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佛教直貢噶舉協會2月份法會活動紀實 南給切令仁波切-蓮師幸運煙供.龍王煙供 臺灣藏傳佛教聞思修佛學會青海玉樹地震祈願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宗喀巴显密圆融思想之研究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1/10 14:45:39
學習次第 : 无

 

喇嘛网 日期:2010/01/10 14:43:11   编辑部 报导

宗喀巴显密圆融思想之研究-以《菩提道次第广论》为主  指导教授:王惠雯
 

研究主旨是要彰显宗喀巴如何整合显密二乘的思想,来引导一位弟子脱离三有、轮回痛苦,最後到达究竟佛果的次第与方法。

本文主要的问题意识是:大乘为何分为显密二门以及二者可以圆融合一的理由何在?本文所采取的研究进路是先透过《菩提道次第广论》与宗喀巴另一本密教修行着作《密宗道次第广论》,析解出这一显一密着作中的共通教理,说明宗喀巴是如何解释并贯穿这些理论基础,再藉由《广论四家注》的藏文原文解读以及《妙法莲华经》「一佛乘」之要旨,配合各家之说,来阐述显密皆是成佛之方便且二者必须融贯之理由。本文共分为五大章。

 

第一章先阐述研究主旨、研究方法以及文献回顾;第二章从历史角度切入,回顾印度早期到宗喀巴时期的显密发展,并对宗喀巴的学习历程做一清楚的交代;第三章从《菩提道次第广论》与《密宗道次第广论》的内容解读,找出显密的共通理论以及宗喀巴的分析与解释;第四章则以《广论四家注》的藏文原文解读,来说明「从显入密」的必要性,并且引用《妙法莲华经》的「一佛乘」要旨,串连显密为一补特伽罗的成佛之道。最後一章简述宗喀巴对於显密思想的贡献,并且说明本文最终所达成的研究成果,做为本文的结论。

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96/硕士/研究生:陈春有   指导教授:王惠雯 

 








一、经典部份
(一)汉文(依大正藏册别先後排列)
《长阿含经》(大正新修大藏经一)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杂阿含经》(大正新修大藏经二)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大般若经》(大正新修大藏经六)唐?玄奘译 
《华严经》(大正新修大藏经九)东晋?佛驮跋陀罗译
《妙法莲华经》(大正新修大藏经九)後秦?鸠摩罗什译
《大般涅盘经》(大正新修大藏经十二)北凉?昙无谶译
《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正新修大藏经十八) 唐?善无畏一行译
《妙臂菩萨所问经》 (大正新修大藏经十八) 宋?法天译
《大毘卢遮那经阿闍梨真实智品中阿闍梨住阿字观门》(大正新修大藏经十八) 唐?惟谨述
《尊胜佛顶修瑜伽法轨仪》(大正新修大藏经十九) 唐?善无畏译
《五分律》(大正新修大藏经二十二)刘宋?佛陀什共竺道生译
《十诵律》(大正新修大藏经二十三)後秦?弗若多罗共罗什译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大正新修大藏经二十四)唐?义净译
《大智度论》 (大正新修大藏经二十五) 後秦?鸠摩罗什译
《中论》(大正新修大藏经三十)後秦?鸠摩罗什译
《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大正新修大藏经三十二)唐?不空译
《菩提心离相论》(大正新修大藏经三十二)宋?施护译
《菩提心观释》(大正新修大藏经三十二) 宋?法天译
《菩萨戒本疏》(大正新修大藏经四十)新罗?义寂述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大正新修大藏经四十六)元?道[厄*殳]集
 
(二)藏文
3*3- 3J.- 4S%- #- 0- (J/- 0R?- 36.- 0:A- L%- (2- =3-
《菩提道次第广论》(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2005年)
.2- 3<- :)$- 0,
《入中论》(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1992年)
S%- 2- .%- %J?- 0:A- .R/- i3- 0<-:LJ.- 0:A- 2!/- 2&R?- =J$?- 2>.- ~A%- 0R- 28$?- ?R,
《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2002年)
=3-
《道次第上师传承传》(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2006年)
3*3- 3J.- eJ- 24/- 4S%- #- 0- (J/- 0R?- 36.- 0:A- L%- (2- =3- .- 0- ,J$- (J/- =3- IA- $?=- 1R/- 8J?- L- 2- 28$?- ?R,
《广论四家注》(Daramsala: Tehor Tenzhug Committee,2005)
 
