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日本震災祈福大悲觀音心咒及普賢祈願法會 普巴金剛消災除障暨灌頂法會 11/16貢將仁波切中心蓮師薈供暫停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西藏佛教的修行道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1/01/05 22:16:04
學習次第 : 进阶

达赖喇嘛文集--3 西藏佛教的修行道

引 言

在介绍西藏佛教徒所修持的佛法时,我通常都会指出:我们所修持的佛法,融合了小乘、菩萨乘和密乘(包括大手印等)的教授。因为很多人都已经接受了灌顶、传法等等,他们也许会发现对整个架构做解释,将有助於他们的修持。

我们的生活过得非常忙碌。不管我们的行为是好是坏,时间绝不等待我们,永远变化不居地往前奔驰。此外,我们的生命也持续进行下去,万一出了什麽差错,我们都不能重来。生命总是越来越短。因此,检查我们的心态就变得特别重要。我们也持续需要检查日常生活中的自己,这对於提供指导原则给我们自己,将有很大的助益。如果每天我们都能以正念和觉知过生活,我们就可以不断检查自己的动机和行为。我们可以自我改善和转化。虽然我对自己还没有多大的改变或改善,但总是一直往这个方向努力。在我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我发现从早到晚不断检查自己的动机,对我帮助很大。

在这些开示之中,我主要介绍可以改进诸位的工具。正如诸位可以将你们的头脑带到实验室,以深入检查你们的心理功能,让诸位能够以正面的方式来重组它们。尝试改善自己,是佛教修行者应该抱持的观点。

其他宗教徒,如果对佛法感兴趣,又喜欢以禅修等佛教特殊法门来发展慈悲,就可以把佛法融入他们的传统和修持之中而得益。

在佛典之中,说明了许多不同的信仰和传统体系。这些体系,称为「乘」,包括人乘、天乘、小乘、大乘和密乘。

人乘和天乘说明如何在此世改善生活,或如何在来世转生人、天善道的方法和技巧。此一体系强调行为端正的重要性。行善止恶就是过着正道的生活,可以在来世往生善趣。

佛陀也开示另一类的乘──梵乘,包括摒离外境、反观内心的禅修法门,以求专注。行者可以藉助这些法门,得到轮回界的最高级生命。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因为这些不同体系可以带给众生极大的利益,所以都值得尊敬。然而,这些体系并不能提供解脱痛苦和轮回的法门。达成这种解脱境界的法门,可以让我们克服轮回主因的无明。这个解脱轮回的体系,名为声闻乘或独觉乘。

在这个体系中,无我观只是以人无我来说明,尚未谈到法无我。但在大乘体系中,无我观则不只限於人无我而已,还包括一切法皆无我。当这种无我观产生深广的智慧时,我们就不仅可以袪除无明和无明所衍生的烦恼,还可以净除它们所遗留下来的习气。这个体系,称为大乘。

最高的法门称为密乘,不仅包括提高空性悟证或觉悟心的技巧,还包括打通身上脉轮的技巧。利用身上的四大,我们可以加速证悟、袪除无明及其习气的过程。这是密乘的主要特色。

现在我将从进化或历史的观点,详细说明上述重点。


 

根据从喀什米尔进入西藏的班智达释迦室利,释迦牟尼佛示现於二千五百年前的印度。这种说法符合上座部的观点,但根据某些西藏学者的研究结果,佛陀是在三千余年前出现於世。另一群学者说是二千八百余年前。这些不同学者都以不同理由支持他们的理论,但终究而言,论点都相当模糊。

有关於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的年代,没有人确实知道,甚至连佛教界都众说纷纭,对於这一点我个人感到十分丢脸。我一直在认真思考,是否可以做些科学研究。印度和西藏都有舍利,相传是佛陀本人的舍利。如果这些舍利可以用现代科技来检验,我们也许可以建立正确的日期,其助益将非常大。

我们知道,从历史来看,佛陀跟我们大家一样,都是出生为普通的人。他接受王子的教育长大成人,结婚,生有一个儿子。之後,他观察到人类的老、病、死苦,就完全舍弃世俗生活。他历经苦行和精进禅修,最後成就正等正觉。

我觉得他所展示的觉悟之道,为他的追随者立下非常好的典范,因为这是我们必须遵循的修行路。净化你的内心一点也不容易,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艰苦的修行。因此,如果你选择修持这种教法,一开始你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力和决心,接受修行路上将有许多许多障碍,而且决意纵使有这麽多的障碍,你将继续修行。这种决心是很重要的。有时候,我们似乎可以这麽说:虽然释迦牟尼佛是藉着巨大牺牲和艰苦修行而开悟的,我们这些佛弟子却可以轻松成佛,不必像他那样艰苦修行和吃尽苦头。因此,我认为佛陀的故事可以给我们启示。

根据传说,佛陀在开悟之後,四十九天之内他并没有公开说法。他初转法轮的对象,是过去修苦行时的五位同伴。因为他放弃苦行,他们就离他而去,即使在他开悟之後,他们也不想跟他言归於好。不过,遇见佛陀於行进途中之後,他们自然而略带勉强地向他行礼,结果他就对他们做了首次开示。

初转法轮

佛陀在初转法轮中开示四圣谛。诸位大都知道,四圣谛就是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

根据我们在西藏版所发现的经典,佛开示四圣谛时是依三个因素:真理本身的性质、功能和结果。

四圣谛确实很深奥,因为整个佛法教理都可以用四圣谛来呈现。我们所追求的是快乐(灭),而快乐则是修行(道)这一个因的果;我们所不要的是痛苦(苦),而痛苦也有自己的因(集)。

因为四圣谛很重要,我常说佛教的缘起观和佛教徒的无害行为都在强调非暴力的行为。理由很简单:苦是不请自来的,是有它的原因的——基本上是我们的无明和散乱心。如果我们想要避免痛苦,就必须不造引生痛苦的恶业。因为苦源自它的原因,所以就存在缘起见。果依於因,如果你不想有果,就不要造因。

所以,四圣谛就呈现二重因果关系:苦是果,集是它的因;灭是果,道是它的因。

我们所追求的快乐,可以透过戒和内心的转化或清净来达成。当我们袪除烦恼根源的无明时,就可以清净我们的心,更进而达到真正安详快乐的寂灭境界。唯有了解现象的性质和通达诸法实相时,才能证得涅盘境界,而智慧的训练则是其中的


 

关键。当定慧等持时,就可以把一切能量和注意力导向单一目标或戒。因此,这时候就有了定的训练,为了定和慧的修学成功,就要非常稳固的戒当基础,因此就需要修戒。

相对於戒定慧三学,佛教圣典有律、经、论三藏。

男女行者在所受的戒上虽有差别,但都同样需要修持三学。

戒的基础是不行十恶业:身三、口四、意三。

身三恶业:1.杀生:小自昆虫大至人类均属生命。2.偷盗:未经同意而取走他人财物,不管其价值大小,或是否你亲自取走。3.邪淫。

口四恶业:4.妄语:以语言或姿势欺骗他人。5.两舌:让意见相同者产生歧见,或让意见不同者加深歧见。6.恶口:侮辱他人。7.绮语:以贪等恶心谈论愚蠢事。

意三恶业:8.贪:希望拥有别人的财物。9.瞋:有意伤害别人,不管伤害是大或小。10.痴:将轮回、因果、三宝等存在的事物认为不存在。

出家众所持守的戒,称为别解脱戒。古印度佛教原有四大部派,後来发展成十八支派,各有自己的别解脱戒本。别解脱戒原为佛陀所说,作为出家众的生活规范。西藏佛教奉行说一切有根本部的戒律,比丘戒共有253条。上座部佛教的比丘则持守227戒。

戒是定学的工具,保护行者不耽溺於恶业。因此,这是佛道的基础。三学的第二项是定,这是有关专注的训练。

佛教的定学,可以概分为二:止和观。止是让心安住或一境,观是分析。二者都需要以坚固的正念和觉知为基础,而戒则是正念和觉知的来源。正念和觉知不仅是定学的要素,更是日常生活的关键。

禅定有许多层次的境界,如色界定或无色界定。色界定以五禅支为分类标准,无色界定则依所缘境的性质而分类。

我们以修戒当基础,再以修定为助缘或工具,让心柔软堪用。接下来修慧时,就可以有专一的心,能将一切注意力和能量导向禅观的对象。在修慧时,行者要观诸法无我自性空,因而可以对治烦恼。

三十七菩提分

佛在初转法轮时,开示三十七菩提分的修行道。行者先修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四念处要观轮回是苦,藉以生起出离轮回的决心。

其次是四正勤,当行者以四念处生起解脱的决心时,就会舍断未来苦的因,培养未来乐的因。

其次是四如意足,心如果能深入禅定,就可以克服一切恶业和烦恼,增长善心


 

