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勸募 ] 關心老化問題 觀音九本尊(懷愛)大火供法會 高雄 放生活動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关於陈那论师的正量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2/09 08:53:12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2/09 08:50:01   编辑部 报导

                             关於陈那论师的正量

 

量,究其本义,是尺度、度量,所以,关於量的说法有很多很多,比如在《正理经·第一卷·第一章·第二节》中就说有四量:

 

1.1.3 量有现量、比量、譬喻量、圣言量(四种)。

1.1.4 现量是根与境结合产生的,与名称概念无关的、确定无误的。

1.1.5 比量以它(指现量)为先(即有了现量之後才有比量),比量共有三种:有前比量、有余比量、平等比量。

1.1.6 譬喻量是从与已知事物的相似点中得到关於待认识事物的认识。

1.1.7 圣言量是指一个可靠的人说的话。

1.1.8 它(圣言量)有两种,因为有指可见事物的,也有指不可见事物的。[1]

 

而在《数论颂》中则说有三量:

 

4.现量、比量、圣言量被认为是三种量,因为所有的量都被证明包括在了这三种量中。确实,可被证明之物是通过量证明的。

5.现量是(根)取境。比量被认为(有)三种,它以相和有相为基础,圣言量是可信赖之人(的言教)和(来自吠陀的)耳闻。

6.借助基於类推的比量,根不(直接)感知(之物被证明)。不能由这(比量)证明(之物)和超验(之物),由圣言量证明。[2]

 

瑜伽派的《瑜伽经》中说有三量:

 

7.现量、圣教量和比量是正知。[3]

 

胜论派则说量有现量、比量:

 

现量者——於至实之色等与根等和合之时,而有了相生。比量者——此有二种:一见同故比,二不见同故比……[4]

 

弥曼差派说有六量:

 

一现量,二比量,三比喻量,四义准量,五圣言量,六无体量。[5]

 

其实,古印度还有很多种量,见於文献的至少有十种量:现量、比量、圣教量、比喻量、义准量、无体量、世传量、姿态量、外除量、内包量等[6]。基於我们的宗教情感,我们把这些说法叫成错误的说法,即使胜论派也说只有现量、比量,我们也说它是错误的——对量的解释错误。

 

 

在佛教中,通常的说法是三量,现量、比量、圣言量[7]。比如《瑜伽师地论》卷十五中说:

 

……现量、比量及与正教,建立顺益道理。[8]

 

接下来还有对现量、比量、正教量的详细解释,文太长,所以这里略去。在《显扬圣教论》卷六中有说:

 

依现、比、至教三量,极善决择智所行所知事。[9]

 

《摄大乘论·世亲释》第一卷中说:

 

与四道理及三量不相违故名随顺。[10]

 

这里并没有明确说三量到底是指什麽,在第五卷中有说:

 

依证、比、圣言三量,寻求其体,实不可得。[11]

 

《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第十六卷中有说:

 

成因者,谓三量,一、现量;二、比量;三声量。[12]

 

三量的说法仍然是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我举一下印顺导师的例子。他在《中观今论》中说:

 

……现在,就以现量、比量、至教量──也名声量或闻量的三量去说明。(第53页)

 

他在《杂阿含经论会编(中)》有说:

 

应知一切所依三量,若见、若知二种言说,是依现量;若觉言说,是依比量;若闻言说,依至教量。(第21页)

 

 

前边说的是外道的说法以及佛教中的通常说法,而陈那论师(梵文dignāgadinnāga,藏文Phyogs-kyi gla?-po,约440—520年)的观点则是独特的:只有现量一量!