二、专书
(一)宗喀巴着作译本(依出版年代先後排列)
宗喀巴着,法尊译,《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台北:大乘文化,1980年)
──── 郭和卿译,《最胜耳传修心七义论讲记、圣道三要、缘起赞合刊》(台北:福智之声,1994年)
──── 法尊译,《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台北:方广,1995年)
──── 法尊译,《密宗道次第广论》(台北:新文丰,1996年)
──── 法尊译,《菩提道次第广论》(台北:福智之声,2002年)
──── 华锐•罗桑嘉措译,《菩提道次第广论》(甘肃:甘肃省藏学研究所,2002年)
──── 昂旺朗吉堪布释,《菩提道次第略论释》(台北:圆音有声,2002年)
──── 智敏集注,《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上海:上海古籍,2003年)
──── 能海译,《事师五十颂注疏》(台北:福智之声,2005年)
──── 法尊译,《入中论善显密义疏》(台北:福智之声,2006年)
 
(二)其他着作译本(依作者笔划顺序排列)
土观•罗桑却季尼玛着,刘立千译,《土观宗派源流》(台北:福智之声,1993年)
山口瑞凤着,许明银译,《西藏》(台北:全佛文化事业,2003年)
山口益着,肖平、杨金萍译,《般若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2006年)
月称造论,法尊译,《入中论讲记》(台北:慧炬,2002年)
水野弘元等着,许洋主译,《印度的佛教》(台北:法尔,1998年)
布敦着,郭和卿译,《佛教史大宝藏论》(台北:福智之声,2003年)
克主杰着,法尊法师译,《密宗道次第论》(台北:新文丰,1979年)
多罗那他着,张建木译,《印度佛教史》(成都:四川民族,1988年)
法尊译,《宗喀巴大师(略)传》(台北:福智之声,1993年)
格西?格桑嘉措着,崔忠镇译,《大乐光明》,(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年)
贡却亟美汪波着,陈玉蛟译,《宗义宝鬘》(台北:法尔,2006年)
寂天着,释如石译注,《入菩萨行译注》(高雄:谛听文化,1999年)
索南坚赞着,刘立千译注,《西藏王统记》(北京:民族,2000年)
云增?耶喜绦称着,郭和卿译,《菩提道次第师师相承传》(台北:福智之声,2005年)
赛仓?罗桑华丹着,王世镇译注,《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北京:宗教文化,2003年)
龙树着,汉藏诸大论师译,《龙树六论》(北京:民族,1997年)
龙树着,青目释译,《中观论疏》(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2004年)
Elizabeth Napper,刘宇光译,《缘起与空性》(香港:志莲净苑,2003年新版)
 
