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心蓮苑教育基金會大小義工的一天 神變月 千燈供佛累積福德資量 美感染新型流感病例突破4萬 263人死亡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入菩萨行?静虑品》研究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1/16 13:15:59
學習次第 : 无

喇嘛网 日期:2010/01/16 13:11:42   编辑部 报导

《入菩萨行?静虑品》研究   指导教授:王开府老师

在大乘佛教後期的修心典籍中,寂天(ê?ntideva,685-763)所作之《入菩萨行》(Bodhicary?vat?ra)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後世印度及西藏佛教影响至钜。

本论文从文献、语言、思想史的角度研究《入菩萨行?静虑品》,以寂天所作《入菩萨行?静虑品》(Bodhicary?vat?ra Dhy?nap?ramit?)之藏译本(Byaº-chub-sems-dpaúi spyod-pa-la újug-pa bsam gtan bstan pa)、汉译本(《菩提行经?菩提心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为主要研究范围。

第一章「绪论」,说明本论文研究范围、动机与方法、国内外对於《入菩萨行?智慧品》相关研究成果,并简述本文结构及论述脉络;

第二章「《入菩萨行?静虑品》作者及相关文献问题探讨」,先探究《入菩萨行?静虑品》的作者——寂天——在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年代、着作、历史地位及思想归属等问题。其次,介绍《入菩萨行?静虑品》现存之梵文本、各翻译本及印藏相关注疏本。最後,对《入菩萨行?静虑品》进行论题考察,分析其构词意义及论题整体内涵;

第三章「《入菩萨行?静虑品》汉藏译文检讨」,笔者选取《入菩萨行?静虑品》部分汉藏译本差异之处,辅以梵文本之日译、英译以及各注解本,进行比对、检讨,并对近代四个汉译本:释隆莲译《入菩萨行论广解》、释如石译《入菩萨行译注》、释明性译《入菩萨行论——善解义海》、张惠娟译《入菩萨行论》进行翻译问题之检讨;

第四章「《入菩萨行?静虑品》内容分析」,对《入菩萨行?静虑品》内容的两大部分——断止之相违品、修止之理——进行分析。在第一部份「断止之相违品」中,讨论至阿兰若修行的原因、阿兰若修行的殊胜处等相关问题。第二部分「修止之理」主要探讨「自他相换」法门,对自他相换的内涵、意义、理论依据、实修方式等问题进行论述;

第五章「《入菩萨行?静虑品》与《大乘集菩萨学论》的关系」,对同为寂天所作之《入菩萨行?静虑品》与《大乘集菩萨学论》进行对照,藉由二书之比对、互补,更清楚呈显出寂天菩萨行中有关禅定的主张。其後,并整理出《大乘集菩萨学论》与禅定相关的〈说阿兰若品〉、〈治心品〉、〈念处品〉中所引用之经典;第六章「结论」,总结本论文之研究成果,并检视本论文之不足及未来研究之展望。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95/硕士(Master)/研究生:黄美珠   指导教授:王开府老师





目 次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范围与方法………………………………1
一、研究动机……………………………………………………1
二、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2
第二节 近人研究成果…………………………………………3
第三节 本论文结构……………………………………………6

第二章 《入菩萨行?静虑品》作者及相关文献问题探讨
第一节 关於作者………………………………………………9
一、文献中的相关记载………………………………………9
二、年代………………………………………………………11
三、着作………………………………………………………12
四、历史地位…………………………………………………15
五、思想归属…………………………………………………15
(1) 中观师的二障观…………………………………16
1. 中观自续派………………………………………17
2. 中观应成派………………………………………19
(2) 寂天的二障观……………………………………21
第二节 《入菩萨行?静虑品》现存梵本及各翻译本……30
一、现存梵本………………………………………………30
二、藏文译本………………………………………………30
三、汉文译本………………………………………………31
四、其他译本………………………………………………32
第三节 《入菩萨行?静虑品》现存注释文献…………34
第四节 《入菩萨行?静虑品》论题考察…………………41