当然,一般说来都说陈那论师是二量说,在其《因明正理门论》、《集量论》等中都有论述,比如:

 

为自开悟唯有现量及与比量……[13]

 

接下来有对现量的论述:

 

谓若有智於色等境,远离一切种类、名言、假立、无异、诸门、分别,由不共缘、现现别转,故名现量……(同上)

 

还有对比量的论述,也就不引用了。这个《因明正理门论》相对来说,艰涩了些,可能在当时就流传不是甚广,陈那论师的弟子商羯罗主菩萨(?a?kara-svāmin,约六世纪人)就给编了一个简编本,叫作《因明入正理论》,在开始的总纲颂中说:

 

现量与比量,及似唯自悟。[14]

 

在这部《因明入正理论》中,商羯罗主菩萨把现量、比量、似现量、似比量给算到自悟门,但其实似现量、似比量是不能起到自悟的作用的。沈剑英先生说:

 

似现量、似比量旨在纠正个人认识和思维中的谬误[15]

 

也就是说,因为似现量、似比量本意是自悟,虽然没有起到实际作用,但用心是好的。咱们中国的古人也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既然是论心,所以乾脆就把似现量、似比量也给放到自悟里边了。

但是,把似现量、似比量给放到自悟里,是会起到负面的影响的,因为佛教毕竟是宗教,既然是宗教,就是以生命的解脱为目的的,可似现量、似比量实际上不但担负不起自悟的功能,而且搅了自悟的局,妨害了解脱,成了解脱的绊脚石。

在佛教的教义里,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为啥本心是自悟的似现量、似比量实际上却是走到了自悟、悟他的反面呢?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不过这里不讨论。

到了《入论》的正文中,对於现量、比量、似现量、似比量的解说,相对於能立、似能立来说,简单多了,对於现量的论述是这样的:

 

此中现量,谓无分别。若有正智,於色等义,离名种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16]

 

对於比量是说:

 

言比量者,谓藉众相而观於义。相有三种,如前已说,由彼为因於所比义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无常等,是名比量[17]

 

似现量是:

 

有分别智,於义异转,名似现量,谓诸有智,了瓶衣等分别而生,由彼於义不以自相为境界故,名似现量[18]

 

似比量是:

 

若似因智为先,所起诸似义智,名似比量。似因多种,如前已说。用彼为因,於似所比,诸有智生,不能正解,名似比量[19]

 

陈那论师关於因明的着作,着名的有八部,号称陈那八论:《观三世论》、《观总相论》、《观境论》、《因轮论》、《似因门论》、《理门论》、《取事施设论》、《集量论》,这是义净法师(635—713)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上说的。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集量论》,这部论传到藏地後,被称为《量经》[20],可见其地位的崇高。根据杨化群先生的《集量论略解序》,这部《集量论》是陈那论师在後期把自己的量学思想给进行集中整理的结果。法尊法师在为此论的归敬颂为成量故从自论,集诸散说汇为一所作的长行解释中也说,为欲成立诸正量故,陈那菩萨从自所着《理门论》等诸部论中,集诸散说汇於一处,造此《集量论》[21]”在《集量论·现量品》的开篇颂子,陈那论师这样说:

 

现与比是量,二相是所量[22]

 

也就是说,现量、比量都是正量。为啥只有这两种量,当时那麽多的量数,咋在陈那论师这儿都不给算作正量了呢?陈那论师解释说:

 

由所量唯有二相,谓自相与共相……除自相共相外,更无余相为所量故。[23]

 

这句话就解释了:因为认识物件只有二种,自相、共相,所以量只有二种就可以了。

因为《集量论》是陈那菩萨从自所着《理门论》等诸部论中,集诸散说汇於一处而造的,所以我们乾脆就以《集量论》为本来说。

陈那论师在这儿说了现量、比量是量,是不是否定了其他的量呢?并没有!我们来看什麽是量:

 

梵语 pramā?a 之意译。有广狭二义,狭义而言,指认识事物之标准、根据;广义言之,则指认识作用之形式、过程、结果,及判断知识真伪之标准等。又印度自古以来,在认知范畴中,一般皆将量知物件加以认识论证,泛称为量。[24]

 

这是通常的说法。

 

量,其性相为新起无欺诳的识[25]

新证自境之知觉,为量之性相[26]

 

