西藏佛教史论集》,台北:文殊,1987b页55-78。
昌愿,〈从中观看康德的理性二律背反〉。《内明》杂志第210期,页3-9。
原田觉作,许明银译,〈西藏佛教的中观思想〉。《华冈佛学学报》第七期,页301~327。
郑学礼,〈中观、康德与维根斯坦〉。《哲学与文化》第十六卷第十二期(1989:12)页42-55。





相關文章:
藏传佛教「他空见」研究─以国燃巴《辨别正见》为中心
藏传佛教格鲁派之教育研究
藏传佛教唐卡艺术的美学观─以中观思想为中心
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僧侣「修行」研究
藏传佛教临终解脱的临床路径
藏传佛教史上的“他空见”与“自空见”
藏传佛教中的龙树中观思想
藏传佛教基础知识问答
藏传佛教疑问解答120题
藏传佛教修行次第
藏传佛教戒律及其对藏族文化的影响
藏传佛教的教育制度
藏传佛教培育信心道念的特殊方便

上一篇(初期佛教生死观之哲理试探) 回目錄 下一篇(智者法身思想之研究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不愿面对的真相
礼请萨迦法王僧团为四川地震与缅甸风灾受难者举行超度大法会
戒行及金刚乘十四根本堕 -朗钦加布仁波切
措杰突滴
大方广佛华严经--概要

赞助网站
慧炬機構
本機構創辦人周宣德老居士為宣揚中國佛教文化。

不解巖寺
供養佛說解脫經
華文佛教網絡資源
南華大學宗教所-- 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國內外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大同大學教育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