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喜身心靈文教中心準提佛母佛辰共修法會 龍欽寧體四臂觀音灌頂.清明超薦法會 尊貴 貝諾法王印度南卓林寺“菩提大愛”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从佛智论《六十华严》的义理与书写—法藏的诠释为中心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1/29 08:03:00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1/29 08:02:50   编辑部 报导

是从佛智的角度探讨《华严经》的书写方式。智慧是辨别事物的精神作用,若以救度众生的如来智而言,不仅具备辨别事物的能力,还有度化运用的功能。此一辨别与度化的能力是如来照见诸法缺乏自性与自相所得,照见真理的如来也能依此真理出现世间,出生各种法门救度众生。


关於如来智慧的描述在大乘经论中所在多有,本论文以《华严经》作为文本的原因,在於本经特殊的法界观。在本经描述的法界中,事事物物都呈现出互即互融、超越凡夫思议的景象,这个景象正如序品<世间净眼品>的品名,是以如来智慧的净眼所照见的法界景象。


如来在菩提树下成道後,以其净眼照见法界一切现象都是依缘起性空的真理运作,具有相同的法性,在此情形之下,其所欲救度的众生也可以依此真理成就佛道,於是,如来以其智慧在法界中依信、解、行、证的次第,逐一教授菩提道各种修学法门。


由於本经是依如来所照见的法界实相而书写,因此在写作方式上呈现出不同於其他经典的情况;而法藏在诠释本经之时也是以智慧的角度来分析这些特殊的情况,本论文即从法藏诠释的观点来探讨《华严经》书写的特殊之处。


首先从传说与经文的叙述角度突显本经与其他经典的不同处,再就经文描述的各种无碍情形探讨其与佛智的关系,归结出本经是依佛智的观照与展现书写而成。其後更分析经文结构的安排、行文的方式,乃至叙述的用语,说明依佛智展现的各种教说是配合着闻法者的根器而施设,因此本经在书写上呈现出实相中有差别相,差别相中有实相的互融无碍境界。


这样的境界是法界中无量如来所照见、所教化,是已说、今说与当说,更随着缘起法性在法界中无尽的展现。因此,读者在阅读《华严经》之时也进入了如来的教说体系之中,走向了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的境界。

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94/硕士/研究生:解文琪 指导教授:郭朝顺   电子全文电子全文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第二节 文献范围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学界研究概况
第五节 关键概念的厘清
第六节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华严经》在大乘经典中的特殊地位
第一节 从龙树取经传说见本经特殊地位
一 龙宫取经的传说
二 龙宫取经显示的意义
(一)取经的龙树菩萨
(二)上、中、下三本华严的区别
第二节 从<世间净眼品>见本经特殊地位
一 本品在《华严经》的定位
二 净眼所见的世界
三 本品显示的意义
第三节 从书写者见本经特殊地位
一 教示者、纪录者与书写者
二 《华严经》的叙事观点
三 《华严经》的书写者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华严经》佛智的意涵
第一节 佛身思想的演变
一 原始佛教时期—以父母生身成就功德法身
二 部派佛教时期—如来色身有漏与无漏的争辩
(一)如来的身业
(二)如来的语业
(三)如来的意业
三 大乘佛教时期—二身、三身与十佛身
(一)龙树的二身观
(二)瑜伽行派的三身观
(三)《华严经》的十佛身
第二节 《华严经》的佛身
一 不可思议与佛身
二 佛身不可思议的面向
(一)边际
(二)无碍
(三)融摄
第三节 经论中的佛智思想
一 佛身与佛智
二 经论中的如来智慧
(一)原始佛教时期
(二)部派佛教时期
(三)大乘佛教时期
第四节 《华严经》的佛智
一 佛智的内涵
(一)诸法的实相
(二)佛智的特质
二 如来智与众生智
第五节 小结—佛智与华严经的真理
一 佛智、佛身与法界缘起
二 《华严经》彰显佛智的真谛
第四章 《华严经》结构分析
第一节 以莲华藏世界为中心的环境观
一 莲华藏世界的自然环境
(一)外在环境
(二)内部环境
二 莲华藏世界的内涵
(一)世界海的内涵
(二)名称的同异
第二节 以信、解、行、证为结构主轴
一 「信、解、行、证」在《华严经》的铺陈方式
(一)所信之境
(二)依境起信
(三)信愿坚实
(四)依信生解
(五)依解起行
(六)随行起愿
(七)行愿证实
(八)果报功德
(九)练行纯熟
(十)该摄法界
二 以佛智显示修行次第平等无碍
(一)以「十」表示单一行位的圆满
(二)各修行次第间互融无碍
第三节 多重互融的时空结构
一 人间→天上→人间的叙述模式
(一)起信的人间—生起并坚定信愿的所在
(二)天界—修行次第的依序教说
(三)入证法界的人间—依法成行的处所、证入法界的起始
二 不离一处说一切法
三 过去、现在、未来一念呈现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华严经》的书写模式
第一节 《华严经》的行文模式
一 说法前的放光
(一)放门面、齿间与眉间光
(二)放两足轮光
(三)放两足指光
(四)放两膝轮光
(五)再次放眉间与口中光
二 加持菩萨进入三昧
(一)一切如来净藏三昧
(二)菩萨无量方便三昧
(三)菩萨善伏三昧
(四)菩萨明智三昧
(五)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
(六)佛华严三昧
(七)师子奋迅三昧
第二节 《华严经》的人物型态
一 主要人物
(一)华严精神的呈现者—华严三圣
(二)修学次第的宣说者
二 次要人物
(一)十方世界的如来
(二)十方世界的菩萨
(三)天人与神只
第三节 《华严经》的特殊用语
一 意象
(一)「光明」意象
(二)「弥勒楼阁」意象
(三)「大地震动」意象
(四)「花」意象
二 譬喻
(一)譬喻的对象
(二)譬喻的特色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结 论
第一节 研究成果
第二节 研究发现
第三节 研究展望




