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燈供佛暨輪迴深絕大法 黃財神之吐寶鼠及灌頂法會 誦" 金光明經" 功德不可思議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修心七义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1/01/06 14:32:22
學習次第 : 进阶

修心七义

 

尊贵的 却殿仁波切 开示

              

日期:2010/11/21 星期日

                地点:高雄上乐金刚中心

           翻译:程立人 居士

整理:张春惠

首先思维,为了令一切等如虚空的如母有情脱离痛苦的轮回大海,并且安住於珍贵的无上正等正觉佛果位,以此发心,做为听闻正法的动机。

     此次我们所要讲说听闻的教法,是属於大乘中修持菩提心的教授──修心七义。

     若要详细说明的话,必须详加解说为显其法源清净故开示作者殊胜令於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 首先必须说明作者殊胜的部份,这一部论是从释迦牟尼佛传来直至阿底峡尊者,後来又再传到格西切卡瓦,事实上必须详细地解说他们的传记。

     首先,关於格西切卡瓦传记的部分,格西切卡瓦最初听闻到的是《修心八颂》里面的一段偈子,「亏损失败我取受;愿将胜利奉献他」。这一段说明由自己承担一切的亏损,将一切的胜利奉献予他人,意思是说让自己吃亏,完全地奉献好处予别人。当格西切卡瓦听到这一段话的时候,他感到非常地震惊,认为此法非常稀有殊胜,於是就动身出发去寻找这样的口诀教授。

在当时,西藏修行者中最大的成就者是朗日塘巴尊者以及格西霞惹瓦。格西切卡瓦首先寻访朗日塘巴尊者,但是当时朗日塘巴尊者已往生,所以格西切卡瓦後来拜访了格西霞惹瓦,并在格西霞惹哇跟前听受许多的教法。但是在大众公开讲法的法会上,格西切卡瓦并没有听到任何有关於修心的字句,於是格西切卡瓦内心就思维:是不是格西夏惹瓦没有这样的修心口诀?如果这边没有办法获得修心的口诀教授,就应该往其它的地方去寻找修心的教授。於是格西切卡瓦在法会休息的时间请问霞惹瓦尊者,「过去我曾听过一段话,说明由自己承担一切的吃亏,并且将自己一切的胜利、好处完全地奉献给他人这样的字句,这样的字句有时对自己的心似乎有帮助,可是有时候又似乎不是这麽一回事。这样的字句是清净的正法吗?可以用来做为实际的修持吗?」霞惹瓦尊者回答说:「你首先不用管这一句话到底有没有任何的意义,但是,如果你今天想要成就无上的佛果,那你就不得不以这样的方式做为唯一修持之道。」切卡瓦尊者听到霞惹瓦尊者这麽说的时候,就感觉到似乎在霞惹瓦尊者的身上有修心的口诀教授。切卡瓦尊者於是又请问霞惹瓦尊者:「为什麽在法会当中,一点也没有提到这样的字句呢?」霞惹瓦尊者说:「这麽珍贵的修心教授,并没有任何人要修,因此公开说此法并没有任何利益。」所以当时修心的教授都是隐密地教授,并没有在法会当中公开过。

     接着霞惹瓦尊者问切卡瓦尊者:「你对於这个法门有信心吗?」切卡瓦尊者回答:「有的!不过我要先知道这法的法源是否清净,此法的来源出自於何处?」霞惹瓦尊者回答:「这个法的法源当然是清净的,在龙树菩萨所造的《宝鬘论》有提到:「众罪咸归我,我善施众生」,说明由自己承担一切众生的苦、众生的罪;将一切的安乐,包括善根及善因,完全地布施给一切众生,令众生拥有一切利乐,令自己承担一切众生的苦以及罪,这是龙树菩萨所说。」切卡瓦尊者听到这样的说明後,立刻对於这修心教授产生强烈信心,请求霞惹瓦尊者给予修心教授,霞惹瓦尊者也承诺会将这个法慢慢地传授给切卡瓦尊者。

从此以後,切卡瓦尊者就跟随霞惹瓦尊者学习,经过整整十四年努力地修持。透过清净的修持,於自己的心续当中生起了证悟觉受,这时发觉所有的我执、法执都似乎消失了,因此内心感到非常地欢喜。说到:「求得此教授,断尽我执障,今死亦无憾。」切卡瓦尊者由於霞惹瓦尊者的教授而获得极大的证悟,也感受到修心的强大利益,切卡瓦尊者认为过去这个法都是秘密地传授,如此殊妙的法不应该隐藏起来,应该向大众公开,所以由於切卡瓦尊者的缘故,此修心教授才有办法在大众中广泛地流传。

