崗頂仁波切2011年蒞台教學 臺灣藏傳佛教聞思修佛學會課程《宗義寶鬘》 賈傑康楚仁波切自心與上師合一的無上法門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止与观:大师们怎麽说?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1/05 10:32:31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1/05 10:29:25   编辑部 报导 

止与观:大师们怎麽说?

Ven. Visuddhacara 编辑  郑柏青 译 

  有名望有经验的佛教禅修大师们,一般都同意禅定(Jhana)并不是修内观(Vipassana)必需或先决的条件。譬如,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所着的《当代南传佛教大师》(Living Buddhist Masters,按:现改名Living Dharma,由圆明出版社中译出版)书中所介绍的十二位大师都明白的叙述或指示,不需要培养任何禅定也可以修内观有些教导内观,仅仅依赖刹那定(Khanika)及近行定(Upacara);其他的教导寂止禅与内观,但强调不从禅定去修内观。禅修者可在达到中等程度的定力,足够克服五盖之後,转换修内观。此外,最要注意的是不要执着或停滞在禅定,而强调需要的是修内观。这些大师中有几位,也都是从他们年轻时就成为和尚,不仅擅长於禅定,而且也是学者。他们已经熟习巴利三藏经典、论释、及注疏,而有权威地说出经典与个人的修持经验;有些大师曾在森林中修习好多年,很精通禅定与内观。 

  阿姜查Achaan Chah 

  着名的禅修大师阿姜查(1918-1992),曾在「修行问答」中被问到,「在我们的修持中,是否需要入定(absorption)?」大师回答:「不需要,入定是不需要的。你需要建立少许宁静和专注的心,而後用它检查你自己。没什麽特别需要的,假如你修持时入定,那也没关系,只要不执持它;某些人被定境拖延住,它可能很有趣,当知,入定有适当的限度,你若聪明的话,就知它的作用和极限,正如你知道和成人相较之下,小孩也有他的能力限制。

  阿姜查是闻名东、西方的内观修行者。他的说法,出於实修体验特别有权威。他年轻时就出家,并花好多年在泰国丛林里禅修。现在有超过一百个以上的僧团(院),都是阿姜查在泰国巴蓬寺根本道场的分支。另外,他的西方的弟子也在世界各地成立禅修中心。 

  阿姜达摩答罗Achaan Dhammadaro 

  有位泰国大师曾修习过若干种禅定技巧,但喜欢用刹那定为基础,直入内观。他是阿姜达摩答罗。有人问他:「佛陀讲到必需修持正念与正定。你能对禅定多加说明吗?」他回答:「有三种禅定,其中的两种要在禅定中获得,就是近行定与安止定。每一种定的发展都是把心固定於一点,单一的禅定目标。有些禅定以固定的形相或颜色取相或是心专注在特别的感受上,像是慈爱的感觉,当已发展成了近行定或安止定,喜乐与宁静升起,行者专注於目标,盖障将不侵扰他。这种染着的暂时灭除,是一种不起慾念、厌恶、困惑的解脱感,仅在行者专心於禅定目标维持多久就有多久。当心一离定境,喜悦感也消失,心又立刻被升起的染着包围。困住於禅定更加危险,因为它不生智慧,它会引发执着於喜悦感或是误用禅定力,而增加染着。」

  「第三种定是属於八正道中的正定,或圆满的定。这定是基於刹那刹那的内观禅定,仅有刹那刹那定,随着正念之道导致摧毁染着。这种定不发展固住心於不动的目标,而是正念於身体觉受的变动、感受、心和心的目标的改变,当适当的建立正念於身与心,刹那定引导去摧毁轮回,透过此定,我们发展看清楚五蕴的能力──肉体、感受、思想、意志、意识──这些组成我们所谓的男人与女人。」

  另一个问题:「请你详细叙述如何发展刹那定,好吗?」阿姜达摩答罗回答:「由两个重点去把握。第一,要透过六根的每一根所升起的感受去感觉。所以发展内观,色蕴是发展刹那定的基础,而且由此产生智慧。因此,我们要正念於从眼、耳、鼻、舌、身、意接触时所生起的觉受。第二个重点是连续性,是禅定成功的秘诀。行者要日以继夜努力每一刹那保持正念,而如此快速地发展正定及智慧。佛陀自己曾叙述说,假如一位行者真正地在七日夜中刹那刹那的保持正念,他将获得完全的开悟,所以内观禅定的本质,是连续的刹那刹那正念在六根接触六尘所升起的觉受。」

