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s為海地地震罹難者祈福回向 第二世卡盧仁波切蒞台弘法訊息 藥師佛灌頂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中边分别论释疏?相品》译注与研究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编辑部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09/12/16 07:16:42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09/12/16 06:17:59   编辑部 报导

指导教授 -  陈一标     

《中边分别论•相品》所谈论的主题有虚妄分别、显现、能取和所取、三性、空性、中道,而这些概念无非是围绕在虚妄分别和空性,换言之,就是由虚妄分别和空性所衍生出概念。而这些概念主要的目的是更明确地定义虚妄分别和空性,乃至两者的交涉。
安慧为了解明《中边分别论》而着作了《中边分别论释疏》,透过《中边分别论释疏》可更清楚地了解《中边分别论》的内容。因此本论文的文献范围锁定在安慧的《中边分别论释疏》,先将<相品>译为中文,再以此来研究讨论。职是之故,本论文分译注篇和研究篇两部分来处理:译注篇首先采取了文献学的方法,参考日本学者山口益的翻译,将<相品>翻译为中文,不但把山口益的注释译出,也加入笔者的注释。研究篇主要是以《中边分别论释疏•相品》为主,运用语源学的方法往前溯源虚妄分别、空性的义涵,以此为基础进而来探讨:
一、安慧对虚妄分别的看法是如何呢?
二、安慧的虚妄分别义会衍生出哪些问题呢?亦即显现者是八识或者是阿赖耶识呢?虚妄分别和三性的关系又是如何呢?虚妄分别又如何涵摄三性呢?
三、安慧对空性的看法是如何呢?虚妄分别和空性如何交涉呢? 研究生: 陶怡君 

 电子全文电子全文


 

 论文目次

《中边分别论释疏.相品》译注与研究
目 次
页次
第 壹 <译注篇>
第一章 关於《中边分别论释》 …………………………………………1
第一节 作者 ………………………………………………………………2
第二节 题名 ………………………………………………………………4
第三节 文本与相关译本…………………………………………………12
第四节 内容大要…………………………………………………………18
第五节 <相品>的内容与科判…………………………………………26
第二章 中文译注 ………………………………………………………29
第 贰 <研究篇>
第一章 绪论……………………………………………………………140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140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范围………………………………………………143
第三节 现代研究………………………………………………………144
第四节 章节大要………………………………………………………152
第二章 虚妄分别………………………………………………………154
第一节 虚妄分别在经论中的使用情形………………………………154
第二节 虚妄分别的释名………………………………………………156
第三节 安慧的虚妄分别义……………………………………………159
第四节 显现者…………………………………………………………166
一、显现的语源及其背景………………………………………166
二、显现的原意…………………………………………………168
三、安慧的显现义………………………………………………174
四、安慧所认为的显现者………………………………………177
第三章 虚妄分别和空性的交涉………………………………………182
第一节 虚妄分别和三性的交涉………………………………………182
一、三性的语源及其背景……………………………………………183
二、安慧的三性说……………………………………………………192
三、虚妄分别如何涵摄三性…………………………………………195
第二节 安慧的空性义…………………………………………………197
一、二无………………………………………………………………198
二、无的有……………………………………………………………200
第四章 结论 ……………………………………………………………206
参考文献及使用略语 ……………………………………………………209

