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達林巴大師金剛薩埵大王灌頂 護持不丹大護法甲巴每念大佛像及大護法杯 第六世達摩活佛-龍王寶瓶祈福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楞严经卷四浅释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3/22 01:06:33
學習次第 : 无

喇嘛网 日期:2010/03/22 01:05:23   编辑部 报导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

 

宣化上人讲述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四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当阿难尊者说完偈颂之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译作满,是父名,弥多罗尼译作慈,是母名。连父母为名,叫做满慈子。)在大众中即从座位起来,露出右肩,右膝跪地,拿起两掌很恭敬对佛说:『大威德世尊(赞佛有大威德,能折伏摄受刚强众生),又能善巧为众生发挥开导,详细解说证果成佛,第一义谛。』

 

偏袒右肩即中国之袈裟搭衣,印度因热带地方,露肩不要紧。但中国因风寒关系,需要多穿衣袍,然後搭衣。又因风大袈裟容易被吹落,故多加勾环。印度、缅甸、泰国各处僧服这袈裟,即无勾环。

 

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於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

 

世尊常推重我说:在说法群众中,我是第一,善说诸法妙理。但这次我闻如来所说精细奥妙之法音,还没有懂得清楚,就好像聋子离开百步之外,来听蚊子叫声。本来连蚊子之形都看不见,何况能听到其声。

 

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佛虽用种种方法,详细而透彻地宣说分析,万法即心,诸大圆融的道理,句句都可以破除我的疑惑,但我的法执未破,还是迷执万法,心外实有,诸大互相淩夺,故至今还未明白,第一义谛究竟的道理,而达到无疑惑之地。

 

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

 

世尊,像阿难同等之阿罗汉,虽是悟到真心周遍,常住妙明,但多生多劫之习漏仍未除尽,我执还在,故要如来审除其细惑。

 

『漏』是从多劫无明习染而来。漏即烦恼,习气即业,要证到四果阿罗汉,才能证得无漏。

 

佛有弟子名迦楼陀尊者,证阿罗汉果後,有一天要过河,适逢那河神是女性,故对她说:『小婢住流』(小婢含奴婢丫环之意)。阿罗汉过河,有神通可令河水不流,而阻水不流是河神之职。女河神敢怒不敢言,只得阻流让其过河。但经太多次,河神亦忍不住气,故往佛处诉说:『世尊!佛弟子太无礼,为何把我叫作小婢?』佛即叫迦楼陀那过来,向女神道歉。尊者即说:『小婢勿怪』。河神不满意说:『尊者在佛前仍侮辱我。』佛即为她说因缘:『因为在数百劫前,你曾数世为他的仆人,因此叫成习惯。』可见习性难改。女河神听佛解释後才明白,不再抱怨。这便是习气难改的一个例证。

 

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现今在大会中我等已证四果阿罗汉,虽得无漏之位,但诸漏虽尽,我空虽证,而法执还未能除。故此虽闻如来所说第一义谛,微细法音,仍未能领悟,还地纡回於疑悔之中。

 

疑悔含有对今日闻大乘法而生疑,对往昔贪爱小乘而生懊悔之意。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世尊,假若世间的一切万法,六根、六尘、五阴、十二外、十八界等,都是如来藏中所生之法,皆是常住真心,清净本然,既属清净则不应该更有染相之法。为何忽然生出山河大地诸有为相的染法呢?既是本然,为何又有生灭之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灭了又生,生了又灭,循环不息?求佛再解说这个道理。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又如来常说:土火水风这四大的本性,是圆融无碍,本不摇动而能周遍法界,湛然不变,常住不灭的。

 

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义攸往。

 

上面说疑四大周遍,这里加空大,总疑五大,而不疑见大和识大,因见和识都是无相,无相便无障碍,所以不疑。

 

世尊!如果地性是周遍法界,但土其水,有土便无水,土和水是不相合作,怎会有水呢?假若水性周遍法界,则应灭火,因水克水,有水便无火,水火不相容。怎可以说水火二性俱遍虚空,彼此不相毁灭呢?世尊,地性属有形,乃障碍之义,空相属无形,为虚通之相。一能一碍,两不相容,又怎可说空地二性,都能周遍法界?我实在不知这个义理所归属。

 

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但愿如来,发大慈悲开示,令我及在会大众都能拨开迷云,明白圆融周遍的道理。富楼那说这请求後,便五体投地,渴望如来赐予无上慈悲的教诲。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

 

这时佛对满慈子以及会中有漏无漏的阿罗汉说:『我今天普遍地为这个大会的群众,宣说最胜义中的真胜义,使得你们定性声闻(即初果阿罗汉,以得少为足,沉空滞寂,不求上进,不肯回小向大,被佛斥为『焦芽败种』),以及所有未得人法二空,而肯回小乘之心,趋向大乘之道的阿罗汉等。

 

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佛为富楼那及在会大众,宣说妙中之妙,真胜义理的道理,令一切阿罗汉皆得无漏无学果位。什麽是无漏,即把所有坏习气完全除尽,就无烦恼。烦恼是从什麽地方来呢?烦恼是从根本无明而来,故需先破根本无明,才无烦恼。究竟无明烦恼有多少?它无形相,故不知有多少;如有形相,则尽虚空遍法界,必都充满烦恼。

 

佛教令一切阿罗汉及在会诸大众,皆获一乘。什麽是一乘?一乘即中道了义,实相本体,最上一佛乘。法华经上有大白牛车,引发中说:『有一大屋,住很多小孩。大人们皆往外工作,小孩在屋里游戏。忽然屋里起火,小孩不觉,及大人回来,见小孩依旧嬉红,不知危险,即对小孩说:快到门外来,门外有羊车鹿车大白牛车。小孩即到门外,因此才脱离火灾,不致被火烧死。』羊车鹿车形容二乘人所来,虽亦是车,但不能连载多人。大白牛车,即大乘能运载一切众生,从生死苦海,经烦恼中流,而达涅盘彼岸。

 

寂灭场地,即清净道场,不知不灭之因地心,亦即如来密因。十方诸佛皆由这因地心而成正觉,入大寂灭海,即涅盘果海。

 

真阿兰若,即无喧杂之寂静地方,没有喧哗杂闹,才是真心修行处。若着静境,亦非真寂灭场地。必以众人共处都能寂静无事,用本来不生不灭、不动摇之真心来修行,与境不相干,才是真阿兰若,真修行道场。

 

你们今天皆应静心来听,当为你们详细解说。富楼那等都很恭敬而静默不作声,来听佛的开示。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佛说:富楼那,如汝所说,在如来藏中,本是清净本然,如何忽然而会知出山河大地呢?

 

这段是经中最重要处。佛为显藏性随缘,从真起妄,故先说藏性随染缘而生起山河大地,六凡诸相。令众等能知妄回真,闻迷成悟。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你不是时常听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的道理吗?性觉真觉,原是一真觉。性觉,即本具佛性亦即自性真觉,是一真理体。本觉即天然原具,每个人本来就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本觉,亦即始觉。妙明是寂然常照,明妙是照而常寂。妙之体是不变,故叫做寂。明之用是随缘,故叫做照。

 

佛举这二语是具历很深的意思。(一)显示无明万法,离此就无所依。因无明是依真起妄,依本觉的觉,而起随缘之用。(二)显示寂然本具,不假妄明。即不必假借妄明而能遍照大千世界。

 

富楼那即说:『是的世尊,我常听佛宣说这个义理,但只是闻说,尚未能了解。』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佛说:『你称觉明时,究竟如何解说?汝以为性本自明称名为觉,即本具灵明,不必加明,还是以为觉本不明,必须加明於觉上,才能叫做有明之觉。』

 

本具灵明为真明真觉,若必须加明,就变成妄明妄觉。如问阿难:心在何处?以何为心,皆欲逼出阿难生平所误认的,然後才破之。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富楼那像阿难一样迷惑,即答道:『若这觉体,不必加明而名为觉,则无所明。』意即必要在觉体加明,才是有明之觉。

 

这答语如阿难一样。上文阿难答:『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草木』。阿难所执是六识妄心,富楼那所执是根本无明。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佛言:『汝说不加明於觉,只可叫觉,要加明於觉,才叫明觉,这是错的。因真觉本具妙明,故不必加明於觉。加明於觉,就如体外加明,而非本具的真明。则时有时无,不能常住。

 

『有所非觉,无所非明』:这二句是说,一有加,则觉明二义都失。若起心有所加明时,则非本明的真觉。若失忆无所加明时,则此觉又不是明觉了。真觉本具妙用,就好像摩尼宝珠一样,亦即夜光珠,本具光明,不必加明而自明。有所加明,则非真觉,如电灯泡,必加开关掣,一开即明。但这明实非真明,而是电气令它明。有开有明,无开就无明,不是常住真明。『无所加明,则非有明』:如电灯泡,开关掣不开时,就没有明。

 

『无明又非觉湛明性』者,因加明於觉,则失觉明之义而堕无明。既无真明,就不是真觉之湛然妙明了。因妙明是常寂常照,而不是时有时无之妄明也。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自性本来就具明觉,不必假明以明之。但汝必定要加明於觉,才称明觉,这必定加明之一念,即是妄念妄为,不当为而为,遂将妙明转为无明,真觉变成妄觉了。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真觉不必加明,才叫明觉,因本具妙明,是不落所明的。现在要加明,而立出所觉,则转妙明而成为能明之无明,将真觉而立所明之妄觉了。因加明之妄念,便生出妄相。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既然建立所明,就将妙明转为无明。无明是业相,由业相就生出妄能,由无明力,转本有智光,而生能见之妄见。业相为相分即所见,妄能为见分即能见。

 

这段文的大意是说:众生本来是佛,为何成为众生?众生为何不成佛?毛病在何处?本来众生与佛是无二无别,由佛性里面化出众生。佛有千百亿万化身,化身是从佛性化出,佛性是光明亦即性觉妙明。本觉是众生天然本具之觉性,亦即佛光。由佛光化出众生,可略喻照像一样,照像亦能拍出种种相貌。本觉亦如镜,从镜里现出之像,即一念无明,而生众生。觉的本性原是明,现要加明始名觉,则这一念无明便生出种种妄能妄相,起惑造业而不能成佛。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此即一念无明生三细,三种最微细惑,不容易觉察。

 

『无同异中』:上文说『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这个所字就是无明亦即业相。第一种微细惑,以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将整个如来藏真空,变成晦昧空境。空是同相,界是异相。即是说,在还没有空之同相和界之异相的时候。

 

『炽然成异』:因妄能是转相见分(即第二细惑),既有见分而诸法未成,无有所见,就以业相为所见。但业相只是一晦昧之空,无一物可见。而见分定欲见之,见之既久就出现境界相第三细惑,即空晦暗中,结暗为四大之色。这和瞪久发劳而见空华一样。炽:即火光炽盛貌,如在黑暗中,火光炽盛显现,境界相即异相。

 

『异彼所异』:第一异字是虚字,就是不同,第二异字是实字,即异相之境。即是说对和它不同的炽然所成的境界相。

 

『因异立同』:因对异相之境界,又立同相之虚空,即依能见故,而妄生虚空和世界。

 

『同异发明』:虚空是同相,世界是异相。一同一异,互相发明,就成众生界。

 

『因此复立,无同无异』:众生之境不同,众生形貌各异故说无同,但众生知觉本同,故说无异。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前面已明一念不觉生三细,即业相、转相、现相。以下解释境界为缘长六粗。什麽叫六粗相?

 

(一)智相:属俱生法执,即与生俱来有分别能力,这不是究竟智,只是智之形相。

 

(二)相续相:属分别法执,时时思量,相续不断。

 

(三)执取相:属俱生我执,周遍计度,计我我所。

 

(四)计名字相:属分别我执,要立假名妄相,循着假名而执妄相。

 

(五)起业相:由计名字相而生起业相,造种种业。

 

(六)业系苦相:由造业受报,而为业缠缚受苦。

 

【如是扰乱】:如是是指境界相,从无而有,从真空而生晦空,而成世界,而有众生。於是在识藏海中,便成境风扰乱。

 

【相待生劳】:相待即互相对待,由妄境而引起妄心、妄缘。因境界之相而生劳相,即劳虑分别心,成为第一粗,智相。分别是好是不好,是爱和不爱,将妄境执为心外实有,而不知是自心妄现,还以为有智慧,能分别是好是坏。

 

【劳久发尘】:因不停思虑,劳虑过久,就生出第二粗,相续相。更加不停地相续计度、考虑,就发生贪取尘念。总想执取为己有,就成第三粗,执取相。

 

【自相浑浊】:因种种颠倒妄执相,以致心水浑浊不清,而生第四粗,计名字相。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由无明、三细、四粗,从迷入迷,妄上加妄,而引起诸业相,即第五粗,起业相。尘是染污不净,劳是扰动,尘劳即烦恼。八万四千尘劳,亦即八万四千烦恼。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上文已说明五粗相,这段文说第六粗,业系苦相。前四句是答如何忽生山河大地。後二句是答如何忽生诸有为相,即众生业相。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因性觉妄起无明而生三细,复缘境界而起尘劳烦恼。妄因既成,依正苦果即现,故说起为世界。起即动之意。静极生动,故生起山河大地。寂静无相则为虚空,这即依报世间,亦好器世界。

 

【虚空为同,世界为异】:虚空没有什麽,都是一样故曰同。世界有色法相法故曰异,在虚空里,本无所同异,因执有异而生出世界。

 

【彼无同异,真有为法】:那些形貌不相同而体性实无异的众生,业果相续,随於五阴三界中,无法出离,而成第六粗,业系苦相。故於无为法中,便真的变成有为法了。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依真觉起无明而成虚妄世界。世界虽由众生业盛,但推究根源,实由无明妄心而起。世界由地水火风四大而成,现在先讲风怎样生成。

 

真觉之光明和虚空之晦昧,互相对待,互相倾夺,就是摇动之风相。因不停地动荡,故积而成为风轮,风力极大,有执持的功能,故能执持世界,使能安住。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因空晦觉明,明晦相夺而生摇动之。因坚持妄明,欲明白晦昧的空体,遂结暗为色,而成地大坚碍之相。

 

此即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

 

【彼金宝者,明觉立坚】:一切金银宝矿都是地大这精。而地性坚硬,莫过於金。依无明妄觉,而立坚硬之相,如世上有痴情化石之类。

 

【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因妄心坚执而成坚相,再坚执不休,就积成金轮。故有金轮保持国土,而世上一切国土,皆依金轮而得安住。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因坚执妄觉而成金宝,摇动妄明而生风力,而金和风是生火之因。

 

【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风性属动,金性属坚,一动一坚,互相摩擦而生起火光。火有变化的功能,能变起世间一切万有。故知世间诸火,亦不离妄心,摩荡所成。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金宝之体是明净的,明就能生润,即湿气。如五金之属,过热气而化水,火大之光则常上升而蒸发金轮。

 

【故有水轮,含十方界】:蒸润成水,故世间诸水,都是蒸气所成,蒸润不息,积久而成水轮。故有水轮,含遍十方一切国土。

 

按本经说:世界地大依水轮,水轮依金轮,金轮下有火轮,火轮下有风轮,风轮下有空轮。空轮依无明妄心,晦昧所成。无明依本觉,无明是本觉之相,究竟不离本觉之性,足见世界是起於真妄和合之心,而识藏亦不离如来藏。若离如来藏就无自体,这证明上文所说:一一无非如来藏性,此四大即为能成世界万法之本,无明就是能成四大之本。故推本溯源,一切万法都从本觉真心所生。除心之外,一切皆是虚幻相,所以说万法唯心造。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乾为洲潬。

 

上文依无明而成四大,这里依四大而成四居。四大之性,虽然各有相违,实则相济,这是相成相反的道理。如火性本属上腾上升,水性本属下降,一升一降,交互发生,就造成种种坚硬之物体,而成器世界。卑湿之地方,积水而成大海。乾燥之地方,环水而成洲渚,即陆地如四大部洲等。

 

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照水火交互发生之道理,故在大海中,本来是深水之处,不应有火。因不忘火之气份,所以常有火光发起。而陆地处,本来是坚硬之地,不应有水,亦因不忘水之气份,故满河常有流水。这是水陆两居处。