所。

再其次是五根、五力、八正道和七觉支。

以上是初转法轮的修行道架构,藏传佛教的修行完全涵摄这些特色。

二转法轮

在二转法轮之中,佛於王舍城外灵鹫山宣讲《般若波罗密多经》。

二转法轮应该视为佛扩大阐释初转法轮的主题。譬如,佛在二转法轮时所开示的苦谛,不仅把苦当作苦而已,更把苦视为自己和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苦,因此内容就广泛多了。当他在解释集谛时,苦的原因就不只是烦恼而已,还包括烦恼所遗留下来的微细习气,因此解释就比初转法轮深入。

灭谛的解释也是比以前深入。在初转法轮时,灭谛只是被提到而已,但佛在《般若波罗密多经》中,则详细解释灭谛的性相和特色。他描述灭苦之道,以及灭的真正状态是什麽。

道谛在《般若波罗密多经》中也有比较深入的说明。佛所宣说的殊胜道,包括空性的体证和广度一切有情的菩提大悲心。因为佛在二转法轮中强调悲智双运,可以说是初转法轮的进一步开展。

虽然四圣谛在二转法轮中有比较深入的说明,但并不是因为有新的观点未曾在初转法轮中提及。这有如许多主题,非佛教系统曾经给以诠释而佛教则否,并不表示其他系统比佛教来得深入。初转法轮未曾说明的四圣谛若干特色,二转法轮都加以说明和发展,却不违反初转法轮所描述的佛道架构。因此,二转法轮的说明比初转法轮深入。

然而,我们确实也发现二转法轮有某些教法与初转法轮相矛盾。因此,大乘提到经典有二大类,第一类可以直接从文字表面意义去解释,第二类必须深入探讨。根据大乘佛教的四依,经典可以分成了义经和不了义经。

四依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智不依识。

这可以从佛陀的话得到证明,他说:「比丘善知识,不要只是因为尊敬我而接受我的话,应先加以分析和严格检验。」

在二转法轮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佛陀进一步说明灭谛,尤其详细解说空性。因此,大乘以二个层次诠释这些经典:一、字面意义,亦即空性的呈现。二、隐藏意义,亦即道次第的潜在解释。

三转法轮

三转法轮包括许多不同经典,其中最重要的是《如来藏经》,这正是龙树颂集和弥勒《大乘无上续论》的来源。佛陀在《如来藏经》中,进一步探讨他在二转法轮所触及的主题,但不是从客观的空性观点去谈,因为空性已经在二转法轮时解释得极为详尽精深。三转法轮的殊胜,在於佛从主观心的观点去诠释空性智慧。

佛陀在二转法轮中,以无自性解释空,对许多行者而言,是很难领会的。对某些人而言,诸法空无自性似乎是指完全不存在。因此,为了利益这些行者,佛陀在三转法轮中,就以不同诠释探讨空。


 

譬如,佛在《解深密经》中,把万法分成遍计执相、依他起相和圆成实相三类,一切皆空无自性。因此,大乘佛教的中观和唯识两大宗派,是以不同方式呈现空而出现於印度。

其次是密乘,我认为它与三转法轮有关。「密」的梵文字音译「怛特罗」,义为「续」。《金刚心要庄严续》解释「续」是指心识的相续。就世俗谛而言,我们是在这种相续心的基础上造恶业,因此生死轮回恶性循环。就修行道而言,我们是在这种相续心的基础上才能使心改进,经验高层次的证道,并进而达成究竟的圆满觉悟。所以,心的相续都是一直进行着,这就是「续」的意义。

我觉得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中的经和续之间有一座桥梁,因为佛陀在二转法轮中说了一些具有不同意义的经。《般若经》的表显意义是空,而其隐含意义是证空所需要的修行道。三转法轮开示空性智慧增上的方法,所以我认为经和续在这个地方有连接。

无我的不同解释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判断一个学派是佛法的标准是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盘寂静。接受四法印的系统,就属於佛教。在大乘佛法中,对於无我有比较深刻的解释。

现在让我说明二转法轮和初转法轮中的空。

让我们检查我们自己的经验,看看我们是如何接触外物的。譬如,当我使用这串念珠时,我觉得它是我的,我对它有执着。如果你检查你对财物所产生的执着,你会发现执着有不同的层次。你会觉得实有一个存在於身和心之外而觉得这串念珠属於我的人。

当你透过禅修而了知并没有这一个「自性有」的人独立存在於身和心之外时,就可以减轻你对於财物所产生的强烈执着。但你可能也会觉得仍有一些微细程度的执着。虽然你不会觉得你对那个人有主观的执着,但由於念珠的美丽外观、美丽颜色等因素,你会觉得对它产生某种程度的执着,认为有一个客观的实体确实存在那儿。因此,佛陀在二转法轮中就说,无我不只限於人,也适用於一切现象。当你了解这一点,就可以克服所有的执着和迷惑。

月称在《中观根本明句论》中说,小乘所谈的无我只限於人,并非完整的无我论。即使你体悟了人无我,你仍然对财物之类的外境,还有微细层次的攀缘执着。

虽然无我论是一切佛教学派的共法,但呈现的方式却不同。大乘对於无我的诠释比小乘深入。其中一个原因是,即使你已经了解小乘所描述的人无我,你仍然会有错误的我执,认为人是固有、独立或真实的存在。只要你对人无我的体悟越来越微细,就可以了解人绝对没有独立的性质或固有的存在。那时,你就不会认为有一个「自性有」的人。因此,大乘所说的无我论远比小乘精细。

大乘诠释无我的方式,不但比小乘在破人我执和法我执的方面来得有力,而且不遮遣现象界的世俗有。现象在世俗谛上是存在的,空的体悟并不影响这一点。

佛陀对於无我的不同诠释,必须视为佛教缘起论的背景。佛教徒在谈缘起论的时候,是以烦恼为苦因,烦恼的结果是苦。苦的因果关系是以「十二因缘」来说明,包括一次生死轮回。因此,缘起是佛教思想的根本。


 

如果不以缘起论来了解无我,你就无法彻底了解无我。人的根机千差万别,有些人一听到诸法无我,就会认为一切都不存在。这种认知是非常危险和有害的,因为它会让你掉进断灭论的边见。所以,佛陀对这种人只大略开示无我论。对於利根行者,佛陀的开示就比较微细。但不管对於空的体悟多微细,仍然不伤害他们对於世俗有的信念。

因此,对於空的了解,必能增强对於缘起的了解,进而重新肯定对於因果律的信念。

如果从小乘的观点,分析大乘的诠释,必然找不到矛盾或不合逻辑的地方。反之,如果从大乘的观点,检查小乘的诠释,必然发现许多不合逻辑的地方。

四法印

上述的四法印,对佛教修行者而言,具有深远的启示。第一法印说诸行无常。无常的问题,已经被经部宗解说得最为彻底。经部宗认为诸行的本质就是无常,因为因缘所生法本身就是无常,会随着因缘改变而灭。如果一个事物是由某一个因所形成,就不须要第二个因让它坏灭。在因缘和合而成一个事物时,坏灭的过程已然开始。所以,它的坏灭不需要其他的因。无常的精义在於因缘所生法是「他力控制的」,依待於因缘必然会改变和坏灭。

这很类似物理学家对於自然界万物的说明:一切都是瞬息万变的。

第二法印说诸漏皆苦。诸漏是指染污行和烦恼心所产生的一切现象。上面说过,凡是因缘所生法都是「他力控制的」。在「诸漏皆苦」中,漏是指我们的无明和烦恼。染污行和无明构成负面的现象,这是一种对於实相的误解,凡是受到此一负面现象影响的,必然是苦。苦不只是外表的身苦,还包括内心的不满意。

思惟诸行无常和诸漏皆苦,就可以发展真切的出离心,决意解脱痛苦。问题是有可能获得这种解脱境界吗?因此而有第三法印:诸法无我。

苦的经验,以染污行和无明为因缘,无明就是错误的认知,它缺乏有效的支持,因为它对诸法的了解与实际情况相违背,它是扭曲的、错误的、与实相冲突的。如果我们能够清除这种误解,就有可能息灭苦。如果我们能够洞察诸法实相,就可以在内心证得苦灭,因此而有第四法印:涅盘寂静。

当我们探讨包括大乘在内的佛教各宗派思想时,就必须分辨那些是了义经,那些是不了义经。如果我们只是依据经文做拣择,就必须验证经本是真的,如此必须做无穷尽的追溯工作,所以这不是十分可靠的方法。因此,我们应该依据逻辑来判定一部经是了义经或不了义经。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提到大乘各宗派时,必须依义不依语。

我们如何决定某部经是不了义经呢?不了义经有好几种类型,譬如,有些经典说要杀死父母。因为这些经典不能从字面意义去解释,就需要进一步的诠释。这里所谓的父母,是指引生轮回的染污行和执着。

同样情形,佛在《密集金刚》等密续中说,如来或佛应予杀死,如果你杀了佛,就可以证得无上正觉。

很显然的,这些经典需要进一步诠释,不过,其他经典就不需要什麽诠释了。解释十二缘起支的经典说,有因故有果。譬如内心先有无明,就会产生染污行。虽


 

