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佛國供養‧十壇巡禮」活動 佛教利生中心香巴噶舉四加行.瑪哈嘎拉共修 柯槃寺堪布仁波切 『歸依』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初期瑜伽行派於佛陀观的发展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1/29 07:38:53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1/29 07:35:23   编辑部 报导

初期瑜伽行派於佛陀观的发展-以《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菩提品》为中心之考察
 

「佛陀观」是瑜伽行派思想的重要主题,因为其所牵涉的层面很广,因此若欲对於「佛陀观」深入考察,必须顺着这个思想在历史上演变的脉络加以厘清。此外,在「佛陀观」之下包含了很多项目,如「菩提」、「转依」、「三身」、「三性」、「四智」、「五法」、「八识」等,都是「佛陀观」所要探讨的对象。这些主题所牵涉的观念,在瑜伽行派的诸经论中也是很重要的理论。因此若能在历史的脉络上,比较这些论题在瑜伽行派不同经论中说法的异同,将有助於对「佛陀观」内涵演变的理解,也能对瑜伽行派的观行理论有所认识。


因此,本文以《瑜伽论•菩萨地•菩提品》为中心,深入考察其「佛陀观」。

之後,进一步发掘其他如《解深密经》、《瑜伽论.摄决择分》、《大乘庄严经论》、《辩中边论》、《摄大乘论释》、《成唯识论》、《佛地经论》等唯识论书之说法。从这些经论对於「佛陀观」的说明,除了发现「佛陀观」的变迁历程之外,也能一探瑜伽行派在思想上的开展。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博士班/94/硕士/研究生:刘美琴 指导教授:林朝成

 电子全文电子全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及目的-----------------------------1
一、瑜伽行派概述与其「佛陀观」的重要性------------2
二、以往《瑜伽论.菩萨地》研究成果之局限-----------3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之探讨--------------------------4
第三节 研究方法、范围限定与论文架构----------------10
一、研究方法
二、范围限定与论文架构-----------------------------11
第二章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之汉译及各家注解
第一节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之异译------------------16
一、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16
二、刘宋?求那跋摩译《菩萨善戒经》---------------------17
三、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菩萨地》---------------------20
第二节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各家注解--------------------26
一、唐?窥基《瑜伽师地论略纂》---------------------------26
二、唐?遁伦《瑜伽论记》---------------------------------27
三、唐?清素《瑜伽师地论义演》--------------- ------------28
第三章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之组织
及〈菩提品〉於〈菩萨地〉之重要意义------------------32
第一节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之组织----------------------35
一、持瑜伽处(ādhārayogasthāna)-------------------------39
二、随法瑜伽处(Adhārānudharmayogasthānam)-------------46
三、究竟瑜伽处(Adhārani??hayogashānam)-----------------49
第二节 〈菩提品〉於〈菩萨地〉之重要意义-------------------52
第四章《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菩提品》各家注解之内涵
第一节 菩提的本性
一、二断二智为菩提
二、二断三智为菩提
三、共不共德为菩提
第二节 菩提的最胜意涵--------------------------------71
一、所依最胜------------------------------------------71
二、正行最胜------------------------------------------72
三、圆满最胜------------------------------------------72
四、智最胜--------------------------------------------73
五、威力最胜------------------------------------------75
六、断最胜--------------------------------------------76
七、住最胜--------------------------------------------76
第三节 十种名号之随念功德-- --------------------------78
一、如来
二、应------------------------------------------------79
三、正等觉--------------------------------------------80
四、明行圆满------------------------------------------80
五、善逝----------------------------------------------82
六、世间解--------------------------------------------82
七、无上丈夫、调御士-----------------------------------82
八、天人师--------------------------------------------83
九、佛------------------------------------------------85
十、薄伽梵--------------------------------------------87
第四节 佛陀的出现於世---------------------------------87
一、一世界多劫无佛及一劫多佛---------------------------88
二、十方世界有无量佛------------------------------------90
三、在一世界同时无有二佛出现----------------------------91
第五节 诸佛的差别相------------------------------------92
第五章 其他瑜伽行派经论於「佛陀观」之发展----------------95
第一节 《解深密经》(Sandhinirmocanasūtra)------------------96
第二节 《瑜伽论.摄决择分》(Vini?cayasa?graha??)-----------100
第三节 《辩中边论》(Madhyāntavibhaga)---------------------102
第四节 《大乘庄严经论》(Mahāyānasūtra?kāra)---------------107
第五节 《摄大乘论释》(Mahāyānasa?graha)-----------114
第六节 《成唯识论》(Vijňaptimātratāsiddhi)------------120
第七节 《佛地经论》(Buddhabhūmi-vyākhyāna)-------128
第八节 瑜伽行派经论於「佛陀观」之综合探讨----------132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本文回顾与总结----------------------------------141
第二节 未来研究之展望----------------------------------142
一、内部研究展望----------------------------------------143
二、外部研究展望----------------------------------------144
三、本文时代意义与开展----------------------------------144
参考书目-----------------------------------------------146
附 录--------------------------------------------------163
文本:清素《瑜伽师地论义演?菩提品》------------------163
科判一:《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169
科判二:《瑜伽论.摄决择分》-------------------------------171
科判三:《大乘庄严经论.菩提品》-------------------------173
科判四:《摄大乘论释》----------------------------------------177
科判五:《成唯识论》-------------------------------------------182
科判六:《佛地经论》-------------------------------------------186