     以上是关於作者殊胜,切卡瓦尊者的传记,接下来要讲的是礼赞的部份。最初礼敬的是大悲心,如果大悲心化为本尊形相,那麽这个本尊即是观世音菩萨,所礼敬的是大悲心,为什麽?因为菩提心的因即是大悲心,由大悲心才能够引发菩提心,因此首先礼敬大悲心,大悲心可以说是一切大乘教法中的精髓。世尊在佛经中也有提到:「若拥有一法,则可拥有一切法,此法即是大悲心」,因此首先礼赞大悲心。

     为於教授起敬信故,明教法之殊胜,若能了解此法的殊胜,才能对此教授生起信敬,因此说明「如金刚日树,五浊厚重时,转成菩提道。」这一段是为了於教授生起清净信心的缘故,所以说明了此教法的清净。「如金刚日树」的「金刚」是指钻石,代表无坚不摧的意思。我们今天只要拥有部分的钻石,就能摧毁一切,更何况拥有了全部完整的钻石,我们只拥有一部分的修心教授,就可以获得极大的利益,更何况获得了圆满的修心教授?「日」是指太阳,太阳的光芒能够消除一切黑暗,仅仅是太阳部分的光芒就可以带来极大的帮助,我们知道太阳初昇时,即便只是些许的光芒而已,就能消除黑暗。同样地,修心的教授也是如此,一点点的修心教授,就可以带来极大的利益,更何况是完整的修心教授。「树」是指能够治疗疾病的药树,今天我们就算吃一丁点的药,也能够对疾病带来疗效,更何况是吃了完整的药,对於疾病当然会有更大的帮助。同样地,修菩提心的教授也是如此,就算我们今天只是懂得一点点,就可以获得帮助,更何况是获得完整的修持菩提心的教授。

    「五浊厚重时,转成菩提道」也是说明此法殊胜,说明的是,在五浊恶世的时候,拥有修心教授的话,能将一切违缘转成菩提之道。五浊指的是什麽?指的就是这个时代具有的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有情浊、命浊。今天在五浊恶世修行,我们会遇到种种的违缘,但是如果能够拥有修心的教授,能够透过修心的教授将违缘转为修行的助伴,反之则被烦脑所转不得自由,这也说明了这个教法的重要性。

     如此殊胜、重要的修心七义,总共可分为七个部分,第一个是加行,就是前行法;第二个是正行,修持菩提心;第三个是违缘转为菩提道用;第四个是修心的量,也就是修心的标准;第五个是明示一生修持之精要;第六个是修心的誓言;第七个是修心的学处。由於有七个部份,因此叫做修心七义。

修心指的是修持菩提心,因此修心是大乘的法门,应该归类在上士道当中,既然是属於上士道,之前必定要有中士道以及下士道的基础,因此在修心之前,必须透过中士道和下士道来修心,所以最初所说的是「应学诸加行。」

在道位上修学的时候,必定要有所谓的次第,为什麽呢?若今天没有下士道的修持,很难生起菩提心,甚至是大悲心,这是什麽道理呢?我们首先要了解,什麽是大悲心?大悲心指的是对他人所感受到的苦,产生强烈不忍的亲爱心,而在体会他人的苦之前,当然要先能了解自己感受到什麽样的苦,而对苦产生厌离,首先要有会出离、厌离苦的心,如果对自己的苦都不痛不痒,如何能够对他人的苦感同身受呢?又如何能够对苦产生出离的心呢?所以在修持上士道大乘法门的时候,一定要先有中士道和下士道的基础。

最初要先由自己体会到轮回的苦,认识到轮回完全是苦的自性,轮回当中一切的圆满、一切的盛事,其实都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最初应该对轮回产生厌离的心。要如何对总体的轮回产生厌离的心呢?首先要对今生今世产生厌离的心。要如何对今生今世产生厌离呢?这必须透过观修业果,要深信业果。了解到所造的黑白业果,都会感受到各自的果报,业果真实不虚,由白善的因,能够获得安乐的果,由恶业为因,唯一感受到的就是痛苦的果。要对业果产生强烈的信心才行,对业果产生甚深的信心,可以说是一切的根本。我们必须了解,以深信业果为本,深信善因会感受到安乐的果报;由恶因唯一感受到的是痛苦的果报,不仅仅是理解而已,还必须结合自己的相续做为修持。这该怎麽做呢?既然我们想要获得安乐,我们必须实际地去修持安乐的因。同样地,我们不想感受到一丝一毫的痛苦,必须断除苦因,再微细的苦因都必须断除,於内心生起如实的感受,才能用於道上的修持,这对我们而言是最为重要的。