  阿姜达摩答罗所强调的方法与马哈希西亚多有相似的地方,就是两者都强调持续的刹那刹那正念,日以继夜地在密集的禅修期间达到最好的效果。事实上,所有的大师们均强调维持连续的正念,除非在非密集的禅定课程,禅修者要去做他们的日常杂事,并以正念去做,诸如打扫、担水和劈柴等工作,他们也允许读书、研习和一些对谈。 

  阿姜朱连Achaan Jumnien 

  另一位泰国大师阿姜朱连的见解,是不要固执任何一种方法,而是要认识所有方法的妥当性。无论是寂止禅或是内观,我们广阔前瞻都是最令我们振奋和好的提醒境界。阿姜朱连必然知道他自己曾经修习过的寂止禅与内观两者的技巧。他说:「我很幸运地,在开始教人以前,我受教於多位老师,有许多好的修习方法。最重要的,你专心於你自己的修行方式,注以信心及精进,而後你会知道你自己的成果。」

  当被问到泰国南部他的禅修中心教导哪一类禅定时,阿姜朱连回答:「在这里你会发现人们修习许多禅定技巧,佛陀曾经概述四十种以上。不是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背景,不是每个人的能力都相同。我不只是教一种禅定,而是教多种,随着适合每个弟子的根性,而做选择。这里有些修习呼吸观;另一些人观身体的觉受;有些人修慈心观;有些人我先教导初步内观;有些人教禅定的方法,而最後将引导他们进入更高的内观修习及智慧。」

  无论如何阿姜朱连明显地宁愿采取内观禅法,就是以内观开始,而不需培养任何奢摩他禅定。他也是阿姜达摩答罗的弟子,精於刹那定。这种定力是所有禅修者所依赖的定力。当被问道:「你通常一开始就教导你学生用内观禅修法或禅定修法呢?」阿姜朱连回答说:「大多数由内观开始,有些时候虽然我先教禅定修法,特别是假如他们过去有禅定经验,或者是他们的心性容易入定,最後且最重要的是,让每个人都转向内观修习。 

  马塔拉?斯里?尼纳拉玛法师Matara Sri Nanarama Mahathera 

  以上我们已经解释了包括诸位禅修大师们一致的见解,像是缅甸的马哈希法师、锡兰的尼纳拉玛法师(1901-1992),这些有天份的比丘众,不仅有良好的修行,也是学者,例如尼纳拉玛法师是锡兰禅风严格的密菲雷加拉出离园(Mitirigala NissaranaVanaya)道场的首席比丘,他同时精通巴利文和梵文,自从1951年他已经是锡兰Srikalyani Yogashramiya Samstha的首席教诫师及教师,这是一个禅修教师的组织,由吉纳凡沙法师(Ven. K. Sri Jinavamsa Mahathera)所创办,这个组织在锡兰有超过50个分支中心。尼纳拉玛法师不仅教内观,也教奢摩他禅定,在他的书《七清净与内观智》(The Seven Stages of Purification and the Insight Knowledges)由锡兰佛教出版社(BPS)发行,尼纳拉玛法师解释禅定与内观都是依据他自己的实际经验,并与巴利经典和释论内容一致。在解释三种定,他说:「心清净可以分类为三种定,近行定、安止定和刹那定。前两种定是透过宁静的方法,後一种是透过内观方法来完成。刹那定具有像近行定一样强的精神单一化,因为它……制伏五盖,帮助达成内观智。然而,因为它不是直接作为禅定的基础,所以不叫近行定。」

  (大约30年前,在锡兰三个和尚批评马哈希法师所教导的纯内观禅,後来,其中一位着文在1966年的「世界佛教杂志」(World Buddhism magazine)再非难这禅修法,并推介定禅是内观所必需的。缅甸的无上智法师(Sayadaw U Nyanuttara)依照圣典和译论的证据,在一系列的反驳中解释,为什麽禅定是不需要的,最後马哈希的出版组织出版《四念处内观:批评与反驳》"Satipatthana Vipassana MeditationCriticisms and Replies"一书,以利益後世学者。 