一 佛教原典
(一)《大正新修大藏经》(依部类区分)
1.阿含部
後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大正藏第一册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大正藏第一册
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大正藏第二册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大正藏第二册
2.般若部
後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第八册
3.华严部
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大正藏第九册
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大正藏第十册
4.释经论部
龙树菩萨撰,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大正藏第二十五册
天亲菩萨撰,後魏?菩提流支等译,《十地经论》,大正藏第二十六册
5.毘昙部
尊者舍利子说,唐?玄奘译,《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大正藏第二十六册
五百大阿罗汉等撰,唐?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大正藏第二十七册
世亲撰,唐?玄奘译,《阿毗达摩俱舍论》,大正藏第二十九册
尊者众贤撰,唐?玄奘译,《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大正藏第二十九册
6.瑜伽部
无着菩萨撰,唐?玄奘译,《摄大乘论》,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世亲菩萨撰,唐?玄奘译,《摄大乘论释》,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护法等菩萨撰,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7.论集部
陈?真谛译,《佛说立世阿毘昙论》,大正藏第三十二册
8.经疏部
唐?智俨撰,《大方广佛华严经思搜分齐通智方轨》,大正藏第三十五册
唐?法藏撰,《华严经探玄记》,大正藏第三十五册
唐?法藏撰,《华严经文义纲目》,大正藏第三十五册
唐?澄观撰,《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大正藏第三十五册
唐?澄观撰,《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大正藏第三十六册
唐?澄观撰,《大华严经略策》,大正藏第三十六册
唐?李通玄撰,《新华严经论》,大正藏第三十六册
唐?李通玄撰,《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大正藏第三十六册
唐?李通玄撰,《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卷卷大意略叙》,大正藏第三十六册
唐?静居撰,《麟德殿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玄义》,大正藏第三十六册
隋?吉藏撰,《净名玄论》,大正藏第三十八册
9.诸宗部
唐?杜顺撰,《华严法界观门》,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唐?智俨撰,《华严一乘十玄门》,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唐?智俨撰,《华严五十要问答》,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唐?智俨撰,《华严经内章门等离孔目章》,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唐?法藏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唐?法藏撰,《华严经旨归》,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唐?法藏撰,《华严经问答》,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唐?法藏撰,《华严经义海百门》,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唐?法藏撰,《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唐?法藏撰,《华严游心法界记》,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唐?法藏撰,《华严发菩提心章》,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唐?澄观撰,《三圣圆融观门》,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10. 史传部
世友菩萨撰,唐?玄奘译,《异部宗轮论》,大正藏第四十九册
姚秦?鸠摩罗什译,《龙树菩萨传》大正藏第五十册
元魏?吉迦夜、昙曜合译,《付法藏因缘传》,大正藏第五十册
唐?法藏撰,《华严经传记》,大正藏第五十一册
11.事汇部
唐?慧琳撰,《一切经音义》,大正藏第五十四册
12.古逸?疑似部
失佚,《华严经章》,大正藏第八十五册
(二)《卍新纂续藏经》
唐?法藏撰,《华严经纲目》,卍续藏第四册
唐?澄观别疏,唐?宗密随疏钞,《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卍续藏第七册
唐?澄观撰,明?德清提契,《华严经纲要》,卍续藏第十二~十四册
宋?戒环撰,《大方广佛华严经要解》,卍续藏第十二册
二 佛学专着
(一)中文着作与译着
川田熊太郎等着,李世杰译,《华严思想》,台北,法尔出版社,2003年初版二刷
木村清孝着,李惠英译,《中国华严思想史》,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初版
方东美,《华严宗哲学》(上)(下),台北:黎明文化事业,1993年初版五刷
方立天,《法藏》,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91年初版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初版
方立天,《中国佛教散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初版
