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大圓滿龍欽心髓大樂佛母四種事業火供 一日觀音菩薩八關齋戒--高雄迦椿林中心 創古仁波切對青海地震的呼籲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僧肇-中观思想研究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编辑部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09/12/19 00:10:13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09/12/18 23:48:00   编辑部 报导

僧肇中观思想研究   指导教授:李志夫

所长李志夫

僧肇中观思想研究 论文提要

本文的内容结构,大体分成文献与思想两部份。

第一章,回顾现有僧肇研究成果,标定待决或未曾处理的问题。

第二章,僧肇的生平与着作。全章主要是考据工作,作为探究僧肇思想的文献基础。重点置於会通慧皎《高僧传?僧肇传》中学界认为仍有疑点的生平文记;考订题名为僧肇作品的真伪,并为真作标定年代;〈涅盘无名论〉真伪辨,以此论尚有文献冲突未能解决,且义理上未提及《中论》「世间即涅盘」,更以文章风格为〈般若无知论〉与〈答刘遗民书〉的结合等问题,暂定为疑伪之作;附论《肇论》篇章编集次第问题,慧达《肇论疏》注疏所示编章次第已与今本编排次第有所不同,依卷後题记,论述此一现象可能系抄写时因合卷所致。

僧肇

第三章,僧肇之前的般若思想,包括般若经典传译;两晋时期六家七宗的般若思想,以及依僧肇对三家义的批评,重新检讨本无、即色两家的代表人物与思想;《般若经》与《中论》空假中义的区别。以此作为探讨僧肇思想的背景工作。

第四章,讨论〈般若无知论〉中观思想。

第五章,讨论〈不真空论〉中观思想。

第六章,讨论〈物不迁论〉中观思想。以上三章论述僧肇的思想确为依缘起立论的龙树中观思想。其中第六章一并处理明?镇澄质疑〈物不迁论〉所持论点及其前承思想的分析,以及诸方与之辩论的相关论点分析,并依研究所得做出批评。即镇澄对该论的解释自相矛盾,质疑无法成立。而与之辩论的真界、德山所持论点成立,道衡、云栖均不成立,幻有则只有部份成立。

第七章,僧肇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依宗派及历代《肇论》注疏分别论述。指出在判教的制约以及自宗教理格局下,僧肇思想对天台、华严两宗的影响甚微,而对净土与禅则只有个别人物的影响,至於对三论宗的吉藏则影响确实存在,但在主要教理的建构上并不明确。

第八章,当代重要学者对僧肇及其作品的评价,分哲学学者与佛学学者两部份叙述,并评论学者们的评价或批评。第九章,结论,本文研究结果的总结,及下一步研究论题的提出与展望。  

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90/博士/研究生:李明芳

 