(三)学者论着(依作者笔划顺序排列)
太虚着,《太虚大师全集》(台北:善导寺佛经印刷流通处,1980年)
────《太虚文集》(台北:文殊,1987年)
────《法华经讲演录》(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2005年新版)
王尧着,《西藏文史考信集》(佛光,1992年)
王尧、褚俊杰着,《宗喀巴评传》(南京:南京大学,1995年)
日慧着,《佛教四大部派宗义讲释》(北京:宗教文化,2004年)
王惠雯着,《大乘佛教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集》(中坜:财团法人圆光佛学研究所,2006年)
石泰安着,《西藏的文明》(北京:中国藏学,2005年)
多识仁波切着,《宗喀巴大师佛学名着》(台北:圣地文化,2005年)
印顺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新竹:正闻,1988年)
────《中观今论》(新竹:正闻,2000年新版)
────《空之探究》(新竹:正闻,2000年新版)
────《中观论颂讲记》(新竹:正闻,2003年新版)
────《印度之佛教》(新竹:正闻,2004年新版)
────《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新竹:正闻,2005年新版)
────《印度佛教思想史》(新竹:正闻,2005年新版)
────《成佛之道》(新竹:正闻,2005年新版)
吕澂着,《吕澂佛学论着选辑?印度佛学源流略讲》(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
李志夫着,《印度哲学及其基本精神》,(台北,洪叶文化,1999年)
巫白慧着,《印度哲学》(北京:东方, 2000年)
吴汝钧着,《印度佛学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95年)
吴汝钧着,《龙树中论的哲学解读》(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
周锡银,周锡和着,《藏族原始宗教》(四川:四川人民,1999年)
周季文,傅同和着,《藏汉互译教程》(北京:民族,2005年)
林崇安着,《印度佛教的探讨》(台北:慧炬,1995年)
林崇安着,《西藏佛教的探讨》(台北:慧炬,2002年)
果煜着,《中观论颂直了》(台北:法鼓文化,1997年)
帕绷喀仁波切,《掌中解脱-菩提道次第二十四天教授》(台北:白法螺,2001年)
法尊着,《法尊法师论文集》(台北:大千,1997年)
祥意编着,《密宗概要》(台中:大圆满,1990年)
张曼涛主编,《密宗概论》(现代佛教学术丛刊71,大乘文化,1979年)
────《密宗教史》(现代佛教学术丛刊72,大乘文化,1979年)
────《密宗思想论集》(现代佛教学术丛刊73,大乘文化,1979年)
────《西藏佛教-历史》(现代佛教学术丛刊76,大乘文化,1979年)
────《西藏佛教教义论集一》(现代佛教学术丛刊77,大乘文化,1979年)
────《西藏佛教教义论集二》(现代佛教学术丛刊78,大乘文化,1979年)
────《汉藏佛教关系研究》(现代佛教学术丛刊79,大乘文化,1979年)
杨惠南着,《龙树与中观哲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
杨惠南着,《印度哲学史》(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
圣严着,《戒律学纲要》(台北:东初,1996年)
达赖喇嘛着,《藏传佛教世界》(台北:立绪文化事业公司,2001年)
────《菩提道次第简明释论》(台北:唵阿吽,2002年)
────《禅修地图》(台北:橡树林文化,2004年)
杨维中注译,《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台北:三民书局,2004年)
刘维忠着,《佛光西渐》(西宁:青海人民,1999年)
刘立千着,《印藏佛教史》(北京:民族,2002年)
弥勒造颂,狮子贤造义疏,熊海讲授,《现观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台北:福智之声,2003年)
龙树造颂,甲操杰造释,观空讲授,《中观宝鬘论颂显明要义释》(台北:福智之声,2003年)
 
(四)外文论着(依作者姓名开头字母顺序排列)
C.G. Jung,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G. Jung"(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4, vol. 7)
Elizabeth Napper, "Dependent-Arising and Emptiness"(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2003)
Geshe Lobsang Tharchin, Michael Roach, “TSONGKAPA, The Principal Teachings of Buddhism”(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Private Limited, 2000)
H.V.Guenther, "Treasure on the Tibetan Middle Way"(Boston: Shambhala Publication, 1976)
H.H. the Dalai Lama, Tsong-ka-pa and J. Hopkins "Tantra in Tibet" (New York: Snow Lion Publications, 1987)
J.Hopkins, "Compassion in Tibetan Buddhism" (London: Rider & Company, 1980)
J.Hopkins, "Meditation on Emptiness" (London: Wisdom Publications, 1983)
J.Hopkins, "The Yoga of Tibet",(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981)
Joshua W.C. Cutler, “The Great Treatise on the Stages of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Lam Rim Chen Mo”(New York: Snow Lion Publications, 2002)
RJE Tsong Khapa, Translated by Geshe Ngawang Samten and Jay L. Garfield, "Ocean of Reasoning"(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6)
R.Thurman,"Tsong Khapa's Speech of Gold in the Essence of True Eloquence"(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Robert A.F. Thurman, “The Life and Teachings of Tsong Khapa” (New Delhi: Library of Tibetan Works & Archives, 1993)
Robert Thurman, “The Jewel Tree of Tibet” (New York: Free Press, 2005)
S.Ruegg,"The Literature of Madhyamika School of Philosophy of India" (Wiesbaden: Harrassowitz, 1981)
Ven. Lobsang Gyatso, “The Harmony of Emptiness and Dependent-arising”(New Delhi: Library of Tibetan Works and Archives, 1992)
 
