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藏密薩迦弘法協會4-5月份法會 大黑天財神 新春祈福集財大法會 尊貴南開寧波仁波切2010年台灣弘法行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圣严法师的伦理思想与实践---以建立人间净土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1/30 08:40:45
學習次第 : 高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1/30 08:23:35   编辑部 报导

圣严法师的伦理思想与实践------以建立人间净土为核心

圣严法师的佛教志业主要开展为法鼓山的相关体系。此系接续太虚大师、东初法师、印顺导师等所倡发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提出「人间净土」思想,并以「建设人间净土」作为法鼓山志业的发展理念。


本文从应用伦理学的角度,探讨圣严法师伦理思想特色,并从其实践轨迹中寻绎伦理关怀之核心准则,探究其在面对社会发展问题的具体回应。在情、意向度的伦理建设方案。在情感向度,从情感伦理、生命伦理及菩萨戒的信愿讨论。在意志向度,则从组织伦理讨论法鼓宗的创建及组织经营。


贯串各篇的主轴思维则是法鼓山发展标志---从禅者到观音,从观音到宗派的角色象徵,探讨圣严法师指导现代佛教徒,如何能从照顾自己到关怀他人、从小我到大我的伦理实践。


面对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圣严法师选择创设「汉传禅佛教法鼓宗」作为弘扬佛法与延续汉传佛教传统的镇石,这是内修为禅佛教,外显则呈现为「人间净土」、「心灵环保」等理念,并衍伸为「心五四」、「心六伦」等社会运动及「三大教育」的广大志业。本文尝试着从这条主线来理解圣严法师在佛教现代化运动中的伦理建设,大致发现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入世取向的再确认:把宗教修学的起点设定在人间(起信),把修学的终点设定在人间(成佛),而修学历程也始终不离人间(学法)。这是对「烦恼即菩提」、「不离世间觉」取向的人间教法的再一次肯认。


二、正视情绪的存在,肯定情感的价值:法师肯定情绪、情感的功能,在修学的安排因此必需先是向着「有情」而不是无情,是要体验对人的关怀与关爱,而不是平等无私的爱。慈悲是平等的爱是最高境界,但此同时也就肯定了最高目标的慈悲和初始的情绪、中间的情感的直接关联。这一个关联的指点,则人间净土大乘教法的脉络才真正开通,对於世界的投入与关怀才具备了合法性。


三、重视个体小我,肯定组织大我:「无我」的修学历程,法师设置了小我、大我的阶程,并对此一历程在修学上的重大意义特予表出。此一「大我」的施设,也即是延续太虚大师「群众组织化」的原则,期待以原始佛教的清净僧团为蓝图,建立有效能有组织的修学团体,俾能使佛法在人间永住。 
 

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学所/97/博士/研究生:林其贤   指导教授:谢大宁





关键词:情感伦理 ; 心灵环保 ; 人间净土 ; 组织伦理 ; 生命伦理 ; 圣严法师 ; 法鼓山

英文关键词:Organization ethics ; Master Sheng Yen ; Protecting the Spiritual Environment ; Emotion ethics ; pure land on earth ; Dharma Drum Mountain ; Life ethics

第一章 绪论:从人生佛教到人间净土
1.研究主题---------------------------------------------3
2.研究方法与框架 ------------------------------------10
3.篇章结构------------------------------------------ 14

第二章 人间净土思想的实践与弘扬
1.佛教现代化的接力运动------------------------------- 17
2.人间净土思想的传承与实践------------------------- 20
3.人间净土思想的建设方案-------------------------- 30
4.人间净土建设方案的价值与特色------------------------ 36
5.小结 ---------------------------------------------48

第三章 从小我到大我看法鼓宗的创建
1.前言 ------------------------------------------51
2.组织建构的难处:从小我到大我的学习转折----------- 54
3.创建法鼓宗的目的 ------------------------------------68
4.目的实践的要求与准则 ---------------------------83
5.组织实质目的的达成 --------------------------87
6.小结-----------------------------------------91

第四章 从组织伦理谈佛教团体的经营
1.前言------------------------------------------------95
2.组织目的达成的关键---------------------------------96
3.平等与等差 ----------------------------------98
4.自由与纪律/民主与法治----------------------------105
5.小我在大我中成长 ----------------------------------111
6.小结---------------------------------------------115
第五章 圣严法师的情感伦理观----------------------119
1.情感向度的内涵 ----------------------------------119
2.情感向度的提昇之道-------------------------------125
3.情绪管理与关怀伦理-------------------------------137
4.小结 ----------------------------------150