这是祖师们给出的定义。现在先不讨论新起新证这两个字,这个定义中的主词是知觉新起无欺诳新证自境是对知觉的修饰限制。至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量是识、是知觉。这是大原则。对应的,还有一个叫非量,也就是不是量,量和非量括尽整个论域,所以非量实际上是对量的否定。

从量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外人列出的那麽多种量,其实也错不到哪里去[27],不过是那麽些量,甚至有十多种,这个划分法子,实在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显得混乱而已,并不妨害实质。陈那论师也不过是给出了一个标准——认识物件,因为认识物件只有两种:自相、共相,所以对应的,量只要两种就可以了,也就是现量、比量。但陈那论师给出二量只是清晰明了而已,但并不能证明他的证量[28]

随後,陈那论师又对现量、比量进行解释:

 

现量离分别,名种等合者。

此总说若识离诸分别,是为现量……[29]

 

吕澂先生说:

 

用离分别这一条件来限定现量的性质,是陈那论师的创见,在他以前,佛家旧说和他宗异说,都是从现量的表面即各种感官和它们物件接触的关系上找解释,但陈那着眼于思维的阶段,而以没有达到分别的程度为现量的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便不是真正现量,或者竟成为比量了。[30]

 

佛教有佛说佛法、佛说非佛法、非佛说佛法、非佛说非佛法的不同,其中的佛说非佛法是被人误解最大的。什麽是佛说非佛法呢?其实就是佛陀所说的五蕴、十二处等,这些法虽然是佛陀所说,但实际上是世间法,是当时的世间共说,就象原子、分子是现在世间人的共说一样,这并不是佛法,这些恰巧是佛教所要破斥的物件。体现佛陀的证量的,绝对不应该是这世间法,我们不能因为释迦牟尼佛说了五蕴、十二处,就说它是佛法!

同理,体现陈那论师的证量的,并不是量的二分。从量这个角度来说,体现陈那论师的证量的,应该是只有现量!

我的这个说法——只有现量——能说得通吗?这里我来拉一些祖师的论述作一下虎皮。先看陈那论师自己的说法,《集量论略解》中有这样几句颂子:

 

迷乱世俗智,比与比所生,忆念及悕求,似现有膜翳[31]

 

这是陈那论师列出的七种似现量,其中就有比量。

因为只有现量,比量被陈那论师给列到了似现量中,所以可以列出这样一个对应关系。

 

非量

现量

现量外一切(似现量)

 

量与非量括尽论域,量只有现量,则现量、现量外一切也要括尽论域。陈那论师在这里把现量外的叫成似现量,所以这里的似现量其实就是非量、就是现量外一切。

第二,在《正理滴点论广释·现量品》中,在解释不迷乱处有这样一句话:

 

如是由说不迷乱虽是排除比量……比量者,即是迷乱。由自显现本无有义而进入执着为义故。[32]

 

很明确,比量者,即是迷乱,它怎麽符合现生无欺诳之识呢?

第三,在《量理宝藏论·观境品》中,有这样的话:

 

所量相唯一。

所知境是唯一自相故,一切取舍於有无自相转……[33]

 

既然所量只有唯一的自相,当然能量只能有现量一量了。

这都是古代的祖师的说法,现在人有没有类似的看法呢?有,

第四,比如剧宗林先生在他的《藏传因明史略》中有说:

 

……则陈那把共相自相摆在一个平面上来观察显然是错误的……[34]

 

剧宗林先生作为一个学者,明确地说陈那论师错了,我作为一个僧人,不会说这样的话,我只能说这是陈那论师的方便说。

 

其实现与比只在正确不正确这一点上有相似处,除此之外,全是差别……[35]

 

这句话的前面分析了现量、比量的诸多不同之处,在最後强调了现量与比量其实是不同之处更明显。按我们中国人的习惯,就是把差别处挑明,这样最易於认识。

剧宗林先生在给笔者的《正理滴点论解》写序的时候,还特意提出了现量和比量是否可以平行并列的问题[36]

如此,陈那论师的正量确实只有一量:现量。

既然陈那论师只承认一量,为啥在论典中说有现量、比量呢?按佛教义理来解释,就是度众生的方便,因为我们凡夫愚痴,不得不随顺有情的习气。但是自相是事物本身,而共相是在自相上抽提出来的,也就是说,根本就是增益!既然共相根本就是增益,与共相对应的比量又何能是(正)量呢?