李志夫所长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体例说明:
●藏经,依《大正藏》、《卍续藏》、《乾隆藏》、《大藏经补编》,再依典籍所在册数先後排列。
●古籍依年代先後顺序。
●参考书籍、期刊论文、博硕士论文,依作者姓名笔划由少至多,同一作者再依作品年代先後顺序排列,国别依中、西、日次序。
藏经
放光般若经,西晋?无罗叉译,《大正藏》第8卷
光赞经,西晋?竺法护译,《大正藏》第8卷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8卷
道行般若经,後汉?支娄迦谶译,《大正藏》第8卷
小品般若波罗密经,後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8卷
大智度论,龙树,後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25卷
十二门论,龙树,後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30卷
中论,龙树,後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30卷
百论,提婆,後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30卷
回诤论,龙树,後魏?毘目智仙、瞿昙流支译,《大正藏》第32卷
成实论,诃梨跋摩,後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32卷
法华玄义,隋?智顗,《大正藏》第33卷
法华文句,隋?智顗,《大正藏》第34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唐?澄观,《大正藏》第35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唐?澄观,《大正藏》第36卷
注维摩诘经,後秦?僧肇,《大正藏》第38卷
维摩诘经玄疏,隋?智顗,《大正藏》第38卷
维摩经略疏,隋?智顗述、唐?湛然略,《大正藏》第38卷
净名玄论,隋?吉藏,《大正藏》第38卷
往生论注,北魏?昙鸾,《大正藏》第40卷
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唐?法藏,《大正藏》第42卷
中观论疏,隋?吉藏,《大正藏》第42卷
百论疏,隋?吉藏,《大正藏》第42卷
三论玄义,隋?吉藏,《大正藏》第45卷
大乘玄论,隋?吉藏,《大正藏》第45卷
二谛义,隋?吉藏,《大正藏》第45卷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东晋?慧远问、後秦?鸠摩罗什答,《大正藏》第45卷
肇论,後秦?僧肇,《大正藏》第45卷
肇论疏,唐?元康,《大正藏》第45卷
肇论新疏,元?文才,《大正藏》第45卷
注华严法界观门,唐?宗密,《大正藏》第45卷
四教义,隋?智顗,《大正藏》第46卷
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宋?楚圆,《大正藏》第47卷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元?行秀评唱,《大正藏》第48卷
禅宗永嘉集,唐?玄觉,《大正藏》第48卷
宗镜录,延寿,《大正藏》第48卷
历代三宝纪,隋?费长房,《大正藏》第49卷
佛祖统纪,宋?志磐,《大正藏》第49卷
释氏稽古略续集,明?幻轮,《大正藏》第49卷
高僧传,梁?慧皎,《大正藏》第50卷
续高僧传,唐?道宣,《大正藏》第50卷
法华传记,唐?僧详,《大正藏》第51卷
广弘明集,唐?道宣,《大正藏》第52卷
出三藏记集,梁?僧佑,《大正藏》第55卷
众经目录,隋?法经等,《大正藏》第55卷
众经目录,隋?彦琮,《大正藏》第55卷
众经目录,唐?静泰,《大正藏》第55卷
大唐内典录,唐?道宣,《大正藏》第55卷
开元释教录,唐?智昇,《大正藏》第55卷
日本国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录,[日]圆仁,《大正藏》第55卷
慈觉大师在唐送进录,[日]圆仁,《大正藏》第55卷
入唐新求圣教目录,[日]圆仁,《大正藏》第55卷
中论疏记,[日]安澄,《大正藏》第65卷
三论玄义检幽集,[日]澄禅,《大正藏》第70卷
释肇序,唐?体请,《大正藏》第85卷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唐?道掖,《大正藏》第85卷
华严经疏钞玄谈,唐?澄观,《卍续藏》第8册
夹科肇论序注,宋?晓月,《卍续藏》第96册
肇论疏科,宋?遵式,《卍续藏》第96册
注肇论疏,宋?遵式,《卍续藏》第96册
肇论新疏游刃,元?文才,《卍续藏》第96册
肇论略注,明?德清,《卍续藏》第96册
物不迁正量论,明?镇澄,《卍续藏》第97册
物不迁论辩解,明?真界,《卍续藏》第97册
物不迁正量证,明?道衡,《卍续藏》第97册
紫柏尊者全集,明?真可,《卍续藏》第126册
憨山老人梦游集,明?德清,《卍续藏》第127册
名僧传抄, [日]宗性,《卍续藏》第134册
五灯会元,宋?普济,《卍续藏》第138册
肇论疏,陈?慧达撰,《卍续藏》第150册