过去曾经发生过一个公案,有一位种敦巴大师的弟子,当时种敦巴大师已经圆寂,这位弟子请问另一位格西:「最近许多新人们,他们不想知道业果,甚至轻视业果,更何况是去修学。我认为业果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也是非常困难的,过去种敦巴大师也是这麽说。」这位格西回答说:「是啊!没有错,业果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困难的,应该要详细地了解一切业果,对於业果甚深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即便是再微小的恶业,我们都不可以去轻视,再微小的恶业都必须去断除,因为今天即便是再微小的恶业,都会感受到极大的苦果。就算今天只是骂别人一句话、瞪人家一眼,这也会感受到极大的苦果,我们不晓得对方是否为菩萨,如果对方是一位菩萨的话,瞪他一眼的果报就极为可怕了。因此今天即便再微小的恶业都要去断除。同样的,再微小的善业都要去累积。过去释迦牟尼佛曾经做过一个比喻,就算再小的水滴,累积久了也能充满广大的容器。所以就算是微小的善业都不能轻视,都要尽力地修持。」再微细的业果都必须要小心地守护,如果今天瞪视菩萨的话,恶业会有多可怕呢?今天瞪菩萨一眼的恶业,大过於挖出南瞻部洲一切有情眼睛的恶业,是如此地可怕!如果今天对业果的道理详细地了解的话,自然而然能够引发对轮回厌离的心,为什麽呢?会了解到轮回当中一切圆满的事情,一切的盛事,都是没有意义的,并且会产生出离的心,这是因为了解到轮回当中一切的受用,皆是来自於过去所累积的善因所感受到的果报,若今天善果享用尽了,所剩下的就是恶果、苦果了,了解这是业果的法则,自然而然能够对轮回产生厌离、出离的心。一旦对轮回产生厌离的心,就进入到中士道的修持。不仅如此而已,对於业果详细的了解,也能够对大乘的修持,尤其是菩提心产生极大的帮助。

以上是关於修心的前行部分。接下来进入修心的正行,修持菩提心。修心的正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世俗菩提心修心之理;第二个是胜义菩提心修心之理。世俗菩提心的修心方式是什麽呢?主要是透过两个方式:七支因果口诀的方式,以及自他相换的菩提心修持方式。胜义菩提心修心之理的部分,所透过的方式是生起空性,由空性来修持菩提心。

菩提心的修持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七支因果口诀的修行次第方式,以及自他相换的菩提心修持方式。第一个七支因果口诀是属於一般的修持方式,自他相换是属於大悲心较为强烈的,大悲心更胜於一般的大菩萨,才有办法透过自他相换来修持菩提心。由於自他相换的菩提心修持方式是甚深的,因此要隐密,为什麽要隐密呢?除了对小乘行者必须要隐密之外,由於自他相换的菩提心教授是属於甚深的缘故,对於下等根器的菩萨也必须严守秘密。如果今天欲求修持自他相换的菩提心,首先必须要了解珍爱自我的过失,以及珍爱他人的功德。要生起如此的修持,更必须在之前先生起自他平等的心,了解到自己以及他人都是平等的,这个部分其实在《上师荟供》就有提到,自己连微小的苦都想要远离,获得再多的安乐却永远不懂得满足,自己是如此,其他一切众生也是如此,因此自他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对一切众生生起平等的心,由於生起自他都是平等的同理心,才能引发起珍爱他人的心。

自他相换菩提心的修持方式,主要分为五个步骤,第一个是了解自他是平等的,於自他生起同理心;第二个是思维珍爱自我的过失;第三个是思维珍爱他人的功德;第四个是正行──自他交换;第五个由自他相换而修持取舍。

请看《修心七义》正行──「众过归於一」,这一段指出珍爱自我的过失。为什麽是「众过归於一」?我们今天自己不想感受到任何一切痛苦及不快乐,平常的时候,我们总是不去思考业果,认为这些都是别人造成的,将这一切的过失都归咎在他人头上。就算今天自己生病了,我们也说这些病痛是某某鬼神的干扰,某某鬼怪所造成的,今天自己感受到不顺利、不顺遂,都是他人的错,不是自己的错,我们总是将责任推到别人的头上,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这一切的过失,其根源是来自於珍爱自我所造成的,要认清这一切的错,都是错在珍爱自我的心所造成的,由於珍爱自我的缘故,所以才会去伤害他人。由於伤害他人的恶因,我们才会感受到痛苦的恶果。同样地,自己感受到贫困是什麽原因呢?由於珍爱自我的心,不愿意去布施,吝啬,因此令自己感受到贫苦的果。所以我们要了解到,这一切痛苦、罪过,都是由谁所造成的?不是别人,都是由珍爱自己的心所造成的,这是一切罪恶的根本。关於珍爱自我的过失,在《入菩萨行论》也有广大详细的介绍,一切的痛苦,一切的罪过,都是由於珍爱自我所造成的。