  雷迪法师?孙伦法师及其他法师Ledi Sayadaw,Sunlun Sayadaw and others 

  在缅甸,事实是存在两种内观的法门,就是既经过奢摩他,也通过内观,并不曾被质疑。在缅甸有许多禅修中心教纯内观的同时也教禅定,像是孙伦法师(SunlunSayadaw1877-1952)、莫哥法师(Mogok Sayadaw1899-1962)、乌巴庆(U BaKhin1899-1971)(在Jack kornfield 所着的Living Dharma一书中被举证),他们的中心教出入息念,但是三位大师全都不强调入禅定,在出入息念的基础上,达到足够的定力後,他们的禅修者就被要求转换去修内观

  雷迪法师(1846-1923)晚年敬重纯内观禅修法,并曾经详细解释,在他的着作《八正道手册》(Manual on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里,他解释:在遵守戒律之後(就是八正道中的三个戒因子:正语、正业、正命),行者能够开始内观,修习八正道中两个慧群成分(正见、正思惟)。像这种例子,定是伴随内观的修习而发展。

雷迪法师说:八正道里的三个定群因子(正精进、正念、正定)和慧群中的两个因子(正见、正思惟)是聚在一起的,因此两个慧群因子和定群因子有时候被特别称做五道支或八正道的五个因子

  雷迪法师的解释与巴利圣典及释论一致,值得参考,他不仅在缅甸深受尊敬,同时也受到西方学者的尊重,像是雷斯?大卫斯女士(Mrs. Rhys Davis)和伦敦巴利圣典协会的其他先进们。此外,他在三藏经典的学识渊博并且有许多着作,特别擅长内观;他也修习且教导出入息念,在缅甸他的名字是传奇的,许多有关他的禅定妙法被记录在他的自传里,他的《佛教手册》(Manual of Buddhism)译本已经由曼谷的

摩诃摩窟?拉加维第拉雅出版社(Maharmakuta Rajavidyalaya Press)重印出版,另外也由锡兰佛教出版社选录出版《三十七道品》(The Requisities of Enlightment)一书。雷迪法师曾明确的说明,纯内观行者,不必分开修奢摩他,而能在建立戒律後,开始做内观,就如经中所述那样。

  目前马哈希法师和乌巴庆的内观技巧,已经在西方国家及世界其他地方的内观禅修圈内流行。有一位乌巴庆晚年最得意的门生葛印卡(S. N. Goenka),他现在是自己设立的大禅修中心的老师,根本道场在印度,也在西方国家有分院。

  葛印卡和他的助教们定期的指导一期十天的密集内观修习,强调重点在受念处,明显地在十天的密集修习中,透过出入息念,达成足够定力,然後转换到内观,这样可排除瞄准禅定的难题,也不偏离修习的目的。

 

  西方人的教师,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 1945年生)是一位西方成功的内观禅教师,他与约瑟夫?葛斯登(Joseph Goldstein)在美国麻塞州巴尔的地方,合夥创办了内观禅修社(Insight Meditation Society),他们合着了一本书《寻找智慧的心》(Seeking the Heart of Wisdom),它以纯内观为基础。康菲尔德现今在加州建立一座400英亩的禅修中心,他和葛斯登及一个团队的教师们整年都在指导内观密集修习,两人都有十年以上的内观教导经验,已在美国、欧洲、澳洲广泛教授。康菲尔德学习过阿姜查及马哈希法师的方法。他与人合编了一本阿姜查的《森林中的宁静水池》(A Still Forest Pool,译按:已有法耘出版社中译出版),这是一本禅修者之间特别普遍流传的书,他不单是学佛法多年的学者,也曾在泰国出家当一位比丘,追随阿姜查好几年。他也具有西方心理学硕士及博士学位,他自己已经修习多年,并寻求各种禅修大师们的方法,他也曾经解释直接内观和奢摩他两种方法。在他的书《活法》(Living Dharma)里,他指出两种方法都有效并力劝不应执着哪一种方法才对。在他的书第12页中说道:「佛陀在不同时间,依照他的学生们的需要,两种方法都教导。虽然人们不同意各种入手方法都有优点,我们必需记住这些仅是被利用的工具,而