龙池幻有禅师语录,明?幻有,《乾隆大藏经》第153册
竹窗随笔,明?祩宏,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3册
竹窗三笔,明?祩宏,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3册
阅藏知津,明?智旭,《昭和法宝总目录》第3册
古籍
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庆义着,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1995年5月2刷
魏书?释老志,北齐?魏收,台北:鼎文书局,民76年5月5版
晋书,唐?房玄龄等,台北:鼎文书局,民69年8月3版
资治通监,宋?司马光,台湾明伦书局,民66
肇论中吴集解,宋?释净源集,《丛书集成续篇》46,台北:新文丰,民78
参考书籍
方立天,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7月,第2刷
方东美,中国大乘佛学,台北:黎明文化,民75年6月再版
石峻主编,中国哲学名着选读(汉英对照),台北:书林,民81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二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印顺,中观今论,台北:正闻学社,民39
印顺,佛法是救世之光,台北:正闻,民69
印顺,般若经讲记,台北:正闻,民70
印顺,中观论颂讲记,台北:正闻,民72年4月三版
印顺,空之探究,台北:正闻,民76年3月三版
印顺,中国禅宗史,台北:正闻,民76年4月四版
印顺,性空学探源,台北:正闻,民78年12月十版
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闻,民79年9月二版
江灿腾,晚明佛教丛林改革与佛学诤辩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改革生涯为中心,台北:新文丰,民79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台北:学生书局民78年2月3刷
牟宗三,佛性与般若(上下),台北:学生书局,民71年1月修订三版
吴汝钧,佛教的概念与方法,台北:台湾商务,民79
吴汝钧,中国佛学的现代诠释,台北:文津,民84
吴汝钧,印度佛学研究,台北:学生书局,民84
吕澂,印度佛学思想概论,台北:天华,民71
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台北:里仁书局,民74
巫寿康,因明正理门论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4
李润生,僧肇,台北:东大,民78
李润生导读,中论(上下),香港:密乘佛学会、博益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版,1996
沈剑英,因明学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1月2刷
沈剑英,佛家逻辑,台北:商鼎,民83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姚卫群,佛教般若思想发展源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洪修平释译,肇论,高雄县:佛光,民85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卷二),台北:学生书局,民67年3月3版(台初版)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卷三),台北:学生书局,民75年10月,全集校订版
涂艳秋,僧肇思想探究,台北:东初出版社,民84
许抗生,三国两晋玄佛道简论,山东:齐鲁书社,1991
许抗生,魏晋思想史,台北:桂冠,民81
许抗生,僧肇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郭朋,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册),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傅伟勳,从创造的诠释学到大乘佛学──「哲学与宗教」四集,台北:东大,民79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二),台北:三民书局,民76年3月增订再版
单培根,肇论讲义,台北:方广文化公司,民85
彭自强,佛教与儒道的冲突与融合──以汉魏两晋时期为中心,四川:巴蜀书社,2000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台北,台湾商务,民52年台二版
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梁?释慧皎撰,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2月2 刷