第六章 寻求菩萨戒的新典范
1.前言------------------------------------------155
2.法鼓山菩萨戒的内容与特点 ------------------------156
3.新典范的目标设定 ----------------------------------160
4.典范转移的诠释策略-------------------------------163
5.尚待解决的问题 ----------------------------------169
6.小结 -----------------------------------------174

第七章 圣严法师的生命关怀
1.生命意义与生命关怀-------------------------------177
2.生命意义的新诠释:受灾受难是菩萨-----------------180
3.临终关怀-----------------------------------------183
4.推动宗教交流促进世界和平-------------------------207
5.小结 ------------------------------------------214

第八章 结语:接下来的功课
1.阶段研究小结-------------------------------------215
2.人间净土思想待继续的发展 -----------------------218
3.接下来的功课---------------------------------220




一、丛刊
CBETA:《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 册至第 55 册暨第 85册》(2008.03)
CBETA:《卍新纂续藏经.第 1 册至第 88 册》(2008.03)
释太虚:《太虚大师全书》 (台北:善导寺,1980.三版)
释太虚:《太虚大师全书》(新竹:印顺文教基金会, 2005.01电子版)
释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台北:佛教出版社,1967)
释印顺:《印顺法师佛学着作集》(新竹:印顺文教基金会,2006.02电子4.0版)
释圣严:《法鼓全集暨续编102册》(台北:法鼓文化,2005)
释圣严:《法鼓全集》 (台北:法鼓山基金会2007.01电子版)
 
二、工具书
佛光山电子大藏经委员会:《佛光大辞典》(台北:佛光文化,2003电子版第3版)
朱贻庭 主编:《伦理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2002.10)
Audi, Robert (罗伯特.奥迪)主编:《剑桥哲学辞典》(台北:猫头鹰出版,2002)
 