◎汉译原典
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大正藏》第三十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92年出版)。
刘宋?求那跋摩译:《菩萨善戒经》,《大正藏》第三十册。
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大正藏》第三十册。
唐?窥基撰:《瑜伽师地论略纂》,《大正藏》第四十三册。
唐?遁伦撰:《瑜伽论记》,《大正藏》第四十二册。
唐?清素撰:《瑜伽师地论义演》,《宋藏遗珍》第十三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2出版),页10605-10624。。
唐?玄奘译:《解深密经》,《大正藏》第十六册。
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大正藏》第三十册。
唐?玄奘译:《辩中边论》,《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陈?真谛译:《中边分别论》,《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唐?波罗颇蜜多罗译:《大乘庄严经论》,《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唐?玄奘译:(世亲释)《摄大乘论释》,《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陈?真谛译:(世亲释)《摄大乘论释》,《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唐?玄奘译:(无性释)《摄大乘论释》,《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唐?玄奘译:(亲光等造)《佛地经论》,《大正藏》第二十六册。
◎研究专书(依作者姓氏排列)
Limaye,Surekha Vijay Limaye, Mahāyānasūtrāla?kāra,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AsaGga Sanskrit Text. India:Delhi, Sri Satguru Publications. 1992.
Schmithausen, Lambert, ālayavijňāna --On the Origin and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a Central Concept of Yogacārā Philosophy,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Buddhist Studies: Tokyo, Japan. 1987.
Shastri, Yajneshwar S., Mahāyānasūtrāla?kāra of Asa?ga-A study in Vijňānavāda Buddhism. India:Delhi, Sri Satguru Publications. 1989.
Shinko-Kai. Swami Dwarika Das Shastri, ed. Arya Asa?ga. Mahāyānasūtrāla?kāra, 1st ed., Varanasi, India : Bauddha Bharati. 1985.
小谷信千代:《大乘庄严经论の研究》(京都:文荣堂,1985年)。
小野玄妙着、杨白衣译:《佛教经典总论》(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3年)。
日本仏教学会:《佛陀观》(京都:平乐寺书店,1988年)。
水野弘元:《佛教要语的基础认识》(台北:华宇出版社,1984年)。
平川彰:《インド仏教史》下卷(东京:春秋社,1979年)。
───等编:《讲座•大乘仏教 1──大乘仏教とは何か》(东京:春秋社,1982年)。
───:《初期大乘仏教の研究》(I)(II)(东京:春秋社,1992年)。
布顿着、郭和卿译:《布顿佛教史》(台北:华宇出版社,1988年)。
宇井伯寿:《瑜伽论研究》(东京:岩波书店,1958年)。
────:《大乘庄严经论研究》(东京:岩波书店,1961年)。
舟桥尚哉:《初期唯识思想の研究 : その成立过程をめぐって》(东京:国书刊行会,1977年)。
西藏文典研究会编集:《西藏文献による佛教思想研究,第1、2号 : 安慧造『大乘庄严经论释疏』菩提品》(Ⅰ) (Ⅱ) (东京:山喜房佛书林,1980-82年)。
武内绍晃:《瑜伽行唯识学の研究》(京都:百华苑,1980年)。
长尾雅人:《摄大乘论 和译と注解》(上)(下)(东京:讲谈社,1992年)。
周贵华:《唯心与了别──根本唯识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高崎直道:《如来藏思想》(I)(II)(京都:法藏馆,1989年)。
────等着、李世杰译:《唯识思想》(台北县:华宇出版社,1989年)。
陈世强:《佛典精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二刷)。
胜又俊教:《佛教における心识说の研究》(东京:山喜房佛书林,1962年)。
胜吕信静:《初期唯识思想の研究》(东京:春秋社,1989年)。
结城令闻:《唯识学典籍志》(东京:大藏出版,1962年)。
横山紘一:《唯识の哲学》(京都:平乐寺书店,1979年)。
────、广泽隆之:《瑜伽师地论に基づく梵藏汉对照.藏梵汉对照佛教语辞典》(东京:山喜房佛书林,1998年)。
────、广泽隆之:《汉梵藏对照瑜伽师地论总索引》(东京:山喜房佛书林,1998年)。
矶田熙文、古坂紘一:《瑜伽师地论菩萨地──随法•究竟•次第瑜伽处》(京都:法藏馆,1995年)。