後要抛弃的。事实上,若以戒律,诚实、坚忍地修习,几乎所有禅修是好的,也以此去修其他方法,否则比较这个那个只会另加执着,而引起更多的苦恼。」说得好!善巧地提醒我们,让我们知道两种入手方法,而且不要坚持仅仅那一种才是正确的。

  约瑟夫.葛斯登在印度阿那葛雷卡.穆宁大(Anagarika Munindra)指导下,学习马哈希的禅修技巧,也向缅甸另一位着名的内观教师班迪达法师(Sayadaw UPandita)学习,他的第一本书《内观体验》(The Experience of Insight)是值得一读的;除了内观之外,葛斯登和一群成功的西方教师们,像是雪蓉.沙柏(SharonSalzberg)和史蒂芬.史密斯(Steven Smith)在班迪达法师的指导下也学习奢摩他禅定。

  事实上,班迪达法师也教导奢摩他或纯禅定,诸如遍处观(Kasinas)和慈心观,且都具有很强的底子,只是不广泛被人知道罢了。这是因为班迪达法师强调纯内观,因为他感觉这是比较适合现代的行者,这些人只能在短期密集精进。法师平常也对有潜能的禅修教师,在他们经历了一段长时间密集的纯内观禅修之後,指导他们修奢摩他。 

  班迪达法师Sayadaw U Pandita 

  班迪达法师(1921年生),曾经受教於马哈希法师座下,至今已经

教导内观达30年之久;他除了在缅甸积极的教导之外,自从1984年起,也在美国指导过好几次23个月的密集禅修,他也在欧洲、澳洲和亚洲指导。班迪达法师严谨且正确的指导,备受尊敬,如今已年届七十,仍然诲人不倦。

  罗摩.达斯(Ram Dass),一位美国宗教教师,前哈佛大学教授,他在1985年的美国内观杂志「心的探索」(The Inquiring Mind)里,发表一篇文章,对班迪达法师的教导技巧,给予一个有趣的评价。罗摩.达斯在美国定期指导心灵研习会及密集禅修,也参加班迪达法师在美国及缅甸指导的密集禅修。他的经验,在「心的探索」中透露:「……而後,我所看到的班迪达法师真是一位大师,心的分析师,心的科学家……我真的感到他是一位大师,他已经听心达35年之久。我看到他了解我的内心就像一部电脑把心列印出来。他看到我的心走向哪里──记忆、幻想、计划──整个结构…我看见整个方法(如:内观)是如此的绝妙──如此的绝对地灿烂。我所看见的是它给我首次的机会开始去看一些敏锐的心的状态,而渗透我的整个宇宙,这是我从未认知的存在,因为我从未能到达环绕他们的边缘……我离开时一无所有,但敬畏这方法……我看见我的心的本来面目,比以前我所曾看到更清楚。」  

  班迪达法师的教法结合了学术与实修经验。在12岁他就已经当和

尚,学习巴利文、三藏经典、论释及注疏,也通过所有经典的考试,上至阿毘范师(Abhivamsa)的水准,这在缅甸佛教界像是博士学位,班迪达法师能够说出有根据的理论和修法。他在马哈希法师指导下经历了密集禅修之後,从1955年起迄今他自己献身於内观教导。美国智慧出版社(Wisdom Publications)和锡兰佛教出版社已经发行班迪达法师的一本书《就在今生》(In This Very Life)。

  评论纯内观禅修者的处境,班迪达法师1987年在缅甸马哈希禅修中心对学员的开示中有一次提到:「在佛陀的时代,有些内观禅修者全然不修习奢摩他禅定(译按:《杂阿含》第347经〈须深盗法经〉可印证此说)这种修法就是所知的纯内观禅修,也是禅修者所知的平淡内观(sukkha vipassana)(平淡的观察──平淡是因为它没有禅定境界),当然,一个已成为不还果或阿罗汉的人,他毫无困难地可以修习并达到禅定境界。这里有一个要注意的警讯,就是禅修者可能会执着奢摩他禅定,而不向从存在中解脱(bhava vimutti)的崇高目标进展,因此教导:决不允许心散乱在外,也不停留在内。