 

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

 

这是山居处。山亦是水火交发之坚相,水势如劣即不及火势,则水随火之力而结为高山。如熬水成盐,证明水亦可以结成固体,因此高山亦是水火所积成。所以山石击之则有火焰,不忘火的气份;融之则成为水,不忘水的气份。又好像火山爆发,亦有岩浆流出。

 

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

 

这是林木居处。林薮(草多叫薮)亦是水土交发所成。土势劣於水,土随水而成润,有滋润就能生出草木。所以林薮遇烧时,便成灰土。遇绞时便有水汁,这就是不忘水土气份的明证。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交妄发生】:交是交互,妄即妄心妄境。最初是因妄明而成空晦,明晦,相夺摇动而生风大,坚执妄明而生地大,风金相摩而生火大。金火相蒸而生水大。四大都是交妄发生所成的。

 

【递相为种】:这里指四居。因水火既满,就成为洲海之种。降水势以从火就结成高山,水火就成山石之种,降土势以从水而滋润草木,水土就成草木之种。这即是递相为种的过程。

 

【以是因缘,世界相续】:以四大交互发生,递相为种这因缘,使得世界,成住坏空,终而复始,相续不断。

 

若不破迷成悟,反妄归真,则辗转相续,永无清净安宁的时候。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

 

富楼那!再告诉你,无明和妄想,都不是其他东西在作怪,只是要在觉字加明,所生的毛病,就如头上安头一样错误。

 

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

 

因有无明遂立业相之妄所,『明理不逾』者,明是转相能见分,理就是体,即业相的本体。见分欲明业相之本体,业相本体本无可见,而见分定欲见之,遂成结暗为色,因此见分就不能逾越业相的范围了。故以业相为因,转相为缘,妄心成自心,非幻成幻法,遂致所听不出声尘,所见不出色尘,随六尘而转。

 

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由於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妄尘,而造成种种尘劳烦恼,於是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遂将原来一个精明之体,而分开为见、闻、嗅、尝、觉、知,不能互用了。

 

『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原本是属如来藏性,故能一根互相为用,现在就分开成六种作用。

 

同业相缠。合离成化。

 

由上根尘既具,遂有四生。同业即胎卵类,因父缘、母缘和自己业缘相同,就相缠缚而投胎托世。不因父缘、母缘,只因自己的业缘,或者合湿而成形,叫湿生;或者离旧而赴新,即化生。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

 

在四生中,佛独说讲人道胎生。因欲令人知所从来。人是从哪里来的?都是从爱欲而来。这个爱,谈情说爱是男女都喜欢的,尤其是你们美国人更喜欢。其实爱欲就是生死之根本,没有爱欲才能了生死。注意爱欲,亦能了生死,这是怎麽说呢?因人皆从欲爱而生,亦由欲爱而死。好像而所的粪虫,从厕生,从厕死。欲爱从哪里来呢?从无明来。欲爱令人昏迷,能注意便能明白,能明白便能看破,若海无边,回头是岸。看破欲爱,才能早日了生死。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中阴身投胎的时候,只见大地一片黑暗,什麽都看不见。但父母有缘处,就见有一点点光,这是妄见和无明所发之色相。即乘光趋外投胎,因妄明见妄境,就生出欲想。

 

【异见成憎,同想成爱】:男见父,女见母,皆为异见,就生憎心。男见母,女见父皆是同想,就生爱心。

 

【流爱为种,纳想为胎】:这个想及爱流入於父精母血中,就成为受生的种子在父母方面接受这个想及爱,就於赤白二谛内,结成为胎。

 

【交遘发生,吸引同业】:以父母交媾为助缘,因缘和合,就能吸引过去同业感而入胎。如磁吸铁,虽相隔千万里远,亦能吸入。

 

【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以想爱为亲因,以父母交媾为助缘,有这因缘遂能结合成胎,就生起羯罗蓝和遏蒲云等。

 

胎的长成:初七日名羯罗蓝,译作凝滑,即由父精母血凝结成柔滑。二七日名遏蒲云,译作泡,成为泡状。三七日名闭户,意是软肉。四七日名羯南,意是硬肉。五七日名体罗奢怯,意是形位,亦即枝节,四肢枝节具备。

 

纳想为胎这个想字,即第八识,亦即中阴身。中阴身前身是人就现人形,中阴身前身是畜生就现畜生形,人生时第八识最先到,无明一动,则无论相隔千万里,都可以即刻到有缘的父母身上投胎。死时第八识最後去,要完全离开,身体才冻硬,所以说:『去後来先作主翁。』

 

按十二因缘来说,男女问题是最初因。为何男女会生欲爱,这便是一念无明。什麽是无明?无明是无光明,迷惑了不知道。在迷惑不觉中生了欲念便是无明。无明缘生,行就是交媾行为。行缘识,即中阴身投胎之第八识。识缘名色,即形色四肢具备。名色缘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入缘触,即触觉。触缘受,即领爱。受缘爱,有领受就发生情爱。爱缘取,有爱便有取。取缘有,取为己有。有缘生,有有所以要生。生缘老死,有生便有老死。如是相续,生而死,死而生,轮转不停,都在十二因缘里,滚来滚去。如明白十二因缘,便不被生死转。故要了生死,最紧要斩断欲爱。欲爱断,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十二因缘有顺生门及还灭门,这是还灭门。缘觉观十二因缘,深知人之来源,种子不净,因缘不净,所以怕生。但断无明,无明断,生死亦断,这是斩草先除根的顺序。

 

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

 

这胎卵湿化四生,是各随他们所应感的业因,而应以业果。胎生的乃因欲爱迷恋之情,所以成胎。卵生是因乱思不定之想,感而有生。如母鸡孵蛋,终日坐在卵上,一刻不离。湿生则系湿气和暖气而生。化生以厌旧喜新,离此托彼,自有变无,自无化有而生。四生因缘,亦各有多少不同。如胎生有三缘:父、母和己业。卵生四缘:父、母、己业,再加暖缘。湿生只业、暖两缘,即己业和日光温暖之缘。化生只有自己业缘而己。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这情想合离曰生,皆因业感多少而受果报,更相变易即互相变化迁易。情变为想,想爱为情,或舍合为离,或易离为化,彼此变易不定,没有主宰。只是随业而受报,随善恶之业,而受升沉之报。如善业则上升为天为人,恶业则下沉为鬼为畜。以这因缘,四生转换,三界升沉,死此生彼,相续不断,没有停息之日。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富楼那,妄想和情爱结在一起,就生欲爱不能舍离。即是说,同想成爱,乃是结缚之因。由想爱既深,如胶似漆,就不能摆脱。既然深结生缘,所以世间的父母子孙,递代相生,没有间断。这一类众生是以贪欲为其受身之根本,因同想成爱。爱则生欲,欲则受身。故贪欲为受生之本,就代代相生不断。

 

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由於贪爱而有身命,既有身命,大家都要找有营养的东西来滋养身命,所以就贪不能止。只知滋养,不顾残忍。故在世间,卵胎湿化四生之类,都是以强欺弱,弱肉强食。大鸟吃小鸟,大兽吃小兽,大鱼吃小鱼,大虫吃小虫,互相吞食。又如夏天时蛇吞老鼠,但冬天时蛇常冬眠,就反为老鼠所吃。这类皆以杀贪为其生死不断的根本。

 

佛在世时,有大鸟名大鹏金翅,其翅长三百由旬,每一由旬等於四十里或六十里或八十里。它最喜欢吃龙,逢饥饿时,便把翅膀一扇,将海水扇开,然後啄吃海龙。当时海龙几乎被吃光,故龙王到佛处求救。佛同情所请,即招大鹏金翅鸟至佛前,告诉它说:『以後不要再吃龙,以免断绝龙种。』大鸟说:『若不吃龙,则必饿死!』佛说:『不会的。我和我的弟子,以後每逢吃饭时,都给你送饭。』故佛教里,僧众们每午餐时,一定念变食真言,然後将少许饭(七粒米)送至外边,这便是送给大鹏金翅鸟吃。并念施食偈曰:『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噉。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人食羊肉,羊岂甘心为人食呢?等到宿业还完後,就会托生为人。食羊之人,又岂得世世为人呢?等到恶业成熟的时候,就堕落为羊。人羊转换,互偿旧债,互来相食。不独人之与羊,乃至十类众生。(十类众生是:胎、卵、湿、化、若有想、若无想、若有色、若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共十类)亦是这样。生生死死,辗转报复。我杀你,你杀我;我食你,你食我。这恶业是与生俱来,寸步不离的。这是以盗贪为本。不予而取叫盗,杀羊而食其肉,是犯盗贪戒。有人不信这理论,如不信不妨试试,只可惜一堕落畜生,就不容易闻法修道。所以佛经说:『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又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所以要趁做人的时候,赶快修行。佛法难闻,好像在美国来说,有多少人能讲楞严经,又有多少人能听楞严经。

 

在梁武帝的时候,佛法甚盛。无论家有喜庆哀丧,皆请法师念经,来说几句吉祥话。当时有一富翁,娶孙媳妇,就请志公来念经。志公一进门便说:『古古怪,古古怪,孙子娶祖母。』什麽原因呢?因孙儿两岁多的时候,祖母病重将死,就拉着孙子之手说:『我什麽都不挂了,只有这个小孙子放不下,将来有谁人照顾他呢?』拉着小孙子之手而死。死後见阎王,阎王说:『既然你这样挂念孙子,就放你回阳间做他的太太吧!』所以她就投胎为女身,长大後,遂被孙子娶回来做太太。为何志公这样说呢?因志公有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能知道前生的事。他又望里面看,就说:『女食母之肉』。原来有个女孩正在吃猪蹄,是她前世母亲,而今生投胎为猪而被杀。又往鼓乐房看,说:『子打父皮鼓。』有人在打鼓,鼓皮正是他父亲前世做驴之皮。又往炕上看:『猪羊炕上坐』。前世都是猪羊,现在却转生为人,坐在炕上。又往锅里看,『六亲锅里煮。』前生是六亲眷属,今世却堕落为畜生,为前世之猪羊来烹煮。所以志公禅师叹道:『众人来贺喜,我说都是苦。』众人都来贺喜,我则说都是痛苦啊!这就是众生互相啗食,互相残杀的例子。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负即是欠,你欠我命,你就要还我命。我欠你命,我亦要还你命,所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必定要互相偿还。就是今世侥幸不还,但千百劫後,怨仇相遇,亦一样要还清。因此之故,众生时常在生死苦海中,不能出离。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爱心生出就是无明,你爱惜我的心,我亦怜惜你的色,这是无明惑业为因,现行为缘,想爱永结同心,不愿分离。就经百千劫,都被欲爱所缠缚,不得脱离。男女痴爱缠绵,山盟海誓,永不分离。甚至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即是百千万劫,如胶似漆,不能分离。

 

唯杀盗婬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业果的由来,皆因杀生、偷盗、淫欲,这三种贪习种子作为根本。有这种因缘,所以业果就相续不断,没有停止的时候。

 

业果相续支持众生相续;众生相续,支持世界相续;世界相续,又回来支持业果相续,来回不息。如果觉得这个花花世界是好,就在这里玩乐,如果觉得不好,就赶快回家。家在哪里呢?就在佛的常寂光净土。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富楼那!如上面所说三种相续——世界、众生、业果——皆是颠倒妄相,从真起妄而有,亦是觉上加明,而变为无明。从无明便生虚妄的了知性,因而发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既从妄见来,终而复始,没有停息之日。

 

所以一切有为法都是从无明所生,无明是有为法之母体,故我们要破无明,才能见到佛性。不破无明,就不能见佛性。

 

古语说:『生时糊涂去时迷』,人生便是这样,生时不明白从何而来,死後更不知往何处而去。一天到晚,为名为利,为衣食住,忙忙碌碌,有何意思!人生最多不至一百岁,所以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先除少年後除老,,中间所余无多时,又有一半睡着了!』少年即十五岁之前,无多大作为。年老即临死前十五年(此指一般人,不包括意外夭折者。)老年时,身体龙锺,眼花耳聋,牙脱发白。故除了十五少年及十五老年,中间再除睡眠、穿衣、吃饭,所以最多只有廿多年可做事,时间是很短促的。

 

这使我记得一个公案。从前有三位老翁,大家大过年时聚餐谈话。其中一位六十多岁老翁说:『今年酒席筵前会,不知明年又少谁?』意思是今年大家在一起,不知明年谁先死。一位七十岁老翁说:『你说得太远了。我则以为,今晚脱了鞋和袜,不知明天穿不穿。』即是今晚脱鞋袜睡觉,不知明天还能不能起来穿鞋袜呢!最後八十岁老翁则说:『你们都说得太远。我则以为这一口气出去,不知那一口气能吸回否?』即是随时都会死。他们都为生死而担心,但是否能了生死,还是一个谜。除非遇明师善知识,指点他们了生死之路,才可以解决生死问题,才不致在生死轮回中流转。

 

又有人死後向阎君诉说:『何不先通知,使我可先预备。』君说:『已通知你很多次了,好像你邻居小孩出世而夭,这是第一次告诉你,人命是无常的。又你之眼花、耳聋、牙脱、发白,皆是屡次警告你,时日无多,死期将至。但你还执迷不悟,还来怪我不先通知。你既然这样愚痴,又吃太多肉,现在业果成熟。就打发你去投胎为猪吧!』

 

业果相续的问题,真是危险,诸位应该早日反省,怎样才能了生死,不再轮转生死海中。有人说:『我要出家修道,才能了生死。』要出家,便要真心出家,如法持戒,专诚修行,不是说出家便出家这麽容易。有人说:我现在才觉得,人生真无意思,不如早点死更好。这是愚笨的思想,就如上边所说,太愚痴,便会堕落为猪,不知何时才能转生为人。你们现在学楞严经,楞严经是开智慧的宝典,要好好地学,便能彻底明白世界、众生、业果相续的道理,渐渐与它脱离关系,冀得早日解脱。如果和谁都无关系,岂不变成孤立吗?不会的,你已和佛有关系,和菩萨做亲戚,和阿罗汉做兄弟,怎会孤立呢?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富楼那听完佛说明三种颠倒相续因缘之後,又再问佛:假若这个本来就是妙觉,根本就是妙而觉明的,即是等於如来藏性。不增不减,在佛的份上也不多一点,在众生的份上也不少一点。佛具足本妙觉明,众生也是具足本妙觉明。既然是这样,为何无缘无故又生出山河大地以及种种有为之法相呢?

 

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富楼那生起一种怀疑心来,怀疑众生的因性,即佛性是有开始。但佛的果位是否亦有终了的时候?即众生有开始做众生的时候,佛是否亦会终了不成佛,再做众生呢?所以再问佛,如来现在已得到妙空明觉,已经反妄归真,没有习漏亦没有迷惑了,但不知山河大地,以及种种有漏习气——将来会不会再生出来呢?就是说如来现在已证果成佛了,但将来还会不会再生出无明来呢?

 

众生是由无明生出来的。成佛之後就没有无明。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烦恼是从无明生的。等觉菩萨,只是等於佛的觉悟,还没有证到佛的果位。佛的果位称做妙觉,因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未破。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

 

富楼那以为山河大地都是从无明生出来的,都是依真起妄,依真觉而生出无明来。那麽成佛後,习漏已尽,是否将来还会生出无明来呢?佛听富楼那这样问,就告诉他:譬如一个迷途的人,在一个聚落,即大家居住的地方,迷失了方向,把南方当作北方,那麽他是不是失去北方呢?不是的,南方依旧是南方,北方依旧是北方,只是他迷失方向和本觉,就生出无明来。你认为这个迷惑是因迷而生出来,还是因悟而生出来呢?

 

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富楼那答:像这个迷人,一定不是因迷惑而生出迷,亦不是因觉悟而生出迷,为什麽呢?因为迷本来是无根的,迷根本没有种子,怎会生出迷来,好像草有根有种子,就会生出草来。既然已经觉悟了,更不会再生迷惑。因迷和悟是相对立的,有悟便无迷,有迷便无悟。怎可说迷是因悟生呢?