思众皆有恩」,一切的众生都是恩人,都有极大的恩惠,为什麽这麽说?今天我们一切的安乐,即使少许的安乐、快乐,都是依靠着众生,这一切都是众生的恩惠,为什麽呢?我们可以去思维,今天我们能够获得人身,可以投生为人,是如何获得的?是因为持戒的缘故。什麽叫「戒」?「戒」指的是「不害」,断除对有情伤害的心。由於持戒的缘故,才能够获得人身,为什麽能够持戒?这是因为懂得珍爱他人、珍惜他人的缘故,所以才能够不伤害他人,才能够持戒。因此获得这个人身。不但如此,我们就算获得了人身,有些人有庄严的、俊美的相貌,这是为什麽?这是因为修持忍辱获得的果报。什麽叫忍辱?对他人所造的伤害不去报复,是为忍,由於忍才能获得庄严俊美的外表。这也是因为懂得珍爱他人,才能修持忍辱。也才能够获得俊美庄严的外表。同样地,我们今天的受用财富又是如何获得的?这也是要感谢一切有情,今天因为我们能够修持布施,布施的对象就是有情,所以我们才能够感受到丰富的受用。总而言之,我们的身财受用,乃至俊美的外表,轮回当中一切圆满的事情,都是依靠有情才能够获得。

不但轮回当中的一切圆满都来自於有情的恩惠,就算今天我们能够成就无上的佛果,也要感谢有情,也是依靠有情才能够成就无上佛果。在《入菩萨行论》有谈到,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成佛,要感谢佛陀以及要感谢有情,因为有情及佛都是成佛的因,今天我们要成就无上的佛果,要感谢上师佛的指导、说法,另外一半要感谢有情令我们修行,所以我们必须思考一下,我们今天恭敬佛陀,敬重佛陀,可是对有情我们却不是如此,我们必须了解,我们敬重佛陀,同样地,也必须敬重有情,因为佛陀跟有情对我们的恩德都是相等的。

了解珍爱自我的过失以及珍爱他人的功德之後,必须透过不断地思维,不断地观察,生起决定的了解,接下来结合自己的相续,体会到过去珍爱自我的心是不对的,珍惜他人才是正确的,因此将自己与他人交换。如何交换呢?过去我们总是珍惜自己,现在要换成珍惜他人,过去我们总是轻视他人,现在必须了解到,我们不应该轻视他人,反而应该去珍惜他人,生起为了一切有情,为了一切众生,奉献自己的一切。

取舍兼杂修」,当体会到自己与他人都是同等的,有同理的心,有了解到珍爱自我是一种过失,珍惜他人是一种功德,就要去直接地做交换。为了令自他交换的心不断地增长广大,必须要做取舍。这个「取舍」是什麽意思?「取」指的是「拿过来」,「舍」指的是「给予」。藏文是舍在取的前面,「舍取」,但是在修持的时候应该先修「取」。为什麽要先修取呢?如果今天有情感受到强烈的痛苦,这时候给他安乐并没有多大的帮助,所以要先消除他的痛苦,将他的痛苦拿到自己的身上,令对方众生远离痛苦,没有丝毫的痛苦之後才给予安乐,众生才能够享有唯一的安乐,因此要先修取。当我们思维要代受一切众生的苦,将一切有情的苦取到自己的身上,由自己来承担的时候,如果是属於下根的行者会感到恐惧,他会想说,那这样子自己的痛苦不就非常地强烈?因此自他相换是属於上根者的修行方式,不过虽然如此,在取苦的时候,也是有次第(顺序)的。

如果最初对取苦感到恐惧害怕的话,那要怎麽做?先从自身取,为什麽要先从自身取呢?如何去取呢?我们可以先从自己开始,取自己的苦。如何取自己的苦呢?我们下午要感受到的苦,我们取到上午,愿下午的苦在早上成熟,因此先取自身的苦。同样地,明天要感受到的苦,愿在今天成熟,取到今天,透过这样的修持,渐渐地习惯了,串习纯熟了,才能够去取他人的苦。

要如何取他人的苦呢?这时候首先要透过思维珍爱自我的心是一种极大的过失,珍爱他人有众多的功德利益,因此生起珍爱他人的心,由於珍爱他人的心强烈的缘故,不忍其他众生感受到一丝一毫的痛苦,因此愿众生能够远离所有的痛苦,如此才能生起取众生苦的心力。如何去取众生的苦?如果对方是地狱道的有情,我们要观想地狱有情所感受到的一切痛苦,包括苦的因,完全化成黑色的光芒,融入自己珍爱自我的内心当中,这个恶果以及恶因加在珍爱自我的心上,对方有情就如同什麽呢?就好像我们在剃头发一样,当我们在剃头发时,剃掉的头发是黑色的,但是头皮的皮肤是白色的,这时一切有情无量的罪恶、苦因,就如头发般被剃掉了,唯一剩下的就是善因而已,因此一切有情的恶业由此得到了净化,在刚开始做取苦的修心教授时,可以透过以上的修心观想方式来修持。如果今天修心不断的进步,心力愈来愈强烈了,这时要观想另外一种方式,对方的罪恶,对方的苦以及苦因,如同刀剑等种种武器的形像,刺入自己内心当中的我执,这一切的武器加在珍爱自我的心上,由此将珍爱自我的心给摧毁了,破坏了,有些人在做如此观修时,心间会感到有点痛,这不用担心,这是好的,代表珍爱自我的心真正地被消灭了,真正地有作用。