三、论着 (依作者名排序,西文依字母序、中文依笔画数排序)
Alex Inkeles着,黄文星译:《社会学是什麽》(台北:香草山出版公司,1976.06)页130-。
Anderson,L.W.(安德森)等编,谭晓玉等译:《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40年的回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06)
Bauman, Zygmunt(齐格蒙•鲍曼)着,郁建兴等译:《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後现代道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10月)
Berlim, Isaiah (以赛柏林)着,陈晓林译:《自由四论》(台北:联经,1992.5)
Drucker, Peter F. (彼得.杜拉克)着,许是祥译:《有效的管理者》(台北市:中华企业管理发展中心,1994.11)。
Fearn, Nicholas (尼古拉斯.费恩)着,许世鹏译:《哲学---对最古老问题的最新解答》(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7初版)页86-
Gilligan, Carol(卡罗尔.吉利根)着,肖巍译:《不同的声音》(北京:中央编译,1999.02)页16-21
Graham, Billy (葛培理)着,余国亮译:《如何面对死亡》(香港,浸信会出版社,1990中文初版)
Hendin, David(大卫•韩汀)着,孟汶静译:《透视死亡》(台北:东大,1997)
Jaffe, Dennis T.着,周荣辉译:《家族企业:解读.体检.求生.应变》(台北:商周文化)
Kaplan, RobertS.& Norton, David P.着,ARC译:《划时代的策略管理架构—以平衡计分卡有效执行企业策略》(台北:脸谱出版,2001.12)
Kohlberg,Lawrence (郭本禹等译):《道德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页161-194、599-616
Küng, Hans(孔汉思) 等:《全球伦理宣言》http://www.global-ethic.org/index.htm
MacIntyre, Alasdair C. (麦金太尔)着,宋继杰译:《追寻美德》(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2)
MacIntyre, Alasdair C. (麦金太尔)着,龚群 等译:《德性之後》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初版)
Pojman,Louis P. (波伊曼)着,江丽美 译:《生与死:现代道德困境的挑战》(台北:桂冠,1997)
Rawls, John(约翰.罗尔斯)着,姚大志译:《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05)
Saddhatissa, Hammalawa (哈玛拉瓦.萨达提沙)着;姚治华,王晓红译:《佛教伦理学》(上海:上海译文,2007)
Scheler, Max (马克斯•谢勒),刘小枫选编:《舍勒选集》(上海:三联,1999.1)
Scheler, Max (马克斯•谢勒)着,Manfred S. Frings编,陈仁华 曾淑正译:《谢勒论文集》(台北:远流,1991.10);
Schutz,Alfred阿弗德.休慈着,江日新译:《马克斯.谢勒三论》(台北:东大,1990);
Senge,Peter M. (彼得.圣吉)着,齐若兰 译:《第五项修练II实践篇》(台北:天下文化公司,1995.08)
Shannon, Thomas (托马斯.香农)着,肖巍译:《生命伦理学导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
Vella, Jane (简维理)着,王明心译:《从对话中学习—提昇成人学习的有效互动与改变》(台北:洪建全基金会,1998.8初版)
Wallerstein,I.(华勒斯坦)等着,刘健芝等编译:《学科.知识.权力》(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3月),
Weber, Max(韦伯)着,钱永祥编译:《学术与政治.政治作为一种志业》(台北:允晨文化,1985,初版)
于文杰:《欧洲近代学术思想的心灵之旅》(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
王月清:〈禅宗戒律思想初探--以「无相戒法」和《百丈清规》为中心〉,《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四期(1999年7月)页131-146
王月清:《中国佛教伦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学,1999.6)
王月清:〈禅宗戒律思想初探---以「无相戒法」和《百丈清规》为中心〉,《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四期(1999.07)
王臣瑞:《伦理学 : 理论与实践》(台北:台湾学生,1980)
王志嘉、杨奕华、邱泰源、罗庆徽、陈声平:〈安宁缓和医疗条例有关「不施行,以及终止或撤除心肺复苏术」之法律观点〉,《台湾家医杂志》13卷3期(台北:台湾家庭医学医学会,2003.09)页101-108
王书庆:〈敦煌文献中五代宋初戒牒研究〉,《敦煌研究》1997年第3期(1997.8)
王海明:《新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
王开府:〈初期佛教之「我」论〉,《中华佛学学报》第16期(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2003)
古正美:〈大乘佛教孝观的发展背景〉,傅伟勳主编:《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台北:东大图书,1990.10)页61-105
冉云华:《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台北:东大图书,1995)
冉云华:〈延寿的戒律思想初探〉,《中华佛学学报》第4期(1991.07.出版)页297∼310
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10)
何炳棣:〈「克己复礼」真诠--当代新儒家杜维明治学方法的初步检讨〉,《二十一世纪》第八期(香港:中文大学,1991.12)