第三章 《入菩萨行?静虑品》汉藏译文检讨
第一节 〈静虑品〉汉藏译文检讨……………………………46
第二节 小结…………………………………………………69

第四章 《入菩萨行?静虑品》内容分析
第一节 断除修止之障碍——阿兰若修行…………………72
一、到阿兰若修行的原因……………………………………73
二、阿兰修行的殊胜处………………………………………74
第二节 修止之所缘——自他相换…………………………76
一、自他相换的内涵…………………………………………76
(1) 等观自他………………………………………76
(2) 自他相换………………………………………80
二、自他相换的实修方式……………………………………82
三、自他相换在伦理学上的意义……………………………83
(一)关於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及利他主义………84
1. 利己主义…………………………………………84
2. 功利主义…………………………………………85
3. 利他主义…………………………………………85
(二)「自他相换」的利他理论特色…………………86

第五章 《入菩萨行?静虑品》与《大乘集菩萨学论》的关系
第一节 《入菩萨行?静虑品》与《大乘集菩萨学论》之对照
……………………………………………………………………92
一、「阿兰若修行」与〈说阿兰若品〉……………………95
二、「断世间贪爱」与〈治心品〉…………………………98
三、「自他相换」与〈念三宝品〉…………………………101
四、《集学论》的〈念处品〉………………………………103
第二节 《大乘集菩萨学论》〈说阿兰若品〉、〈治心品〉、〈念 处品〉所引用之经典…………………………………105

第六章 结论……………………………………………………109

参考文献……………………………………………………………117

附录…………………………………………………………125




参 考 文 献
 
说明:
一、文献编排方式
1. 分「经典」、「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专书」、「工具书」五大项,其下依不同语文而分目。
2. 中文藏经依照《大正藏》之册数、经号排序,当代文献依作者姓氏笔 划排列,若一人多部着作,则依着作年代为序。工具书类依编纂者姓氏笔划排列。
二、使用藏经的版本及略号
1. 《大正藏》:新文丰影印版,1983年,略号T。
2. 藏文藏经:《德格版西藏大藏经》。
 
 
 
一、经典
 
(一)藏文藏经
 
 
 
(《入菩萨行》)
 
(《大乘集菩萨学论》)
 
(《经集》) No.3871.﹝La. 1b1─40a7﹞
No.3940.﹝Khi. 3a2─194b5﹞
No.3934.﹝Ki. 148b1─215a5﹞
 
(二)中文藏经
 
《俱舍论释?分别贤圣品》 尊者世亲造   T29.1558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大乘宝要义论》 宋法护惟净等译 T32.1635
《大乘集菩萨学论》 法称菩萨造 T32.1636
宋法护日称等译
《菩提行经》 龙树菩萨集颂 T32.1662
宋天息灾译
《佛祖统纪》   宋志磐撰   T49.2035
  
(三)当代翻译佛典
 
1. 中文
 
如石《入菩萨行译注》,高雄:谛听文化,1997年10月四版。
杰操大师广解、隆莲法师汉译《入菩萨行论广解》,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2001年7月。
贡噶旺秋仁波切讲述、张惠娟居士译《入菩萨行论》,台北:正法源学佛会,2001年12月初版一刷。
寂天菩萨造颂、堪布索达吉传讲《入菩萨行论广释(上)(中)(下)》,台北:宁玛巴喇荣三乘法林佛学会,2001年。
无着贤论师着、明性法师译《入菩萨行论——善解义海》,台南:湛然寺,1996年11月。
慈诚罗珠仁波切着《佛教的世界观》,台北:宁玛巴喇荣三乘法林佛学会,2006年。
 
2. 英文
 
Marion Matics, Entering the Path of Enlightenment. Macmillan, New York, 1970.
?ik·?samuccaya:A Compendium of Buddhist Doctrine. Translated by Cecil Bendall and W.H.D. Rouse. Indian Text Series, London, 1922.
??NTIDEVA The Bodhicary?vat?ra.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Kate Crosby and Andrew Skilt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ntideva’s BODHICARY?VAT?RA. By Parmananda Sharma, Aditya Prakashan New Delhi,1990.
THE WAY OF THE BODHISATTVA. Translated by the Padmakara Translation Group,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97.
 