当我们今天取一切有情的苦,在对象上我们要了解,佛因为没有任何过失的缘故,因此无法於佛取到任何的苦,同样地,自己的上师,我们必须做到视师如佛的缘故,因此上师也没有任何的过失,也无法从上师身上取到任何的苦,除了佛以及上师之外的其他一切众生,乃至今天未成佛,即将成佛的十地菩萨,都存在着过失,为什麽呢?十地菩萨由於未断除细微我执的缘故,因此存在着过失,因此可以於十地菩萨身上取苦,除了上师以及佛以外,於其他一切有情都可以成为自己取苦的对象。

在舍的时候,舍指的是布施,布施身、受用乃至善根。如何做布施呢?这一点在《入菩萨行论》有提到:愿此身能成为如意宝,由於如意宝可以满足一切众生的愿,众生今天所希求的是衣服,就化为衣服给予众生,如果今天众生所希求的是饮食、房舍,就给予众生,满一切众生的愿。由於此身形同如意宝珠一样,能够满足一切众生的需求。对地狱众生我们必须一一地作思维,地狱众生所感受到的苦是什麽?地狱众生居住在非常恶劣的环境,到处都是刀山剑树,还会感受到种种的痛苦,愿此身成为如意宝藏,将恶劣的环境转化成清净悦意的环境,并且愿以此身布施予他,令地狱众生获得暇满人身,不但获得暇满人身,又能够享受到正法,因此施予正法。愿众生能够於道上努力地修学,因此示现修持之道,并且布施修行的助伴,帮助有情能够成就无上的佛果,透过这样的方式来做舍的修持。

当我们在做「舍」,布施我们的身体的时候,身化为如意宝珠来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满足一切众生的需求。同样地,当我们在布施财富受用的时候,这财富受用也不再是单纯的财富受用而已,也是同样地转化为如意宝珠,满足一切众生的愿及内心的渴求。在布施善根的时候,也是以此类推,不过在做布施善根的时候,我们要思维所布施的善根是过去已造的、现在正在造的以及未来即将造的一切善根皆做为布施。不过在布施身及财的时候,由於过去的身以及财富已经不再存在的缘故,我们只能够布施当下的(现在的)。在修持舍的时候,我们要了解这个舍是针对低位者,对於上师、佛,我们不应该用舍,而是要做供养,如何做供养?将身、财、善根化为供品,化为如意宝珠来供养,且要思维由於供养、献上供品的缘故,由善根所化成的供品,令上师悦意,由於上师悦意的缘故,让上师长久住世,弘法利生事业增广。所以配合取舍的修持,一边也修持慈心以及悲心,当我们在取一切有情的苦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可以修持悲心,愿一切有情都能够远离苦及苦因,取一切有情的苦,同样地,当我们在修慈的时候,我们要思惟,愿一切有情皆能具有安乐及安乐的因,因此布施自己的身、财,乃至善根。这是属於慈心的修持。当自己在取苦的时候必须思惟,由於一切有情的苦都由自己来取受了,由自己来承担了,从此之後,一切有情皆远离一切痛苦,当自己舍一切身财善根的时候要思惟,从此之後,一切有情唯一具有安乐,享受着安乐,当我们透过大悲心,由大悲心的力量,取一切有情的苦的时候,透过慈心的力量,舍一切的身财受用予有情,愿一切有情从此之後具有安乐,若我们能够如此思惟,对我们将来有极大的帮助,有一天我们能够拥有这样真实的能力。

取舍的修持纯熟了之後,可以结合呼吸,「彼二乘风修」这个「风」是指呼吸,我们都在呼吸,当我们把气吸入自己的体内时,观想一切有情的苦由自己来承担,由自己取一切有情的苦;自己吐气的时候,观想由自己来舍,布施有情安乐。透过这样的观想来做取舍的修持,渐渐地,当我们习惯了,串习纯熟了之後,我们每一次的呼吸都在做取舍的修持。