佐滕达玄:《戒律在中国佛教的发展》(嘉义:香光书乡,1997初版)
但昭伟:《道德教育:理论、实践与限制》(台北:五南图书,2002.5)
努尔曼.马贤伊卜拉欣.马效智:《伊斯兰伦理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10)
吴秀瑾:〈关怀伦理的道德蕴涵:试论女性主义的道德知识生产与实践〉,《国立政治大学哲学学报》第十六期(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系2006.07)页107-162
吴汝钧:《佛教的概念与方法》(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11)
宋光宇:〈为什麽佛教可以征服华人而基督教不能?〉,《佛学与科学》6卷2期(台北:圆觉文教基金会,2005年7月)页66-87
李世杰:〈佛教法律哲学的精要〉,张曼涛编:《律宗思想论集》(台北,大乘文化,1980.10)页74-77
李世杰:〈佛教法律哲学的精要〉,张曼涛编:《律宗思想论集》(台北,大乘文化,1980.10)
李四龙:〈教理、僧制与仪轨--宗派佛教成立的三个因素〉,《普门学报》第14期(台北: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3/03)页99-120
李亦园、杨国枢编:《中国人的性格---科际综合性的讨论》(台北:全国出版社,1972.07初版)。
李明辉:〈孟子的四端之心与康得的道德情感〉,《鹅湖学志》第3期(1989)页1-35
李炳南:《修学法要续编》(台中:青莲,2005)
李炳南:《弘护小品》(台中:青莲,1975)
李富华:〈佛教典籍的传译与中国佛教宗派〉,《中华佛学学报》第12期(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1999.7月)页97-112
李瑞全:〈「安乐死」之语意分析〉,《应用伦理研究通讯》第4期(中坜:中央大学,1997.10)页3
杜维明:〈从既惊讶又荣幸到迷惑而费解--写在敬答何炳棣教授之前〉,《二十一世纪》第八期(香港:中文大学,1991.12);
沈清松:〈情意发展与实践智慧〉,《通识教育季刊》5卷1期(台北:1998.3);
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37期(2000.3)
肖巍:〈关怀伦理学:主题与思考〉,《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3期)
季羡林:《季羡林佛教学术论文集》(台北,东初出版社,民国84年4月初版)页55-68
宗喀巴:《菩提正道菩萨戒论》(香港:香港佛经流通处,1970)
念生(蔡):〈依《璎珞本业经》传在家菩萨戒之管见〉,张曼涛编:《律宗思想论集》(台北,大乘文化,1980.10)页113-120
林其贤:《圣严法师七十年谱》(台北:法鼓文化,2000.03)
林建福:《德行、情绪与道德教育》(台北:学富文化,2006.03)
林朝成:〈关怀与正义:佛教观点的诠译〉,《人间佛教.薪火相传》
林绮云 编:《生死学》(台北:洪叶文化公司,2000.7)
法鼓山:〈菩萨戒戒坛仪范〉(台北:农禅寺,1995
邱仁宗:《生死之间:道德难题与生命伦理》(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8)
金耀基:《中国的「现代转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
青井和夫:《社会学原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
苟嘉陵:《作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台北:圆明,2000.08)
倪愫馨:《组织伦理:现代性文明的道德哲学悖论及其转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8)页108
夏金华:〈圆瑛大师与上海普济寺、静安寺改制的因缘〉,《香港佛教月刊》581期(香港:香港佛教联合会,2008.11)
孙文宪:〈批判理论和文化研究的“问题意识”〉,《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44卷1期(2007.01)页17-21
孙效智:〈安乐死的伦理反省〉,《文史哲学报》45期(台北:台湾大学文学院,1996.12)页85-113;
徐复观:《学术与政治之间》(台北:学生书局,1980.4新台一版)
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
徐复观:《学术与政治之间》(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0.4新1版)
徐道邻:《中国法制史论集》(台北:志文出版社,1975初版)
索甲仁波切着,郑振煌译:《西藏生死书》(台北:张老师,1996)页457
张春兴:《心理学》(台北:台湾东华图书,1977)
张曼涛编:《律宗思想论集》(台北,大乘文化,1980.10)
张曼涛编:《律宗概述及其成立与发展》(台北,大乘文化,1980.10)
梁乃崇:《真爱.源源不绝的喜悦》(台北:圆觉文教基金会)
净空法师:〈弘法三十年之心得〉(录音MP3,1989年讲於屏东东山寺)
郭齐勇编:《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1)
陈玉蛟:《阿底峡与菩提道灯释》(台北:东初出版社,1990初版)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中国佛教之历史研究》(台北:九思出版社,1977)页13-
陈荣基:〈缓和医疗与自然死不是安乐死〉,《莲花会刊》41期(2000年5月)
傅伟勳:《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台北:正中,1993)
傅伟勳主编:《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台北:东大,1990.10)
劳政武:《戒律学原理---佛律与国法》(台北:老古文化,1999台初版)
劳思光:《中国哲学史》(台北:三民)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台北:木铎出版社,1983.9)页248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冯观富:《情绪心理学》(台北:心理,2005)。
黄仁宇:《新时代的历史观》(台北:台湾商务,1998)
黄光国:《科学哲学与创造力》(台北:立绪2002.03)页1-45