【参考文献及使用略语】
一、原典资料
《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No.1605。
《瑜伽师地论》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册˙No.1579。
《辩中边论》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No.1600。
《中边分别论》真谛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No.1599。
《辩中边论述记》窥基造,大正藏第三十一册˙No.1835。
《摄大乘论》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No.1594。
《唯识三十颂》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No.1586。
《成唯识论》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No.1585。
《十八空论》真谛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No.1616。
《三无性论》真谛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No.1617。
《阿毘达磨俱舍论》玄奘译,大正藏第二十九册˙No.1558。
《俱舍论记》释光述,大正藏第四十一册˙No.1821。
Gadjin M.Nagao:MadhyAntavibhAga-bhASya, Suzuki Research Foundation,Tokyo,1964.
S. Yamaguchi:Sthiramati, MadhyAntavibhAgaTIKA, Exposition Systématipue du YogAcAravijJa-ptivAda,Nagoya, 1934.
二、中文资料
印顺
〔1982〕《辩法法性论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1987年七版)
〔1987〕《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闻出版社。(1990年四版)
蓝吉富编译
〔1986〕《汉藏对照辩中边论》,台北:华宇出版社。
陈一标
〔1991〕<唯识学「虚妄分别」之研究>,《国际佛学研究创刊号》,台北。
〔1992〕〈赖耶缘起与三性思想之研究〉,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台北。
〔1994〕<真谛「三性」思想――以《转识论》为中心>,《东方宗教讨论会论集》,台北。
谈锡永
〔1999〕《辩法法性论―世亲释论》,香港:密乘佛学会。
三、日文资料
舟桥尚哉:<中边分别论における若干の考察>,《印度学佛教学研
究》,23-1。
<中边分别论の诸问题――相品、障品、真实品を中心として
――>,《大谷学报》,52-4。
横山紘一:<弥勒作论书の着者问题――中边分别论の五思想に基づいて
――>,《宗教研究》,45-1。
<唯识思想市おける认识作用の一考察――特に显现と行相と
を中心にして>,《东方学》,46。
<唯识思想における否定>,《印度学佛教学研究》。
宇井伯寿:<辩中边分别论解题>,《国译一切经》,东京:大东出版
社,1933。
佐佐木月樵:<辩中边论>,《佐佐木月樵全集》,东京:朋文社,
1932。
武内绍晃:<辩中边论における「中」>,《印度学佛教学研究》, 9-
2。
<三性に於ける真实――特に辩中边について――>,《印度
学佛教学研究》, 7-2。
长尾雅人:<中边分别论の题名>,《佛教思想史论集》,东京:大藏出
版社,1962。
<佛教的主体性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 1-1。
山口益 :《安慧阿遮梨造中边分别论释疏》,东京:铃木学术财团,复
刊(东京:破尘阁书房,1935初版)
近藤彻称:<虚妄分别に内在する契机>,《印度学佛教学研究》,4-
1。
<虚妄分别の有无相>,《大谷学报》,37-1。
田中顺照:<中边分别论>,《空观と唯识观―その原理と发展》,京
都:同朋舍,1976。
上田义文:<「显现」の原意>,《印度学佛教学研究》,9-2。
<“PariNAma”について>,《名古屋大学文学部十周年纪念
论集》。
<弥勒、无着、世亲におけるPratibhAsaの意味>,《干泻博
士古稀纪念论文集》。
<唯识思想における基本的三个概念の意味>,《佛教思想史
研究》,京都:同朋舍,1967。
林茂树:<《中边分别论》於三性说一考察>,《印度学佛教学研究》,
16-1。
北野新太郎:<世亲型三性说の特徵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
究》,47-2。
<安慧の三性说理解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
48-1。
叶阿月:<中边分别论相品における依他起说から见たvijJAnaについて
>,《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6-1。
《唯识思想の研究―根本真实としての三性说を中心にして
―》,东京:东方研究会,1975。
<唯识说における空性说の特色>,《东方学》。
竹村牧男:《唯识三性说の研究》,东京:春秋社,平成7年。
袴谷宪昭:<唯识说における空性说の特色>,《驹泽佛教论集》,5。
<瑜伽行派の文献>,《讲座•大乘佛教8――唯识思想》,东
京:春秋社,1982年。
工藤成树:<中观と唯识>,《讲座•大乘佛教8――唯识思想》,东京:春秋社,1982年。
矶因熙文编着:<瑜伽行˙唯识论书>,《梵语佛典の研究Ⅲ˙论书
篇》,京都:平乐寺,。
胜又俊教:<「辩中边论」解说>,《国译一切经˙瑜伽部十二》,东
京:大东出版社,1933。
胜吕信静,<弥勒诸论の成立とその历史的位置づけの问题>,《初期
唯识思想の研究》,东京:春秋社,1989。
四、工具书
M.Monier Williams,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Oxford, 1899。
V.S. Apte, The Practical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Poona, 1890。
荻原云来:《汉译对照梵和大辞典》,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5。
神亮三郎:《梵语学》,台北:如实出版社,1995。
小野玄妙:《佛书解说大辞典》,东京:春秋社,1923。
五、使用略语
MW= M.Monier Williams,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Oxford, 1899。
WD=荻原云来:《汉译对照梵和大辞典》,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5。
AD= V.S. Apte, The Practical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Poona, 1890。
XD=神亮三郎:《梵语学》,台北:如实出版社,1995。
MAV=Gadjin M.Nagao:MadhyAntavibhAga-bhASya, Suzuki Research Foundation,(Tokyo,1964)。
MAVT=S.Yamaguchi:Sthiramati, MadhyAntavibhAgaTIkA, Exposition Systématipue du YogAcAra-vijJaptivAda,(NAGOYA,1934)。
《印佛研》=《印度学佛教学研究》