 

其实人本来就没有无明,若背尘合觉,就无无明。背觉合尘,就生无明。在光明方面,就有智慧;在黑暗方面,变成愚痴。无明就等於一个影子,一面镜子反照出来的影子。镜子本来无影,只因外影的影像而映现出来。即是在真觉上不能生出无明,无明只是依真起妄,而生出来。好像影子,依本身才有影子。

 

这里的迷喻无明,悟喻本觉,既然已是无明,怎会再生无明呢?既然已觉悟,当然不会再生无明。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焂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於意云何。此人纵迷。於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

 

迷人把觉当作迷,把迷当作觉,所以失去方向,以为南是北了。聚落本是众人聚居之村,这里则指如来藏性。迷人指众生生出错觉妄念。南北相反则表示真和妄相对应。

 

好像人们任性的时候,总认为自己是对。遇到人家顺从你,对你好的时候,便生欢喜。人家反对你,对你不好的时候,便大发脾气。这便是颠倒,便是惑南为北。

 

佛告富楼那,那个正在迷失方向的人,忽然有开悟的人指示他正确的方向,引导他反迷归正,走回正觉之路。那麽,你的意思如何呢?这个迷途的人,得善知识指点其正路後,是否还会更生迷呢?富楼那答:不会再迷了!世尊。

 

我们在迷时,就如在作梦,但自己不知道。梦见升官发财,甚至做皇帝,享尽富贵荣华。若有人告诉你,你是在作梦啊!可是作梦的人,怎样也不肯相信。等到梦醒的时候,才知道刚才确实做了一个美梦,还依依不舍地留恋回味,好像吕洞宾做黄粱梦的时候,也不相信自己在作梦。当他醒过来才说:『啊!我才作了一个好梦,为何醒得这样快呢?』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终日忙忙碌碌,跑东跑西,为名为利,患得患失,生出种种贪瞋痴执着。等到开悟了才知道,以前所做的事,都是颠倒。既开悟了就明白以前之颠倒,不像作梦时,醒後还留恋梦境。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佛说: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就像迷人一样,得到悟人指点正路,便不会再迷,为什麽不会再迷?因为迷本来是无根,迷的性毕竟是空的。在以前根本没有迷,只是一种妄想,好像有迷之感觉。一旦明白了,觉悟了,这个迷就会消灭,哪里还有迷呢?既然觉悟,亦不会再生迷,好像佛已经觉悟,就不会再生无明。

 

人,谁没有妄想?妄想纷扰,没有停息,但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当你的妄想一生起时,便立刻溯本求源,找出妄想的母亲。但妄想根本没有母亲,既然找不到,就不会再生妄想了。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於空灭。忽有愚人。於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

 

又好像眼睛有毛病,生了翳障的人,看见空中有很多美丽的华。虚空为什麽会有华?就因为眼生翳障才看见,如果翳病医好了,空华也就不见。可是有些愚痴的人,还想在空花消灭的地方,来等待空华再生出来。

 

这里『翳人』譬喻无明的众生,以无明力转换本有的智光,成为能见的妄见。『空』,指真空。『空华』,喻山河大地,各种有为相。虽是无明灭,万法空,但万法本来是空,不必等无明灭才空。肃有无明妄见的时候,身心世界,何曾实有?亦正如空华,不必等医好翳病,才知空华消灭。当翳眼看到空华的时候,应知道这不是真实而是虚幻。正像如来已证妙空明觉,没有无明的疑惑,哪会生出无明的幻相呢?

 

汝观是人为愚为慧。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佛问富楼那,那个站在空华消灭的地方,等待空华再生的人,人说他是聪明还是愚痴?富楼那言,虚空根本就没有华,只不过眼病才妄见空华。看见华在虚空消灭,已经是颠倒执着,还要等待华再出现,(敕即命令之意思)。这样的人,实在是颠狂,怎可说这种狂人聪不聪明呢?

 

『狂』就是颠狂,所谓:重阳者狂,重阴者颠。重阳就是火气太大,重阴就是水分太多。亦可作贪名的人叫做重阳,贪利的人叫作重阴。世界上其实只有二种人,一种贪名,一种贪利。贪名的人最喜欢人家给他戴高帽子,喜欢人家赞叹他。其实戴高帽子的人,叫做无常鬼。人死了,无常鬼就来捉他,无常是不吉祥的意思,所以还是不要戴高帽子了。至於贪利的人费尽心机,不择手段的赚钱,甚至想尽办法去骗人家的钱。一旦死了,只是两手空空,不能带分文归去。所谓『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佛说:好像你解释的道理一样,为何你反来问我,诸佛已证到妙明真空的本体,怎麽还会生出山河大地呢?诸佛如来亦和众生一样,给善知识指示後,觉悟证果,就不会再迷了。

 

又如金矿。杂於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

 

又如金矿里的金,在未开矿之前,是混杂不纯的。等到开矿锻炼之後,除去杂质,便成纯金。既成纯金,便不会再有沙土混杂。又如木头可以烧成灰,但灰就不可以再成为木。

 

这里的木喻烦恼,灰喻涅盘。木不能自成灰,必须经过火烧。火喻智慧,用智慧断除烦恼,出离生死,才得证涅盘。证了涅盘,便不再生烦恼,如灰不重为木。

 

诸佛如来菩提涅盘。亦复如是。

 

十方诸佛,皆已证得菩提正果,涅盘妙德,了却烦恼,而成真明。就如纯金不再变成沙土,灰不再成为木一样的道理。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徵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富楼那,你以前曾问,地水火风四大的本性,我已告诉你,四大的本性是圆融,周遍法界的。但你仍然怀疑,水火两性不能相容。你要知道,水火虽然是没有思想,可是也有它们个别不同的性质。水有水性,火有火性,肉眼是不能看见的。它的性是充满虚空,周遍法界,如对太阳就可以取出火,对着空气,就可以取出水,这就是因为虚空具足一切性,什麽性都包括在虚空里。你又疑虚空及大地,一碍一通,怎能充满法界而互相容纳。你以为虚空是空的,就不应该有大地;大地是实的,就不应该有虚空。有空就无地,有地变无空。既有地又有空,怎可说是周遍法界,互相容纳?

 

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富楼那,我现在举个比喻给你释疑。譬如虚空的本体是什麽也没有,空空如也,没有一切诸相,可是虚空是不会拒绝所有一切相,自然地发挥它们的性能啊!

 

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

 

什麽原因呢?富楼那,在太虚空里,太阳的光照出,就有明相;有乌云聚集的时候就有暗相;风吹起的时候就有动相;雨後天晴就现出清相;地气凝聚的时候就现出浊相;尘土纷飞、土和风混合便现出霾相;水澄清就现出映相。(水清而有光辉叫映,尘土纷飞、随风雨而下叫做霾,雨後天晴叫做霁。)

 

於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

 

你的意思认为怎样呢?这些不同方式的尘相,是因日、云、风、雨而显现呢?还是因虚空而有呢?若说是依从日、云等缘所生,则堕因缘。若说从虚空而有,则堕自然。富楼那,假若说从彼诸缘所生,那麽日照的时候,光明既从日生,则十方世界虚空,应当同属日光的颜色,为什麽在虚空里,又看见一个圆圆的太阳?若从虚空生出光明,空性是恒常的,那麽当时常有光明,为什麽在半夜,有云雾的时候,又看不见光明?

 

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

 

你应当知道,这种光明,不一定从太阳而来,也不一定从虚空而有,但又离不开虚空和太阳。究竟从哪里来?是从如来藏性发出来的。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

 

从形相上看起来,像前面所说的,一个日影变成二个日影,这都是虚妄尘影,循惑发现,似有而非真,无可指陈的。就像空华,本无所有,若再追问它的陵灭,好像要求空华再生,结为空果,真是迷上加迷。怎可以问它互相欺淩毁灭的意义呢?

 

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

 

你观如来藏性里面,本来是真的,并无一切妄相。这个唯一妙觉圆明真心,本来没有地、水、火、风等相,只是如来藏性里,具足一法,一切性能。虽然具足一切法,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和一切功能,但是都能相安无事,各得其所,不会互相陵灭。你怎麽还不明白,还要追问不相容纳的道理!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

 

这个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真妙觉明之心,和虚空不拒群相的道理是一样,也是不变随缘,圆融无碍的。

 

【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这五句是说,地水火风空,这五大有时候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时间发现。後两句『若俱发明,则有俱现』,是指同处同时,皆可发明。这个明字是指循业之意。汝字则包括九界众生。『汝以空明』者,就是菩萨循净业,即现虚空身。凡夫循染业即现空无边处等。如果以『地明』,则菩萨循净业现实报庄严土,凡夫循染业则现有漏秽土。如若水、火、风明,则菩萨现慈风遍拂,廿露遍洒,毫光遍照。凡夫则有水火风三种灾厄。『若俱发明,则俱显现』,如天人见水似琉璃宝地,可以履之而行。凡夫见水是水,可以取为饮料。饿鬼见水是火,虽渴而不能饮。这皆是循业所感而显现出来的。

 

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於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

 

怎能一起发现出来呢?富楼那!好像在水中现出自影,有两个人站在一起,一同观看水中日影,则只看见一个日影。如果二人分开行走,一个向东,一个向西,那麽,日影也就跟着他们一个向东,一个向西,好像变成二个太阳一样。可是太阳根本只有一个,而且没有准确实在的地方。

 

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你不应该强辞为难地发生疑问说:这日影只有一个,为何东西分行就变成二个?但为何在水中又只有一个,这样辗转反复来说一个和两个,无非都是遍计虚妄,究竟没有真理可作凭据呢?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於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富楼那!你等以为色和空,在如来藏里面,互相不容,互相争斗!不会的,因如来藏的本体,虽然不变,但它会起随缘之用,与妄心相应,就生起粗境。因此色和空之相是周遍十方法界。

 

是故於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因此在如来藏性中,就生起不变随缘之用。风是动相,空是澄相,日是明相,云是暗相。众生在迷昧不觉中,就生起三细六粗。『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跟着就是背觉合尘,违背真觉而和尘劳合在一起。所以在如来藏性里,就发生劳相,而生出世间,山河大地,一切有为相。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

 

『我』,佛自称,以妙觉明心,不生不灭,为本修因。合如来藏性,回光返照,脱离尘劳。这样才明白万像皆空,而如来藏性亦就随净缘而融化一切妄相,恢复本来妙净本觉面目,湛明真心,圆融遍照十方法界。

 

是故於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是故在如来藏性里面,『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一就是一心,无量就是万法。一心能生万法,万法唯是一心。一多无碍,一亦可叫如来藏,如来藏可包一切法;一切法仍归纳如来藏里。心包万法,万法唯心。真心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真心。这是理事无碍之意。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如一尺镜可以显出千里的境界,这是小中能现大相。千里境界显现在一尺镜中,是大中现小。大小无碍,彼此不相妨碍。这是属事事无碍法界,妙觉明心,性净明体,变化是无穷无尽,非凡夫所能了解的。

 

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於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上面说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这是怎样说呢?『不动道场』就是如来藏,也就是佛的法身,坐在不动道场上,而能遍满十方世界。不但能遍满十方世界,还能包容十方无尽虚空。这是多不碍一之理,亦即理事无碍。

 

『於一毫端,现宝王刹』——一毛是凡身,即正报的最小者。『宝王刹』是佛宝法王之刹土,即依报之最大者。在一毫毛的顶端上能现出诸佛之刹土,这是小中现大,小不碍大,是属事事无碍。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微尘是依报之最小者。『转法轮』——是现全身而说法。全身是正报之最大者,以全身坐在一粒微尘中来开法会,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在一粒微尘中的众生,亦不会比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少。这是大中现小,亦即大不碍小。究竟为什麽能够这样呢?这便是佛法的表现,佛法的奥妙处,要证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才能明白它的道理。

 

什麽叫做转大法轮?怎样转法轮?就是要时常说法,教化众生,能提倡佛法,弘扬佛法,令一切众生明白佛理,亦是转大法轮。有德高僧,不只在人间,还可能到天道、地狱甚至三界去转法轮。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至於在微尘里转大法轮,这境界是不可思议,无法可说出来的,说出来亦只是一点皮毛而已。

 

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我人为何做众生?因被尘劳妄相所惑。若能灭除尘劳,亦即背尘合觉,就能发现真如妙心,妙净本觉,圆融湛明的佛性,亦即如来藏性,亦叫陀罗尼,译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亦即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总持的意思,亦可叫做总机关。这个总机关在什麽地方?就是在我们每个人的佛性里。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这个本妙圆心,不同於识心,亦不是空。不是地、水、火、风,不是眼、耳、鼻、舌、身、意,不是色、声、香、味、触、法,亦不是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如心经上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即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不是了。上面才说: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如来藏性,这里则说全非,究竟是怎麽一回事》佛法就在这个地方,没有是,也没有非是,这是空有为法。不是把四大六根、六尘都非了,如果认为四大、六根、六尘等都是没有的,那就是断灭见。

 

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

 

佛说法是随说随扫。当佛临涅盘时,有弟子问佛:『世尊所说之法,将来怎样流通呢?』佛说:『我没有说法,如有人说我说出一个字法,就是谤佛。』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为什麽自己说没有说法呢?是不是临涅盘时,说话糊涂呢?不是的。因佛说完法後都不留痕迹。故云:『扫一切法,离一切相』,教人不要有法执,有法扫就不能法空。要法空人空,才能究竟开悟。如果说:人空法空,那麽什麽法都不用学了,不如睡觉吧!但还有睡执未破,要连睡都没有,才是空呢!金刚经上说:『如来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筏是船,用来载人过河,过河後,便放弃不要。学佛法是用来对治我们的烦恼,烦恼没有,法亦不用了。『法门无量誓愿学』,学法门只为断烦恼,烦恼怎样断呢?就是遇任何境界,都不会被它转变,不被境界所摇动,这便是定力,也是佛法,也就没有烦恼。

 

为何说佛法没有是,没有非呢?六祖不是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把一切法门都否决了。六祖又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不思善,就没有是;不思恶,就没有非。没有是与非,便是本来佛性,就能得到本妙明心,亦就什麽都有,有什麽呢?有如来藏所具足之法宝,亦是什麽都没有,没有什麽呢?没有一切执着,没有一切烦恼。

 

烦恼如冰。菩提似水。如能把冰化成水。即断烦恼而成菩提。这不是困难的问题。只要你不执着。不为境转。不生烦恼。便是菩提了。

 

『非明无明』,即不是觉悟的明,亦不是依真起妄,所生出来的无明。明和无明,亦都没有。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把十二因缘都空了。这里说『空如来藏』,下面说『不空如来藏』,还有『空不空如来藏』。佛法就是这样深奥!