然这种经典的内容在某个层次上是真的,却被归类为不了义经,因为当我们说「无明缘行」时,并不是指究竟的观点。诸法因缘生,只是世俗谛。从胜义谛看,诸法性空。因为这些经典并未提到更高更深的层次,所以也称为不了义经。

佛在《心经》等了义经中说明诸法的究竟性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因为这些经典说明诸法的究竟性质是空性,所以称为了义经。但我们也必须注意,佛教各宗派对了义经和不了义经的判别方法各有不同。

总之,中观应成师的论疏,尤其是龙树和弟子月称的着作,都是了义的,把佛陀对空的论点诠释得淋漓尽致。这些典籍所阐扬的空观,并不违背逻辑推论,反而受其支持。

了义经还包括三转法轮的经典,尤其是《如来藏经》,这是中观论典如《大乘无上续论》和龙树十万颂的根源。三转法轮的经典还包括《解深密经》,西藏有些上师说这部经也是了义经。

觉朗派学者则持特殊的空见,称为「他空」,提到不同的法各有不同的空。世俗谛是自空,胜义谛是他空(空无世俗谛)。

你可以如此诠释世俗谛自空:因为世俗谛并非它们自己的究竟性质,所以本身是空的。但觉朗派的诠释却不同,他们主张因为世俗谛是自空,所以并不存在。

我们从历史可以知道,许多觉朗派上师对於密续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都有极高的悟证。但如果我们把空诠释成诸法自空,故一切皆不存在,就好像说什麽也不存在。

因为他们主张世俗谛自空不存在,他们就主张胜义谛真实存在自性有。当他们谈到这种胜义谛空时,是指空无世俗谛。

胜义他空派大师裕摩弥掘多杰的儿子法吉祥,在一本我曾经读过的书中说:龙树的空见是断灭论。

因此,这些思想系统主张:世俗谛自空,唯一存在的是胜义谛,胜义谛是真实和自己存在的。

很显然的,抱持这种哲学观点,直接与《般若经》所解释的空见冲突。佛在《般若经》中明白指出,空性没有世俗谛和胜义谛之分。他用胜义谛的许多同义词解释胜义空,从色法到一切智,万法都同样是空。

虽然中观应成派(佛教最高哲学理论)说诸法皆空,本具空性,这不是指一切皆不存在,而是不以自相有或自性有。事实上,诸法皆有因缘生的特质。因此,诸法缺乏独立的性质,都是依赖於其他因缘的。这个事实正显示诸法缺乏独立的性质。因此,当中观应成师在谈空时,都是以缘起来谈诸法的依赖性。所以,空的了解并不与世俗谛冲突。

因为诸法都是仗因托缘而生,所以中观应成师都以诸法的依赖性,当作建立诸法空性的最终基础。缘起的推论非常有力,不仅因为它可以破除诸法实有的常见,同时也让行者不堕断见。

在龙树的着作中,我们发现空性必须以缘起来了解。龙树在《中论》中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不仅龙树的作品,而且连後世论师的着作都显示:龙树空见必须从缘起的脉络去了解。譬如,佛护的作品既精确又清晰;月称亦然,包括《入中论》、《中论明句释》、《入中论释》、《四百论广释》等。如果你比较这些作品,就可以清楚看


 

到,龙树所主张的空见应以缘起来了解。当你在读这些作品时,就会开始激赏龙树。

以上简述显教的修行道。

密续导论

从历史的观点看,密续有演化的过程,佛在某些时节因缘下开示不同密续。不过,我想密法也有可能是後代大师的心得,他们的悟境相当高,能够彻底通达体内的诸大和潜能。因此,他们具有极高的证悟和见,得以接受密法。在我们谈密法的时候,千万不要拘泥於历史时间的观点。

在《时轮本续》中,佛陀就说当他在灵鹫山二转法轮时,他也在哲蚌(意为谷堆)开示不同的密法。西藏学者对《时轮本续》等密法的演进看法各有不同。有一派主张佛在成道後一年的月圆日开示密法,另一派则认为他在般涅盘前一个月开示密法。

第二种观点似乎比较合理,因为《时轮本续》说:当佛在灵鹫山二转法轮时,他也在哲蚌开示密法。在下部密续中,有很多都是佛现比丘身说的,但一般而言,在大部分密续中,佛现各部密续的主尊身而说。

修持密法应先在显教修行道上获得坚实的基础,包括正确的空见(一如二转法轮所说明的),以及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志求觉悟的菩提心,菩提心以慈悲为基础,再配合六波罗密的修持。因此,唯有在共同道上扎下适当的基础,才可以修密,作为加行。

最深奥的部分,可以在《无上瑜伽续》中发现。也唯有从中,才能了解「佛性」的意义。所谓佛性,就是《大乘无上续论》所说明的清净觉性。它的最深刻意义,只能在《无上瑜伽续》中了解。

不管我们是否同意《大乘无上续论》对於佛性的诠释最完整,很明显的,佛性的究竟意旨是明光的基础自心,一如《无上瑜伽续》所说者。

《无上瑜伽续》的殊胜深奥处,在於它不仅说明粗意识层次的修行道,还说明最细意识层次(明光的基础自心)的方便道。如果你能够转化明光的基础自心为修行道,你就拥有非常强力的工具。

通常在修止禅时,我们是在粗意识层次上用功,因此需要强度的正念和觉知,以防止心念散乱。如果有一种方法可以消除粗意识层次的散乱,就不必维持如此僵硬的觉知和正念。《无上瑜伽续》开示的方法,可以让你融摄一切粗意识,把心带回不散乱的境界。

此外,依据《无上瑜伽续》,把那明光的基础自心、最细意识带回修行道的方法,就是融摄粗意识和推动粗意识的能量。主要方法有三个:一、藉助气瑜伽,二、透过四种乐的经验,三、透过无念的禅观。

这里必须记住的是这些方法尽管不同,我们却可以藉助其中一种方法达成目标。我们也必须知道,不只透过一种方法,还应该藉助许多不同方法,才能达成这些目标。譬如,今天我们生起一个善心,虽然这个善心是未来成佛的因,并不表示单靠这个善心就可以成佛。

印度大师佛智所撰《文殊圣语》提到,吾人的身体结构和四大,即使是在凡夫的层次,在睡觉、打哈欠、昏厥和性高潮的时候,也会自然地经验到明光的微细层


 

次。

这显示我们自身具有可以进一步探索的潜能。在这四种状态中,进一步发展的最佳机会是性交。

虽然我使用「性高潮」这个普通名词,却不是指一般的性行为,而是观想与明妃交合的经验,藉以融化顶轮的四大,并且回转其过程。

这种修行的先决条件是不可漏精。根据《时轮本续》的说明,漏精对修行的伤害非常大。因此,即使在梦中也不可以漏精。密续描述了各种克服漏精的方法。

这与律藏的规定冲突,律藏规定出家僧众的行为准则,允许梦遗,因为这是超乎控制的;但密续却认为梦遗是犯戒。溶入觉悟心的经验,由一般的贪欲所产生,因此行者必须要能生起贪欲。

关键是由於贪欲的力量,你能够融化体内的四大。如此一来,当你经验到无念的境界时,就可以把注意力导向观空。因此,当你藉由融化体内的四大而经验到无念境界时,你就可以把烦恼贪欲转化成证入空性的智慧。

当你能够运用这种无念的喜乐心证悟空性时,就可以产生强大的智慧,用来克制和去除烦恼。因此,这是由烦恼产生智慧,再以智慧克制和去除烦恼,就好像由木头产生的虫回过头来吃掉木头。

佛陀在教授密宗道时,以曼达拉的主尊示现,并与明妃交合,其重要性在此。因此,行者在修法过程中,观想自己化成与明妃交合的佛。

密续的另一个殊胜处,谈到证得色身和法身佛的过程。根据显教,行者可以藉着发菩提心证得佛的色身和法身。不过,佛身的证得必然有因缘,而这些因缘必须与果报相等。换句话说,因和果必须相应。

显教以大菩萨证得的殊胜心,当作佛色身的因;菩提心是佛色身的主因,最终可以成就佛的色身。小乘论典也提到这一点,虽然它们并未描述成佛的完整方法,却提到获得佛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种随形好的若干法门。

另一方面,《无上瑜伽续》提到证得佛的法身和色身的殊胜因缘和方法。

为了证得佛的色身,密续行者必须首先成熟其心,再修持成佛的主因。换句话说,他必须预演这个殊胜的因。在禅修中运用观想的上师相应法,可以在行者心中生起本尊的形相。

诸如《金刚幕本续》之类的解释性密续,以及相关的印度论着指出,若欲证得佛的法身,必须修持与法身相应的观想和法门。这是指透过直觉观空性,一切二元的外相和概念全都泯除。同样情形,为了证得佛的色身,行者也必须修持与色身相应的道。修行与佛果(尤其是色身)相应的道,非常重要,而且力量很大。密续呈现具有特色的修行道,佛教名相称为四究竟清净,在四方面与果位相应:觉悟的究竟清净、身的究竟清净、资源的究竟清净、行动的究竟清净。