国家图书馆--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

指导教授-陈一标   延伸阅读与研究

摄论宗思想之研究──以心识说为中心 -关键词: 阿梨耶识 ; 三性 ; 阿摩罗识 ; 闻熏 ; 种子

《奇蹟课程》的「罪」与《大乘起信论》的「无明」之比较------兼论新时代的观点-关键词:-罪 ; 无明  ; 大乘佛教 ; 大乘起信论 ; 奇蹟课程 ; 新时代 ; 禅

电子全文电子全文

藏传佛教「他空见」研究─以国燃巴《辨别正见》为中心

瑜伽行派的认识作用与真理之实现--以《成唯识论》为中心--电子全文电子全文

《金刚经》论说形式之研究

瑜伽行派的尽所有性与如所有性 电子全文电子全文

以《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为本的菩萨正行电子全文电子全文

《楞伽经》与《大乘起信论》关系之研究--以吕澂的观点为线索

「三界唯心」的多元诠释与意义

声闻弟子的菩萨行倾向--印顺法师对声闻弟子的描述电子全文电子全文

唯识学与心理学有关潜意识分析之比较电子全文电子全文

大乘佛教智慧与愿行的表徵--论华严经中文殊与普贤的形象

瑜伽相应与宗教修持--《瑜伽经》与《解深密经》瑜伽行之比较电子全文电子全文

世俗譬喻与解甚深义──《解深密经》譬喻之研究-关键词-; 解深密经 ; 三性  

注- 论文电子全文电子全文查询 国家图书馆--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


 

摄论宗是六朝陈末到唐初时代,以研究真谛译?无着造《摄论》及世亲释之唯识论典所形成的学派,也是唯识学传到中国的第二期。《摄论》是最有系统的介绍唯识思想的论典,所以这样的论典传入中国,将会激荡出什麽样的波澜,便是本文探究的原动力。不过,此时期阐述摄论思想的摄论宗人着作大都失佚,因此透过目前留下的隋唐各宗章疏的资料,试图描摹出摄论宗思想的脉络。











上一篇(藏传佛教「他空见」研究─) 回目錄 下一篇(维摩诘经研究)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原梦青年计划--至善社会福利基金会
◎般若波罗蜜初探以《大智度论》为主.大智度论之相关研究- 心灵的部落格- Yahoo!奇摩部落格
喜玛拉雅山脉南卡穹宗祖寺
八大嘿噜嘎如来总集
供养施食集资法要教授

赞助网站
自由電子新聞網-民國90年3月13日
華文佛教網絡資源
藏傳佛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
Phowa.com.香港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