黄俊杰、江宜桦编:《公私领域新探:东亚与西方观点之比较》(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年8月)
黄庆明:〈休姆论道德观念〉,《鹅湖月刊》(台北:鹅湖月刊,)页11至23
杨白衣(龙慧):〈戒律大纲及刑罚〉,张曼涛编:《律宗思想论集》(台北,大乘文化,1980.10)
杨白衣(龙慧):〈梵网与瑜伽〉,张曼涛编:《律宗思想论集》(台北,大乘文化,1980.10)
杨忠 等:《组织行为学:中国文化视角》(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页400-
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5)第五章
杨郁文:〈以四部阿含经为主综论原始佛教之我与无我〉,《中华佛学学报》第2期(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1988)页1-65;
杨国枢、文崇一编:《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80)
杨惠南:〈佛在人间----印顺导师之「人间佛教」的分析〉,《佛教的思想与文化:印顺导师八秩晋六寿庆论文集》(台北:法光出版,1991.04)
杨惠南:〈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杨惠南:〈当代台湾佛教环保理念的省思─以「预约人间净土」和「心灵环保」为例〉,《当代》104期(台北︰当代杂志社,1994年12月)
杨惠南:〈不厌生死•不欣涅盘——印顺导师「人间佛教」的精髓〉,《庆祝印顺长老百岁嵩寿论文集》(台北:文津出版,2005.04)
杨鸿台:《死亡社会学》(上海:社科院,2000)页230-231;
叶文意:〈贪之研究〉,《法相学会辑刊》第一辑(香港:法相学会)
叶保强:〈有关应用伦理学的误解与迷思〉,《应用伦理研究通讯》第29期(中坜: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应用伦理研究室,2004.2)页24-29。
业露华:〈中国佛教孝道观的发展〉,《五台山研究》第1期(太原:五台山研究会,1997.01)页3-9
赵敦华:《人性和伦理的跨文化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01)
刘述先:〈从方法论的角度论何炳棣教授对「克己复礼」的解释〉,《二十一世纪》第九期(香港:中文大学,1992.2)
刘述先:《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台北:立绪,2001.04)
蔡天生:《非营利组织志工人力资源管理之研究-以管理满意度与组织承诺为例》(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学术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12)
蔡念生(念生):〈依璎珞本业经传在家菩萨戒之管见〉,张曼涛编:《律宗思想论集》(台北,大乘文化,1980.10)
郑正博:《互补伦理学---伦理学的理论系统厘清》(高雄:高雄复文图书,1998)第六章、第七章及附录各文。
余秋雨:《文化苦旅》(台北:尔雅,1992.11)
萧宏恩:〈由儒家的观点来看宽容与临终关怀〉,《哲学与文化》27卷第1期
霍韬晦:〈原始佛教「无我」观念的探讨〉,《佛光电子大藏经阿含藏.附录》
戴华:〈不同的道德声音:姬莉根(CarolGilligan)的关怀伦理与康得的道德观点〉,《台湾哲学学会2001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谢大宁:《顿悟之道:胜鬘经讲记》(台北:东大图书,2002.04)
谢明昆:《道德教学法》(台北:心理出版社,1994年8月)页6-
蓝吉富编:《印顺导师的思想与学问》(台北:正闻出版社,1986年重版)
释仁俊:〈律制最重视谏与议〉,张曼涛编:《律宗思想论集》(台北,大乘文化,1980.10)
释弘一:《弘一大师演讲全集》(台北:天华出版公司,1980.04)
释明性:〈瑜伽菩萨戒本与梵网经略谈〉,张曼涛编:《律宗思想论集》(台北,大乘文化,1980.10)
释恒清:〈佛教的自杀观〉,《哲学论评》第9期(1986年1月),页1-5。
释昭慧:〈「心灵环保」之我见〉,《自立晚报》2001年5月23日
释昭慧:〈「自然死」与「安乐死」:一个佛法向度的伦理探索〉,《自由时报.自由广场》(2002.06.05)
释昭慧:《律学今诠》(台北:法界出版社,1999.9初版)
释昭慧:《佛教伦理学》(台北:法界,1995)
释昭慧:《佛教规范伦理学》(台北:法界,2003)
释昭慧:《佛教後设伦理学》(台北:法界,2008)
释惠空:〈佛教僧团办大学的理念与展望〉,《佛藏》22期(2001年6月)
释惠敏:〈「心净则佛土净」之考察〉,《中华佛学学报》第10期(台北:中华佛教研究所,1997年7月)
释惠敏:〈汉传「受戒法」之考察〉,《中华佛学学报》第九期(1996.07)页65-82
释惠敏:〈安宁疗护的佛教伦理观〉,《安宁疗护》(台北:1996年8月号)页45~49。
释惠敏:〈汉传「受戒法」之考察〉,《中华佛学学报》 第9期(1996.07.出版)页65-82
释湛如:〈敦煌菩萨戒仪与菩萨戒牒之研究〉,《敦煌研究》1997:2=52 (1997.5) 页74-85
苏谛果比丘:〈论拆除维生系统与杀生罪之成立〉,2001/7/20,【http://www.infs.idv.tw/05_forest/forest007_suddhiko.htm】
释会性:《菩萨戒本经讲记》(台中,青莲出版社,1994
释圣严:《承先启後的中华禅法鼓宗》(台北:法鼓山文化中心,2006.10初版)
释续明:〈声闻戒与菩萨戒〉,张曼涛编:《律宗概述及其成立与发展》(台北,大乘文化,1980.10)
释续明:〈菩萨律仪〉,张曼涛编:《律宗思想论集》(台北,大乘文化,1980.10)






上一篇(地藏菩萨感应故事研究) 回目錄 下一篇(佛教出家女性求道历程研究)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中华佛教直贡噶举协会-现代人为何需要『止观禅修』的心灵训练??
60天单骑入西藏《转山》
花朵观天下- 半尺长剑一页书- udn部落格
在灵感中翻译佛法,在业力下努力微笑- Yahoo!奇摩部落格
不愿面对的真相

赞助网站
維基百科-藏傳佛教
華文佛教網絡資源
寧瑪巴大乘佛學會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學術資源網站
學術資源網站。
自由電子新聞網-民國90年3月13日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