杨俊诚,般若与玄学,高雄县:佛光,民82
杨惠南,佛教思想新论,台北:东大,民71
杨惠南,龙树与中观哲学,台北:东大,民77
杨惠南,吉藏,台北:东大,民78
杨惠南,佛教思想发展史论,台北:东大,民82
万金川,中观思想讲录,嘉义:香光书乡,民87
廖明活,嘉祥吉藏学说,台北,学生书局,民74
刘保金,中国佛典通论,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刘培育编,因明研究,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刘贵杰,僧肇思想研究──魏晋玄学与佛教思想之交涉,台北:文史哲,民74
郑郁卿,鸠摩罗什研究,台北:文津,民77
霍韬晦,佛教的现代智慧,香港:佛教法住学会,1982
韩廷杰,三论宗通论,台北:文津,民86
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魏晋、隋唐佛学篇(上册),台北:学生书局,民74年11月再版
释印顺述义、释昭慧整理,《大智度论》之作者及其翻译[增定本],台北:东宗出版社,民82年5月2版
释果朴,敦煌写卷P3006「支谦」本《维摩诘经》注解考,台北:法鼓文化,民87
释圣严,明末佛教研究,台北:东初,民76
徐梵澄译注,Three Theses of Seng-Zhao, Chinese Soci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1985
Jaidev Sinbh 着,赖显邦译,英汉对照中观哲学概说 (An Introduction to Madhyamaka Philosophy),台北:新文丰,民79
Liebenthal W. Chao Lun, the Treatises of Seng-Chao, a Translation with Introduction, Notes and Appendices,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68
小野玄妙着、杨白衣译,佛教经典总论,台北:新文丰,民72
宇井伯寿着、李世杰译,中国佛教史,台北:协志工业丛书出版公司,民66年12月再版
?山雄一着、吴汝钧译,佛教中观哲学,高雄:佛光,民67
?山雄一等着、许洋主译,般若思想,台北:法尔出版社,民78
塚本善隆主编,肇论研究,东京:法藏馆,昭和30(1955)
鎌田茂雄着、关世谦译,中国佛教通史[第二卷],高雄县:佛光,民75
期刊论文
大光:〈僧肇与肇论之研究〉,张曼涛主编《三论典籍研究》,现代学术丛刊48,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68
元弼圣:〈僧肇之二谛义及其影响──以「不真空论」为中心〉,《正观》第3期,民86年12月
元弼圣:〈从佛教的语言思想发展看僧肇之假名观〉,《中华佛学研究》第2期,民87年3月
方广錩:〈道安避难行状考〉,《中华佛学学报》第12期,民88
田博元:〈释道安之般若思想〉,《华梵佛学年刊》创刊号,民71
石峻:〈读慧达《肇论疏》述所见〉,《图书季刊》新第5卷第1期,民33
牟宗三:〈四因说演讲录〉(十五),《鹅湖》第21卷第5期,民84年11月
安乐哲:〈僧肇研究〉,张曼涛主编《三论典籍研究》,现代学术丛刊48,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68
江灿腾:〈晚明〈物不迁论〉的诤辩研究──诸家的意见与空印镇澄的答辩〉,《东方宗教研究》新2期,民80年10月
吴汝钧:〈龙树之论空、假、中〉,《华冈佛学学报》第7期,民73年9月
何启民:〈东晋之般若学〉,张曼涛主编《般若思想研究》,现代学术丛刊45,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68
余崇生:〈僧肇之「有无同义」思想〉,《东方宗教研究》第1期,民76年9月
余崇生:〈僧肇「体用相即」思想之考察〉,《狮子吼》第28卷第1期,民78年1月
余崇生:〈僧肇「体用相即」思想述论〉,《国际佛学研究》第1期,民80年12月
余敦康:〈六家七宗──两晋时期的佛教般若学思潮〉,《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第2期
李幸玲:〈格义新探〉,《中国学术年刊》第18期,民86年3月
李昌颐:〈中论空无思想、中道思想之探源及其与现代的关系──兼述中论辩证法的研究〉,《华冈佛学学报》第7期,民72年12月
周伯戡:〈库车所出《大智度论》写本残卷之研究──兼论鸠摩罗什之翻译〉,《台大历史学报》第17期,1992年12月
周伯戡:〈读僧叡〈小品经序〉〉,《台大历史学报》第23期,1999年6月
周伯戡:〈《大智度论》略译初探〉,《中华佛学学报》第13期卷上?中文篇,2000年5月
周庆华:〈「格义」学的历史意义与现代意义〉,《国际佛学研究》第2期,1992年12月
林传芳:〈格义佛教思想之史的开展〉,《华冈佛学学报》第2期,民61年 8月
邱敏捷:〈从僧肇到印顺导师──《肇论》研究史的回顾与检讨〉,蓝吉富主编、释圣严等着《印顺思想──印顺导师九秩晋五寿庆论文集》,台北:正闻,2000年4月
洪修平:〈僧肇“三论”解空的哲学体系初探〉,《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3期