 

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苦集灭道,四谛法门,是如来成佛後为小乘声闻所说的。先说(一)『苦谛』:人间约有八苦:生、老、病、死四苦是最平等,没有人能逃避的,还有『爱别离苦』,越喜欢的人,偏偏要别离。『怨层会苦』,最憎恨的人,偏偏要在一起。『求不得苦』,越想要的东西,越不能得到。还有『五阴炽盛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所引起的种种烦恼痛苦。

 

苦字还分有三苦:即苦苦、坏苦、行苦。(1)苦苦:是穷人苦,如有病而无钱买药,屋漏又兼连夜雨,父母死亡而无钱买棺埋葬,这都是属於苦中之苦。(我亦曾经历这些事,当我母亲死时,我身上没有分文,众兄弟亦无办法,幸亏我有一班佛友,因为平时我喜欢帮助他人,所以有事时蒙佛友们施棺赠款,安葬我母亲。我才能庐墓三年,以报母恩。後来我到香港,所住之房间,有六处漏水,可是我不管。一有钱便帮助他人,还捐款给一所寺院造佛像。)

 

2)坏苦:是富贵人的苦。好像家破人亡,遇盗贼劫尽金银财宝。(3)行苦:既没有贫穷之苦,又无富贵之苦,但人人还免不了行阴之苦。即是迁流不息,从少而壮,从壮而老死,念念不停,这也是一种苦。

 

苦字又分三界之苦,即五趣众生有『苦苦』,苦中之苦。天趣众生,即三禅天以下,为『坏苦』,即在天虽是享乐,但福乐终有享尽之日,乐极悲生是为坏苦。四禅天以上为『行苦』。虽是苦乐双亡,但还要受行阴迁流之苦。以上是略释四谛之苦谛。

 

(二)『集谛』:是世间烦恼苦因。粗细烦恼,聚集在众生心中,而生出我执,分别计较,因此造 种种恶业,而招生死苦果。若无集谛烦恼苦因,当然没有生死苦果。

 

(三)『灭谛』:是出世间涅盘乐果,即二乘所证的方便有余土。所以佛说:要断尽集谛才能证灭谛。

 

(四)『道谛』:是出世间道品乐因,共有三十七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依八正道。四谛中此谛最重要,若能修道,自然断烦恼苦因,灭生死苦果,而证涅盘乐。

 

『非智』非有我空之智。『非得』,非证得我空之理。这是空四谛声闻法,即是不但有为法当空,就连无为法亦当空。

 

讲到灭谛时,我想起释迦佛在未成佛时一段小故事:

 

释迦佛在山中修道。一日,听见罗刹鬼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只说这二句偈颂,便不再说。释迦佛便问他:『你刚才所说是佛法,不应该只此二句,是否可再说给我听』。罗刹鬼说:『我现在很饿,没有气力说下去,等我吃饱後再说。』释迦佛便问:『你要吃什麽呢?』罗刹鬼说:『要食人肉。』那时候山中无别人,只有佛单独一人,所以佛说:『好吧!你说完法,我便将我的肉身给你充饥。』鬼王听说後便曰:『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说完後,便要吃佛的肉身。佛说:『请等一等,让我将此偈颂刻在石上,使後人有机会读此偈颂而明白佛理。』鬼王同意他这样做。等到佛刻完偈颂後,便闭目静坐,让鬼王噬食。当鬼王张口要吃佛的时候,忽然升空不见了。原来他是天人,来试验佛,看他是否能为法忘躯。果然佛为了要听二句偈颂而舍身求法,为了佛法而宁愿舍弃身体,多麽伟大!

 

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刺若。非波罗密多。

 

上面是空四谛法,现在连菩萨法六度波罗蜜亦空了。『非檀那』,『檀那』梵语,即布施,布施有三种:(一)财施,以财物布施。(二)法施,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便是法施。(三)无畏施,遇人有恐惧怖畏,能施无畏力,令人脱离,便是无畏施。『尸罗』:译作持戒。戒有五戒、八戒、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总摄持戒有三大要义。

 

(一)律仪戒:即断一切恶。(二)善法戒:即修一切善。(三)饶益有情戒:即度一切众生。

 

『毗黎耶』:译作精进。精进有二种:(一)心精进,时时刻刻要学佛法。(二)『身精进』,时时刻刻要修佛法,没有懈怠。

 

『羼提』:译作忍辱。辱是侮辱,如詈骂、殴打、残害,皆是侮辱。忍是忍受,忍受一切逆境。又有六种忍相:(一)力忍,遇一切辱境,忍不计较;(二)反忍,遇人加辱,不责人而责己,反想过去我曾辱他,故现在他辱我是应接受的;(三)忘忍,宽宏大量,忍辱而不介意;(四)观忍,遇人加辱,以智观察,既无人我两相,怎还有辱境?(五)喜忍,遇人加辱,心生欢喜,认为是我的善知识,能全成我之忍力;(六)慈忍,对於加辱的人,怜其愚痴,不和他计较,反发愿要救度之。这是忍辱波罗蜜,学佛法的人,就要学这些忍耐力。

 

可是现在有一般外道者,反错改其义。当他要欺侮人,残害人时,便说无人相。要食肉时,便说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反正随时都要死,不食其肉太可惜了。况且畜生繁殖力强,如不杀食,将来岂不充满世界?但要想想,人们不食猫,为何猫不充满世界?你不食它,不造很多杀业,便不会结那麽多冤孽。

 

『禅那』:即静虑,但这个虑不是思虑的虑,而是正思惟。不要有妄想,只要存正念,慢慢便得定力,故亦叫禅定。

 

『般刺若』:即般若,译作智慧。般若有三种:(一)文字般若;(二)观照般若;(三)实相般若。

 

『波罗蜜多』:即到彼岸,此岸是生死,彼岸是涅盘。从众生修行而成佛果,叫做波罗蜜(多是助语词),此六度波罗蜜亦皆非了。在空如来藏里面,什麽都非了。这个非字不是什麽都没有,只是非弃而已,因里面还有妙明呢!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盘。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如是即由六度波罗蜜,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由菩萨至佛果位,要经过很长的阶段及过程。

 

『怛闼阿竭』:译作如来,如来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和应身。

 

『阿罗诃』:即应供,能应九法界众生供养。

 

『三耶三菩』:即正遍知。知心包万法,为正知。知万法唯心,为遍知。正知是实智照理,遍知是权智照事。以上三名称是诸佛十名称前之三名称。

 

『大涅盘』:即佛所证大寂灭海,亦即圆寂,不生不灭之意。

 

『常乐我净』:『常』即不变,『乐』是得到法喜充满的快乐,『我』是得到真正的自在,『净』是清净周遍,无诸染着。以上种种名称亦非了,则如来藏又非佛法了。

 

在如来藏里,说它有,什麽都有;说它无,则什麽都无。这就是一切唯心造,亦是如来藏之奥妙处。说有是不空如来藏,说没有是空如来藏;说也有也没有,是空不空如来藏。这个道理要研究久了,才能领悟。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上面所说是空如来藏,种种俱非的道理,亦即『扫一切法,离一切相』。任何法都空,叫做真空,真空便能生出妙有。『世出世故』:世即世间,即是说,所有世间法,称凡法界,和出世法,称圣法界,皆是如来藏。本来是光明而照耀的妙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寂照妙心。空如来藏的本体是清净湛寂,不立一法。不空如来藏是具一切法之用,如摩尼宝珠,体非青黄赤白色,而能随缘现色,随缘应用。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

 

这是不空如来藏。上文说空,这里说不空,是什麽意思呢?因真空之後,才有不空,如果完全空了,什麽都没有,就不是真空。要真空才能生出妙有。有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元明妙心,亦即是识心,亦即空,即地水火风,即眼耳鼻舌身意,即色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意识界,包括五阴、六入、十八界,皆即如来藏性。以上是世间法。

 

法无空法,说空也可以,说不空也可以。如金刚经上说:『言佛法者,即非佛法。』又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学佛法是不可有执着的,一执着就生出法执。有法执就和没有学佛法一样。不知佛法,而有我执;明白佛法,而有法执,这都是不对的。

 

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

 

这是缘觉法。即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是流转门的过程。如果修还灭门,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所以修行人,要没有无明,才能了生死。

 

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

 

这是声闻法,就是四圣谛法。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是声闻乘必修的法门。

 

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刺若。即波罗密多。

 

此是菩萨法,就是六波罗蜜之法门。菩萨必修的法门,也就是大乘法。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自利利他的法门。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盘。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此是如来法,以上十法界,都不出一真法界。十界诸法,皆依如来藏性之体为体。如离此心实无一法可得,所以说:『尘尘混入,法法圆通,一真不动,应用无穷。』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

 

以上所说,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乃至如来果位,完全具足於如来藏性里。世间与出世间诸法,亦皆是如来藏妙明心元。空如来藏叫做本妙,不空如来藏叫做元明。实则本妙本明,皆自己本身已具有,所以说『心元』。元就是本,这个妙明真心,就好像摩尼宝珠,说它有,则一本清净,纤尘不染;说它空,又是众相分明,遇缘显现。所以说:『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就是我们本有的妙明真心。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离开有和离开空,又是有又是不有,这是中道第一义谛,亦是一乘寂灭境地,亦是真空妙有,空不空如来藏之道理。

 

『离即离非』:离不空藏,就是一切法,即是离有。离开空藏,不是一切法,即是离空。这两句是显一心之体,不滞空有。

 

『是即非即』:是即十界,照不空藏,就是照有。是又非十界,照空藏,就是照空。这两句是显一心之用,而能双照空和有二边。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世间三有众生(三有即欲有、色有、无色有)及超出三界的声闻缘觉(即凡夫及小乘等)怎可以用他们所知的意识妄心,来推测佛之境界呢?佛所证的无上菩提,三智圆觉之极果,没有比他高,故不能用识心来测度的。

 

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第一为开导众生,皆有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众生本具,心中之不生不灭性。第二为示众生佛之知见,即这部经上,佛指示阿难,眼根不动不变,不失不还,乃至见见非见,就是佛之知见。第三欲令众生悟佛知见,即佛示阿难如何会通万法净极,一心三藏,令起奢摩地,微密观照,圆悟本有真心。第四欲令众生入佛知见。在此即是令阿难依圆解,起圆修,得圆证,直趣无上菩提。由此可见这部楞严经之重要。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譬如琴,琴长三尺六寸,古琴五弦,今琴七弦。瑟有廿五弦,箜篌十四弦,琵琶四弦。这几种乐器,虽然能奏出美妙音乐,但如果没有巧妙的手指,和熟稔乐理的琴师,亦不能奏出妙音。乐器自己是不会发出妙音来的。

 

这是譬喻一切众生,虽皆具足如来藏性的妙用,但如无善知识指点,亦不能启发其妙用。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你与众生,亦和上面所说一样。其实这个宝觉真心,一切众生,皆是圆满具足的。『我一按指』,我是佛自称,一按指,海印就发光。海印是佛心三昧,如海水澄清,能映现万象。可是你一起念头,尘劳诸相,世间妄念便生出来。

 

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为什麽尘劳不断?为什麽一起念便有妄想?就是因为没有时时刻刻勤修无上菩提道,而贪爱小乘法。得到一点境界,便自己认为满足。

 

这段经文很重要,你们都要回光返照,问问自己来这里做什麽?是否真心要研究佛法?明白佛理?如果是的话,那就要勤求无上菩提,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随梆唱影,要认真用功。能真心用功,就是有人在你身边谈话或走过,你都不见不闻。这样岂不是成为聋子盲人呢?不是的,要不见不闻才是妙,才能得到妙境。所以说:『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这样才是勤求无上觉道,若不是这样,但要发勇猛精进,来求无上菩提。

 

修道最要紧是克服外境,不要被境所转。怎样才能克服呢?要有真正定力。所以我要你们,第一要学楞严咒,第一个考试便考楞严咒,要能背出来才算及格。第二要习楞严定,才能得真正定力,便不为境所转,而能转境。中国古语有云:『学问深时意气平。』学问不够深,便随时有火气意气,学问够深便不为意气所转。亦即有涵养,有定力。

 

有人说:『这里不够清净。』那要问你自己,如果你心里清净,则到处都是清净。如果心里不清净,则到处都不清净,因你不能克服环境。修道就要修到有定力,才不为境所转,才能转境。转闹市为山林,这才有真正定力。要时时刻刻回光返照,问问自己是否有勤求佛道。不是老照着别人,专找人家不是说长说短。

 

人有定力,到什麽地方都能平静无事。所以我说:我在三藩市一天,就不准有地震。不明白佛法的人,以为谈奇道怪,故弄虚玄。其实我们现在天天研究楞严经,天天修楞严定,有定力,地亦坚固,故不会坏的。况且现在到处都在暴动,而三藩市至今还平安无事,亦可说有小的感应。(注:一九八六年美国到处有反战争暴动。)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

 

富楼那听佛开示後便说:我和如来的宝觉圆明,真妙净心,即如来藏性,本来是圆满,没有两样的。但我被过去无始以来的妄想所缠缚,故经过很长时间,仍在轮回里,转来转去。幸今已得四果阿罗汉,但我的习气妄想,还未去尽,真心还未显现,故不能够究竟觉悟。世尊,诸妄都已消灭,妄尽存真,已得到妙觉明心,圆融无碍,真常不变。

 

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敢请问世尊,一切众生,因何无缘无故,生出种种妄想,把自己妙净圆明的真心遮蔽,而受沦溺於生死轮回的苦海中?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

 

富楼那起初怀疑万法相续之因,经佛解说,不空如来藏,从真起妄,随染缘而生万法,後又怀疑五大圆融的道理。佛为其说空不空如来藏,好像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绝诸相之发挥。因虚空是为明暗所依,而不为其所变故。观相本来是虚妄,便不会互相淩夺。观性本来是真,故能圆融,而万用具妙。现在还有些少妄因未除,即还未知道妄本来就是无因的。佛为他释疑,故以世间诸事,举一事问富楼那。

 

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於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於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你是否有听见这件事情呢?在室罗城中,有一个人名叫演达多(译作祠接。其父母在神祠祷告而生,故用这个名字)。有一天早晨,他用镜照自己的面,看见镜中人有头,眉目美丽可爱,反瞋恨自己没有头。因为他看不见自己的面目,便生出错觉,以为自己已变成魑魅妖怪,所以大吃一惊,便向街上狂走。你的意思如何呢?这个人因为什麽事,无缘无故而狂走街上呢?富楼那说:『这个人心里发狂,并没有其他的缘故。』

 

富楼那问佛:众生因何因而有妄。这里佛答他所问,为何无缘无故而狂走。无缘无故是譬喻无因,狂走则譬喻无明,意谓无明是无因的。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佛说:这个宝觉真心,是具足妙、明、圆三种义理的,亦就是一心三藏,妙为寂静之体,故不立一法,属空如来藏。明为照耀之用,故能遍现诸法,属不空如来藏。圆为体用双彰,圆融无碍,属空不空如来藏。此三藏是本来心,故说:本圆、本明、本妙,亦即本来无妄,现在既然叫它作妄,自然不是真实。不是真实,便无所因。若有所因,有所凭据,自然有体,那就是真的,不能叫它做妄了。

 

自诸妄想辗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

 

自从无始以来,积聚的一切妄想,辗转相依,此伏彼起,转来转去,再因迷上加迷,重重相续,以至经历劫数,还没有停止之日。虽有佛的大智慧来说明妄是无因的道理,但还不愿回来,不能回头是岸,还要和妄想做朋友。

 

这个『无始无明』和『无始妄想』,是怎样分别呢?『无始无明』是最初迷相,『无始妄想』是最初动相。真心如海水,无明如风,妄想如水中的动相。水本不动,但被风一吹,就生起动相。既依风才动,故风相和水相,是不相舍离。无明不觉亦不离本觉,所以风是依真生迷,即是无明。凡是执相是有,即是妄想。

 

所能我(度公自称)以前曾写过二句偈:『舍不了死,换不了生;舍不了假,成不了真。』怎样才能舍得死呢?不是要你真的去死,而是要你活的时候,将自己看做活死人。不要别人对你说一句不顺耳的话,便放不下,不要人家对你不好,就受不了。不要为自己的假躯壳做奴隶,要大死才能大活,什麽事都要放下,不要执着。『舍不了假,成不了真。』我人就是放不下妄想,才不能得到自在。妄想太多,攀缘心太高,怎能成道?不要在死物上用功,要在活物上用功。什麽是死物?就是这个假躯壳,终日奔波劳碌,无微不至的来侍候它,可惜它不能永久存在,终要灭亡的。活物就是自性,是不生不灭的。明白这个道理,便要从活物上用功,勤修无上菩提,以求去妄显真,恢复本来面目。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

 

因为这个迷,这个不知道迷本无因之迷,便时常以为自己有妄。但如果知道这个迷是假的,是没有体性的,那麽,妄想便无所依靠,不能存在。既然无妄因,妄因尚且无生,又怎样去消灭它呢?得到菩提正觉的人,好像梦醒的人,说出他刚才在梦中经过的事。虽然他是心智精明,亦无办法借用什麽因缘,来把梦中的境界,拿出来给人看啊!