「威仪尽诵持」为了能够令取舍的修持,自他相换的菩提心不退失,我们可以背诵一些修菩提心的偈颂,我们都知道,在许多佛经及论典中,都有许多非常美的偈颂,这些偈颂都可以帮助我们的修行。或许我们没办法背诵许多,我们可以参考《上师荟供》里面许多修心的字句,愿自己承担一切众生的苦难,愿将自己的安乐成熟於一切众生的身上,祈请上师加持我能够拥有这样的能力。或《宝鬘论》提到:「众罪咸归我,我善施众生,一切有情苦熟已,愿我善令彼安乐,众生任何苦,愿尽熟於己,愿菩萨众善,令众生享乐。」等等这些字句,我们都可以背诵起来。由自己修持取舍,愿一切有情都能具有安乐及安乐的因,愿一切有情皆能远离苦及苦的因。

之後我们要去观察,我这样的修持,是否一切有情因此离苦且得乐了呢?有吗?当我们去观察,发现一切有情还是感受到苦,还是没有办法拥有安乐的时候,我们就要知道,现在的修持只是观想信解而已,我们并没有能力去做到令一切有情离苦得乐。究竟有谁拥有令一切有情离苦得乐的能力呢?唯有佛才能够成就众生的无上利乐,因此我应该要成就无上的佛果来成办一切有情的利乐,进一步地来修持菩提心。

以上是透过自他相换来修持菩提心的方式。接下来是将修持道上的恶缘转为道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意乐以及威仪。意乐要如何去思惟?当自己产生不欲苦的时候,必须思惟这一切的苦,都是自己过去所种下恶因而感受到的果报,透过感受到这果报的缘故,这个恶业因此获得净化了,因此感谢上师三宝的加持。或者以另一种思惟的方式,当我们承受苦的时候,我们去思惟这是承受众生的苦,由自己来代受一切有情的苦,现在自己所感受到的痛苦,是因为自己修持取舍有了作用,因此产生欢喜的心。当遇到恶缘的时候,我们应当转化,转为道上的助伴,当感受到圆满具足的善缘,这时候圆满具足的善缘也可能造成我们道上的阻碍,有些人感受到圆满具足的善缘时就放逸了,不去修持了,他原本是一个努力修行的人,但是有了财富受用之後,渐渐地放逸,甚至不去修行,这时我们该怎麽办?当我们感受到这些圆满具足的善缘时,我们要了解,这一切的圆满具足,都是过去自己累积善因,利益他人所得来的,因此不应该对这些圆满具足产生贪执的心,应该更努力地去修持才对。当遇到善的境时,也可以透过这样的方式来加以修持。

以上是关於透过意乐将违缘转为道用,第二是透过威仪将违缘转为道用。当我们感受到违缘,不欲求的痛苦,我们必须了解,这是由自己的恶因所感得的,因此要净罪集资,去净化罪障、累积资粮。同样地,为了令修持道上远离障碍违缘,尤其是非人的干扰,这时候我们必须供养护法守护神,供养护法来修持事业。透过威仪将违缘转为道用,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净化罪障、累积资粮、魑魅做供以及修持护法劝请成办事业。这些在《上师荟供》中的(具四加行善巧之方便)这偈颂中同样也有提到。

下一个是修心之量,「量」是标准的意思,修心的量是什麽呢?现在的心与之前的相反,这是什麽意思呢?达到修心的标准,所指的是现在的心跟过去的心刚好不一样,过去自己的心是珍爱自我,珍惜自我,却不懂得去珍惜爱护他人,这时候的心刚好反过来,这时候的心变成珍爱他人,不珍惜自己,懂得去牺牲,这才是修心的量。同样的,若能够透过修心而思惟珍惜自己,珍爱自己是一种过失,是一种罪恶;珍爱他人,爱惜他人是一种功德,是一种利益,当面对境的时候,就能够真实地考验自己了。当别人骂自己或者欺负自己的时候,例如别人骂自己是小偷的时候,这时候一个没有修心的人,他会因此而发怒、生气,这就是修心没有达到标准,要是懂得去思惟,当被别人欺负,甚至辱骂的时候,去思惟今天只要他高兴就好,他怎麽说都没有关系,都无所谓。并且更进一步地思惟,若我今天生气,生起了嗔心,会造下恶业,因此我不要回嘴,要修持安忍,这即是修心之量。

接下来是「明一生之修法」,一生中该如何去修持,这部分主要透过五力来解释,五力不仅是修持菩提心的阶段重要而已,任何一切的善法都应该具备这五力,这五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次序跟书本上的不太一样,第一个是牵引力,指的是动机的安立,从每天早上起床时就安立动机,调整动机。今天我必须努力地修持,愿能看见珍爱自我的过失,并且了解到珍爱他人的功德利益,为了能够利益其他有情,现在必须努力地修持。每天都谨慎小心地修心,这是牵引力。第二个是串习力,指的是对菩提心,修心的教授,一而再,再而三地去串习,去修学。第三个是白善种子力,指的是透过珍爱他人,以及了解珍爱自我是一种过失,努力地累积善业。第四个是对治力,思惟珍爱自我的过失,断除珍爱自我(我执)的心。第五个是愿力,指的是发愿,愿自己能够尽速地成办珍爱一切有情,珍惜一切有情,能够尽速地断除珍爱自我的心,这是发愿力。以上是五力,这五力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在修自他相换时也非常重要,在临终时也非常重要。在临终时若能具备以上五力,可以说是最好的破瓦法,尤其若我们能秉持自他相换的菩提心,不断地思惟、忆念自他相换的菩提心而往生的话,再一次地获得暇满人身是肯定的、绝对的。