唐君毅:〈僧肇三论与玄学〉,张曼涛主编《三论典籍研究》,现代学术丛刊48,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68
唐君毅:〈略说中国佛教教理之发展〉,《唐君毅全集》卷18?哲学论集,台北:学生书局,民79
张春波:〈论发现《肇论集解令模钞》的意义〉,《哲学研究》1981年第3期
张炳阳:〈僧肇「不真空论」释论〉,《中国佛教》第28卷第5期,民73年5月
陈寅恪:〈支愍度学说考〉,《陈寅客先生文集(一)》,金明馆丛稿初编,台北:里仁书局,民70
陈寅恪:〈逍遥游向郭义及支遁义探源〉,《陈寅恪先生文集(二)》,金明馆丛稿二编,台北:里仁书局,民70
傅伟勳:〈四圣谛的多层义蕴与深层义理:为庆祝印顺法师九十大寿而作〉,《佛教思想的现代探索:哲学与宗教五集》,台北:东大,民84
傅伟勳:〈突破传统佛教,开展现代佛法〉,《佛教思想的现代探索:哲学与宗教五集》,台北:东大,民84
傅伟勳:〈缘起思想的义理开展与现代意义〉,《佛教思想的现代探索:哲学与宗教五集》,台北:东大,民84
傅伟勳:〈关於缘起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诠释学考察〉,《佛教思想的现代探索:哲学与宗教五集》,台北:东大,民84
傅伟勳:〈从中观的二谛中道到後中观的台贤二宗思想对立──兼论中国天台的特质与思维限制〉,《中华佛学学报》第10期,民86年7月
单培根:〈僧肇物不迁论探旨〉,《内明》第282期,民84年9月
彭文林:〈《肇论?不真空论》释义〉,《佛教思想的当代诠释》,高雄县:佛光出版社,民86
游侠:〈鸠摩罗什〉,《中国佛教》第二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96年1月5刷,1982年8月初版
开因:〈肇论宗本义说要〉,张曼涛主编《三论典籍研究》,现代学术丛刊48,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68
黄国清:〈小乘实有论或大乘实相论──分析明末三大师的「物不迁论」解释立场〉,《中华佛学学报》第12期,民88年7月
黄锦鋐:〈庄子逍遥义与般若学即色派的关联性〉,《内明》第150期,1984年9月
黄忏华:〈六家七宗的般若思想〉,张曼涛主编《般若思想研究》,现代学术丛刊45,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68
黄忏华:〈六家七宗〉,《中国佛教》第四辑,上海:知识出版社, 1991年7月2刷,1989年5月初版
黄忏华:〈僧肇〉,《中国佛教》第二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96年1月5刷,1982年8月初版
杨政河:〈魏晋南北朝佛学思想玄学化之研究〉,《华冈佛学学报》第5期,民70年12月
杨郁文:〈初期弗教「空之法说及义说」(上)〉,《中华佛学学报》第4期,民80年7月
杨郁文:〈初期佛教「空之法说及义说」(下)〉,《中华佛学学报》第5期,民81年7月
杨郁文:〈缘起之「此缘性(idappaccayatA)」〉,《中华佛学学报》第9期,民85年7月
万金川:〈般若经的语言概念──以《小品》为中心的一个研究〉,《鹅湖》第98期,1983年8月
万金川:〈存在、言说与真理──一个印度的观点〉,《揭谛》创刊号,1997年6月
叶伟平:〈从缘起性空谈僧肇之物不迁论〉,《鹅湖》第2卷第4期,民65年10月
廖明活:〈东晋佛教的「即色」义〉,《大陆杂志》第100卷第5期,民89年5月
廖明活:〈僧肇物不迁义质疑〉,《内明》第126期,1982
廖明活:〈龙树辩破方法的商榷──从汉译(中论颂)之论六根与因果说起〉,《内明》第166期,1986年1月
廖锺庆:〈僧肇般若无知论析义〉,《鹅湖》第1卷第7期,民65年1月
刘成有:〈关於《涅般无名论》作者问题的讨论──〈涅盘无名论〉的着作权应归僧肇〉,《文史哲》1990年第4期,1990年7月
刘果宗:〈有关顿悟义的诸论说〉,《狮子吼》第31卷第10期,民81年8月
刘果宗:〈慧远、僧肇之顿悟义〉,《狮子吼》第32卷第3期,民82年3月
澄璧:〈试译僧肇「物不迁论」〉,张曼涛主编《三论典籍研究》,现代学术丛刊48,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68
蔡宗齐:〈德瑞达和僧肇:语言学和哲学的解构主义〉,《哲学与文化》第28卷第3期,2001年3月
蔡振丰:〈道安经序思想的转折及在格义问题上的意义〉,《台大文史哲学报》第48期,1998年6月
蔡缨勳:〈僧肇般若思想之研究:以不真空论为主要依据〉,《师大国研所集刊》第30期,1986
赖鹏举:〈东晋慧远法师〈法性论〉义学的还原〉,《东方宗教研究》新3期,民82年10月
赖鹏举:〈关河的三世学与河西的千佛思想〉,《东方宗教研究》新4期,民83年10月
赖鹏举:〈关河的禅法〉,《东方宗教研究》新5期,民85年10月
赖鹏举:〈後秦僧肇的「法华三昧」禅法与陇东南北石窟寺的七佛造像〉,《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二期,1997年7月
赖鹏举:〈中国佛教义学的形成──东晋外国罗什「般若」与本土慧远「涅盘」之争〉,《中华佛学学报》第13期,2000年7月