韩清净科记、弥勒菩萨说、释玄奘译:《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汇编》(一~四) (台北市:新文丰,1996年)。
韩廷杰:《成唯识论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释印顺:《如来藏之研究》(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
───:《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闻出版社,1993年)。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1994年)。
───:《胜鬘经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2000年)。
───:《以佛法研究佛法》(台北:正闻出版社,2000年)。
释惠敏:《〈声闻地〉について所缘の研究》(东京:山喜多书房佛书林,1993年)。
───、关则富:《大乘止观导论-梵本『大乘庄严经论?教授教诫品』初探》(台北:法鼓文化,1997年)。
袴谷宪昭:《唯识思想论考》(东京:大藏出版社,2001年)。
◎学位论文(依撰作年代排列)
元弼圣:《从「佛陀观」看中国佛教思想之开展》,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0年。
廖淑珍:《当代台湾佛教的「佛陀观」及其宗教实践》,玄奘人文社会学院玄奘人文社会学院宗教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年。
伍启铭:《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之校译与研究》,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年。
宋佩芳:《瑜伽行派的认识作用与真理之实现--以『成唯识论』为中心--》,玄奘人文社会学院宗教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年。 
黄国清:《窥基『妙法莲华经玄赞』研究》,国立中央大学中国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5年。
◎图书论文(依作者姓氏排列)
工藤成树:〈中观与唯识〉,载於《唯识思想》(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年),页303-334。
太田久纪:〈《成唯识论》の「佛陀观」〉,载於日本仏教学会编《「佛陀观」》(京都:平乐寺书店,1988年),页79-94。
平川彰等着、许明银译:〈瑜伽行派〉,载於《佛学研究入门》(台北:法尔出版社,1990年),页169-193。
早岛理:〈唯识的实践〉,载於《唯识思想》(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年),页205-250。
早岛镜正:〈「佛陀观」展开の基调〉,载於日本仏教学会编《「佛陀观」》(京都:平乐寺书店,1988年),页1-19。
竹村牧男:〈地论宗、摄论宗、法相宗〉,载於《唯识思想》(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年),页373-430。
佐伯定胤:〈瑜伽师地论解题〉,载於《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96》(台北:大乘文化,1980年),页75-86。
冲和史:〈无相唯识与有相唯识〉,载於《唯识思想》(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年),页251-302。
武内绍晃:〈「佛陀观」の変迁〉,载於平川彰等编《大乘仏教とは何か》(东京:春秋社,1982年),页153-182。
────:〈唯识学における修道と证果〉,收录於仏教思想研究会编《仏教思想8 解脱》(京都:平乐寺书店,1993年),页225-240。
柏木弘雄:〈本觉与始觉〉,收录於《如来藏思想》(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页327-365。
神林隆净:〈《菩萨地经》的菩萨思想〉,收录於《菩萨思想的研究》(台北:华宇出版社,1984年初版),页332。
高崎直道:〈瑜伽行派的形成〉,载於《唯识思想》(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年),页1-44。
────:〈如来藏语阿赖识──与唯识说之交涉〉,载於《如来藏思想》(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年),页1-44。
清水海隆:〈《瑜伽师地论?菩萨地》における「佛陀观」に関する所说の一考察──その方向性につて〉,载於日本仏教学会编《「佛陀观」》(京都:平乐寺书店,1988年),页1-19。
胜吕信静:〈唯识说的体系之成立〉,载於《唯识思想》(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年),页109-156。






上一篇(《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 回目錄 下一篇(从佛智论《六十华严》的义)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菩提道次第安乐道论
大藏经持诵法会暨朝山礼拜〈每年举办〉
SHE爱的面包 助学传爱行动-台湾世界展望会
菩提心赞?宝灯论
◎感谢!尊贵上师菩曼仁波切赐予尼玛巴摩这个法名 - Yahoo!奇摩部落格

赞助网站
中央研究院身體與醫療研究
喇嘛-互動百科
利他無我
尊貴夏巴曲傑仁波切 / 資料來源 : 喇嘛網
生命電視-佛學網站
維基百科-藏傳佛教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