3. 日文
 
  西村香译注《????佛教?菩萨行?生??》,东京:大法轮阁,平成14年5月10日第一刷。
金仓圆照《悟???道》,京都:平乐寺书店,1979年8月1日第五刷。
 《国译一切经》论集部六,东京:大东出版社,昭和五十三年三月三十日改订发行。
 
二、期刊论文
 
(一)中文论着
 
王开府,2003,〈初期佛教之「我」论〉,收录於《中华佛学学报》,第十六期,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页1-22。
王惠雯,2003,〈佛教「自他」概念的伦理意涵——以寂天思想为中心之探究〉,收录於《第七届儒佛会通暨文化哲学》,台北:华梵大学,页519-529。
?山雄一,1985,〈中观思想的历史文献〉,收录於蓝吉富主编《世界佛学名着译丛63?中观思想》,台北:华宇。
曹自成,1996,〈中观应成派对清辨「於所破加胜义简别」以及「自立比量」论证形式的批判〉——以月称《明句论》第一品及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为解释线索——,收录於《谛观》第八十四期,页127-158。
 杨郁文,1988,〈以四部阿含经为主综论原始佛教之我与无我〉,收录於《中华佛学学报》,第二期,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页1-50。
 刘嘉诚,2000,〈佛教伦理学探究〉,收录於《辅仁宗教研究创刊号》,页129-158。
 释如石,1997,〈入菩萨行初品补注〉,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页45-82。
 释惠敏,1988,〈《月喻经》的研究——以《瑜伽师地论》有关部分为主〉,收录於《中华佛学学报》第二期,页143-154。
 
(二)外文论着
 
石田智宏, On Philosophical View of the Bdohisattvacary?vat?ra.《印度学佛教学研究》 (52-2),东京: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pp923-918。
一岛正男   〈S?tra-samuccaya?作者????〉,《印度学佛教学研究》32(16-2),东京: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pp.844-846。
一岛正真 〈《修习次第》?《大乘宝要义论》??关系〉,《印度学佛教学研究》69(35-1),东京: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pp.27-31。
小野妙子 〈入菩提行细疏????善逝(sugata)语义解释????〉,《印度学佛教学研究》97(49-1),东京: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pp.371-373。
中野义照 〈大乘集菩萨学论解题〉,《国译一切经》瑜伽部十一,东京:大东出版社。
中野义照   〈大乘宝要义论解题〉,《国译一切经》论集部二,东京:大东出版社。
田村智淳   〈中观?实践——寂天?《学处要集》〉,平川彰、?山雄一、高崎直道编集之《讲座?大乘佛教7中观思想》,春秋社,昭和57年11月30日第一刷,页252-282。
平等通昭   〈菩提行经解题〉,《国译一切经》论集部六,东京:大东出版社。
佐佐木孝宪 〈?????????????????????????关系????〉,《印度学佛教学研究》27(14-1),东京: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pp.180-183。
金冈秀友   〈蒙古语佛典?性格 Bodhicary?vat?ra?系谱〉,《印度学佛教学研究》24(12-2),东京: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pp.61-67(L)。
浅野守信 〈真言行者????寂天〉,《印度学佛教学研究》(41-2),东京: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pp.61-67。
  塚田康夫  〈《入菩提行论》???《入菩提行论细疏》????菩提行????〉,《印度学佛教学研究》(36-2),东京: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pp.47-49。
  斋藤明   〈《入菩萨行论解说细疏》?思想的立场?????〉,《印度学佛教学研究》(45-2),东京: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pp.160-166。
斋藤明 〈?????《入菩萨行论解说〔细疏〕》〉,《印度学佛教学研究》(48-2),东京: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pp.118-123。
  斋藤明    〈??????????作《入菩萨行论》?传承?变容——初期本?????发见秘话〉,http://www.classics.ip/Contents/Assets/publication/NLpdf/NL08/NL08Sait.pdf
樱井智浩 〈《入菩提行论》第九章50~52偈?解释?????〉,《印度学佛教学研究》99(50-1),东京: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pp.365-367。
樱井智浩 〈???造《入菩提行论》注释????教证????〉,《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03(52-1),东京: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pp.381-384。
 
三、学位论文
 
李明芳,1988,《大乘佛教伦理思想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印度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
黄奕彦,1993,《入菩萨行论》〈静虑品〉土登却札注疏译注,台北:政大民族研究所硕士论文。
杨丽玲,2005,烦恼的转化——从《入菩萨行》论大乘修心的主轴与理由根据,高雄: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学系。
杨丽娟,2002,《入菩萨行》安忍思想之研究:以瞋的对治为中心,高雄: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学系。
 