钱伟量:〈僧肇动静观辩析──读《肇论?物不迁论》〉,《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3期
谢大宁:〈论郭象与支遁之逍遥义及支遁义之渊源〉,《中国学术年刊》第9期,民77年6月
罗因:〈僧肇〈物不迁论〉後设基础的检视〉,《中国文学研究》第15期,2001年6月
谭世保:〈关於鸠摩罗什及其门下考辨〉,《汉唐佛史探真》下编,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释惠敏:〈《中论偈》於诸注本中传承与翻译差异之研究〉,《中观与瑜伽》,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民79年9月3版
释惠敏:〈天华本吕澂《中国佛学思想概论》文义商榷:以第三章「般若理论的研究」为主〉,《中观与瑜伽》,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民79年9月3版
释惠敏:〈梵本《中论颂?月称注》(净名句论)研究序论〉,《中观与瑜伽》,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民79年9月3版
龚隽:〈僧肇思想辩证──《肇论》与道、玄关系的再审查〉,《中华佛学学报》第14期,民90
Whalen W. Lai: The early PrajJA-schools, especially “Hsin Wu,” reconsidered.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volume33, no.1), January, 1980
三桐慈海:〈物不迁论に对する一见解〉,《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6卷第2号,平成10年3月
木村宣彰:〈注维摩经所引の别本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5卷第2号,昭和62年3月
江岛惠教着,法光佛学院日文佛学论文选读班译:〈《中论》注释书中有关「缘起」的语义解释〉,《法光学坛》创刊号,1996年6月
伊藤隆寿:〈鸠摩罗什の佛教思想──妙法と实相〉,《佛教学》第30号,1991年3月
谷川理宣:〈僧肇における「涅盘」の理解〉,《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4卷第2号,昭和61年3月
奥住毅:〈中观における思想と言语〉,《佛教学》第20号,1986年10月
奥野光贤:〈吉藏における僧肇说の引用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4卷第2号,昭和61年3月
横超慧日:〈魏晋时代の般若思想──僧肇の不真空论にみえる三家异を中心として〉,横超慧日《中国佛教の研究》第二,京都:法藏馆,昭和55年7月2刷
藤凡智雄:〈昙鸾と僧肇──不思议の语をめぐっ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4卷第2号,平成8年3月
博硕士论文
元弼圣,从僧肇之〈不真空论〉看空的意义及其影响,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民83
何充道,僧肇三论哲学研究,香港:香港能仁书院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民71
洪修平,论僧肇哲学──魏晋玄佛合流的终结和中国化佛教哲学体系的初创,南京: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论文,1984(收录於《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第19册,高雄县: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
翁正石,僧肇之物性论:空及运动之讨论,香港:香港新亚研究所硕士论文,民75
黄百仪,僧肇〈物不迁论〉思想研究,台中县:东海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民80
杨士伟,知识与行动──僧肇圣人概念的批判分析,台北:台大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民80
蔡缨勳,僧肇般若思想之研究──以「不真空论」为主要依据,台北:师大中国文学研究所,民74
郑梅珍,僧肇与吉藏的般中观思想比较研究,新竹县:玄奘人文社会学院宗教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民90
罗因,僧肇思想研究──兼论玄学与般若学之交会问题,台北:台大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民85
[韩]孙炳哲,肇论通解及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论文,1996(收录於《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第19册,高雄县: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