平川彰着,庄崑木译,《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出版社,2002年初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二刷
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四刷
李世杰,《华严哲学要义》,台北:佛教出版社,1973年出版
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主编,《佛学研究论文集:佛与花,1994》,台北: 佛光出版社, 1996年初版
高峰了州着,释慧岳译,《华严思想史》,台北: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1979年初版
陈英善,《华严无尽法界缘起论》,台北:华严莲社,1996年初版
张曼涛主编,《华严学概论》,收录於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三十二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初版
张曼涛主编,《华严思想论集》,收录於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三十三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初版
张曼涛主编,《华严典籍研究》,收录於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四十四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初版
张曼涛主编,《佛教文史杂考》,收录於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一百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初版
杨政河,《华严哲学研究》,台北:慧炬出版社,1987出版
刘贵杰,《华严宗入门》,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2002年初版
蓝吉富主编,《华严学论集》,收录於《世界佛学名着译丛》第六十一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4年出版
龟川教信着,释印海译,《华严学》,高雄:佛光出版社,1997初版
鎌田茂雄着,释慈怡译,《华严经讲话》,台北:佛光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初版四刷
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初版
释印顺,《佛法概论》,台北:正闻出版社,1971年出版
释印顺,《宝积经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1972年出版
释印顺,《华雨香云》,台北:正闻出版社,1973年出版
释印顺,《性空学探源》,台北:正闻出版社,1973年出版
释印顺,《初期大乘佛教的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1981年出版
释印顺,《佛教史地考论》,台北:正闻出版社,1988年出版
释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闻出版社,1988年出版
释演培,《印度部派佛教的思想观》,台北:天华出版社;1990年一版
释继梦,《华严宗哲学概要》,台北:圆明出版社,1993年初版
释印顺,《成佛之道》(增注本),台北:正闻出版社,1994年出版
释日慧,《华严法海微波》(上、下册),台北:慧炬出版社,2000年初版
释悟殷,《部派佛教系列:修证篇》,台北:法界出版社,2003年初版
(二)日文着作
平川彰、梶山雄一、高崎直道编辑,《讲座?大乘佛教3—华严思想》,东京:春秋社,1983年出版
李道业,《华严经思想研究》,京都:文昌堂,2001年
高峰了州,《华严论集》,东京:国书刊行会,1976年出版
鎌田茂雄,《华严学研究资料集成》,东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83年出版
三 佛教文学
丁敏,《佛教譬喻文学研究》,台北:东初出版社,1996年初版
中国古典研究会编,《文学与佛学的关系》,台北:学生出版社,1994年初版
加定哲地着,刘卫星译,《中国佛教文学》,台北:佛光出版社,1998年7月初版
祁志祥,《佛教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初版
周庆华,《佛教与文学的系谱》,台北:里仁书局,1999年初版
侯传文,《佛经的文学性解读》,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初版
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台北:东华书局,1989年初版
唐大圆,《佛教文学短论》,台北:大乘文化,1980出版
张曼涛主编,《佛教与中国文学》,收录於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十九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初版
陈允吉主编,《佛经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初版
四 一般文学
Rene Wellek、Austin warren着,王梦鸥、许国衡译,《文学论》,台北:志文出版社,1976年初版
方祖燊,《小说结构》,台北:东大图书,1995年初版
王梦鸥,《中国文学理论与实践》,台北:时报出版社,1995年初版
申丹,《叙事学与小说文体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初版
沈谦,《修辞方法析论》,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初版
金健人,《小说结构美学》,台北:木铎出版社,1988年
黄庆萱,《修辞学》,台北:三民书局,2002年三版
黄丽贞,《实用修辞学(增订本)》,台北:国家出版社,2004年初版
傅孝先:《困学集:西洋文学散论》,台北:时报出版社,1979年,
杨义,《中国叙事学》,嘉义:南华管理学院,1998年初版
罗伯特?休斯着,刘豫译,《文学结构主义》,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初版
五 宗教学
瓦邓布葛着,根瑟.马库斯译,《宗教学入门》,台北:东大图书,2003年初版
黎志添,《宗教研究与诠释学:宗教学建立的思考》,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年初版