四、专书
 
山口瑞凤等着、许洋主译《西藏的佛教》,台北:法尔,民80年。
上田义文着、陈一标译《大乘佛教思想》,台北:东大,民91年。
王文颜着《佛典汉译之研究》,台北:天华,民73年12月。
王海明《伦理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
小野玄妙着、杨白衣译《佛教经典总论》,台北:新文丰,民72年。
土观?罗桑却吉尼玛着、刘立千译注《土观宗派源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二刷。
水野弘元着、刘欣如译《佛典成立史》,台北:东大,民85年11月。
水野弘元等着、许洋主译《印度的佛教》,台北:法尔,民87年。
月称论师造颂、法尊法师译讲《入中论讲记》,台北:佛教出版社,年代不详。
平川彰《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2002年10月1日。
布顿着、郭和卿译《布顿佛教史》,蓝吉富主编《世界佛学名着译丛》69、70册,台北:华宇出版社。
〔美〕弗兰克?梯利着、何意译《伦理学导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吉祥积着、郭敏俊译《法门备忘录》,台北:大千,民94。
印顺《般若经讲记》,台北:正闻,年代未详。
舟桥一哉等着、关世谦译《佛学研究指南》,台北:东大,1986年。
多罗那它着、张建木译《印度佛教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
如 石,1997,《入菩萨行导论》,高雄市:谛听文化。
如 石,1997,《入菩萨行衍义》,高雄市:谛听文化。
〔英〕沃德尔着、王世安译《印度佛教史》,北京:商务,2000年1月。
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论》,台北:大千,民92年。
吕澂,2003,《西藏佛学原论》, 台北:大千,民92年。
林火旺《伦理学》,台北:五南,民88年10月。
吴汝钧《佛学研究方法论》,台北:学生,1996年。
冈波巴着、张澄基译《冈波巴大师全集选译》,台北:法尔,民93年。
宗喀巴大师着、法尊法师译《菩提道次第广论》,台中:方广,2000年5月。
宗喀巴大师着、法尊法师译《入中论善显密义疏》,台北:法尔,民91年。
贡却极美汪波着、陈玉蛟译《宗义宝鬘》,台北:法尔,民93年。
 陈士强着《佛典精解》,台北:建宏,1995年7月。
 陈士强《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壹经典卷》,上海:古籍,2000年12月。
 曹仕邦着《中国佛教译经史论集》,台北:东初,民81年1月。
张曼涛主编、释道安等着《佛学研究方法》,台北:大乘,1978年。
 傅伟勳着《从创造的诠释学到大乘佛学——「哲学与宗教」四集》,台北:东大,民88年5月。
 黄庆明编着《伦理学讲义》,台北:洪叶,1998年9月。
云增?耶喜绦称大师着、郭和卿居士译《菩提道次第师师相承传【上】——庄严圣教最胜宝鬘》,台北:福智,民93。
 刘立千着《印藏佛教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三刷。
 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历史卷》,上海:古籍,2000年12月。
 蓝吉富主编《世界佛学名着译丛》29、30册,台北:华宇出版社,民74年。
Giuseppe Tucci着、刘莹?杨帆译《西藏的宗教》,台北:桂冠,1997年4
月。
Hammalawa Saddhatissa着、姚治华译《佛教伦理学》,台北:黎明,1993年。
Paul Williams, ALTRUISM AND REALITY: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THE BODHICARY?VAT?RA. Curzon Press, 1998.
 
五、工具书
 
宇井伯寿等编《德格版西藏大藏经总目录》,东京:东北大学,1934年(台北:弥勒出版社翻印,民国七十一年)。
西藏佛教研究会《藏文辞典》,东京:山喜房佛书林,昭和47年6月。
荻原云来编纂《梵和大辞典(上)(下)》台北:新文丰,民92年再版。
张怡荪主编《藏汉大辞典》,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相關文章:
《入菩萨行论》菩提心思想之探讨
《入菩萨行论》菩提心思想之探讨

上一篇(般若波罗蜜之观想) 回目錄 下一篇(禅宗净观觉行之心灵教育思)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桑耶精舍~向贾杰康楚仁波切求法合影
企美噶察林分寺 卡卓玛佛学研究会- udn部落格
止观禅修
绿度母
智者启蒙摄颂

赞助网站
中央研究院身體與醫療研究
台南市竹巴噶舉(如來講堂)
在線文史資料綜匯--中國古代文學-- 北京大學中文論壇﹝ 簡﹞
利他無我
尊貴夏巴曲傑仁波切 / 資料來源 : 喇嘛網
維基百科-藏傳佛教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