平常所提到的五力跟在临终时的五力不太一样,临终时的五力,第一个也一样是牵引力,这时候的牵引力同样也是指调整动机,在临终时同样地思惟珍爱自我是一切万恶的根源,珍惜他人是一切安乐的根本,令自己保持着自他相换菩提心的思惟。第二个是串习力,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要不断地去串习、去薰习菩提心。第三个是白善种子力,这跟平常五力的内容不太一样,在临终的时候,最大的障碍是放不下,对於身财受用的执着,贪执是最大的障碍,若来世想要获得一个好的来生,就必须舍弃一切的贪执,因此在临终的时候,我们要尽量地断除贪执的心,要思惟把一切的身财受用布施给有情也好,或者供养上师三宝也好,断除自己内心贪着的心。如果对自己今生今世的身财受用还有任何的贪执,会对来生投生於善趣造成最大的障碍,因此白善种子力是指断除贪执。第四个是对治力,净化恶业,忏悔自己所造的一切恶业,无论是透过什麽样的方式,例如忆念三十五佛的名号也好,或种种自他相换的方式来对治恶业,都是属於对治力的部分。第五个是发愿力,发愿的内容是愿能够往生善趣,愿能够再次地听闻大乘教法,愿能够值遇到如理的善知识,这是属於发愿力的内容。

接下来是修心的誓言及学处。在誓言方面,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到,一旦做下了承诺,就不应该违背自己曾许下的承诺。「常学三总义」,第一,修持菩提心的时候,就要深切地去了解,珍爱他人是良善的,珍爱自我是一种过失,而且不应该违背承诺。对於自己曾做下的承诺,一丝一毫都不应该违背。第二,在修持自他相换的时候,不应该分别亲疏,我们不应该分别修心的对象,不可以因为他是我的亲友,我就对他特别地好,对他修自他相换,修取舍;对方是我的敌人,就不是我修心的对象,这样分别亲疏也是不对的。第三,由於修心的缘故,应该要断除一切的恶行,我们不应该说自己是修持菩提心的人,因此觉得无所谓,轻忽小错,不应该这样子,对於一切的恶行都必须尽力地防护。

心改身如故」这也是修心的三昧耶,是修心的誓言。是什麽意思呢?透过修心,我们必须改变内心,但是外在并不需要做任何的改变,不用表现出一副自己是修行人,自己是修心的人,不需要这样子。过去祖师们甚至说,就算今天的成就、证悟跟本尊一样地高,但示现外在的形相要如同凡夫一般地平凡。为什麽?若表现出自以为很有修行,很了不起的样子,可能在修行的道上会感受到更大的障碍。若总是表现出自己是一副有修行的样子,着重外表,会对修行有很不好的影响,这好比什麽呢?就好像今天我们拥有了如意宝珠,我们要懂得去珍藏、守护如意宝珠,我们才能够透过如意宝珠来实现内心的渴求。若自己拥有如意宝珠,却向他人炫耀,到处跟人说我有如意宝珠,只会带来许多敌人,甚至如意宝珠会被别人抢走,所以是「心改身如故」。

修心的学处有十八项,最主要的是什麽呢?将胜利功德奉献予他人,自己承担亏损,自己来承担众生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各式各样的方法,因此有许多的学处。修持菩提心的利益是非常大的,同样地,修持取舍的利益也是非常大的。不仅仅是对行者本身带来极大的利益,甚至对整个村庄,整个部落,整个地区的人都会带来极大的安乐。

当我们在修取舍的时候,不应该有得失的心,不应该生起如果今天我将一切善根布施予他人的话,我是不是就没有了善根?那这样是不是不好呢?我们不应该有这样的思惟,而是要秉持着清净的善念,将一切的善根、身财受用完全地布施出去,自己没有善根也无所谓,只要其他众生好就好,自己怎麽样都可以。其实当布施善根予其他众生的时候,自己的善根不会因此而退失,反而会辗转增上。同样地,我们也不可以这麽思惟,我将善根布施予他人,会令我自己的善根辗转增上,我为了令自己的善根辗转增上而做布施。这样的心也是不对的。如果以这样的心修取舍的话,也是修取舍的一个很大的障碍。所以在修持取舍的时候,应该断除取舍的心。