六 学位论文
元弼圣,《从「佛陀观」看中国佛教思想之开展》,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0年
伍启铭,《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之校译与研究,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
李世镇,《法藏之法界缘起思想研究》,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9年
李寅坤,《释迦牟尼佛传记得神话性初探—以八相成道为例》,辅仁大学宗教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年
祁志祥,《中国古代美学精神》,复旦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2002年
周敏惠,《金光明经》文学特质之研究,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年
邱献志,《华严宗事事无碍思想研究:以《法界观门》与「十玄门」义理为中心》,私立东海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0年
邱高兴,《华严宗祖法藏及其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论文,1990年,收录於中国佛教学术论典《法藏文库》硕博士学位论文,第十八册,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出版,2002年
邱高兴,《李通玄佛学思想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论文,1996年,收录於中国佛教学术论典《法藏文库》硕博士学位论文,第九册,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出版,2002年
吴海勇,《中古汉译佛经叙事文学研究》,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1999年,收录於收录於中国佛教学术论典《法藏文库》硕博士学位论文第六十册,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出版,2002年
胡民众,《澄观佛学思想研究》,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论文,2000年,收录於收录於中国佛教学术论典《法藏文库硕博士学位论文》第十八册,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出版,2002年
陈英善,《华严清净心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3年
陈琪瑛,《《华严经》美学之研究》,国立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年
黄俊威,《华严「法界缘起观」的思想探源:以杜顺、法藏的法界观为中心》,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3年,收录於中国佛教学术论典《法藏文库》硕博士学位论文,第九十三册,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出版,2002年
黄惠暖,《东坡词草木意象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年
黄文琪,《《诗经》自然意象之美学观》,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年
曾琼瑶,《华严如来性起正法之研究:以法藏《探玄记》为主》,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2002年
彭包,《中国佛教艺术研究》,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2年
温美惠,《华严经.入法界品》之文学特质研究,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年
刘苑如,《搜神记暨搜神後记研究:从观念世界与叙事结构考察》,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80年
魏德东,《佛教唯识哲学要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论文,1997年,收录於收录於中国佛教学术论典《法藏文库》硕博士学位论文第三十一册,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出版,2002年
谭惠文,《妙法莲华经譬喻文学之研究》,国立中正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7年
罗细妹,《华严心义的探究》,香港能仁书院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7年
释觉华,《性具与性起思想之比较研究》,香港能仁学院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3年,收录於收录於中国佛教学术论典《法藏文库》硕博士学位论文第九十七册,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出版,2002年
七 单篇论文
(一)中文
铃木大拙<楞伽经论佛之三身>(上),郭忠生译,《菩提树》第382期,1984年9月
铃木大拙<楞伽经论佛之三身>(中),郭忠生译,《菩提树》第383期,1984年10月
铃木大拙<楞伽经论佛之三身>(下),郭忠生译,《菩提树》第384期,1984年11月
鎌田茂雄着,关世谦译,<《华严经》是什麽—《华严经》的结构及其思想>,《谛观》第74期,1993年7月
李富华,<《华严经》与普贤菩萨思想>,《佛学研究》,1999年
李治华,<佛教哲学中语言型态之探索>,《正观》第8期,1999年3月
李幸玲,<佛三身观之研究—以汉译经论为主要研究对象>,《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第十集,华严莲社出版,2000年
郭翠兰,<《华严经》「善知识」譬喻之研究>,《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第六册,华严莲社出版,1996年10月。
许胜雄,<佛的三身观之研究>(上),《慧炬杂志》第433、434期合刊,2000年8月
许胜雄,<佛的三身观之研究>(下),《慧炬杂志》第435期,2000年9月