一切大乘系统都强调,为了达成法身和色身相应的果位,必须修持方便和智慧相应的道。不过,显教的智慧和方便的相应并不究竟圆满。虽然此中智慧是证空性的智慧,方便是布施、持戒等六度,但这里所谓的智慧和方便相应,只是指以修持证空性的智慧为主,而辅以菩提心等方便,或以修持菩提心等方便为主,而辅以证空性的智慧。换句话说,显教认为智慧和方便不可能在同一念心呈现。

这种修持是方便和智慧的相对性(世俗)相应。智慧的修持不离方便,方便的修持也不离智慧,但两者的相应仍非究竟圆满。密续则是证得佛果的最终因或道,


 

让色身和法身的相应究竟圆满。

问题是什麽样的修持或道可以让方便和智慧圆满相应?在密续的上师相应法中,本尊的圣相要在一念心中观想出来,同时还要当下了知其空性。在同一念心中,既观想本尊,又悟解空性。因此,当下的心是方便和智慧相应。

在上师相应法中,当我们尝试生起佛慢时,我们必须克服凡夫的感觉和知见。我认为这可以帮助我们让自己的潜在佛性更加显现。

若想获得坚定的佛慢,就需稳定观想得出本尊的相貌。一般而言,由於我们的习性和我执,与生俱来就会对我们的身和心产生「我」和「自我」的感觉。如果我们同样对自己的相貌强烈看成是本尊,就可以藉着观想本尊而产生佛慢。

为了显发我们本具的佛心,我们必须积聚资粮,这不只是任何形式的意识而已,而是一种恒常相续的意识,换句话说,为了启发一切智,我们必须证得空性,这种心必须是特殊的心,就它的相续性而言,必须是永远。烦恼等染污心态,则是外来的,因此是偶然的。它们在某一个时刻生起,但又消失了。所以,虽然它们不好,却不持久;但是我们证得一切智时的心,却是恒常的,而非偶发。

这表示我们必须体证清净心的空性,这种心从未被烦恼所染污过。

从空性本身的观点看,外物(如芽苗)的空性,虽然与自己所观想出来的本尊(如毘卢遮那佛)的空性并无差别,但从证空性的主体的观点看,却有差别。

上师相应法可以让行者获得证悟本尊即空性的特殊智慧,终而重现佛性的一切智心。因此,上师相应法是明(本尊的观想)和深(空性的证悟)的相应。

依据显教,佛陀从未允许行者为了自身利益或悟道而生起烦恼。但在经典中也曾提到,菩萨如果认为烦恼能够利益别人,是可以权宜运用的。

佛陀说,虽然排泄物在城镇中是脏的,但如果当成农田的肥料则用途很大。菩萨的权宜使用无明,同样可以利益别人。

虽然在显教中,佛陀从未允许菩萨生起瞋恨,我们却发现,瞋恨是非常强烈的情绪力量,实际上可以帮助我们凡夫把事情做好。

在密续中,我们发现佛陀例外允许瞋恨的生起,因为密续提供使用瞋恨从事正面目的的方法。不过,我们必须注意,即使是为了正面目的而运用瞋恨时,最基本的动机必须是利益别人的菩提心。如果以菩提心而生起瞋恨,则是可以原谅的。忿怒尊的形相,应该如此认识。

上面简述显教和密教的若干差异,或者我们也可以说,这些是密宗道的殊胜处。

四部密续

《金刚幕本续》说密续可分四部。前面提过,只有在无上瑜伽续,才能究竟圆满最深奥殊胜的密续特色;因此,我们应该将下部密续看成是导入无上瑜伽续的阶梯。解释将欲望化为行道的方法,虽然是四部密续的共同特徵,但欲望的层次却有所不同。四部密续的第一部是事续,它把欲望化为行道的方法是凝视明妃。其余三部密续的方法包括大笑、握手或拥抱和交合。四部密续是依其功能和不同的清净方式而命名。在最下部密续中,手印被认为比内心的修行还重要,因此称为事续。

第二部密续兼重手印和内心的修行,称为行续。第三部密续是瑜伽续,强调内心的修行甚於外在的动作。第四部密续称为无上瑜伽续,因为它不仅强调内心修行


 

的重要,而且没有其他密续比它高。

宁玛派大圆满系提到九乘。最初三乘是声闻、独觉和菩萨乘,构成显教。其次三乘是外密,包括事续、行续和瑜伽续,因为它们强调外在动作,虽然也提及行者的外在和内在行为。最後三乘是内密,称为大瑜伽、无比瑜伽、无上瑜伽。

三内密说明让最微细的心和气显现的方法,因此被称为控制心的方法或乘。透过这些方法,行者可以把心置於不善不恶、不净不垢的甚深境界中,终致超越世间法。

灌 顶

下三部的灌顶仪式极为一致。但因为无上瑜伽续的种类非常多,所以灌顶仪式各有不同,用来成熟各种密续。

不同密续需要不同的灌顶。譬如,在事续中,有两种灌顶是绝对不可以缺少的:水灌和冠灌。在行续中,五智慧灌是必须的。至於无上瑜伽续,则全部四种灌顶都需要:瓶灌、密灌、智慧灌和大乐名词灌。

然而,不同传承使用许多不同名相。譬如,在宁玛派中,金刚上师灌顶称为「幻化灌」,弟子灌顶称为「利益灌」。此外,尚有「金刚总持灌顶」。在大圆满传承中,第四种灌顶又分为四种:基、因、道、果。

「灌顶」在梵文中称为Abhisheka,在不同的上下文有许多不同的涵义。广义来说,因灌顶是促使修行成熟的因素,道灌顶是真实的解脱道,果灌顶是圆满的果位。大圆满传承更提到另一种灌顶:基灌顶。所谓基灌顶,系指一切灌顶之基础的明光,能成就其他灌顶。一个人如果缺少基础的、本具的心性——明光,此後的灌顶就不可能发生。

如果以瓶或苗等外界现象而言,就没有因、道、果。唯有在本具的明光之上,才能谈到因、道、果。所以,广义说来,灌顶就有基、因、道、果四种。

灌顶的准备

举行灌顶法会需要曼陀罗,这是佛菩萨的神圣寓所。曼陀罗有多种:禅定所观想出来的曼陀罗、绘画曼陀罗、沙曼陀罗。在无上瑜伽续中,又有以上师身为基础的身曼陀罗、世俗菩提心曼陀罗。在所有曼陀罗之中,以沙曼陀罗为最主要,因为只有在准备沙曼陀罗时,才能举行场地、金刚绳等等的一切净化仪式。它也包含金刚舞的表演,其中有许多手势和脚步。

金刚舞的类别很多,有一种是为了净化未来曼陀罗所在地而跳的,另一种是在曼陀罗完成之後,为了供养诸佛菩萨而表演的。还有一种称为「参」的金刚舞,有除障的功能。

许多小寺院都擅长表演金刚舞,但我们不免怀疑他们对於金刚舞的象徵意义和重要性到底认识多少。许多人都把金刚舞当成特技或剧场的表演,这反映出密宗堕落的可悲事实。我读过印度史提到,密宗法门的过度繁衍,是印度密宗和佛法堕落的因素之一。行者如果缺乏修密的基本条件,则密宗的各种法门和禅观可能就会弊多於利,这也就是它为什麽被称为「密」的原因。


 

我们必须记住,即使是在密宗典籍中,都非常重视出家众的别解脱戒。号称无上瑜伽续之王的时轮本续,提到在主持开示和法会的各种金刚上师之中,具足戒比丘最尊贵,沙弥其次,在家众最低。此外,在接受灌顶的过程中,也有不同的戒要受。菩萨戒可以在佛像之前誓受,不必有上师本人在场。反之,别解脱戒和密续戒必须由上师本人亲授。

如果你想要在密宗道上有成就,你就必须从你的上师获得金刚持佛以下历代传承的启发和加持,如此才能唤起潜在的心性,证得佛果。灌顶仪式的功能就在这里。因此,在密续的修行中,上师非常重要。

上师在密续的修行中,既然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许多密续典籍都会提到密宗上师的资格。