  班迪达法师也教授慈心观,这是纯奢摩他禅定的一种,以下有段相关的评价:

  「大约20 多年前在锡兰,我遇见一位在家信徒,我教他慈心观之外,又教出入息念,他修习奢摩他後,深受鼓舞,他责怪我在以前不曾教他这修法,把自己比喻为舍利(Sari,舍利弗长老的母亲),舍利也责备她的儿子没有教她「法」。「为何我们把慈心观夹在内观之间?因为它扮演保护的角色,就像一个加入战场的人躲在护罩後面以免暴露的危险,或是乘船过河来取代游泳。」

  「有时内观禅修者可能对修法厌倦了,且很难达到定力和智慧,有头部发烧的苦恼感。像这种情况下,他可以转到禅那境界,去改变一下或恢复元气。然後再继续内观修习。像这种禅修者被称为『止观双修行者』(禅修者兼修奢摩他及内观两种)。」

  慈心观有助於内观吗?法师回答:「对一般人慈心观较容易修习,但不会加快内观的进展。」

  另外一个问题,是否他认为纯内观禅法是一种较快达到道果智的方法?法师肯定地回答,他解释道:「那像是参加一场战争,抱着必死的决心,你会迅速得胜。反之,戴护罩(奢摩他)上场,必然要多欢时间,用内观你决不会死或输掉这场战争。」

  禅修大师们对哪一种方法较为迅速,可能有不同的见解,哪种技巧给了最迅速的结果,是奢摩他呢?还是内观呢?笔者希望所有的方法都是最简单且最快速达到涅盘的。

 

  马哈希法师

 

  马哈希法师(1904-1982)的纯内观技巧是注意腹部的上升下降,曾经被误解。虽然如此,但是它已屹立於时间的考验,获得绝大多数人的信奉支持,不仅在缅甸乃至於世界各地。位於仰光的马哈希禅修中心现在有300处分院,分散遍布全缅甸。和尚们在此整年的学习经典和接受马哈希内观禅法的教导,禅修者──僧俗二众,在过去四十多年来曾经修习此方法获得法益的人,超过好几十万人,也许这是最好的明证,证实基於《念处经》的马哈希的方法是有效的,也是为何它通过时间的考验而存活下来,不仅如此,而且已经繁盛发展了。这方法已经传布到泰国、锡兰、马来西亚、美国、欧洲、澳洲、尼泊尔、南韩和世界各地。约瑟夫.葛斯登、雪蓉.沙柏,和一群的内观教师积极地在美国、欧洲和澳洲教导马哈希的禅修法。在泰国至少有六座大型道场,包括曼谷的摩诃塔寺(Wat Maha That)、在琼布雷(Chonburi)的威卫阿松寺(Wiwek Asom)和恰充梭(Chachoengsao)的松贴微(Sorn-Thawee)禅修中心都教导马哈希禅修法。在锡兰,靠近可伦坡的堪都博达禅修中心(Kandubodha Centre)和密菲雷加拉(Mifirigala)的密菲雷加拉出离园(Mifirigala Nissarana Vanaya)也教马哈希的方法(作者按:尼纳拉玛法师也教奢摩他,如遍处观)。在马来西亚,槟城的马来西亚佛教禅修中心(Malaysian Buddhist Meditation Centre )、Kota TinggiJohor(柔佛)的寂乐苑(Santisukharama Meditation Hermitage)和Kulim Kedah(吉打)的鲁乃修行林(Lunas Hermitage)已经教导许多禅修者,很多人从修习中获得法益,并且持续在修习中;在吉隆坡的伯雷克菲尔精舍(Brickfield Buddhist Vihara)的达摩难陀法师(Ven. Dr. K. Sri Dhammananda)在他的着作《禅修──唯一的道路》(Meditation The Only Way)内有一章《内观禅修者手册》(Manual for Vipassana Meditators)内容是马哈希方法的基础,这一章由缅甸前总理乌奴(U Nu)所写,他是马哈希禅修法的虔诚实践者,即使当他还是任职总理时,乌奴习惯到仰光的马哈希中心去禅修,并很鼓励他的人民去实践内观禅修。马哈希法师曾经解释,注意腹部的上升与下降,以及身、心所升起的其他精神与生理现象是完全依照《大念处经》的指示来的,他指出上升与下降是风大的现象,含有移动、紧张、放松和支撑等特性。这些与其他各种事实,像是佛陀的指示注意身体的任何姿态或意向,不管是内在或外在,已经被马哈希法师指出。马哈希法师也引据经典举例证明佛陀的指示,注意四大元素,和各种身体与精神的过程为了了解他们的不恒常、不满足和非实体的本性。只有这样之後,我们才能放弃黏着而达到涅盘的解脱智。

