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心經回遮除障法會》 秋竹仁波切-馬.金.鵬明王除障灌頂法會 雅旺顛津仁波切 南投-新春祈福吉祥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龙树《回诤论》之译注与研究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编辑部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09/12/20 10:50:06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09/12/20 10:34:52   编辑部 报导

龙树《回诤论》之译注与研究  指导教授:林镇国

回诤论》(Vigrahavyāvartanī)是龙树除了《中论》(Mūlamadhyamakakārikā)以外,最为人所熟知、也最为学界所重视的代表作品之一。在《回诤论》中,龙树对於身分疑为正理学派的敌论者,由知识论作为切入点,质疑其「一切法空」的主张,有着相当精采且尖锐的答辩。藉由此种论难与反诘的对话形式,龙树清楚地阐明自己强烈反对实在论式知识论的理据何在,同时亦连带呈现了中观学式的语言观,并再次澄清「一切法空」的真义,及其在伦理学与宗教实践等价值论上的增益和积极性。


回诤论》原先仅有汉、藏两种语言的译本,梵文原典则已逸失多年,直至西元1936才在西藏发掘面世,随後并有多名国外学者陆续投身梵本的校对和翻译工作,但在此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中,新的中文译本始终付之阙如,现存可见之《回诤论》汉本主要仍是译於西元541年的版本。

该汉本咸认艰深难解,除了译者行文晦涩之外,盖因论中多处关涉正理学派的哲学观点及术语(如「四量」、「五支分」,或种种的「误难」等),显然已预设读者应熟稔於当时印度哲学的诤论传统。本篇论文既以《回诤论》为研究素材,主要内容即为参照古典汉本与藏本,以白话中文重新对译梵本,以方便中文读者把握梵本文意。

其次,本篇论文亦重建了龙树与其敌对学派的对话脉络,透过对《正理经》(Nyāyasūtra) ――尤其是卷一与卷五――的大量徵引与解释,指出其与《回诤论》的对应性,这对了解敌论者的哲学立场有相当程度的帮助。而《回诤论中最富争议性的段落――第二十九颂的「我宗无」、第三十颂的「不取少法转回」、第六十三颂的「我不遮」;本篇论文除整理列举出近年来学界对此相关的各种研究成果之外,也提出了个人的诠释看法。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研究所/92/硕士/研究生:罗尉慈  

本文延伸阅读与研究资料库 -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    政治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网站   国立台湾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原始文献
中文
後魏三藏毘目智仙、瞿昙流支 译《回诤论》,《大正藏》册32,No.1631。
 
任杰 藏本译汉「回诤论颂」,录於《龙树六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梵志青目 释,姚秦三藏鸠摩罗什 译《中论》,录自《藏要》第一辑第十五种,台北:新文丰,1988。
 
刘宋三藏求那跋陀罗 译《杂阿含经》,大正藏卷2,No.99。

中文
A. K. Warder着,王世安 译,《印度佛教史》,台北:华宇,1987。
 
印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新竹:正闻,民81。
 
印顺,《中观论颂讲记》,新竹:正闻,民87。
 
印顺,《空之探究》,新竹:正闻,民89。
 
T˜ran˜tha着,沂暖 译,《印度佛教史》,台北:佛教,民67。
 
C. Datta着,伍先林 等译,《印度哲学概论》,台北:黎明,民82。
 
Th. Stcherbatsky着,宋立道、舒晓烽 译,《佛教逻辑》,北京:商务,1997。
 
沈剑英,《因明学研究》,台南:智者,民83。
 
梶山雄一 等着,李世杰 译,《中观思想》,台北:华宇,民74。
 
D.M. Datta、S.C. Chatteyee着,李志夫 译,《印度哲学导论》,台北:幼狮,民63。
 
吴汝钧 编,《佛学研究方法论》,台北:学生,民72。
 
梶山雄一 着,吴汝钧 译,《印度中观哲学》,台北:圆明,民82。
 
金克木,《梵佛探》,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林镇国,《空性与现代性》,台北:立绪,民88。
 
S. Dasgupta着,林煌洲 译,《印度哲学史》,台北:国立编译馆,民85。
 
平川彰 着,庄崑木 译,《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2002。
 
瓜生津隆真 等着,许洋主 等译,《中观与空义》,台北:华宇。
 
R. H. Robinson着,郭忠生 译,《印度与中国早期的中观学派》,南投:正观,民85。
 
T. R. V. Murti着,郭忠生 译,《中观哲学》,台北:华宇,民73。
 
Bu-ston 着,郭和卿 译,《布顿佛教史》,台北:华宇,民77。
 
中村元 编,叶阿月 译,《印度思想》,台北:幼狮,民73。
 
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台北:佛光,民90。
 
万金川,「关於回诤论的一些历史考察以及当代的若干研究」(一)、(二)、(三)、(四),载於《中国佛教》第27卷第6─9期。
 
万金川,《词义之争与义理之辨》,南投:正观,民87。
 
万金川,《中观思想讲录》,嘉义:香光书乡,1998。
 
梶山雄一 等着,张春波 等译,《印度逻辑学论集》,台北:华宇。
 
张曼涛 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册21《佛教逻辑与辩证法》,台北:大乘,民67。
 
张曼涛 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册42《佛教逻辑之发展》,台北:大乘,民67。
 
张曼涛 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册46《中观思想论集》,台北:大乘,民67。
 
张曼涛 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册95《部派佛教与阿毗达磨》,台北:大乘,民67。
 
杨惠南,《龙树与中观哲学》,台北:东大图书,民77。
 
杨惠南,《印度哲学史》,台北:东大,民84。
 
木村泰贤 着,欧阳瀚存 译,《原始佛教思想论》,台北:台湾商务,民82。
 
梶山雄一 着,萧平、杨金萍 译,「佛教知识论的形成」,载於《普门学报》第15─17期。

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 

林镇国 - 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系
研究专长 佛教哲学 中国哲学

林镇国教授

 

国立成功大学数位论文全文系统     台湾师范大学博硕士论文系统  










相關文章:
龙树《回诤论》中「量」之理论的研究
龙树《回诤论》中“量”之理论的研究

上一篇(龙树《回诤论》中「量」之) 回目錄 下一篇(龙树认识论之研究)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佛法与生活,为何有烦恼,如何减少痛苦
金刚亥母的圣地--奇美嘉措寺
大威德金刚火供简介
举昧格桑格西(Jigme Kelsang Geshe)-----甘丹寺北学院药师佛诊所劝请发心
药师七佛超荐度亡

赞助网站
台灣民俗風情 - 台灣旅遊在線
超自然力的應許消災祈福. ‧媽祖Wikipedia, ‧媽祖信仰. ‧媽祖信仰及媽祖廟北港朝天宮, ‧媽祖信仰在台灣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學術資源網站
學術資源網站。
西藏敏竹梅芭藏香
在線文史資料綜匯--中國古代文學-- 北京大學中文論壇﹝ 簡﹞
佛教世界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