 

得菩提者是指诸佛。佛虽能说法,指示众生破迷破妄,但不能将迷妄的境界,拿出来给你看,只可用譬喻,不可用物体来证明。

 

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

 

况且迷妄本来就是无根无体,好像室罗城中,演若达多那个人,岂是为了什麽因缘?只是自己生出恐怖之心,以为没有头而向街外狂走。直到他的狂心息灭,才知道头依然存在,而不是从外边找回来的。纵然他的狂心依然未歇,可是他的头,根本是没有遗失的。

 

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富楼那啊!虚妄无明的体性,就是这样的。既然没有根本可寻,怎可找出它的因来呢?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

 

只要你不随妄想而起分别的妄心,则『世间相续』、『业果相续』和『众生相续』,这三种相续因缘便会断灭。为何有这三种相续呢?皆由分别妄心所生。如无分别妄心,则根本这三种相续的因,便不会生出来。

 

分别妄心即遍计执性,修道最紧要断除。

 

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演若达多是谁呢?就是汝心中的狂心。这个狂心,如果抛掉,就能明白。明白即是菩提,亦是妄灭真露。妄心息灭,真心就显露出来。这个殊胜无比,清净无染的妙明真心,本来就是周遍法界,不是从外边得来,而是每个人本来具有的。它是在佛不增,在众生不减,和佛是一样的。既然本来就具有,又何需要藉劬劳,劬劳是父母养育儿女之恩。即是说自性本来具有,不用父母培养和肯綮修证的。

 

肯是骨和肉和骨之间,綮是筋和肉之间。『肯綮』二字出於庄子养生篇,庖丁解牛。庖丁是杀牛专家,他一刀便能把牛的筋骨和肉分开。

 

肯綮修证,亦即劳筋苦骨,猛勇精进的意思。这段文字是顿教法门,即是说,真性本真,只要离开妄缘,便是如如佛,亦是无修而修,无断而断。没有分别心,即是无修而修。狂性自歇,即是无断而断。胜净明心,本周法界,即是无证而证,亦是无功用道。楞严经妙法,就在这个地方。所以阿难说:不历僧只获法身,不必经过三大阿僧只劫的勤修,而能得法身,证果。

 

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

 

譬如有人,在自己衣服中,系带如意珠,如意珠是所求如意,所愿遂心,有求必应的宝珠。但这人把它忘记了,因此贫穷而露宿他乡,四处浪迹,向人乞食。虽然流落困苦,但那宝珠始终没有遗失的。

 

这段文表示我人虽然贪求世界快乐,终日奔波劳碌,不得自在,但自性并没有丢失。

 

世上真正贫穷的人,就是不明白佛法,不知自性本具这如意珠。明白佛法而修行证果,发现自性宝珠,才是真正智慧,真正财宝。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忽然间有一个智慧的人(即佛)告诉他:衣里有宝珠,指示他本具佛性,顿使他妄息真露,重获自性法宝,遂能从心所愿,成为大富翁。此时这个人才明白那神妙不测的宝珠,不是从外边得来的,而是自己本来就拥有的。

 

你们听楞严经,修楞严大定,就是要发现自己衣里的如意珠。得到如意珠,就成为世上最富有的人。什麽叫最富有呢?

 

『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妄念心停止,狂性也消灭,贪心亦不生,就是真富贵。没有欲念,没有自私心,便是真正有福报的人。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婬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

 

这时阿难,於大众之中,向佛顶礼,站起来说:刚才世尊说,杀盗淫这三种业缘,如果能断除的话,则三生业果之因,也就不会发生,那麽,心中无明之狂性,自然歇息。一经歇息便成菩提,现出本有家珍。因本有家珍,确实不是从他人或外边得来的。

 

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

 

这种说法,显然而明白地属於因缘法,为何世尊,现在又忽然舍弃因缘呢?

 

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

 

我就是自从听了十二因缘法,专心修到开悟而证初果。世尊!这因缘的道理,实在能够使一切众生,反邪归正,所以不单独我等年轻,有学的声闻(初果至三果为有学,证到四果才是无学),就是现在会中的上座大采菽氏,鶖子和空生等长老,都是先从老梵志学外道,修自然,後来听佛说十二因缘的道理,便放弃自然转修因缘法,终能发明心地而得开悟,证到无漏果位。无漏即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漏』亦就是烦恼的别名。贪瞋痴等烦恼,日夜从眼耳等六根门头漏落。『漏』亦有漏落的意义,烦恼能令人漏落於三恶道。所以说有烦恼为有漏,离烦恼为无漏。

 

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现在佛说菩提是自性正觉,不是从因缘所生,那麽,王舍城里,拘舍梨等外道,所说宇宙一切都是自然的道理,应该成为至高的真理了。佛以前是用因缘来破他的自然学说,现在佛摈弃因缘,那麽自然法,岂不又成为第一义理?希望世尊垂大悲心,开导我们的迷惑。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於是。

 

佛告阿难,现在就用城中演若达多这个人来作譬喻,他的狂性因缘如果能消灭的话,那麽,不狂的本性,就自然会生出来。这是因缘和自然,经过精研穷究後所得到的结论。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

 

阿难!演若达多的头,本来是自然在那里,没有失去,亦没有得回。既然是本来自然,就应该时常自然,无时而不自然。但因何因缘,生出恐怖心,以为自己的头遗失,而发狂乱走呢?这里是说,众生的真性,如果属於自然,则应该时时自然,为何缘故而发狂,生出无明来?有无明,那真性就不能算自然了。

 

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

 

如果头是自然的,就是因为照镜的缘故而发狂,何以不自然发狂,而要等到照镜的因缘,骇怕头遗失才发狂呢?

 

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自己本有的头,原是没有失掉的,只因照镜而以为失掉,故妄生惊狂恐怖心。其实头非但无遗失,并且没有丝毫改变,怎可说是藉着照镜的因缘呢?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

 

如果说狂性本来是自然的,那麽他本来就应该常有狂怖的心,既然常有,则当他没有发狂的时候,这个狂性又潜伏在哪里呢?

 

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如果说不发狂是自然的,那麽他的头本来是真的,不是妄的,应当不会发狂才对,为何他又会发狂而乱走呢?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

 

如果明白头是一向都有的,也就知道自己不应该无缘无故而发狂乱走了。因此因缘和自然,都成为儿戏的理论,所以我说:三种相续能缘的分别心能够断绝的话,则菩提心自会产生。菩提心生,生灭的妄心就消灭。但菩提真心本来是没有生灭的,如果说有生灭,这亦是凡夫之执着,有生有灭,就成为对待法了。

 

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

 

必定要把生灭心彻底清净,才是无功用道。无功用道,即楞严大定。但假如说有一个自然心生,那当然有个生灭心灭,一生一灭,又成对待,亦属於有生灭作用了。

 

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

 

无生灭的叫做自然,譬如世间的事物,用各种因素混杂和合,构成一个整体,才叫做和合性。不属於和合性的,叫做本来自然性。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这里的本然,是指自然,和合指因缘。本然也不是自然,和合也不是和合因缘。离开因缘和自然,就是能离和不能离,亦都要排除净尽。若这样说法,才不是戏论法。

 

菩提涅盘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祗益戏论。

 

要证到菩提涅盘的果位,在你来说还是十分遥远,一定要经过很多劫,和辛苦勤劳的修行,才能证得的。你虽然能够记忆背诵十方如来所说的十二部经典,如恒河沙数不清的不可思议清净妙理,但这只是有益於你的戏论而已。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

 

你虽然对於因缘和自然的道理,说得很清楚,明了透彻,因此一般人都称赞汝是第一位博学多闻的人。不过像你这样历劫多闻薰习,这都不是真修实践,所以不能免除摩登伽女所加的难。

 

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婬火顿歇。得阿那含。於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乾枯。令汝解脱。

 

你虽是多闻,但徒闻而无实修,终不得定力。如有定力,又何须待我的楞严神咒,来转变摩登伽女的心,使她的淫火息灭,证得三果阿那含呢?『阿那含』译作不来,就是不再来欲界受生死。现在她在法会中,成为精进林,林是譬喻迅速,即一悟就证三果,不必经一果和二果的阶段。既然她已证果,爱河乾枯,也不再来缠你。

 

『爱河』:喻爱心像河流一样不会停断。又爱为生死本,因爱便有欲,因欲而有生,因生而有死,故爱欲像河水,有时亦可以溺死人的。

 

当阿难托体乞食的时候,摩登伽女一见他,即生爱心,便回家恳求母亲,将阿难召来。她的母亲即念先天梵咒,把阿难迷住。本来邪不敌正,如果阿难有定力,有正念持咒,也不会给邪咒所迷。可能阿难亦为伽女美色所动,心一动邪术才能乘虚而入。佛知阿难将毁戒体,故即说楞严咒,敕文殊菩萨持咒往救阿难。阿难闻咒,恍然觉悟,即跑回佛处,伽女亦随後追到。佛问她来做什麽?伽女说:『我爱阿难』。佛问:『你爱阿难何处?』答:『爱阿难面目俊秀。』佛说:『你爱他的面目,那麽便把它割给你。』若把面目割下,还有什麽可爱?伽女一想便开悟,而证三果阿那含。所以人不怕有爱心,只要能觉悟,便可得救。不觉悟,老是在爱河的漩涡里溺转,那就苦恼无穷无尽了。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所以阿难啊!你虽然经历很多劫数,能够记忆和持诵佛的秘密妙严经典。什麽叫秘密?口不能说出叫做秘,心不能猜测叫做密。又彼此互不相知,为你说法,我不知道;为我说法,你不知道,也是秘密。又一样法一样理,但众人听後,各有各的理解和悟性,也是秘密。妙是不可思议,严是最有价值和最尊严的法宝。你虽能记忆和诵持种种妙法,还不如用一天的功夫,来勤修无漏法。无漏法即是断除贪瞋痴,无明,妄想,分别执着及一切习气。这样才能远离世间爱和憎二种痛苦。

 

世间人都认为爱是最伟大,最幸福的事情,因此十分注重伦理之爱,男女之爱,殊不知道有了爱,便有了苦!爱憎是苦因,生死是苦果,爱到极处便成憎。好像你所最爱的人,忽然变了心,或者对你不好,你便会生起憎恨心,所谓『爱之愈深,恨之愈切』。说起夫妇的缘份,都是前生的因果。有的夫妇相敬如宾,互相尊重敬爱,这都是前世结下的好缘,故今世享受这好果。但亦逃不了生离死别的痛苦。有的结下恶缘,便成为冤家,天天吵吵闹闹,家无宁日,岂不是苦?所以修道的人,切切要离开世间憎爱二苦,要不憎不爱,才是中道了义。

 

如摩登伽宿为婬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

 

即如摩登伽女,从前原为妓女,由楞严咒的威神力,消灭她的爱欲妄念,遂能明白自性而得悟道证果。现在法会中,名字叫做性比丘尼。

 

与罗侯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罗侯罗,译作覆障,是佛之子,不是爱欲所生,而是由佛指腹成孕。他在母胎六年不出世,因他前世曾堵塞老鼠穴六天,故有此报。覆即盖,有覆盖之业障。耶输陀罗,译作名称,即有名词的人,是佛的妻子。她都能明白过去的因缘,知道历世生死的原因,皆因一念贪爱,而成为永世的痛苦。既然已经明白,便能在一念间,转修无漏善业,现在已能够超越欲界生死的缠缚,或者已蒙佛的授记,得到将来成佛的名字,何以你们现在还在自己欺骗自己,留恋在见闻分别上,和执着在视听的六尘上呢?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

 

阿难和在会大众,听了佛的开示和教诲,心中的疑惑,遂即消除,明白空不空如来藏的道理,实相的真理。其身和意都顿时感觉轻安,获得从来所未来曾有的快乐。

 

轻安境界是很难形容的,要自己领会,才能明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坐禅时也有轻安境界,叫做最初前方便。觉得心意愉快,腿不痛,腰亦不痛,身体轻松,妄念皆空,有无限自在的感受。

 

在阿难和大众听佛所说妙法,受佛三昧加持,佛光加被,故大家都得到最殊胜和最快乐的感觉。

 

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沈冥出於苦海。

 

阿难的本事是多闻,又因情感深挚而善哭,这是他第五次悲哭。所以经文说:他重复悲泪。哭至悲痛流泪,顶礼佛足,长跪拿掌对佛说:『世尊!你是清净宝王,具有无比的慈悲心,能用善巧方便法,消除我等心中疑惑。又用种种因缘方便法,来提醒和奖励,引导一切沉落及冥顽的众生,使能脱离爱欲的苦海。』

 

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

 

世尊,我现在虽然承蒙佛开示,明白如来藏的妙觉明心,是周遍十方世界,含有如来十方国土,清净而宝贵庄严的妙觉王刹。

 

妙觉明心是指佛法身,妙觉王是指佛报身,如来是指佛化身,刹是指佛国王。即是说:我现在已明白佛的法身能够含蕴重现报化二身,和清净庄严国土,及十方所有世界,皆包含在如来藏性里面。

 

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

 

如来又斥责我,多学博闻是无益的,不如努力修习无漏功夫。

 

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

 

我现在犹如漂泊在旅途当中,没有一定的地方。忽然承蒙天王即佛,赐给我一间富丽堂皇的大屋,但可惜我还未得其门而入。

 

大屋喻如来藏,即是说:虽明白藏性广大圆满,可是不知怎样修法,才能入屋内享用,才能证入如来藏性里。

 

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盘本发心路。

 

唯望世尊,不要舍弃无上大悲心,来指示我等在会中一切愚痴的大众,舍弃小乘有余涅盘,而能毕竟获得如来极果,不生不灭的无余涅盘。从本来最初发心,直趣菩提的道路。

 

佛教里有小乘和大乘,泰国、缅甸等地,皆遵奉小乘。佛最初说法是说小乘;一部分弟子们听後,便往别处修行弘法。及至佛最後说大乘,他们没有参加,便说:『佛没有说大乘,在乘法是後人捏造的。』现在阿难,亲自请佛说大乘,愿舍小乘,回小向大,向大乘法修证。可是一部分跟佛学小乘的,都以先入为主,不承认佛後来所说的大乘法。这也有他们的道理。好像以前在中国东北,皈依我的弟子,我很少和他们谈话。因他们都了解我,知道我的根底,东北是我的家乡,他们都知道我是白孝子,曾经庐墓三年,又肯济世利人,所以一见到我,或闻我名,都争来皈依。我也有怪癖,从不穿棉衣和袜子,冬夏二季,都穿同样衣服,二件布衣,冬天下雪,赤脚行走雪地上,也不觉冷。到任何地方去,只喜欢讲经和打坐,而不喜欢谈话。到了香港後,也只讲经说法,很少教人禅坐,也从未授人千手千眼大悲法。因这法是很重要的,不能随便传授。故从香港来的弟子,因从未有学过,现在听你们说,学千手千眼大悲法,所以他们说:『不会的,师父不懂大悲法,怎能传给你们?』这就和小乘不信有大乘法一样的道理,有人信小乘,说大乘是对的。有人信大乘,说大乘是对的。其实在佛教里,没有一个对,亦没有一个不对,只要你能专心修行,一定会成功的。不过小乘只是方便法,而大乘则讲实相法,理论总比较圆融无碍,不是一般小乘所容易明白的。

 

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阿难请佛指示,怎样修行用功,才能直达如来藏性里面的路径,使只证初果而有学位的阿罗汉,知道怎样才能摄伏无明烦恼,和往昔的攀缘妄心,得到陀罗尼,即总持法门,总一切法,持无量义,然後才能深入了解佛的正知正见。阿难向佛说完後,便五体投地,和在会的大众,皆一心一意来等待佛的开示。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後。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

 

这时,佛怜悯在会得到小乘果,而对於菩提心,还未得到自在和还未开悟的人,及为了将来,佛灭度以後,末法时代的众生,想要发菩提心修道的人,乃开示一条最上乘的微妙修行道路。

 

佛灭度後,正法住世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正法时期,大家求智慧,喜欢参禅而获开悟。像法时期,大家就舍本求末,喜欢修福报,建庙造塔,不注意禅定。至末法时期,也不要禅定,也不修庙造塔,只喜欢争斗。现在是末法时期,到处都是争斗。世界每一角落,都是斗争激烈,尤其某些国家,更喜欢斗争,唯恐天下不乱。这都是末法众生的业报。佛将入涅盘时,已先知道,末法众生,根浅智劣,难调难伏,不易教化,所以在楞严法会上,先说明此妙修行路,令末法修道的人,易於入门,易於成功。你们现在能听楞精制经,能修楞严大定,这可说是处末法而能修正法。可能也是应该轮到正法,在西方开始兴盛的时候,因为一般西方人都喜欢禅学。但这是要真真正正,如法修行,一丝一毫,都不能随便怠慢,还要脚踏实地,不怕辛苦,勇猛精进,才能达到成功之路。我现在只是指点你们修行之路,将来成功与否,是要靠你们自己的,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於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佛即开示阿难及在会诸大众,你们既然决定发菩提心,要知道佛法中的不可思议妙三摩提,即楞严大定,立志勤求,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但首先应该明白,发菩提心的基本初心,和二点决定性的义理。什麽是二点基本初心,决定性的义理呢?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阿难!第一义者,如果你们决定舍弃声闻缘觉小乘法,不愿再沉滞於空寂,而欲修菩萨大乘,进入佛的正知正见,首先应该仔细观察,发心的动机,和证果时候,得到正觉的真心,是相同呢?还是不相同呢?(果地即菩萨境界。)

 

阿难。若於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假若在因地最初发心的时候,用生灭心,即第六识攀缘心,作为修行的基础,而想证入不生不灭,常乐我净,佛的境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

 

因为这个道理,你应该用智慧来观察,在这个器世间,一切可以造作的物件,都会变迁坏灭。你再详细观察,在这器世间上,凡是有为有相的物质,哪一种是不会变坏呢?