授予灌顶的人,必须具备适当的资格。因此,在我们接受灌顶之前,应先检查上师是否具备这些资格。有些人说即使花十二年的时间检查上师是否具格,都必须等待。

具格上师必须能防护身口意三门不犯过,身心柔软,戒定慧三学成就。此外,他还要具足内外十德。〔译注:十德包含自所应获得的六德:一、调伏(属於戒增上学),二、寂静(定增上学),三、近寂静(慧增上学),四、教富(多闻),五、达实性(通达空性),六、德增上;与摄他的四项:七、善巧(指说法善巧),八、悲悯,九、具精勤(利他、勇猛),十、远离厌患。〕《礼敬上师五十颂》描述一个人如果缺乏慈悲心,充满瞋恨,被强烈的贪瞋力量所征服,对於三学并无认识,却未证言证,就没有资格当密宗上师。反之,弟子也必须像上师一样具备某些资格。目前,弟子往往没有做事前的探究功夫,就接受任何一位喇嘛的灌顶,在受完灌顶之後又批评喇嘛,这种趋势是不好的。

在上师方面,必须依据佛法的一般架构开示,才不致於偏离正知见。

重点是上师不可以傲慢的认为在他的亲近弟子之中,他是万能的,可以为所欲为。西藏有一句谚语说:「即使你有佛菩萨的证悟,你的生活方式也要随顺众生。」

守 戒

一旦接受了灌顶,就有责任持守誓愿和戒律。在事续和行续中,虽然菩萨戒是需要的,却不须受密宗戒。任何密续,只要包含金刚上师灌顶,就会要求弟子也守密宗戒。

如果你特别重视下三部密续的修持,素食就很重要。虽然在西藏的西藏人,由於气候条件和蔬菜短缺,肉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蔬菜充足的国家里,最好要避免或减少肉食。尤其是当你宴客时,如果能提供素食,就再好不过了。

有一个故事提到一位牧人来到拉萨,看见人们吃蔬菜,深感讶异,就说:「拉萨人绝不会饿死,他们能够吃任何绿色的东西。」

佛教对於饮食的立场,即使在出家戒中,除了某些动物的肉之外,一般并没有禁止肉食。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的僧侣都吃肉。

在菩萨的经注中,肉食一般是禁止的,但不很严格。清辨在他的《中观心要颂》中,曾经探讨佛教徒的素食问题,结论是当动物的肉被吃时,牠已经死了,所以牠没有直接受到影响。禁止的是吃那些你知道或怀疑为你而杀的肉。


 

在下三部密续中,吃肉是严格禁止的。但无上瑜伽续行者都最好要吃五肉,饮五甘露。无上瑜伽续的修行圆满者,能够透过禅观的力量,转五肉和五甘露为清净的食物,然後食用以增强体力。但如果有人以声称自己是无上瑜伽续行者为吃肉辩护,当他们在吃五肉和饮五甘露时,就不可以挑嘴,喜欢某一些,而厌恶其他的。

女性与佛教

我想我也适合谈谈女性主义和佛教中的女性权利。

就出家生活而言,虽然律藏允许男女拥有同等权利受出家戒,但我们发现受过具足戒的比丘比较受恭敬。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是有某些歧视。

在小乘的典籍中,我们也发现菩萨修行到最圆满境界必定当生成佛时,都是男身。我们发现在大乘经典中也有类似的说明,一位修行成就即将在当生证果的菩萨,是居住於极乐净土的男性。下三部密续也是如此主张,但无上瑜伽续的说明就不同。

在无上瑜伽续中,即使是第一步的接受灌顶,都必须在男性和女性佛交抱的面前成办。五方佛必须有明妃陪伴。

无上瑜伽续特别强调女性的角色。歧视女性就违犯根本密宗戒,但歧视男性就不算犯戒。同时,在实际观想曼陀罗的本尊时,被观想的对象常常是女性,诸如金刚空行母。

此外,密续提到在圆满次第的修行过程中,行者在到达某一个境界时,就要寻找一位异性同修,作为进一步证道的冲力。在这些男女交合的情况中,如果有一方的证悟比较高,就能够促成双方同时解脱或证果。

因此,无上瑜伽续认为女性行者可以在当生圆满觉悟。有关这一点,《密集金刚》和其他密续都有清楚的解释。

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密续,尤其是无上瑜伽续之中,行者正在探索和开发自身所本具的潜能,也就是明光的本心;从那个观点来看,因为男性和女性具有同样的本能,他们证果的能力就没有丝毫差异。

因此,佛教对於性别歧视的立场,从究竟的观点,也就是无上瑜伽续的观点来看,一点都没有歧视。

密宗法门的实修道——

事 续

在下部密续中,有二个层次的道:有相瑜伽和无相瑜伽。

从另一个观点看,事续的修行道,是以种种方便证得佛的身、佛的语和佛的意。证得佛身的方法是观想佛,证得佛语的方法是以低声或意念持诵真言,证得佛意的方法是「声音结束时获得解脱的禅定」。这种禅定的前行是住於火的禅定和住於声的禅定。

证得佛身


 

事续是否要求行者把自己观想成佛,看法不一。不过,我们可以说,普通的事续行者不需要把自己观想成佛,只需要观想佛出现就可以。但主修事续的行者必须能实际把自己观想成佛,把佛观想成自己。

本尊相应

观想观音等佛菩萨,在事续中称为本尊相应,可分为六个次第:空性佛、真言佛、文字佛、色身佛、手印佛和符号佛。

观想空性佛是指观想你自己和佛自己的空性,亦即观想他们共有的空性。

一般说来,诚如提婆菩萨在《四百广论》中所解释的,从一切万法的胜义性来看,万法并无差异,一切皆无自性。在胜义谛之中,万法一味,故说一切即一。虽然万法皆具同一空性,但世俗谛之中,一切各具法相,故说一即一切。

观想真言佛是指观想在你和佛同具的胜义空性中,生起洪亮回响的真言。这时不是观想真言的文字,而是观想真言的声音。本尊相应法的第二步就是观想真言或声音佛。

观想文字佛是指观想行者自身的白月轮之上,生起真言的文字。

其次,行者要观想真言的文字化成佛的色身,这就是观想色身佛。

观想手印佛是指行者在生起佛的色身之後,结特殊的手印,如果是莲花部的佛,手印结在心轮之上。

最後,观想符号佛是指观想在你的顶轮、喉轮和心轮之上,分别出现唵、阿、吽三个种子字,并迎请智慧佛进入你的体内。

证空性的重要

佛教各密宗法门有一个基本特色,那就是在你把自己观想成佛之前,不管你使用的法本是否包括Om(唵)svabhavashud-dha(自性清净)sarva-dharma(诸法)等梵文字,你都要观空性。这是为了强调你必须把证空性的智慧化成佛的形相。虽然在开始的阶段,这只是一种想像,但可以帮住助行者在未来从空性智慧中生起佛相。因此,如果行者不了解唯识瑜伽宗或中观宗所诠释的空性,就很难修密宗瑜伽。

从你证空性的智慧中所生起的佛相,代表「方便」的修持。此後,行者要时时提起正念,觉知佛的空性。在事续的法本中,这称为观想「成熟诸根证得色身的大印」。

如果行者已经具有一境性的善心,或安止心,那就最好了。否则,如果你是在修密的同时也修止,你就必须在把自己观想成佛之後修止,但必须在持咒之前。

许多密续法本都说,如果你厌倦观想,就可以持咒。因此,不做深度观想的人,如果这时候厌倦持咒,就必须停止修行。实际上,法本最强调观想,视持咒为次要。

观想是指深、广二道的训练。深道的训练就是观空性,不是观任何空性,而是观你所观想出来的佛的殊胜空性。专注於这尊佛的空性,便是这种法门的关键。

观广道有二部分:第一,非常清晰地观想出佛,一旦能够坚固而清晰地把你自己观想成佛之後,你就能够修第二部分,亦即佛慢,确实觉得自己就是佛。

在印度大师佛智的一本禅修手册中,曾经提到这个问题:虽然无明是轮回的主


 

因,但在生起次第的本尊相应法中,却不必特别观想空性。因此,怎麽可以说本尊相应法能够对治无明呢?佛智回答说,密宗生起次第的本尊相应法旨在观想佛色身的空性,不只是观想佛的色身而已。在系念你所观想出来的佛相时,也要观想佛的空性。因此,本尊相应法包含二个层面:世俗谛的观想和胜义谛的观想。

密续也提到三种态度:把一切色尘当成佛,把一切声音当成真言,把一切意念当成佛的智慧。

第一种态度不是为了发展此种知见,而是为了达成一个非常特别的目的——克服我们的无力感。在想像的层次上,试着把你所见到的一切当成佛身。因此,那种态度必须以空性来理解。

另一种解释,尤其是萨迦派的主张,以三续的意义来讨论。他们的教法称为道果,把「因续」描述为基础地,行者必须认识这种基础地的重要性和意义,以便获得一切皆清净神圣的知见。

另一种诠释见於大圆满派上师杜竹?吉美?滇白?尼玛的着作《密法要义通论》,把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当成基础地(大圆满派称为「本觉」)的不同显相或作用。本觉是一切万法的来源,轮回和涅盘都只不过是本觉的显相,而本觉事实上就是最细层次的明光。