国家图书馆--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

 

僧肇(384414),中国东晋僧人。俗姓张。据《高僧传》卷六 ,为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原崇信老庄,读《维摩经》,欣赏不已,遂出家从鸠摩罗什门下。擅长般若学,曾和道融等讲习鸠摩罗什所译三论,人称解空第一;曾在姑臧(今甘肃武威)和长安于鸠摩罗什译场从事译经,评定经论。着有《肇论》等。

论文目次  僧肇中观思想研究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动机 1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
第三节 结果预期 3
第四节 全文概述 4
第二章 僧肇生平及其着作 5
第一节 僧肇生平 6
第二节 僧肇的着作 17
第三节 〈涅盘无名论〉真伪辨 29
第四节 附论《肇论》的集编 40
第五节 结语 47
第三章 两晋时期的般若思想 49
第一节 般若经典在两晋时期的传译 49
第二节 六家七宗的般若学 51
第一目 本无宗 53
第二目 本无异宗 63
第三目 即色宗 65
第四目 识含宗 68
第五目 幻化宗 68
第六目 心无宗 69
第七目 缘会宗 71
第三节 般若经与龙树中观学派的空假中义 72
第一目 般若经的「空」「假」「中」义 73
第二目 龙树中观学派「空」「假」「中」义 77
第四节 结语 82
第四章 〈般若无知论〉的中观思想 83
第一节 文本解读基点标定 84
第二节 本论释义 85
第一目 本论释义 85
第二目 难问与答难释义 87
第三目 〈答刘遗民书〉释义 92
第三节 辨正 94
第四节 结语 95
第五章 〈不真空论〉的中观思想 97
第一节 本论释义 97
第一目 缘起无自性 98
第二目 诸法假名有 102
第三目 二谛 103
第四目 即假而真 105
第二节 辨正 106
第一目 不真空义辨正 106
第二目 「至虚无生」辨正 111
第三目 「非有非无」具描述义的辨正 113
第三节 僧肇的二谛义 115
第四节 结语 117
第六章 〈物不迁论〉的中观思想 119
第一节 〈物不迁论〉解释基点之再标定 119
第二节 本论释义 121
第三节 辨正 128
第四节 晚明〈物不迁论〉诤论之再议 136
第一目 澄观对〈物不迁论〉的看法 138
第二目 延寿《宗镜录》释〈物不迁论〉 141
第三目 镇澄《物不迁正量论》 143
第四目 诸家驳镇澄 149
第五节 结语 165
第七章 僧肇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167
第一节 由宗派看僧肇思想的影响 168
第一目 三论宗 168
第二目 净土宗 172
第三目 天台宗 173
第四目 华严宗 173
第五目 禅宗 174
第二节 由历代注疏看僧肇思想的影响 176
第三节 结语 177
第八章 当代学者对僧肇思想之评价 179
第一节 哲学学者之评价 179
第一目 方东美之评价 179
第二目 唐君毅之评价 180
第三目 牟宗三之评价 181
第四目 劳思光之评价 183
第二节 佛教学者之评价 184
第一目 汤用彤之评价 184
第二目 印顺法师之评价 185
第三节 结语 187
第九章 结论 189
参考书目 193
藏经 193
古籍 195
书籍 195
期刊论文 198
博硕士论文 202

 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90/博士/电子全文电子全文

研究生:李明芳 指导教授:李志夫  李志夫所长
 











上一篇(无我与解脱:《中论.十八) 回目錄 下一篇(中观业思想的特质兼论对异)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绿度母
大藏经持诵法会暨朝山礼拜〈每年举办〉
请赞助释迦牟尼佛中心千秋大业基金
火供的开示
「爱儿有希望」急难助学计划-家扶基金会

赞助网站
南華大學宗教所-- 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國內外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相關網站
藏傳佛教寧瑪白玉派札瑪寺全球資訊網
生命電視-佛學網站
FPMT護持大乘法派聯合會

回首页