 

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所有有形有相的事物,无论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都会变迁烂坏。但从来不会听说虚空会烂坏的,为什麽呢?因为虚空不是可以用人力造作的,所以从始至终,都不会变坏而消灭。这里以虚空比喻根性,是常住不生不灭。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就以你身中四大来说:坚固如骨骼等属地,润湿如血液等属水,暖触如温度暖气属火,动摇如呼吸等属风,综合起来叫做四缠,互相团结构成一个人身。既有身相,便有六根,分开你的湛然圆融,妙觉真心。这个不生不灭真心,一旦和有生灭妄心和合,就变成阿赖耶识,所以说:『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原来在如来藏性里,只是一个精明真心,但分开则变成六根。在眼就是视,在耳就是听,在身就是觉,在意就是察,从开始到终了,从四大开始,而变成五叠,即五重浑浊,而成为五浊恶世。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於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什麽是浊呢?譬如清水,本来是清洁,没有半点污染,但土和沙是留滞隔碍不通的。水和土的体性,本来也是一清一碍,不相同的。假使有一个世间愚人,拿一撮土投入清水中,土质就失去固定留碍作用,而净水也失去清洁的本相,二者变成汨然混浊的状态,所以叫它做浊。你的身中五重浊相,也是这样,就失去原来原来清净的真相。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现在先说劫浊,你看见虚空,遍满十方世界。但虚空和看见是漠不相关的。虚空自虚空,看见自看见。虚空虽有现象,而无本体。看见虽有作用,但无感觉。感觉只在人而不在见,如果虚空和看见,融合为一体,好像经纬一样,互相交织起来,就妄成为世间诸相。这是第一重叫做劫浊,劫浊於五阴之中属色阴。

 

劫为梵语,译作时分,即时候的分段。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你身现在不得解脱,都是因为抟取四大假和合,而为身相。既然有了身相,就有见闻觉知。本来真心,元是一精明,被地水火风四大所壅隔,便分成六和合。本来是灵明圆融,而变成有留难和窒碍。四大本来是无知的物,现在给六根的性能所旋转,而变成有知觉了。由妄知和妄觉两相,互相交织,妄成浑浊,这就是第二重叫做见浊。见浊在五阴之中是受阴,是前五识的境界。

 

为什麽上文说五浊恶世是指外边,现在的五浊又跑回自己身上?因为你内边有五浊,外边才有五浊。身上无五浊,外边的五浊,也就消灭,这都是妄想造成的。

 

又汝心中忆识通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又你心中,记忆和认识,以及所读诵和学习过的世间文字和科技,在你记忆的性能上,就会发为知见。但从书上所得的知见,都是世间的知识,而不是究竟从自性所发之知识。因为不是究竟的知识,所以终日便不断地胡思乱想,於是就生出外界的色、声、香、味、触和法六尘境界。六识如果离开六尘,就无体相可寻。六尘如果离开六识,亦无体性可得。因此识和尘便互相交织,妄成种种印象,留在意识之中,贪恋不舍,使你的真心不得自在而成浑浊。此就是第三重,叫做烦恼浊。在五阴之中是为想阴,是第六意识的境界。

 

有真才有妄,有妄才有真。真妄是对立的,所以就依真起妄。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大道毁坏了,才讲仁义。若大道存在,大家都明白大道,克己复礼,爱人爱己,不令别人生烦恼,就不必去讲仁义,仁义就成为多余了。『智慧出,有大伪。』如果大家都一样有知识,平等无分,便我不欺你,你不欺我。一旦有智慧的人生出,就会认为其他的人太愚痴、太可欺。进而用种种欺骗奸伪的手段来玩弄人,所以说,有智慧出现,才有奸伪的人。『六亲不和有孝慈』,家庭里如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大家能守五伦之道,大家一样良善,便不能显出谁是孝子。家庭不和,吵吵闹闹,父母不慈,子女能孝,这样才能显出他们的孝心。『国家昏乱有忠臣』,国家太平时期,大家当职做官,不分奸忠。等到国家有灾难,才知道某人确曾为国家尽忠效劳。好像中国之岳飞,兵临城下,他能击退强敌,保卫国家,所以後人都敬仰他是大忠臣。

 

这浊亦是一样,单独一种,不会成为浊,必须互相组织,连合起来,才成为浊。比喻真和假一样,有真才有假。无明就如人身上的影子,依真起妄,就生出种种妄想妄见。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於世间业运每常迁於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又你心中,从早到晚,妄念相续,生住异灭,没有停息的时候。又因执着自己的意思和知见,所以想尽种种办法,怎样才能长生不老,永住世间。怎奈行阴密移,运转不停,自己不能做主,所以随困果而舍生趣生。从这个国土转生到那个国土。这种生灭不停息的妄见和业果,互相交织,便成第四重叫做众生浊,在五阴之中是为行阴,是第七识的境界。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你等见闻觉知,原是无异样的,但因六法隔离,无缘无故,便生出异相来。实际上精明之性是能互相知觉的。元是一精明,在本性上是相知相觉的。但分为六和合之後,就变成不同,在应用上就互相违背,变成眼只能见,不能闻;耳只能闻,不能见。用途不同,失去一定标准,互相组织,扰乱真性,妄成浑浊,这是第五重叫做『命浊』。在五阴之中是为识阴,即第八识。它是『去後来先作主翁』,就是最先来和最後去,要八识离後,才算寿终。

 

我人妙觉明心,原是清净湛然,岂有浑浊?只因一念无明而生出种种妄相,外被五大器界所浑而为『劫浊』,内被四大身相所浑而为『见浊』。再被六尘缘影所浑而成『烦恼浊』。後被生死所浑而成『众生浊』。再由众尘结滞,六根不能互通而为『命浊』。变成内外浑浊,失去湛然清净之义。现求佛指示澄浊的方法。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

 

阿难!你现在要想从见闻觉知的功能上,回来契合自性,本来常乐我净的佛境地。

 

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

 

应当先行拣去哪些是死生根本,择取哪些是不生灭性,然後依据本来不生不灭之根来扭转虚妄而生灭之识,才能修成圆满清净湛然的自性。

 

佛示以合识用根,这是楞要经要旨。识心若不舍除,不能修成大定。根性若不取用,不能证得涅盘。所以要舍弃生灭,守於真常,依不生灭,为因地心,才能修证。

 

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後圆成果地修证。

 

用你的不生灭圆融湛性,即是见性闻性,来旋转虚妄生灭的妄想作用,并降伏无明烦恼,还归於原来的本觉自性。得回还本光明而觉照的不生灭性,来作修学佛法的因地发心,这样用功修行,才能圆成果地,而得证无上菩提。

 

将自己圆湛的不生灭性,时时刻刻不要外照向外驰求。但要内照本源心性,即反闻闻自性,才可以旋浊还清,旋妄归真。

 

如澄浊水。贮於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好像欲澄清浊水,必须要把浊水放在静止的器皿里面,使它静静地深沉不动,沙土自然会慢慢地沉下,而清水就会显现出来,这样叫做初伏客尘烦恼。客尘是生灭不停,如客如尘,不是自家里有,不是从自性生,而是由外边来的,所以叫做客尘。

 

你们现在打坐参禅,就如澄清浊水。深静不动,就是有定力,参禅要有定力,一定要下功夫,不怕苦,不怕难,什麽都不怕,腿痛更不算一回事。如果因为腿痛腰痛,便要伸腰伸腿,还要用软枕来做垫,一点都不能吃苦,这都是不能脱去享受习惯。要知道如果讲享受,那就绝对不会得到定力的。

 

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盘清净妙德。

 

上文所说,住於静器,泥土下沉,清水显现,但如不把泥土提出,还是不能永断根本无明,所以一定要去泥土,而获清水,才能永断根本无明。根本无明不容易断,如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未断。要断生相无明,才能成佛。

 

要把泥滓完全去掉,恢复纯真澄净的水,才叫做永断根本无明。泥滓去尽,清净纯精的明相现前,即妄无不尽,真无不圆,然後证究竟极果,那就任何变迁摇动,都不会再有烦恼也即不会再混浊。这样才能契合涅盘不生不灭的道理,和得到清净无染的妙德。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於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

 

第二义就是你等在座诸声闻、缘觉、有学位者,现在必定想要发大乘菩提心,回小向大,行菩萨道,生大勇猛心,不要不进不退,不要向前走二步,向後退三步。要有勇猛心,不怕种种困难,甚至死都不怕,勇敢向前争取最後胜利,决定捐弃小乘诸有为相。要有决定性,不要一脚踏两支船,要往江北,又要往江南。有为相即有为法,有为法会变坏,无为法才不会变坏。如虚空无相,故不变坏。在佛经里多数引用虚空,因虚空也是代表如来藏性。

 

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应当详细审察什麽是烦恼的根本,使你从无始以来,造业而托生,发生业果而轮转於生死中,究竟是谁作谁受呢?谁作业谁受报都是自作自受的。

 

什麽是烦恼根本?吾人从无始以来,就有二种无明,一是发业无明,一是润生无明,发业是造业之因,能发出现行之业用,即十二因缘过去之无明。润生是业之缘,二缘会合,就能润今生以受生,如十二因缘之爱取,即中阴身投胎时之一念爱想。这都是烦恼生死根本,也是由六根对六尘而引起六识,因而起惑造业,依业受报,轮转生死,没有停息。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阿难,你修菩提觉道,如果不详细观察,烦恼的根本来源,就不能知道虚妄之四大五蕴、六根六尘等从何处生出颠倒。颠倒的原因尚且不晓得,怎可以降伏烦恼而证得佛的果位。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

 

阿难,你且看世上,想要解开绳结的人,如果看不见结的所在,怎样知道去解开呢?

 

欲修菩提道的人,即要解结的人,不见结的所在,即不知颠倒烦恼根本的所在,便不能用功修道,怎能断除颠倒烦恼呢?

 

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谁也没有听到虚空可以被你破坏裂开,什麽缘故呢?因为虚空是没有形相,根本没有结,不需要你去解。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就是你现在的眼、耳、鼻、舌、身和意,这个奸媒,勾引贼人,打劫你自己的家宝。

 

我们每个人都以为眼耳鼻舌身意是自己的好帮手,其实这六种都是坏东西,招贼入室,劫去我人自性的法宝而自己还不知道,真是家贼难防!现在就拿眼和耳来说:『眼不见,口不馋;耳不听,心不烦。』一看见人家吃好东西,口里就想尝尝,生出贪食的念头。耳朵听见顺耳的好声音,便生欢喜;听到逆耳不好听的话,便生瞋怒。不要以为眼睛是好东西,帮忙你看见,就是因为它的帮忙,才生出种种烦恼,好像看见美色而贪美色,贪到手也烦恼,贪不到手也烦恼,其他耳鼻舌身意,也是一样,会使你生起种种烦恼。生烦恼,就失去自性法宝。所以说:『千日砍柴一朝焚。』砍了千日的柴,一朝便把它烧尽。修养了千天的坐禅功夫,得到轻安境界,忽然生了烦恼,就把你的功夫烧去。又云『星星之火,烧尽功德之林』,所以要『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有这样定力,就不会被人劫去家宝;要不然,终日随六根六尘向外跑,不能回光返照,这就叫做漏,即漏落在三恶道而无了期,岂不可怕!所以要断烦恼,必先寻求根源。佛以六识为家贼,就是因为六根和它串通,由六根对六尘而引发六识,因此便起惑造业。所以根就是媒介,有如介绍人一样。

 

什麽是你的家宝?家宝即如来藏常住真心,妙觉明性,而不是世间的有为有相的金银财宝。还有你的自性是具足佛宝、法宝和僧宝,也是真正财宝。还有勤修戒定慧,完成三无漏,也是你的真正法宝。有人说,这种财宝,看不见不足相信。这也难怪,因无形无相,所以看不见,但还可感觉到的。有慧根的人便会知道;无慧根的人,就不知道。

 

今天来见我这个人,自称是活佛,和佛一样。我说要打他杀他,把他气坏跑了。其实这种人真是无惭无愧,自欺欺人,凭什麽资格将自己比作佛!既然是佛,怎还会怕痛怕死,根本是发狂!你们以後无论到什麽地方去,都不可以存有这种狂慧,以为自己了不起,和佛无二无别。我就是佛,就是祖师——这一定要下无间地狱的。这根本是发狂发颠,天魔外道之知见,绝对不能修成佛道的。

 

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於器世间不能超越。

 

因为六根勾结六识,狼狈为奸。狼是後脚短,狈是後脚长,故要互相帮忙,才能走得快。从无始直到现在,众生相续、世界相续,大家便缠缚在一起,不能分离,都因为一念无明,就把圆融无碍的自性,局限在四大六根里面,妄认作自体,执为真我。对於五大六尘的物质世界,执着心外实法,妄生取着,因此就不能超越三界,了生脱死。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阿难,什麽叫做众生世界呢?『世』就是时间的变迁流动,『界』就是空间的方向位置。世界有二种:(一)为有情世界,即有知觉的根身;(二)为器世界,即无知觉的山河大地,房廊屋舍等。

 

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

 

你应当知道,东南西北,加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方和下方,都是空间的方位。过去、现在、未来就是时间的世相。从方位来说,就有十方;从迁流来说,就有三世。

 

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

 

一切众生的身体,是由四大六精,互相组织,虚妄而成的。四大本来是属於无知色法,但因为有了见闻等精,便由无知而转变成有知,所以就在根身里迁流贸易,大做生意。世界则互相牵涉,我不能离开你,你不能离开我,都有连带关系,不能脱离。所以说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大家妄织在一起,不能解脱。

 

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

 

这个界的方位虽然设立有十方,但都各确定的范围,是很明显的。但世间人,只注意东南西北四方,因为上下没有固定的位置,中间也无固定的地方。现在只取东南西北,四个数位,便可明了应用。用四方的数,和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互相涉入,互相配合,三四一十二,四三也是一十二。宛转相乘,就得到十二的数目。

 

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从一叠迁流演变至三叠。第一叠以世涉方,三世四方,三四演变为十二。第二叠以方涉世,每方各有十世,十个十二就成一百二十。第三叠以世涉方,每世各有十方,十个一百二十就成一千二百的数目。总计从始至终,众生之六种根性,既然都是周遍身心,而身心已和世界互相牵涉,那麽六种的根性,亦就具有一千二百功能。

 

阿难。汝复於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你又应当在这些作用中间,决定它们的优劣本能,例如眼睛看见的本能,只可以看见前面,不能看到後面。前方完全明白,但後方则完全看不见(这是指肉眼,得天眼通则前後左右都可看见)。又再旁观左右,也只能看到三分之二,故统论它所作的功德,并不完全。只能算得三分功能,一分却没有功德。所以知道眼睛只有八百功德,这是劣根。

 

现在讲六根的功能,为下文选择圆通的前奏。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耳根听声的本能,没有障碍,可以周遍一切处所,十方所发的声音,完全没有遗漏。声音一动,无论远近,都可以听见,而寂静的时候,闻性更无边际。所以就知道耳的功能最圆满,能具足一千二百功德,是优根。