这种诠释类似中观宗的主张:空是一切世间法的来源,因为万法都是同一毕竟空性的显相。同样的,萨迦派和宁玛派把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解释成本觉的显相或作用,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觉或最细明光,就其延续性而言,是永恒的,不受烦恼所污染的;就其主要性质而言,则基本上是清净光明的。从这个观点出发,就可以把你的清净见扩大到包含一切万法,因为一切万法实际上就是这个基础地的显相。

我们必须记住,这些不同解释都是无上瑜伽续的观点。

这就是你必须做观想的原因所在。做完观想,如果你觉得累了,就可以持咒。

证得佛语

事续提到二种持咒的方法:一种是金刚念,意思是静静地念,只有自己一个人听到;另一种是意念,意思是不出声,只观想咒语的声音。

证得佛意

住於火的禅定,是指行者观想从佛的心轮出现种种咒语、种子字等,而後从中生起火焰。

住於声的禅定,是指行者观想和专注在咒语的声音之上,这不是行者本人在念的声音,而是似乎听到别人在念咒语的声音。

行者以这些方法获得专注或安止定,因此我们发现事续的法本提到:透过住於火的禅定修习,行者将可获得身和心的灵敏;透过住於声的禅定修习,行者将可获得心的安止。

第三种圣尊相应法,称为「声音结束时获得解脱」,让行者最终证得解脱。

一般说来,如果我们要把密法归类到经律论三藏之中,则密法应属於经藏。因此,


 

在密续之中,佛陀本人就说过,他要以经的方式开示密续。

密续的殊胜或甚深特色,在於它的修止法门。密续的特殊修止法门,是四部密续异於显教的共同特色。

这里我想厘清的一点是一般说来,安止是行者可以把注意力毫不散乱地放在所缘境上的专注心境。因此,培养这种心境的方法是止,而非观。

观是一种分析性的禅修法门,因此培养观慧的方法是分析。

止是一种高度发展的心境,不仅是专注一境,而且身心灵敏。同样情形,观也是一种高度发展的心境,行者的分析能力发展到具足身心的灵敏性。

因为止禅是专注的,观禅是分析的,所以当我们泛称禅定时,必须注意它有许多不同类别。有些禅定是专注一境,如观空性就以空性为所缘境,观慈悲就要生起慈悲心。此外,还有许多专注於观想某个所缘境的禅修法门。

根据显教和下三部密续的解释,当你在修止禅时,你是完全专注的,把心止於一境,不做任何分析。止禅和观禅一般来说是不同的,但无上瑜伽续却有观照身上穴轮的特殊法门,藉着专注身上的穴轮,即使是止禅,也可以培养观慧。

在显教和下三部密续的修习中,止和观通常是次第证得的,先止後观。但在无上瑜伽续中,有些利根行者却可以同时证得。

前面所提到的第三种瑜伽,称为「在声音结束时得到解脱的禅定」,是密宗的观空性法门,又称无相瑜伽,而前面二种禅定法门称为有相瑜伽。

行 续

属於行续的曼陀罗,在西藏传统中,极为罕见。但如果有的话,最常见的主尊是毘卢遮那法身佛。

行续也包括有相瑜伽和无相瑜伽,後者指观想,重点是观空性,而前者则否。

事续和行续都提到修持本尊相应和闭关禅修的前行,之後才谈及正行。在事续和行续中,正行有多种,譬如观想长寿佛以求延寿。其他的正行,如证得究竟解脱,则不做详细说明。

瑜伽续

在译成藏文的瑜伽续中,以《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经》为最重要,它探讨金刚界的内容,包含一切续在内。

瑜伽续修行道的一般程序,以三因素为诠释的基础:本自清净的根、正在清净的道,已经清净的果。本自清净的根,系指行者的身、口、意、行。正在清净的道,系指大印、法相印、誓愿印、智慧印或行印。本自清净的根有四项,正在清净的道有四项,故已经清净的果也有四项:成佛的身、口、意、行。这就是瑜伽续最主要的法本《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经》分四章的原因。

无上瑜伽续

对我们西藏人而言,无上瑜伽续有如日常饮食。我发现《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


 

经》和毘卢遮那法身佛密续的法门在日本很盛行,下三部密续的行者也相当多。但似乎无上瑜伽续只存在於西藏传统,虽然我不能肯定这麽说。

无上瑜伽续施设的对象,是属於欲界的人类,他们的身体结构包含六大元素,其中三个得自父亲,三个得自母亲。

无上瑜伽续的甚深道有一个特色:不仅运用本自清净的根在世俗谛的显相(如死、中阴和结生),还与成佛的果位(佛三身)相应。

无上瑜伽续从因续(根)、方便续(道)和果续三个层面来说明「密续」这个名词。所有这三个层面的密续,都源自明光的基础本心。

如果你能够了解这一点的重要性,你就可以了解萨迦派的诠释:因续是一切万法的基础,或根本基础,这里系指曼陀罗;而曼陀罗中的一切圣尊,实际上是源自此一根本基础。

萨迦派认为这个根本基础以「三法印」的形式,呈现在凡夫「因」地的根器和世间万法上;以善法的形式,呈现在「道」上的一切现象;以潜能的形式,呈现在佛「果」的一切现象上。同时,我们在宁玛派的着作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描述,如「根果平等不二」。

因为果位的一切现象,都是以潜能的形式,在这个根本基础之内具足或呈现,所以我们也可以了解何谓「佛的身和他的智慧不可分离」。但是对於这些说法和观念,我们也应该有正确的了解,否则就会有产生常见的危险,有如数论(僧佉)派主张在种子的阶段,就已经有芽。

我们如果记住这些重点的胜义,就可以了解弥勒在《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心的一切染污都是暂时和偶发的,心的一切品质都是自然呈现在心中」这句话,并不表示心的一切品质和证悟实际呈现在心中,而是以潜能的形式呈现,因为一切万法都是以潜能呈现在明光的基础本心中。从这个观点来看,我们也可以了解类似的陈述,如「认证一个人的真性,等於完全开悟」。

在其他密续中也有类似的说法,譬如喜金刚续就说:「有情众生是圆满觉悟的,却被烦恼所障蔽了。」时轮金刚续也非常强调明光的基础本心,只不过用了不同的名相「遍一切金刚虚空」。

龙树的《五次第明灯论》,注解密集金刚续的五圆满次第,其中提到修习虚幻观的行者应平等看待一切万法。意思是在圆满次第,当行者能够生起极细身(极细心气的性质,称为虚幻身)时,就可以把他的认知扩大到一切万法,把万法视为这个明光基础心的显相。

虽然我们能够把一切生命视为明光基础心的显相,因为明光基础心是一切生命的基本源头,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也可以把整个环境视为这个明光基础心的显相吗?我不认为这里指环境或现象是心的性质,虽然唯识宗主张心是一切外物的性质。这里的意思稍有不同,我们必须了解整个环境、一切外在现象都是这个明光基础心的产物、显相或呈现,而非它的性质。

因此,当一个人亲证这个明光基础心(最微细心)的显相经验时,一切粗层面的能量和心理作用都敛摄或分解了。那时候心中所呈现的,就只是纯净的空性而已。

密续包含各种方便和法门,其目的是让我们能够运用在死亡或其他情境自然显现的这个明光基础心。一般说来,密续系统认为,临终者最後一刹那的心识,虽然很微细,却是中性的,密续就介绍了许多方法,把心的那种状态化成善法,以从事


 

正面的用途。

我在印度大师世亲的着作中读到,与恶心所比较,善心所更有力。理由之一,从某个观点来看,善心所具备有效的基础,因为它们是理性无误的。理由之二,在死时甚至死後的中阴阶段,当明光基础心显现时,惟有善心所才能生起,恶心所是绝对不能生起的。

大印、噶举派大手印和宁玛派大圆满法的「见」都归结到同一重点:认识明光基础心。你也许要质疑,一般认为大圆满法是九乘之巅,因为我们在修大圆满时是利用我们的本觉,而在前面八乘中,我们却是用我的心。如果是这个样子,我们怎能说大圆满的「见」与无上瑜伽续相同,都是认识明光基础心呢?