以上是今天关於修心的教授。虽然说修心的教授已经为各位讲说了,我们不可以认为修心的教授就是如此而已,如果总是认为修心的教授是如此而已,修行是如此而已,那麽我们就会成为佛法的老油条。我们必须思惟要如何去实践,我们必须真实地体会,原来一切的过失,一切的罪恶,一切的痛苦都是珍爱自我所造成的,这是真真实实的,因此努力去断除珍爱自我的心。同样地,当感受到安乐,当感受到圆满的时候,了解这一切都是珍爱他人,珍惜他人所感得的善果,因此更加努力地去珍爱他人,透过自他相换、取舍来改变自己的内心,令自己的内心有所体会,有所改变,这才是我们来到这里听法的目的,不然总是认为「不过如此而已」、「不过如此而已」,就会成为油条子了。

菩提心的修持并不是马上就可以做得到的,我们必须透过慢慢地串习。透过串习,总有一天我们可以自然地,毫不造作地生起自他相换、取舍的心。过去祖师们说过,若有串习,则一切难事都会变得容易,就像中文「熟能生巧」一样,我们都了解,初地的菩萨们,就像佛陀本生故事一样,能够舍身喂虎,这不是马上就能够做得到的,而是透过不断地串习,不断地薰修,令修心不断地增长,到最後才能够做得到,到那个时候,布施自己的身肉和布施自己的衣服,就没有太大的差别了。当然我们一下子可能没办法做得到,因此我们要透过强大的愿力,要去发愿,愿能够体会自他是平等的,愿能够体会生起自他同理的心。并且既然珍爱自我是如此大的过失,珍爱他人是如此大的功德利益,愿我有一天也能够如实地做到。透过发愿,自己不断地努力,慢慢地必定会进步的。

今天我们由於闻法的缘故,累积了许多的善业,将此善业做回向,愿自己的今生今世能够生起自他相换、取舍的心。就算今生今世无法生起,愿来生来世能够做到,能够迅速地成就无上的佛果。愿成就无上的佛果之後,能够利益其他有情,令其他有情远离一切的痛苦,具足一切的安乐,尤其是无上佛果的无漏大乐,这是我们发愿回向最主要的内容。


修心七义论颂

切卡瓦 造

敬礼於大悲
甘露藏教授 金洲之所传 应知诸教义 如金刚日树五浊厚重时 转成菩提道

一、加行
先学诸加行
1、暇满难得 2、死殁无常 3、思惟业果 4、生死过患

二、正行
众过归於一 思众皆有恩 取舍间杂修 先从自身取 彼二乘风修
境毒善各三 总摄复得教 为不忘念彼 威仪尽诵持 得定间应密
视诸法如梦 应观无生性 对治自然解 道体住赖耶 中间如幻士

三、违缘转成菩提道用
罪满情器间 违缘转道用 遇缘即修习 四行胜方便

(前三依心而转,後一依行而转。四行:集福。忏悔。供朵马。劝请护法。)

四、明一生之修法
摄教授心要 应修五种力
1、牵引力 2、白善种子力 3、对治力 4、修习力 5、发愿力
大乘往生法 五力重威仪

五、明修心之量
诸法归一要 二证取其主 常怀喜悦心 修量即遣执 修成具五相 散能即修净

六、明修心三昧耶
常学三总义 心改身如故 勿说支节缺 勿思他人事 先治重烦恼
不求於果报 莫噉杂毒食 不求於深记 勿作世诤骂 不俟於狭路
不可伤其要 氂载勿牛驮 功利莫争先 勿作邪法用 天莫变成魔
乐支不求苦

七、明修心学处
一贯众瑜伽 一伏诸邪倒 初後修二事 二境皆安忍 舍命护二戒
勤学三难事 取三主要因 修三不退失 具三不舍离 於境无偏党
遍深研众善 常修诸法要 不待众缘备 今当修诸要 勿作颠倒知
不可以轻急 彻底善修习 观察令解脱 勿作喜新念 勿作矜夸念
气量勿狭隘 勿贪着报取 由自胜解力 摧苦及恶名 求治我执教 今死亦无憾

 

 










相關文章:
修心七要
修心七要

上一篇(西藏佛教的修行道 )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实修)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改善「爱情与事业」最大效益之咕噜咕咧佛母密法
实战经济学-慈悲也可以赚钱-看英业达会长叶国一- 谈天说地- udn部落格
六度波罗密修持摄要
南投大圆满龙钦宁体绿度母药师莲师财神龙王护法.文殊真实化身 龙钦巴尊者
◎大乘五蕴论-世亲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重要文献书目

赞助网站
台灣會議中心
香光資訊網/圖書館服務/佛教入門網站/西藏佛教
指引型資源。
南亞技術學院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
慈濟大學圖書館網路資源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