 

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於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鼻根嗅闻的本能,可以使出入的气息流通,但中间交接的时候,就会稍为停住,功用不太圆满,所以测验鼻根,三分缺一,只是八百功德,是劣根。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舌根虽具有二种功能,但佛舍尝味而取言说。舌根能宣扬所有世间或出世间,一切知识和理论。虽然言语方面,有区域的分别,好像达摩祖师初到中国的时候,语言不通,没有人跟他学佛法,所以跑到洛阳,嵩山上,面壁而坐,这就是方言不同,亦因机缘未熟的缘故。但演说道理,则无究无尽,有时一言一偈,可以说出无边的妙理,所以当知舌的功能最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是胜根。

 

如身觉触。识於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於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犹如身体感觉的本能,知道是违情之触,即自己不喜欢,不愿意的。或是顺情之触,即自己喜欢而乐意的。但要和外物相接触合,才能感觉到。一离开外物,便不知道。所以离只可算作一分功德,合则有双分功德。现在测验身根功能,三分缺一,只得八百功德,是劣根。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最後说到意根,意是意念分别,是第六意识。它的功能虽是默不出声,但心里完全明白,并且能容纳包含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各种事物。它的思惟能力,则无论圣人或凡夫,清净法或染污法,都可以包容,都可以尽它的涯量边际来容纳,所以意根的功能很圆满,能具足一千二百功德。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

 

阿难,你现在不愿顺生死流转,而想求逆流功夫,就应该返本穷源,寻求生死流之根源,才能得到不生灭的果位。

 

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欲求不生灭果,当依不生灭因。六根之性是不生灭,但有优劣之分,所以你应当先选拣检验,这六受用根,哪一种是离知?哪一种是合知?鼻、舌和身三根是要合才能知道。眼、耳和意三根则离开亦能知道。合知比较难修,离知比较易入。再考验谁是浅显易明?谁是深隐难测?意根是深隐难测,眼耳比较浅显易入。再看哪一种是圆通?哪一种是不圆通?眼具八百功能,故不圆通。耳具千二百功德,当然最圆通。如来已暗示耳根最圆通,但不说出,要阿难自己体验选择,作为入门之道。

 

若能於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如果你能在这六根中,明白哪一根是最圆通,依它修持,把无始以来交织妄业之流,扭转过来,做逆流的工夫。顺着不生灭的圆通根来修,犹如顺水扬帆,和那些不圆通之根,比较起来,迟速几有一日和一劫之不同。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

 

我已经完全明显开示给你知道,这六湛圆明的根性,本来所具足的功能数量,由你自己仔细去选择,哪一种和你最相应,最适合的,我就会和你再详细解说,令你对这根,能次第解结,渐次深入,得到进步。

 

十方如来。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於其中间。亦无优劣。

 

十方如来,在这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中,一一依次修行,头头是道,都能得到无上菩提,并无优劣之分。

 

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於一门深入。

 

但是阿难,你的根性下劣,不是优秀分子,故不能於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中得到圆融自在之智慧。故我要为你说明,诸根之优劣深浅,使你选择後,能做逆流工夫,一门深入。

 

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只要你能够一根深入,入到极点,妄尽真存,达到一真无妄之境界。这就是一根得以还源,其他六根,亦同时得到清净。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阿难听佛说後,还未真正明白,故再问佛怎样才叫深入一门?入哪一门呢?就能六根同时得到清净?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佛告阿难,你现在已得初果须陀洹,即入流,入圣人之法性流,逆凡夫之六尘流。金刚经说得很清楚,初果须陀洹,名为入流,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亦已灭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和众生世界,见道位中我执分别之惑,即已断了见惑八十八使。但思惑八十一品还未断,故还未能逆分段生死之流。所以还未知道六根里,多生多劫,无始以来所积下来的虚妄习气,即我执俱生之思惑。这种积习不容易除,是要经过亲修,才能断得。何况此中还有分别法执,俱生法执和尘沙无明,生住异灭,分别头数呢!生住异灭即四相无明:在一念不觉生三细,三细中之业相、见相、境界相,及六粗相中之智相、相续相为住相。以执取相,计名字相为异相。以起业相,业系苦相为灭相。在这四相无明中,分别起来还各有四相,所以头绪纷繁,数量是无穷无尽的。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

 

你现在暂且观察,你的六受用根是一呢?还是六呢?阿难如果说是属於一体,既然是一体,为何耳不能看见?眼不能听闻?头不会走路?足不会说话?如果说一体,则应该能互用才对啊!

 

昨天来的那位自命名为『祖师』的美国人,大言不惭。我说他是口头禅,他答是脚头禅,简直不知说什麽?他还以为答得很巧妙!真是可怜!

 

究竟耳是否能见东西?会的。眼是否能听东西?会的。这叫做六根互用。阿难只证初果还未达到这境界。(有人说:经典都没有这样说,简直不知法师说什麽?)经典上没有的东西多着呢!经典上黑的是字,白的是纸,所说的道理如果跟这跑,那就跟死东西跑,而不是跟活东西跑!要想了生死,一定要用不生灭心来修道。经典是有生灭,将来最先灭便是楞严经,所以我最喜欢讲楞严经,让多些人明白楞严经,此经便不容易消灭。

 

到四果阿罗汉,才能六根互用。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要修到归回一精明,便能互用无碍。你们要想六根互用,便要下苦功,多用功参禅,不怕腰痛腿痛,不要自暴自弃,以为自己做不到,因为谁都可证果成佛的。

 

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

 

假若说六根决定是六个,彼此就应该不相联系。那麽我现在在大会中给你宣扬不可思议的微妙法门,你的六根,不晓得是用哪一根来接受?阿难不假思索,冒冒失失地就答:『我用耳根来听啊!』佛说:『你的耳朵听到佛法,就应该是它自己听到,不关你和身和口。但现在为什麽用口来问道理,身体又生起恭敬来承受法言呢?能这样合作,显然是六根都互相关联的。』

 

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

 

所以应该知道,不是一个而是六个,也不是六个而是一个,绝对不能说:六根本来是一个,或本来是六个啊!

 

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於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阿难!你应该知道,这六根不是一,亦不是六。因为从无始以来,依真起妄,起惑造业,颠颠倒倒,再依业受报,故沦落於苦海中,不断地生死交替。既然有生,故在圆融妙湛自性中,幻出六根来。於本来非一非六的一精明体,生出一和六的虚妄分别。你虽已证初果须陀洹,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脱离,不被外尘所转,但根结之体,还未解开,所以还未达到亡一之境界。

 

见色而被色所转,闻香则被香所转,这都是不够工夫。记得我在东北时,和一班徒弟持诵大悲咒,念至两百遍时,忽然闻到一股从未闻过的异香。有一小徒弟说:『真香!』这就跟香味走。又有一次跟一老修行往应斋,施主做的斋菜,色香具备。老修行赞不绝口说:『真好吃!』又问我觉得怎样,我说不知道。老修行说:『你真像木头,什麽都不知道!』後来我在想,这样高的老修行,还执着在饮食上,那六销怎麽销呢?六销虽销,但分别法执仍在,故曰犹未亡一。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

 

譬如太虚空,本来是圆湛之性,无形无相,可是一经加入各式各样方圆的器具,就说这是圆形虚空,那是方形虚空,随器而变其形。因器具不同,虚空亦有异名。一旦把器具除掉,只是一个虚空,又说虚空是一了。根本上一个也没有的。

 

虚空就如如来藏性,安上种种器皿就如眼耳鼻舌身意。无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所以说它一也不可以,说它六也不可以。根本一个也没有,才是太虚空,才是如来藏性。

 

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彼太虚空,怎可以给你说是同是异?虚空根本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它是无同无异。你更不能叫它是一非一,说它是同是异。如果再叫它是一非一,岂不是妄上加妄?你之了了能知的六受用根,亦是和虚空一样的。

 

所以说:『自性如虚空,真妄在其中。悟彻本来体,一通一切通。』众生因为依真起妄,遂受生死轮回。修道就要去妄存真,回复自性寂净。今日擦,明日擦,好像神秀之偈颂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初修道是要这样的。六祖是已证果,所以其偈颂不同。悟彻本来体,一通一切通。这便是一门深入,一入无妄,一时清净的意思。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於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现在解释六受用根怎样来的。由於明和暗二种色尘,互相拱烘影显,在元妙圆融真性里,生起无明。明暗参杂,遂将妙明真空,变成晦昧顽空,由真妄和合,就胶着湛然之体,发为见精。见精对映色尘上,连结在一起,就成胜义根。这根元本叫做清净四大。为何叫清净?因这地、水、火、风四大之形相,十分微细,非肉眼所能看见,只有佛眼法眼才能看见;所以叫做清净四大。亦即眼体——眼睛,形状有如葡萄一样,依清净四大胜义根,而变成浮尘根,即肉眼之体。浮尘根是由色香味触四尘所成。我人修道修得好,就是胜义根。不修道,就叫浮尘根。见精就寄托在浮尘根之肉眼,向外攀缘一切色尘境界。根随尘转,宾士於色尘上,流如急流,逸若纵火烧山,奔犹野马宾士,各处乱跑,终日执着在色相上。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於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由动和静二种声尘互相攻击,在妙圆真心里面,就发生听觉作用,叫做闻精,闻精对映声尘,收摄声尘而成为内清净四大胜义根,依胜义根而变为浮尘根,即是肉耳。形状如新卷的荷叶,亦是色、香、味、触四尘混合而成。闻精就寄托在浮尘根之肉耳,向外攀缘一切声尘境界,逐尘转,终日流逸奔逐於声尘上。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於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由於通达和壅塞二种香尘,互相显发,在妙圆真心中,就发生嗅觉作用,叫做嗅精,嗅精对映香尘,吸取香尘而成为内清净四大胜义根,依胜义根而变为浮尘根,即是鼻子。形状有如双爪下垂,亦是色、香、味、触四尘混合而成,嗅精就寄托在浮尘根之肉鼻,向外攀缘一切香尘境界,循尘所转,终日流逸奔逐香尘。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於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由恬谈无味而变成有味,这二种味尘互相参杂,在妙圆真心中,就发生尝觉作用,叫做尝精。尝精对映味尘,绞取味尘而成为内清净四大胜义根,依胜义根而变为浮尘根,即是舌头。形状犹如新半月,亦是色、香、味、触四尘混合而成。尝精就寄托在浮根尘之舌头,向外攀缘一切味尘境界,循尘所转,终日流逸奔逐在味尘上。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於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由於隔离和接合二种触尘,互相摩擦,在妙圆真心中,就发生触觉作用,叫做觉精。觉精对映触尘,抟取触尘而成为内清净四大胜义根,依胜义根而变为浮尘根,即是肉身之体,形状好像腰鼓颡(腰鼓俗名杖鼓,状如人身,颡即鼓腔),亦是色、香、味、触四尘混合而成。觉精就寄托在浮根四尘之肉身,随尘所转,终是流逸奔逐於触尘上。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於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最後讲意根,即第六意识,是有生有灭;前念灭,後念生,好像波浪一样,後浪推前浪,连续不停,生灭不息。

 

由於生起息灭二种法尘,互相连续。在妙圆真心中,发生知觉作用,叫做知精。知精对映法尘,揽取法尘而成为内清净四大胜义根,依胜义根而变为浮尘根,叫做意思,亦即肉团心,形状有如莲花。亦是由色、香、味、触四尘混合而成,知精就寄托在浮根四尘之意思上。因为肉团心即意思心不可见,故形容意根好像在幽暗室的视觉一样。内照法尘而能知道和思量一切,知精就寄托在浮根四尘意思上,随法所转,终日流逸奔逐於法尘上。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

 

阿难,如上面所说六根之性,本来都是妙圆真心,如来藏性。但因有了觉上加觉,本来觉体已觉,不必加觉。但因为要加觉加明,就变成妄明妄觉,失去真实之性,把本有之见精、嗅精等,都失去其本来的功能,因和妄明妄觉结连在一起,成为第八识见分,其体虽真,但用上终是妄了。因为真性胶着妄尘,就发出见分之光。元是一精明,因为揽尘结根,就变成六和合,六种作用了。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你现在能离开明暗二尘,见体就不存在。为何有见?就因为有明暗之相帮忙你,才有见体。离开动静二尘,就没有闻体。离开通塞二尘,就没有嗅性。离开有味无味,就没有尝性。离开离合二尘,就没有触性。离开生灭二尘,就没有了知之性。我人因为揽六尘而结成六根,因此聚见於眼,聚闻於耳,耳嗅於鼻,聚尝於舌,聚觉於身,聚知於意。这皆是妄体。如果能到常光独照,迥脱根尘,那麽妄体都没有了,了知元性,怎还有安寄之地呢?真妄二体,需分别清楚:揽尘结根,聚见於眼,为妄体。元明照用,常光独耀,为真体。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

 

这段文及下段文都很重要,我人为何仍未开悟?就因为顺生死流而转,不能逆生死流,亦就是跟着妄尘去跑。现在只要你能不随六根六尘去转,不循着明、暗、动、静、合、离、通、塞、生、灭、有味、无味这十二种有为相,不会被有为法所转。

 

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

 

任由你选拔一根,不让它和妄尘交黏,而使它潜伏於内,伏归本元一真之心;就能发挥本有的明耀。明耀之性,一经发出,则通天彻地,耀古辉今;既不为外尘所滞碍,亦不被内根所局限,而是寂然真心,本妙明性。那其余五根,不再去胶合妄尘,再发妄相。自然会随着这一根的解脱,而同时都得解脱了。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这段文是六根互用的基本条件,不随十二种外尘所引起之妄知妄见,则能『见如不见,闻如不闻』。本有之真知真觉,不必靠浮尘胜义二根,但只寄托在二根之中,而能发出灵明之功能。这个时候根尘双脱,灵光独耀,便能六根互相调换使用。如眼根不单能见,还能闻、能嗅、能尝、能觉、能知,随便任何一根,都具足其余五根的作用,这便是诸黏圆满,六根清净,自在无碍之妙用。

 

今天七月十五日,是佛欢喜日,是僧人结夏安居三个月,圆满的日子。亦是僧自恣日,僧人彼此互相说过。也是摩诃目犍连尊者得到天眼通的日子。他第一眼便看见母亲在地狱受苦。因他母亲在生时,不但不信三宝,还毁旁三宝,又喜欢食肉,食鱼虾,食鱼卵等,一天不知噉食多少生命,所以死後便堕地狱。目连见母在地狱,饥渴交迫,十分痛苦,便持钵饭献母。母接钵後,即以袖遮体,走到无人见处噉食。哪知饭一进口,都变成火炭,不能入口!目连见状,亦无办法,只得走回佛陀处求救。佛说:『你母造业太重,非你一人之力所能救度,必须请十方僧人一同以清净功德回向,你母才能离苦得乐。』故七月十五日,是盂兰盆节日,到处都有盂兰法会,超度先人亡灵。盂兰盆是『救倒悬』之意。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这里举出会中,得到六根互用的圣者作证明。阿难,你岂不知道?在这楞严法会中,就有六根互相用的人。好像阿那律陀尊者,虽然眼瞎,但是他得到半头天眼,能看见三千大千世界,好像看掌中果一样清楚,这是无目能见。

 

阿那律陀(译作无贫),九十一劫不受贫穷之报,他是佛之堂弟,白饭王之子,从佛出家後懒惰贪眠,被佛呵责:『咄咄何为睡,螺蛳蛤蚌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他被佛一骂,便生大惭愧,发奋七日七夜不睡,终至双目失明。佛又可怜他,就教他修乐见照明金刚三昧,遂得半头天眼通,能见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上物一样。

 

跋陀难龙:是龙神(译作善欢喜龙),保护摩羯陀国,风调雨顺,人民欢喜,故名欢喜神。此龙神虽有耳,但不能听。只用角去听一切声音,这是听不用耳。

 

殑伽神女:殑伽是河名(译作天堂来,即恒河),发源於雪山之顶,阿耨达池。神女是主河神,无鼻而能闻到鱼香。

 