  当马哈希法师还在世的时候,他曾痛心的强调,他不是教导新的或脱轨的事,而是完全正确的依照《念处经》的精义修习。严谨的说,那不是马哈希的方法或技巧,而事实上是基於《念处经》里,佛陀说明要去注意所有心与身现象的升起与消失。无论是身体感觉、感受、意识、或任何身心状态(法)。事实上,佛陀的《念处经》是这样修习的。而被称做马哈希方法,祗是恰巧方便这麽叫罢了。马哈希总是强调他只是一个身份卑微的佛陀弟子,教导佛法是依佛训诫使之流传广阔,以利益和造福许多人,他绝对没有教导任何新的、脱轨的事或是为了他个人的荣耀。

  事实上,马哈希法师所有的谈话都可在他的书里被检视,他总是反覆诉说佛陀的教导无常、苦、无我,在身心中到处都找不到任何一个能被叫做「我」或「我的」东西。

  任何人读了马哈希法师的书会发现,这些重复的文句永远如此经常出现,以至有人可能想,这位马哈希太唠叨了。如此谦虚且优秀的佛子怎麽可能教出脱轨不合佛法精神的事呢?这是荒谬而且离谱的。

  马哈希法师终其一生,献身传布佛法,特别是最重要的内观禅法,

他的一生和他的工作足以证明这一点。几乎所有他的着作都是有关内观,他所有的开示与讲经,从未忘记将内观带入主题中,劝勉人们去注意他们的身心状态,是为了从轮回中尽快得到解脱。他有两册用缅文写的如何修习内观的书,页数超过一千页,内容广泛的引用巴利经典、释论和注疏,是古典的作品,尚未被翻译成英文(译按:本书有五分之一被译成英文" Practical Insight Meditation"《实用内观禅修》)。另外,他曾翻译《大念处经》成缅甸文并有很多注释,这些对内观修习者是非常珍贵的,他也翻译了好几册的《清净道论》及其论注成缅文,用缅文写的着作全部超过七十种。  

  另外,他的经典着作《内观的进展》(The Progress of Insight

以缅甸文和巴利文写。这本书是心清净的七个阶段的概要和十六种内观智的极致以达成道果智。锡兰佛教出版社的向智法师(Ven.Nyanaponika Mahathera1901-1994)对这作品印象深刻,他曾请求马哈希法师允许把作品从巴利文翻成英文。马哈希法师的巴利文知识如同他对三藏经典、释论、注疏同样地渊博,无疑的使他在19541956年在仰光举行的第六届佛教会议被选为质询者(Pucchaka)。第一届会议是在佛陀般涅盘後不久举行的(即佛史上第一次结集),质询的任务由大迦叶担任。向智法师他本身是着名的巴利文学者,对马哈希法师的评语是:「学识渊博」;说马哈希法师写的巴利文是:「一种正统清晰的风格」;对马哈希的论文《内观的进展》,他补充说:「对当代的巴利文学有非凡的贡献」。在帮助马哈希法师推广念处内观禅法,他不仅凭藉渊博的经典知识而说,也是他个人的体验。这位法师早年也曾受马哈希法师个别的密集修习指导。明显地,这位法师从这方法亲身体验里发现了它的好处。