大圆满上师天白?尼玛已经回答过这个问题。他说,不错,无上瑜伽续相当重视明光基础心的探索和发展,这也是大圆满法的特色。两者的不同在於方法。

在无上瑜伽续中,采取渐修的方式来探索和发展明光基础心,从生起次第到圆满次第,最後证得明光。大圆满法则不采取渐修的方式,而是一开始就利用我们的本觉直接掌握明光心。

在研究无上瑜伽续的时候,我们必须记住,同一个名相在密典中可能具有许多层面的诠释,这就像我们前面谈论过的《般若经》,具有两种层面的诠释:字面意义(了义)和隐含意义(不了义)。在密续中,诠释更来得深,一个名相可能具有许多不同层面的意义和诠释。

密续诠释一个名相的方式有四个:一是字面的意义;二是显教和下部密续共通的诠释;三是隐含的意义,又分三类?隐藏着由产生欲望导入修道的方法,?隐藏着显相,?隐藏着世俗谛(虚幻身);四是究竟义,这里是指终极的明光和交合。

另有一种诠释方式,称为六界:不了义和了义、有意和非有意、字面和非字面意义。

在这种复杂的密续诠释中,实际对学生解释的方式有二个:一是在大众开示或集会中所做的教授,一是师徒关系中的传授。

为了确保修密不离佛法,以便最终能够成佛,密典经常会引用显教的程序模式。不同密续的复杂性和微细差异,源自行者根机、身体结构等条件的差异。因此,密续一开始就有序言,指出适合修行者的资格。密续行者可分四类,最主要的是如宝行者。

为什麽要以这麽复杂的方式对合适行者说明密续?其目的是要让行者体悟二谛,这里所说的二谛,并不是指显教的胜义谛和世俗谛,而是无上瑜伽续的二谛。

显教对於胜义谛和世俗谛的诠释,放在无上瑜伽续的脉络里,都是属於世俗谛。这种对於密典的诠释方式,见於诠释性的密续《智慧金刚集要》。

密续有一个特色:几乎所有的密续都以E wam(译注:E的意思是智慧,wam是方便)这二个字开始。这二个字涵盖密续的整个意义,不仅是密续的字面意义,还有其确定意义。一切密续都是论典,所以包含许多不同的字,而这些字最终又是来自母音和子音,是故一切字都包含在E wam二个字之中;同时,密续的整个意义可以分成根、道、果三部分,因此一切密续也可以包含在E wam的意义之中。

诚如月称在他着名的《明灯论》中,以一首偈总结密续的全部内容,E wam实际上涵摄密续的全部主题。《明灯论》非常着名,以致有一个时期,人们说正如太阳和月亮是天空的二个光线来源,地上也有二个亮光的来源,一个是月称注解龙树


 

《中观论》的《明句论》,一个是他广注密集金刚续的《明灯论》。

这首偈子说:

生起次第观佛身,五胜行中是第一,

禅观心性是第二,深得世谛是第三,

净化世谛是第四,结合二谛是第五。

扼要地说,这是无上瑜伽续的全部主题。月称的论着把整个密续道分成五次第: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四次第。

因为道有不同的次第,所以有成熟这些道的四种灌顶,授权行者修持生起次第。

第一是瓶灌,第二是秘密灌,授权行者修持虚幻身,虚幻身包括三孤立;孤立身、孤立语和孤立意。三孤立实际上是虚幻身的前行,构成圆满次第的前三次第。第三是智慧灌,授权行者观想明光。第四是文字灌,授权行者观想结合。

乐与空

「结合」有二个涵义,一是空与乐的结合,一是世俗谛和胜义谛的结合。当我们以世俗谛和胜义谛谈结合时,空与乐是世俗谛,虚幻身是胜义谛。当这二部分结合时,就构成二谛的结合。

空与乐的结合有二义:一、证空性的智慧与乐结合,因为证空性的智慧,是由乐生起的,所以它们是一体的。二、利用乐心所去证空性,这种透过乐心所达到空性的证悟,称为乐与空的结合。

至於获得乐和证悟空性的次序,则有二种模式。在某些情况下,先有乐心所的经验,再有空性的证悟。不过,无上瑜伽续的行者,大都先证悟空性,再实际经验到乐。

有些行者对於空性的证悟,可能不像中观应成派的行者那麽圆满。他们也许还执着唯识瑜伽行者或中观自续派所主张的空性见,但如要运用密续的若干观想方法,诸如引燃拙火,或运气打通身上的穴轮,就可以生起乐的经验,甚至摄敛或分解粗层次的心或气。

这种深度的经验,一旦结合空性的些微认识,就可以导致空性的细微认识,把一切万法都视为心的邪执,心的过错,只不过是假名而已,自性空不可得。这种人就先获得乐,再证悟空性。

利根行者是无上瑜伽续的主要施设对象,必须先有空性的证悟,然後才能接受无上瑜伽续灌顶。因此,这种行者就先证得空性智慧,再经验到乐。

在实际的密续禅修中,利根行者使用各种法门,如引燃拙火、本尊相应、运气打通身上的穴轮。透过他已经生起的欲望,他就能够融化觉悟心或体内的精液,经验到大乐。不管行者是男性或女性,这方面的经验完全相同。他忆起空性的证悟,将它与大乐的经验结合在一起。

大乐的经验过程如下:当觉悟心或体内的精液被融化时,就会经验到中脉的身体觉受,产生非常强烈的大乐经验,进而产生微细的心乐。行者一旦忆起空性的认识,心乐的经验就可以与之结合。那就是乐与空的结合。

依据密续的解释,乐的经验得自三种状况:一是射精,二是精液在脉中移动,三是永恒不变的乐。密续修行利用後二种乐来证悟空性。


 

因为利用乐来证悟空性的方法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发现无上瑜伽续观想的佛都是与明妃交合。正如我在前面所说的,这种乐的经验,与寻常的性交迥然不同。

死、中阴与再生

无上瑜伽续的修习,是为了利益身体结构拥有六元素的行者,所以修道过程就像一般经验,与死亡、中阴、再生的经验具有类似特色。

人类因为具有特殊的身体结构,所以自然会通过三个过程:死、中阴和再生。当一个人死亡时,他的粗心气就会摄敛或融入最微细心气,并经验到死亡明光。之後,会出现微细身,称为中阴身。当中阴身形成粗身能被别人看见时,就已经再生为一个新生命。

虽然我们会自然通过这三个阶段,但龙树和提婆却在他们的密续论典中,提到殊胜的方便法门,让行者可以把这些经验转成正面用途。我们不再无助地通过这三个阶段,反而可以控制它们,利用它们来证取佛果。

获得佛的法、报、化三身,其过程类似死、中阴和再生。因此,就有可能利用这三个阶段来证得三身。

因为无上瑜伽续以观想佛的三身为修行道,所以它的任何生起次第修习都要包含这三方面。

宁玛派法本以不同名相描述这个过程,不说观想三身,而说三禅定:如来禅定、显相禅定、因禅定。三禅定等於瑜伽续和无上瑜伽续所说明的生起次第:初次第禅定、胜曼陀罗禅定、胜作业禅定。

观三身是把死、中阴和再生带入修道过程的观想方法。譬如,把死带入修道过程中的法身,如此可以藉着观想通过死亡的过程而转化临终的情况。在观想的层次之上,摄歛和分解一切的心气运作过程。死亡的过程,首先是体内诸大种的分解,前後共有八个阶段,开始是地、水、火、风四大的分解。

之後是四个阶段,称为白显、红增、黑得、死亡明光。在生起次第,只是在想像层次经验这种分解;反之,在圆满次第,由於行者的证悟增加,分解过程的经验就会更为深刻。最後,将能通过实际死亡过程的经验。

今天,科学家已经在进行实验,研究死亡过程,企图发现死亡如何运作。一个人如果是逐渐通过死亡的过程,诸如长期生病的人,他的分解过程就会清楚很多,以他为研究对象,也许可以得到更有结论性的成果。

已经获得高度证悟的密续行者,将能认识真正的死亡经验,把它用到正面的用途,保持觉知,不只是被死亡所征服而已。一般说来,一般人能够停留在明光之中至多三天,但有些禅修者可以长达一周以上。一个人外表似乎是死了,但如果还停留在死亡的明光中,就表示他的身体尚未腐烂。

行者在生起次第的修习中,以想像通过明光的经验时,就必须进入空性的禅定境界。

正如一般人在死亡明光的经验之後,就会进入中阴境界,生起极微细身,行者在生起次第的修习中,从空性的禅定境界出来之後,就会在想像的层面上生起微细身,这就是使中阴身成熟的因素。以上为报身的观想。

然後,正如同在一般的层面上,处於中阴境界的人会生起粗色身,表示再生为


 

一个新生命,修习生起次第的行者,在观想报身之後,就会生起化身。

有许多法本描写如何在生起次第把自己观想成佛。在某些法门中,首先要把自己观想成因金刚总持,再观想成果金刚总持。此外,要透过所谓「五澄清」等过程,把自己观想成佛。

虽然在生起次第的修习中,有许多方法可以把自己观想成佛,这些都很重要,尤其要培养观想和佛慢的清晰度,以特别重视广大和甚深的观想。当我在说明行者应培养观想佛和佛慢的清晰度,就已经提过这一点。

作为一个认真的修行人,你应尝试所有这些观想,以提昇你的心境和证悟水平,同时要注意观想时不可昏沉和掉举,必须持续和专注。

获得和维持心的专一,最大的障碍是心的散乱。这包括许多不同的心境,如分心,但其中最大的障碍还是掉举。当你的心被喜爱的对象所分散时,就是掉举,为了克服和对治这种影响,行者最好要放松观想的强度,或从外境撤回注意力,就可以让心平静下来。