(五)学位论文(依作者笔划顺序排列)
王惠雯着,〈宗喀巴菩萨戒思想之研究〉。辅大哲学博士论文,1998年。
黄奕彦着,〈《入菩萨行论静虑品?土登却札注疏》译注〉。政大民族研究所硕士论文,1993年。
刘嘉诚着,〈《中论》解脱思想之研究〉。辅大宗教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7年。
刘嘉诚着,从〈《入中论》对唯识学派的批评论月称的缘起思想〉。台大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5年。
释圆貌着,〈瑜伽行派的尽所有性与如所有性〉。玄奘大学宗教学系硕士论文,2006年。
 
(六)期刊论文(依作者笔划顺序排列)
王惠雯着,〈佛教「自他」概念的伦理意涵-以寂天思想为中心之探究〉,「第七次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页519-529。
石世梁着,〈显密圆融,见行并重 - 试论藏传佛教特色之一〉,《西藏研究》,1993年第3期。
林光明着,〈试析印顺导师对咒语的态度〉,第四届「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2003年。
法尊着,〈中观宗不许诸法有自相的问题〉,《现代佛学》1959年第3期。
法尊着,〈中观宗关於安立业果与名言中许有外境的问题〉,《现代佛学》1959年第4期。
法尊着,〈中观宗不许自续的问题〉,《现代佛学》1960年第1期。
法尊着,〈法称因明学中心明差别略说〉,《法音》1986年第5期。
黄奕彦着,〈菩提道次第的修习方法论〉,「藏传佛教在台湾」研讨会论文,2001年。
圣严着,〈密教之考察〉,《普门杂志》1982年第38期,佛光出版社。
陈玉蛟着,〈「发心」在汉藏佛学中之意义及其在宗教实践之心理功能〉,《中华佛学学报》,1990年第3期。
曹志成着,〈中观应成派对清辨「於所破加胜义简别」以及「自立比量」论证形式的批判〉,《谛观》1996年第84期。
梅静轩着,〈民国早期显密佛教冲突的探讨〉,《中华佛学学报》1999年第3期,页251-270。
张澄基着,〈禅定瑜伽论〉,《贝叶》,新加坡,1976年第9期。
张福成着,〈阿底峡《菩提道灯》内容研究〉,《中华佛学学报》,1993年第6期。
圣严着,〈十善业道是菩萨戒的共轨论〉,《中华佛学学报》1995年第8期。
罗同兵着,〈太虚对「东密」的理性抉择:从密教对武昌佛学院的冲击说起〉,《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1期。
罗同兵着,〈《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与元明准提信仰的流行〉,《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4期。





相關文章:
宗喀巴中观思想的初步研究
宗喀巴三士道生死观以《菩提道次第广论》为主
宗喀巴佛性思想之论述
宗喀巴菩萨戒思想之研究
宗喀巴大师传 显密诸经之记别
宗喀巴大师传 别明现世事蹟
宗喀巴大师传 化机圆满示现涅盘
宗喀巴大师传 大师之弟子
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论》
宗喀巴大师 菩提道
宗喀巴大师 修忏如法 三十五佛现全身
宗喀巴大师 四力忏悔
宗喀巴大师造 皈依发心仪
宗喀巴大师赞诚信之花
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论》
宗喀巴对於大、小乘戒相融之思考
宗喀巴大师 上师相应法--慈悲智慧圆满
宗喀巴大师祈祷文
宗喀巴大师教法难值遇
宗喀巴大师行持的殊胜
宗喀巴大师密法的殊胜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回向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水供法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大礼拜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曼达供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无缘悲心颂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兜率百尊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六加行法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皈依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业果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上师瑜伽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视师即佛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前行祷文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修《兜率天内院百尊赞》法门的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发心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

上一篇(《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 回目錄 下一篇(生命实践修证之道)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天马旗
电影密勒日巴
度母破阵法
诺那祖师亲授莲师赞偈-七金刚句祈请颂
2008-9年新世代生命修练计划

赞助网站
藏傳佛教寧瑪白玉派札瑪寺全球資訊網
大同大學教育網
初級禪訓班--法鼓山台南分院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
台灣農特產品整合行銷推廣協會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