 

 

附:还有一个语言与事实不重叠的问题,文章中没有写出来。

 


 
 

[1]刚晓着,《正理经简释》,台北,法明出版社,200311月第1版,第266页。

[2]姚卫群编译,《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月第1版,第147-148页。实际上在陈真谛法师所译的《金七十论》中,对应的颂子是这样的:4.证比及圣言,能通一切境,故立量有三,境成立从量。5.对尘解证量,比量三别知,相有相为先,圣教名圣言。6.依平等比量,过根境得成,若依比不显,随圣言则现。(见大正藏第54册第1245页下栏至第1246页上栏)

[3]姚卫群编译,《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月第1版,第190页。

[4]汤用彤着,《印度哲学史略》,北京,中华书局,19884月第1版,第117页。

[5]汤用彤着,《印度哲学史略》,北京,中华书局,19884月第1版,第146页。

[6]在笔者的《汉传因明二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3月第1版)第36-37页中有详细说明。

[7]有些书中把圣言量给叫成圣教量、正教量,甚至有些给叫成声量。

[8]大正藏第30册,第0356页下栏。

[9]大正藏第31册,第0507页中栏。

[10]大正藏第31册,第0156页下栏。

[11]大正藏第31册,第0182页上栏。

[12]大正藏第31册,第0769页中栏。

[13]大正藏第32册,第0003页中栏。

[14]大正藏第32册,第0011页上栏。

[15]沈剑英着,《因明学研究·修订本》,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10月第1版,第3页。

[16]大正藏第32册,第0012页中栏。

[17]大正藏第32册,第0012页下栏。

[18]同上。

[19]同上。

[20]陈那造,法尊译编,《集量论略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月第1版,杨化群序第11页。

[21]陈那造,法尊译编,《集量论略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月第1版,第1页。陈那论师自己给《集量论》作了一个注释,法尊法师的《集量论略解》其实就是把陈那论师的自注给进行了一下编译。

[22]陈那造,法尊译编,《集量论略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月第1版,第2页。

[23]同上。

[24]佛光大辞典,电子版。

[25]宝僧译,《藏传佛教般若中观因明宝鬘集》,教内流通,据序言所署时间,为20033月,第249页。

[26]中国逻辑史研究会资料编选组,《中国逻辑史资料选·因明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11月第1版,第429页。

[27]比如说其中的世传量,对具体的张三来说,也可以是新起无欺诳的认识,若不是的话,划到非量里就行了。所以说外人列的量,也不能说错,只不过确实是太混乱。

[28]证量,佛教专用术语,此人有证量是表示此人的修行达到了某个很高的境界。

[29]陈那造,法尊译编,《集量论略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月第1版,第3页。

[30]吕澂,《吕澂佛学论着选集·三》,济南,齐鲁书社,19917月第1版,第1576页。吕澂先生这句话其实不完整,实际上一超过这个界限,可能是比量,也可能是错误的了。

[31]陈那造,法尊译编,《集量论略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月第1版,第5页。

[32]胜自在慧着,韩镜清译,《正理滴点论广释》手稿本。

[33]中国逻辑史研究会资料编选组,《中国逻辑史资料选·因明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11月第1版,第272页。

[34]剧宗林着,《藏传佛教因明史略》,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12月第1版,第62页。

[35]剧宗林着,《藏传佛教因明史略》,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12月第1版,第100页。

[36]刚晓着,《正理滴点论解》,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7月第1版,《序二》第9页。











上一篇(梵本《因明入正理论》) 回目錄 下一篇(《正理门论》探微)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悲泪化现度母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顶果仁波切
略谈「色举与温萨」及「供上师法的历史」
定解宝灯
中华民国就业服务协会

赞助网站
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
Nissan 台灣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學術資源網站
Phowa.com.香港
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