骄梵钵提:译作牛饲,即牛吃草声音,出入息好像牛饲一样。为何他会这样?因他在因地修行时,为一小沙弥,做一位老和尚的侍者。老和尚已证罗汉果,但牙齿已掉尽,故吃东西很慢。小沙弥笑他食东西像牛一样,因此生生世世,都得牛饲之果报。故佛嘱他在天上住,不要在人间,恐怕众生见後又生诽谤而堕落。在佛教里不能随便讲话的,讲错一句话,就错落因果。

 

又好像以前有人问老修行:『大修行人落因果否?』老修行答:『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因答错这句话,便五百世堕落为狐狸。等到百丈禅师讲经时,每天都有一长胡子老人来听经。有一天当禅师讲完经回寮房时,老人跟他到寮房,叩头跪下问:『大修人落不落因果?』禅师答:『大修行人不昧因果。』老人听後,恍然开悟,便把前後经过告诉禅师,并说:『得禅师指点,现在已明白,故明天但可往生,请禅师代为埋葬。』明天禅师带徒弟往後山,果然见一老狐狸屍,禅师便以僧礼葬之。由这一点看来,是不可以乱答乱讲的。以後你们千万不可乱答人们所问,切切不可不知以为知,乱答是很危险的。

 

骄梵钵提的舌头,虽然不正常,但亦能知味。

 

舜若多神:即虚空神。空神没有身体,它的体质好像风一样,本来没有感觉。由佛放光相助,使它无身亦能有触觉。

 

还有其他的声闻,入了九次第定,灭掉前五识及第六意识,受想二个心所,证得寂然境界之灭谛,好像大迦叶,早就灭了意根,连第七识亦已灭尽。他现在还在中国云南鸡足山打坐入定,等弥勒菩萨出世,将衣钵交给他。他已灭尽心念,没有分别生灭心,只从根本智慧,而能圆明了知一切诸法,不必因心念而知道。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阿难,你之六根如果能够拔除解脱,则在你自性里面就发出莹然如玉的智光。那麽一切浮尘以及器世界,种种变化相,都好像滚汤浇冰一样,消溶净尽。你的心光就变成无上真知真觉,即是妄除真现,就能得无上知觉。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於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

 

阿难,我再举一例证明,不靠根而知道的道理,好像世间人,从来都是聚见於眼,如果叫他即刻把眼睛闭上,那麽眼前所见的只是黑暗。若再有一人站在他面前,他当然亦不能分别这个人的六根,头和足在何处。不过如果叫他用手,循着面前所站这个人的身体,摸索一匝,虽然看不见他的形貌,但是当手摸到头便知是头,摸到足,便知是足。因知觉性是常在的,不必靠光明,不必依根尘,亦同样能知道。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世人皆以能缘之见,必因有光明才能看见,没有光明就不能看见。然而从自性所发出之知觉,虽然眼前都是黑暗之相,亦不会因黑暗而分辨不出来。这是说明,凡夫的见性,尚且不必依靠明缘,而能分别知觉,何况根尘皆已销尽,得证果之人,他的本觉胜净明心,哪有不成为圆融的妙用呢?

 

『了悟犹如夜得灯,无窗暗室户光明。』这便是开悟的境界。为何要修道?就因为没有把握,做不得主。身体健康时做得主,但病时做不得主。睡时做得主,但死时又做不得主。所以修道就为着要时时刻刻都能做得主。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

 

阿难又生怀疑,再对佛说:『如过去佛所说的道理,在因地发心之时,与得果时之觉心,务须相同。若在因地时,用生灭的心来做所修因,而求不生灭之佛果,是不可以的。因发心和得果之名目,要相应不相违背才对。

 

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盘、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世尊,就如果位中七种佛之果德:菩提、涅盘、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等七种,菩提是觉道。涅盘是不生不灭。真如是无妄,一直一切真。佛性是每人本具之自性。庵摩罗识即白净识,迷时名阿赖耶识即第八识,悟时名庵摩罗识,亦叫含藏识。空如来藏即本妙真心,大圆镜智,转八识而成大圆镜智。这七种名称,虽然不同,但本性是清净无染,万德具足,坚固凝结,犹如金刚王,能坏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是不生不灭的常住真心。

 

若此见听。离於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於前尘。本无所有。

 

假如这个见精听精,离开明、暗、动、静、通、塞等尘相,就没有能觉之体可得,犹如第六意识的忆念心,如果离开法尘,就一无所有,没有本体可得。

 

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怎可以用此毕竟断灭的根性,来做所修之因,而欲获得如来七种常住不灭之果德呢?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

 

世尊,假如离开明暗,就没有看见了。如果没有前尘,第六意识的忆念心亦就消灭了,我曾经向前追究,向後推求,想来想去,好像本来就没有我的心体,也没有我心体的所在处。生灭心不可用,真心又找不到,那麽要用哪个心来作因地心,来求无上的神通呢?

 

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惟垂大慈。开我蒙悕。

 

世尊以前曾经说过湛精圆常的道理,如果说话不诚实,就会成为儿戏之说。为何佛所说的话,前後不相同?以前说不要用生灭心修道,现在又说用这个心来修,我越听越不明白,希望世尊垂大慈悲心,来开发我的蒙昧和法执。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

 

佛听阿难这样说,使佛亦啼笑皆非,故叫一声阿难,你虽然是博学多闻,还未得到漏尽通,故你心中只知颠倒的来因,但是一旦真颠倒现前时,你又不能认识。

 

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如果我说真实话,恐怕你的诚心还不会明白,不会信从,我现在只得用尘俗通俗的道理来作譬喻,才能解除你的怀疑。

 

即时如来敕罗侯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

 

(罗侯罗,译作覆障,佛之子。在母腹六年才生。中国亦有老莱子,虽然年已七、八十岁,但活泼好像小孩一样,时常作种种游戏让父母欢喜。又有老子,在母腹八十一年才生,出世时头发都白了,故叫老子,姓李名耳。故罗侯罗在母腹六年不算久。)

 

佛即叫罗侯罗敲钟一下,当的一声,佛问:『你今闻吗?』阿难和大众都说:『我等有闻。』

 

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钟声停止,佛又问:『你听到吗?』阿难和大众俱答:『听不到』。

 

时罗侯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罗侯罗是密行第一,没有人知道他修行,可是他随处都可以入定,他用功修行是没有人知道的。他很聪明又懂佛的意思,故不必等佛说:他再敲钟一声。佛又问:『你现在听到吗?』阿难和大众答言:『都听到。』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佛问阿难:『怎样叫做有闻?怎样叫做无闻?』阿难和大众,都对佛说:『钟敲起来,有声音,就是有闻。钟敲过了,声和响都散了,就叫做无闻。』

 

阿难和大众毛病就在『无闻』,以为无声就无闻,其实能知道无闻,就是闻了。如果真的是无闻,则什麽都不知道了。

 

如来又敕罗侯击钟。问阿难言。汝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佛又叫罗侯罗再敲钟,问阿难言:『现在有听到声音吗?』阿难和大众都答:『有声。』

 

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

 

歇了一会,声音消散,佛又问:『现在有声吗?』阿难和大众,答说『无声。』

 

有顷罗侯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歇了一会,罗侯罗再来敲钟,佛又问:『有声麽?』阿难和大众,都答:『有声。』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佛问阿难:『怎样叫做有声,怎样叫做无声?』阿难大众都对佛说:『钟若是敲响了,就叫做有声,敲过後声响都消散,就叫做无声。』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佛对阿难及大众说:『为什麽你们今天说话,完全矫乱无章!自相矛盾呢?』阿难和大众同时问佛:『我们怎样会矫乱无章呢?』佛说:『我问你们闻不闻?你们都答有闻。又问你们有声麽?你们就答有声。一句答有闻,一句答有声,闻与声,报答无定,这样怎还不是自语矫乱呢!你们对声和闻都分不清楚,以声当作闻,以闻当作声,岂不是颠倒矛盾,矫乱无章?』

 

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於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

 

阿难,声音消散了,你就说无闻。如果真实无闻,闻性既已消灭,就和枯木一样,冥顽无知。但钟声再敲,既然没有闻性,你又怎麽还会知道呢?这证明闻性是不生灭的。

 

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知有知无,有和无,当然属於声尘之有无。有闻和无闻,有声或无声,难道就是你的闻性之有与无吗?如果实在无闻,试问哪一个能知道你的闻性是无闻呢?

 

是故阿难。声於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因此阿难,声在闻中,是有生有灭,但闻性是无生无灭,不是因为声生声灭,而使得你的闻性,也跟着变有变无。

 

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你自己颠倒尚且不知道,还认为声就是闻,声和闻是最浅的,你还分不清楚,难怪我说真常不生灭法,你认为是断灭法!你也不应该说:离却动静之声尘,以及通塞之耳根,就没有闻性,不但声尘之有无,肉耳之聋不聋,都不关闻性之事;因闻性是圆融周遍,不生不灭的。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於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於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

 

佛以敲钟,证明闻性是不生灭,有声无声闻性都是存在的,现在再举例证明闻性不生灭。

 

犹如熟睡的人,虽然睡得很熟,但闻性依然存在。其家里人,正在他熟睡的时候,或捣练即槌衣(古时洗衣方法),或舂米(即碓米)。熟睡的人,听闻舂米杵声,和捣衣砧声,以为是击鼓或敲钟声,还会意识到。

 

为何钟声鼓声,变作木石的声音?梦时睡时能闻声,便是闻性功能,错认作他物,是分别心念,独头意识作怪,能支配你的梦。好像日想夜梦,便是独头意识所支配。

 

修道时亦有出玄入牝之境界。睡时神识可以从顶上化做一个人出去,还可以到各处游玩。从前有一老道士,苦修很多年,以为自己了不起,很有功夫。每次睡时就可以出去周游。可惜瞋恨心重,贡高心亦强,所以还未证道。有一天,遇到一位老和尚,大家论道交谈,老道说:『在道教中可以修成仙,长生不老,永远存在。佛教有何本领?释迦佛还要死,而我们老子是肉身上天的。道家还可以修成出窍入窍呢!』老和尚说:『你怎样出窍?』答:『我一睡下便可以出去周游。』老和尚说:『你现在就表演给我看。』老道就睡下,果然不久,就从顶上出去,但不是人身,而是蛇身,爬到外面一个脏水边喝了一口水,再沿池边爬。和尚就放下一条草一片叶。蛇跑到草叶上,大吃一惊,就马上跑回来,还出了一身大汗。和尚问:『你刚才到哪里去?』老道答:『刚才我到天上去,在天河旁边喝了一口甘露水,忽然遇到一个金甲神,拿着一把金刀,把我吓得一跳,就跑回来。』和尚说:『但我和你所见的完全不同。我看见一条蛇从你顶上出来,你平时一定瞋恨心重,所以火性不化,就变成蛇。你到便池那边喝了一口脏水,你却以为是天河甘露。我放下一条草一片叶,你却以为是金甲神,拿着一把刀要杀你,所以就跑回来。』老道一想,原来我所修的完全是错的,就拜和尚为师,专修佛道。是故,修道是不可以有瞋恨心,有瞋恨心,怎样修都不会成功的。所谓:『一念瞋心起,八万障门开。』只要有一念瞋心,发脾气心,八万障门就开,障碍重重,怎能成道?这个老道修了这麽久,但因有瞋恨心,终变成蛇,自己还不知道。幸亏遇和尚指点,才不堕落畜道,变成蛇身。

 

於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

 

这个熟睡的人,忽然醒了,才知道原来是舂米之声音。他就告诉家人,他正在作梦的时候,竟把舂米的声音,误认为是击鼓的声音。

 

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

 

阿难,这个作梦的人,哪能记得什麽是动、静、通、塞?只是他的身体虽然熟睡,但他的闻性,始终是不会昏沉的。

 

熟睡的人为何错认舂米之声为钟鼓之声?这是因为平时多闻钟鼓声,故在八识田里,有了钟鼓种子,所以就错觉变钟鼓声。我人有颠倒行为,亦如梦中错觉一样,不知不觉就把行为颠倒了。就如刚才所说的老道,喝了脏水,还认为是甘露水!当时不知道,以为是得其所哉!如果知道是粪水,一定会作呕的。

 

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上文说梦时闻性不灭,现在就是纵然你的肉身消灭了,生命迁谢了,生命不一定断灭,只是迁到别个地方去,好像住房屋。这间屋坏了,迁到另一间;这个身躯坏了,迁到另一个身躯。但是闻性依然存在,不会随你消灭的。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

 

只是一切众生,从无明妄动以来,根尘相对,就终日被色、声、香、味、触等尘所流转,逐念妄虑分别,认假作真,不能觉悟,都因为从来不明白根中之性是清净明妙真常不灭的。

 

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不晓得随着净妙真常的根性,而去追逐生灭污染的识心,所以就生生世世,轮回於六道之中,不得解脱。

 

生灭法是有形有相,不生灭法是无形无相。但世人都执着在有形有相之生灭法,由是生生世世,都夹杂染污和生死结合在一起。今生姓李,来生姓张。今生做牛,来生做马,完全不认识,在轮回中转来转去,没有停息之日。

 

有一种人很愚痴,不近人情,他前生一定是畜生来投胎,故今生还不脱离畜生习气。但千万不可轻慢他,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如果他肯发勇猛心修道,将来还比你先成佛呢?所以常不轻菩萨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堪作佛。』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啊!

 

若弃生灭。守於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

 

若能舍弃生灭无常之分别识心,而守住真常不生不灭之根性,用真性真心来修道,久而久之,自性光明就会现前;六根、六尘、六识诸虚妄心就自然会应时消灭脱离。

 

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粗根粗尘都已消除,存下最难除的所想之微细尘相,和能想之微细识情,亦都能远离净尽;那麽垢除明现,尘消觉满,则你的法眼,即时清明,六结已解,五浊已除,六根清净,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个时候怎样不可以得到无上知觉呢?

 

这个情字是最染污、令人醉生梦死,得不到清净,所以大家对这几句经文,要特别注意,不要再执着在情上,执着在爱上,执在妄想分别心上,不能马马虎虎,每个人都要把这几句经文,铭刻在心里,这是很重要的。










相關文章:
楞严经卷一浅释
楞严经卷二浅释
楞严经卷三浅释
楞严经卷五浅释
楞严经卷六浅释
楞严经卷七浅释
楞严经卷八浅释
楞严经卷九浅释
楞严经卷十浅释
楞严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浅释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浅释
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
楞严经白话(上)
楞严经白话(下)
楞严经研究
楞严经讲义第 一卷
楞严经讲义 第二卷
楞严经讲义 第三卷
楞严经讲义 第四卷
楞严经讲义 第五卷
楞严经讲义 第六卷
楞严经讲义 第七卷
楞严经讲义 第八卷
楞严经讲义 第九卷
楞严经讲义 第十卷
楞严经讲义 第十一卷
楞严经讲义 第十二卷
楞严经讲义 第十三卷
楞严经讲义 第十四卷
楞严经讲义 第十五卷
楞严经讲义 第十六卷
楞严经讲义 第十七卷
楞严经讲义 第十八卷
楞严经讲义 第十九卷
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卷
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一卷
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二卷
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三卷
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四卷
楞严经通议 卷一
楞严经通议 卷二
楞严经通议 卷三
楞严经通议 卷四
楞严经通议 卷五
楞严经通议 卷六
楞严经通议 卷七
楞严经通议 卷八
楞严经通议 卷九
楞严经通议 卷十
楞严经题要释
楞严经之风大圆通章(见不动佛法)

上一篇(楞严经卷三浅释) 回目錄 下一篇(楞严经卷五浅释)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不丹、印度法王寺院斋僧千僧善行 ~ 2008/8/11~2008/9/29
『绿度母之普陀拉净土』Tara Potalaka 绿ターラー菩萨- Yahoo!奇摩部落格
宁玛巴白白玉传承介绍
SHE爱的面包 助学传爱行动-台湾世界展望会
菩提迦耶-满愿求法义工团 日期2008/9/26~2008/10/15

赞助网站
台北生技網
香光資訊網/圖書館服務/佛教入門網站/西藏佛教
指引型資源。
雪域明珠-西藏:宗教觀光客旅遊動機與其滿意度之研究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可樂旅遊~康福旅行社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