因为掉举发生在心太警觉或观想太强的时候,所以观想轮回之苦将有帮助,这可让你减轻警觉的强度。

为了发展心的高度专一,行者必须具有心的清晰和所缘境的清晰,因为如果缺少清晰的话,即使能够把你的心从外境撤回,还是无法达到专一。清晰有两种:见的清晰和经验的清晰。昏沉会干扰心的清晰,克服之道是提高觉醒度。

当你在禅修以发展心的专一时,必须自己判断你的心是太警觉或太松弛了。为了评估心的松紧程度,就必须正确地培养专一。

但在无上瑜伽续的修习中,因为观想的所缘境是以佛身出现的你自己,又因为专一的修习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穴轮上,就可以让精气在体内移动。有些禅修者曾经向我描述他们的经验。当你能够长时间专一地清晰观想佛相时,就可以让你不再觉得你是一个普通凡夫,因此生起佛慢的感觉。不过,在所有这些观想的阶段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持续觉照万法皆空。

当你以这种方式如法修习时,你将清晰地观想出整个曼陀罗和其中的佛菩萨,彷佛可以看到他们和接触他们。这表示第一生起次第的证得。

如果你进一步观想,能够在一瞬间清楚见到从你身体各部位生起的微细佛相,你将证得第二层次的生起次第。

一旦获得深度的禅定,就要运用各种观想方法,诸如化出佛菩萨,把他们分解而後融入你的心轮,以便进一步控制这种心的专一。这些观想方法还包括观想在中脉顶端开口处出现微细手印、观想在中脉底端出现微细明点和种子字。然後,如果因为做了这些观想而感到疲倦时,下一步就是持咒。

在无上瑜伽续中,持咒有很多种:誓愿持咒、积聚持咒、忿怒持咒等。

後禅修期

接着是後禅修期的修习。因为密续行者的生活必须不离方便与智慧双运的修行,後禅修期就非常重要。在後禅修期有许多瑜伽行要修,诸如睡觉瑜伽、饮食瑜伽(适宜饮食)、洗涤瑜伽等。甚至在大小便时还有若干法门要修习。

正如大师们所说的:「禅修期间所得到的进步,必须要补充和加强後禅修期的


 

修习;後禅修期所得到的进步,必须要加强和补充禅修期间的修习。」

那是在後禅修期才能真正判断你在禅修期间的修习是否成功。如果你发现虽然经过多年的禅修,你在後禅修期的思考方法、生活方式和态度依然没有改变和不受影响,就不是好现象。

吃药并不是为了味道、颜色或大小而嚐试或检验,而是为了增进健康。如果长时间吃药还一点帮助都没有,就没有理由继续吃了。不管你的修习是短的或完整的,都必须产生某种转化或改善。

圆满次第

以生起次第所修习的本尊相应法为基础,可以做各种不同的活动。行者在持续修习之後,就开始感觉身体有所改变。经验到这种特殊的身体效应,代表获得第一层面的圆满次第。

圆满次第的修习法门有多种,诸如拙火瑜伽、气瑜伽、四喜瑜伽。气瑜伽的方法,包括持瓶气,或称为金刚念。

这时候,在家行者就可以寻求异性的帮助。但如果行者是受戒出家众,时间还未到。为了修持如此广大的圆满次第法门,行者首先要明了自己的身体结构。换句话说,要了解静止的脉、流动的气、身体若干部位内的明点。

当我们谈到脉的时候,一般是指三条主要的脉(中脉、右脉、左脉)和五个脉轮。这三条主要的脉还有支脉和小脉,因此依据密续法本,体内共有72,000条脉。有些经典则说体内共有80,000条脉。

接下来谈流动的气。气有十种:五根气和五支气。明点是指白明点和红明点。时轮金刚续提到四种明点:一、眉间明点,醒时显现;二、喉轮明点,做梦时显现;三、心轮明点,深睡时显现;四、脐轮明点,死时显现。

《时轮金刚续》对於这些事情有非常详细的说明。行者身体包括脉、气、明点在内的整个结构,称为内时轮,这是净化的基础。《时轮金刚续》提到三种时轮:内时轮、外时轮、转换时轮。

对自己的身体结构有适当认识之後,行者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若干穴轮上,并且加以贯通,就能够将粗层次的气和心加以摄敛和分解,最後生起最微细的明光(亦即死亡明光),转为道体(证空性的智慧)。得到这种体证,就好像发现通往许多宝藏的钥匙。

一旦到达那个阶段和拿到钥匙,就能够得到佛性的圆满觉悟,其法门有三:一是依据密集金刚续所说明的,生起虚幻身;二是依据时轮金刚续所说明的,得到空相;三是依据Mayajala续或大圆满法所说明的,证得虹光身。

行者在醒时如果能够对他的心有某种程度的控制,就可以开始把心用来修道,甚至在梦中也可以修行,其方法有多种。这些观想称为「混合式观想」,把醒时、梦时、死时的观想,混合在一起修。

无上瑜伽续说,上根行者能够当生获得圆满觉悟,中根行者能够在中阴阶段获得圆满觉悟,下根行者能够在来生获得圆满觉悟。将在中阴阶段或来生开悟的人,可以修颇瓦(迁识)法等法门。另有一种法门很像颇瓦法,差别在把识迁到其他众生的身体或屍体内。


 

这些方法称为那洛巴六瑜伽,由那洛巴大师取自许多密续集合而成,属於噶举派的基本法门。格鲁派也有那洛巴六瑜伽,源自玛尔巴传承。这些观想法门,也可以在萨迦派的道果和宁玛派的心滴发现。

我们一直依据新派的见解,谈论无上瑜伽续的程序。但旧派(宁玛)则为大圆满乘的见解,其法门包括心部、界部、口诀部。

虽然讨论这些法门的作品很多,但极难认识它们的精微处。在三部之中,以口诀部最深。我们可以说,前二部的修习是为着「力断」的修习而奠基。

心部和界部所说明的空性见,一定有其特色,让它有别於小乘所主张的空性见,但很难用文字解释得清楚。口诀部的修习有二个目标:法身的证得和报身的证得。证得佛的这二个身的道,称为「力断」和「顿超」。

了解了大圆满派的这些要素之後,就可以了解何谓根大圆满、道大圆满、果大圆满。诚如我前面所说的,唯有透过经验才能了解这些因素,仅靠文字是无法说明的。不过,你却可以藉着阅读龙清巴有关大圆满法的着作《无上乘宝藏》,欣赏它们的深度和难度,虽然本书和注疏都很大,很难理解。他的另一着作《实相宝藏》,也扼要说明大圆满法。

唯有依据龙清巴的这二本书,才能真正了解大圆满法。此外,昆岩?吉美?林巴的《德性宝藏》也应研究,你可以在第二册见到他对於大圆满法的诠释。

其他拥有大圆满经验的上师,也撰写了非常简短扼要的法本。我个人相信,这些法本的作者,都是证悟极高的上师,他们能够萃取大圆满法的精华,才有办法用非常少的文字,描述他们的经验。然而,我认为仅靠这些简短的法本,还是很难了解大圆满法。

譬如,当佛陀开示般若经时,最短的一部经只有「阿」一个字。这部经涵盖般若经的全部意义,但如果我们要以它为基础研究般若,不是太简单,就是太难了。说「阿」很简单,但不表示我们已经了解这部经的意义。

当我们研究复杂的中观哲学时,透过研究各种理由,我们可以得到万法无自性的结论,但如果我们想了解此一哲学观点的全部奥义和寓义时,也需要了解小乘的观点。然後,你得到的结论就很简单了。因为万法都是互相依赖和仗因托缘而生的,所以空无自性。

但如果你在研究中观应成派的空性见时,一开始就探讨「诸法因缘生,是故无自性」这句简短的陈述,你必然无法充分了解它的意义。同样情形,如果你读了有经验的喇嘛对於大圆满法所撰写的简短法本,就说大圆满的见很简单,就表示你还没有真正了解。如果九乘之巅也被说成最简单的教法,岂不是很荒谬。

有关西藏佛教的一切法门,包括显密在内,我的报告到此结束。 










相關文章:
西藏佛教转世制度之研究-以化身概念为主之探讨
西藏佛教概要
西藏佛教的建设
西藏佛教的宁玛派
西藏佛教的迦当派
西藏佛教的迦举派
西藏佛教的响巴迦举派
西藏佛教 萨迦派

上一篇(佛菩萨名号宝珠鬘) 回目錄 下一篇(修心七义)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心经除魔及六臂黑玛哈嘎啦、黑文殊、阎魔天除障
贾杰康楚仁波切上师的嘱咐2008/10/01 09.01
佛顶尊胜佛母
果硕普利协会- Yahoo!奇摩部落格
高雄县显密佛学会:Xuite日志

赞助网站
美國菩提學會
台灣會議中心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學術資源網站
台南市竹巴噶舉(如來講堂)
雪域明珠-西藏:宗教觀光客旅遊動機與其滿意度之研究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