郭朝顺,<华严宗的可说与不可说>,《正观》第27期,2003年12月
曹郁美,<《华严经》中的如来放光初探>,《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第15集,华严莲社出版,2005年
陈戒能,<华严菩萨悲智双运之净行>,《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第7册,华严莲社出版,1997年10月
陈海娟,<华严思想的一多关系及其现实意义>,《妙林》第17卷8月号,2005年8月
叶阿月,<「超越智慧的完成」之研究—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为中心—>,《文史哲学报》,第30期,1981年12月
杨维中,<《华严经》的形成、汉译、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论意义>,《普门学报》第26期,2005年3月
廖朝阳,<法华经的阅读论: 管窥古典小说的宗教基盘>,《中外文学》第197期,1988年10月
廖明活,<华严宗性起思想的形成>,《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6期,1995年3月
德光,<略谈华严的法界缘起与性起>,《法光杂志》第69期,1995年6月
郑舜日着,永智译,<华严思想的现代意义>,《普门学报》第十期,2002年7月。
谢大宁,<比兴的现象学--《诗经》诠释进路底再检讨>,《南华通识教育研究》第2期,2004年9月
钟徳能,<舍那之光>,《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第7册,华严莲社出版,1997年10月。
释海云,<华严思想的实践>,《1997年佛学与人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7年5月
释若学,<华严经净行品与梵行品的探讨>,《护僧杂志》第8期,1997年7月
释如嵩,<《大智度论》法身说之探讨>,《福严佛学院第八届高级部学生论文集》,1999年
释善音,<佛陀的三身观>,《慧炬杂志》第416、415期合刊,1999年2月
释性觉,<海印三昧思想初探>,《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第9集,华严莲社出版,1999年
释慧道,<文殊菩萨之研究-以《华严经》「十信法门」为主>,《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第9集,华严莲社出版,1999年
释见甯,<「佛身论」初探—从佛世时期到部派佛教>,2000年度印顺文教基金会得奖论文
释德和,<《华严经》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之研究>,《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第七册,华严莲社出版,1997年10月。
赛巴巴着,郑振煌译<《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慧炬杂志》178期,1979年4月
顾祖钊,<论意象与中国艺术的未来>,《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二期
(二)日文
山田亮贤,<《华严经》における文殊菩萨>,《大谷大学学报》,1967年
川崎信定,<一切智研究のめざすもの>,佛教学セミナー》,1995年5月
木村清孝,<莲华藏世界の建立>,收录於《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7年7月
末纲恕一,<无分别智考>,《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965年1月
末纲恕一,<分别智と无分别智>,《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967年12月
末纲恕一,<大悲と无分别智>,《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969年12月
西义雄,<止观と智>,《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957年3月
松本省二,<GaNDavyUhaにおけるJJAna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969年3月
键主良敬,<华严における佛の光明について>(上),《佛教学セミナー》,1967年10月
键主良敬,<华严における佛の光明について>(下),《佛教学セミナー》,1968年5月
键主良敬,<有漏の分别智について>,《佛教学セミナー》,1970年10月
键主良敬,<贤首法藏に於ける智慧观の一侧面>,《佛教学セミナー》,1981年10月
八 工具书
Monier Willams编,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Delhi: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1995
荻原云来编,《梵和大辞典》,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8年再版
释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高雄: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台南: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出版,1994年
《大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台北:天华出版社,1984年






上一篇(初期瑜伽行派於佛陀观的发) 回目錄 下一篇(广钦和尚研究)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菩萨慈悲利他之探讨 .慈悲利他菩提耕耘—佛教线上. 佛法矫正当代台湾企业弊端之研究
中华民国敏卓林达玛师利佛学会
药师佛祈请文? 药师佛实修法门教授﹝1﹞ 日期2008/10/1 03.37
企美噶察林分寺 卡卓玛佛学研究会- udn部落格
◎梦参老和尚演音集-udn部落格 . 叶.柏.晏 -YehPoiAN-! - 森林办公室

赞助网站
喇嘛-互動百科
美國菩提學會
利他無我
尊貴夏巴曲傑仁波切 / 資料來源 : 喇嘛網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
台北縣藏密薩迦喜金剛協會-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