  《内观的进展》由佛教出版社於1965年发行,马哈希的另一着作《实用内观禅修─念处禅定的基础及进展》(Practical Insight Meditation),已经再版好几次了。最近两本书都已被翻译成意大利文,由意大利出版商发行。马哈希法师禅法是向禅修大师──明贡法师(Mingun Jetavam Sayadaw)学的。使用腹部的上升与下降当作最初的目标,马哈希法师也教禅修者注意所有六根的升起与消失的现象。其系统的观注方法,清楚且正确的指示,结合严谨、密集的禅修课程来持续日以继夜的正念,可以说明这方法的有效性和它带来的成果。

  在认定马哈希法师孜孜不倦的推广内观和佛法,缅甸政府在1952年授与他「最高大哲士」(Agga Maha Pandita)的头衔。马哈希法师逝世於19828月,享年78岁,他受到缅甸人民极大的尊敬,视之为一个有天赋而特别完美的人,一位无疑的圣人(ariyalabhi),一位谦虚的佛陀仆人,尽其一生在服务佛法,优秀的服务,在内观和佛法的历史上留下永远的标记。

 

结论

  我们已到了审察多位禅修大师的方法的尾声了。为何我们为了回答两个问题,讨论了各种方法的细节呢?这正是要给禅修者广大的展望与了解两个主要的修习方法,就是透过奢摩他或是直接内观。我们也给予多位禅修老师的生涯及工作简要的评价,目的是给禅修者赏识这些教师的说法,从经典知识及禅修体验。他们不是任意的演绎佛陀的教导,而是参考完整的巴利圣典、释论及注疏。因此他们的教法也引经据典,由於这样的了解,我们希望禅修者能解惑,并且以热忱和信心去修习他们的禅法。我们希望在付予所有的时间和努力,探讨和解释:是否纯内观有效?是否禅定是必要的?之後,这些诤议问题可以休止。用更热忱更坚定的信心追求真正的事业及开始与持续修习工作。毕竟佛陀不希望我们去「数他人的牛」,而是去计数我们自己的,亲自藉由修行去领悟结果。伟大的导师们太了解有各种着手的方法。他们引导我们远离无用的诤论,总是鼓励我们实修,净化我们的心。内观或奢摩他,刹那定、近行定或安止定──他们都是有根据的,也许阿姜查诠释得最好,他说:「这些日子人们执着在文字上,他们称他们的修习叫内观,叫奢摩他,在此是被瞧不起的,或者他们称他们的修习是奢摩他,在修内观之前必需先修奢摩他,所有这些说法都是可笑的,不要在这条思路上庸人自扰,直接去修习,究竟如何你自己会看到。」诚然,我们需要多修少说。当然,也包含本作者。我们已说得够多了,让这事休止吧!有许多重要的工作待办──持戒、慈悲、宽容,和其他的善行要培养;学习去实践,习禅为了让每个人去领悟智慧,佛陀教导的工作要实行;不要耗费我们的能源,让我们和谐的共同奋斗。所以让我在此结束本文。若在这篇小小的论文里有任何的缺点的话,请多包涵!

  并且再一次的祝福所有的禅修者──不管修习奢摩他或纯内观禅

法,两者都一样有根据的,容易而快速的进展到目的地「涅盘」──从苦中获得解脱。

  (本文译自:Ven.VisuddhacaraVipassana JhanaWhat The Masters Say原载Vipassana Tribune,1996.7.Vol.41997.2. Vol.5作者Ven. Visuddhacara〔净行〕是一位马来西亚佛教比丘,目前住在

槟城,他早期的书包括「Curbing AngerSpread Love , Drinking Tea Living Life, Loving and Dying」)











上一篇( 止观开示之特色) 回目錄 下一篇(慧解脱与俱解脱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敏林堪千仁波切的达玛师利语自在秘密宫殿 ...
Dalai Lama speaking in Long Beach Extended
◎中华佛教直贡噶举协会-现代人为何需要『止观禅修』的心灵训练??
晋美彭措法王与喇荣五明佛学院:Xuite日志
密勒日巴证道歌

赞助网站
南華大學宗教所-- 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國內外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FPMT護持大乘法派聯合會
台灣會議中心
TOEIC多益英語測驗-
佛教世界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